本文目录一览:
董怡:做一个好医生,就要一切为病人着想
从事临床免疫及风湿病的医疗、教学、研究工作数十年,她探索多种自身抗体的建立和临床应用,提高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水平,是我国干燥综合征研究的开拓者和倡导者。她就是董怡,我国著名风湿病学专家,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
【听医者讲述】
20世纪70年代,董怡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参与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风湿免疫学组。筚路蓝缕,创业维艰,正是她与同事锲而不舍的追求与探索,改变了我国无数风湿病患者的命运。每每想起董怡教授的创科经历,总能收获攻坚克难的勇气。
——访谈人李苑菁
好多人说,协和的住院医师是“精雕细刻”出来的,要求很严。协和的住院医师会被分配到门诊、急诊、病房等不同地方轮转,有专门的教授带我们,我们定期汇报情况。虽然是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体会:作为住院医师,一方面要掌握医生必要的技术,例如仔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分析病情等;另一方面要自己多学习,多动脑筋,不是问完病史、查完体、写个病历就完事了,还得思考怎么进一步为患者诊治、再完善哪些检查等等。
在学习的过程中,上级大夫也会提供帮助,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思考。住院大夫需要跟着教授看门诊,我记得我跟过心内科的黄宛教授出门诊。有一次他看完病人后问我:“为什么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时是一个隆隆样的杂音,而主动脉瓣闭锁不全的时候又是一个吹风样的杂音?你说说这是为什么。”当时我根本答不出来,只好到图书馆去看书,先认识心脏的结构,再了解心脏血液动力学,才知道血液经过不正常的地方发出声音有什么区别。上级大夫启发你,但是问题要自己去想,这样才会成长。
后来做了总住院医师,还要负责挑选大查房的病例,如何挑选?一定要有教育意义的,比如说是罕见病,大家需要了解知道。还有要选需要我们反思的,比如在处理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处理得不合适的。我记得有一位病人临床表现非常像胃癌,所以别的地方对他进行了胃癌的治疗,后来这个病人去世了,我们通过尸检发现,其实他患的根本不是胃癌!这个病例给了所有人一个教训:没有恶性肿瘤的金标准、证据、病理结果,绝对不能够按照肿瘤治疗。大查房的病例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够我一辈子想。
当时国内还没有风湿病科,国内的风湿病人常常要辗转多个科室求医。比如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一会儿去看骨科,一会儿去看内科,却没有科室能收他。我见过有病人因为血管炎,脚上烂了很大一块。还有的病人因为血管炎,得了特别严重的虹膜睫状体炎,他去看眼科,眼科也没办法。
1980年,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正式建科,在15楼1层有了一间房间作实验室,大概就20平方米,但我们可是如获至宝啊,做实验在那儿,开会也在那儿。虽然条件有限,但我们满怀热情,憧憬未来发展。当时张乃峥教授带着大家在国内做自身抗体的工作,等到我和科里其他在外学习的同事回国,再加上有新的自身抗体被发现,我们终于将工作推进了一步。
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以前大查房发现的问题,现在有了更好的解决办法。比如协和最早发现干燥综合征的患者,是在肾小管酸中毒的病人里发现的。因为干燥综合征的病人可以合并肾小管酸中毒,我们在对病房里的患者进行采血以后,发现他有干燥综合征的自身抗体,抗SSA和抗SSB,这就确诊了。再比如,很早以前内科大查房时,发现有一个病人是腹膜后纤维化,当时我们不知道该怎么治,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腹膜后纤维化。现在我们对腹膜后纤维化的了解很多了,查一下IgG4就知道,而且用激素很快就缓解了。可见,自身抗体对诊断自身免疫病是非常有帮助的。
所以医教研里,我觉得医疗是最容易的,作为医生,你只要多看病人,用心地看病,总能在医疗上创造一些好的事情。但是做研究是很难的,所以我个人把比较多的精力放在了干燥综合征的研究上。可以说,是协和的风湿免疫科从无到有地推动了我国干燥综合征研究。当然,学科的发展不能老盯着几个病,我们还逐渐开展了对白塞病、血管炎等疾病的研究。
现在,国内很多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带头人都是协和培养出来的,有的是从协和毕业的,有的是来协和进修过的。我们不仅在北京办学习班,而且几乎每年都去新疆、内蒙古、云南等地办学习班,这些地方的大夫不方便来北京,我们就自己去。效果还是挺好的,能拓宽大家的视野,虽然有的人学了回去不能成立一个科,但至少他们知道了风湿病人应该怎么处理。做一个好医生,就要一切为病人着想,病人病情有变化,你就得待在那儿。医生确实辛苦,但我无怨无悔。有人问我“下辈子再做医生好不好”,我说好,我愿意!
(本报记者崔兴毅整理)
总书记回信勉励黄婉秋:继续发挥老艺术家的表率作用 带动更多的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
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近日给老艺术家黄婉秋回信,对她予以亲切勉励。6月3日,自治区领导向黄婉秋转交了总书记的回信并看望黄婉秋夫妇。
6月3日,自治区领导向黄婉秋转交了总书记的回信。
在回信中说,你主演的电影《刘三姐》家喻户晓,让无数观众领略到了“刘三姐歌谣”文化的魅力。电影《刘三姐》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根植于广西的山山水水,契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指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希望你继续发挥老艺术家的表率作用,带动更多的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
自治区领导看望黄婉秋夫妇。
自治区领导看望黄婉秋夫妇时说,总书记专门给黄婉秋同志回信,对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提出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希望黄婉秋和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继续把“刘三姐”文化传承好,把中华文化弘扬好、发展好,歌唱广西、歌唱祖国、歌唱人民、歌唱新时代,让全世界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了解中国,不辜负总书记的关怀厚爱。
60多年来,黄婉秋孜孜不倦地传播、发展刘三姐文化,创作了许多好作品,多次赴海内外演出,受到中外观众的喜爱和赞赏。近日,黄婉秋给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多年来从事文艺工作的收获体会,表达了继续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决心。
收到总书记的回信,黄婉秋倍感光荣和幸福,非常感恩党的教育培养、感恩总书记的亲切关怀。
黄婉秋表示,收到总书记的回信,倍感光荣和幸福,非常感恩党的教育培养、感恩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今后要继续扎根人民,做好“传帮带”,努力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用美好山歌唱响广西故事、中国故事。
内容转载自广西日报
责任编辑:陈子建
来源:/d/file/gt/2023-10/0xnecmetfhy.html id="黄宛教授:先后主诊协和医院、阜外、301医院的大师">黄宛教授:先后主诊协和医院、阜外、301医院的大师
在中国医务界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心血管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是3家顶级医院,其他医院无人项背,哪个医务工作者能够在一家医院上班就是很了不得了,可心电大师黄宛教授这先后在这三家大型医院主持心内科和心电图工作,可见他有多厉害!
一、入住协和医院。黄宛1931年生于北京,他的父亲是个银行职员,家庭富裕,父亲与梅兰芳是好朋友,常在一起聚会。黄宛姊妹4个,父亲起名字的时候,按北京的地名来取,黄宣(宣武),黄燕(燕京),黄婉(婉平)黄昆(昆明湖),后来父亲调到上海投资失误,家道中落,父亲不甘受辱而离家出走。母亲带着姊妹4个回到北京,投靠亲戚,苦苦地支撑着。黄宛在中学时期学习成绩优秀,为了能节省学费,他就上了有奖学金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每年400元的奖学金可以减少家庭的负担。到了医学院黄宛才感到学医并非易事,除了要背记一大堆枯燥而乏味的解剖生理和药理学名词,还要严格地接受临床老师的训练。协和医学院教学十分严谨,老师严格要求学生,黄碗有时都感到吃不消。有一次,教授董承琅让黄婉去检查一位法洛四联征的白俄姑娘,他和几位同学草草地看了一下患者。老师就到病床前问他们患者的心脏浊音界在什么地方?哪里的收缩期杂音最强。几个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老师让他们把心脏浊音界画出来,并标上标记,经过多次修改,才得以过关。还有一次一个南方的小患者黄宛听不懂她的口音,小姑娘也弄不明白黄婉的意思,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降低、脾肿大。刘士豪等教授到跟前询问黄宛病历写得怎么样?他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并说他和小患者无法交流。刘士豪带着他面对小患者,用手势交流,有的听不懂了,就用笔写下文字,最终完成了病史,教授又问,小患者白细胞降低,脾肿大,你考虑是什么病?黄宛思索了一阵:莫非是伤寒?教授们点点头,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有一年陈新担任总住院医师,半夜遇到了一例胸痛的患者,拍片和心电图没有阳性结果,他在电话里嘱咐陈新:你仔细听一下他的心脏杂音。结果听到了心包摩擦音,历时好长时间的急性心包炎诊断成立,患者经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1947年秋黄婉以全校第1名的成绩毕业,并获得去美国留学的奖学金。在美国罗切斯特医学院,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每天晚上很少半夜2点以前休息,早上6点就起床,长年积劳成疾导致的留下终生的失眠症。他的勤奋感动了美国导师,介绍他到条件更好的芝加哥医学院学习,在这里他学习心导管技术,总是捡最苦最累的工作去做,赢得导师们的称赞。1950年新中国百废待兴,而北京协和医院由于战火的损毁,使用设备和仪器都成了一堆废物,教室里蜘蛛罗网到处都是,张孝骞主任给黄婉去信,催促他赶紧回到协和医院就职。他回到国内以后,担起了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的重担,他将协和唯一的一台1928年的心电图机给予修复,这是国内第1台心电图机,并且能做12个导联,现在人们做心电图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但那时候却是一个很了不得的事。1951年他连续在《内科学杂志》发表文章,介绍心电图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意义,P波代表心房除极时间,时限约0.12s;PR间期0.12~0.2s; QRS波代表心室除极,时限不超过0.1s; ST段应在一个等电位线上,T波代表心室复极与QRS波方向一致,心电图机的速度是每秒25毫米,横向一小格是0.04s,他详细讲解了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心电图特点,并在全国各大医院招收学员,每星期六和星期日开展培训,他编写的讲义重印达9次之多,他在方圻和刘士豪教授的协助下,开展心导管检查技术,用以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和二尖瓣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状态。1956年他们又办班,培训新导管技术。1957年时任水利部长的傳作义,从三峡考察回来回到太原老家,胸疼伴呕吐腹泻,当时保健医生认为他是胃肠炎。经黄宛诊断以后,做了心电图,发现是广泛性心肌梗死,及时调整方案让傅部长转危为安。
二、奋战在阜外。1958年三面红旗迎风飘扬,国家为适应新的医疗形势需要成立了阜外心血管专科医院,当时心内科分为三个组,高血压组,冠心病组和一般心脏病科。他在高血压组发现有一些年轻人血压升高,身体有轻度炎症反应,仔细听诊,可听到肾动脉区血管杂音,高血压是由于肾动脉狭窄引起的。综合主动脉综合症和无脉症他提出了主动脉炎并发分枝炎症的概念,比日本学者提前10年发现了这一病症。他在临床工作中善于动脑筋,触类旁通,在全国率先用低分子右旋糖苷治疗脉管炎,倡导奎尼丁逐日增量法,使房颤转复效率大大增加,他还研究总结了胺碘酮、地尔硫卓,氟卡胺的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资料,使心律失常的治疗有效率大大提高。三、问鼎解放军总医院。由于黄宛在心电图界不可撼动的地位和他卓越的组织能力,组织任命他到解放军总医院当心内科主任。当时的解放军总医院刚刚建立条件差,连病房和起码的基础设施都不配套,而且位于偏僻的西郊,他不顾家人和同事的劝阻,毅然前往解放军总医院报到。到解放军总医院以后,他经过深入研究,对急性心衰伴肺水肿的患者采用正压呼吸的抢救措施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许多患者说黄教授给了自己第2次生命。
黄老在这里出版了多部专著,培养了大量的大批的学生,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的精神,成为后代医学家的楷模。他多次再版《临床心电图学》,成为心电图医生的“圣经“,他所做的导管手术没有一例并发症,被专家组确定为临床右心室导管检查的标准步骤。黄宛教授成为心电图界不可逾越的高峰。2010年2月2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黄婉教授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昔日珠影十女星 束夷雍容 黄宛苏温婉 吴文华甜美 万琼娇艳 不该被遗忘
珠江电影制片厂自1956年初开始筹建起,就得到了各大兄弟电影厂的支持。
就包括其中的很多演员,也是从上影厂、长影厂、北影厂和八一厂转调过去的。
其中从上影厂调往珠影厂的女演员比较多,而在70年代又有多位八一厂的男演员,也集体进入了珠影厂。
只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珠影厂的男演员们的才华基本上都得到了发挥,可是对于同样演技精湛的女演员,却并没有得到太多绽放各自魅力的机会。
不过从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仍然有十位女演员,表现突出。所塑造的角色栩栩如生,令人难忘。可是对于演员本人,却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影迷,所遗忘。
这些女演员,都拥有美丽的容颜,和醇熟的演技,如十朵花,绽放在南国的大银幕上。
她们,都是谁呢?
一、束夷:美丽女演员,气质酷似上官云珠如今,还记得束夷这位女演员的影迷,着实已经不多了。
可是她年轻的时候,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其清丽的容貌和雍容的气质,都酷似上官云珠。
我想,大概也正因此,所以她早期多在银幕上出演姨太太、贵妇人等角色。
束夷出生于1921年4月26日,是江苏丹阳人。原名叫束翠娥。
她自幼就喜欢表演,上小学时就开始登台演出。17岁那年她到湖北沙市参加了抗日宣传队,然后又到重庆开启职业演员的生涯。
她1948年开始拍电影,曾是国泰影业的当家花旦,一时风头无双。新中国成立后,她进入上影厂做演员,出演过《胜利重逢》中的纪银杏、、《谁是凶手》中的郭秀娥等角色。1959年,她被调入山东电影制片厂做演员,然后在1961年又被调入珠影厂。
几经辗转,束夷已过了一个美貌女演员的黄金年龄,因此也只能在珠影厂的一些电影中出演边边角角的配角。比如《逆风千里》中的艾菲、《七十二家房客》中的韩师母等。
70年代后期,她重新焕发艺术青春,先后在《同志,感谢你》中为刘晓庆配戏,出演资本家太太殷碧君,在《海外赤子》中为秦怡配戏,出演罗巧娘,在《翔》中为王晓棠配戏,出演蔡母。1980年,她59岁,可在《与魔鬼打交道的人》中演起交际花瑪瑞来,依然仪态万方。
束夷性格直爽,一生命运坎坷。但她对表演的挚爱,却始终未变。她晚年身体不好,在拍完《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后就感觉身体不适,结果去医院检查被发现已是癌症晚期。可就算是在病床上,她依然对前来看望她的珠影厂领导说:我想演戏。令人无比动容。
1982年7月8日,束夷在广州病逝,享年61岁。
二、黄宛苏:从上影厂“花旦”到珠影厂“老旦”黄宛苏曾是上影厂的“花旦型”演员。她长得貌美如花,又兼气质温婉娴静,所以曾在众多电影中,出演过女主角,如《不拘小节的人》中的敏英、《不夜城》中的张婉新等,扮相都很优雅迷人。
尤其是1958年,她在八一厂拍摄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所扮演的女地下工作者白丽君的形象,曾给无数影迷留下美好的记忆。
然而在1962年,黄宛苏也被调入了珠影厂。可是当时珠影厂并无更多的电影可拍,适合她戏路的角色,又几乎没有,所以黄宛苏只能坐“冷板凳”。直到1964年,才得到在电影《大浪淘沙》中客串一个女学生的机会。可惜这部电影1966年拍完后,直到十几年之后才上映。
黄宛苏和当时的珠影厂其他女演员一样,空有美貌和才华,却无处施展。待到春暖花开时,才得以重返银幕,但已成为一名“老旦”演员。其中《梅花巾》中的白梅养母、《回头一笑》中的蜂王婶、《乡情》中的吴姨、《金不换》中的徐二婶等,令人印象深刻。
黄宛苏表演朴实自然,人物刻画惟妙惟肖,可惜一直没有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2005年2月15日,她因病去世,享年82岁。
三、红冰:演技被严重忽视的好演员如今谁还记得红冰这位女演员?
她原名叫胡红冰,1930年代末开始从艺。曾在香港和澳门做过演员,年轻时也非常漂亮,在电影中也以扮演清纯少女为主。
她原本曾在上影厂粤语译制组工作,1958年珠影厂成立,她成为其中的演员,同时负责为年轻演员进行表演辅导。
她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角色,应该是反特片《跟踪追击》中的徐英一角,表面看上去与普通市民并无任何差别,但实际上却是隐藏最深的女特务。
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红冰的表演,是那么娴熟自如,与邻居在一起时的和颜悦色,和与同伙钱家仁会面时的凶相毕露,都被她演绎得滴水不漏,足见其深厚功力。
后来,我又在《女跳水队员》中看到红冰所扮演的老奶奶一角,无论是人物扮相,还是表演风格,都与《跟踪追击》中的徐英,判若两人。
红冰无疑是演技被严重忽视的老演员。记忆中她还在《七十二家房客》中演过裁缝妻、在《他爱谁》中演过杨大妈、在《秋天的印象》中演过小梅母等角色。表演都是那么栩栩如生。
只是太可惜啊,媒体中对这位好演员的资料介绍,实在是太有限了。
四、吴文华:60年代珠影厂“当家花旦”和束夷、黄宛苏、红冰等前辈相比,同样是被从上海招到珠影厂的吴文华,她的运气,显然就好太多了。
当时珠影厂以女性角色为主的电影,几乎是凤毛麟角。
然而吴文华,却得到了在蔡楚生、王为一联合执导的电影《南海潮》中,出演女主角的机会。
而且还是蔡楚生专门指定由她来扮演阿彩这一角色的。
吴文华是安徽凤阳人,11岁到上海,在一家纺织厂当童工。上海解放后,她积极参加业余文艺活动,被前来上海选演员的蔡楚生看到了其身上的闪光点和发展潜力。
蔡楚生觉得,吴文华长得很漂亮,眼神清亮,笑容甜美,而且她的身上还带有劳动者所特有的朴实健康的特质,所以由她来扮演《南海潮》中的阿彩,就再合适不过了。
事实证明,蔡楚生的选择是对的。吴文华在《南海潮》中呈现了非常质朴而本色的表演。她还凭借此角参加了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的竞选,最终在观众中所获得的票数,仅比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扮演金环和银环的王晓棠少一些,却比在《女理发师》中扮演华家芳的凤更多,名列第二。可见那时,她在观众心中的位置,可是与王晓棠和凤齐名的女明星啊。
只是这届百花奖因故并未举办,不然吴文华在观众中的影响力一定更大。
然而她还是一跃成为了珠影厂在60年代的“当家花旦”。拍完《南海潮》之后,又在《青山恋》中出演了角色。
只可惜吴文华出道即巅峰,这之后,她的演艺生涯也处于停滞状态。直到70年代末,才重返银幕,然而这个时候的她,也只能在电影中扮演老太太之类的角色了。
《乡情》中的田秋月,《喜鹊岭茶歌》中的茶花母亲,《梅花巾》中的李妈等形象,也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乡情》中的田秋月,更将她的表演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今吴文华86岁,已息影多年。这位曾经红极一时的女明星,也被大家所遗忘了。
五、郭艺文:从长影厂“花旦”到珠影厂女配角当我在电影《大浪淘沙》中看到郭艺文所扮演的宋珠萍一角时,很是吃惊,心想这位昔日长影厂的“花旦”,怎么也到珠影厂来了?
郭艺文可以称得上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电影学院培养的第一批电影演员。毕业后先在北影厂,后到长影厂做演员,作为美丽花旦曾出演《沙家店粮站》、《妈妈要我出嫁》、《国庆十点钟》、《红梅花开》等电影。
1959年,还在电影《换了人间》中扮演了女主角魏秀兰,美丽的扮相令人记忆犹新。
然而她也在1963年进入到了珠影厂做演员,并且参加了电影《大浪淘沙》的拍摄,所出演的宋珠萍一角,戏份不多,可令人难以忘记。
只是在珠影厂,郭艺文所得到的展示机会也非常有限。也是到70年代末期,才陆续出演了《阿勇》、《她从雾中来》、《春归红楼》、《秋天的印象》、《难忘中学时光》等电影。作为配角,衬托周丽娜、宋佳、杨丽仪等年轻的美女演员。
如今算起来,她也有91岁了呢,可是,还有谁能记起她来呢?
六、丁铁宝:生不逢时的美丽女演员丁铁宝年轻的时候有多美?咱们看看她在电影《逆风千里》中的扮相就知道了。
容颜美丽如清荷,气质清新似玉兰。
她本是山东日照人,1959年考入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和达式常、朱曼芳、杜熊文、姚锡娟、林书锦等是同班同学。
1962年毕业后,随后来成为她丈夫的林书锦一同进入珠影厂做演员。并且进厂不久,就因容貌绝美,而被《逆风千里》剧组选中,出演了女主角朱小玲。
只可惜这部电影刚上映不久就被打成了“毒草”。丁铁宝刚起步的演艺生涯也因此受到冲击。
然后在1978年,她才又重新出现在了电影《斗鲨》中,继而又以主演的身份,出演了《雾都茫茫》、《扬帆》、《东方剑》、《南方的岸》等电影。其中《扬帆》中的歌唱家李平凡,被她演绎得形神兼备。
此外,她还在《燃烧的心》、《乱世三美人》、《银杏树下》、《情末了》、《人间真情》、《风流才子纪晓岚》等电视剧中出演过角色。
她也是颜值出众,演技精湛,但却生不逢时的一位女演员。
如今她81岁,依然气质优雅,雍容华贵。
七、张小磊:从青春少女到上海“清咖”时间进入80年代,珠影厂呈现出了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一大批有颜值有演技的美女演员脱颖而出。
而且相比前辈,她们所获得的展现机会,显然更多。
这其中,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张小磊。
张小磊是浙江宁波人。1978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在校读书时就被电影《燕归来》剧组选中,在其中出演了清纯少女乌兰一角,声名鹊起。然后她又出演了《南昌起义》、《当代人》等电影,成为了80年代炙手可热的女明星。
从上戏毕业后她就进入到了珠影厂做演员,并因在《西子姑娘》、《他在特区》、《相思女子客店》等电影中的出色表现,而获得了更多观众的认可。
只是她在当红之际选择了下海经商,所以息影了一段时间。直到2001年才重新回到荧幕前,出演了《儿科医生》《天地粮人》等剧,演技依然沉稳老练。
2011年,她在《双城生活》中所扮演的“上海清咖婆婆”的形象,生动鲜活,令人眼前一亮,从此开启了她全新的戏路。
如今65岁的她俨然已成了老戏骨中的一员,在《产科医生》 、《敢爱》、《我的青春遇见你》中的表演,都是那么收放自如,精彩纷呈。
八、万琼:从楚剧演员到80年代当红影星1982年,美丽的湖娘万琼,出现在了京剧戏曲电影《升官记》中,出演女主角李倩娘。尽管电影中的唱段,是由京剧演员李春芳配唱,然而万琼那娇艳如芙蓉花一般的容颜,还是深深地印刻在了广大影迷的心中。
万琼原本是一位楚剧演员。因为《升官记》这部电影,使她在电影界也获得了更多导演的青睐,片约纷至沓来。她先是在北影厂拍摄的《哑姑》中出演女主角哑姑,然后又在湖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幸福在你身边》中出演女主角榕榕。
随后她便被珠影厂所接纳,成为专业电影演员,陆续出演了《一个女人的命运》、《男人和女人们》、《古越轶事》、《起诉》等电影。还在电影《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中和著名影星王心刚做过搭档。
不过万琼在珠影厂工作没几年,便回到了湖北电视台工作。再然后,她便去了新加坡,弃艺从商。
万琼其实出演的电影并不多,然而在80年代的名气却不小。我想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她长得的确很美,而且极具辨识度。这使她成为了红极一时的当红影星。
如今算起来万琼有59岁了,不知她近况如何。
九、杨丽仪:80年代昙花一现的美女明星杨丽仪这个名字,对于大家来说,是否也是似曾相识,但又感觉陌生?
她是广东佛山人,原本只是一家餐厅的服务员,但因为电影导演张良的慧眼识珠,却使她一跃成为电影明星。
1984年,张良筹拍一部叫《雅马哈鱼档》的电影,为了突出广东个体户的特点,他计划全部启用广东籍演员来出演,于是他四处寻找合适的人选,最终在佛山的一家餐厅,看到了容貌秀美又落落大方的杨丽仪。
其实杨丽仪在《雅马哈鱼档》中纯属于本色表演,然而因为真实,所以还是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最重要是她天生丽质,所以她一出现,便令大家眼前一亮。
《雅马哈鱼档》使杨丽仪成了明星,她由此也进入了珠影厂成为专业演员。紧接着又出演了《丈夫的秘密》、《难忘的中学时光》等电影。
但因为杨丽仪并没有专业学过表演,所以始终无法做到在镜头前松弛下来,对于节奏的控制和表演状态的把握,也并不娴熟。参演的电影越多,她的短板,就越明显。
因此演完《逃港者》、《哭笑不得》等几部电影后,她就辞去了演员这份职业,然后去了澳洲,从此淡出了观众视线,成为了一名昙花一现的美女明星。
十、许瑞萍:表演松弛自然的女演员对于80年代的影迷来说,许瑞萍这个名字,大家一定还有一些印象吧?
她在《难忘的心》中所扮演的苏兰,在《最后八个人》中所扮演的金凤子,在《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中所扮演的青年菱花,在《三家巷》中所扮演的陈文娣,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许瑞萍是广东汕头人,原本是一位歌舞演员,18岁那年被长影厂选中,首登银幕出演电影《苦难的心》便因自然纯真的表演,而获得大家的认可。随后她又出演了《最后八个人》、《皆大欢喜》等电影,被珠影厂选中,成为其中的演员。
我觉得在80年代珠影厂的那拨女演员中,许瑞萍的演技是值得夸赞的,她表演很松弛,又极具可塑性,也很懂得如何诠释角色的性格和人物的内心,所以她所出演的众多角色,都是那么栩栩如生。
只是许瑞萍在1985年出演完《靓女阿萍》后,就鲜有其他作品出现,也是遗憾。
那么说到束夷、黄宛苏、红冰、吴文华、郭艺文、丁铁宝、张小磊、万琼、杨丽仪、许瑞萍这几个人的名字,还有哪些朋友记得她们呢?对于谁的表演印象更深呢?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区,与更多网友进行讨论吧。
文/DJ雅清编辑部:阿杰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DJ雅清(yaqngzhuli99)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