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占卜风靡,“算命”还是“算钱”?
“嘘。”做了个收声的手势后,姜晨一边轻声重复着刚才听到的问题,一边缓缓地从桌子旁的牌库中抽出了一张牌。
“第一张是战车。”姜晨边说边拿起手机对准桌面上亮着的一张牌,牌面上是一名武士站在战车上,右手拿着一根权杖,战车的前方则有两尊一黑一白的狮身人面兽分立左右。
看了眼视频通话那头满脸疑惑却又暗含期待的小伙子,姜晨继续解读这张牌:“这张牌是倒立放置,代表着逆位,战车逆位意味着你在这段感情中已经失去了方向,这让对方在心中对你产生了不信任感,你需要反省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了……”
作为一名塔罗牌占卜师,姜晨除了会在与塔罗牌相关的公众号中发一些文章外,也会定期为人“视频占卜”,每次收费100至300元。
近日,广东深圳一家以塔罗牌占卜为名实施营销活动的线上商铺被警方调查,再次引起人们对于网络占卜的关注。很多人心存疑虑,网络占卜究竟算的是“命”还是“钱”?
网络占卜风靡网络
“9.9元测运势”“19.9元测感情”“199元改运势”……如今在网络上,类似的网络占卜广告并不鲜见,不论是公众号,还是私人微信;不论是电商平台,还是小程序,随时有人为我们的命运“答疑解惑”。
其中,塔罗牌成为了如今网络占卜的“新贵”,在年轻群体中颇受欢迎,在短视频平台,涉及塔罗牌占卜的一些视频点赞数量甚至能达百万。
在姜晨看来,塔罗牌占卜之所以在年轻人中风靡,主要因其操作简便、互动性强。比如,最常见的算法就是前来占卜者从1到78(整副塔罗牌共78张)中随机选出几个,再找到与数字相对应的牌来进行解读。
为何一些人在生活中遭遇难以抉择的问题或出现焦虑时,会寻求占卜这一类帮助,而且对结果“深信不疑”?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分析指出,无论哪种形式的算命,都是为了满足算命者的一些心理需求。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掌控感,是人们对于事物不确定性的一种规避,人们的很多情感或者生活压力,正是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占卜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即给出一个相对模棱两可的答案,人本身就很容易相信笼统的、一般性的描述,在占卜者的言语引导下又让人很容易去对号入座,进而觉得这种说法极为可信。
“占卜是个和人打交道的项目,话术技巧的确很重要。”姜晨表示,占卜师很会察言观色,先听客人的主要诉求是什么,如果是算情感、事业,那么多数情况下是遇到了不顺利的事或陷入了难以抉择的两难境地。
“其实很多客人来占卜前,内心中已经有一个潜在答案或选择,只是希望借由占卜的形式,再次获得这种‘神秘力量’的支持,进而坚定自己的想法。”尽管姜晨坦陈塔罗牌占卜很大程度上还是“心理安慰”居多,但他也表示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除了星座学外,也包含很多心理学的理论。
“算命”还是“算钱”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占卜的主战场开始从线下转向网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相比线下,线上占卜的隐蔽性更强,传播范围更广,客流量也更大。
记者在某电商网站搜索“网络占卜”关键词,出现大量占卜服务,既有中国传统的周易八卦,也包括西方的星座塔罗,内容涉及婚姻、事业、健康等,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一些店铺的月销量在1000+以上。
姜晨透露,目前网络占卜的渠道除了在电商平台开设店铺外,还有的通过开设公众号、微博号,甚至有的直接用朋友圈来招揽生意。
便捷的网络渠道也给扩散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一些明星或热门事件的评论区中留下略带“玄学”的评论,吸引网友点开评论者个人主页;提供免费的占卜服务,但需要客人将占卜者的信息朋友圈……一系列操作都让网络占卜“越传越火”。
除了占卜行为本身外,有些网络占卜服务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据深圳警方介绍,近日被调查的塔罗牌店铺自2018年开始在线上推广揽客,以塔罗牌占卜为名义提供“占卜算命”“沟通阴阳”等花样繁多的服务。占卜师以各类理由诱导顾客购买所谓“水晶”“朱砂”等货品来辟邪,收取上万元的费用。
“占卜后忽悠顾客购买产品的行为在圈子里很常见,毕竟这是来钱的‘大头’。”姜晨称,销售产品也有“技巧”,一般是对那些深信不疑或者极力想要改变某种境况的客人才会继续进一步销售。
如今,出现了一种更为便捷的AI算命,在一些公众号中输入个人信息或上传照片,几十秒后,就会有一份AI出具的“命理报告”,但这背后需要的同样是“钱”。
此前,有媒体调查了一个名为“AI手相面相分析”的微信公众号,按照提示提交一份面部完整照片后不到30秒钟,页面就显示“报告已生成”,但想要获取需要支付9.9元,想要获取其他单项报告还要另外付费。
这些公众号还通过招代理的形式继续敛财,只需交纳一定的代理费,就可以成为代理,代理转介客户,获取相应的返点佣金,通过拉人头、发展下家来升级,在敛财的同时继续扩大了传播影响。
“算命”非法外之地
“尽管算命占卜由来已久,但必须明确,无论传统算命,还是网络占卜,不管花样如何翻新,其本质都是封建迷信。”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德衡律师集团高级合伙人毛洪涛指出,网络占卜绝对不是“法外之地”。
毛洪涛介绍,《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11修订)》第十五条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2011修订)》第五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信息网络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宣扬封建迷信的信息。依照情节,给予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
此外,毛洪涛说,网络占卜套路众多,很容易滋生其他关联违法犯罪行为。比如,利用网络占卜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以转运等为由骗取客户钱财,涉嫌罪;以网络占卜为名发展下线代理,抽取提成和佣金,属于传销性质,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利用网络占卜,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出售牟利,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在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看来,当前针对网络占卜的治理还是较“松”,虽然有一些法律法规可以对其进行规制,但往往针对的是出现严重后果的行为。比如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只有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才有可能处以拘留并罚款。对于一些社会危害不明显的收费占卜行为监管并不严,多以宣传教育为主。
“对于网络占卜,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禁止性法律规定。”赵占领认为,鉴于网络占卜传播迅速,且可能会对年轻用户产生负面影响,应考虑尽快将其纳入法律法规范畴,出台禁止性规定,不能等酿成案或造成严重后果后才匆忙干预。建议可修改现有法规,比如,在《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明确增加禁止传播网络占卜相关的信息,还应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相关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对平台上存在的一些网络占卜信息进行治理。
“还应继续强化教育,倡导科学精神,鼓励有问题寻求真正的心理咨询,并建立群众举报机制。”刘俊海补充指出。
(来源:法治日报)
占卜:今日一卦,官人莫不是家中……
占卜,跟算命有的一比,算命的寄托于神,传达的是神的旨意;占卜,则是通过特定的物,直接与神对话。
八卦占卜图片
其实吧,说白了,占卜,就是一种战略决策方式。
在古代,当你犹豫不决,彷徨不定的时候。占上一卦,顿时拨开云雾见青天啊!
比如,今天我买的鸡为什么不生蛋,是不是上天在启示我啊?于是去占卜。
比如,为什么我的小孩读书那么差,是不是鬼附身?于是也去算一算。
再者,大到国家大事,小到衣食住行,占卜已经成为了古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01用什么占卜?
在占卜方式的创新上,古人可是费尽心思。
【龟壳】
龟壳占卜/周朝出土文物
“蓍之言耆,龟之言久。龟千岁而灵,蓍百年而神,以其长久,故能辨吉凶也。”
-----刘向《礼记·曲礼》疏引
意思就是说,因为龟最长寿,所以最灵验,更具说服力。
【蓍草】
“蓍一千岁而三百茎,其本已老,故知吉凶。”--晋张华《博物志》
意思是说,蓍草一千岁,生了三百根茎。这么长寿的神草,可以用来占卜,也是非常权威灵验的。
其实,这种草就是一种蒿草,在现在的北方有很多。但生了一千年的却是少见。
蓍草
在周朝,大事情不决,就问龟爷爷,而小事情就问蓍草。要是事特别重要呢?干脆双管齐下。
后来,到了汉朝,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这种龟背占卜的方式也就被其他方式替代了。于是变成 了竹子、铜钱......
【竹筷】
竹筷
巫的象形字就是“筮”,上面是一个“竹”,下面是一个巫师的“巫”。
既然,千年生的蓍草难找,干脆用竹筷,简单易得。你瞧,我吃个饭前,也顺便占上一卜,看看会不会被噎死。占卜便又变的易操作,易取材。
【铜钱】
铜钱占卜
铜钱起卦,是源于汉朝一个叫京房的人。方法就是,丢三个铜板,丢六次,就是一卦。
出门前,我丢个铜板,去集市交易时,我也丢个铜板。
嘿,地上掉了个铜板,莫不会是哪个倒霉蛋起卦时,落下的?
朋友们,有没有发现,越到后面,占卜的工具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日常呐!
再者,古人占卜,切记心要诚,一旦心不诚,则卦象不准。
心诚则灵
至于准不准,到底是卦象说了算还是自己说了算?这可就说不准了。
网络算命“大师”,换了“马甲”还是骗子
□ 本报记者 王莹
山东烟台的宋女士在刷手机视频时进入一个名叫“佛缘堂”的直播间,女主播自称会算命还能治病。宋女士便提供了生辰八字请这位“大师”看看其儿子婚姻和命里运势,还花费了3万余元做法事化解厄运。
一段时间后,宋女士并没有感到生活及家人有什么变化,但这位“大师”还以各种言语来刺激宋女士,让其继续花钱消灾,宋女士这才意识到上当受骗,于是报警。经山东烟台警方查实,女主播刘某玲以“大师”身份多人,涉案金额达20余万元。
“八字详批”“专家看相”……曾几何时,坐在街边巷尾自称“赛半仙”的算命先生如今已经难觅踪迹。但随着网络的发达,“免费在线测八字”“线上占卜问吉凶”等算命信息充斥着各大社交平台和网站,甚至还出现了“AI免费智能算命”App。
传统算命是玄学文化还是封建迷信姑且不论,但披着“网络马甲”躲在屏幕后面的所谓“大师”和“大数据”,却极有可能是网络团伙施展的“障眼法”,不仅泄露受害者的个人隐私,还会让其掉入网络陷阱。
“神算子”竟是网络团伙
几年前,新浪微博大V账号“看相禅师”曾坐拥1200多万粉丝,其自称是“中国风水文化研究院专家会员”“徽派相学文化创始人”,经常在微博上发布运势解析,受到粉丝推崇。
殊不知,躲在大V账号背后的“大师”实则是一个分工明确的团伙,他们打着文化传媒公司的幌子,通过“看相禅师”“看相玄师”“算命玄士”“命相大师”等微博大V号广发热点评论,再利用微信号冒充“大师”行骗,屡屡得手。
2019年5月,安徽宁国警方接到网民举报称,其微博关注的“看相玄师”说他运势不好,需要订购某知名寺庙的转运法器。随后,该网民通过微信支付上万元,却发现邮寄地址并非寺庙所在地,而是安徽宣城。
宁国警方随即展开调查,一举揪出7个打着传媒公司幌子并从事网络的犯罪团伙,涉及网络微博大V账号60多个,粉丝量都在几百万到千万以上,受害人数众多且遍布全国各地。
据办案民警介绍,该团伙行骗前先分成微博组与微信组,对团伙成员进行岗前培训,传授“话术”。作案时,团伙针对时下社会热点事件,通过微博发布面相、运势类评论,吸引粉丝关注后再组织同伙跟帖。一旦有粉丝咨询,微博组的嫌疑人会马上推送给微信组的同伙,最终利用微信冒充“大师”指点迷津、出售“法器”、做法事等钱财。
无独有偶,重庆两江新区警方也在“云剑”行动中打掉一个以网络算命为幌子,采取看手相、测八字、卖“消灾祈福”产品等方式在网上实施的团伙,金额达2400余万元。
网络算命披上“智能”外衣
《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利用网络算命实施一般都有着固定套路。
首先,犯罪嫌疑人或者犯罪团伙会包装一个“大师”身份,通过网络平台散布所谓“免费”的算命服务。一旦有受害人前来咨询,嫌疑人便通过培训“话术”套取受害人的信任,成功获取受害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信息。接下来,对方会告诉受害人近期会遇到命途坎坷、事业不顺、身体抱恙等“不详预兆”。等到受害人为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忧时,对方则趁机收取红包,为其“改运”消灾解难,同时推销经过“开光”的护身符、护身珠等产品,以此骗取更多的钱财。
记者发现,除了由犯罪团伙人为操控的网络算命骗局,还有另一种骗局则披上了“智能”的外衣,通过网友填写生日时辰或者扫描面部、手部,即可利用大数据得出“一生运势”。
“它通过融合了现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以及中国五千年来所传承的周易人文思想、八字命理学、面相学的知识来解答您运势变化的奥秘所在。”打开手机App市场,记者随机搜索到一款通过扫脸测算运势的“AI算命”软件。记者随机选了一张网络人像进行扫描,软件就自动生成了一份面部报告,但需要花108元才能看到,限时特惠也需要68元。软件页面显示,已有20余万人花钱领取了面部报告。
国内某互联网公司程序技术专家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AI算命”软件本质上并不具备AI技术研发、运算的能力,更不可能利用AI技术来实现对人类命运的测算。这种“AI算命”软件听起来很智能,其实科技含量并不高,制作起来也不难。
“先不说这些软件的编程人员是否真的懂五行八字,就算结论非常不准,大部分网友也不会因为几十块钱去与之争论,毕竟生辰八字都被对方掌握了。”北京汇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子菲告诉记者。
以“算命”之名行骗涉嫌犯罪
网络算命之所以会大肆横行,主要是人们有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想要通过算命来求得心理安慰。因此,足不出户的互联网算命便应运而生,算出来的结果无非是感叹命运的不公或坐等好运的到来。
还有部分视频平台直播占卜,在一部分“托”的烘托下,部分从众心理的网友也跃跃欲试。“‘大师’们说着囫囵话,大家就觉得好准,其实这类似于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刘子菲分析,“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容易对号入座。当网友意识到上当受骗的时候,已经被‘拉黑’了。”
那么,网络算命是否涉嫌违法犯罪?刘子菲表示,由各种话术和套路组成的网络算命涉嫌、侵犯网友人身与财产权,不仅违规也涉嫌违法犯罪。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内容的信息。《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五条也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宣扬封建迷信、、、、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信息。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有“组织、教唆、胁迫、诱骗、煽动他人从事邪教、会道门活动或者利用邪教、会道门、迷信活动,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许多‘大师’谎称‘神通广大’,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这就涉嫌罪。”刘子菲说。
至于如何根治网络算命骗局,有关人士建议,网友们首先要理性看待,谨防上当受骗,不轻信所谓的知天命人士。其次,国家要加大对网络平台及用户的监管、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