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书(竹简书图片)

三捞竹简书(民间故事)

捞书救人

战国时期,光渔村有个叫黑泥鳅的小伙子,水性极佳,能在水里游,泥里爬。因为他皮肤黝黑,身子光溜,所以大家都叫他黑泥鳅。

这天,黑泥鳅和一位朋友张之景在河边闲聊。这时,走过一个穿着华丽的人,捧着竹简书边走边读,身后还跟着一个随从。突然,读书人看到兴奋处,一挥手臂,只听“咚”的一声,竹简书掉进了河里。

读书人急了,抬脚把随从踹进了河里,大声命令道:“快去捞书,捞不到我宰了你!\"

黑泥鳅和张之景在一旁看得傻了,本来觉得读书人应该知书达礼,没想到竟如此野蛮。再看那随从,在水里一阵乱扑腾,嘴里直喊:“田公子,我不会游水啊。”

那个叫田公子的人站在河边,叉着腰叫道:“你要是捞不到书,就别上来了。”眼看要出人命,黑泥鳅来不及多想,就“扑通”一声跳进河里。他把落水的随从推到岸边,对田公子说:“公子等一会儿,我把竹简书给你捞上来。”然后长吸一口气,一个猛子扎进河底。不多时,黑泥鳅钻出水面,手里摄着竹简书,爬上岸来,交到田公子的手里:“书还给你,你就不要再难为这位小兄弟了。”

田公子对黑泥鳅刮目相看:“你水性好得很,愿不愿意在我手底下做事?”黑泥鳅嘿嘿一笑:“我就是一个粗人,只懂种田赶牛,不懂什么礼数,干不了事的。”

过了几天,田公子又带着随从来到河边读书,读到兴奋处,手一哆嗦,“咚”的一声,竹简书又落入河中。

田公子又抬脚把随从踹入河中。这一幕刚好又被黑泥鳅看到了,他心说:罢了,见死不救三分罪,还是到河里捞书吧。黑泥鳅当即一个猛子扎进河中,过了好一阵,他钻出水面,换了口气又扎入水中,几次三番,黑泥鳅在河里泡了一个多时辰,这才把竹简书捞出来。他气喘吁吁地把竹简书送到田公子手中,说:“公子,以后不要在河边看书了,竹简书掉进去不要紧,人要是掉进去可就麻烦了。”

田公子接过竹简书,忽然闻到一股刺鼻的恶臭味,不禁用衣袖捂住了鼻子:“什么气味这么难闻?\"

黑泥鳅表情痛苦地说:“几日前我下地割麦,背上被拉了一道口子。这几天下雨,我的茅屋漏水,床上发潮,怕是伤口溃烂吧。”黑泥鳅回去的路上,正巧碰到他的朋友张之景。张之景也闻到了恶臭,他仔细查看了黑泥鳅背上的伤口,眉头一皱:“伤口化脓了,要是不及时处理,恐怕周围的肉都得烂掉。”

回到家,张之景把黑泥鳅背上的脓血挤出,敷了几种草药,用粗布扎好,又开了内服的草药叫黑泥鳅煎着喝。不出三天,黑泥鳅背上的伤口不再恶臭,很快就好了。

黑泥鳅摸了摸伤口,对张之景说:“我和你认识多年,却不知你还会医术呢。”张之景哈哈大笑:“这些年你没病没痛的,我空有一身医术也无用武之地啊。不过,以后如果有人问起你后背是怎么好的,你千万不要把我说出来。”

没过几天,黑泥鳅赶着牛车回家,在路上又遇到了田公子,田公子正要用衣袖捂鼻子,这时旁边的随从说:“公子,这小子身上没有恶臭了,估计背上的伤已经好了。”

田公子愣了愣,心中觉得有点奇怪,那天看到黑泥鳅背上的伤很严重,一般的郎中没有一年半载是治不好的,怎么这小子的病这么快就好了?

田公子问道:“你后背上的伤竟然痊愈了,可曾遇到什么神医,吃过什么仙丹?”

黑泥鳅笑笑说:“公子莫要说笑,我一个山间农夫哪会有什么仙丹?我只是生得皮糙肉厚罢了。”

田公子又问:“怎么可能,你看过什么郎中没有?”

黑泥鳅摇了摇头:“我没钱看郎中,吃的是粗茶淡饭而已。”说完,黑泥鳅就走了。

田公子皱着眉头一阵思量,突然,他把随从叫到身边,在其耳边说了几句。随从听了,脸顿时变了颜色.

苛刻命令

第二天,村里来了许多士兵,把村子团团围住,还把村民赶到了河边,黑泥鳅和张之景也在其中。

不多时,田公子出现了。黑泥鳅倒吸一口冷气,原来这田公子可不是一般的公子,竟然能支配身披重甲的士兵。

张之景低声说道:“这田公子莫不是齐襄王之子田建?怪不得他脾气如此暴躁,竟为一本竹简书而把随从踹入河中,视人命如草芥啊。”

这田公子正是齐国君主田建,他给身边的随从使了个眼色。随从便走到村民面前,扯着嗓子说道:“齐王爱读书,昨天晚上,不慎把书掉入河中,今天你们全村的人要把书找到。书捞上来,全村人每人赏赐粮食;捞不上来,全村处斩!齐王有令,如果从河里捞出来的书有所损坏,全村仍然处斩!齐王明天来河边要书。”很快,齐王走了,村子被许多士兵包围着,村民想要逃跑是万万不可能的。

故事会在线阅读

全村人中,水性最好的当然要数黑泥鳅。但尽管如此,要在这么大的河里捞出一本竹简书谈何容易。上次深水捞书,在知道落水位置的情况下,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现在齐王只说书掉入河里,并没指明位置,自己得挨个地方搜。

黑泥鳅借来几条渔船,每条船上都有名青壮小伙,手里拿一根芦苇,船上还备着干粮。黑泥鳅把河面分成十几块,按着顺序在河底摸索。为了抓紧时间,他会先沉到河底乱摸一阵,然后到一条船下拿着芦苇吸几口气再沉入河底。每隔一个时辰才会爬到船上歇一会儿,吃几口干粮。

直到天黑,黑泥鳅在河底搜索了一大半,仍然没有捞到竹简书。但为了全村人的性命,他拼着最后一丝力气,沉入河底继续捞书。

突然,他在河底碰到了一样东西,用脚一瑞,觉得那似乎是个木箱子。他赶紧钻出河面,让人把箱子拉到了船上。众人拿着火把凑近一看,不禁吓了一跳,这木箱子横窄竖长,分明是口棺材!这棺材密不透水,外面不知涂了什么东西。黑泥鳅叫人把箱子打开,里面竟然躺着一个人!

这时,张之景走上前去,探了探气息,低头思量:奇怪,这人已经死了,不过身体还没完全发凉,但这箱子肯定投入河底有段时间了,按理说人应该凉透才对。再一想,张之景恍然大悟:这箱子是密闭的,里面有一定的空间,想必这人被关到箱子里时是活着的,过了一阵子才被憋死。

黑泥鳅不想耽误时间,又沉到河底继续捞书,但捞了一整夜,仍然未见竹简书!

黑泥鳅有些担心:河底都搜完了,并没有发现竹简书,难不成齐王根本没把书丢进河里?张之景围着木箱子想了半天,突然说道:“难不成……这人就是竹简书?”

众人大眼瞪小眼,都惊得说不出话来。张之景走到跟前,让人把箱子里的人抬了出来,扒掉衣服,查看了好一会儿,并未发现蹊跷之处。他又叫人把箱中人翻过来,背朝上,众人一看,都惊出一身冷汗!只见这人后背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字,原来他就是“竹简书”!

神医救书

黑泥鳅高兴得跳起来:“太好了,竹简书捞出来了,我们全村人得救了。”

张之景眉头一皱,说:“别高兴得太早,齐王说过,捞出的书不得有损坏,否则我们还是难逃一死。”黑泥鳅还是不明白:“这人不缺胳膊少腿的,能有什么损坏?\"张之景神色凝重地说:“人死后皮肤会变硬变紧,后背上的字就会变形认不出来,这‘书’不就损坏了?\"

黑泥鳅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那……怎么才能不损坏?\"

张之景沉吟道:“齐王明天才会来到这里,到时小字恐怕认不出来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这人活过来。现在他死去不久,小字还未变形。”众人大气都不敢出,死人怎能活过来?那不成诈尸了?

张之景叫人把箱中人抬到一张板凳上,后背朝上,然后在其手腕上绑了两根绳子扯到一棵大树上。他取出长短不一的银针,一共扎了近百针。一个时辰后,死人竟然哼了一声,把周围的人都吓得连退几步。

张之景见人有了气息,忙端过一碗草药汤,慢慢喂下去。没过多久,箱中人竟然真的活了过来。

他看了看周围,不禁失声痛哭,把周围的人吓得抱成一团。

黑泥鳅胆子大,问他:“你活过来了,还哭什么?\"

箱中人说:“我是齐王手下的一个普通士兵,昨日被绑了扔到木箱里,沉入河底。我没犯法没犯事,却差点命丧黄泉。”众人听了,皆烯嘘不已。

第二天,齐王来到河边,见箱中人活了过来,后背上的字一字未损,不禁喜笑颜开:“是谁把我的‘书’捞出来的?\"

黑泥鳅答道:“是草民。”

齐王点点头,说:“好,那是谁把我的‘书’救活的,不会也是你吧?\"

黑泥鳅摇摇头,说:“当然不是小人,小人把他捞上来时,他已经没了气息,是一位过路神医把他救活的。我们想要报答神医,可他很快就走了。”

齐王一瞪眼:“走了?把人救活就走了?\"

黑泥鳅说道:“是的,我们怎么拦也拦不住,他健步如飞,眨眼间就没了踪影。大王,当初您说如果村子里有人把书捞上来,并且书未有损坏,就恕我们无罪。”

齐王脸一沉,说:“本王当然说话算话,你们都可以活命。”突然又眉头一皱,对一旁的谋士说,“你不是说用捞书这一计就能把神医引出来吗?\"

谋士说道:“能把死人救活,果然是神医。之前那个黑泥鳅后背化脓,竟能在短时间内痊愈,我以为神医就在这个村子,没想到……”

齐王只好气呼呼地带着士兵走了,全村人都长出了一口气。

黑泥鳅好奇地问张之景:“张兄弟,你医术这么高,为何不去齐王手下做事?\"

张之景微微一笑,说:“齐王这次捞书就是想把神医引出来,然后弄到他身边给他调理身子,好让他作威作福。可是你看,齐王为达目的,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竟然把活人绑到箱子里活活憋死。如果我们没把‘竹简书’救活,我们全村人的命也都没了。齐王如此残暴,你不觉得他活得越长,对普天下的百姓越是种不幸吗?\"

三捞竹简书(民间故事)

捞书救人

战国时期,光渔村有个叫黑泥鳅的小伙子,水性极佳,能在水里游,泥里爬。因为他皮肤黝黑,身子光溜,所以大家都叫他黑泥鳅。

这天,黑泥鳅和一位朋友张之景在河边闲聊。这时,走过一个穿着华丽的人,捧着竹简书边走边读,身后还跟着一个随从。突然,读书人看到兴奋处,一挥手臂,只听“咚”的一声,竹简书掉进了河里。

读书人急了,抬脚把随从踹进了河里,大声命令道:“快去捞书,捞不到我宰了你!\"

黑泥鳅和张之景在一旁看得傻了,本来觉得读书人应该知书达礼,没想到竟如此野蛮。再看那随从,在水里一阵乱扑腾,嘴里直喊:“田公子,我不会游水啊。”

那个叫田公子的人站在河边,叉着腰叫道:“你要是捞不到书,就别上来了。”眼看要出人命,黑泥鳅来不及多想,就“扑通”一声跳进河里。他把落水的随从推到岸边,对田公子说:“公子等一会儿,我把竹简书给你捞上来。”然后长吸一口气,一个猛子扎进河底。不多时,黑泥鳅钻出水面,手里摄着竹简书,爬上岸来,交到田公子的手里:“书还给你,你就不要再难为这位小兄弟了。”

田公子对黑泥鳅刮目相看:“你水性好得很,愿不愿意在我手底下做事?”黑泥鳅嘿嘿一笑:“我就是一个粗人,只懂种田赶牛,不懂什么礼数,干不了事的。”

过了几天,田公子又带着随从来到河边读书,读到兴奋处,手一哆嗦,“咚”的一声,竹简书又落入河中。

田公子又抬脚把随从踹入河中。这一幕刚好又被黑泥鳅看到了,他心说:罢了,见死不救三分罪,还是到河里捞书吧。黑泥鳅当即一个猛子扎进河中,过了好一阵,他钻出水面,换了口气又扎入水中,几次三番,黑泥鳅在河里泡了一个多时辰,这才把竹简书捞出来。他气喘吁吁地把竹简书送到田公子手中,说:“公子,以后不要在河边看书了,竹简书掉进去不要紧,人要是掉进去可就麻烦了。”

田公子接过竹简书,忽然闻到一股刺鼻的恶臭味,不禁用衣袖捂住了鼻子:“什么气味这么难闻?\"

黑泥鳅表情痛苦地说:“几日前我下地割麦,背上被拉了一道口子。这几天下雨,我的茅屋漏水,床上发潮,怕是伤口溃烂吧。”黑泥鳅回去的路上,正巧碰到他的朋友张之景。张之景也闻到了恶臭,他仔细查看了黑泥鳅背上的伤口,眉头一皱:“伤口化脓了,要是不及时处理,恐怕周围的肉都得烂掉。”

回到家,张之景把黑泥鳅背上的脓血挤出,敷了几种草药,用粗布扎好,又开了内服的草药叫黑泥鳅煎着喝。不出三天,黑泥鳅背上的伤口不再恶臭,很快就好了。

黑泥鳅摸了摸伤口,对张之景说:“我和你认识多年,却不知你还会医术呢。”张之景哈哈大笑:“这些年你没病没痛的,我空有一身医术也无用武之地啊。不过,以后如果有人问起你后背是怎么好的,你千万不要把我说出来。”

没过几天,黑泥鳅赶着牛车回家,在路上又遇到了田公子,田公子正要用衣袖捂鼻子,这时旁边的随从说:“公子,这小子身上没有恶臭了,估计背上的伤已经好了。”

田公子愣了愣,心中觉得有点奇怪,那天看到黑泥鳅背上的伤很严重,一般的郎中没有一年半载是治不好的,怎么这小子的病这么快就好了?

田公子问道:“你后背上的伤竟然痊愈了,可曾遇到什么神医,吃过什么仙丹?”

黑泥鳅笑笑说:“公子莫要说笑,我一个山间农夫哪会有什么仙丹?我只是生得皮糙肉厚罢了。”

田公子又问:“怎么可能,你看过什么郎中没有?”

黑泥鳅摇了摇头:“我没钱看郎中,吃的是粗茶淡饭而已。”说完,黑泥鳅就走了。

田公子皱着眉头一阵思量,突然,他把随从叫到身边,在其耳边说了几句。随从听了,脸顿时变了颜色.

苛刻命令

第二天,村里来了许多士兵,把村子团团围住,还把村民赶到了河边,黑泥鳅和张之景也在其中。

不多时,田公子出现了。黑泥鳅倒吸一口冷气,原来这田公子可不是一般的公子,竟然能支配身披重甲的士兵。

张之景低声说道:“这田公子莫不是齐襄王之子田建?怪不得他脾气如此暴躁,竟为一本竹简书而把随从踹入河中,视人命如草芥啊。”

这田公子正是齐国君主田建,他给身边的随从使了个眼色。随从便走到村民面前,扯着嗓子说道:“齐王爱读书,昨天晚上,不慎把书掉入河中,今天你们全村的人要把书找到。书捞上来,全村人每人赏赐粮食;捞不上来,全村处斩!齐王有令,如果从河里捞出来的书有所损坏,全村仍然处斩!齐王明天来河边要书。”很快,齐王走了,村子被许多士兵包围着,村民想要逃跑是万万不可能的。

故事会在线阅读

全村人中,水性最好的当然要数黑泥鳅。但尽管如此,要在这么大的河里捞出一本竹简书谈何容易。上次深水捞书,在知道落水位置的情况下,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现在齐王只说书掉入河里,并没指明位置,自己得挨个地方搜。

黑泥鳅借来几条渔船,每条船上都有名青壮小伙,手里拿一根芦苇,船上还备着干粮。黑泥鳅把河面分成十几块,按着顺序在河底摸索。为了抓紧时间,他会先沉到河底乱摸一阵,然后到一条船下拿着芦苇吸几口气再沉入河底。每隔一个时辰才会爬到船上歇一会儿,吃几口干粮。

直到天黑,黑泥鳅在河底搜索了一大半,仍然没有捞到竹简书。但为了全村人的性命,他拼着最后一丝力气,沉入河底继续捞书。

突然,他在河底碰到了一样东西,用脚一瑞,觉得那似乎是个木箱子。他赶紧钻出河面,让人把箱子拉到了船上。众人拿着火把凑近一看,不禁吓了一跳,这木箱子横窄竖长,分明是口棺材!这棺材密不透水,外面不知涂了什么东西。黑泥鳅叫人把箱子打开,里面竟然躺着一个人!

这时,张之景走上前去,探了探气息,低头思量:奇怪,这人已经死了,不过身体还没完全发凉,但这箱子肯定投入河底有段时间了,按理说人应该凉透才对。再一想,张之景恍然大悟:这箱子是密闭的,里面有一定的空间,想必这人被关到箱子里时是活着的,过了一阵子才被憋死。

黑泥鳅不想耽误时间,又沉到河底继续捞书,但捞了一整夜,仍然未见竹简书!

黑泥鳅有些担心:河底都搜完了,并没有发现竹简书,难不成齐王根本没把书丢进河里?张之景围着木箱子想了半天,突然说道:“难不成……这人就是竹简书?”

众人大眼瞪小眼,都惊得说不出话来。张之景走到跟前,让人把箱子里的人抬了出来,扒掉衣服,查看了好一会儿,并未发现蹊跷之处。他又叫人把箱中人翻过来,背朝上,众人一看,都惊出一身冷汗!只见这人后背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字,原来他就是“竹简书”!

神医救书

黑泥鳅高兴得跳起来:“太好了,竹简书捞出来了,我们全村人得救了。”

张之景眉头一皱,说:“别高兴得太早,齐王说过,捞出的书不得有损坏,否则我们还是难逃一死。”黑泥鳅还是不明白:“这人不缺胳膊少腿的,能有什么损坏?\"张之景神色凝重地说:“人死后皮肤会变硬变紧,后背上的字就会变形认不出来,这‘书’不就损坏了?\"

黑泥鳅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那……怎么才能不损坏?\"

张之景沉吟道:“齐王明天才会来到这里,到时小字恐怕认不出来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这人活过来。现在他死去不久,小字还未变形。”众人大气都不敢出,死人怎能活过来?那不成诈尸了?

张之景叫人把箱中人抬到一张板凳上,后背朝上,然后在其手腕上绑了两根绳子扯到一棵大树上。他取出长短不一的银针,一共扎了近百针。一个时辰后,死人竟然哼了一声,把周围的人都吓得连退几步。

张之景见人有了气息,忙端过一碗草药汤,慢慢喂下去。没过多久,箱中人竟然真的活了过来。

他看了看周围,不禁失声痛哭,把周围的人吓得抱成一团。

黑泥鳅胆子大,问他:“你活过来了,还哭什么?\"

箱中人说:“我是齐王手下的一个普通士兵,昨日被绑了扔到木箱里,沉入河底。我没犯法没犯事,却差点命丧黄泉。”众人听了,皆烯嘘不已。

第二天,齐王来到河边,见箱中人活了过来,后背上的字一字未损,不禁喜笑颜开:“是谁把我的‘书’捞出来的?\"

黑泥鳅答道:“是草民。”

齐王点点头,说:“好,那是谁把我的‘书’救活的,不会也是你吧?\"

黑泥鳅摇摇头,说:“当然不是小人,小人把他捞上来时,他已经没了气息,是一位过路神医把他救活的。我们想要报答神医,可他很快就走了。”

齐王一瞪眼:“走了?把人救活就走了?\"

黑泥鳅说道:“是的,我们怎么拦也拦不住,他健步如飞,眨眼间就没了踪影。大王,当初您说如果村子里有人把书捞上来,并且书未有损坏,就恕我们无罪。”

齐王脸一沉,说:“本王当然说话算话,你们都可以活命。”突然又眉头一皱,对一旁的谋士说,“你不是说用捞书这一计就能把神医引出来吗?\"

谋士说道:“能把死人救活,果然是神医。之前那个黑泥鳅后背化脓,竟能在短时间内痊愈,我以为神医就在这个村子,没想到……”

齐王只好气呼呼地带着士兵走了,全村人都长出了一口气。

黑泥鳅好奇地问张之景:“张兄弟,你医术这么高,为何不去齐王手下做事?\"

张之景微微一笑,说:“齐王这次捞书就是想把神医引出来,然后弄到他身边给他调理身子,好让他作威作福。可是你看,齐王为达目的,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竟然把活人绑到箱子里活活憋死。如果我们没把‘竹简书’救活,我们全村人的命也都没了。齐王如此残暴,你不觉得他活得越长,对普天下的百姓越是种不幸吗?\"

民间故事之竹简书

战国时期,光渔村有个叫黑泥鳅的小伙子,水性极佳,能在水里游,泥里爬。因为他皮肤黝黑,身子光溜,所以大家都叫他黑泥鳅。

  这天,黑泥鳅和一位朋友张之景在河边闲聊。这时,走过一个穿着华丽的人,捧着竹简书边走边读,身后还跟着一个随从。突然,读书人看到兴奋处,一挥手臂,只听“咚”的一声,竹简书掉进了河里。

  读书人急了,抬脚把随从踹进了河里,大声命令道:“快去捞书,捞不到我宰了你!"

  黑泥鳅和张之景在一旁看得傻了,本来觉得读书人应该知书达礼,没想到竟如此野蛮。再看那随从,在水里一阵乱扑腾,嘴里直喊:“田公子,我不会游水啊。”

  那个叫田公子的人站在河边,叉着腰叫道:“你要是捞不到书,就别上来了。”眼看要出人命,黑泥鳅来不及多想,就“扑通”一声跳进河里。他把落水的随从推到岸边,对田公子说:“公子等一会儿,我把竹简书给你捞上来。”然后长吸一口气,一个猛子扎进河底。不多时,黑泥鳅钻出水面,手里摄着竹简书,爬上岸来,交到田公子的手里:“书还给你,你就不要再难为这位小兄弟了。”田公子对黑泥鳅刮目相看:“你水性好得很,愿不愿意在我手底下做事?”黑泥鳅嘿嘿一笑:“我就是一个粗人,只懂种田赶牛,不懂什么礼数,干不了事的。”

  过了几天,田公子又带着随从来到河边读书,读到兴奋处,手一哆嗦,“咚”的一声,竹简书又落入河中。

  田公子又抬脚把随从踹入河中。这一幕刚好又被黑泥鳅看到了,他心说:罢了,见死不救三分罪,还是到河里捞书吧。黑泥鳅当即一个猛子扎进河中,过了好一阵,他钻出水面,换了口气又扎入水中,几次三番,黑泥鳅在河里泡了一个多时辰,这才把竹简书捞出来。他气喘吁吁地把竹简书送到田公子手中,说:“公子,以后不要在河边看书了,竹简书掉进去不要紧,人要是掉进去可就麻烦了。” 田公子接过竹简书,忽然闻到一股刺鼻的恶臭味,不禁用衣袖捂住了鼻子:“什么气味这么难闻?"

  黑泥鳅表情痛苦地说:“几日前我下地割麦,背上被拉了一道口子。这几天下雨,我的茅屋漏水,床上发潮,怕是伤口溃烂吧。”黑泥鳅回去的路上,正巧碰到他的朋友张之景。张之景也闻到了恶臭,他仔细查看了黑泥鳅背上的伤口,眉头一皱:“伤口化脓了,要是不及时处理,恐怕周围的肉都得烂掉。”

  回到家,张之景把黑泥鳅背上的脓血挤出,敷了几种草药,用粗布扎好,又开了内服的草药叫黑泥鳅煎着喝。不出三天,黑泥鳅背上的伤口不再恶臭,很快就好了。

  黑泥鳅摸了摸伤口,对张之景说:“我和你认识多年,却不知你还会医术呢。”张之景哈哈大笑:“这些年你没病没痛的,我空有一身医术也无用武之地啊。不过,以后如果有人问起你后背是怎么好的,你千万不要把我说出来。”

  没过几天,黑泥鳅赶着牛车回家,在路上又遇到了田公子,田公子正要用衣袖捂鼻子,这时旁边的随从说:“公子,这小子身上没有恶臭了,估计背上的伤已经好了。”

  田公子愣了愣,心中觉得有点奇怪,那天看到黑泥鳅背上的伤很严重,一般的郎中没有一年半载是治不好的,怎么这小子的病这么快就好了?

  田公子问道:“你后背上的伤竟然痊愈了,可曾遇到什么神医,吃过什么仙丹?”

  黑泥鳅笑笑说:“公子莫要说笑,我一个山间农夫哪会有什么仙丹?我只是生得皮糙肉厚罢了。”

  田公子又问:“怎么可能,你看过什么郎中没有?”

  黑泥鳅摇了摇头:“我没钱看郎中,吃的是粗茶淡饭而已。”说完,黑泥鳅就走了。

  田公子皱着眉头一阵思量,突然,他把随从叫到身边,在其耳边说了几句。随从听了,脸顿时变了颜色.

  第二天,村里来了许多士兵,把村子团团围住,还把村民赶到了河边,黑泥鳅和张之景也在其中。

  不多时,田公子出现了。黑泥鳅倒吸一口冷气,原来这田公子可不是一般的公子,竟然能支配身披重甲的士兵。

  张之景低声说道:“这田公子莫不是齐襄王之子田建?怪不得他脾气如此暴躁,竟为一本竹简书而把随从踹入河中,视人命如草芥啊。”

  这田公子正是齐国君主田建,他给身边的随从使了个眼色。随从便走到村民面前,扯着嗓子说道:“齐王爱读书,昨天晚上,不慎把书掉入河中,今天你们全村的人要把书找到。书捞上来,全村人每人赏赐粮食;捞不上来,全村处斩!齐王有令,如果从河里捞出来的书有所损坏,全村仍然处斩!齐王明天来河边要书。”很快,齐王走了,村子被许多士兵包围着,村民想要逃跑是万万不可能的。 全村人中,水性最好的当然要数黑泥鳅。但尽管如此,要在这么大的河里捞出一本竹简书谈何容易。上次深水捞书,在知道落水位置的情况下,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现在齐王只说书掉入河里,并没指明位置,自己得挨个地方搜。

  黑泥鳅借来几条渔船,每条船上都有名青壮小伙,手里拿一根芦苇,船上还备着干粮。黑泥鳅把河面分成十几块,按着顺序在河底摸索。为了抓紧时间,他会先沉到河底乱摸一阵,然后到一条船下拿着芦苇吸几口气再沉入河底。每隔一个时辰才会爬到船上歇一会儿,吃几口干粮。

  直到天黑,黑泥鳅在河底搜索了一大半,仍然没有捞到竹简书。但为了全村人的性命,他拼着最后一丝力气,沉入河底继续捞书。

  突然,他在河底碰到了一样东西,用脚一瑞,觉得那似乎是个木箱子。他赶紧钻出河面,让人把箱子拉到了船上。众人拿着火把凑近一看,不禁吓了一跳,这木箱子横窄竖长,分明是口棺材!这棺材密不透水,外面不知涂了什么东西。黑泥鳅叫人把箱子打开,里面竟然躺着一个人!

  这时,张之景走上前去,探了探气息,低头思量:奇怪,这人已经死了,不过身体还没完全发凉,但这箱子肯定投入河底有段时间了,按理说人应该凉透才对。再一想,张之景恍然大悟:这箱子是密闭的,里面有一定的空间,想必这人被关到箱子里时是活着的,过了一阵子才被憋死。

  黑泥鳅不想耽误时间,又沉到河底继续捞书,但捞了一整夜,仍然未见竹简书!

  黑泥鳅有些担心:河底都搜完了,并没有发现竹简书,难不成齐王根本没把书丢进河里?张之景围着木箱子想了半天,突然说道:“难不成……这人就是竹简书?”

  众人大眼瞪小眼,都惊得说不出话来。张之景走到跟前,让人把箱子里的人抬了出来,扒掉衣服,查看了好一会儿,并未发现蹊跷之处。他又叫人把箱中人翻过来,背朝上,众人一看,都惊出一身冷汗!只见这人后背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字,原来他就是“竹简书”!

  黑泥鳅高兴得跳起来:“太好了,竹简书捞出来了,我们全村人得救了。”

  张之景眉头一皱,说:“别高兴得太早,齐王说过,捞出的书不得有损坏,否则我们还是难逃一死。”黑泥鳅还是不明白:“这人不缺胳膊少腿的,能有什么损坏?"张之景神色凝重地说:“人死后皮肤会变硬变紧,后背上的字就会变形认不出来,这‘书’不就损坏了?"

  黑泥鳅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那……怎么才能不损坏?"

  张之景沉吟道:“齐王明天才会来到这里,到时小字恐怕认不出来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这人活过来。现在他死去不久,小字还未变形。”众人大气都不敢出,死人怎能活过来?那不成诈尸了?

  张之景叫人把箱中人抬到一张板凳上,后背朝上,然后在其手腕上绑了两根绳子扯到一棵大树上。他取出长短不一的银针,一共扎了近百针。一个时辰后,死人竟然哼了一声,把周围的人都吓得连退几步。

  张之景见人有了气息,忙端过一碗草药汤,慢慢喂下去。没过多久,箱中人竟然真的活了过来。

  他看了看周围,不禁失声痛哭,把周围的人吓得抱成一团。

  黑泥鳅胆子大,问他:“你活过来了,还哭什么?"

  箱中人说:“我是齐王手下的一个普通士兵,昨日被绑了扔到木箱里,沉入河底。我没犯法没犯事,却差点命丧黄泉。”众人听了,皆烯嘘不已。

  第二天,齐王来到河边,见箱中人活了过来,后背上的字一字未损,不禁喜笑颜开:“是谁把我的‘书’捞出来的?"

  黑泥鳅答道:“是草民。”

  齐王点点头,说:“好,那是谁把我的‘书’救活的,不会也是你吧?"

  黑泥鳅摇摇头,说:“当然不是小人,小人把他捞上来时,他已经没了气息,是一位过路神医把他救活的。我们想要报答神医,可他很快就走了。”

  齐王一瞪眼:“走了?把人救活就走了?"

  黑泥鳅说道:“是的,我们怎么拦也拦不住,他健步如飞,眨眼间就没了踪影。大王,当初您说如果村子里有人把书捞上来,并且书未有损坏,就恕我们无罪。”

  齐王脸一沉,说:“本王当然说话算话,你们都可以活命。”突然又眉头一皱,对一旁的谋士说,“你不是说用捞书这一计就能把神医引出来吗?"

  谋士说道:“能把死人救活,果然是神医。之前那个黑泥鳅后背化脓,竟能在短时间内痊愈,我以为神医就在这个村子,没想到……”

  齐王只好气呼呼地带着士兵走了,全村人都长出了一口气。

  黑泥鳅好奇地问张之景:“张兄弟,你医术这么高,为何不去齐王手下做事?"

  张之景微微一笑,说:“齐王这次捞书就是想把神医引出来,然后弄到他身边给他调理身子,好让他作威作福。可是你看,齐王为达目的,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竟然把活人绑到箱子里活活憋死。如果我们没把‘竹简书’救活,我们全村人的命也都没了。齐王如此残暴,你不觉得他活得越长,对普天下的百姓越是种不幸吗?"

透过马王堆看中国汉代的“竹子文明”,古人为何如此“看重”竹子

目前为止中国发现最为完整的汉朝墓碑群当属在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马王堆汉墓,从汉墓的各类文书和物品中记载着这是来源于西汉初车大侯利仓家族的墓葬群。在外行看来这是一堆平平无奇的古墓,而在考古学领域,这个发现堪称我国迄今为止最为标志性的考古发现之一。

在马王堆的墓葬物品中,我们得以还原一个伟大的古代文明的原貌,而这个古代文明是由竹子连接起来的。不少考古学家在研究马王堆的古代文物中发现,竹子是所有陪葬品中数量和种类最为众多的物品,从中发现的竹子可不是简单的竹子,而是具有具备了工艺和收藏价值的竹子种类。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感叹地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此话其实一点也不假。

一、竹子在汉朝时期的生活用处

1、古今两种竹席的区别

竹子应用到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竹席。那么古今两种竹席有什么不同呢?从汉朝时期出土的竹席在编制方式上居然和我们如今常用到的竹席大同小异,有些细节之处甚至一模一样,在竹席上能够清楚地看到红色和黑色的间隔之间,出现以“人”字为主的几何图形。

而在马王堆墓葬主人的周围,分别摆放这四个箱子,考古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位于北侧的箱子被称为堂屋和居室,就是我们常说的“主卧”,在堂屋底部同样用竹席铺着,如果用现代人的观念来理解,这就是汉代的地毯了。

另外,在上世纪70年代发现马王堆时,里面的竹席的颜色均为嫩黄色,如果不加以辨认,和现代新买的竹席没什么区别,神奇的是随着短短十几分钟的氧化作用,这看似崭新的竹席全部化作黝黑的腐朽物。

竹子在汉朝时期的各个领域运用十分广泛,它在一定程度上的体现了汉朝时期人们经济生活。从出土的马王堆竹制品中发现,反映当时百姓日常的的经济生活的竹制品品类尤为齐全。

2、竹笥-汉朝时期的“储物柜”

除了竹席之外,在汉朝时期,百姓们作为常见的竹制品就是竹篓和竹笥了。从马王堆所出土的竹制品统计来看,两个墓葬共有降级你80个竹篓,在这些竹篓和竹笥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香料、食物以及衣物。

值得注意的是,在竹笥中还发现了从战国时期楚国延续至汉朝的郢称,这是当时已经延续了几百年的金质货币,从统计数据来看,当时出土的郢称就多达300块。

和前期沿用的的货币不同,在马王堆内发现的竹简中清楚记载着这些郢称就是我们所谓的“土金”,如果用当时的货币计量单位计算,每一笥约等于500千克。此外,汉朝时期的常用货币“半两钱”同样在这些竹篓和竹笥中被发现。

3、凝结劳动智慧的竹筐

除了以上所说的物品之外,竹筐同样作为人们平时的生产生活工具,在汉朝时期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出土的马王堆3号墓葬中发现的竹筐和铁插,就直观地反映出当时的生产情况。

考古学家通过对马王堆详实的研究和探索中得出结论,这两件工具很有可能是当时人们在位墓的主人筑墓时,不小心将挖墓的工具落在土里,而正是这样的阴差阳错,成全了考古人员对汉朝时期生产水平和生产工具的探索。

尽管被发现的竹筐早已被泥土压得变了形,甚至出现了残缺不整的迹象,但通过这些生产工具,考古人员可以根据测算得出这只竹筐的口径大小和竹筐的整体构造。从当时最为平常的竹筐中不难发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竹筐整体的筐孔比较大,在边沿两侧都会编织出对称的提手,除了保证整体竹筐架构的牢固,在生产过程能够方便人们背行劳动。

二、竹子是汉朝时期文化载体

1、竹简的用处

在每个朝代都会出现文化娱乐生活,汉代时期同样不例外。在马王堆的墓葬中所发现的竹制品中,有不少正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这其中包括乐器、竹简、体育等各个领域的文化用具。

和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娱乐生活不同,汉代时期最主要的文化内容还是读书。从马王堆的墓葬中被发现的竹制品中,就有相当数量的竹简,其数量将近700枚。这些竹简的内容主要包括《十问》、《天下至道谈》、《杂禁方》等等。

汉子的运用也离不开竹子,中国辞海(1979 年版)收录竹部文字209 个,如笔、籍、簿、简、篇、筷、笛等。中国的文化离不开竹子,从字的组成结构就能看出来。历代各类字典收录的竹部文字就更为可观。而诸如“竹报平安”、“衰丝豪竹”、“青梅竹马”、“日上三竿”之类的成语也都包含着与竹子相关的典故。

2、竹简书的制作

在古代,人们一般用竹简来作为记事的工具,好不夸张地说,竹简是中国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记载工具。

在当时,竹简主要的作用在于用来记录相关材料、事件等。和现代人的书写方式不同,倘若在古代想要写一部书或是文章,需要耗费非常多的竹简。当时人们为了妥善保管竹简,同时为了让审阅者更为方便,一般都用绳子或是皮带捆绑,这样人们就能根据竹简的先后顺序阅读和编写,而这样编写方式被称为“韦编”。

据传,当时孔子在看《周易》时,就因阅读次数过于频繁,而将牛皮带编制成的逐渐书翻断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竹简的体积大、编辑难度大、书写字数少等特点。还有不少传闻说,

当时秦始皇每天在批阅文公时,都是以重量来计算的,他每天要批阅的公文重量多达25公斤以上。就拿汉朝时期的书生东方朔为例,他就洋洋洒洒地写过一篇奏章,为了将这篇奏章呈到汉武帝面前,甚至动用了两个壮汉才能勉强抬进宫内,可想而知竹简书的重量。

说完了竹简书,就不得不提的是笔了。我国古代所所用的书写工具大多是毛笔,这个距今已有将近六千年的物品被推测出现的时期为仰韶文化时期。而我们现代人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实物毛笔是在湖南长沙被发现的战国墓中的楚笔。

从东汉诗词人的一首《笔赋》中,我们就能大概描述出当时所使用的毛笔造型,与现代社使用毛笔相差无几。

3、竽—南郭先生逃不过的坎

当然,古代人也不都是这么斯斯文文地看书,他们也有欢乐庆祝的时刻。主旨乐器可谓是考古学家们在马王堆里发现的竹制品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一种。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滥竽充数”中的竽,正是兴盛于汉朝时期的经典乐器。

竽作为当时经常出现在高级场合的管乐器,有着悠久的年代久远的历史考证,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人们就开始使用竽作为乐器演奏。而我们所学的成语“滥竽充数”说的正是战国时期的南郭先生,齐桓公这个人有点怪癖,他不喜欢听齐奏,偏偏喜欢独奏,于是这位学艺不精的南郭先生只能乘着人群溜走了。

4、“竹子”的精神寓意

虽然在汉代的时候,竹子并未孕育出较为精准的涵义,但是“竹子”的精神寓意充斥着整个华夏文明。甚至有更多的文人雅士,以“竹”养志。

魏末晋初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不拘礼法、清静无为,也算得上是当时社会上的一股清流。后世诗仙李白,也是“竹溪六逸”之一,写同样写过很多关于竹子的诗句,在《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一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

三、竹子在汉朝时期的军事作用

一首古老的民歌《弹歌》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或许还在华夏文明尚未成型之时,就已经具有了“竹子文明”,这首民歌说的正是竹子的军事作用。

1、冷兵器时代的王者—弓箭

和如今“军事强国”的口号一样,在古代兵器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冷兵器时代的汉朝时期,弓箭是古代兵器中最为常见的。

弓作为最为原始的兵器,它在建造这初正是采用单片竹材和木材制作而成,制作者需要将竹片弯曲到一定程度,并在竹片两端用皮条或者麻绳绷紧形成弦;箭的制作过程同样也采用了竹材,最初的箭大多采用竹竿或者竹棍,并用刀将竹片削尖,这就是箭的雏形。

随着人们逐渐使用弓箭,在后来的兵器发展中,他们讲大自然的鸟类羽毛绑在箭的尾端,他们认为这样能够增加箭离弦时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随着后来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也开始对弓实行技术性的改良。其中一点是综合采用木头、竹子甚至动物身上取下的筋,用以制作成弓的复合型材料,这样技术改良使得弓的强度和韧性极大地增强。

2、“箭”在汉朝的军事地位

《史记》中就曾记载: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所带领的随行军队中每个人都背着长长的弓,箭则携带在腰间。

曾经名震中原的李广,是一位使“箭”高手,从史料中记载着他在汉族与匈奴的天山之战中的壮举,这位勇猛无比的将军独自率领五千骑兵,用弓箭力挫匈奴军队,当时在匈奴军队内甚至出现了“闻箭变色”的情况。从马王堆出图的3号墓地中被发现的竹制弓有两件,起弩弓狂比战国时期的更为宽厚,全长约为140厘米。

四、结语

汉朝作为我国注明的辉煌历史时期,其间的生产、政治、经济一直以来是考古学家热衷的研究发现,从出土的马王堆墓葬中所发现的竹子,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汉朝时期的生产生活状态。竹在我国的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的出现极大改善了们生产过程中单靠人力的落后生产力,在军事方面,竹制武器的运用也让当时汉朝的国力不断增强,得以平定邻郡的叛乱。

参考文献

《史记》

《六韬·龙韬》

《说文解字·竹部》

云梦睡虎地秦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还有笔、墨、砚的书写工具。这些竹简长23.1~27.8cm,宽0.5~0.8cm,内文为墨书秦篆,创作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是研究秦朝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历史及中国书法的历史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睡虎地秦墓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简长27.5cm,宽0.6cm。内容分类整理后,共分十部分:《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其中,《语书》、《效律》、《封诊式》、《日书》为原书标题,其他书名为后人整理拟定。

竹简收录秦律十八种,计202简,内容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每种律文均为摘录,而不是全文,律名多写于每条律文尾端,内容涉及农业、仓库、货币、贸易、徭役、置吏、军爵、手工业等方面。时至今日,还没见到过完整的秦代法典,所见最多的法律条文即是睡虎地云梦竹简所载的秦朝条文。

据专家鉴定,睡虎地秦简是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此简的字形结构已渐渐脱去象形,向符号靠近,省繁就简,变长形为方扁形;笔画刚柔相济,肥瘦兼有,变化多姿,改弧曲为竖直,去连带而呈点势,横画挺平扁长,略带波磔,突破了古文字的形体格调,“展现出隶书的某些特征,为过渡到汉隶创立了基础”3。

从简中可以看出字体脱胎于秦篆,形体中仍保存有大量的母体痕迹,篆隶混杂,秦隶在破坏、肢解秦篆的书写方式中,尽管仍留有大量篆书圆笔中锋的笔法,但比《青川木牍》隶化的特征更为明显;汉代古隶书体中的蚕头燕尾、方圆兼济、一波三折等笔法在简中都已出现,部分简上还有明显的连笔意识,是典型的秦隶字体,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

里耶秦简

里耶,位于湖南省武陵山腹地,湘、鄂、渝、黔四省市在此交界,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现在是湘西“四大古镇”之一。

里耶秦简是2002年6~7月间,在湘西龙山县里耶古城的一口古井中发掘出来了三万多枚秦代简牍。这批“埋藏了2200多年的秦代简牍,纪年从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0年)至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记事详细到月、日,十几年连续不断。在此之前,“中国古代正史中关于秦朝的记录不足千字。专家认为,里耶秦简是极为重要的百科全书般的日志式实录,它是继兵马俑以后秦古的又一惊世发现,蕴涵着巨大的学术价值。”4

在此之前发现的秦简,“最重要的有湖北云梦秦简1155枚(另有80枚残简)、甘肃天水秦简460枚、湖北龙岗秦简283枚、木牍1枚、湖北荆州王家台秦简800余枚、四川青川秦牍1枚等。历次出土的秦简总数也不超过4000枚,尚不及此次里耶发现的秦简数量的七分之一。”5

这批简牍大部分记录着秦王政(始皇)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间(公元前220~前209年)的历史,一年不少,记事详到日月,是我国最为丰富、最为珍贵的秦代原始公文档案。它以鲜活的文字形式填补了秦代历史的大段空白,其大量的史料信息将独立构建起崭新的历史篇章。

秦简出土的同时,发现了年代分别为西汉和东汉的2座古城,尤其是“一号古井”近3万枚秦简的出土,可称得上是中国考古界近50年重大发现,填补了湘西地区乃至全国秦汉时期古城,尤其是秦代古城考古的空白。按我国考古界泰斗、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张忠培为首的专家们鉴定并赞叹那样:“里耶秦简的考古价值可以和殷墟甲骨、敦煌文书相媲美,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6

据负责发掘和清理里耶秦简的张春龙副研究员介绍,里耶古城出土的简牍约有20余万字,字体属古隶(秦隶),内容多为官署档案,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极大地增添和充实了秦代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里耶秦简对研究秦的统一和秦文化的传播,以及秦朝的书法进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清华大学战国竹简

2008年10月22日,清华大学宣布,2100枚战国时期的竹简入藏清华7。其中,发现的《尚书》佚失的篇章属首次出现,竹简是今年7月由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后捐赠给清华的。

初步统计竹简数量约为2100枚(包括残片),预计整理后为1700支。经过11位学者组成的专家组鉴定,这批“清华简”属于战国中晚期,距今大约2300~2400年左右,应出土于古代的楚国境内。

“清华简”的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有46cm,最短的不到10cm。李学勤教授说,战国简最早发现于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只有零散的出土。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两次发现大量的战国竹简书,分别为800支和1000多支,所以“清华简”可以说是目前数量最多、而且年代最早的竹简书之一。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发现了失传的《尚书》篇章。《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列于六经之首,为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据称先秦时《尚书》有百篇,经过秦始皇焚书,大多佚失,汉朝初年只有29篇流传了下来。

“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都是焚书坑儒以前的写本。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縢》、《康诰》、《顾命》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则是前所未见的佚篇。

另外,“清华简”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一篇编年体的史书。该书所记历史上从西周初起至战国前期,与传世文献《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容。此外,类似《国语》的史书、类似《仪礼》的礼书、前所未见的乐书、与《周易》有关的哲书等,都是两千余年无人见过的。

这批竹简是国内目前发出数量最多、年代最早的竹简书之一。该批竹简对研究战国时期文化、楚国历史以及古代书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22/1697213235370100.html
上一篇:梦部首(梦部首查字法查什么)
下一篇:壬午五行属什么(壬午日五行属性)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