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年(1219年属什么生肖)

1219年的秋天,成吉思汗西征,大军抵达讹答剌城

\r\r\r\r\r 第二十三章 成吉思汗西征\r \r \r\r\r\r 第二十三章成吉思汗西征\r\r 中亚的黑暗时光\r\r

因为现有史料十分有限,我们很难判断,除了复仇,成吉思汗的首次西征到底有没有别的战略考量。

\r\r

可以肯定的是,成吉思汗非常重视这次西征。因为他放下了对西夏和金的征伐,亲自率领10万至15万兵力讨伐摩诃末,他的四个儿子——朮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也全部随军前往。

\r\r

1219年的秋天,成吉思汗大军抵达讹答剌城,但他们并不急于进攻,而是在这座城的周围搭起了帐篷。那位杀死蒙古商队成员的讹答剌守将登上城楼查看敌情时,看见了令他胆战心惊的一幕:郊外已变成一片无数雄师劲旅的汹涌海洋,空气中充满了披甲战马的嘶叫与披铠雄狮的怒吼声。这座城镇已被围得水泄不通。

\r\r

成吉思汗大军在讹答剌城下兵分四路:察合台、窝阔台围攻讹答剌城;他本人则与拖雷率军穿越克孜勒库姆沙漠,向伊斯兰文化中心不花剌行进;其余两路负责攻打花剌子模帝国的其他城镇。

\r\r

摩诃末抽调了15万大军支援讹答剌城防,尽管守城军队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却仍然改变不了这座战略重镇的命运:守将被杀,城池尽毁,大部分百姓遭屠,工匠和少数百姓则沦为奴隶。其他各要塞的花剌子模军队也没有组织任何有效的抵抗。

\r\r

1220年3月,蒙古大军占领了锡尔河两岸城市。成吉思汗攻陷了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布哈拉,切断了花剌子模新都撒马尔罕与旧都玉龙杰赤(今称乌尔根奇)之间的交通。两个月后,四路大军合围撒马尔罕。城破之前,摩诃末逃之夭夭。蒙古大将速不台和哲别率3万骑兵追赶,但并没有追上。摩诃末最终的命运是,逃到里海的一个岛屿上,在那里痛苦地度过了短暂的余生。

\r\r

蒙古人随后采取了兵分两路的战略:窝阔台率领5万兵马攻打玉龙杰赤,成吉思汗和拖雷则率兵向阿富汗推进。

\r\r

据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记载,玉龙杰赤当时有11万守军,但经过7天的激烈战斗,全部被蒙古大军歼灭。城中绝大多数百姓都遭到,很多工匠和妇女、儿童则被当作俘虏运往蒙古。摩诃末的长子、王位继承人札兰丁,在城破之前已逃往阿富汗,率领数万军队继续顽抗。

\r\r

至此,蒙古人完全占据了中亚的河中地区,也就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

\r\r

伊本·阿希尔在《完整的历史》一书中写道:

\r\r \r

〔成吉思汗〕在刚好一年的时间里夺得了最多的人口和地球上最美丽、开化得最好的部分,这些地方优雅的文明要胜别处一筹。在尚未遭到他们蹂躏的地方,人们生活在黑暗的恐惧之中,害怕死神的降临。

\r \r\r

但成吉思汗的复仇之火并未熄灭,因为花剌子模国的其他地区,比如今阿塞拜疆东部地区,伊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阿富汗的西部地区,还没有完全被蒙古大军征服。因此,蒙古人继续征战,唯有如此,才符合他们一贯的原则:顺应天神“腾格里”的旨意,彻底消灭疲弱的敌人。

\r\r

1221年1月,在哲别、速不台两位大将的率领之下,3万蒙古大军从阿富汗东部出发,往西向阿塞拜疆地区挺进。不过,在展开下一阶段的战事之前,有必要补充一些十分重要的信息。

\r\r 计划外战争\r\r

前文已经提到,得知摩诃末出逃的消息后,速不台和哲别曾率大军追赶,此时是1220年的秋天。他们一直追到里海附近,但还是被摩诃末逃脱。在成吉思汗的许可之下,大军继续向西行进,以侦查这一地区的虚实。

\r\r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中世纪之前,中亚各国乃至欧洲各国之间,并不存在像今天这样的地理界限,它们只有大致的疆土范围,而且其疆土范围也并不固定。了解地缘政治上的这个特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这样一种可能性:

\r\r

明明B国是A国的进攻目标,结果B国的邻国C国却被殃及。这种地缘政治上的模糊性,使卷入冲突的国家越来越多,最终导致大范围的战争。本书将这种非主动挑起或参与的战争称为“计划外战争”。

\r\r

“计划外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蒙古帝国的扩张。

\r\r

或许是蒙古人有意为之(史料无法证实),或许是因为地缘政治上的模糊性,总之,在侦查里海西部地区虚实时,速不台和哲别的大军闯入了亚美尼亚。当时,这块地区并不属于花剌子模,而属于格鲁吉亚公国(中国古籍中称“谷儿只”)。

\r\r

在国王乔治四世的指挥下,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的6万大军,与3万蒙古军进行了一场激战,交战地点在科特曼河附近的库南。结果格鲁吉亚军队被打败,乔治四世本人还负了伤。但蒙古大军并没有乘势深入,而是往南转向波斯西部的哈马丹,然后又往东转向阿富汗东部地区。

\r\r

因此,几个月之后,当哲别和速不台再次率领蒙古大军挺进中亚,进攻阿塞拜疆时,他们已经相当熟悉那里的情况。他们很快就抵近阿塞拜疆的首府。早已听闻蒙古人作风的阿塞拜疆君主,最终做出了以投降换取性命和爵位的选择。

\r\r

于是,3万蒙古大军掉头向西,格鲁吉亚成为他们的目标。由于现有史料十分有限,我们仍然难以判断蒙古人攻打格鲁吉亚的原因,是出于对之前事件的惩戒,或出于维持后勤补给的需要,还是出于“天命原则”:他们已经知道这个国家很虚弱,这或许是天神“腾格里”给他们的恩赐,所以他们想吞掉这个国家。

\r\r

蒙古大军很快就迫近第比利斯(中国古籍中称“梯弗里斯”)——格鲁吉亚的首府,他们在那里遭遇到同等兵力的顽强抵抗。由于第比利斯久攻不下,蒙古大军转而向北行进。他们艰难地穿过高加索山脉,进入了阿兰人的地区。在那里,他们遭到了阿兰人和钦察人的联合打击。于是,又一场“计划外战争”开打了。

\r\r

阿兰人是生活在东欧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的语言属于东部波斯语,这种语言后来发展成奥塞梯语。西汉人对阿兰这个民族并不陌生,不过,那时的阿兰被称作“奄蔡”。《史记·大宛列传》写道:“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

\r\r

东汉范晔所著《后汉书》也有记载:“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民俗衣服与康居同。”

\r\r

《史记》与《后汉书》中所说的“康居”,指的是中亚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而此所谓“大泽”“北海”,指的大概是黑海到里海北面的水域。所谓“控弦者”,指的是擅长骑射的人。总而言之,最迟从西汉时始,这些游牧的阿兰人,就属于那种不好惹的狠角儿。

\r\r

钦察人,也叫库曼人,是在东欧地区游牧的突厥民族。他们原先的游牧范围,位于西伯利亚南部和哈萨克斯坦北部,大约从11世纪起,开始以东欧大草原为活动中心,经常骚扰其周边四邻。

\r\r

值得一提的是,钦察人不仅勇猛,还颇有谋略,擅长外交游说。他们早就明白19世纪英国名相帕麦斯顿(Lord Pal-merston)说过的道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r\r

钦察人经常侵扰拜占庭帝国,不过,有时为了打击第三方势力,他们又能说服拜占庭帝国与自己合作。1091年,钦察人与拜占庭帝国合作,打败了佩切涅格人——中亚地区半游牧的突厥部落。百年后,他们又与东欧的保加尔人和瓦拉几人——拜占庭帝国的叛乱分子——合作,打败了拜占庭。他们不时与阿兰人冲突,但当蒙古威胁迫近时,又能说服阿兰人合作。

\r\r

正因为阿兰人与钦察人的这些特性,当蒙古大军出现在他们的领地时,才会遭到他们的联合打击。

\r\r

然而,无论是阿兰人的勇猛,还是钦察人的谋略,带给他们的并不是胜利,而是范围不断扩大的灾祸。

\r\r

1222年,哲别和速不台采取了分而化之、各个击破的战术,先用钱财开路,然后再打“人情牌”,终于说服了钦察人撤兵。而后,蒙古军队将阿兰人和钦察人一一打败,占领了北高加索一带。之后,哲别等又率蒙古大军挥师西进,并在阴差阳错之下,征服了克里米亚半岛(Crimea)。

\r\r

从3世纪开始,这个位于黑海北部的半岛,相继被哥特人、匈奴人、保加利亚人、基辅罗斯人、拜占庭人,以及钦察人征服和占领。在钦察人之后,它又先后落入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之手。13世纪初,热那亚人在克里米亚半岛沿岸修建了几座城市,控制当地经济及黑海贸易达两个世纪之久。

\r\r

正因为克里米亚半岛与欧洲国家有很深的渊源,所以,它的沦陷引起了整个西方世界的震动。

\r\r

在讲述蒙古大军对欧洲的冲击之前,让我们把花剌子模帝国——引起蒙古大军西征的罪魁祸首——的命运交代清楚。

\r\r

前文已经说到,窝阔台大军攻陷了花剌子模旧都玉龙杰赤,在城破之前,摩诃末的长子、王位继承人札兰丁逃往阿富汗,在那里率领数万残部继续顽抗。后来,遭遇拖雷大军的进攻之后,札兰丁率部逃向印度北部。

\r\r

这一次,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追击札兰丁。1221年10月,两军在印度河北岸遭遇。几场激战下来,札兰丁6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仅率残部5000人逃往印度内陆。至此,花剌子模帝国大致已被消灭。

\r\r

占领花剌子模国大部之后,成吉思汗命令长子朮赤镇守。原属花剌子模帝国的领土后来被一分为三,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和伊儿汗国分别统治着其北部、东部和南部地区。

\r\r

在印度流亡三年之后,札兰丁最终在波斯集结起军队,并重建了一个王国,但又一次被蒙古大军摧毁,然后逃往高加索地区。1231年,他死于一名库尔德刺客之手。其中一个版本的说法是,这个刺客为塞尔柱突厥人所雇,后者通过这种方式报复了三十多年前的亡国之仇。

\r\r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中世纪史学者罗伯特·欧文(Robert Irwin)在一篇文章中如此总结花剌子模帝国的命运:

\r\r \r

花剌子模帝国疆域广阔,但其却不稳固。这一点似乎令人难以理解。如同在伊朗与河中地区取代它的蒙古一样,花剌子模帝国掠夺成性,因而得不到臣民的忠诚拥戴。与此同时,摩诃末与阿拔斯帝国的冲突,以及他对伊斯兰教乌里玛与苏菲派的粗暴态度,使他被境内的波斯人和许多穆斯林孤立。家长式的管理方式也不适应如此庞大的帝国。因此,在遭到蒙古人的进攻时,它迅速地土崩瓦解了。①

\r \r\r

蒙古大军入侵花剌子模的过程,给后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直到21世纪,人们仍在仔细研究他们经历过的战役。

\r\r

尽管史料的记录并不详细,但我们仍然可以大致推断,从得知商队被杀的消息开始,成吉思汗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准备这场复仇的远征。从蒙古大军的军事安排上看,或兵分四路,或兵分两路,说明他们对敌国的地理情况、兵力分布已经是非常了解。尽管如此,在地缘格局十分模糊的中世纪,“计划外战争”还是在所难免。

\r\r 自负的罗斯人\r\r

下面接着讲述北高加索的情况。若是从宗教属性上讲,这里发生的故事,应该属于下一篇,但考虑到内容方面的相关性,不得不在这里做一番介绍。

\r\r

蒙古大将哲别和速不台肯定不知道,他们的大军到达北高加索之后,面对的敌人主要不再是中亚人,而是东欧人,他们参与的战争——主动和被动的战争——已经具有洲际战争的意义。因为在地理学概念中,位于黑海与里海之间,长约1200千米、宽约200千米的高加索山脉,是东欧与西亚的分界线。

\r\r

当然,对当时的蒙古大军来说,这种区别没有任何意义,欧洲人和亚洲人都一样,谁阻挡了他们,谁就是他们的敌人。而且在欧亚大草原上不断迁徙的游牧民族,确实很难界定他们是亚洲人还是欧洲人。

\r\r

1222年,哲别和速不台大军打败钦察人之后,钦察人向西北逃入了罗斯国。在此之前,罗斯人曾将钦察人视为仇人,因为他们经常遭到后者的入侵。12世纪时,罗斯国大公莫诺马克曾数次率兵与钦察人交战,双方互有胜负。

\r\r

蒙古人的出现,让钦察人暂时搁置了旧怨。他们向罗斯国贵族们发出警告:“这些可怕的陌生人已经夺走了我们的国家,如果你们继续听之任之、不帮助我们,明天他们也会夺走你们的国家。”

\r\r

钦察人的警告起了作用。罗斯大公姆斯季斯拉夫和基辅大公老罗曼诺维奇决定与钦察人联合。罗斯联军8万人马主动往东行进,打算与蒙古大军正面交战。这时已经是1223年。罗斯联军庞大的兵力规模,让只有3万兵力的蒙古军不敢小觑。于是,哲别和速不台挑选了10名使者,派他们游说罗斯国退兵。

\r\r

罗斯大公自恃兵力有绝对优势,非但不听蒙古使者游说,而且还下令将他们处死,同时命联军继续向蒙古军逼近。于是,又一场“计划外战争”爆发。

\r\r

罗斯人之所以同意出兵,是因为他们十分自信。罗斯国的全称应该是“基辅罗斯国”,其国以基辅(今乌克兰首都)为中心,它是三个现代斯拉夫国家——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先驱。罗斯国大概形成于880年,其创立者是一群斯堪的纳维亚商人。11世纪时,罗斯国成为教世界的一员。

\r\r

英国历史学家罗宾·米尔纳-格兰德(Robin Milner-Gulland)在《俄罗斯人》一书中写道,罗斯国的早期统治者很可能是斯堪的纳维亚的军事精英。②这或许是这个国家尚武的原因之一。

\r\r

罗斯国的经济一度非常繁荣。它盛产皮毛、蜂蜡和蜂蜜,而且控制了东欧的主要交通路线: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东岸诸国的伏尔加河贸易路线,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第聂伯河贸易路线,以及从多瑙河到北高加索的贸易路线。然而,由于国内军阀割据,其国陷入长期混乱之中。从1054年至1224年,在一百四十年的时间里,罗斯境内竟然冒出64个公国,彼此之间共打了84场内战。

\r\r

12世纪至13世纪初,因为拜占庭帝国——罗斯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日渐衰落(过程及原因将在后文阐述),罗斯国控制的贸易路线逐渐干涸。于是,这个国家的实力进一步被削弱。正是在这些背景之下,本性好战自负的罗斯人,才听信钦察人的劝告,共同出兵攻打蒙古军。

\r\r

在战争刚开始的阶段,占尽地利和兵力优势的罗斯联军,确实取得一些小规模的胜利,但过于轻敌的态度最终葬送了这些胜利果实。

\r\r

哲别和速不台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以化解敌人的优势。这是蒙古人最喜欢运用的战术。他们先是佯装兵败,然后且战且退,接连退军几百里地,诱使敌人不断跟进。这种战术至少可以达到三个目的:其一,消耗敌军的战斗力;其二,激化敌军内部的矛盾;其三,将敌人带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地方。轻敌的罗斯联军果然中计,竟然连续追击20天之久。

\r\r

最后,双方在加尔卡河附近正式交火。1223年5月31日,蒙古大军取得了最终胜利,大批罗斯与基辅公国贵族被杀。其中,老罗曼诺维奇大公的死状,至今仍让乌克兰人思之心痛。史载,这位大公被置于一块大木板之下,哲别、速不台等蒙古将士则在木板上面一边跳舞一边喝酒;老罗曼诺维奇最终窒息而亡。

\r\r

见证过这段历史的罗斯国的一位历史学家,认为蒙古人的入侵是上帝对他们所造罪孽的惩罚,他在当地编年史中写道:

\r\r \r

因为我们的罪孽,这些人突然来了,没人知道他们的民族,没人知道他们的起源,没人知道他们来自何处,没人知道他们的信仰。只有上帝才知道答案。③

\r \r\r

加尔卡河战役结束之后,蒙古大军挥师北上,当他们抵达诺夫哥罗德——基辅公国旧都——城下时,城中居民高举十字架出城投降。但蒙古军并未在那里久留。1223年底,他们挥师东南。这段时间发生的故事,将在本书下一篇进行介绍。

\r\r

1224年,成吉思汗命他们班师回朝。哲别在东归途中病逝。大概在1225年初,速不台率大军与成吉思汗主力会师。

\r\r \r\r \r

①Francis Robinson and Ira M. Lapidus,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Islamic Worl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6.

\r \r\r \r

②Robin Milner-Gulland, The Russians,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0.

\r \r\r \r

③Alfred Nicolas Rambaud, History of Russia: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1880, General Books, 2010.

\r \r\r

荡气回肠的“钓鱼城之战”,宋朝也能完胜凶悍的蒙古大军

(图)蒙古铁骑

公元13世纪,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一个个国家被征服、一片片土地被占领,狂飙突进的蒙古战车似乎无人能挡。

历史的时钟拨到了1258年,此时在位的蒙古大汗蒙哥为了彻底消灭南宋、完成对整个中国的统一,他派自己的弟弟忽必烈(后来的元世祖)率军攻打湖北鄂州、大将察塔儿率军攻打两淮、大将兀良合台率军攻打云南,自己则亲率四万大军攻打四川。

华夏大地,烽烟再起,南宋江山,岌岌可危。

大汗蒙哥所率大军自打攻入四川以来,一路势如破竹,陆续攻下了数十座城池,直到蒙古大军进发到了合州治所钓鱼城下,前进的势头才受到了遏止。

《神雕侠侣》一书中所描述襄阳城下杨过追击蒙哥的场景,“杨过低头避过,飞步抢上,左手早已拾了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块,呼的一声掷出,正中蒙哥后心。杨过这一掷劲力何等刚猛,蒙哥筋折骨断,倒撞下马,登时毙命。”

金庸老先生为了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将真实历史中的蒙哥攻打钓鱼城改成了攻打襄阳,成就了神雕大侠杨过的盖世威名。

可惜,真实的历史中没有杨过大侠,只有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的汉家男儿,南宋军民在守将王坚的率领下,将与蒙古大军展开一场异常惨烈、精彩纷呈的城池攻防战。

(一)

(图)孛儿只斤·蒙哥,蒙古帝国大汗

钓鱼城(今重庆市合川区城东五公里左右钓鱼山上)是南宋朝廷在四川地区建造的一座非常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塞。公元1254年,朝廷任命王坚为合州守将后,王坚组织军民在此基础上继续大规模的修筑防御工事,并大举招募附近的陕南、川北的百姓,经过几年的发展,钓鱼城已经成为人口数十万、防御工事非常完备的军事重镇。

守将王坚,河南南阳人,早年加入忠顺军。公元1219年,为了抵御金军,当时担任权枣阳军节度使的孟宗政招募唐、邓、蔡三州壮士两万余人编练成军,是为忠顺军。(孟宗政的儿子孟珙后担任京西湖北路安抚制置使等官职,在灭金、抗蒙的历次战役中表现非常突出,是中事史上著名的“机动防御大师”、功业可堪与岳飞相媲美的民族英雄,关于他的事迹,已经独立成文,点击可穿越)

加入忠顺军的王坚以勇猛而又富有计谋著称,屡立战功,后来逐渐成为方面军统帅孟珙麾下的得力干将。公元1234年,金国被蒙古和南宋联军灭亡后,蒙古和南宋之间的对决成为此后半个世纪的主旋律。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公元1240年,王坚跟随自己的上级孟珙率军入川抵御蒙古人的侵略。孟珙去世后,他又协助另一位抗蒙名将余玠多次击退蒙古人的入侵,因战功升迁为兴元府都统兼知合州一职,主持钓鱼城的防务。

南宋在长期抵御金朝、蒙古的战争中,逐步形成了固守长江上游的方略。随着蒙古军队的层层推进,虽然南宋军队多次打退了蒙古人的入侵,但是还是丢失了蜀地的许多地盘。

因此失去了蜀地天险的屏障之后,历任驻守蜀地的将帅因地制宜,他们依托蜀地多山川的地理条件,选择险地要隘,构建防御工事,逐渐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依托重要军事要塞阻止蒙古军东下的防御体系。

(图)南宋抗击形势图

蒙古铁骑能够纵横欧亚大陆,灭国无数,自然有其过人之处,此次南侵,大汗蒙哥总结以往征宋战役失败的原因和己方水军不足的弱点,采取了迂回包抄的战略,命大将兀良合台率军攻打云南,正是想希望借由云南之地北上攻打南宋。

蒙哥自己所率的四万军队的目的主要是占领重庆,东出夔门(又名瞿塘峡,是川东门户,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与忽必烈军会师荆湖,直取南宋行在临安。而钓鱼城三面环江,宋军在此筑城依险设防,上可控制三江(嘉陵江、渠江、涪江),下可屏障防御核心重庆,因此大汗蒙哥为了达到自己的战略意图,钓鱼城是非攻不可。

(二)

公元1259年,二月,此时的蒙古大军驻扎在钓鱼城东五里的石子山一带,连番大胜的蒙古军士气大盛,蒙哥也是信心百倍,仿佛南宋数千里锦绣江山已经成为蒙古铁骑的跑马场一般。经过短暂的休整后,大汗蒙哥下达了攻城的命令,一时间飞石箭矢、血肉横飞,在蒙哥的亲自督战下,蒙古大军士气高涨,攻势如潮,悍不畏死的向钓鱼城上冲去。

钓鱼城城防坚固、粮草充足,主将王坚更是亲自登城指挥,在副将张钰的协助下,指挥南宋军队奋力坚守。滚木、山石无情的向蒙古士兵头上砸去,配合着火炮的猛烈威力,愣是打退了蒙古军队一波又一波的进攻。蒙古军连攻数十日,损失惨重,而前方的钓鱼城宛如天堑一般横亘在他们身前,岿然不动。

蒙哥率军入蜀以来,所经沿途各山城寨堡,多因南宋守将投降而轻易得手,尚未碰上一场真正的硬仗。因此,自信满满又性格坚韧的他不愿轻易放弃。思虑再三后,蒙哥决定换个套路,他派汉人降将晋国宝进城劝降,并且许诺只要王坚投降,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不在话下。

(图)孛儿只斤·忽必烈,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

他相信王坚只要识时务的话,一定不会拒绝这个难得的机会,因为一路下来,他见了太多的降将。很多汉人将领虽然能够暂时抵御住蒙古大军的攻势,但是耐不住蒙古人的糖衣炮弹。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蒙古军队的强大和不可战胜,西夏、金朝等与宋朝并立于世的强国都在蒙古军队的打击下灰飞烟灭了,南宋的灭亡,在这些降将看来,不过也是时间问题。

可惜王坚让蒙哥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将晋国宝痛骂了一顿,并且命人将其扣押,劝降不成的晋国宝保命心切,连夜出城逃跑,不过为王坚派人所擒。

第二天,钓鱼城内的校场上,伴随着晋国宝的哀求声,只见刀光一闪,他的人头已经落地。王坚乘势发表动情演说,誓与此城共存亡,与蒙古人血战到底。主将守城之心如此坚定,三军将士大受振奋。

千户董文蔚奉蒙哥汗之命,率所部邓州汉兵攻城,董文蔚激励将士,亲挟云梯,冒着飞石,身先士卒登上城楼与宋军苦战,但因所部伤亡惨重,被迫退军。其侄董士元请代叔父董文蔚攻城,率所部锐卒登城,与宋军力战良久,终因后援不继,亦被迫撤还。

钓鱼城久攻不下,蒙哥召集诸将议事,大将术速忽里认为,大军为此坚城所困,长此下去,非常不利,不如留少量兵马在此牵制,主力部队沿长江东下,与忽必烈等军会师,从而一举灭掉南宋。一贯骄横自负的蒙古将领纷纷反对他的建议,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蒙哥大汗亲自出征,小小的一座钓鱼城都拿不下,让我等众人面上无光。

最终蒙哥采纳众人建议继续攻城,不过面对如此坚城,素以机动灵活、凶猛彪悍著称的蒙古骑兵实在是不能施展自己的长处。

(图)蒙古大军

眼见宋军如此猖狂,一向以勇猛著称的蒙哥麾下先锋大将汪德臣雷霆大怒,征得蒙哥批准后,他立即指挥本部兵马猛烈攻城。蒙古军队猛攻了数日,又是毫无进展。

汪德臣命人暂时停止攻城,一天夜里,他率军突袭钓鱼城,众人攀云梯而上,不一会的功夫,数十人登上了城楼,连番的血战,城上的守军损失很大,对于他们的意志和体力都是很大的考验。因此这次蒙古军队的突袭,守军没有及时发现。

终于,守军发现了这群突如其来的蒙古士兵,在王坚、张钰的有力指挥下,两军在城楼上的狭长地带,展开了殊死的搏杀。蒙古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非常惨痛的代价。

这场惨烈的交锋,一直持续到半夜,忽然雷声大作,大雨顷刻而至,蒙古人的攻城器械云梯多数被折断,后续的兵力难以迅速支援,汪德臣只得率军撤退。

几日后,犹自不甘心的汪德臣单人匹马来到城下,大声向城内喊道:“王坚,蒙古大军的强大不是你们区区宋国能抵抗的,我来救你一城人的性命,识时务的赶紧早点投降吧!”话音未落,轰然一炮,飞石直中其头部,血流如注,被抬回去的汪德臣不久后死于军中。

如此猛将突然阵亡,蒙古军队士气颓丧,蒙哥本人也极为伤感。

这年是个大旱年,“自春至秋,半年无雨”,到了六月,蜀中天气无比炎热(现在的重庆也是和武汉、南京并列的三大火炉之一,相信在重庆生活的朋友感受最为强烈),骄阳似火,四万大军被阻于钓鱼城下数月之久,饶是智计百出的蒙哥也是一筹莫展。为了更好的观察城内的动静和情形,谋求决战,他命人在城外筑起了一座高台,并在上面兴建了桥楼,楼上竖起一座桅杆,自此,他经常命人爬上桅杆观察敌情。

(三)

(图)宋理宗赵昀,“钓鱼城之战”期间南宋在位皇帝

蒙古人的一举一动自然逃不过王坚和张钰的眼睛,他们命人悄悄将大炮对准桥楼的方向,这日,蒙哥照常登上高台,又命小卒爬上桅杆观察城内守军的动静。正当此小卒聚精会神的观望期间,忽然“轰隆”一声,守军的炮响了,这名小卒连同桅杆被轰出百步开外,血肉模湖,当时毙命。得势不饶人的王坚又命人射出15公斤的鲜鱼两条,并附上书信一封,上面写道:“尔此兵可烹鲜食饼,再守十年,亦不可得也。”

贵军远道而来,我们没有什么好招待的,你们可用这两条鱼做成鲜食饼。吃完了可以继续找我们要,城内各种食物多的是,再守上十年,估计贵军也攻不下来。

为炮风所震倒的蒙哥刚在随从的搀扶下缓缓的站起来,当他看到书信上的内容后,联想到攻城多次受挫的困境,顿时一口鲜血喷了出来,晕倒在地。众人慌忙将其背入大帐,召唤医士前来救治。

此时的蒙古军队由于连遭挫折、水土不服,军中暑热、疟疾等疾病盛行,身患重病的蒙哥无计可施之下,只得下令撤军。

公元1259年,七月,大汗蒙哥在撤军途中病逝于重庆温泉寺(今重庆北温泉景区),享年五十一岁。

(图)孟珙,南宋优秀的军事家、统帅,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将

历时数月的“钓鱼城之战”以南宋军队全面获胜告终,数路声势浩大的蒙古灭宋大军随着大汗蒙哥的暴毙而停下了前进的步伐,仓促离世的蒙哥并没有来得及为这个偌大的帝国指定汗位继承人,为了与弟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忽必烈立即与南宋达成盟约,命令其他几路大军率师北返。占领了大马士革,正在与古埃及马木路克王朝军队作战的旭烈兀,为争夺汗位也匆忙回师,蒙古贵族集团随即开始了长达数年之久的汗位争夺战。

“钓鱼城之战”延续了南宋二十年的国祚、缓解了欧亚大陆的战祸、阻止了蒙古铁骑向非洲扩张,深远的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后世的人因此赞叹,“上帝之鞭在此折断!”

谁说宋朝孱弱?独霸一方的西夏不过数年便为蒙古铁骑灭亡,盛极一时的金国在蒙古人的强大攻势下,也仅仅抵抗了二十三年,而仅仅占据半壁江山的南宋却抵抗了蒙古人接近半个世纪!谁说汉人文弱?岳飞、孟珙、虞允文、吴玠、刘琦、余玠、王坚、文天祥等一个个光照千古的名字,他们在广袤的汉人土地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反抗侵略、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

华夏尚武之魂长存,先贤为国之心永续,则吾国吾民定会永远傲立于东方。历史上那一个个苦难、热血的时代里舍生忘死的英雄们,则如日光投射于原野,星辰闪耀于天空,永远照亮和温暖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 天野苍茫

北欧五国国旗有个共同点:都有“十”字,这个符号究竟有何内涵?

在装修房屋时,我们总会听到北欧风格,这是一种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装修设计风格,它以简洁著称于世,在上世纪20年代被推崇到极致。那么,北欧这一地理名词有何内涵呢?北欧,特有的政治地理名词,特指北欧理事会五个主权国家,即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冰岛。

这五个国家历史背景相似,社会政治制度也非常接近。值得一提的是,北欧五国国旗上都有一个“十”字符号,被称为“北欧十字架”,这是怎么一回事?五国国旗上的“十” 教的象征。可以解释为,把希腊十字(原为教十字架的一种形式,四臂等长)放在旗帜中央,然后把十字移向旗杆方向,再把四臂延展至旗的边缘。

历史的北欧土著民为维京人,也就是欧洲人曾经谈之色变的维京海盗。当时维京海盗多为神话信仰,从未听闻教的福音。公元9世纪,法国传教士前往北欧传教,福音的种子从此在北欧生根发芽。

1015年,挪威国王奥拉夫二世开始信仰教,福音得以在北欧地区大规模传播。真正让福音在北欧地区被广为接受,要从瑞典国王埃里克九世开始说起。1157年,瑞典与芬兰爆发战争,其他三国很快也卷入其中。

眼看安宁的生活将被打破,埃里克九世向上天祷告,奇迹发生了,湛蓝色的天空出现了十字架的光芒(可能是极光现象)。埃里克九世认为这是上天给自己的启示,于是以金黄十字架和蓝底作为瑞典的国家标志。也正是天降异相,北欧五国得以握手言和,宣誓结盟的同时,把国旗上都添上了十字架符号。

不过,瑞典一开始并没有以十字旗作为国旗,该国直到1906年才最终确定为国旗。最早使用十字旗为国旗图案的是丹麦,一些历史专家丹麦国旗是世界上最早的国旗。1219年,丹麦与爱沙尼亚发生战争。随着战争的进行,丹麦开始处于不利地位。

突然,一面印有白色十字的从天而降,国王瓦尔德玛·维克托里斯振臂高呼,“抓住这面旗帜就是胜利!”在这面旗帜的鼓舞下,丹麦军队奋勇杀敌,转败为胜。1937年6月,卡尔玛联盟成立,国旗上的十字图案由此被确认下来至今。

参考资料:《国旗上的历史》、《北欧五国历史》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20/1697206592360744.html
上一篇:62年(62年的人今年多大了)
下一篇:棋肖(棋肖有哪几肖)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