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时三刻(寅时三刻是什么时辰)

甄嬛传:皇后为什么不教三阿哥仇视提防甄嬛和四阿哥?

这段时间写三阿哥的专题,被读者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

皇后为什么不教三阿哥仇视防备着甄嬛和四阿哥,让三阿哥轻而易举地就中了四阿哥的圈套?

的确,三阿哥对甄嬛和四阿哥并没有敌意,他甚至对甄嬛和胧月态度还很好。那么,是皇后没教三阿哥仇视甄嬛等人么?

其实,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皇后教没教,而是三阿哥听不听皇后的。

作为三阿哥的养母,皇后是非常失败的。(关于甄嬛和皇后的育儿对比,后面我会专门写一篇分析)

作为三阿哥的政治盟友,皇后也是最糟糕的那种partner。

最明显的一个问题:皇后对三阿哥的控制和打压太过了。

有个细节,三阿哥当着甄嬛和四阿哥的面就表达了他对皇后的不满。

三阿哥被皇帝骂完学习能力差,走出来遇到等在门外的甄嬛和四阿哥,甄嬛安慰了他一番后,说天不早了,你赶紧回王府吧。

三阿哥无奈地笑笑,说:“皇额娘还在宫里等着问我功课呢。”

甄嬛一听非常意外,说:“都已经这么晚了,那你明日什么时候上书房呢?”

三阿哥满脸幽怨地说:“寅时三刻。”朋友们,寅时三刻啊,对应到现在的时间就是凌晨3点45分。

三阿哥说罢,甄嬛、四阿哥和崔槿汐三脸震惊。由此可见,皇后对三阿哥的作息时间表的安排有多么丧心病狂。

甄嬛都有点心疼三阿哥了,说:“你每天就睡这几个时辰啊?”

三阿哥苦笑着说:“皇额娘说笨鸟先飞,我比不得别人聪明,便要比别人勤奋,所以要日夜苦读。”

逼迫三阿哥就算了,皇后还打击三阿哥,直接都叫上“笨鸟”了,这就等同于明确地对三阿哥说“你不行,你笨,你真蠢”。

皇后对三阿哥的这种打压应该是故意的,她就是想用这种打压实现对三阿哥的控制,她也不希望三阿哥多聪明,因为她认为三阿哥聪明起来不好掌控。

但是,自古就有一条规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拒绝皇后给他安排的青樱,喜欢上瑛贵人并对她表白的一系列行为,就是对皇后最直接的反抗。

从皇后安排三阿哥选福晋这场戏,就能看出来这时三阿哥和皇后的关系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

说是让三阿哥自己选心仪的女子,实际上一群人都是炮灰,皇后早就内定了青樱。

就如敬妃所说:“让咱们来这里,怕来日里如果三阿哥说喜欢谁,咱们能够帮着说一嘴,她怕别人觉得是她一个人做主,就连咱们都中意似的。”

皇后此时已经心虚,她也知道自己对三阿哥的控制过分了,害怕落得个牝鸡司晨的名声。

敬妃对甄嬛说这番话时,有个小细节,坐在一旁的大魔王胧月一直机灵地看着敬妃和甄嬛,认真听着她俩的对话。而甄嬛看着胧月的认真样,也亲昵地逗逗她。

胧月为啥能这么聪明自信,想必是从两个优秀母亲的言传身教里领悟到的。

皇后虽然嘴上对三阿哥说我只会为你安排,不会为你做主。但还是点名指出青樱,特意把她介绍给三阿哥。

三阿哥知道这是皇后已经帮他选定的人,因此当皇后介绍完“这是你表妹”时,三阿哥的微表情是非常不爽,连看青樱都不看,只是敷衍地称呼一声“表妹”。

青樱站在他旁边的时候,三阿哥的表情是这样的:不高兴且厌烦。

胧月人虽然小,但很机灵,她从敬妃和甄嬛的对话中得知青樱就是皇后内定的人选。等三阿哥和青樱打完招呼,她就跑上前去上前摸着青樱的衣服称赞了一番:“这花和皇额娘宫中的牡丹一样好看呢!”

结果,青樱直接气冲冲地不待见胧月,一时间搞得氛围超级尴尬。

三阿哥本来对青樱就不满,一看到她这么骄横,就更不喜欢她了。

为了缓解尴尬,皇后向青樱使了个眼色,青樱就去桌上端了一盘姜香梅子讨好三阿哥:“听说阿哥喜食姜香梅子,臣女特来奉上。”

三阿哥完全不买账,吐槽地回应她:“你说这个,其实也谈不上喜欢,只是皇额娘说梅子生津止渴、姜能暖胃,所以制成果子要我多食。”

三阿哥实惨,皇后对他的控制有多强呢?让他吃啥他就得吃啥。

青樱听罢三阿哥的吐槽,竟然给出了死亡追评:“皇后是为了阿哥的身体着想,阿哥应听从皇后之意。”

这句话彻底把三阿哥给惹生气了:一个皇后就够我受的了,这又来了一个皇后的狗腿子,要是娶了这样的女人做福晋,我以后的日子算是完了。

青樱还拿起一个姜香梅子投喂三阿哥,三阿哥有多生气全写在脸上了:

于是,为了故意给青樱难堪,也为了驳皇后的面子,三阿哥接过姜香梅子给了胧月:“这个姜香梅子是你最喜欢的,拿去吃吧。”

三阿哥为什么这么做呢?

不仅因为刚才青樱对胧月不友好,还是因为胧月是甄嬛的亲生女儿,甄嬛可是皇后的死对头,这就是为了反抗皇后。其实最主要的也是因为,甄嬛和胧月等人对三阿哥很友好。

就连敬妃都同情被皇后控制地喘不过气的三阿哥,让胧月把三阿哥叫出来散散心。

由此可见,皇后如此恶劣地对待三阿哥,基本上等同于把自己的盟友往对手那边赶。

胧月听了敬妃的话去哄三阿哥开心,她问:“三哥,你不喜欢那些漂亮姐姐吗?”

三阿哥回答说:“我不喜欢骄矜的女人,也不喜欢做作的女人。”哈哈哈,这“骄矜的女人”不就是青樱,“做作的女人”的女人不就是装模作样的皇后么?

写到这里,我竟有点觉得三阿哥实际上应该没那么笨,他完全是在皇后的逼迫下,才在蠢笨的路上一去不复返的。

三阿哥也是个可怜人。

摊上齐妃那么拎不清的妈,在儿子身上索取情感价值,用母子关系绑架儿子努力上进:你继承了大统,额娘就不会再这么担惊受怕地过日子了。

为了孝顺额娘哄她开心,三阿哥表态说以后当了皇帝封齐妃为皇太后。

后来又碰上皇后这么个控制欲极强的养母,他被皇后pua地完全没有自我。

瑛贵人的出现,让他有机会意识到他自己真正想要的不过是爱和懂得。所以他才会说:“原来人多陪着还是孤单,只有知心人陪着才是真正快活了。”

皇后和他亲娘齐妃没有真正的爱和理解过他,都是把他当做上位的筹码。好歹在亲妈那里还有些许的溺爱,落在皇后手里后,三阿哥感受到的全是痛苦。

遇到安静温柔的瑛贵人的时候,三阿哥误把瑛贵人当成了带他走出痛苦的一道光。

于是,他想抓住瑛贵人身上的那种美好,因为那就是他想要的。

如果没有青樱的出现,瑛贵人的出现对他来说应该也不会有特别之处。

首先,因为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这种对比中,让三阿哥直观地看清了好与坏的区别;

其次,三阿哥被皇后打压控制了太久了,物极必反,三阿哥处在情窦初开的年纪,为了感情反抗皇后这在情理之中;

最后,三阿哥意识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了,他的自主意识觉醒了一部分,只可惜他的智商和情商没跟着一起觉醒。

“午时三刻”是什么时间?

日晷

古代,处决犯人一般时间为“午时三刻”。在吴承恩长篇小说《西游记》中,泾河龙王违了玉帝敕旨,给长安降雨改了时辰,剋了点数,犯了天条,就是在第二天“午时三刻”赴人曹官魏征处听斩。因而,古代人对“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印象深刻。那么,“午时三刻”按现在是什么时间呢?在古代,人们把一天按照“十二地支”分为十二个时辰,对应现在的时间分别是: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卯时5点至7点、辰时7点至9点、巳时9点至11点、午时11点至13点、未时13点至15点、申时15点至17点、酉时17点至19点、戌时19点至21点、亥时21点至23点;古人又把一个时辰分为8个时刻,一刻等于现在的15分钟。结合上面时辰的计算方法,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古代人们说的“午时三刻”,就是现在的中午11点45分。

午时三刻到底是几点

我们看电视剧经常听到“午时三刻”,“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几点呢?中国历史那么长,“午时三刻”一直是不变的吗?

对时辰的定义在《周髀算经》里才有雏形,而《周髀算经》成书年代还没有统一说法,有人认为是周公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在西汉末年写成。

《说文解字》里对“漏”的解释是“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这也给出了“刻”的定义。在当时一天一夜是100刻。

而《说文解字》是由东汉的“许慎”撰写的。

总之在汉朝时就有了“十二地支”计时的十二时辰,以及计时的“刻”。

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子时是从夜里十一点算起的。

那么0刻又是什么时候呢?

在中国天文星相以及历法计算上,都是以现在的0点开始一天的。

那么问题来了在汉朝的“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几点呢?

一天有12个时辰,有100刻。

一个时辰两个小时,一刻是14分钟24秒。午时是上午的11点开始的。11点在一天中的第45刻里,“午时”后的第三个刻是48刻。应该是11点31分12秒。

一天100刻与12时辰无法简单的对应起来,后来又有了把一天分为96刻、108刻、120刻。

这样一个时辰就分了8刻、9刻、10刻。

相应的对应的现代时间也就变了。

但是隋朝后普遍使用的是“百刻制”。

到了宋代,记时辰有了“初”“正”之分,比如现代的“23点”为“子初”,“0点”为“子正”,并配合了“刻”使用,比如“子正四刻”,“寅初四刻”。

那么宋代的午时三刻又是什么时间呢?

午时是“午初”还是“午正”呢?

这个“三刻”还是不是“午时”后面的第三个“刻”呢?

如果是的话是“午初三刻”还是“午正三刻”呢?

“午初三刻”是一天的第48个刻(11点31分12秒)。

“午正三刻”是一天的第53个刻(12点43分12秒)。

到了清代颁行“时宪历”后,一天改为了96刻,每个时辰8刻(初初刻、初一刻、初二刻、初三刻、正初刻、正一刻、正二刻、正三刻),这样“一刻”就变成了15分钟。

那么问题又来了清代的“午时三刻”中的“三刻”是“初三刻”,还是“正三刻”。

“初三刻”是11点45,“正三刻”是12点45。

古代的“午时三刻”到底说的是现在几点?

电视剧和戏文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桥段,处决犯人时,朝廷命官们总会这样说:“午时三刻,推出去斩了”!

那这个“午时三刻”究竟是现在的几点呢?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古代的计时工具“漏刻”说起。

漏刻是古代最重要的计时工具。漏,指漏壶;刻,指箭刻,即由漏壶水面的高低,通过箭刻的标度米标来标示时间。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

↑↑↑相信我,这个真的是古代的铜漏壶

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入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秦汉之后,刻漏仍是主要的计时工具,《汉书》中常有“夜漏未尽一刻”、“夜漏下十刻”的记载。南北朝后十二时辰制大范围普及,与百刻制融合,因一百不能被十二整除,一日的刻数偶有变化(一百零八刻、一百二十刻、九十六刻),但最终仍稳定在一百刻左右。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而十二个时辰又分为初、正两个部分,午时三刻一般认为是午正三刻,即12点43分左右。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午时当从午初算起,午时三刻实指得是午初三刻,也就是约现在的中午11时43分 。

古代的计时器虽然有趣,但还是现在的时间好记啊~

为何古代的死刑犯都是在秋后处决,而且一定要午时三刻

古代人犯了死罪,通常要在午时三刻斩首,午时三刻大概是中午快12点的时候,现代人把时间分为24小时,而古代人把时间分为12个时辰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已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 、亥时十二地支来表示,这么多时间可以斩首,那么为什么要选择在午时三刻行刑呢?

古时,人们认为王有四政,天有四时,也就是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要对应,否则就会违背天意,要受到上天的惩罚。

历史上,除了秦时一年四季都可以执行死刑之外,其他各代处决犯人都在入秋以后,这就是古时常说的「秋决」。古时候,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灾害、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设官、立制不仅要与天意相和谐,刑杀、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古人认为,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则,人间的司法也应当适应天意,顺乎四时。

秋天世间万物开始凋谢,而把犯人集中在这个时间处决意味着人生命的凋零。这个就和自然规律所暗合。证明杀掉这个人符合上天的安排,是天意索然。

其实你还真别说,这个砍头的时间还是非常的有讲究的,因为古人一直相信人间属于阳,阴间属阴。所以活人的身上一直都充满着阳气,而死人的身上是布满了阴气的。那将一个活人直接砍头判刑,那是比较会引起阴气的产生。虽然那个犯人是犯了错误才被砍头,但是那些官员或刽子手内心还是会有一些害怕,内心也很担心这个犯人被砍头以后变成厉鬼来报复自己。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将12时辰分成了初核镇两个部分,午时三刻,换算成现代的时间大概就是中午十二点左右。学习地理的人应该都知道正午时分,光线招到地面,影子是最短的,温度在这个时候也是一天中最高的。所以古代人确信传说鬼魂都是十分怕阳光的,他们往往一件到阳光就会魂飞魄散,所以就算是最厉害的鬼魂也不敢在正午时分出来作怪,所以他们才选择在这个时间对犯人施刑。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人在“午时三刻”的时候是懵懂欲睡的,这个时候处斩会减少一些痛苦。此说法虽有些为犯人考虑的因素,但是将死之人恐怕也不会有睡意了吧。

所以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此刻问斩后,被斩人阴气即时消散,不让其做鬼。

因为信奉鬼神古老的阴阳之说,午时为阳,三刻与之相克 一般斩首的时候,人命生死本由天定,而不在人为,是天定。因此,要在阴阳结合之时由天地来结束其性命。

关于中美贸易战,这些消息都是假的!搜“中国网”抖音号(787874450),看你想看

“午时三刻”是几点?为什么古代都在这时行刑,这有特殊含义!

古代问斩犯人,为什么都在午时三刻呢,换个时间不行吗?按照古人对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午时三刻还真是最合适问斩犯人的时间,换个时间还真不行,为什么?

我们先简单说下古代的时辰。

时辰

在中国古代,没有现代的钟表时间,最初人们计时,都是根据天象、动物作息等方式来描述,比如鸡鸣,表示天亮之前;平旦,就说明天即将蒙蒙亮了;朝食就是吃早饭的时间。

后来人们开始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日分为十二个时辰,同时又把天干地支融入计时,如子丑寅卯,于是就有了我们所说的子时、丑时等。这一点上,与纪年相同,以子丑寅卯为标、鼠牛虎兔作代,就有了子鼠、丑牛的说法。

古代一天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约等于现在的2个小时,以子鼠为起点(约等于现代的晚上11点至凌晨1点)。

子,兹也,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的意思。就是说,万物都在此时进入休息阶段,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天明做好准备。

午时

回到问题之初,午时。

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11点到下午1点,古人认为,一天之中,午时太阳最烈,阳气达到极限,也是阴气逐渐滋生的时候。时辰中说午马,马是属于阴性动物,因此,阳气的极限、阴气将生之时,就有了马。

午时阳气盛,在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可以得到印证,如宋朝诗人苏舜钦诗《紫阁寺联句诗》就有:“日光平午见,雾气半天蒸”。

那么,午时三刻又对应现在什么时间点,为什么要精确到午时三刻问斩呢?

午时三刻

中国人计时的方法,在唐朝有一个较大的改变,唐朝以后将十二时辰又分为初、正两个部分,之前热播《长安十二时辰》,就常听到X初、X正的报时,这种方法在唐朝之前是没有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午时三刻,到底是午初三刻、还是午正三刻呢?

这里必须先说一下什么叫刻,所谓刻,是一种细分的更精确的计时单位,“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把一刻定为约等于现在的14分24秒(15分钟):

“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说文》

也就是说,午初三刻大约就是现在的上午11点45分,午正三刻则是中午12点45分。

午时三刻,一般认为是午正三刻。但是从道理上来说,阳气最盛的时候应该是午初三刻,因为此时刚刚进入午时,而到午正三刻,午时已经快过去了,阳气渐衰,阴气渐生。

为什么在午时三刻问斩?

中国人讲阴阳,生为阳,死为阴。

死人阴气重,需要选择阳气最盛的时刻行刑,才能压制死人的阴气。死囚是将死之人,正是由阳转阴的时候,而午时三刻,也是阳气最盛,阴气滋生的时间,选择这个时间问斩犯人,把犯人死后的阴气压得死死的,也就不怕他心中不忿,闹出什么七七八八的幺蛾子了。

小结

古人对世界的认知虽然不如现代人多,但古人也因此对自然万物更加敬畏,这种敬畏深入古代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历史。比如我小时候,不爱睡午觉喜欢到处跑去玩,家里老人就吓唬我说,中午阴阳交替,鬼都会出来抓小朋友,作为一个从小就怕鬼的小朋友,我就不敢出门浪了。

由此可见,中国古人对自然、对鬼神的敬畏,一方面是出于对世界认知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人说鬼话,流传下来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以现代人的科学观,去指责古人封建迷信。因为所有的科学,都是祖先不断探索,才得出来的结论。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22/1697194144343090.html
上一篇:八字财库(八字财库开了什么意思)
下一篇:八字贵人查询表(八字贵人查询表图片)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