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全是影帝影后的五一,我却想单独夸这“血性中国人”
又一部“中国人的好片”。
中国亲情故事,一般都发生在餐桌上。
为啥?
看一流好片《喜宴》知道,看热搜的国剧《小舍得》也知道。
餐桌是最热闹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出矛盾的地方。
今天要说的,也是一次聚餐。
祖辈三代人都齐了,唯独缺一个。
孙子小远。
家里辈分最高的奶奶,脸色开始不好了……
一个接一个,大家也不敢开口了……
奶奶一句话,把饭局温度直接降到了冰点:
“有了女朋友忘了奶奶。”
你说这是个什么奶奶,有点凶。
看画面也知道,这是很传统的一家人。
孝顺两个字,写满在儿子媳妇辈的脸上。
不对,除了孝顺,好像还有点奇怪的情绪……
到底为啥呢?
就在这又冷又僵的当口,有人敲门了。
咚。咚。咚。
大儿子,仿佛找到了一个离开的小时机,他表示“我去开门”。
但开门就开吧,还用眼神暗示媳妇……媳妇没懂,他就直接上手,抢了她手机。
结果开完门没回屋,反而在外面鬼鬼祟祟捣鼓起手机。
捣鼓完,好像解决了什么烦心事似的,露出这表情:
深吸一口气,努力挤一个笑脸。
一上桌,马上给奶奶看现编的一条孙子小远的微信:
“工作涉密,不能回家……祝奶奶身体健康……”
到这,有点经验的朋友们估计能品出:
孙子,指定出事了。
可出了啥大事,要耽误吃饭,耽误团圆?
来,请出今天要聊的片:
《重逢》
知乎和共青团中央联合打造,建党百年暨五四青年节特别献映。
导演,又是那个张大鹏。
拍过那部曾在2019春节,引发最大热搜的国产片。
《啥是佩奇》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
寓亲情于欢乐中,拍得举重若轻,粗中有细。
小孙子想要佩奇,爷爷去找佩奇,但爷爷也不知道啥是佩奇……所以一路上,诞生了许多啼笑皆非的小事儿。
而这一次《重逢》,也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
还是最普通的中国人一家,最普通的爷孙关系。
这一次轮到老奶奶出门找人,一路上,也充满了中国式的魔幻体验。
01
一条短信后,儿子期待的团圆饭气氛没变好。
老太太貌似年纪大,可心里明镜儿似的:
“孩子们这是要瞒我什么呀……”
她倒是镇定吃着饭,大口吃馒头,大筷子夹菜,胃口倍儿好。
电视上一播新闻,孩子们紧张了——怪了,看来孙子和这条新闻有关。
大家纷纷找遥控器换台。
没想到,遥控器就在奶奶屁股底下。
-遥控器呢
-儿子,拿遥控器了没有
-被窝
-找找,快点
这段餐桌戏,张大鹏调度得很精彩。
镜头在众人脸上游摇,近景远景来回切换,制造了小环境局促又混乱的氛围。
儿女的慌,老太太的稳,形成一种平衡的张力,让紧张气氛达到临界。
就等一根针,来戳破这氛围。
但导演用的,不是硬邦邦的针,而只是一根挠痒痒的羽毛。
“看动画片”
哈哈哈,皮。
奶奶是家族主心骨,虽然心里似乎猜到了啥(这时只有观众不知道),但她得装不知,包容小辈“拙劣”的表演。
没回来的大孙子小远,正值适婚年龄,老太太最惦记的就是没过门的孙媳妇。
她开始打听未来孙媳妇哪个村的,什么文化程度 ,俊不俊。
但孩子们也是真不会说话。
又几句话,让老人直接放下了碗筷。
“长得好看吗?”
“妈,你就甭瞎操心了,儿孙自有儿孙福。”
“对,别操心了,以后有的是时间见。”
“你们有时间
我可没时间喽”
行。
团圆饭不是吃不成了吗。
孙媳妇你们不是不让见吗。
那我自己去见!
带着老人家的执念,她想把之前为未来孙媳妇亲手做的红棉袄,亲自送上门。
也就是隔壁村嘛,道不远。
就是这“貌似不远”的一路,开启了张大鹏式的中国魔幻之旅。
出发前。
老太太不慌不忙,先去小卖部买一袋鸡蛋糕。
追上来的儿子不解……妈,这是还要吃??
你吃得比我都多,怎么还饿啊
老太太不理,一甩手,搭一辆拖拉机就进城。
反正消息也够了,都是饭桌上“套”来的:
未来孙媳妇名字,小楠;
家庭住址:红桥镇桃园村。
你问带钱没?
老太太,实在人,出身传统的农耕人情社会。
她心里jiao得,没钱咱有蛋糕呀,怕啥。
一路上她用蛋糕换票、换食物,好心人不少,麻烦也不少。
车票,好心人帮垫了;
路上吃隔壁乘客几颗葡萄也没啥,蛋糕换的;
可到了大虹桥,吃碗面,你再拿蛋糕换……
那是真不行。
人家也客气,直接带老太太去了派出所——找家人。
等等!
不是红桥吗,为啥去了上海虹桥?!!
为什么这面馆,还偏偏叫“桃源村”?!!!!
俺大河南的红桥镇、桃源村捏,哪去了?!!!
在一次张冠李戴的旅程中,老太太借着如今发达便捷的高铁和大巴,穿州过省,一路飞驰……还是找错了地方。
这里没孙子,没小楠,甚至没河南。
行吧,返程开始。
你想得没错,回河南的路,她仍然没路费。
这一次,是货车司机行了好。
又一次辗转,又一趟风餐露宿,各种吃别人碗里的,还看着锅里的。
老太太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终于在晚上抵达了真正的桃源村。
行,老人家没事就好。
可怪事又发生了……
小楠这一家人,气氛也蛮凝重。
亲家大老远来了,一点不热情,开门都有点犹疑。
见到小楠,这姑娘更是一副刚哭完、 红了眼的表情。
(这时,观众已经隐隐察觉了什么)
孙子小远出事了。
奶奶早知道,但奶奶不说。
前面餐桌戏,也是一家人彼此配合,不敢惹老祖宗伤心。
前面那一则播出就被换台的新闻,是中印边境冲突。
孙子的工作又是“涉密工作”……
这么多线索一拼,观众明白了:
小远不是回不来。
小远,应该是一位勇敢可敬的边防英雄,牺牲了。
再往下的戏,真考验导演:
拍得手太紧,可能会把故事片拍成纪录片。
但既然是故事片,那么主角的形象必须丰满、多面。
看得出,导演对边防英雄的人生、家庭,都做了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就像奶奶是英雄的奶奶,她理解伟大,理解孙子的选择;
但奶奶也是一位普通年轻人的奶奶,她同样需要理解爱情、理解生离死别……
于是,这段“奶奶见孙媳妇”的戏是这么拍的:
小楠知道了小远的噩耗,躲在房里不吃不喝。
老太太来,敲门,说,要和小楠单独聊聊。
两人在漆黑的村中小巷,缓慢走着。
起初无话。
奶奶的开场,只能是那件红棉袄。
她脱下了外衣,脱下了棉袄(观众这才发现,这一路辗转乘车,为了保持棉袄的干净,她一直把外套穿外面罩着),交到了小楠手里:
“奶奶替小远
给你做了一件棉袄”
因为这一刻她想的是:
有痛别一个人承受,咱一起分担,虽然没过门,但你就是我孩子、我家人。
缓慢走开两步,奶奶想法又变。
她走回来,要回了棉袄……是小气舍不得?
“我做得太大
你太瘦
穿上太沉、不轻快”
再往下听,似乎还有点偏心,偏袒孙子的意思。
“小远是个名人
别告诉别人你们俩好过
路还长
将来找个好人家”
这都是烟雾弹。
其实奶奶要回棉袄的真正原因是:
她不想给小楠留“念想”。
放下吧,小楠。奶奶不希望你耽搁自己的人生。
这一场“背影”戏,好似那篇朱自清的课文。
方青卓离开的背影,每次都缓慢无力。
但第一次,联想到小楠的未来,所以其中有思索,有犹豫。
第二次,此行目的已了。
完成任务后悲从中来,所以奶奶有一个抹泪的微动作。
在回家的车上,影片揭开了最后的谜底。
“这些英雄的边防官兵,把青春鲜血乃至生命,留在喀喇昆仑高原,筑起巍峨界碑,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
公共场合光天化日,车上无关的乘客,看到这段都抹起了眼泪。
老太太呢?
镜头一转,坚强了一路的她终于挣着脖子,张着嘴。
发出了无声的哀嚎。
现在再想起孙子的名字,小远。
这不是一个文艺的比喻,虽然他此时无比遥远。
这是真名。
老太太的孙子“小远”,就是牺牲在边疆的戍边烈士肖思远。
02
所以这一篇,聊的是短片。
它是电影,但它也来自不远的现实。
去年6月,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爆发冲突。
肖思远及战友陈祥榕、王焯冉,营长陈红军都为国牺牲了,团长祁发宝也身负重伤。
一等功臣。
戍边烈士。
这是我们知道的肖思远。
可还有更多我们不知道的——儿子肖思远,孙子肖思远,未婚夫肖思远……
这部《重逢》能讲述的,就是肖思远私人的几个侧面。
它提醒了我们,在电影之外的现实,还有更多的“肖思远”。
比如高中生肖思远,好友就有话说。
好友回忆,小肖是“外貌协会”,白白高高,注重形象,时时刻刻注意打理发型。
中学时,两人都在书里夹了一个小镜子,上课时都不忘瞅瞅。
△ 《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 20210406 肖思远 祖国边境是最美的地方,下同
还有95后肖思远。
喜欢玩贴吧,喜欢在学校、家乡的吧里灌水、打招呼。
有时是求助回家路线,有时是在异地找老乡(这贴在俩学校发了两遍,看出他交朋友的迫切了哈哈哈);
有时,也会在上面发出高中生“放假晚”的抱怨;
收了压岁钱,也想人五人六地炫耀一下。
更多时候,是暖男肖思远。
捡到手机、钥匙会热心利用贴吧,帮人寻找失物。
以及。
血性男儿肖思远。
和很多年轻男生一样,肖思远也喜欢武侠,喜欢热血的故事。
看《冲出亚马逊》,他能一动不动。
大学入学那场军训,他的表现至今还让同学们印象深刻。
踢正步,他踢得最标准,最一丝不苟。
正步后有定点动作练习,需要保持正步一段时间,别人的腿都耷拉下来了,就肖思远一人还站得笔直,腿一点没掉。
之后当了兵,肖思远那股不服输的血性又出现了。
站军姿,得把一张扑克牌夹在膝盖之间、手与大腿外侧之间。
扑克牌掉了,就是不标准。
一开始,谁都练得脚底板又麻又疼,接着练到毫无知觉。
但肖思远这人,就是能做到“标准”。
带着血性和冲劲,百米彩靶步枪实弹射击,肖思远能打出全连最好成绩,被营长亲自戴上大红花。
当兵几年,肖思远黑了、糙了。
边境恶劣的沙尘暴和极端天气,给了他渴望的锻炼与成长。
第一次回家探亲,肖思远去看望老友。
进门二话不说,直接一个军礼,把人家吓一跳,“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世间总有遗憾。
“男孩肖思远”、“暖男肖思远”……我们都无缘结识。
他从男孩变成男人、军人的瞬间,我们也没机会得见。
当全世界都知道了“血性肖思远”时,他却已不在人世。
03
《重逢》里。
以肖思远为原型的小远,在边境冲突时打出了两通电话。
一通,是求增援。
一通,是含着泪,几乎是嘶吼着打给奶奶。
虽然影片没有用过多笔墨来渲染。
但观众可以感觉到,在电话的那一端,在平静的乡村环境中。
接起电话的奶奶会是什么感受。
她一定担忧、焦急、心急如焚。
她一定想抓着电话不放,想多听孙子说几句。
但脱口而出的却是:
挂了
别给我丢脸
下去!
也是时候说说她和他们了——肖思远的家人,烈士的军属。
奶奶其实没有具体原型,你可以说她是肖思远的母亲、父亲、也可能是他没露面的奶奶或姥姥。
是他背后的一个个普通人,在他离世后,才出现在我们眼前。
肖思远真的有女朋友。
母亲也真的说过,让她别等了。
她知道,儿子很想拍一张带女友回家的全家福。
但她一定想了更久,才想通要劝姑娘放下,也劝大家放下。
不绑架,不打扰。
这是一个伤心的普通人,对另一个伤心普通人最大的关怀。
也是我们身为普通人该做的。
我们哀悼肖思远,是为他的牺牲他的血性,他为国家、民族的担当。
哀悼的是一个“英雄的肖思远”。
这部影片则试图继续打开视野,告诉观众们:
别忘记,不止有一个肖思远。
在亲人、爱人、同学、朋友的哀悼和思念中。
肖思远会化成一个个具体的人,一张张具体的脸庞,一段段具体的记忆。
他是那个每次和父亲打视频电话,都要让他拍一下家里的饭菜,监督他不要喝酒的儿子;
他是那个在学校被号召学习英烈时、既伤心又倍感骄傲的女孩的表哥;
他是那个伯父生病,自己在医院陪护20多天,直到伯父去世的侄子;
他是那个出去打工,挣1600的工资,也会打1000给家里的好孩子……
△ 他原本计划的婚房,已成为纪念室,有他穿过的鞋,用过的篮球。图源:大象新闻,下同
身为同胞,我们应该记住以上的瞬间。
记住了它们,我们记忆里的肖思远才会更鲜活。
也正因为它们我们才会真正理解,到底何谓“牺牲”:
牺牲从来不止一条生命的牺牲。
它还会造成一家人“持久的情感牺牲”,这才是牺牲的伟大之处、无价之处。
有人发问:
这一代年轻人,还有不计生死的血性吗?
很多人回答,也有更多人,用行动在回答。
不止是英勇的边防官兵。
还有更多各行各业的“这代人”,也在以自己的本职,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奋斗与牺牲,践行着“血性”二字。
那里一屏屏,写满了这一代年轻人关于人生的答案。
如果,让Sir也回答这个问题。
Sir会想说一棵树。
这是一棵小小山楂树。
肖思远喜欢吃山楂,老肖就在家给他种了,今年刚刚露新绿。
正如归有光在《项脊轩志》所云: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其实血性不就像这棵树。
时光流逝中它不言不语,悄悄萌芽默默生长……
它从奶奶流向父亲,从父亲流向小远。
最终流淌成人类尊严的血脉。
也必然会从一个肖思远的人生,流向无数的中国年轻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北野武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