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穷达斋读史——东汉(公元181年)
公元181年
皇帝在宫里当商人。
东汉建立第157年。
汉灵皇帝【谥号】刘宏统治14年,光和四年。
汉灵帝刘宏大赦天下。
南方,交趾(郡治在今越南河内市)乌浒蛮人造反。皇帝任命兰陵令朱俊为交趾刺史。朱俊到任,很快就平定了当地的蛮人叛乱。朱俊因功被封为都亭侯,任命为谏议大夫。
太尉刘宽被罢免,任命卫尉许戫【yù】为太尉。
司徒杨赐被罢免,任命太常陈耽为司徒。
鲜卑人寇略幽、并二州。鲜卑人的首领檀石槐去世了,他的儿子和连成为鲜卑人首领。但不久就在战场上阵亡。和连的儿子骞曼还小,和连的侄子魁头成为鲜卑首领。后来骞曼、魁头这对堂兄弟争斗,鲜卑了。魁头死后,他的弟弟步度根成为鲜卑首领。
汉灵帝刘宏在后宫开设市场,让宫女们都扮成小摊小贩,皇帝自己扮成大商人,到处游乐宴饮。汉灵帝刘宏十分贪财,把各地的贡献的好东西全部都收到自己的小金库。各地官吏为了巴结皇帝,拼命盘剥百姓,贡献宝物。
何皇后妒忌心很强。王美人生了皇子刘协,何皇后就把王美人毒死了。汉灵帝刘宏十分愤怒,想要废了何皇后。一帮宦官拼命为何皇后说好话,皇帝才算了。
总体和平的一年(连续和平年数:1)。
刘宏24岁,郑玄54岁,陶谦49岁,蔡邕48岁,王允44岁,士燮【xiè】44岁,华佗36岁,曹操26岁,孙坚26岁,檀石槐44岁(卒),卢植42岁,张纮28岁,张昭26岁,华歆24岁,刘备20岁,吕布17岁(?),荀彧18岁,虞翻17岁,严畯17岁,郭嘉11岁,鲁肃9岁,诸葛瑾7岁,周瑜6岁,孙策6岁,马超5岁,5岁,蔡琰(蔡文姬)5岁(?),王粲4岁,吕蒙3岁,司马懿2岁,庞统2岁,刘协降生,诸葛亮降生。
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五个人的年龄,从大到小如何排列
根据历史和传说,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这五位古代英雄的年龄,我们可以尽力估算一下,但需要注意这些年龄都是根据不完全的历史资料和传说而来,因此可能会有一些出入。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五位英雄的年龄排列:诸葛亮:他被认为大约于公元181年左右出生。作为蜀汉的丞相,他以卓越的智慧和政治才能而闻名。刘备:刘备大约在公元161年左右出生。作为蜀汉的创始人和主要领袖,他是这个五人团队的核心。关羽:关羽的出生年份约为公元160年左右。他是刘备的亲密战友,被誉为武圣。张飞:张飞的出生年份估计在公元167年左右。他与关羽一样,是刘备的重要将领之一,以勇猛闻名。赵云:赵云大约在公元168年左右出生。他是蜀汉五虎将之一,以忠诚和武勇而著称。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年龄仅仅是根据历史资料和传说的估算,确切的出生日期可能无法确定。而且在古代,年龄的记录和计算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因此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不过,这五位英雄的故事和成就将永远激励后人,无论他们的确切年龄如何,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五个人的年龄,从大到小如何排列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众多豪杰通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开创了蜀汉的基业,延续了大汉的江山。然而,蜀汉并未重视修史工作,因此关于这五位伟人的年龄问题一直是个谜。那么,究竟是谁最年长,谁最年轻呢?
首先,我们可以明确一点,诸葛亮的年龄最小。
诸葛亮的出生年份可以追溯到公元181年,与汉献帝刘协同岁。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而他随着叔父诸葛玄来到了荆州,在隆中隐居,过着平凡的生活。然而,在公元207年末至208年初,刘备三次前来拜访他,最终请他出山相助,当时的诸葛亮年仅27岁,如今看来,这个年纪还相当年轻。尽管年纪不大,但他却是当之无愧的智者和谋士,为刘备制定了战略规划,帮助蜀汉夺取了荆州,继而建立了蜀汉的基业。
在正史中,只有刘备的出生年月有明确的记载,即公元161年。然而,关羽、张飞和赵云三位大将却只有死亡年月的记载,没有明确的出生年月信息。这一缺失导致了各种关于他们年龄的猜测,有些观点甚至认为关羽的年龄可能比刘备还要大。不过,由于刘备自报家门是汉室宗亲,地位崇高,因此在三兄弟中,他被认定为“老大”,而关羽则成为了“二弟”。
在小说的第一回中,刘备、关羽和张飞响应国家号召,一起剿灭黄巾军。在相互介绍中,刘备表示自己是汉室宗亲,而关羽和张飞则分别是江湖逃亡者和杀猪卖酒者。这三位英雄在张飞的后花园结为异姓兄弟,因此,根据小说的描述,刘备是大哥,关羽是二哥,张飞是三弟,而赵云的年龄则没有明确提及。
在小说的第九十七回中,赵云的两个儿子赵广和赵统前来报丧,当时是蜀汉建兴六年。在第一次北伐之战中,赵云已经七十岁,而邓芝曾称赞他是“将军寿已七旬,英雄如昨,今日阵前力斩四将,世所罕有。” 但诸葛亮拒绝了他的请求,理由是担心赵云年龄太大,可能在战场上受伤,影响蜀军的士气。在小说中,还有一句赞美赵云的诗句:“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这也表明了赵云已经七十岁以上。
综上所述,由于蜀汉史料的不足,我们无法确定刘备、关羽、张飞和赵云四人的确切年龄。然而,根据《三国演义》的叙述,赵云的年龄可能是最大的,其次是刘备、关羽、张飞,最小的是诸葛亮。这个问题一直是历史学家和三国演义的爱好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你认为呢?
1881-1914 年公债管理处时期的奥斯曼帝国借款经历了哪些事件?
前言俄土战争之后,召开柏林会议,西方国家为了维持欧洲均势,维护自己的利益,对奥斯曼帝国的赔偿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决定建立公债管理处,共同管理帝国财政。
1881 年奥斯曼帝国同意建立公债管理处,帝国财政开始由欧洲国家掌管。此后,帝国经济大权旁落,严重阻碍了本国经济的自主发展。
公债管理处建立1878年《圣斯蒂法诺条约》一经签署,俄国就开始向奥斯曼帝国施加压力,要求其偿还债务。俄国通过该条约进一步提高了在巴尔千地区的影响力,还获得奥斯曼帝国的大量战争赔款,条约的签署打破欧洲现存的和平现象。
与此同时,德国实力在欧洲逐渐强大,为了获得殖民地,德国也加快进入的步伐。以俾斯麦的德国为首的列强组织了柏林会议,目的是遏制俄国,分得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在柏林会议结束之时,奥斯曼帝国失去了五分之二的领土和五分之一的人口。
在巴尔干,塞尔维亚和黑塞哥维那的独立得到承认,在奥地利接管波斯尼亚-黑寒哥维那行政当局期间,名义上附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大保加利亚公国成立。
在欧洲,比萨拉比亚的一部分,高加索地区的卡尔斯、阿达汗和巴图姆被割让给俄国。虽然名义上仍在奥斯曼苏丹统治下,塞浦路斯被借给了英国,作为回报,英国默许了法国对突尼斯的占领。
为了防止奥斯曼帝国在如此沉重的债务负担下崩溃,《柏林条约》规定了某些条件作为条约签署国的大国将决定保加利亚人对奥斯曼人应缴的贡品数额;
东鲁梅利亚的一些收入将用于偿还奥斯曼帝国的债务: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黑塞哥维那将按照奥斯曼帝国所丧失的领土的比例参与支付奥斯曼帝国的外债:奥斯曼帝国与东方铁路公司有关的权利和责任将得到充分保护。
虽然分配给黑塞哥维那和塞尔维亚的数额不大可能达到一笔重要数额,但预期保加利亚的捐款数额相当可观。这就是为什么俄国试图取得这笔款项的留置权,但各大国反对直接转让这笔款项,因为这将使保加利亚实际上成为俄国的一个附属国。
在柏林会议期间,法国和英国没有就奥斯曼帝国的债务支付问题保持密切合作。两国都希望优先考虑本国公民的利益,因此无法就任何建议和项目达成协议。
英法两国达成的共识是奥斯曼帝国必须开始偿还现有债务,才能再次从欧洲借款。
因此,在奥斯曼帝国银行和当地债权人的努力下,经过长时间的谈判,这些国家同意减少债务数额,条件是它们必须控制奥斯曼帝国的财政收入。1881 年 12 月 20 日,奥斯曼帝国批准了该协定,该协定后来被称为《穆哈兰敕令》。
六项间接收入管理局的税收早在 1879 年 11 月,奥斯曼帝国政府为了向加拉塔银行家保证偿还贷款,颁布法令宣布建立六项间接收入管理局,以帝国内部最重要的六项收入作为抵押,并授予当地银行家收集和管理以前分配给外国债券持有人的“间接收入”的权利。
这六项收入分别是盐和烟草的收入,印花税,烈酒税,渔业税,某些地区的蚕丝税,保加利亚东部侯国的收入和塞浦路斯的剩余收入,按照规定这些收入都交由公债管理处管理,直到债务清算成功。
当六项间接收入管理局被割让给公债管理处时,奥斯曼帝国银行和当地银行家成为第一个债权人收入。由于奥斯曼帝国政府继续从国外借款该机构对奥斯曼帝国经济资源的控制远远超出了敕令的规定。
公债管理处获得收入的最主要的税项是盐税和蚕丝税。奥斯曼帝国盛产盐,盐税本来是奥斯曼帝国垄断的税项,是政府的主要收入之一。
债务委员会得到盐税垄断权后收入大增,盐税收入在 1898 年增长到 80 万耳其镑(折合 72.7 万英镑),1900 年达到 87.5 万土耳其镑(折合 79.5 万英镑)。
后来公债管理处发展盐的出口贸易,红海的盐主要出口印度,1908一1909 年的年收入有 10 万土耳其镑,其中净利润 1.2 万土耳其镑。公债管理处要求同时发展渔业和橄榄种植业,这两样产业对盐的需求大,等于为盐的内销开辟了市场。
从盐业中获得的总收入 1881一1882 年达到 63.5 万土耳其镑,1907一1908 年 107.6 万耳其镑,1913-1914 年达到 110 万土耳其镑。蚕丝税也是外国从奥斯曼帝国中获得重要收入的一个方面,西方国家积极引进蚕种,提高奥斯曼帝国养蚕技术,在安纳托利亚北部大面积种植桑树,建立桑蚕解化室和丝,增加蚕的成活率,蚕丝业税收收入 1906一1907 年达 12.5万十耳其镑。
在不受公债管理处控制的地区,蚕丝业也在增产,而且获得了收益。蚕丝税的总收入 18811882 年的增长额是 2 万土耳其镑,1906一1907 年增长额达到27.6 万土耳其镑。
在坦齐马特时期,政府为财政改革而征收的印花税是最富有成效的政府收入来源之一,适用于所有商业和政府商业文件。
最初伊斯兰法院的公告宣布免税,1861年,福阿德帕夏结束免税,重新制定了印花税收入管理,并在财政部设立了单独的印花税部门来组织印花和分发邮票,监督执行新条例。1873 年,印花税的范围扩大到包括所有需要公证的商业活动以及由公司发行的股票、银行支票和收据、报纸和公共场所。
税收扩大到不仅包括提供没有印章的文件的人,还包括接受该文件的人。1881年当印花税被割让给公债管理处时,它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收入来源之一。
然而,在随后的几年中,这一收入的发展出现了困难,各群体之间在制定合同时开始想尽办法逃避印花税。穆斯林很少用书面合同来敲定协议,只有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没有使用口头合同。
书面合同主要用于宗教少数群体,几乎只在城市使用。由丁与外国签订的条约,拥有域外权利的国家的公民被免税。这一特权群体不仅包括外国人,而且包括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他们可以享受给予外国主体的税收优惠,并控制了大部分的商业活动以及现代经济部门,如银行和保险业。
因此,通过该条约给予外国主体的特权严重阻碍了印花税法的实施。新政府由于新规章制度和严格执法,头几年增到 77%左右。然而,由于外国使团对新的印花税法的反对,这一增长仍然远远低于公债管理处的预期。
外国主体及其商业机构在经营活动中继续免缴印花税。直到 1904 年之后,新印花税法才毫无例外地为帝国的所有居民所实施。1904-1905 年,在给予外国主体的免税权结束之后,印花税增加 54%,达到 59791十耳其磅。
奥斯曼帝国的铁路建设外国在奥斯曼帝国的直接投资集中在两个时期,最大的投资浪潮发生在 1888年至 1896 年之间。在这 9 年中,直接投资产生的外资流入总额超过 3000 万英镑。这一数字高于 1914 年前帝国所有外国直接投资的 40%,大部分资本流入是为了铁路建设。
在 1905-1913 年第二次投资浪潮的九年期间,超过 1700 万英镑的外资投资于国家债务以外的领域,这些资金中最大的一部分又投向了铁路建设。
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时期,在欧洲受过教育的政治家们希望在帝国内部建造铁路,就像他们在欧洲看到的那样。然而,奥斯曼帝国和资本家缺乏这种新的运输系统所需的资本和专业知识。因此,铁路建筑几乎完全留给了外国人。
外国投资者获得了特许权,他们在特许权期内垄断经营他们建造的线路。政府保证有足够的利润,并同意为建筑公司每建造一公里提供一定数额的资金。虽然这些义务对国库来说非常沉重,但却有助于发展一个庞大的铁路网,促进奥斯曼帝国经济的发展。
莫拉维茨(Morawitz) 写道,铁路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如果政府决定自己修建铁路,就得借钱。如果它给外国公司一个特许权,它将通过承诺使公司赚取每公里商定的金额来投资,这是铁路对政府财政的直接影响。这人国家经济中逐渐发生的变化将弥补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