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犹如灯熄,八字可断丧事,你知道么?
人固有一死,而生命的长度有许许多多的因素决定,有的人长命百岁,有的人英年早逝,皆是造化弄人。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人们也是越活越有滋味,因此人们也越来越怕死。所谓人老三件宝——贪财、怕死、瞌睡少。之所以贪财排在怕死之前,还是因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缘故……但无论如何,生命终究有个轮回,生下来就要死过去,如同灯燃一样,或者熬到油尽灯枯而熄,或者经受风吹雨打而灭……那么八字到底怎么断丧事呢?
推断丧事第一步为看八字月令父母宫的喜忌。凡八字父母宫为喜有伤或为忌无制,就有幼年丧父丧母的征兆。若八字父母宫为喜而受时柱刑冲穿克,就很可能在出生前后即丧父母。这里所谓的“伤”是指刑冲穿克、入墓库、虚浮无根气、土厚埋金,水大木漂等情况。
推断丧事第二步为看岁运与八字命局的作用结果,即在父母宫为喜受伤或为忌无制的情况下,仔细排好出生后的大运流年,再根据偏财正印所处的吉凶状态而推断应事时期。刑则应值应冲,害则应值应合,冲则应值应合,墓则应冲刑,旺则应墓绝,衰则应生旺、无根则应有根等情况。
推断丧事第三步为分清命局是克父还是克母,还是克祖父祖母等情况。具体方法还是八字宫位结合十神喜忌而论之。例如财星害印,有的八字为克父,有的命局却是克母,到底怎么区别呢?自然是看十神喜忌了。忌神无制忌神死,喜神受伤喜神亡。财旺为忌必丧父,印无生源母无妨。若是财印不相让,则为父母一并亡。意即财旺为忌无制,印无生源,就是丧父的标志。印旺为忌无制,财无生源,即为丧母的信息。若是财印交战则多为父母双亡的情况。
如果八字年月二柱无财星则以七杀为父,财杀皆无就以食神作父。如果八字年月柱无印星则以官星为母,印官皆无就以伤官作母。但有一点要记住,流年带财带印的时候就要以流年所现财印代表父母。下面就举例说说八字断丧事的思路方法。
张作霖造:乙亥 己卯 庚辰 辛巳。此八字以假从杀格论,月干己印为忌神,丁运14岁己丑年,官印齐透而破格,其父亲被追债者生生打死。为什么印为忌却不是母亡呢?因为巳丑拱金而去掉巳杀,格变用财配印,则印变为相神,财旺克印,相神受伤所致。
冯潜斋造:壬午 庚戌 甲寅 庚午。此八字为杀印格,杀重印轻,为杀父赶母之命,因此命主尚未出生时,其父即远出不归。7岁戊子年,财星害印,故命主丧母。
韩琦造:戊申 庚申 庚申 庚辰。此八字纯阳,以月劫用食格论之。其年月有食伤临长生,故命主生于世官之家。可惜比劫重重,有浊水之嫌,故比劫不利父母。2岁庚戌年,辰戌相冲而印食相战,财印损格,故父母双亡。
王世贞造:丙戌 庚子 甲申 辛未。此八字为印赖杀生格。其月令为正印,月日申子合,印偏重,故财不为忌。命主的祖父、父亲皆为名臣。卯运阳刃,有克父危险。33岁己未年,卯未拱木而克财刑子,故其父被杀害。辰运44岁庚午年,子辰合印而冲午,枭神夺食,故丧母。
杨公骥造:庚申 己丑 己卯 庚午。此八字为伤官配印格。其年上伤官高透,午印难制,故有早年丧母的信息。时支午印被月令丑害,伤官为母,因此命主在出生时其母即因难产而死。
以上几例表明,十神益格者,杀伤劫刃四凶神也为吉;十神损格者,财官印食四吉神也主凶。命理书籍上几乎都是只以吉凶神而论丧事,八字年月见吉神就论吉,见凶神就论凶,这是不准验的。比如昨日文中所举许崇智的命例,其年月透伤杀这两个凶神,但其却出身于一方望族,就是因为伤杀成格的缘故。而上述张作霖八字的年月都是喜神财星,可出身却卑微,这一点就很能说明道理了。因此,八字断丧事,都是有据可依。
“人死为鬼,鬼死为聻,聻死为希”聻是什么东西?希又是什么
人和其它动植物一样,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可在古人眼中,人死后并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另一个世界就是人们俗信中的冥界,在冥界经过一些地方后还会重新投胎做人。当然,这是人们的一种俗信,人死后谁也不知道还会不会重生,毕竟没有科学的论断。古人说“人死为鬼,鬼死为聻,聻死为希”,鬼我们都知道是一种可怕的幽灵,那聻是什东西?希又是什么?
对“鬼”的认知“人死为鬼”这一古老的说法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流传已久,这在古籍及电视剧中我们也会常常看到这样的故事,把鬼描述的淋漓尽致,在人间有怨到了另一个世界就有怨报怨,在人间有仇到另一个世界就有仇报仇。这表明古代的人很信服鬼魂的存在,其实,这种认知有两种情况,一是人们怕死念头的存在,另一种就是自然规律的观念。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生死是一个无法逃避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万物都会经历从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因此,怕死也是人的本能。我国又是个鉴“三教”信仰的国家,即道教、佛教、儒教,“三教”信仰在不同程度上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道教认为鬼神是人们灵魂分离后的状态;佛教则认为世间万物皆具有生命,包括鬼神;儒家虽然不怎么信服于鬼神,但却强调鬼神的社会功能,认为鬼神是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和最终应该得到的审判。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古代文化中,鬼神并没有被视为一种完全不同的存在,人们也一直将生命看作是一个相互转化的过程,而非简单的存在与消逝,这也反映了古人对“生死”的独特理解。那么,聻又是什么?
对“聻”的认知聻念(jian),据《幽冥录》等书记载,人死为鬼,鬼死为聻, 聻其实也是一种虚无的存在,是人们俗信中的一种想象。鬼是一种灵魂状态,没有实体却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聻已经失去了灵智,成为一种虚幻状态,它们必须吞食鬼魂来维持自己的存在。所以鬼惧怕聻,这就像人惧怕鬼一样。
正因为聻克鬼,普通的聻都能轻而易举地杀死厉鬼,所以民间有着很多用“聻”制作符咒、护身符,以达驱鬼避邪,逢凶化吉的流传。说到这里,也许有的朋友会说,人死了成鬼,鬼死了成聻,聻会不会死呢?答案是肯定的,聻也会死,这是俗信也是自然规律。聻死为希,希会失去声音;希死为夷,夷则彻底失去了形体,化成空气中的一粒尘埃。
对“希”的认知在古人的认知中,希是克制聻的,《道德经》中有“听之不闻名曰希,视之不见名曰夷”的说法。意思就是说,希已没有了声音的存在,夷就是什么也没有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自然循环过程中的终极。
在现实生活中,凡事又何尝不是如“人死为鬼,鬼死为聻,聻死为希”?从人文角度出发,人们在处事为人及一生的工作变化中的处境和矛盾也是如此。虽然一些事可脱一时,都终有个终点,这是任何人也无法避免和逃避的,生命的轨迹,就是生活的写照,人只有在不断的循环中才能获得永恒的生命。
“人死为鬼,鬼死为聻,聻死为希”这句老话看似迷信,其实,却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对生命变化过程中的一种理解,也是对生活中的认知。这种理解不仅表现为对自然循环的认识,还涉及到对人文情感的关注和探索!总之,世间万物皆通一理。好了,已到了子夜时分,今天刘哥文化驿站就分享到这里,当然这只是小编个人的认为,敬请看官多多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