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自己的生辰八字和五行属性
要知道自己的生辰八字和五行属性,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确认自己出生的年、月、日和时辰(这些信息可以从户口本、出生证明等地方获取)。
将出生年月日时依次排列起来,比如:1990年3月10日早上9点,则八字为:乙巳、辛卯、庚申、己巳。
根据排列好的生辰八字,可以找到相应的五行属性。其中,天干有十个字,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字,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天干和地支都对应一个五行属性,具体如下:
天干 | 五行属性 | 地支 | 五行属性
---|---|---|---
甲、乙 | 木 | 子、丑 | 土
丙、丁 | 火 | 寅、卯 | 木
戊、己 | 土 | 辰、巳 | 火
庚、辛 | 金 | 午、未 | 土
壬、癸 | 水 | 申、酉 | 金
| | 戌、亥 | 水
找到自己八字中每个天干、地支所对应的五行属性,并统计每种五行属性的数量。注意,一个人的五行属性并不一定只有一个,可能有两个或者更多。
根据统计所得到的五行属性数量,确定自己的五行属性。在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中,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东方、南方、中央、西方和北方,每个五行属性都有特定的意义和象征含义。
通过上述步骤,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的生辰八字和五行属性了。对于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应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天选之女徐子淇:出生前就被算好八字,为嫁豪门其父不惜迁祖坟?
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2006年12月15日,澳大利亚悉尼上演了一场富丽堂皇的盛大婚礼,徐子淇和李家诚成为这场豪门联姻的焦点。两人的年龄相差十一岁,然而,这并未成为阻碍,反而让徐子淇成为了备受瞩目的“千亿儿媳”。
徐子淇曾在千禧年初远赴英国留学,那段时光让她结识了李兆基的幼子李家诚,二人的感情逐渐加深。然而,外界对于两人的关系众说纷纭,直至2004年8月,他们的恋情才被公之于众。
李兆基的态度出人意料地宽容,或许是对徐子淇“旺夫相”的信仰,也或许是因为家族产业的传承问题,使得他极为看重儿子的婚姻。于是,在家族的期盼下,两家亲属于次年12月齐聚悉尼,共同见证了这场壮丽的婚礼。
然而,婚礼的壮观程度远远超出了想象,李兆基不惜巨资举办了这场世纪婚礼。他甚至包下数架飞机,负责宾客往返两地,一百一十五万的路费支出令人瞠目。
婚礼场地选在了悉尼国家剧院,千朵红玫瑰的装饰使得现场格外浪漫高贵,场地租金高达四百五十万港元。此外,还有各种奢华的细节,如徐子淇的首饰、婚纱等,令整个婚礼的花费不可胜数。
此外,李家也慷慨地赠予了徐家一亿港币作为礼金,对恒基公司的员工也大手笔发放了红包。对于儿媳徐子淇,李兆基更是不惜巨资购置房产和豪宅,甚至购买私人飞机,让她在蜜月期间能够随心所欲地飞翔。
这场豪门婚礼成为了一段传世佳话,也让徐子淇成为了李家的一员,实现了徐家多年的愿望。
然而,在嫁入豪门之前,徐子淇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恋爱史。她曾与洪天明、韩星Brian等多位富家子弟相恋,但最终的选择让她走进了李家的大门。
徐子淇的家庭背景并非豪门世家,但她母亲的远见和努力使她能够跻身于“千亿儿媳”的行列。从小就接受精心教育,徐子淇在娱乐圈崭露头角,顺利签约成名,并最终与李家诚缔结了美满姻缘。
徐子淇的父亲更是为了女儿的幸福,不惜改动祖坟风水,这种决心和付出着实令人感慨。
八年来,徐子淇接连为李家诞下四子,虽然外界对她的生育速度议论纷纷,但这种选择是她自己的,无论如何,她都在努力地过着她所认可的生活。
这段豪门婚姻背后是多方面的努力和付出,也是两人相互理解和支持的结果。无论是从婚礼的盛大程度,还是徐子淇的婚姻观念,都展现了一个现代女性在婚姻中的独特价值和选择。
总的来说,徐子淇的故事告诉我们,婚姻不应受制于外界的眼光和评判,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幸福生活方式。在选择的道路上,无愧于心,就已足够。她的经历也让人们看到了豪门背后的另一面,豪华背后的努力和付出,也让人对她充满了尊敬和钦佩。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新华全媒+丨英雄披甲征太空——记神舟十五号航天员
新华社酒泉11月28日电 题:英雄披甲征太空——记神舟十五号航天员
新华社记者
2022年11月28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
执行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首次公开亮相——时隔17年再度飞天的费俊龙、执着坚守24年终圆飞天梦想的邓清明、12年如一日艰辛训练换来首次太空之旅的张陆。
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在飞船模拟器内训练(2022年10月8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大漠胡杨寒冬日,英雄披甲征太空。
作为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他们将带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重托奔向“天宫”,踏上为期6个月的飞天之旅。
作为即将入驻中国空间站的新家人,他们将和已经在太空出差半年的战友——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胜利会师”,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里留下一张载入中国航天史册的“全家福”。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十次载人飞行,他们还将在太空见证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正式建成的圆梦时刻。
费俊龙:“飞天就是我的职责使命”
2005年10月,费俊龙与战友飞赴苍穹,开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活动。
费俊龙参加人站联试舱外服操作训练(2019年6月29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第一次吃热饭热菜、第一次用太空睡袋睡觉、第一次脱掉舱内航天服进入轨道舱……他们在太空创造了许多个第一。
“龙腾九天”似在昨,一十七年如电抹。
17年后,费俊龙再一次作为指令长为国出征。他说:“我的职业是航天员,飞天就是我的职责使命。”
1998年1月,费俊龙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一员。
进入航天员大队那一天起,他和战友们就开始了难度极大、标准极高的训练。同时,训练本身又是选拔的过程。费俊龙说,每个人都时刻准备着——上天,一定圆满完成任务;不能上,就从头再来。
神舟五号任务中,杨利伟一飞冲天,落选的费俊龙训练更加刻苦。
为熟悉飞行和操作程序,他经常钻进飞船模拟器中,一待就是大半天,还把近40万字的飞行操作手册全背了下来,复杂的飞行程序、操作要领以及各种应急处置方案,全部做到了不查手册就能处置。
费俊龙(右)和张陆在组合体模拟器内训练(2022年9月20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一次教员问:“导致某异常情况返回的故障模式有几种?”费俊龙不但说出了标准答案,还有理有据地进行了补充说明。
最终,费俊龙顺利入选神舟六号任务乘组,于2005年10月12日实现飞天梦想。
天外归来后,他走上了管理岗位,担任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等职,但“飞天的使命职责”从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有半点动摇——17年来,他的各种训练从不停歇。
费俊龙参加人船联试(2022年3月28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就这样,费俊龙顺利入选神舟十五号任务乘组。
任务训练时,他要求乘组一定要考虑到天地差异,一丝不苟将动作做到位。比如安装零件时,他从包里拿出一个小配件,就合上包,将包固定,再拿一个,再合上。他说,在太空,如果不合上包,配件就会飘出来,如果钻到舱内设备里,有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
水下训练是非常耗体力的一项训练,而水下验证试验比水下训练时间更长更累。
费俊龙(右)在进行水下训练(2022年9月16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有一次做水下验证试验时,要进行舱间电缆堵帽安装工效验证,数十个堵帽依次分组安装。安装完第一组时,已经检验出工效不合格的地方,但他不想这么简单地下结论,坚持要将各个作业点的全部堵帽安装完。那天,他穿着厚重的水下训练服,戴着厚厚的手套足足花了一个小时,才把8组堵帽安装完毕。出水后,他顾不上休息,第一时间向科研人员分享自己的体验。
“能够再赴太空,内心仍然很激动。”费俊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无比期待“游”入宽敞舒适的太空家园,无比期待和神舟十四号乘组在太空相会,也无比期待走出舱外,漫步太空。
邓清明:“宁可备而不用,决不用而无备”
2022年11月28日,身着蓝色航天服的邓清明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面带微笑,信心满满地回答记者提问。
邓清明准备参加训练(2022年3月28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这是他第三次出现在问天阁。不同的是,这次是他成为航天员后首次以主份的身份在这里亮相。
为了这一刻,他整整等了24年10个月。而当年并肩进入航天员大队的我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8人圆梦太空,5人早已停航离队。
56岁的邓清明说:“逐梦苍穹的路上,我从没想过放弃。”
1998年1月5日,邓清明成为航天员大队其中一员。几年刻苦训练后,他取得了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资格。
可当时,中国载人航天刚刚起步,飞天的机会寥寥无几。在隔几年才会到来一次的任务面前,所有航天员都要进行严格的训练和选拔,按照综合评价排名确定主备份人选。很多科目考核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成绩相差不大,甚至只有零点几分。
邓清明(左)和张陆在组合体模拟器内训练(2022年9月20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而就是这细微的差距,一次次让邓清明与飞天失之交臂。但每次任务结束后,他都要在最短时间内给自己“归零”,重新迎接新的挑战。
“在飞天逐梦的道路上,不管如何艰难,我从未想过放弃。”邓清明说,“无论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
2013年,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后,邓清明作为“备份”马上收拾行李,准备回京给天上的战友做支持工作。这时,任务总指挥长走了过来,用拳头在他们3名备份航天员肩上轻轻捶了两下,又竖起大拇指。
邓清明说,这是一种信任,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激励。
第二年,5名战友停航停训,离开了航天员大队。从那时开始,邓清明便成了我国首批航天员中唯一一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却仍然在参加学习训练和任务备战的现役航天员。
备战神舟十一号任务时,邓清明和航天员陈冬分在了一组,参加为期33天的地面组合模拟验证1:1试验。
33天,两个人几乎与世隔绝。不到10平方米的密闭舱内,他们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完全模拟神舟十一号在轨飞行任务的全部内容,其中包括近乎残酷的72小时睡眠剥夺训练。
最终,邓清明和陈冬高质量完成了任务,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正式任务打下了良好基础。
遗憾的是,神舟十一号任务的最终人选确定,邓清明再一次与飞天无缘。
得知结果的那一刻,邓清明心里五味杂陈。在他看来,这可能是他离飞天梦想最近的一次,也极有可能是他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机会。
发射任务结束后,他回到家,打开房门,映入眼帘的是满满一桌丰盛的饭菜。妻子和女儿说:“欢迎英雄回家。”
看到这一幕,邓清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低头走进卫生间,打开水龙头,在“哗哗”的水流声中,对着镜子哭得酣畅淋漓。之后,他又洗把脸,装作若无其事地回到饭桌前坐下。
这时,一直等在桌边的妻子对他说:“这些年的付出是值得的,你值得我尊敬,也为孩子做出了榜样!你永远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守得云开见月明。
近两年来,随着空间站任务的实施,我国的载人飞行任务越来越频繁,仍在坚持训练的邓清明成功入选神舟十五号乘组,期盼了24年的飞天圆梦机会到来了。
可世界上哪有平白无故的幸运呢?邓清明说,只有经过磨砺,才能收获良机。
神舟十五号任务繁重,太空出舱的次数超过以往,需要加大水下训练强度次数。每一次,他都要穿着厚重的训练服,在水下一操作就是好几个小时。每次出水后,他的贴身衣服全都湿透了,手也抖得握不住筷子。
邓清明参加人船联试(2022年3月28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训练时,邓清明说的最多的就是“再来一次”。
第一次在水下练习上脚限位器时,邓清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脚塞进去一半,一不小心没稳住,脚又滑脱了。折腾了20分钟,他才成功。
“再来一次!”“再来一次!”“再来一次!”
邓清明在进行水下训练(2022年9月26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当天的训练结束后,他要求再单独进行上机械臂练习,直到熟练为止。
“我一直坚信,宁可备而不用,决不用而无备。”邓清明说,“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感谢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攻坚克难,让我们在太空有了自己的空间站,让我等到了圆梦的机会!”
张陆:“虽然我是首次飞天,但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
生于湖南常德的张陆,天生一副好嗓子,从小喜欢唱歌。
记者问:“为什么要放弃唱歌,选择当一名飞行员?”
他说:“如果我选择当歌手,我永远不可能有机会驾驶飞机在祖国的蓝天上飞翔,但是如果我选择当一名飞行员,我会在蓝天上骄傲地歌唱。”
就这样,张陆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
张陆参加人船联试(2022年3月28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
一次夜间飞行训练,张陆驾机刚起飞不久,突然听到“哐当”一声,机身剧烈摇晃。他来不及多想,下意识稳住驾驶杆,减小飞机仰角,并按故障预案操作,最终平稳着陆。
事后检查发现,飞机进气道被鸟撞了一个20厘米左右的大坑。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那天,发射的盛况让他热血沸腾,他开始向往航天员这个职业。
2009年,我国开始选拔第二批航天员,已是空军某团空战射击主任的张陆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一年后,他和战友们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宣誓,从此开始了逐梦九天的征程。
通往太空的道路,从来没有捷径。
刚开始,张陆最忌惮的是超重耐力训练。他说:“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要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相当于8倍自己体重的重量无死角地挤压着全身,感觉五脏六腑和喉管都被压扁,还有一种强烈的窒息感,眼泪也会控制不住地甩出来。”
起初,他的这项成绩是二级,相当于良好。于是,张陆到处请教,反复揣摩,经过多次训练后,成绩达到了一级标准。
张陆说,训练难度最大的是模拟出舱的水下训练,也是他们训练时间最长、体力消耗最大的一项训练。
神舟十五号任务中,他们不但要多次出舱,而且舱外爬行的距离也会大大增加。他说:“出舱爬行就像攀岩,前几米爬得很快,但是越往后体力消耗越大,就越难操作。”
要想在浩瀚的太空顺利完成任务,就需要在地面反复地进行强化训练。
水下训练服相当于一个“人”形飞船,是个刚性结构,张陆的肩比较宽,每次把自己的两只胳膊塞进服装或者出服装,都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另外,在水里一待就是五六个小时,整个人的四肢被固定在水下服里,身上痒了痛了都只能咬牙坚持。
张陆在进行水下训练(2022年9月23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事实上,进入航天员大队的12年间,张陆很少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末,连妻子一直想让他陪着去看升旗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2022年11月28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大厅里,媒体将镜头齐齐对准首次亮相的张陆。这是他成为航天员后,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
谈起将要执行的神舟十五号任务,张陆信心满怀:“虽然我是首次飞天,但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太空,我来了!”(记者黄明、李国利、张汨汨、黄一宸,参与采写:占康)
新时代企业家风范 为家乡办实事的许家印
许家印是个重感情的人。
今年春节,大年初三,许家印和夫人早早赶回深圳,给一位特殊的客人拜年。这位客人,正是当年许家印初到深圳打拼时的老板。
今年10月28日,武汉科技大学120周年校庆,许家印专程赶赴武汉,为母校送上1亿元的捐赠资金,并且专程拜访了当年的班主任。据了解,每一次回母校,许家印都会专程看望当年的老师。
12月15日-16日,许家印陪96岁的老父亲回到河南周口老家,看望父老乡亲。许家印沿路考察了捐赠10多亿元为家乡建设的4所学校、1所医院及1个农业基地,决定再捐赠6.5亿,进一步支持家乡发展。
地瓜、地瓜汤、黑窝头、煮白菜萝卜……回到聚台岗村旧屋,许家印和乡亲们围坐在旧屋一起吃了顿忆苦思甜饭,回味过去艰苦的生活。桌上摆放的,是许家印儿时的家常菜。
许家印出生在河南周口市太康县高贤乡聚台岗村,当年这是豫东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一岁多时,许家印的母亲因为生病无钱治,过早离世。许家印就在这种“半个孤儿”的状态下长大,从小到大吃地瓜和地瓜面,铺的、盖的、穿的都是补丁摞补丁。读小学的时候,许家印就在村里面几间不遮风、不挡雨的破草房里面,用泥巴台子做课桌上学习。如果遇到下雨,他们的教室外面下大雨,里面也跟着下小雨。
读中学的时候,学校离离家比较远,许家印就每星期背一筐地瓜、地瓜面做的黑窝头,还有一瓶盐去学校。有时候,许家印就一日三餐每餐吃一个地瓜、一个黑窝头,喝一碗盐水。遇上夏天天热,半天黑窝头就长毛了,他就只能洗一洗再吃。
高中毕业后,许家印为了填补家用,想找份每个月10块钱的搬砖头的活,却怎么也找不到。那时的许家印,打内心里渴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有一份工作,能够走出农村、吃上白面。
1977年是许家印的一个转折点,那一年中国恢复了中断数年的高考。但第一年,许家印因准备不足并没有考上。第二年,许家印以周口市第三名的成绩考入武汉钢铁学院。就这样,许家印在每个月国家给的14块钱的助学金帮助下,读完了大学。
这段穷苦的、渴望得到帮助的岁月,在许家印心里挥之不去,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对财富的追求,许家印的勇气和韧性成就了恒大,恒大成立22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累计为国家交税1850多亿,各种慈善公益捐款100多亿,现在每年为社会解决就业260多万人。多年来,我一直认为,作为民营企业,我们依法依规、专心专注、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企业,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为社会多创造财富,为国家多交税收,为社会多解决就业,这就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这一切,八个字足以形容:饮水思源,不忘初心。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无论对待老师、同事还是乡邻、家人,无论是发展企业还是回馈社会,无论是面向贫困地区还是走向世界舞台,许家印始终如一,用这个八字作为自己的人生航标,作为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自我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