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其内容主要包括:

·1.思想文化: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和学说。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学艺术:包括诗词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这些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和审美价值。

·3.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等。这些医学知识和技术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4.传统技艺:包括陶瓷织锦、雕刻漆器、印染等。这些传统技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5.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6.民俗文化:包括民间信仰、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音乐等。这些民俗文化是中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和传承的文化遗产。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中国八大传统文化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里生根发芽,并且影响着我们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下面是小汉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中国八大传统文化知识。

01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图|十二生肖

02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创新的智慧成果和科学技术,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03四书五经

书为《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04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

三皇有八说,五帝有六说。具体三皇是谁,五帝是谁,存在多种说法。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的记载,还是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在4000多年前。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风俗通义》);  ④伏羲、神农、共工(《风俗通义》);     ⑤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⑥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三字经》);     ⑦天皇、地皇、泰皇(《史记》)。     ⑧天皇、地皇、人皇(《民间传说》)。

图 三皇

 五帝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④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⑤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⑥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五方上帝)

图 五帝

05五行八卦

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八卦是乾、巽、坎、艮、坤、震、离、兑。

图 五行

图 八卦

06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分别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

四大名著

07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图 唐宋八大家

08中国十大传统节日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

关注微信公众号“汉语太学”获得更多岗位信息,行业热点,考试相关信息▼▼▼

东西问 | 谢伟铭:促进五大关系和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何种作用?

(东西问)谢伟铭:促进五大关系和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何种作用?

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 题:促进五大关系和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何种作用?

作者 谢伟铭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关于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新修订的《中国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强调了“积极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可见,促进五大关系和谐是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的内在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性和凝心聚力的作用。

奠定中国政党关系“公”“和”“商”

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居领导核心,作为参政党的八个派和同心同德,团结合作。中国政党关系体现的“公”“和”“商”性质,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中庸之道的文明根性。

《礼记·礼运》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描绘了一幅公行天下、和睦通达的社会图景。自此,“王者以公天下为心”,“等贵贱、均贫富”等等,从君王、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把“天下为公”作为价值追求和最朴素的心愿。“天下为公”作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在中国人的血脉中代代相传。中国人秉承天下为公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总书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既是总书记的为公情怀,也是天下为公在新时代中国人身上的体现。各派也是基于天下为公的信念,跟随中国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作总结,体现着中国政党制度的文化传承与“公心”。

2019年11月,全国政协机关在北京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公众在巨幅画作前拍照留念。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中庸思想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尚书·洪范》讲“无偏无陂”“无偏无党”。孔子讲“允执其中”。宋代的程颐解释“中庸”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强调无过无不及,不走极端;“庸”强调恒常不易,也即持久性。在我们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和参政党之间是亲密友党,共同为人民的根本利益形成合力,推动国家在适中的状态下发展。因此,在中庸思想的浸润下,中国政党关系坚持照顾各方利益、而非偏袒一方,并通过沟通、协商的方式,达到共生、共存的目的。

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深厚土壤。

促进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中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特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这得益于四海一家的和合理念。

《礼记·王制》关于“五方之民”的记载指出,不同民族是根据饮食习惯、服饰、居住方式等区分,不涉及血缘、人种。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夷、夏之间无不可逾越鸿沟。《荀子·儒效》讲“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居住地点的变迁恰反映了不同民族在不同文化区域可和谐相处,形成认同。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匈奴是夏后氏的子孙,越王勾践是大禹的子孙,体现了“华夷共祖”思想,形成了各民族不可分割的历史记忆。几千年来,天下一统,“夷夏一体”“四海一家”是中国一以贯之的思想传统,是滋养中华民族关系的重要文化来源。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少数民族同胞和当地居民一起做汤圆。中新社发 王树成 摄

传统的和合理念强调万物之间相互包容、并行不悖、互相成就、共生共荣,体现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就是不同民族彼此尊重包容、和谐发展。在和合理念的滋养下,中国形成了“修其教不易其俗”的治理原则和宽厚大气、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特性。总书记讲:“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

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身份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继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促进民族关系更加团结、和谐、稳定。

以“锦衣华裳”为主题的“2021中艺旗袍秀”在香港会展中心上演。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推动宗教关系积极健康发展

宗教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约有2亿信教群众的中国实现了宗教和谐,实现了宗教的中国化,追根溯源,文化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

“敬天法祖”思想有着深远影响。敬天法祖重社稷,一直是多数中国人的正统信仰基础。中国人不会把生命归之于某个造物主的恩赐。祭祖尊祖是普通老百姓都参与的祭祀活动,也逐渐成为民众的基本的宗教方式。这样一种信仰有着人间性的特点。孔子讲:“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一方面强调重视现实社会,另一方面突出了用冷静、理智的态度看待鬼神。这样的思想使人们面对宗教有一份克制,避免宗教狂热的出现。

此外,多元共生的文化传统也发挥着积极作用。早在先秦时期,便是诸子百家并存;此后长期以来儒道互补,儒佛相融,儒释道彼此影响又和谐共生。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传入中国后,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以儒释经的传统,这些都为宗教关系和谐发展提供了条件。

今天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然继承了这种包容性、宽容性,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多种宗教信仰并存,宗教关系健康和谐。

2019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一,市民在北京雍和宫烧香祈福。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助推各阶层共担社会责任、共享发展成果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强调群体本位,因此即便阶层有分化,但始终朝促进社会整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今天,民营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需做好他们的工作。

中国传统的儒商精神将儒家高悬之理想和商业务实之标的相结合,以“仁”为核心,以利国利民为目的,体现着经世济民的担当意识和济世情怀。王阳明说:“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虽然士农工商四民从事的职业不同,但为社会贡献的“道”是相同的,所以“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近代儒商在继承传统儒家伦理基础上,又融入爱国、强国和经世济民的情怀。

中国传统的“士”的精神亦影响深远。自古士人以天下为己任,有着“修齐治平”的理念。受此潜移默化影响,今天多为党外知识分子的新阶层人士为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而奋斗。

苏州包山禅寺,主殿供奉的文财神是中国儒商鼻祖范蠡。中新社发 李俊锋 摄

铸就同根同源的海内外同胞关系

历史上,华侨华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各个时期为祖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为什么海内外中华儿女一直都是凝心聚力的命运共同体?为什么身处异国他乡的游子总心系祖国、愿为祖国贡献力量?因为中国人血脉中有着强烈的寻根意识。

三千多年前,在外征战的士兵发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咏叹;两千多年前,有“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的期盼;一千多年前,李白客居洛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五百多年前,王阳明曾沉浸在“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的思绪中;五十年前,“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不知牵动了海峡两岸多少中华儿女的情感共鸣。

今天,华侨华人依然吟咏着“梦绕高山月,心萦故园秋。旅情若江水,无日不东流。”人们总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这一份乡愁,就能看到一愁千年,这既是情感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在一代代中国人心里的积淀。

江苏南京,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所以,中华民族是有根的民族,寻根意识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更进一步说,是中华文化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海外侨胞与中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因为有着血浓于水的情感和共同的文化根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在促进五大关系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在未来促进大联合、大团结的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完)

作者简介:

谢伟铭,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华传统文化、统一战线基本理论。曾参与撰写《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解读》、《中华文化专题教学读本》等教材多部。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清华国学书系”的编纂,在《人民论坛》《中国哲学史》等期刊发表文章多篇。

来源:中国新闻网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20/1697206560360700.html
上一篇:上震下震(上震下震卦详解是什么卦)
下一篇:3530(3530是什么意思)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