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来自光绪年间的熟普,你想喝吗?
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茶友答疑解惑。我们的原则是:不忽悠,不卖弄,不恶意攻击,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观、中立地回答您的问题。即使是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也会尽量做到客观。
前几天茶友“苗苗”(化名)给小懂发来了一组据说是“光绪年间”的熟普照片:
▲茶友的“光绪年间”熟普
茶的包装确实很有那时的style,很唬人啊~
小懂发在网上后,也引起了众多茶友的热议,而且也有茶友遇到这种情况。
▲问过茶友了,是“不可能,是做旧茶”,没有标点符号意思差太多……
看来普洱的历史确实值得好好研究下,今天小懂就和大家一起聊聊:熟普究竟是什么时候才有的~
商 周 时 期关于云南茶叶最早的记载,是在《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蜀之师于战后作为子民向朝廷纳贡,“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可见,商周时期的茶叶是从边陲之地运输到朝廷,并且为了保持鲜叶不腐烂,采取的是晒干措施,这可以说是制茶技术的开始。
既然采用的是鲜叶直接晒干的制法,按现在“六大茶类”的划分,当时的云南茶既不是黑茶,也不是绿茶,反而更接近于白茶。
三 国 时 期至于两汉时期,三国魏吴普在《本草菜部》中记载:“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
古字“荼”即是茶的意思,“益州”也就是如今的晋宁一带,从“菜部”二字可知,当时云南的茶叶是作为菜来食用滴~
直到现在,云南少数民族依旧保留用茶做菜的传统。
唐 宋 时 期在唐宋时期,云南茶叶的变化并不大,依然是以“羹饮”为主,但据《续博物志》所记载的文字:“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说明当时的云南茶叶没有采制方法,饮用时都是加上香辣配料煮饮。
唐代发明蒸青制团茶、宋代创制龙凤团茶,这两种工艺都是蒸青制法,主要为了去除茶的苦涩,鲜叶加入洗茶、蒸后压榨的工艺。龙凤团茶就是在此基础上,用龙凤花纹装饰茶面。
▲龙凤团茶
蒸青制团茶就是云南团茶、紧茶、饼茶的始源,但是制法、饮法与现在的普洱团饼茶依旧不同。
宋末元初,有蒸青散茶的出现,叶茶概念开始,冲泡方式也由碾末改为全叶冲泡。可惜的是,元代没有云南茶叶的相关记录。
明 清 时 期依旧是在宋末元初,揉捻技术首度亮相,到了明初,散茶的兴盛,锅炒技术成熟,随之传入云南。
明万历年间《滇路》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这说明普茶当时已经是畅销品,被社会各阶层接纳。
蒸而团之,说明云南茶叶已经掌握了揉捻技术,不再像之前没有任何技术。
简单来说:明代以前,云南茶叶为散收,没有任何采造法,到了明年万历年后,云南茶叶有了加工技术。
并且也出现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当时叫做“金玉天”;还有在揉捻中,因为果胶作用使茶叶凝结成块的“疙瘩茶”。
但“金玉天”和“疙瘩茶”在当时是被挑拣出来的,对于是否单独成茶供人们饮用,目前还没有记载。
最让小懂惊讶的是,这个时期出现了“外细内粗”的“改造茶”,也就是说拼配茶的概念出现了~用嫩芽盖面,以粗茶包心,这种制作工艺也流传至今。
截止到现在,历史上的普洱茶,泛指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经加工处理而制成的晒青茶系列。
民 国 时 期进入时期,普洱茶的加工方法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当时勐海的人民,将茶叶采下后,放入锅中炒至凋萎,取出后反复搓揉成茶,晒干或晾干即成茶,称为初制茶。
并然后按照当时绿茶方法制造普洱茶叶,其结果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这时称为“散茶”,品质与晒青茶截然不同,算是普洱茶“发酵”制法的雏形。
▲现如今熟普叶底
并且有人意识到,普洱茶制好后,存放几年味道更浓更香,甚至有存放到十年以上,对于这种口味的茶海外需求很高,那时出口行销的大多是这种陈茶。
由此而知,在时期普洱茶的转化已经划分为存放转化和潮水转化。
新 中 国 成 立 初 期1951年《中国茶讯》中介绍了当时普洱茶的制法,分为初制和复制两部分。
初制成茶即是现在的云南晒青茶,简称“滇青”;复制包括毛茶精制和蒸揉两部分。
所以这种制法又完全恢复了明代时期至清代中期的普洱茶制法,而潮水和存放改变茶性的方法却在大陆历史资料里没了痕迹。
1973年1973年中国茶叶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根据市场发展和消费者需求,在昆明茶厂试制,最后成功研究出加温渥堆技术,加速茶叶陈化,大大缩短发醇时间,真正意义上的普洱熟茶诞生了~
所以,直到1973年才有熟普的概念,以后再听到别人吹嘘熟普的年份,告诉ta可不要再拉上光绪了,他自己都没喝到……
参考资料:
《珍藏版普洱茶营销》,吴疆 著,云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11月。
原创声明:本文由“懂茶帝”独家原创。如需转载,不得删减,并请注明出处。
(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您答疑,可添加懂茶帝公众号,随时随地提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