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宅(安宅是什么意思)

厚下.安宅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易经·山地剥卦》

[译文]

《象传》说:山依附于大地之上,这就是剥卦。上位者由此领悟,要厚待下民、稳定根基。

[注解]

①艮为山,坤为地。山高突而出,但是不能离开大地。若是忽略这一点,则剥蚀也将由下而上,危及高山。

②在上位者观剥之象,在施政上应安善人民以厚其本,实现长治久安。

‘上’是上位者,指政治领袖。

‘下’是指下民、百姓。

‘宅’为根基。

《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真实」生活中如何避免房子闹‘鬼’

哪里最易招鬼的地方 每一栋房子或大厦、公寓都有所谓的外鬼门及内鬼门,

外鬼门是指东北方位,内鬼门是指西南方位,

而如果你从正东北方位画一条虚线到对角的西南方位,

此虚线称为“鬼线”。

而室内的阳宅中,位居外鬼门(东北方位)、

内鬼门(西南方位),或鬼线的地区都属于较不吉祥之地或属凶位。

神位要远离鬼门 我们家中若有安佛堂或神位者,都应该尽量避开这些方位,因为外鬼门及内鬼门,都是阴气较重的地方,一些业障、阴魂、鬼魅大多是从这边出没的。

鬼门——鬼魂的入口 而且除了居家之外,屋外是有许多鬼灵在游荡的,而这些鬼魅大多是从鬼门进入你家中的,一般只要有拜门神或土地神皆可平安无事。

讲究的人可以用一些镇宅避邪的图案或法器等来安宅及镇宅。

易躲藏鬼魂的房间 如果一个房子的大门是开向东北方或是西南方,那么,只要不要在此方安佛堂或神位即可,是不属于不吉的房子。

但很巧的是,大多数的房子之玄关(大门)都是避开东北向或西南向的,但万一供佛在鬼门,鬼在线,或家中没有供佛,也无门神等,那么这屋子就容易躲藏鬼魅或不干净之物。

且鬼线更是鬼灵进入屋内穿越的路径,所以在特别忌讳此路径上供佛(除非您家中的佛像已经过装脏或开光洒净等),大家可得注意了。

避邪方法——地藏王菩萨圣像 有一种可以改善鬼门的方式~那就是在东北方位或西南方位供奉佛教的地藏王菩萨圣像,因为地藏菩蕯的愿力及加持力,会收服及教化这些鬼灵的,所以地藏王菩萨圣像是可以封掉家中鬼门的。

避邪方法——关公圣像 另外若家中如有不干净、不安宁、闹鬼魅、精灵、邪魔干扰的现象,只要你诚心的供养,礼敬及祈求关圣帝君(关公),那必得关公的护佑。

因关公有『三界伏魔大帝』之称号。

方位算法: 假设将房子的平面面积的长与宽各分为三等份。

将屋内面积平均区分为九个小区域(类似九宫格)。

以房屋之中心点为量度方位的基准点,那么每一格代表一个方位。

如果你住的房子是透天屋,则依每一层楼的地板面积各别画出九宫格,也就是每一层楼分开各画九宫格。

如果住的房子是公寓或套房,则依自己居住的单位(公寓或套房)面积,画出九宫格。

面对中朝战船不堪一击,却成幕府将军御座船,日本战国关船长啥样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寄生蟹子

字数:2312,阅读时间:约5分钟

编者按:之前咱们冷兵器研究所介绍了日本战国时代两种大型战船,安宅船和铁甲船。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铁甲船是一种装甲化的安宅船。俗话说独木不成林,只有一种战船是不能完成复杂作战任务的。因此战国时代的日本水军还装备有两种战船——关船和小早。本文就来介绍这两种在电影《鸣梁海战》中曾经出场的两款日本战船。

▲关船也是战国时代日本水军重要的战船之一

之所以叫关船,是因为这种船在室町时代主要是用作濑户内海的海关船,大体上可以理解为缉私艇。相比于火力,速度在缉私捕盗行动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具备航速快、机动性好的特点,而这个正好被水军看重用做了战船。

关船的在总体结构跟安宅船差不多,都是下面一个用于存放货物的船体,采用搭接方式建造,结构比较脆弱,战国时代日本主要战船都是这个毛病。上面有一个供人员居住和活动的“总矢仓”,一般只有1层。

但是和采用相对阻力较大但是稳定性较好的伊势型和二成型船艏不同,关船的船头较为尖锐,安装了一个叫做“水押”的部件,作用和盖伦船的船喙类似。关船船体的长宽比比安宅船更大,船上设有16-40枝橹,还设有舵,各种设计使得关船更适于破浪疾驰。

▲关船各部件名称

总矢仓的周围用被称为盾板的木制装甲围起来,保护船体内部的橹手和士兵。但是其盾板比安宅船的要薄,还有的关船为了追求轻量化,直接采用竹片拼接而成的盾板,虽然防护能力差,但是航行速度更快。

总矢舱上面是一个大平台,并没有天守,因此看起来并不宏伟,但是也有桅杆,不用时可以放到,一般航行是使用风帆,战斗时收帆倒桅,用橹航行。

盾板上设有射击孔,可以发射铁炮,但是由于船体比较脆弱,相比于西方战船和中国战船,关船虽然速度快,但是战术动作有限。

▲关船结构

关船应用在战国时代很多海战之中。例如天正四年(1576年)毛利水军在第一次木津川口(今大阪湾)海战中,利用关船快速机动,并用焙烙火矢(陶制的燃烧瓶)点燃了织田水军的安宅船,取得了胜利。

不过在濑户内海好用的战术,出了濑户内海就不好使了。壬辰朝鲜战争中,面对以火炮为主要武器的朝鲜的板屋船和更为先进的明代福船,关船便显得不堪一击。

进入江户时代后,幕府禁止建造500石以上的大型军船。和平时期的海上管理,快速的关船比大型的安宅船更方便和便宜,所以在安宅船逐步衰落之后,关船成为了最大的军船。

另外随着时代发展,各大名为了交往需要,开始建造较为大型的关船,关船的装饰也越来越豪华,幕府也不甘落后,最终出现了将军御座关船“天地丸”。

▲“天地丸”号

宽永七年六月二十五日(1630年8月3日),由向井忠胜(向井将监)负责建造的“天地丸”号完工。江户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亲自乘坐,并认为性能非常出色,便被选为将军的御座船。

不过也有资料称九鬼水军中也有类似大小的同名船只,很可能两艘船是同一艘,但是大部分资料还是倾向于这是两艘不同的船。

▲幕末的“天地丸”,这是照片,不是画作

“天地丸”是江户时期典型的大型关船,全长28.2米,宽7.19米,吃水1.9米,也有资料称全长34米,宽7.6米的。总体上说,不论是哪种数据,这艘船的载重量正好不超过500石积,排水量约100吨。

该船考虑到了幕府舰船库(御船藏)的隅田川的水深,因此吃水相对较浅。该船配备76枝橹,巡航速度3.1节,最高速度6.8节。

有趣的是,天地丸号打破了没有天守的规矩,安装了一个阁楼,但是这个阁楼并不大,而且也没有天守那样的设计,不能算作天守。船体涂装非常豪华。

▲“天地丸”和黑船已经不是一个时代的东西了

“天地丸”在经过大量维修保养后一直使用到了幕末,随着“安宅丸”报废,“天地丸”成了日本最大的战军船。虽然能用,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关船已经是远远落后于时代的东西了,连龟船这样的东西都难以抵挡,更不用说西方的蒸汽船了。

黑船来航后,西洋式幕府海军的整备正在进行中,1862年(文久2年)作为传统水军的船手组被编入洋式军舰组,以“天地丸”为首的关船和小早全部废除。成为废船后,“天地丸”也被保存在船舱中,幕府崩溃后的1874年(明治7年)以后解体了。

▲小早,图示这种已经属于较为大型的小早了

比关船更小的是小早,小早的结构就和关船大不相同了。其结构只有一个类似于关船船体的部分,也是采用搭接方式建造,没有总矢仓一些提醒小一些的小早甚至连加班都没有,总体结构类似于舢板,所以士兵人数并不多。

不过虽然没有总矢舱,但是在船体上部会安装盾板,增强防护能力。一般只防护两侧,个别船只会在正面也安装一块盾板,但是并不像总矢舱一样构成封闭空间。

而且盾板高度也只有人半身高,就像胸墙一样,士兵主要以焙烙火矢为武器而不是铁炮。船只安装8-40枝橹,由于船体轻便,速度很快。小早防御力较差,火力也不足,但是速度快,所以多被用作侦察和传令等用途。

▲村上水军,注意最近处的这个就是小早,其盾板高度很低

江户时代禁造大船,关船成为主力,数量也收到了控制,因此各各藩正规军船都已小早为主了。和平时期小早主要发挥速度优势从事水上警察工作,某种意义上说成为了新的“关船”。

后来小早和关船一样,越来越豪华。德川家康命彦根藩的井伊氏为水军准备的小早采用朱漆,里面的拉门是黑色的漆缘,丝绸的板凳,24支橹。

▲毛利的水军,注意左边那艘漆装华丽的小早

除了军用外,小早在江户时代还作为商船在江户、大阪之间使用,这些船只大约200-400石积,沿海航行。

小早和关船一样伴随着日本建设西式海军而被裁撤。但是由于体积小,造价低,民间还有零星使用,现代日本体验古船风貌,小早也是常见类型。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寄生蟹子,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农村土葬挖坑有讲究,挖好后要烘坑,为何还要外甥在坑里睡一会?

民间坟地卜择风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现在是二月份,早过了年,可以继续聊民间丧葬风俗了。接着年前的最后一篇《过去农村办丧事要搭灵棚,正中的“灵”字为何不能用毛笔写》,往下写。

这篇要说的是择卜坟地和挖穴风俗。

(农村坟地)

一般来说,过去农村土葬在丧礼开吊前后,就要请“地理先生”来选择埋葬地点,这地理先生就是“风水师”,又称“阴阳先生”。选定的地块,就是将来的坟地,又称圹地、茔地,好听的叫“花园地”,这里就是与我们活人居的阳宅相对的“阴宅”。

过去,不论是皇家还是民间,对于葬地都是很讲究的,重视程度超过对阳宅。老话说,如果阳宅是块风水宝地,可庇护子孙。如果葬在龙脉上,那可不得了,后代会出皇帝的。当年朱元璋父母兄侄,先后在瘟疫中死去,朱家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幸好乡邻刘继祖施舍了一块大田边角废地给朱家。

(安徽凤阳明皇陵)

谁想,这里竟然是风水宝地。此后朱元璋事事顺利、步步高升,最后当上了皇帝,开创了大明王朝。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想改葬父亲,极擅堪舆的风水大师刘基赶紧阻止,万万不可动,一动就泄地气了。迷信的朱元璋终没敢移葬父母,而是就地,在原坟上营建,这就是现在游人可以看到的“凤阳明皇陵”。

上述说法是一种传说,别当真,但从中可以知道民间对坟地的重视。

(风水宝地形势示意图)

不论是皇家,还是民间,择卜阴宅的标准基本上差不多,其地理形势,风水书上讲究四象,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民间说法则称,“前有照,后有靠,左右有抱”。

何谓“前有照”,就是在墓的右前方有一片水塘,俗称“风水塘”,水面看起来就是一面镜子,这就是“前有照”。当年,戴笠飞机失事后,停灵中山陵那边的灵谷寺,亲自在寺庙附近为戴笠选了一块墓地,随行不解其意,就说这里是宜葬之处,“前有兆,后有靠。”

(出殡)

这么标准的坟地,对于农村老百姓来说可遇不可求,现在没有选的,就葬在自家分的土地上,不像皇家可以四处寻龙,一般有个处宜之处就行了。

在确定了坟地后,就要定向开穴。在下葬前天黑后,孝子要提着马灯,来到选定的坟地烧纸,俗称为亡人“安宅”,地理先生的说法是“朝穴”,或“朝圹”。

出殡当天早上,请安排好的杠夫,按地理先生定好的方位、方向挖坑,这叫“打圹”、“打坑”或“打地穴”,好听的称“打金井”。在破土时必须说喜话,苏北一些地方是这样说的——

(打好的坑)

“金镢一举,震满山岗。

鬼魅凶神,远去他方。

吉神引路,邪恶涤荡。

金镢再举,启圹安祥。

子孙后代,富贵永昌。”

墓穴挖好后,还须在四角放四个“太平钱”(过去选乾隆铜钱),并在穴底放些烧纸,点燃烧纸时向火苗撒些松香粉,使井内突然爆火,烟雾弥穴,这叫“烘井”,也叫“烘穴”。这样烘一下,迷信说能驱除驱恶气。有的地方直接用草来烘,或是放鞭炮。

(烘井)

(烘井)

烘过的穴才是吉穴,才能下葬,但事情到此并未结束,还有一个动作,要由亡人的外甥,在墓穴内睡一会儿,为什么?这叫“焐井(坑)”,也是外甥最后能为舅舅的做事情。

上述打金井风俗,中国各地农村大同小异,但都须请地理先生来选卜,并遵照地理先生的安排破土。如果比较讲究,灵柩停放时间较长,可以根据地理先生的说法,选择黄道吉日开工。一般都是速葬,死后几天就入土,老北京人称为“暴攒”。

(打好的坑)

还要说的是,金井(坑)打的深浅并不一样,是根据灵柩的格大小来决定的,一般深度有五尺、七尺、九尺三种。破土时有一秘密,一定要把第一锹土留着,用红布包好。等棺抬到坟地下葬坑前,将这把土 二十均匀撒在坑底,这叫“还原”,就是入土为安。

如果破土时遇到特殊天气,如下雨下雪,还要在坟地上搭大棚,不能有雨水进去,也不要能让太阳直照,否灵魂不归穴。

(灵柩)

这篇就写到这里,下篇会讲棺入金井风俗。有兴趣的网友可关注“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

(注,部分图源网络)

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民间信仰遗产的生存危机

现有的城市的信仰生活往往被说成是一个杂烩,五方杂处,各种信仰交汇其间。但是我们仔细寻绎,还是会发现,城市所在地的本土信仰,即城市化之前的城镇和乡村的信仰依然是该城市的底色。以上海为例,我们可以见出,传统的民间信仰,即乡村与城镇时代的民间信仰依然在今天的大上海保留着,成为上海城市传统的基础。上海有六千年的考古学意义上的历史,也有两千多年的文献与口承的历史,即春秋时代楚春申君封地申,成为上海第一个文化地标。上海置县则是700多年前的元代至正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也只是传统的城镇文化形态,领属乡村社会主体。元代以来的上海以棉花与稻子的生产为主,是农业社会兼有商业社会的形态,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这种情形一直到1842年上海开埠,上海才逐渐成为远东重要的经济金融中心。据历史学家的文献资料分析研究,在传统的上海民间信仰中,文昌帝君、施相公、东岳大帝、城隍土地、刘猛将、黄道婆、天后和五通五路神是主要的信仰对象。而民俗学家的调查,说明这些信仰还存活在城市生活中,我们在上海城市和郊区的庙宇里的调查过程中,都能够看到这些神灵的影子,以及信徒的信仰活动。这说明,在过去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文化传统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即乡村的文化传统。乡村文化积淀到城市里,城乡间构成一种和谐的联系性主体。

图片来自“东方IC”

过去的城市化是一种渐进的形式,城市缓缓向边缘延伸,一部分人慢慢变成城市户口,她们生活在大致上与过去接近的社区,有熟人关系,原有的乡村结构没有遭到很大的破坏。因此,乡村传统,城镇传统可以保留到城市生活中去。

但是,现在的城市化发展却完全不同了。城市的动迁会突然把一个巨大的城市社区迁到郊区农村,而郊区农民因为动迁,寻找居所四散而去,原有的村落结构破坏了。他们再也难以聚集起来完成相同的信仰仪式,因此,原有的乡村的信仰很可能在新的形势下难以在城市留下痕迹了。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我们在上海的宝山区的一个村子调查,发现这个村子有较为完整的宅神祭祀仪式。宅神,既是家宅之神,又是村宅之神。是一个对象比较含混的神灵,有人将其理解为“老祖宗”,有人认为是独立的宅神,是管理家宅和村宅的神。2000年前后,该村开始来了一批外来的人员借住村民的房屋,而村民因为土地被征用失去收入来源,住宅出租成为一个主要的收入来源。由于借住者往往有夫妻同住,或者其他形式的男女同居的情况发生,引起了当地人的不安。因为当地有一个禁忌:家中不容许外来的男女同居。假如外来的男女同居,就会给家里带来祸殃。这个民俗禁忌,在江南地区很多的省份都存在,长江以北的部分地区也有此禁忌。于是,借房获取经济收入与乡村的传统禁忌发生矛盾,村民陷入焦虑之中。他们既想获得经济收入,也不想触犯传统禁忌。就在焦虑持续的时候,村里又连续死掉两位老人。本来老人都算正常死亡,但是在这个非常的情况下,人们将这种死亡看作了非正常事件,认为这是因为村里借房,外人男女同居得罪了宅神的缘故。一时间,该村人心惶惶,觉得要大祸临头。那些没有借房的人埋怨借房的人家,借了房的人则心里压力倍增,不知如何是好。对面一所大学的师生在该村调查,给他们讲再多的破除迷信的话都没有用,他们的焦虑依然。这时,村里几位老人说起了50多年前的宅神祭祀的事情。他们认为,既然是得罪了宅神,那请道士或者是和尚来做一场法事,事情不就结了吗?这事迅速得到了村委会的同意,村委会从村企业里面拿出3000元钱来,每家再凑出几十元的分子钱,请来一班道士,做了一天安宅神的法事,村里人遂心安理得了。对于该事件,我们理解为这是民间信仰在解决现代性与传统禁忌之间的张力的特别的功能。房屋出租是一项商业行为,是具有现代性的行为,因为在传统的农村中,很少有出租自己的住宅获取经济收人的行为。住宅的商品化经营,是现代社会的产物。面对传统的禁忌,简单用科学知识来教育是难以凑效的,因为一项禁忌往往有数百年,或者上千年的积淀,人们的心理一时是难以解决的,有时,人们会在理性上认为没有问题,但在情感上,心理上存在焦虑却是事实,这对于人们的心理会是一种压力,带着这样的压力生活是不幸福的。当这样一项仪式活动举办以后,能够带来村寨的心理平和,这就是民间信仰的一种社会功能。

这种宅神祭祀要连续举行三年,当然此后的两次祭祀不需要那样再请道士或者是和尚来操办,大家简单地自己在村口道路上供奉叩拜一下就行。三年结束,可以等十二年后再行祭祀。这样一种祭祀制度,成本不是很高,也不是很频繁。十二年的期限,只是为了不忘记这种礼仪而已。祭祀制度的理性安排充分照顾了村落民众的负担能力。显然,宅神祭祀是一项与村落集团相协调的信仰制度。在当下,它有效地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充当了调停者,以其特有的方式促进了现代性的发展,又不至于与传统刚性冲突。该村子很方便地组织起来一场宅神祭祀,也充分说明长期共同生活积累的社会结构对于公共事件的处理是十分有效的。

但是很快,这个村子动迁了。这个村子的57户人家无序地迁到了多个城市居民小区,彻底离散了社会关系网络,因此,宅神祭祀这样一种民间信仰的仪式可能就在未来的城市里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基础。那些乡村生活其间朝夕相处的生活改变了,邻里关系改变了,管理者改变了,谁还会来组织这样的祭祀活动呢?不同的群体居住在同一空间,即使是一部分人有着举办民间信仰活动的需求,也有能力举办相关活动,但是如果妨碍了其他人的生活,这也是现代城市生活不容许的。

这就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农村城市化,农民不仅失去自己的物质遗产,如土地房屋,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能将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中国农业社会几千年的文化遗产能否带入城市,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中国的农业文明发育成熟,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据2010年底文化部公布的统计数据,现列为县级以上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7万项,而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目达到惊人的87万项之多。这其中,农业文化遗产占据了主导地位。假如城市化快速实现,几十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陷入濒危甚至消失的境地。城市的发展,连带着把乡村的信仰遗产破坏了。

这是城市化造成民间信仰遗产危机的一个案例,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因为农民失去自己的原来的生活空间,离散其生活环境与邻里关系,他们不具备传承原有的民间信仰遗产的条件了。

而城市本身的文化遗产也在城市的旧城改造和居民动迁过程中遭到破坏。我们试以上海的传统妈祖信仰分析之。2006年妈祖祭典列名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2009年妈祖信俗还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过去,中国沿海地区都有很好的妈祖信仰传统,在台湾,妈祖信众达到百分之七十,世界很多地区都有关于妈祖的信仰。在上海地区,文献记载,从宋代起就有了供奉妈祖的庙宇和祭祀活动。解放前,上海有官建妈祖庙23座,会馆妈祖庙13座。上海是一个重要的妈祖信仰的文化区。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妈祖信仰却日渐衰弱。期间毁庙兴学打击了妈祖信仰,使得妈祖信仰的空间大大压缩,上个世纪后期,妈祖信仰的空间压缩愈演愈烈,一座最大的天后宫也在前年彻底拆除了,除一所妈祖庙移到松江重建以外,其余在城市中的妈祖庙宇全部被拆除。这都是城市改建的结果,传统民间信仰在城市中可以说遭到毁灭性地打击。

妈祖神像,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近年开始恢复起妈祖信仰,上海若干庙宇供奉了妈祖神像。但是,这些神像由于置于偏殿,无人知晓,无声无息,没有什么信众,几乎没有香火。如,位于虹口区北外滩一带的下海庙,曾经是出海者上下岸的地方,过去的下海庙,会有很多人来祭拜妈祖,妈祖信仰十分兴盛。如今的下海庙是一座佛教的庵堂,虽然还有一座妈祖像供奉着,却是信众寥寥。上海妈祖信仰的这种情形,代表了城市化以后民间信仰的真实状态。信众人口迁移离散,信众职业变化不再信奉妈祖,信仰空间确实造成信仰遗忘,合力造成了妈祖信仰的衰弱。原先上海的渔民,船民等,他们是信奉的主体,但是现在职业改变,便不再信奉妈祖了。现在上海民众中纯正的渔民,船民已经极少。所以这个信众集体整体消逝了。如今的上海妈祖信仰仅流为一种形式。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台湾商人和民众来到上海,有说五十万台湾人在上海,有说三十万台湾人在上海,这具体的数据没有办法统计,但是,按照百分之七十的台湾人是妈祖信众的概率,上海有十万以上的台湾同胞妈祖信众是没有问题的。这十万妈祖信众在上海没有足够的空间提供给他们举行祭拜活动。他们会偶然到松江去祭拜,但是路途很远,十分不便,而城市中竟然没有一处专门的妈祖信仰场所。这对于台商和台湾民众来说是一大遗憾。我们在田野调查中发现,有的台湾民众在上海只好把妈祖请到家里供奉着,而这样需要扩大租房空间,增加了在上海生活的成本。对于一个开放的上海来说,传统的民间信仰空间不足,实在是一大缺憾。

城市化的不当行为破坏了乡村的民间信仰遗产的传承,同时不当的发展形式也破坏了自身的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的文化竞争力,这不仅是道义上违背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在利益上也损害了城市形象本身。

作者:田兆元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原文|城市化过程中的民间信仰遗产保护研究

一周文化讲座|《盗墓笔记》、粉丝经济与虚构性问题

北京|声音国际主义的幽灵——“马来亚革命之声”在中国,1969-1981

时间:5月26日(周五)15:00

地点:海淀区双清路30号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东南四层文科高研所会议室

主讲人:张泠(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珀契斯分校电影与媒体研究系助理教授)

运行十二年之后,位于湖南益阳四方山的马共秘密电台“马来亚革命之声”于1981年6月30日停止播音。“马来亚革命之声”以四种语言广播:普通话,马来语,英语,和泰米尔语;也有不同中文方言,如闽南话、客家话和潮州话。电台的多语节目由一百多名职工翻译、剪辑、广播。这些职工为多民族马来亚革命者,包括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他们与中国技术人员密切合作。“马来亚革命之声”广播不仅激励丛林中的马共战士,也受到东南亚不同族群和中国大陆青年的欢迎。本文以“马来亚革命之声”为例,探讨广播作为一种“去身化”声音/听觉技术和媒介如何传达“声音国际主义”,因为它可以超越语言、民族、国别边界,与地理上遥远和分散的听众构造亲密的情感和智识关联,并鼓舞他们的精神和行动。本文也进一步分析“马来亚革命之声”的历史和实践如何揭示了“冷战”及其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新旧殖义力量历史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变迁。

北京|影像、情念与真实:作为阿特拉斯的爱森斯坦

时间:5月27日(周六)14:00-16:00

地点: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UCCA报告厅

嘉宾:王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董冰峰(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学术总监)

敖德萨阶梯上的蒙太奇让苏联导演爱森斯坦和电影《战舰波将金号》永载影史。本次活动邀请到王炎和董冰峰两位嘉宾,围绕于贝尔曼对《战舰波将金号》的图像志来源解读和形式分析,以及于贝尔曼如何继承和重读由瓦尔堡开辟的图像学传统,理解爱森斯坦所展开的这首“宏大的历史诗歌”,探索跨学科的电影和艺术史研究的可能性。

北京|与契诃夫共进下午茶:文学戏剧品读会

时间:5月27日(周六)14:00-16:00

地点:东城区东单北大街82号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戏剧场

嘉宾:易立明(北京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艺术总监)、顾春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苗炜(作家)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契诃夫的戏剧改变了戏剧冲突性质,把人与人的冲突转化为人与环境的冲突,另外人物对白的独白化,以及戏剧结构的散文化,都令现代戏剧的研究者们发现,契诃夫才是现代戏剧的发端。5月27日,与三联中读共赴契诃夫的下午茶,走入他的世界。

北京|宇宙视角下的人类生活

时间:5月27日(周六)14:00-15:30

地点:西城区后广平胡同26号西城区图书馆(北址)二层集体视听室

主讲人:高爽(科普作家、翻译)

真的存在外星生命吗?假如一位星际信使从外太空来访地球,你是否好奇他从宇宙视角如何看待人类文明?人类文明的冲突与差异在地外文明看来是什么样的?西城区图书馆邀请大家跟随科普作家高爽一起,品读新书《星际信使:宇宙视角下的人类文明》,一起仰望美丽星空,共情远⽅声⾳,探索宇宙视角下的人类文明。

北京|放松去爱,自由生长——丁丁张X周宏翔X苏青签售会

时间:5月27日(周六)14:00-16:00

地点:西城区西长安街丙17号北京图书大厦一层共享空间

嘉宾:周宏翔(作家)、丁丁张(媒体人、编剧、作家)、苏青(演员)

周六下午,周宏翔、丁丁张两位作家将分别带着自己的新书《第一次看见灿烂的时刻》、《我不能放下的一切》来到北京图书大厦,并邀请女演员苏青一起,与读者分享他们的新书。

北京|现代启示录:苏东坡的当下意义

时间:5月27日(周六)14:30-16:30

地点:东城区和平里西街51号雍和宫壹中心B座一层雍和书庭

主讲人:周文翰(艺术和建筑评论家、作家)

周六下午,《孤星之旅:苏东坡传》的作者周文翰将来到雍和书庭,从苏东坡的文本、人生行旅、传说故事出发,解读苏东坡为何让今天的人感到亲切,为何是他而不是其他古代人引起人们的强烈共情,并分析苏东坡的理念和人生对当下的生活有何启示。

北京|人心与艺术——王瑞芸作品《西方艺术三万年》读书会

时间:5月27日(周六)15:00-17:00

地点:朝阳区酒仙桥北路9号恒通国际创新园c9号楼蓝色光标公司北门锦都艺术中心

嘉宾:胡赳赳(作家、艺术评论家)、虞村(艺术家)、贾方舟(艺术评论家、策展人)、王瑞芸(艺术史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5月27日,汉唐阳光联合北京锦都艺术中心,邀请作家、艺术评论家胡赳赳,艺术家虞村,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贾方舟,以及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荣剑,与艺术史教授、杜尚研究专家王瑞芸一起,围绕王瑞芸新作《西方艺术三万年》聊聊人心与艺术。

北京|聊聊我们的南城记忆吧——《如英》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27日(周六)15:00-17:00

地点:朝阳区北苑路98号院1号楼DT51三楼RENDEZ-VOUS

嘉宾:方清平(相声演员、小品演员、编剧)、徐晨亮(《当代》杂志主编)、常小琥(作家)

80后实力派作家常小琥曾以小说《琴腔》《收山》蜚声文坛,潜心多年完成的新作《如英》,深情回望母亲颠簸又强悍的人生,以子一辈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北京南城女儿的奥德赛之旅。5月27日下午,著名演员、编剧方清平,本书责编、《当代》杂志主编徐晨亮与作家常小琥做客DT51 RENDEZ-VOUS,聊聊《如英》中的文学地景与南城记忆。

北京|孤独地行走在人群中——姜乙译黑塞《荒原狼》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27日 (周六)17:00-19:00

地点:朝阳区朝阳北路101号朝阳大悦城5F-42单向空间

嘉宾:姜乙(德语译者)、李志明(播客“日谈公园”创始人)

《荒原狼》到底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它如何能在20世纪的西方青年中掀起阅读热潮?又因何被认为是黑塞的自传性作品?5月27日,单向空间联合果麦文化邀请凭借《悉达多》《德米安》《西线无战事》等作品中精彩的译文而深受读者喜爱的译者姜乙,第一次来到线下面对读者,与知名播客“日谈公园”主理人李志明一起,分享她的最新译作《荒原狼》以及她的翻译之路。

北京|多向度的人:失焦时代,重塑人之为人

时间:5月27日 (周六)19:00-21:30

地点:东城区东单北大街82号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戏剧场

嘉宾:罗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董晨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周飞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汪民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2023三联中读6周年,我们向你发出知识大会的诚挚邀请——多向度的人:失焦时代,重塑人之为人。罗新、贺桂梅、董晨宇、周飞舟、汪民安,五位来自历史学、文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的专家学者,将为我们带来关于“人之为人”的种种思考。

北京|大地惊雷!撼动世界的摇滚乐——《摇滚:一部历史》新书沙龙

时间:5月27日(周六)19:00-20:30

地点:朝阳区建国路86号SKP-S购物中心2楼SKP RENDEZ-VOUS

嘉宾:杨海崧(P.K.14乐队主唱、兵马司唱片主理人)、经雷(译者)、张慧喆(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在《摇滚:一部历史》中,埃德·沃德以1920年为起点,生动再现了摇滚乐诞生的土壤。他为我们建立了一个既全又精、包罗万有的“史料库”,不仅历数摇滚史上的高光时刻,还照亮了许多被人遗忘的往事。如果我们不及时挖掘,一些珍宝可能真的会在风中消逝,即便它们距离当下不过百年。5月27日,社科文献出版社索·恩邀请P.K.14乐队主唱、兵马司唱片主理人杨海崧,本书译者、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戏曲学硕士经雷,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慧喆,做客SKP-S,回顾摇滚音乐史上最让人难忘的时刻,带我们瞻仰那些曾走在时代最前沿的乐队、创作者、经纪、DJ,是他们塑造了一种改变世界的文化潮流,塑造了我们今天人人知晓、人人热爱的摇滚乐。

北京|试谈另一种历史:从生活世界出发

时间:5月28日(周日)15:00-17:00

地点:朝阳区光华路5号院1号楼二楼建投书局

嘉宾: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历史人类学是从历史学的领域出发,研究和回答人类学提出的问题,它着重于对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的研究。本场对谈将从历史学家赵世瑜收录在《复调世界》一书中的《开放的本土研究:历史人类学的实践与前瞻》一文出发,谈及历史人类学的兴起、发展与趋势,跨学科研究在当今学界的处境和意义,以及特别重要的——这种“从眼前可观察到的民众的生活世界出发,找到新的研究课题、新的路径”的研究方法对历史学和历史学家的影响,并重新思考历史学家的责任。

北京|故事重启人生——《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新书首发

时间:5月28日(周日)19:00-21:00

地点:西城区廊房头条13号院北京坊东区e11号楼PAGEONE书店3F

嘉宾:史秀雄(心理咨询师、心理科普作家)、杜素娟(华东政法大学文学教授)

5月28日晚,《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的作者、资深心理咨询师史秀雄,与华东政法大学宝藏文学教授杜素娟将做客PAGEONE书店(北京坊店),通过心理学与文学的破圈碰撞,将这些看似遥远的人物和故事,拉回今时今日,照见你我的生活。

上海|居住空间与城市文学——《连枝苑》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26日(周五)13:30

地点:松江区泗泾镇开江中路377号南村映雪文化书店

主讲人:叶杨莉(作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

短篇小说集《连枝苑》,将目光聚焦于时代青年,他们从故乡到都会,每到一城,时刻关切居住空间,谈房子、租房子、看房子、想房子、买房子,为的是在我的城市拥有一间房间。青年目睹楼盘在荒地开疆辟土,商场从废墟中长出,故事在高楼连廊中发生……周五下午,我们邀请该书作者、青年作家叶杨莉做客南村映雪文化书店,与读者分享这本新书。

上海|连接我们的是道路(tariq)而非根脚(asl):蒙古人视角下的欧亚世界

时间:5月26日(周五)14:00

地点:徐汇区桂林路100号上海师范大学东部文科实验楼1103室

主讲人:邱轶皓(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十三世纪蒙古人的征服活动,不仅深刻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也将数量可观的蒙古人带到世界各地。而在随后的一个世纪中,这些蒙古人或是以征服者的身份,继续留驻在各汗国效力,或是以战俘、奴隶和避难者的身份被带入敌对境内。他们是如何保持自己的族群身份,并使之与新的社会环境相互适应?他们对其身边不同种族的人产生了什么影响?和元代相比,进入欧亚大陆西侧的蒙古人“本土化”过程有何异同?本次讲座将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尝试从战俘、通事和“蒙古化”的马穆鲁克官员等不同的角度,展示这些曾经行走在欧亚非大陆的蒙古人所亲身经历的跨文化交流。

上海|成吉思汗大交换:全球史视域下的蒙古征服——伯希和、韩百诗译注《圣武亲征录——成吉思汗战纪》汉译本读书会

时间:5月26日(周五)15:30

地点: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001会议室

主讲人:尹磊(中国科举博物馆副馆长)

《圣武亲征录——成吉思汗战纪》是一部由不知名撰人所作的蒙古史著作,全书共一卷,对成吉思汗早年事迹及统一蒙古各部,向西发动军事征讨、南下攻金和窝阔台汗灭金等均有记载,虽较《蒙古秘史》简略,但有些记事可补《元朝秘史》《元史》之阙,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历来此书有多种版本,但影响最大的应是是伯希和译注本,是蒙元史研究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此次讲座,我们邀请尹磊老师来给大家讲讲这本书的汉译本。

上海|“卡脖子”问题难在哪,交大青年奋起破局

时间:5月26日(周五)15:30-17:00

地点:闵行区沪闵路269号香樟时尚广场3楼钟书阁

主讲人:闫宏秀(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新书《破局之战——中国科技堵点的青年突围》选取了当前中国科技领域七项“卡脖子”难题,由7位上海交通大学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从不同行业和历史角度,探讨科学技术发展问题,解析当前中国科技堵点的共性和特性,并提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思考与破解理路。周五下午,我们邀请该书作者之一、上海交通大学闫宏秀教授做客钟书阁香樟广场店,与读者分享该书。

上海|城市文学中的几个问题

时间:5月26日(周五)19:00-21:00

地点:浦东新区富城路99号震旦博物馆1F多功能厅

主讲人:张屏瑾(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海派文化”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命题,在大家熟悉的海派艺术之外,还有很多我们疏于关注的子命题。作为传统文化因素和现代大众文化相交融的海派文化,其内容涵盖了社会城市及文化发展的各个面向。本期讲座,震旦博物馆特邀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张屏瑾教授带领大家从海派文学出发,走进城市文学的世界。什么是城市文学、怎样的创作背景、如何衡量好坏等问题将一一得以解答。

上海|黑塞与他的“朋友圈”

时间:5月26日(周五)19:00-21:00

地点:浦东新区浦城路150号3楼融书房

嘉宾:安婕(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双志(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语系教授)

黑塞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黑塞一生除了创作大量小说、诗歌、散文作品以外,还在7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上万封信件。《黑塞书信集》从中挑选了278封有代表性的信件,这些书信见证了黑塞如何在创作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成为一代大师,也将黑塞放置于他所处的时代,立体呈现其与同时代人交错的精神世界。5月26日晚,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婕和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语系教授李双志将做客陆家嘴读书会,聊聊黑塞与他的“朋友圈”。

上海|沉浮于日本文化的中国陶瓷——《美之猎犬》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26日(周五)19:00

地点:长宁区延安西路1262号上生新所7号楼茑屋书店(东馆区域)

嘉宾:金立言(学者、收藏家)、康昊(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

日本流传的文物中有“国宝”“重要文化财”的分类,这些如何定义?其中包括哪些中国陶瓷?从“唐物鉴赏”到“安宅收藏”,19世纪以来,中国古代陶瓷作为收藏品进入日本,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5月26日晚,《美之猎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安宅收藏余闻》的译者、陶瓷学者、收藏家金立言与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康昊将做客茑屋书店,一同给大家聊聊“沉浮于日本文化的中国陶瓷”。

上海|礼查饭店与上海老电影

时间:5月27日(周六)10:00-11:30

地点:虹口区黄浦路15号中国证券博物馆

主讲人:汤惟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1897年5月22日晚,在礼查饭店的艾斯特大厅里放映了包括《火车进站》《沙皇游历巴黎》《工人离开朴茨茅斯造船厂》《国王大道》等二十多部短片,成为电影在上海乃至大陆放映的“第一次”。本次讲座将以礼查饭店为发端,讲述上海为何会成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近代上海影院有着怎样的兴衰沉浮,围绕电影所开展的城市考古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上海|一部让人欲罢不能的千页巨作——《无尽的玩笑》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27日(周六)14:00-16:00

地点:黄浦区复兴中路505号思南文学之家

嘉宾:俞冰夏(译者)、路内(作家)、走走(作家)

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小说《无尽的玩笑》中文版100万字,长达1138页。阅读一部千页小说是艰巨的挑战,而《无尽的玩笑》的行文风格相当具有娱乐性,线索的纷杂也让读者在阅读中找到了解谜的乐趣。如同书中那部电影,它本身也令人上瘾。本次读书会,邀请到译者俞冰夏,与作家路内、走走,共同聊聊他们关于《无尽的玩笑》的阅读体验。

上海|城市变革与个人史书写

时间:5月27日(周六)14: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乐享厅)

主讲人:周嘉宁(作家)

作家周嘉宁近期推出全新中篇集《浪的景观》,完成千禧一代中篇三部曲,分别从“天才女孩”、地下服饰、电台文化三个主题入手,加之扎实、精确、节制的叙事,勾勒出全球化语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国人的内心特质。如何用文学的形式探讨城市变革对青年的影响?经济腾飞、改革开放、文化进步如何给一代人留下印记,并且持续影响他们的人生?本场讲座,周嘉宁将谈谈她在城市变革中如何完成个人史的书写。

上海|从《理想藏书》看法国文化传统

时间:5月27日(周六)14:00

地点:杨浦区控江路1500弄1-10号联创设计谷贝聿铭厅(报告厅)

主讲人:何敬业(华东师范大学法语教授)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由于人的阅读时间是有限的,面对浩如烟海的各种出版物,必须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理想藏书》对以法国文学为主的阅读选择有其独到的依据和见解。本次讲座从此书的建议阅读书目分析法国的文化传统,为读者建立自己的理想藏书提供一个参考。

上海|阅读加缪是一种快乐——赵松、张定浩谈加缪

时间:5月27日(周六)14:00-16:00

地点:静安区江宁路699号MOHO商场B1层神兽之间Poor Theater 区域

嘉宾:赵松(作家、评论家)、张定浩(评论家、诗人)

周六下午,作家、评论家赵松和诗人、批评家张定浩将在神兽之间静安MOHO店,以《异乡人》和《加缪手记》为切入点,以更侧重文学的角度讨论:为什么现在加缪的作品更受到青年读者的喜爱,为什么可以说“阅读加缪是一种快乐”?加缪的作品有怎样的特点……

上海|工作中怎样应对变化、获得成长?

时间:5月27日(周六)14:00-16:00

地点:长宁区利西路152号甲2楼ABasecamp

嘉宾:梁捷(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教师)、刘飞(产品经理、播客主播)、殷帆(辉瑞中国管理培训生)

世界日新月异,职场环境也充满不确定性,唯一不变的是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季”。在充满不确定的当下,我们如何应万变?并在动荡中获得成长?

上海|追逐爱与美之歌:译者分享会

时间:5月27日(周六)14:00-14:45

地点:黄浦区中山东二路600号BFC外滩金融中心北区文创里B2层BFC阅外滩书店阶梯区

主讲人:颜宓(媒体人、策展人)

《莫迪利亚尼:追逐爱与美之歌》讲述了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的生平故事,他是意大利艺术家、画家和雕塑家,为表现主义画派的代表艺术家之一。5月27日,阅外滩书店特邀本书译者带你一起走进这位神秘画家的世界,看看这位毕加索的好友有着怎么样的传奇故事。

上海|文学,女性,世界——杜拉斯系列作品分享会

时间:5月27日(周六)14:30-16:30

地点:浦东新区银城中路501号上海中心大厦52楼朵云书院

嘉宾:袁筱一(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法语文学教授、翻译家)、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顾文艳(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沈奇岚(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5月27日,《外面的世界I》译者、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袁筱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顾文艳和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沈奇岚,将在朵云书院·旗舰店,一起聊聊杜拉斯,探讨她的写作中所蕴含的文学、女性与世界。

上海|中国现代设计观念的变迁:中国与全球

时间:5月27日(周六)16:00-18:00

地点: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

主讲人:沈榆(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中国近现代设计文献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本次讲座将追溯百年来中国设计观念的变迁线索,并将其置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中考察。主讲人将基于史料的微观解读,通过以下三个维度研究中国设计与全球设计的互动关系,即以“设计观念与文化互认”展示东西方设计观念的互䃼性、共容性;以“技术集成与设计自觉”阐述在建设新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在整合全球先进技术过程中,回应时代需求的独特价值;以“观念拓展与知识共享”展望在社会创新设计时代,全球共创设计知识,共享发展成果的可能性。

上海|你只有回忆起过去才能预见未来——翁贝托·埃科《洛阿娜女王的神秘火焰》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27日(周六)19:00-20:30

地点:杨浦区伟德路51号悦悦书店

嘉宾:马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书评人)、孙孟晋(文艺评论家、诗人)

翁贝托·埃科是二十世纪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享誉世界的小说家、文学批评家、符号学家。《洛阿娜女王的神秘火焰》以一位因为意外事故失去记忆的古董书商扬波为主人公,他不记得自己是谁,却可以在日常的言谈中不断引用读者们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5月27日,上海译文出版社特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凌,文艺评论家、诗人孙孟晋,以及《洛阿娜女王的神秘火焰》的责任编辑李月敏做客悦悦书店,和各位读者一起进入翁贝托·埃科的文学世界“寻宝”,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书海奇幻漂流”。

上海|洋泾浜北边:历史与风景

时间:5月28日(周日)10:00

地点:杨浦区清源环路588号绿瓦体育书店明月堂

主讲人:陈祖恩(中国近代史学科教授)

洋泾浜是上海人耳熟能详的语汇。虽然河浜早在20世纪初便已被填筑为宽阔的大马路,但它在上海城市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却不因时光而褪色。在上海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期间,杨浦区图书馆推出“何以上海”系列讲座之“洋泾浜北边:历史与风景”,通过“洋泾浜”这一符号,将目光投向繁华街区之中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展现都市人们鲜活的生活史。

上海|谈谈老子和《老子》

时间:5月28日(周日)14:00-16: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互动区

主讲人:郭永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国古代典籍在世界上译本最多的,非《老子》(也称《道德经》)莫属。那么,老子这个人是谁?《老子》这部书,今天应该怎么去读,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哪些智慧?5月28日下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永秉教授在上图东馆7楼互动区,将结合《<老子>通识》一书研究的成果,向大家娓娓道来。

上海|古希腊众神的世界图景:狄奥尼索斯

时间:5月28日(周日)14: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阅剧场

主讲人:张巍(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狄奥尼索斯的神话聚焦于他的生与死以及他在各处旅行的遭遇,他的神性在许多方面与阿波罗对立(“狄奥尼索斯精神”,尼采语),并且他所创立的宗教也与阿波罗代表的城邦宗教对立,但两者之间的对立实际上又形成了互补的统一。

上海|《良友》画报与时代记忆

时间:5月28日(周日)14:00-15:00

地点:虹口区四川北路989弄35号今潮8弄1号楼L3

主讲人:胡新亮(良友文化负责人)

《良友》画报百年展览系列分享会第二场,良友文化负责人胡新亮将从《良友》画报出发,讲述《良友》在北四川路上的出发,带领观众从人文和时尚等角度,领略虹口海派文化底蕴和锐意进取的杂志创办理念的交融。

上海|《塞尔达传说:百科全书》诞生幕后谈

时间:5月28日(周日)14:00-16:00

地点:闵行区漕宝路3299弄七宝宝龙城12号Gamers Life大型体验中心

嘉宾:零式任饭(任天堂游戏爱好者)、洪韵(读库·御宅学主编)

5月28日下午,读库·御宅学主编洪韵将与游戏爱好者范克里夫大尉、零式任饭,在上海Gamers Life和读者聊聊《塞尔达传说:百科全书》这本书诞生的幕后故事,以及畅聊《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的游戏体验。

上海|必须保卫人类——数字时代与我们的未来

时间:5月28日(周日)15:00-17:00

地点:浦东新区银城中路501号上海中心大厦52楼朵云书院·旗舰店

嘉宾:蓝江(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冠军(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5月28日下午,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蓝江,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吴冠军,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姜宇辉将来到朵云书院·旗舰店,与读者一起探讨乔纳森·克拉里的《焦土故事》这部作品,重新发现一个更富有可能性的人类未来。

上海|走在时间前面的声音——《上海文学》70周年北外滩夜读会

时间:5月28日(周日)19:00

地点:虹口区北外滩

嘉宾:侧耳团队等

1953年,巴金先生创办了《上海文学》的前身《文艺月报》。七十年来,《上海文学》始终闪耀在中国文坛。5月28日,《上海文学》杂志社携手侧耳团队,将在虹口北外滩举行“走在时间前面的声音——《上海文学》70周年北外滩夜读会”。您将聆听侧耳团队十位主播诵读的《棋王》《我与地坛》《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发廊情话》《一天》《时间的玫瑰》等经典名篇,以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四个章节,回顾这本杂志七十年来的烁烁光芒。携带不同基调与风格的文字,会被主播们如何演绎?享誉中国文坛名家们的寄语,又将说出哪些与《上海文学》的动人往事?而青年作家们的携手连读,又会唤起你对这座城市的何种记忆?

上海|人类文明、瘟疫与公共卫生

时间:5月31日(周三)19:00

地点: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相辉堂南堂

嘉宾:张文宏(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向荣(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高晞(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本场报告将从医学与历史的交叉视角,探讨瘟疫在文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历史,在历史进程中传染病对人类文明的重大影响。公共卫生的诞生是人类应对生存挑战的重大创举,人类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发展科技与医学来应对疾病,并在不断变革中创建了现代公共卫生制度。让我们一起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历史对未来的启示。

上海|悲剧、诗术与伦理:古希腊悲剧四人谈

时间:5月31日(周三)19:00-21:00

地点:黄浦区长乐路398号朵云书院·戏剧店

嘉宾:罗峰(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研究员)、陈明珠(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所研究员)、陈斯一(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长聘副教授)、肖有志(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5月31日晚,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研究员罗峰、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陈明珠、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陈斯一、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肖有志,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林志猛将做客朵云书院·戏剧店,从悲剧、史诗与诗术及礼法等视角,探讨古希腊悲剧与荷马史诗及作诗与伦理等问题。

天津|“当一个快递员决定写作”———《我在北京送快递》新书分享

时间:5月27日(周六)15:00-17:00

地点:和平区常德道35号桑丘书店一楼

嘉宾:胡安焉(打工人、写作者)、宋宇(媒体人)

2020年初,失业的快递员胡安焉写了一些纪实性随笔,发表在豆瓣网上,获得热烈反响,并被《南方都市报》、“真实故事计划”等转载,累计阅读量达数百万。之后胡安焉继续写作。2023年他的首部非虚构作品集《我在北京送快递》由浦睿文化出品。5月27日下午,我们邀请写作者、前快递员胡安焉带来他的新书《我在北京送快递》,和媒体人、写作者宋宇,一起聊聊做送快递这样的体力劳动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也聊聊身为快递员缘何开始写下自己的工作经历,写作又对个人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广州|勇敢选择C餐的人生——《带壳的牡蛎是大人的心脏》分享&签售会

时间:5月27日(周六)14:00-16:00

地点:越秀区恤孤院路11号LPS在地公园

嘉宾:拟泥nini(漫画作者)、白二(不安分书店Book and Fun主理人)、Blake(我要What You Need主编)

不同的选项,就像是对于不同人生选择的隐喻,而长大正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5月27日下午,漫画作者拟泥nini将和两位朋友一起来到LPS,聊聊成长过程中面对大小选择时遇到的挑战,以及截至目前属于他们各自的“解决方案”。

广州|为什么要读经典?

时间:5月27日(周六)19:30-21:30

地点: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园图书馆一楼学人文库

嘉宾:丁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唐文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吴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增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熊林(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经典?在网络阅读和短视频时代,经典阅读是否依然必要,是否可能延续?在数字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又该如何推进经典阅读?这些都是新时代人文教育和博雅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与紧迫议题。为此,博雅学院特邀国内长期从事人文经典教育的知名学者进行交流讨论,以期引发学界与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延伸思考。

广州|《烟霞里》与90年代的广州生活

时间:5月28日(周日)15:00-17:00

地点:天河区天河路383号太古汇MU35号方所

嘉宾:魏微(诗人、作家)、黄礼孩(诗人)

5月28日,南周书院、广州方所邀请作家魏微、诗人黄礼孩,以及南周书院负责人谢晓,围绕魏微的新书《烟霞里》创作机缘、关于编年体结构在写作中的应用以及两位老师的分享和问答展开一场对谈分享。

广州|融而不杂:中国哲学研究中的文与事

主讲人:程乐松(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从哲学反思的方法意义上说,保持与具体经验的距离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对于早期的中国思想家而言,文与事两者之间是一种相入相成的关系。离事之理为虚言,无理之事不可立。这种即事言理不仅是一种基本的思想立场,更是一种思想方法。它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早期中国思想的研究始终在挑战的不是哲学的问题,而是“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可变且丰富的经验如何与预设且不易的理融合成一种有秩序的表达,可以成为我们探究早期中国哲学的一个视角。

深圳|王寅诗歌分享会

时间:5月26日(周五)20:00

地点:南山区文昌南街1号华侨城创意园北区B4栋1楼飞地书局

主讲人:黄灿然(诗人、翻译家)

《低温下的美》是中国当代“第三代诗人”中的重要诗人王寅的诗歌新作与精选集,收录了他近年创作、首次正式出版的新诗,并精选了他过往发表的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名诗佳作。飞地读诗会第二场,将邀请诗人、翻译家黄灿然先生领读,与读者们分享《低温下的美》中的诗歌。

深圳|集藏琐谈——书里与书外

时间:5月27日(周六)19:30

地点:宝安区新湖路99号壹方城购物中心L3层覔书店

嘉宾:王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胡洪侠(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晶报》总编辑)

王强是一位爱书成癖的人,几十年来他持续不断地搜书、买书,着眼于第一流的经典,成了猎书人和收藏者。他的收藏,首先是出于阅读的需要。受益于常年的阅读,王强先生翻译《破产书商札记》时遇到了他的异代知音。他发现原作者的阅读趣味与他的收藏癖好不谋而合,但限于篇幅,他只能在注释中透露一二,我们无由知道更多。而现在,我们幸运地又有了一次亲炙的机会。覔书店与草鹭文化,特邀王强先生与胡洪侠先生现场对谈。5月27日晚,两位爱书人会跟同有此癖的读者围坐在一起,聊聊书的收藏与鉴赏。

南京|我只能信任大地——于坚《漫游》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26日(周五)19:00

地点:鼓楼区广州路173号先锋书店

嘉宾:于坚(诗人、作家)、韩东(诗人、作家)、傅元峰(南京大学教授)

于坚是当代汉语诗歌绕不过去的经典诗人、作家。《漫游》由于坚亲自编选,集萃2011-2020年诗歌精选240首(含组诗),全面反映了于坚近十年诗歌创作成就。5月26日晚,让我们相约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店,和于坚、韩东、傅元峰、马铃薯兄弟一起感受诗歌的魅力,以及诗人行吟大地的浩渺之音。

南京|为“不被看见”的她——朱婧《猫选中的人》新书发布会

时间:5月27日(周六)15:00

地点:鼓楼区广州路173号先锋书店

嘉宾:鲁敏(作家)、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怡微(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朱婧(小说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朱婧是新世纪之后较有代表性的青年作家之一,距离第五本小说集出版四年后,朱婧推出了全新小说作品《猫选中的人》,在这部作品中她并逐渐摸索出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文学尝试,尤其在文体融合上完成了精巧的突破。5月27日下午,我们邀请了著名作家鲁敏和批评家何平、青年作家张怡微做客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与读者们聊聊那些“不被看见”的她,一起分享文学作品中的故事。

南京|《随园食单》:中国美食文化百科全书的传承与创新

时间:5月27日(周六)15:00

地点:栖霞区杉湖东路9号可一书店·仙林艺术中心

嘉宾:朱垚(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副主任中医师)、倪兆利(五季随园文化品牌创始人)

5月27日下午,我们邀请《五季·随园食单》两位主编——南京中医药大学朱垚教授和多年致力于随园菜传承与创新的倪兆利女士莅临“南京:风物、历史与人文”系列讲座,与读者们共读《随园食单》,共品随园佳点,解读《随园食单》与中华传统食养智慧。朱垚教授还将在现场提供健康咨询和义诊服务。

南京|裂变与幽微——韩东小说集《幽暗》《狼踪》首发分享会

时间:5月27日(周六)19:00

地点:鼓楼区广州路173号先锋书店

嘉宾:韩东(诗人、作家)、于坚(诗人、作家)、鲁敏(作家)、林舟(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李黎(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诗人、小说家)

近年,在阔别中短篇小说写作20余年之久后,韩东重新折返中短篇小说写作现场,带来全新回归之作——《幽暗》《狼踪》。5月27日晚,诗人、小说家韩东携《幽暗》《狼踪》来到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与作家、诗人于坚,作家、小说家鲁敏,评论家林舟,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李黎一起畅谈小说创作的裂变与平凡生活的幽微。

南京|天才作家华莱士的孤独与想象——《无尽的玩笑》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28日(周日)15:00-17:00

地点:鼓楼区金银街8号万象书坊

嘉宾:俞冰夏(译者)、但汉松(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大头马(作家)

5月28日下午,《无尽的玩笑》译者俞冰夏、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但汉松,以及作家大头马,将在万象书坊聊聊他们眼中的天才作家华莱士。

南京|一个人的文艺复兴与一个时代的文艺复兴——《走进宋画》作品分享会

时间:5月28日(周日)15:00

地点:鼓楼区广州路173号先锋书店

嘉宾:李冬君(历史学者)、朱赢椿(设计师、艺术家)、余斌(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走进宋画》一书以人物的赏析和评传为创作方法,钩沉出文人墨客留存在纸绢字画上的故事,传递他们的艺术精神。作者李冬君老师将绘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融入《走进宋画》,通篇让人沉浸在一种鲜活生命如何力克艰辛去创造精神硕果的艺术家“个人史诗”的性灵之流中。5月28下午,我们邀请李冬君,书籍设计师、艺术家朱赢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余斌一同做客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与读者们一同走进宋画,看历史的风景,聊聊一个人的文艺复兴与一个时代的文艺复兴。

杭州|长三角江边小镇的返乡沉思——曹寇《鸭镇往事》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27日(周六)15:00

地点:西湖区北山街32号保俶塔前山路8号纯真年代书吧

嘉宾:曹寇(编剧、作家)、吴玄((《西湖》杂志主编、小说家)、荆亚平(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2019年,不惑之年的曹寇从南京城搬回老家乡下,在村里的宅基地起屋建房、种菜养花、野塘垂钓、结婚生子。新作《鸭镇往事》正是这两年“村居”生活的产物。5月27日,我们邀请《鸭镇往事》作者曹寇做客,与嘉宾《西湖》杂志主编、小说家吴玄,文学博士、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荆亚平对谈,聊聊“长三角边小镇的返乡沉思”,村居生活,黑色历险记,从生命深处生长出的小镇故事。

杭州|《道德经》与中国智慧——《<道德经>智慧100讲》新书对谈会

时间:5月27日(周六)18:30-20:30

地点:余杭区良渚街道玉鸟流苏苑1-101-1单向空间

嘉宾:刘笑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董平(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蕴藏的深层智慧?“道”是什么?“无为”就是躺平吗?在日益繁忙的现代社会,《道德经》的思想还适用吗?5月27日,著名学者刘笑敢和董平教授做客单向空间·杭州良渚大谷仓店,来聊聊在今天我们该如何阅读和理解《道德经》。

杭州|女诗人的读者是神——韩国诗坛巨擘文贞姬中国读者见面会

时间:5月27日(周六)19:00-21:00

地点:拱墅区桥西直街1号舒羽咖啡·诗人客厅

嘉宾:文贞姬(诗人)、江弱水(浙江大学教授)、舒羽(诗人、作家)、徐黎明(韩国文学研究者、译者)、叶叶(韩国文学账号GoodbyeLibrary主理人)

拿遍韩国现代文学奖、素月诗歌奖、郑芝溶文学奖、木月文学奖、陆史诗歌文学奖、年度最优秀艺术家奖等多项诗歌大奖的韩国诗坛巨擘文贞姬说:“身为女诗人/不管写下多么深刻美丽的诗篇/人们都不在乎诗/一心只想在诗句中品尝本人/女诗人的读者是神/他送上微不足道的掌声。”本月,诗人受“富春江国际诗歌节”之邀来到杭州,来到一位位读她的读者身边。此次,我们有幸邀请到文学评论家江弱水,韩语文学专家徐黎明,舒羽咖啡主理人、诗人舒羽,出版人叶叶相聚舒羽咖啡·诗人客厅,一面畅聊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文贞姬首部中译本诗集《我们去摘玫瑰花:文贞姬诗选》,一面加入嘉宾,一起将美好的诗歌朗读成声。

长沙|被爱的地球仔不会消失

时间:5月27日(周六)14:30-16:30

地点:岳麓区西湖街道茶厂村一组周俊私宅镜中书店

嘉宾:刘书宇(保险公司职员)、吕X(摄影师)、汪月婷(写作者)

这次分享会的主题“被爱的地球仔不会消失“是《别让我消失》的作者刘书宇的好朋友吕X为他写的书评的标题。5月27日下午,我们可能会聊一点冯内古特,再聊一点塞林格或是卡佛,以及他贷款恋爱的事情。

成都|漫长的旅行:布莱恩·林登的中国38年——《寻乡中国》分享会

时间:5月26日(周五)19:30-21:00

地点:锦江区中纱帽街8号成都远洋太古里M68-70号方所

主讲人:林登(喜林苑品牌创始人)

《寻乡中国》是布莱恩·林登在中国生活38年的回忆录。这是一个美国人的“中国梦”故事。5月26日晚,林登将做客方所成都店,讲述一个美国人38年的中国情以及他选择背后的故事。

成都|草原少年的成长故事——《谁见过那风》读书分享会

时间:5月28日(周日)15:00-17:00

地点:锦江区中纱帽街8号成都远洋太古里M68-70号方所

主讲人:斯钦(文学翻译)

很多读者都熟悉加拿大作家露西·莫德·蒙格玛利的小说《绿山墙的安妮》,喜欢安妮的红色头发和小雀斑,以及她活泼乐观、倔强诚恳的性格,也从书中窥见了加拿大东海岸滨海省份爱德华王子岛的风貌。5月28日,方所成都店,《谁见过那风》读书分享会,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另一位加拿大少年——生活在草原省份萨斯喀彻温的布莱恩,以及他在风云际会的草原上的成长经历。本书译者斯钦也将在现场与读者分享读书心得。

成都|故事有秘密:宋方金《上元灯彩图》主题闲聊会

时间:5月28日(周日)15:30

地点:高新区府城大道中段88号招商花园城文轩BOOKS一楼阶梯剧场

嘉宾:宋方金(编剧、作家)、罗伟章(作家)

5月28日,我们邀请到著名编剧、作家宋方金做客文轩BOOKS高新店,与四川省作协副主席罗伟章对谈《上元灯彩图》,为读者分享《上元灯彩图》的创作故事,以及小说中那些充满趣味的文化知识。

成都|故事照亮旅程:文学,阅读与另一种通往世界的旅行

时间:5月31日(周三)19:00-20:30

地点:高新区天府大道北段2001号SKP购物中心2楼SKP RENDEZ-VOUS

嘉宾:孔书玉(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人文学系教授)、张丰(专栏作家)、戴浩然(八光分文化产品总监、《银河边缘》执行主编)

《故事照亮旅程》作者孔书玉在上世纪90年代出国留学,后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大学文学院里教授文学和电影,并在北美、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多地客居、旅行。作者在这本贯穿二十多年的海外阅读和游历文字中,把跨文化的阅读和漫游世界的历程结合起来,从与某地有关的电影和艺术家的作品、书店、美术馆和公共图书馆出发,以一个旅人和阅读者的视角,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并生发出充满热情和有想象力的对话空间,不断发现新的故事。5月31日晚,我们邀请了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人文学系教授孔书玉,专栏作家、《成都的细节》作者张丰, 八光分文化产品总监、《银河边缘》执行主编戴浩然,做客成都SKP,探讨旅行的多种形式,以及阅读怎样可以使我们与世界相联系。

西安|隐秘的真相: 唐代帝陵的历史密码——《中国唐代帝陵》分享会

时间:5月28日(周日)15:00-17:00

地点:莲湖区星火路22号老城根G park商业街区1F方所·东书廊

主讲人: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历史学者王双怀历经二十余年,亲自踏勘几乎所有的陕西唐代帝王陵墓,在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爬罗剔抉,又结合近年来的考古成果,对唐代帝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梳理,终成《中国唐代帝陵》一书。本周日,王双怀教授将来到西安方所,以著作《中国唐代帝陵》为切入口,与我们分享辉煌灿烂的大唐王朝。

附:线上活动预告

如何认识秦始皇:3+N的历史世界

时间:5月26日(周五)19:00-20:30

地点:抖音·世纪文景

嘉宾:李开元(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张向荣(专栏作者、书评人)

若论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多、谜团最多的人物,秦始皇必定榜上有名。秦始皇的出身、继位、政治行动,或因为史料的欠缺,或因为后世的解读,总是留给我们很多空白和误解。如何从空白处提问,如何抽丝剥茧看清历史人物的真容,从而不断趋近历史真相,这是历史研究者和写作者不断反思的课题。本次活动我们邀请到历史学家李开元与历史作家张向荣,聊聊秦始皇以及李开元老师《秦谜》中的历史推理与研究考证,一起拨开疑云,探问千古一帝的历史谜团,走进3+N的历史世界。

奇点来临众生相:新青年的新常态

时间:5月27日(周六)10:30

地点:ZOOM会议

嘉宾:陈楸帆(科幻作家)、陈飞樾(沙丘研究所联合创始人之一)、李雅伦(艺术家、建筑师)

AI的技术进步带来了新一轮的网络景观,从文化创作到工作生活,其影响正在渗透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次讲座我们将从几位青年创作者的视角,探讨AI乱世中的个体经验以及社会层面所产生的诸多议题。

自动化社会中的劳动力替代:我们会失业吗?

时间:5月28日(周日)10:30

地点:ZOOM会议

嘉宾:周涵宁(亚马逊高级研发经理)、胡翌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

清华AIGC发展研究中指出:受技术马太效应影响,稳定的社会中会可预期的形成无用阶层。贫富差距将逐步扩大,平庸的脑力劳动者将面临失业;伴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多数人的体力劳动价值将丧失;而高仿虚拟人与机器人的发展也将让多少熟人的情感价值丧失,逐步形成无用阶级。在人工智能被不可阻挡地引入人类社会过程中,普通人应如何应对?我们会失业吗?

启蒙思想的世界渊源:长18世纪欧洲文学中的跨界旅行

时间:5月28日(周日)19:00-21:00

地点:腾讯会议(ID:694247029)、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微信视频号

主讲人:金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

启蒙思想有其东方渊源已经是不刊之论,许多研究聚焦于东方典籍的西译和西方人撰写的东方知识和见闻录,但我们对东方思想在进入欧洲语言之后发生影响的路径和深度却还知之甚少。美国历史学家Jonathan Israel曾提出,启蒙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思想和神学政治论,但斯宾诺莎到底在何种意义上与东方思想相关,有没有受其“影响”?这是我们研究“东方启蒙”的核心难题之一,其它还有许多类似难题。鉴于这些难题,我们很可能需要短暂离开思想史领域,深入18世纪欧洲文学,18世纪流行的叙事体裁往往能为我们提示解开这些难题的新思路。本讲座将围绕两到三部18世纪欧洲小说展开,说明文学中的跨界旅行如何帮助我们重新阐释东方文化对西方现代性的构成性“影响”。

旅行的故事——《盗墓笔记》、粉丝经济与虚构性问题

时间:5月29日(周一)19:20

地点:腾讯直播

主讲人:倪湛舸(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宗教与文化系副教授)

网络小说《盗墓笔记》不仅激发了大量的同人写作,更是带动了粉丝旅游的潮流,是中国“圣地巡礼”的热点之一。对虚构故事的实地再现是跨媒体叙事的重要环节,提醒我们反思传统的“虚构性”定义以及“想象力”如何成为资本剥削的新前沿。本次讲座结合对《盗墓笔记》粉丝旅游的分析,梳理叙事学中对美国哲学家Kendall Walton虚构性讨论的反思,介绍空间研究与叙事研究的交叉、旅游研究和粉丝研究的合流,最终以法国社会学家Luc Boltanski对“世界”和“现实”的区分来探讨虚构性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复杂关系。

常州人的回忆杀!来瞧瞧老常州过年的乡风食俗

旧时传统的年,对老常州人来说具有特别意义。

常州人过春节的习俗是丰富多样的。从年初一至正月十五,虽然只有短短15天,但在穿戴、吃喝、走亲、访友、礼仪、祭祖等风俗上有独特的形式,常武地区各地的过年风俗也不尽相同。

腊月下旬: 夜以继日,置办年货

过去人们将过年当作件大事,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买很多东西,统统归之于“年货”。

每年腊月下旬,人们都要置办年货,年货分为“活货”和“干货”两种。“活货” 是指鱼类、鸡鸭、猪肉之类,“干货”是指南货、海参、发货、皮蛋、莲子、红黑枣、木耳、香菇、笋干等。

年货还包括茶食、糕点、糖果,以及瓜子、长生果等。最关键的还有香烛锡箔、年画春联、炮仗横鞭等也一样不能少。

办年货其实就是在节日期间对用的、吃的、玩的,甚至于布置家庭的物品,都要上城采购。因此城中的商店就会展开声势浩大的促销活动,这也是一年中的旺季,闹市接闹市,夜以继日。民间有“十二月里呒闲老太婆”的说法。

年三夜四: 头等大事,做馒头团子

旧时过了腊月初八,俗话讲就是“年三夜四”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馒头团子。

常州人有个规矩,一般先做大团子,就是无馅心的,有地方也称年糕,做成八寸长、三二寸厚的实心团子。还有做成安宅神的上龙团子、送灶神的玛瑙团子等。蒸熟晾干后,浸在水里不裂干,可存放至来年的清明不变质,可以煎大团子吃。

常州人做馒头要分大窖和小窖(紧窖)两种,将数十斤的酵面搅在案板上甩,做坯包馅。大窖的做成半圆状,紧窖的做成皱口状,然后再“烫笼”“上笼”“脱笼”“洗笼”。上手师傅是行家里手,有一手“发酵看火”的好功夫,将包好的馒头放入叠上3-4层的蒸笼里,再盖上笼盖,然后加干柴旺火,蒸煮。

在上蒸前,要在笃笃煎的滚水里放上一双筷,然后在笼盖上面放把盐。据说,这是常州人上“笼锅”时的规矩,上代头传下来已有数百年了。此时如有小孩在场,要管好小孩的嘴,不让讲不吉利的话,蒸出的团子和馒头不僵、不夹生、不硬,能保证“笼笼发,只只发,个个满,家家欢”。

做好的团子馒头,放在明堂里冷却或用扇子扇后冷却,接下来就是“点红”。小时候我最喜欢干的就是“烧火”和“点红”了。在海碗里放上洋红粉加水化开,然后用筷子蘸上“洋红”,分别在团子馒头上点一点。

常州人做团子馒头时,十分重视风俗口彩,这也是一种流传于民间俗文化。年糕寓意着年年高、步步高,团子意味着合家团圆,蒸馒头也意味着真发真发、圆满圆满。

大年夜: 最后一道菜叫“家祭菜”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团圆饭,不但要吃“团圆饭”,还要喝“守岁酒”。

这顿团圆饭有讲究。要置备“十全十美”的十道菜,“六六大顺”的六冷、六热、六大菜的十八道菜。必备的几只菜寓意深刻:

百页表示“百年长寿”。红烧鱼表示“富足有余”、“年年有余”,肉圆表示“团团圆圆”,豆芽菜表示“称心如意”,索粉表示“富贵不断头,一年吃到头”,水芹表示“路路通”,炒青菜表示“大人亲热,小孩有青头”。

年夜饭上菜特别有讲究,最后一道菜叫“家祭菜\",有百页丝、油生腐、笋干丝、咸菜、豆芽菜等。这是常州人最传统的一道菜,寓意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记住家庭。

常州人年夜饭的桌席间,还有道甜点叫“八宝饭”。这道八宝甜饭上桌,会使大家津津有味地回忆一年来许多甜蜜的事情。在常州,要鉴定一桌子地方宴席够不够讲究,有许多条件,其中之一便是这道乡情浓郁的八宝饭。

大年初一: 晨喝“炒米茶”,中午“吃剩饭”

大年初一,旧时称元日,是传统的新春佳节开始,俗称“过年”或“年头上”。大人小孩要正衣冠,穿新衣,然后向尊长拜年,口口声声“新年快乐,老身康健,恭喜恭喜”。小孩将长辈分发在枕边的压岁钱红包装入袋中。

晨喝“炒米茶”,然后吃糖圆。馒头团子为早餐,馒头取“圆满”,团子取“团圆”,年糕取“年年高升,合家团圆,生活甜蜜,节节高升”。也有的乡镇食馄饨。

千万不能喝粥,也不吃饭,因“粥”与“作”,“饭”与“烦”“犯”同音。也有人家起床前就剥橘子给小孩吃,还要吃柿饼。意为:岁朝剥橘,万事(柿)大吉。

左右邻居要串门,要抓把糖果、长生果、瓜子等招待。讲究的人家还会上“元宝茶”,茶杯中放人三粒青橄榄;一般人家喝“炒米茶”,重要人物即喝“元宝茶”。

中午吃大年夜的年菜剩饭,取“年年有余”,也有人家吃面条的,意为“万年长寿”。

来源:常州晚报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22/1697195610345240.html
上一篇:张淑桂(张淑桂简介)
下一篇:丁黎(丁黎中国药科大学)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