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产阶级问题答黄凌霜
黄凌霜,广东台山人。1921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士学位。同年作为的代表赴苏联出席远东人民大会。1922年留学美国,后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7年回国后,历任上海国立劳动大学教授、教务长,建设大学校长,广东法商学院院长,中央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山文化教育馆研究部主任。1949年由台湾赴美,曾任洛杉矶中国文化学院院长、台湾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黄文山长期致力于建立一门“文化学”学科,主张应用人类学、史学、社会学等各学科领域的知识,综合研究文化现象。他认为社会进化不外是文化的演进,文化的演进源于社会进化,又支配社会进化的方向。
一九二二年七月一日陈独秀就无产阶级问题答黄凌霜。
凌霜兄:
精研笃信安那其,在中国当推兄为第一人。今竟翻然有所觉悟,真算是社会改造之大幸。捧读来信,很喜,且极钦佩吾兄有自白思想变迁之决心与之勇气。本来国家这个制度,克鲁巴特金并没有主张即时就可以废去,马克思也没有主张永远不能废去,这道理列宁在《国家与革命》里说得极明白透彻,所以法国无政府党读此书后加入的很多很多。至于“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这两句格言,不但不反对,我想除了昏狂的人,没有人愿意反对。现在所争持的所努力的乃是怎样使我们由强制而习惯的作工,使人人真能各尽所能;乃是怎样通力合作,怎样使生产事业集中成为社会化,怎样使生产力大增、生产品充裕,使人人真能各取所需。想努力实行这些理想,都非经过无产阶级不可,这道理吾兄一定是明白了,尚请向旧日真的安那其诸同志详细解释,以免误会才好。我们要知道“无产阶级”这句话,说很容易,做起来着实是一件艰难的大事业,千头万绪,不是容易可以实现的,尤其在中国更不容易实现,因为我们的天性生来不喜欢什么首领、什么指导者。然而实行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非有强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不可,要造成这样强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都非有一个强大的做无产阶级底先锋队与指导者不可。所以要想无产阶级底革命与实现,非去掉我们厌恶首领、厌恶指导者的心理不可。尊兄以为如何?
独 秀
根据一九二二年七月一日出版的
《新青年》第九卷第六号刊印。
关于无产阶级问题答黄凌霜
黄凌霜,广东台山人。1921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士学位。同年作为的代表赴苏联出席远东人民大会。1922年留学美国,后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7年回国后,历任上海国立劳动大学教授、教务长,建设大学校长,广东法商学院院长,中央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山文化教育馆研究部主任。1949年由台湾赴美,曾任洛杉矶中国文化学院院长、台湾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黄文山长期致力于建立一门“文化学”学科,主张应用人类学、史学、社会学等各学科领域的知识,综合研究文化现象。他认为社会进化不外是文化的演进,文化的演进源于社会进化,又支配社会进化的方向。
一九二二年七月一日陈独秀就无产阶级问题答黄凌霜。
凌霜兄:
精研笃信安那其,在中国当推兄为第一人。今竟翻然有所觉悟,真算是社会改造之大幸。捧读来信,很喜,且极钦佩吾兄有自白思想变迁之决心与之勇气。本来国家这个制度,克鲁巴特金并没有主张即时就可以废去,马克思也没有主张永远不能废去,这道理列宁在《国家与革命》里说得极明白透彻,所以法国无政府党读此书后加入的很多很多。至于“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这两句格言,不但不反对,我想除了昏狂的人,没有人愿意反对。现在所争持的所努力的乃是怎样使我们由强制而习惯的作工,使人人真能各尽所能;乃是怎样通力合作,怎样使生产事业集中成为社会化,怎样使生产力大增、生产品充裕,使人人真能各取所需。想努力实行这些理想,都非经过无产阶级不可,这道理吾兄一定是明白了,尚请向旧日真的安那其诸同志详细解释,以免误会才好。我们要知道“无产阶级”这句话,说很容易,做起来着实是一件艰难的大事业,千头万绪,不是容易可以实现的,尤其在中国更不容易实现,因为我们的天性生来不喜欢什么首领、什么指导者。然而实行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非有强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不可,要造成这样强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都非有一个强大的做无产阶级底先锋队与指导者不可。所以要想无产阶级底革命与实现,非去掉我们厌恶首领、厌恶指导者的心理不可。尊兄以为如何?
独 秀
根据一九二二年七月一日出版的
《新青年》第九卷第六号刊印。
国网重庆电力开展品牌体验月系列活动
来源: 原创稿
人民网重庆5月10日电 5月10日,在第七个“中国品牌日”来临之际,随着10场“渝电特色”品牌活动逐一亮相,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以“国家电网 ‘渝’你同行”为主题的品牌体验月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5月9日,渝东北片区小学生代表在施耐德(重庆)电工有限公司参观“无人”工厂。黄凌霜摄
5月9日,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组织国网万州、垫江、开州、忠县、城口、奉节、云阳7家供电公司,联合开展“国家电网,‘渝’你同行”品牌日活动。活动邀请渝东北片区10名小学学生代表,参观万州绿色智造赋能中心、施耐德(重庆)电工有限公司,并一起回顾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历年“春苗之家”建设成果。
在万州绿色智造赋能中心,学生代表在青年志愿者的陪伴下,走进智能家居体验馆、数字化能效展厅、智能制造和数字化体验展厅、赋能课堂,通过听、看、互动等形式,与智能AR、AI等设备“亲密接触”,深度体验科技为生产生活带来的便捷,电力赋能助推绿色低碳智能化发展。
施耐德(重庆)电工有限公司党支部的党员引导同学们走进智能化数字工厂,了解绿色智造知识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器设备。“电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这背后有很多科学知识,我一定好好学习,争取今后也做出了不起的发明创造。”参观完依靠电力实现自动化高效、规范生产的“无人”车间后,来自万州区鹏程小学的学生代表小鹏心中种下了一个“科技梦”。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自2009年起在重庆市各区县建设“国网春苗之家”项目,14年温暖相伴,通过开展形式各样的春苗之家活动,与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春苗之家品牌故事汇报和交流环节,国网垫江、开州、万州供电公司分别带来《小廖的故事》《小春苗长大啦》《用爱托起希望的明天》三段感人的故事。“达山和达海两兄弟来自我们城口县沿河乡,今天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听完故事分享,国网城口供电公司的志愿者冉昊天表示,作为“监护人”参加此次片区品牌体验活动,他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国家电网公司作为责任央企的担当和远见:“让更多山区孩子走出来,学习课本外的知识,有助于他们拓宽眼界,感受科技的同时更加懂得努力学习,争取美好的明天,这就是春苗之家的意义。”
5月9日,渝东北片区小学生代表在万州区,与国家电网志愿者一起回顾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历年“春苗之家”建设成果。黄凌霜摄
经过14年发展,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国网春苗之家”项目,从重物质建设逐渐转变为重精神建设,通过不断扩大品牌宣传力度,得到了万州经开区等重点企业的关注和支持,吸引了社会各界加入爱心行动。未来,41支国家电网红岩青年志愿者服务队,2000余名青年志愿者,将继续围绕爱党爱国教育、科技引领教育、劳模示范教育、优良文化传承,常态化开展关爱活动。
此次品牌体验月系列活动包括品牌故事大赛、品牌管理检查和品牌体验活动三方面内容。首届品牌故事大赛启动后,国网重庆电力面向系统各单位广泛征集微电影、短视频、图画、征文等各类参赛作品,利用楼宇电视、视频号等平台,在品牌体验活动月期间开展集中展播,并依托全国、国家电网公司及其他各类品牌故事大赛,全年不间断开展优秀作品征集,组织评选出国网重庆电力年度品牌故事短视频、微电影等优秀作品。在品牌管理检查过程中,国网重庆电力从防范品牌风险的角度出发,统筹开展品牌标识专项督查,司徽规范应用宣贯、检查。开展针对子品牌建设情况的现场调研指导。品牌体验活动分为三个阶段逐步实施,国网重庆电力聚焦国家电网公司母品牌,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子品牌,以“10+N”形式,引导国网重庆电力系统各单位围绕公司中心工作,结合红岩系列、渝电系列子品牌,开展“国家电网在行动”双走进体验活动。
据了解,品牌体验月系列活动聚焦度夏保供前期工作,将节约用电宣传作为和政府、大客户沟通的重要议题,通过联合结对、走访调研、客户座谈会、志愿服务等形式,走进当地政府、居民、学校等利益相关方,邀请利益相关方走进电网建设重点工程、居民供电设施改造工程、故障抢修等现场,营业大厅、展示大厅等场所,多措并举宣传国网重庆电力全力以赴保障电力供应举措、节约用电常识等,让利益相关方感知“国家电网”履行央企社会责任的担当,增进社会各界对公司迎峰度夏保供电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刘政宁、王鹏、黄凌霜)
无政府主义的、激烈方法的主义、温和方法的主义——建党之初的选择
中国建党90周年献礼电影《建党伟业》海报
上海、北京的早期组织建立后,陈独秀开始在国内各地建立组织。这个工作只能在认识的朋友和同仁中展开,也就是以北大的朋友圈向外扩展。1920年底到1921年上半年,在广州、武汉、长沙、济南和日本先后建立起来。
1920年12月陈独秀离开上海去广州。陈炯明主持广东,邀陈独秀任广东省教育厅长,这是一个月薪200大洋的职务。陈独秀原来在北大任文科学长,月薪300元,离开北大即没有了固定收入,到上海时生活相当困难。群益书局老板汪孟邹帮助他,陈每次来书局,汪给他预支版税。但这不是长久之计,编《新青年》是养不活人的,所以陈独秀接到邀请后就去广州上任,上海建党和编杂志的事交给李达、李汉俊打理。到广州后,又建立了当地的早期组织。
广州早期组织开始就是三个人:陈公博、谭平山、谭植棠。
1920年秋,有两个俄国人来到广州,一个叫米诺尔,一个叫别斯林。他们以苏联政府代表的名义,在广州设立了罗斯塔(即塔斯社前身)分社。他们到广州前,先到北京找到李大钊,通过李大钊又认识了无政府主义者黄凌霜。黄凌霜带他们到广州,介绍给“广东革命界”,实际上是介绍给广东的无政府主义者梁冰弦、区声白、刘石心、谭祖荫、梁一余、梁雨川等。
为了开展工作,俄国代表在广州永汉北租了“光光”眼镜店二楼(现在的北京路太平餐馆对面)为活动机关。俄国代表和梁冰弦、黄鹏声等七人经常开会,研究如何开展工人运动和宣传社会主义。10月,他们创办了《劳动者》周刊。俄国代表同他们在广州酝酿建立。这就是《广东的报告》中讲的“与其称作,不如称作无政府主义的”。由于观点不一致,当时在广州的社会主义者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都没有参加。
和陈独秀同行到广州的有一国际代表(《报告》中称他作B同志),还有李季和袁振英(翻译)。陈独秀和B同志到达后,首先和米诺尔、别斯林取得联系,接着就同梁冰弦、区声白、谭祖荫等一起开会研究党的组织问题,陈独秀在会上把他起草的一份党纲交与会者讨论,其中强调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观点,无政府主义者不愿接受。经过两次讨论,意见针锋相对。于是陈独秀提出:大家主义不同,终究是要分的;与其引起争论,不如现在就分,各走各的路。梁冰弦等也同意分开,这样,无政府主义者便于1921年春退出了。上海、北京的无政府主义者也相继退出。
与此同时,陈独秀找到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等人。他们是陈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的学生。不仅有师生之谊,而且一起参加过五四运动,关系颇为密切。陈独秀知道他们正在办宣传新文化的《群报》,很是称赞,要他们不尚空谈,进行踏实的工作,并和他们商谈了有关建立组织的问题。经过几次酝酿,1921年3月,他们重新组建了广州支部。陈公博回忆:当时他们觉得“中国前途殊可忧虑,兼之那时也震于列宁在俄革命的成功,其中更有仲甫先生在北大的关系,平山、植棠和我,遂赞成仲甫先生的主张,由我们三个人成立”。谭平山任书记,谭植棠管组织,陈公博管宣传。
湖北早期组织的建立不是北大的关系,而是起源于董必武和李汉俊的邂逅。董必武(1886-1975),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7岁中秀才。1911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法律,加入的中华革命党。1919年春,他和张国恩到上海,住在湖北驻沪善后协会机关。这时李汉俊正好从日本大学毕业回到上海,与董必武比邻而居。李汉俊在日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给董必武讲俄国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入门》《政治经济学入门》等著作,董必武深以为然,高兴地说:“这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本钱’。”
1920年夏,李汉俊回老家探亲时经过武汉,同董必武商量建立武汉党小组的问题。董必武回忆:“1920年,李汉俊这个从日本归国的学生、我的马克思主义老师,计划在助建立中国,并到武汉来同我商量。我决定参加。”
董必武发展组织的方法是办学。他和张国恩、陈潭秋等人利用湖北教育会的旧址涵三宫创办了武汉中学。全校100多名学生实行男女同校,教白话文,讲授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受到学生的欢迎。他的学生后来也成为湖北组织的核心。
陈独秀到广州后,派刘伯垂到武汉发展党的组织。刘与陈独秀在日本留学期间相识,曾在广东司法界做事,由陈独秀吸收入党。陈要刘伯垂到武汉筹建,刘伯垂还携带了一份抄写的中国党纲草案和一些《新青年》社出的小册子。到了武汉,他分别会见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张国恩、郑凯卿等人,秘密商讨建党的问题。
刘伯垂、董必武、张国恩都曾在日本留学,均为同盟会员。包惠僧是湖北一师毕业生,张国恩的学生,当时在武汉当新闻记者。陈独秀曾于1920年2月到武汉讲学,包惠僧作为记者曾采访陈独秀,因而相识。他们与陈独秀、李汉俊直接和间接联系,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建立武汉党组织的思想基础。1920年底,刘伯垂召集在武昌抚院街董必武寓所召开第一次建党会议,成立了武汉“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遗憾的是,恽代英、林育英、林育南的利群书社,早于他们开始革命工作,但因为没有朋友圈的关系,与一大失之交臂。
山东早期组织的情况也很简单。五四运动中,山东青年有切身之痛,所以非常积极。1919年冬,山东省议员、中华革命党人王乐平在济南组织了齐鲁通讯社,1920年初改名为齐鲁书社,在布政司街开书店,推销全国各地出版的进步书刊,包括《新青年》《每周评论》《新生活》《曙光》《资本论入门》《唯物辩证法研究》《俄国革命史》等。这对山东新思想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进步的学生常来书店,济南一师的学生王尽美(瑞俊,王乐平的远亲)、济南一中的学生邓恩铭,与王乐平及齐鲁书社建立了密切关系。
王乐平与陈独秀相识。陈独秀在酝酿建党时,让王乐平给他介绍山东的关系,王就介绍了王尽美和邓恩铭。1920年5月,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从北京去上海,曾在济南停留,与王尽美、邓恩铭见过面。同年7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建立以后,通知济南的马克思主义者建立组织,王尽美、邓恩铭便开始筹建工作。1920年秋,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址设在贡院墙根街济南教育会内。这个组织还很初级,只是聚集了一些思想进步的青年人。最初成员有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贾遇甫(贾石亭)、段子涵、马馥塘、王象午、鲁伯峻、王复元、王用章、王志坚、王纯嘏、王辩(黄秀珍,女)、明少华、方鸿俊(印刷工人)等。王尽美参加一大回来后,逐渐发展到五六十人。研究会的活动,主要是读书和讨论。
湖南有“新民学会”的雄厚基础,1921年1月21日给留法的蔡和森回信,对他建立的倡议“没有一个字不赞成”,并告诉他“党一层陈仲甫先生等已在进行组织”。但是没有谈具体情况。1921年1月,新民学会组织了年会,开了三次。会务报告第二号作了详细记录。
会议讨论一节,“学会的共同目的是什么?”说是“改造中国与世界”,多数人表示赞成。“达到目的须采用什么方法”,选择有二,一是“激烈方法的主义(列宁的主义)”,一是“温和方法的主义(罗素的主义)”。表决结果:
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者12人:何叔衡、、陶斯咏、易克穗、易礼容、陈章甫、张果山、陈子博、钟楚生、贺延祜、彭荫柏、陈启民。赞成德谟克拉西者二人:任培道、邹半耕。赞成温和方法的主义者一人:李承德。未决定三人:周惇元、刘继庄、熊瑾玎。
但是没说明,学会中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的12人是否就成为湖南组织的成员。蔡和森1926年写的《中国史的发展》中把新民学会认定为党的早期组织,说“此会共有二三十人”。
的朋友易礼容回忆比较准确:“参加‘一大’后,大约八月回到长沙,他回来后不久到朝宗街文化书社找了我。他把我邀出来,在书社对面的竹篱笆旁边谈话。他说要成立。又过了几天,他找了我和何叔衡,在现在的清水塘后面的协操坪。当时我们怕人发现,没有坐在那里开会,一边走,一边谈,这样,我们三人在那里决定了要成立党。有材料说湖南有个三人小组,这是实实在在的,就是我们三个人,时间是一九二一年九、十月,即在文化书社正式营业后不久。第一批发展的党员名单我记不清了,当时新民学会的一些骨干都参加了。有陈子博,彭璜,许文煊等。部分新民学会会员形成了当初核心,这是建党的重要力量。”
在日本的中国早期组织最简单,只有施存统和周佛海两人,建立于1921年4月。
周佛海(1897-1948),湖南沅陵人。1917年去日本勤工俭学,在日本第七高等学校(相当于大学的预科)读书,开始接触、阅读社会主义方面的书籍,尤其对俄国和德国革命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信仰主义,在张东荪办的《解放与改造》上发表过不少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1920年暑假,周佛海回上海期间,拜访张东荪。一天张东荪告诉他,陈独秀要见他。“有一天我和张东荪、沈雁冰,去环龙路渔阳里(现在似已改为铭德里)二号,去访仲甫。当时有第三国际远东代表俄人吴庭斯基在座。希望我们组织中国。当天讨论,没有结果。东荪是不赞成的,所以以后的会议,他都没有参加。我和雁冰是赞成的,经过几次会商之后,便决定组织起来。”这说明,施存统和周佛海都是在上海先参加了组织,然后到日本去的。
施存统到日本后,与周佛海组成“日本小组”。当时施存统在东京读书,周佛海则在日本南部的鹿儿岛。施存统因为与日本的社会主义学者接触,被日本警方严密监控。1920年4月,陈独秀写信给周佛海,让他与施存统一起组建旅日组织,信件被日本警方截获。
据1921年4月29日东京警方的报告可知,陈独秀让周佛海、施存统二人为代表,一是组建日本党组织,二可能是让他们准备出席在上海的一大。但是周佛海表示他在鹿儿岛,地处偏僻,请施存统多负责一些。然而后来却是施存统没空回国,周佛海反而在暑假期间回上海参加了一大。
各地早期组织相继建立后,又发展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入团比入党门槛低,可以广泛发展。1921年底,北京、上海、湖南等地都建立了团组织,并积极开展了各种活动。
——摘自《火种》,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刘 统
编辑:蒋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