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黑命贵,中国有弱命贵,一样都是我“弱”我有理!
美国黑命贵黑命贵,英文Black Lives Matter,原意“黑人的命也是命”,也翻译为“黑命关天”。
源于2020年5月美国黑人男子弗洛伊德对抗警察而被“跪杀”事件,继而引发了全美游行,喊出了这句著名的“黑命贵”口号。
之后便迅速演变成了全美数百座城市的、抢劫、纵火和零元购。
那么既然要争取黑命贵,那一定是因为之前“黑命贱”而受歧视和压迫了?
并不是。
事实上,黑人在美国已经是“特权阶级”了。
黑人在美国高考享有加分和种族配额,民事案件和一般刑事案件不予追责,工作岗位优先招聘,等等。
一边喊着黑命贵,一边则是黑人对亚洲人的疯狂歧视与攻击。
2020年新冠大流行,亚裔被黑人疯狂“暴击”。
一名韩国23岁女子在街头,被迎面走来的黑人不断扇耳光。
泰裔84岁老人在旧金山散步,突然被黑人推倒,导致不治身亡。
华裔91岁老人在奥克兰街上散步,也被黑人从后面狠命推倒,老人当场丧命。
布鲁克林有黑人直接往亚裔身上泼洒不明液体,然后用打火机点燃,幸好旁边商户用灭火器及时相救。
纽约一华裔女性被黑人推下站台,惨遭地铁碾压致死。
黑人的命很重要,那么请问,黄种人的命就不重要了?
非裔的命重要,拉丁裔的命就不重要了?老墨的命就不重要了?
他们想要的,不过是“黑人优先”。
我是黑人,所以理在我这边。
他们扮演着“被歧视的弱者”的角色,只是为了制造政治正确来绑架社会,打着种族平等的旗帜,索要更多的法外特权。
他们永远不懂,真正的尊重不是讨来的,而应该是做好自己。
中国“弱命贵”?我们在笑看美国黑命贵各种乱象的时候。
却不经意间忽略了,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黑命贵”——弱命贵。
我弱我有理!
我是弱者,所以理在我这边。
回顾几个新闻事件:医食住行农管城管
2017年5月,滨州惠民,医闹。一患者因住院后突发急症,经手术抢救无效死亡,家属就用卡车堵门在手术室烧纸钱打人。
2019年12月,民航总院,医闹。一名95岁脑梗患者就医,家属拒绝一切检查要求仅输液。结果老太太输液后死亡,家属就认定是医生给她输液输坏了。
上面仅仅是冰山一角的两个医闹事件,类似案例在现实中数不胜数。
他们的心态基本就是:他是病人是病患家属已经很惨了,他是弱者而你是医生是神,救死扶伤是应该,救不活就该死!
2023年3月,宁夏孙国友事件。一农场主孙国友拍视频跪地求水,称几万亩树木被断水面临枯死,事因煤矿觊觎他的土地。
60岁老人、跪地、治沙英雄、万亩治沙树林枯死、煤矿觊觎土地...
这些关键词构筑了一个弱者受霸凌的人间惨剧,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网络舆论压倒性地站到了孙国友一边。
可事实呢?
据《中国新闻周刊》现场调查,白芨滩真正的治沙英雄是默默无闻的王友德。
而孙国友实际只承包600亩土地,一半种了树,另一半被用来放一车1500元的电厂废煤灰;2008年双马煤矿筹建,孙国友近水楼台承包了部分工程,但干的一塌糊涂而与煤矿产生严重矛盾,这才是煤矿不配合供水的原因;此后其一直未打理林地未也未交承包费达10年之久;2019年回来是因为煤矿又要上马一个光伏项目和扩建,他又回来用各种手段干扰项目,想要包揽工程,这也就是为什么双方协商的内容里会出现“工程项目优先由他承揽”的字眼。
这就是我们站队的弱者?
2022年12月,河南叶婷事件。女孩叶婷在网上发布视频,举报称她的父亲被村霸活活打死一年了却没人管,发帖后还被人带走失联,一张显眼的“寻人启事”引爆舆论。
无助女孩哭诉、父亲被活活打死一年、凶手逍遥法外、女孩被带走失联......
够弱吧?简直遭遇了无法无天的社会。
可事实相当可耻。
叶婷的父亲才是真正的村霸,主动挑衅、殴打收麦农民被反击,回到家之后身体不适,后在医院抢救多日后才死亡,而且两名可怜的收麦农民去年就立即被警方刑拘。
相关的视频皆为女孩姐妹摆拍、导演和造谣,目的只为获得更多赔偿,判处对方更重。
这根本就是活脱脱的妨碍司法公正。
2023年5月,河南收割机滞留。5月23日,多个网络平台发布“百辆收割机在河南高速上五六天,农民的损失谁来承担?”“数百台收割机堵了五天,直接经济损失已上亿元”等信息。
自媒体更是铺天盖地制作清一色地配上小麦“绝收发芽”、“农民哭诉”的“惨状” 。
民以食为天,这种与民之基石“斗法”的行为,顿时引爆了舆论圈,全网不分青红皂白地疯狂讨伐南阳高速收费站和当地“不作为”。
可事实是: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
1.事发5月22日,当天就放行了,滞留时间仅仅2小时;而南阳小麦蜡熟期在25~30日,也就是说收割机滞流事件对小麦抢收毫无影响;
2.当天159辆收割机运输车,只有24辆收割机因未办理《超限通行证》等证件,而导致滞留。
那么小麦“绝收发芽”、“农民哭诉”是怎么回事?
南阳遭遇了难得一遇的蜡熟期雨季,从5月23日一直下到了5月28日,刚好是小麦的最佳抢收期,土地浸水,麦倒伏地,收割机根本无法下地,即便强行抢收也会导致小麦受潮发芽。
本来是河南遭受腊熟期雨季的天灾,却硬生生被他们造谣成了人祸,屎盆子全扣在了这次高速滞留100多台收割机上(实际滞留的只有其中20多台)。
好家伙,被他们一通节奏带的,仿佛南阳本地1万多台收割机和已调度到位的5000多台跨区收割机统统全是假模型,而只有堵在高速上这20多台收割机才是真的,就这20多台机器,肩负着三五天收完河南小麦的历史重任,没它们,南阳小麦就完了,河南小麦就完了,全国粮仓就告急了。莫名其妙!
出现这个事情,罪魁祸首不应该是收割机业者和运输企业吗???其它100多辆为什么不会被滞留??
如果合规合法证件齐全,压根就没这回事。
这20多台运输车滞留不就是因为超限和证照存疑?难道就因为麦子要抢收、农民是弱者,就可以道德绑架,就可以不要规矩了?
限制超限是为了道路运输安全,就为了当下要急着抢收麦子,所以就可以置道路安全不顾?
如果大家都这样为所欲为,社会不会乱套?
既然不守规矩,那就交钱通行,自己为自己的过失买单。
高速费用是公款,凭什么要让整个社会为他们不守规矩的行为买单??
就凭我弱我有理?
2022年6月,厦门农民工事件。一则视频显示,湖里区一工地旁边,农民工在路边吃饭被城管“驱赶”,双方发生争执,引发网络热议。
无措的农民工、烈日炎炎、城管驱赶、无处吃饭,无一不在挑动着网友愤怒的神经。
但事实是,大家的善良又一次被利用了。
当地城管本来就在附近有划出4块专门的地方,供流动摊贩摆摊就餐,但有些摊贩为了图方便抢生意,还是铺到了工地门口,造成垃圾到处都是。
环卫工人投诉到了城管处。
视频也显示,城管并没有暴力执法,而是一直在劝导教育,并无肢体冲突,也没有网传打翻盒饭的行为。
而摊贩则是情绪激动,围着城管进行“怼脸”拍摄,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
这种素材一经发布,立马就有人开心的手舞足蹈,涉城管冲突的视频,向来是攻击社会的大料。果然,事件很快就冲上了热搜,又是一边倒地站队农民工和小摊贩。
令人厌恶的本应该是到处流窜摆摊制造垃圾的小摊贩,结果就因为经过剪辑的视频里,凸显了我弱我有理,舆论反而疯狂站队批评起管理者来。
你们考虑过环卫工的感受吗?
你们考虑过那些正当守规矩摆摊小贩和门店店主的感受吗?
不可否认,城管农管的口碑不好,的确有一部分是个别人员本身素质差的原因,但这不是彻底否定和诋毁他们的借口,也应该看到整体还是在进步的。
城管农管工作在社会基层管理矛盾最激烈的地方,直面的多是最不守规矩的群体,产生一部分矛盾在所难免,我们不应该放大,更不应该鸡蛋里挑骨头。
在国外,他们的工作都是警察在干,不服就拘,从没人跟你提什么“文明执法”。
只要是规范执法,那么他们就是基层规则最好的守护者,不容被抹黑诋毁。
城管农管之所以另某些人反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不守规矩的人还是很多。
因为任何一个不守规矩的一方,背后都会有一个权益受他侵害的另一方。
城市里乱摆摊的小贩是如此,他们的背后是无奈负着门店租金受影响的商家。
我们不应该让守规矩的人反而受伤!
而弱者,更不代表可以为所欲为!
写在最后一个成熟进步的社会,当然需要照顾弱者。
但我的谦辞,不是你可以道德绑架的说辞。
贫穷和弱小从来都不应成为一个人肆无忌惮的理由。
一切的基石首先应该建立在法治与规则之下。
——管理者需要依法执政、规范执法。
——人民需要遵守规则,尊重法治。
如果一个社会充斥着“我弱我有理,你强你活该”的意识形态,很多人都是一副受害者自居的心态,觉得自己之所以过得不好,都是他人辜负了自己,都是社会亏欠了自己。
他们只会觉得,你帮他是理所当然。
如果没帮或没帮好,那便是罪大恶极!
试问下,这样的社会,怎能不戾气横生?怎能不为所欲为?
有些人自诩弱命贵,只是为了多获取那可怜的一点点个人利益。
有些人利用弱命贵,是为了挑唆社会矛盾、制造社会对立、动摇社会公信力。
六子就是被“弱命贵”活活害死的。
遇到事情我们凭一面之词就凭着直觉匆忙站队“弱者”,从不理性客观等子弹飞一会,只会被人利用“弱命贵”来绑架社会索取利益,最终伤害正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
弱者只会逞强,而强者才懂示弱!
专家:一孩生育支持微弱是对政策的理解偏差
澎湃新闻记者 蒋子文
“一些地区将政策聚焦于二孩和三孩家庭的奖励支持,一孩生育作为保持和提升总体生育水平的‘基本盘’,反而被忽视。这不仅会抑制广大家庭的初育意愿,也将对再生育意愿造成不利影响,最终影响适度生育水平的实现。”
近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杂志《人口与健康》2023年第4期刊发了该中心主任贺丹撰写的《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注重加强一孩生育支持》一文,指出一孩生育支持政策的重要性。
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一孩生育的情况及缺乏支持政策的背景。
第一,一孩生育的萎缩和推迟是拉低生育水平的主要原因。我国总和生育率从2019年的1.52下降至2022年的1.07。分孩次看,一孩生育率从0.7跌至0.5,一孩平均生育年龄从26.4岁升高至27.4岁。能生且愿意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家庭数量明显减少。一孩生育率下降将进一步降低二孩和三孩生育率,加剧生育水平下降趋势。
第二,一孩生育养育体验较差是影响家庭再生育的主要因素。中国婚育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多数一孩母亲对备孕、怀孕和生育的过程感到不安,孩子出生后生活质量下降、养育孩子压力大、教育过程太累太操心等导致家庭不愿意再生育。2019年以来,我国二孩生育率从0.7跌至0.39,二孩出生比例从46.4%下降至38.6%。这既与家庭对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的承受能力不足有关,也和家庭对初育过程的主观体验较差有关。
第三,一孩生育支持微弱凸显地方对中央政策的理解偏差。中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被简单理解为“三孩政策”,忽视了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构建这一根本目标。一些地方政策以二孩和三孩奖励为重点,一孩生育的支持保障明显缺位;一些地方政策仅覆盖户籍人口,造成新的福利二元分割。如,某市向有本市户口的二孩和三孩家庭分别发放一次性补助5000、20000元,而新市民以及一孩家庭不享受该项政策。这些政策可能不仅难以提高生育意愿,反而带来政策的碎片化、孩次间的不公平,不符合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目标。
在贺丹看来,要加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构建,注重各项政策的配套衔接,减少生育支持的孩次差异,降低生育养育成本,提升生育养育体验,引导适龄婚育。
她在文章中建议采取的措施包括:
1.加强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引导,支持年轻人适龄婚育。通过多渠道宣传引导社会公众形成正确的婚育观念,转变仅用经济理性来考虑生育问题的价值观念。将支持年轻人实现婚育计划作为国家的重要优先事项进行宣传倡导,将宣传范围从育龄阶段拓展至全年龄段,营造家庭友好的环境。鼓励家庭内部的代际支持,向家庭内承担婴幼儿照护责任的祖辈提供育儿指导和育儿补贴,减轻育儿矛盾和理念冲突,改善一孩养育体验。
2.将大学生纳入生育保险范围,促进教育制度与婚育政策相衔接。将倡导适龄婚育与教育学制改革调整相结合,为个体实现学业安排、生育安排和就业安排的有序衔接创造条件。支持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合理婚育安排,完善在校大学生婚育服务,对因婚姻、生育、养育问题而产生的学业变动提供时间、经济和服务支持,为生育的大学生提供医疗保障和生活津贴。
3.取消孩次差异和户籍限制,坚持公平、包容、友好的生育支持导向。取消生育支持政策的孩次差异,从全周期、全过程的视角设计生育支持政策措施,避免出现一孩不补、二孩少补、三孩多补的差异化递进式支持政策,着重改善家庭初次生育养育的过程体验,提高一孩家庭生育的获得感和再生育意愿。取消生育支持政策的户籍限制,将生育支持政策与户籍脱钩,保障流动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政策待遇。
4.加快基本制度建设,构建以促进青年职育平衡为核心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围绕“没人带”“养不起”“生不出”等突出问题,建立和完善生育保险、婴幼儿照护补贴、生殖健康服务等基本保障制度,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将婴幼儿照护服务和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促进生育支持政策配套衔接,家庭育儿阶段给予税收减免,在家庭购房、购车方面,给予优先优惠。发挥社会保险的协同作用,经济压力较大的家庭可以提前支取住房公积金和养老金的个人账户部分。多方降低家庭生育养育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是国家卫健委直属事业单位,前身是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下于1980年成立的中国人口情报资料中心,2003年更为现名。
上述文章作者贺丹现任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等职,曾任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副司长。她曾多次参与中央重要文件起草工作,承担深改办、中财办、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世界卫生组织等部委和机构委托的多项重大课题。
本期编辑 邹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