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八字分析(宣化上人命运)

成为职场人上人的黄金八字决

想成为职场人上人,光靠努力的工作还是不够的,必须掌握以下八字决:

【1】隐

所谓隐,在自己还不够强大的时候,要学会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要过度的张扬自己,更不要有过多的棱角,也不要与同事和领导过多炫耀自己,把自己当做一个非常非常普通的人,不要引起大家对你的关注。

【2】吃

就是要能吃苦, 在干工作和办事情时不要过多的计较,能多干的就多干一些,看似是自己吃了点亏,但在办事情的过程当中,也学到了很多本事,另外一个就是要能吃话,不要被人家几句话就给呛着了。

【3】圆

圆就是对自己要求尽量的严一些,而对于别人不要有太多的在意,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外圆内方,会圆是一种谋略,也是一种智慧,让人对你有圆滑的感觉时就有些过了,必须把握一个度。

【4】忍

千万不要因为一些小事,或者是你感到气愤的事,甚至是别人故意找你的事,欺负你,也要学会忍,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是这个道理,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练心养境,当别人看到你要成大器,一定会找你的麻烦,你不忍就是自废了武功。

【5】为

就是一定要学会为人处事,处理好人际关系,能让的我们让一让,能和气的,我们就不要伤了这个和气,特别是与你的同事和领导要保持恰当的分寸和距离,不可过远,也不可过近,你再有本事和能力,没有同事和领导的帮衬,也做不出来什么大事儿。

【6】抓

要把握机会,学会抓贵人,抓机遇,那些能为自己所用的关系和贵人,要不惜你的时间和代价,先与其保持好关系,甚至要把关系处到比朋友还好你亲人还亲的地步,你离成功就非常近了。

【7】学

学有三层意思,第一,自己必须有学习的习惯 ;第二,要找对标杆仿与学,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向什么样的人学,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仿他们的工作方法,仿他们的习惯等等;第三,要向自己的竞争对手学,然后超越他们。

【8】狠

当自己积累够能量的时候,不要考虑的太多,有机会的时候,必须下狠手,如果前怕狼后怕虎,你什么事也干不了,能踩在脚下的就踩着别人的肩膀,不能踩的也要用手往两边巴拉巴拉,你不狠,别人对你狠,这是职场上生存的法则,你必须遵守。

五祖度化六祖的故事~宣化上人讲解《六祖坛经》(1)

  行由品第一

  此经中第一品,是六祖大师对其徒众略述他的生平。「行」即指六祖的生平,「由」是指他依据什麽来修行。「行由」,是指其源处,是从何开始。

  惠能的父亲,本籍是范阳(河北省),後因事故,彼降迁到岭南(广东省)。六祖俗家姓卢。六祖的父亲被贬谪到岭南——在唐时是属边疆荒凉之地。其父本来是官员,因犯罪而被流放到岭南。

  惠能的生活很不幸,他的父亲在他三、五岁时便去世,而遗下孤苦的他和守寡的母亲,故只好迁移到南海,嚐尽各种艰辛及贫乏。为了维持生存,惠能只有入山砍柴,挑回到城市去卖,以此微薄的收入,买米给他母亲和自己吃。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还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崭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

  因六祖家贫,他没受过教育,所以不识字。那时在中国上学要缴学费的。虽然他不识字,可是天性聪颖,一听到经文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即悟,而了解以前所不明白的境界。

  五祖住在东禅寺,教化徒众有一千多人。当时中国人学佛兴盛热忱,所以有一千多人共同在一山学习佛法。

  当惠能听说有千余人共同学习佛法的圣地,他非常兴奋,便迫不及待的问这客人说:「我该怎麽办呢?我真想去那里学佛。当我听你念金刚经时,我明白它的义理。我要去求法,但我有一位年迈的母亲,乏人照顾,我应怎麽处理呢?」

  因为菩萨是不求名的,故六祖并没有说大菩萨在此时来帮他忙。经文只简单说因宿昔因缘,有一客施惠能纹银十两,这真是一个大的供养。因为他一天砍柴到市上卖,只值几个铜板,即使惠能在千日卖柴所积聚的钱,也比不上这些银子那麽多。

  他便拿这些银子来安顿好他母亲的衣服和粮食。也许这人告诉他说:「你虽穷,但仍要学佛法。现在我来帮助你。」乃施予他这笔金钱,方便他能去求法。这供养的功德是很大的,将来这人一定是一位肉身菩萨。现在在这里也许也有人这样做,自己想一想:「我是否有做积德的事呢?」若你不记得,那没有关系,不需要打这种的妄想。

  这人敦促他说:「你有这麽大的信心,一听经文就开悟了解义理。快!赶快去黄梅见五祖,那确实将会对你有用的。不要迟了,马上就去吧!」

  六祖立刻回去将他母亲的生活安顿好,就辞别了。不出三十余日,他便抵达双峰山东禅寺。在旅途中他没有打妄想,只一路赶程,故不知不觉来到黄梅,後礼拜五祖。那时六祖大师才二十四岁。

  五祖问:「你是从那里来的,来此地要求得什麽?」惠能答说:「弟子是从岭南新州来的,我什麽都不求,只求作佛(觉悟)。其他的都不重要。」

  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并且又是獦獠,怎能作佛呢?」「獦」,是一种鼻子很短,与狗相似的小兽。「獠」,是未开化的蛮夷。这是指这种人不明理,未开化,是属於畜类的人。

  六祖马上回答说:「人虽有南北的分别,但佛性是常住不灭,是没有南北的分别的,虽獦獠身与和肖的身份不同,可是佛性又有什麽差别呢?」

  因为他身旁徒众聚在左右,五祖就止住不说了。他只简单告诉六祖说:「好,你已来了,赶快跟随大众去做事。」

  惠能启禀五祖说:「我自心常生智慧,这智慧是从自性生出来的,不离此即是福田。我不知和尚要我做些什麽样的工作呢?」(福田是指在佛法僧三宝前所做的各种功德。又僧人穿的袈裟,缝成一条一条的,象徵福田。若恭敬供养三宝,即是种下功德之根的地方,以後定会成熟而结福果的。)

  五祖听惠能这样说後即言:「这獦獠根性锐利。」(根是指一个人听、信、解、受、持佛法的能力。众生根性有真、俗、中的分别。)五祖警告惠能要谨慎,不要再继续讲了。他说:「你不必多说了,到後院槽厂去。」

  在後院有一个行人便教惠能如何如何做。每当人到一新环境时,常会被人欺侮。这个徒弟还没出家,他就不客气地吩咐惠能说:「你每天要去砍柴,用来烧火煮饭,这是一把斧头,一定要砍些乾木来。还有,每天你必须用脚踏舂米碓。」

  如此过了八个多月,某日,五祖见惠能在打谷场上工作,便对他说:「我想你的智慧和见地是可用的,但是担心有人会嫉妒你而起害你之心,所以故意不和你说那麽多话,你明白我的苦心吗?」惠能回答说:「我明白,所以我不敢走进前殿法堂和师父讲话,以免别人注意到我的行为,或师父慈悲的对待我。」

  有一天五祖大师唤所有的徒众集合起来,对他们说:「世人最重要的事即是生死,无论你曾如何地荣华富贵,仍免不了死。应知生如何生法,死如何死法,若对生死不了解,那麽这一生可说是糊涂而来糊涂而去。你们这些修行人,每天只知求人天的福报,而不知修慧,不想办法了脱生死,总在生死苦海里转来转去。若自己的本性迷昧了,尽求福报,怎可救你自己生死的问题呢?」所谓「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象身挂璎珞,也就是迷昧自性,修福是救不了你自己的。

  你们每个人去观察自己真正的智慧,要在自己本心找出般若之性,即真正的智慧。现在去作一首偈颂(「偈」是梵语,译为颂,颂是四字、四句或五、六、七、八字不定。),拿来给我看,若你明白真正智慧的大意,我就授衣钵及传法给你,为第六代的祖师。

  你们快点作来给我看,不要拖延。若用思量分别心来作,那是没有用的,因明心见性,见到佛性的人,说完後便即刻明白。你若能这样才有用处,好像拿把刀到两军阵前,也能即刻见到自性,是同一个道理。

  大众得到五祖吩附後,乃退回各人的寮房,大家互相地说:「我们大家不必搜索枯肠作偈颂了,因为那是白费功夫的。」相信说这话的是神秀一派人,准备将来请神秀作第六代祖师。这一派人也许是他的徒弟、兄弟或有亲戚关系的人。

  「且我们也没什麽学问,作出来也不会上选的,神秀首座和尚仅次於方丈和尚,他是我们的教授师,给我们讲经说法,他的学问好、道德高,一定是他得到祖位。我们即使费心作颂也是很粗陋,只是白费心思罢了。」所以其他人听到这话,皆打消作偈颂的念头。若大家都作,恐怕有人会将神秀上座的祖位抢去了。

  在这时神秀心想:「唉!大家所以不作偈颂的原因,是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父,按理来说我应该作偈,他们大家都那麽客气而等著我来作呢!」神秀自己也知逍没有人来和他抢祖师的位子,所以不管作得好不好,都没有人和他争的。

  「我要作一首偈颂呈给和尚,假使我不作的话,和尚如何能知我对佛法的见地、深浅的程度,和是否有智慧呢?可是,我苦呈偈的用意,是为向五祖求法,那是好的。但若是为做第六代祖师,这想法就不对了。」

  「如果为了要做祖师而作偈,这和凡夫世俗人心理一样,来夺取圣位,又有什麽分别呢?可是我若不作偈颂,那怎麽办呢?我始终也得不到法,五祖也不会传给我,因为他已经这样宣布,定要呈一首偈才能得法。唉!这事情实在太难了!」

  这时一般人都没有贪心,不想做祖师了,而让位给神秀,可是神秀自己也不知如何作偈颂,所以他说:「大难,大难。」

  在五祖住的堂前,有经行走廊三间,在墙上本想请供奉卢珍来画楞伽经的变相,及五位祖师的

血脉图,五祖想画这些图,使流传到世界上供养。

  供奉是当时的官职名,无论人有什麽技能及所长,可到皇家去做。供奉的名字叫卢珍,身为一处士,他会画画。卢珍因技艺好,故他任当时的供奉官职。

  「楞伽经」的楞伽,是锡兰的一个山名,意谓「不可往」,因这个城是在南海摩罗山顶,没有神通的人到不了此地。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此地说法时,是用神通到这山顶上,为这些有神通的人说法。「变相」即是神妙不可思议变化的样子。五祖血脉图,即是初祖达摩到五祖弘忍大师,这接连不断,像体内流通血脉的一个图。

此时神秀的学生都没有贪心了,可是他自己却放不下,总想作第六代祖师。本来他说做祖师是不对的,但他却不能停止这种思想,放不下这个作祖师的欲望。

  把偈作好,很多次想呈给和尚。可是每次走到五祖堂前,心中恍惚,紧张到几乎要发狂了,说:「怎麽办呢?我所作的偈颂可不可以呢?」所以就心情恍惚,认不清楚,似是而非,自己产生了很多问题,急得金身流汗。想呈又不敢,这像赌钱似的,若输,就没祖师可作了,这样来回经过四天。这是很苦的,所以作祖师不容易,这四天他眼都没闭过,整天坐立不安,睡也睡不著,吃也不香,只因惦著是否可以合格通过作祖师的关?

  神秀到过五祖堂前十三次,但还是不敢呈偈。不像现在我给你们考试,一下子就写完交卷,因为这是没有那麽重要的缘故。若能考上就作祖师,我想你们的手也会颤抖而写不出来了。

  这时神秀大师头脑冷静了,他想:「嗨!不要那麽著急,要有点定力,不如我将偈写在三间走廊墙上,让五祖他自己看见。假使他称赞这偈颂作得好,那我就出来向五祖叩头礼拜,说这是我作的。若他批评说这偈作得不好,根本没有用,那就枉费我在山中住那麽多年,受人恭敬礼拜。我简直一点都没有道德修行啊!」

  在三更时,即深夜十二时左右,神秀便偷偷地躲开众人,自己拿箸小蜡烛。因为如果灯太亮,旁人就能看见。乃将偈写在南边走廊墙壁上,把心里所见的道理都写出来。偈曰: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神秀写完了偈颂,就赶快两步并成一步静悄悄地回到自己寮房,神不知鬼不觉的。神秀又想:「当五祖明天看到偈颂时,如果欢喜,那就表示我和佛的心印妙法有缘,就有这个命运可作祖师。若五祖说这偈不好,这是我没有开悟,宿世孽障太重了,而使我不能得以心印心的妙法。唉!五祖他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议,不能测度他的意思和用心啊!」

  因为他没有把握,故神秀还在紧张中,在房子里,坐也不舒服,立也不安乐,这样一直熬到天亮。

五祖大师早知神秀仍未开悟,还没真正了悟自性。

(以上内容摘自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行由品.第一卷》,有删节,无改动。题目是编者所加。)

七位高僧临终遗言,都指的一件事到底是什么?

自在往生,天降神光,累世修物的精华尽在其中。有道是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如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

以下这些内容将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同时需要我们不断修行才能达到。这些直指当下人心执迷的高僧大德分别是李炳兰居士、印光大师、屈云大师、宣化上人、六祖慧能大师、弘一大师、名山长老。

众所周知佛教讲究的是一种宁静与慈悲的境界。如果我们过于注重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反而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忙来忙去,不过一场空。李炳南居士是孔子赐奉观孔德成先生的秘书长,他经过禅宗和密宗,最后专修专弘净土于1986年4月13日往上。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没有任何疾病,只是体力日渐衰弱。在97岁高龄时,他还躬身叮咛弟子念经,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虚辱法身活。李炳南居士圆寂前说过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心不乱。这句话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宝鸡经、华严经中都有提到。其所表达的含义是把自己的心放在一个念头上,像是这个念头就在眼前一般,清晰坚固,心意专一而不散乱,即使在吃饭、穿衣、走路的时候,也不起任何分别心。

常有人说修行的第一障碍就是分别心。人的分别心处处干预着我们的生活、情感、决策等,更有一些人执着于不同的见地、思想主义、意识形态,而人为的制造矛盾,反而白白消耗自身。

印光法师是时期的四大高僧之一,自21岁李祖出家后,便弘扬念佛法门作为自己终生的追求目标。他一生衣食住德皆极简单粗劣,临终时他依旧不忘嘱咐弟子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只要恳切至诚,没有不蒙佛接引,待业往生。正所谓学佛就是修心,学佛就是对心灵的修养。一个人要想成佛,就得关照自己的内心。佛说心净则国土净,金平则天下平,一切随心转,方可及时去掉我执。

中国第一高僧虚云法师乃近代一身而洗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一上两次得文殊菩萨显圣相救,并通过人世间的所见所闻,精修佛法,坚持苦刑长达百余年,同时见证了人间百态和社会变迁。他立作15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捺一仗、一立一钟行遍天下。同时他也是一个真正关心人间疾苦的人,在冬季大旱之时,诵经七天七夜,为百姓祈学除去瘟疫。虚云法师一生活了120岁,临终前留下了一个戒指。戒指是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规定和行为。

佛陀逆凡前就曾教世弟子应以戒为师。凡为佛子,无论在家还是出家,都应本着如来的大慈悲信长持戒自律。所谓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因定發慧,依慧解脫,就可以显发如来藏的本有光明。如今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死死,生生沉沦苦海,为无始以来造的种种异而烦恼。虚云法师简简单单一个戒字,便是告诫世人,要想获得无量的福报与智慧,就应该围绕着一个戒字自我约束。只有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才能开发我们即人成佛的大道理。生死道涅盘而玄化上人一身修为同样深不可测。

到1992年就曾预言20年后全世界的瘟疫结来了,不仅是单单一个国家这样,只要有人的地方,都会有瘟疫的蔓延。由于人类自私自利,你争我谈,致使国而不国,家而不家,人而不仁,所以这种病一旦爆发,就像洪水横流,无可挡御。可惜如今时过境迁后,人们才认识到虚化上人的良苦用心。1995年6月7日,侍寿78岁的宣化上人圆寂。临终遗言表示,我从虚空来,回到虚空去。我走后你们可以送华严经念佛,要多少天就多少天。华严经被大乘诸宗封为京中之王,无论是生死大劫,还是各种天灾人祸,我们都可以从中明心见省了无因果。在这个万苦交煎、充满万恶的世界中,如果不改自己的习性毛病,又何能处理得了娑婆之苦呢?

弘一大师是现代佛教乃至文化中的一个传奇,他年轻时在各种艺术领域皆有非凡造诣,却在中年时突然抛妻弃子,遁入空门。由于晚年疾病缠身和长期的精神紧张,元寂那年他才不过61岁。徘徊在人世间的最后七天,他不吃饭,不吃药,饿的时候只是饮用一些清水,接下悲心,焦急四次之后告别人世。从由一个卓氏公子到最后成为绿宗高僧,他一生都是卑悲心心之中焦急度过唯众生之沉溺生死悲婆娑之八苦交尖。

同时也迷见佛陀而圆成佛道,心生净土而化度十方,在人生中起起伏伏60余载,每每回忆起一生的汉事,弘一大师都一杯一心他人世一场,经历种种,休息种种,一辈子好好的活到如今,好好的死,也算自在往生了。佛教禅宗六座慧能大师最后的遗迹是物物不善修,腾腾不造恶,寂寂断,简文荡荡无无助。从大字不识的乡野樵夫到得道高僧,他从小就饱受人间疾苦,出于对佛法的深爱,莫不使定。他更是对出了那对千古称奇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正所谓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放下心中的执念和贪婪,才能更好的享受有限的人生。灵山长老的临终遗迹也写道,一旦无常道,方知幻化身。劝君多念佛,念念积贪嗔。这种境界也需要我们不断的修行才能达到,如此方能更好的与他人相处,更好的生活。

魔就专骗这种人(宣化上人)

根本那些个人也没学过佛法,也不懂佛所讲的是什么道理。

恭录自《楞严经浅释》

宣化上人

修行人着魔时,有时有一种空魔来了,他附到你的身上,说:

你不要受戒,这个受戒呀,那是小乘法嘛!大乘菩萨没有这么多麻烦的拘束,不要管那个!

所谓‘大象不游于兔径’,你看大象,它不走兔子走的道路;‘大悟不拘于小节’,你开大悟了,什么都没关系,这一切都空的嘛!

以前我不讲过吗?‘酒肉穿肠过’,酒肉在肠子里边过去了,‘佛在心头坐’,那个佛──一切唯心,你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嘛!”他这么样讲。

所以乃谤持戒,说你不要持戒,说你这受戒,这小乘人才受,大乘人不要这个。其实大乘人的戒更清楚,大乘人更不应该犯戒的。

魔就愚骗这些个无知识的人,根本那些个人也没学过佛法,也不懂佛所讲的是什么道理。

所以他说什么,这些人就唯命是从,就以为他说的对了。为什么以为他说对了?因为没听过佛法,也不懂什么叫佛法。

不要毁佛禁戒!不要谤毁佛的戒律!

宣化上人

「毁佛禁戒」:(这种人)说:“不要受戒!你受戒干什么?还要弄一个戒来管着你。若不受戒,多自由呢!何必要受戒?”

其实,你不受戒是自由;很容易就堕地狱了,这真是自由!你若受戒,有戒来支持着你,有那个戒相、戒法、戒体,你受过了,不是那么容易就堕地狱的;就是堕地狱,也很快就出来的。

你要是听你自由不受戒,那么堕到地狱里,什么时候再出来,那是没有人担保的;要是受过戒,就是很长的时间,也会缩成很短。

就好像你犯了很大一个法,你给詹逊总统或者做个护卫,或者做一个茶房,你犯罪被警察捉去了。詹逊那儿给写几个字,说:“你把他放出来吧!”他就被放出来了,很快的。

若没有呢?就很久也放不出来的,不知拖延多长!这是一个样的道理。那么有戒来保护着你,你该受很长罪的时间,就可以缩为很短;所以不要自作聪明,说是不要受戒好。

你还是受戒好!我告诉你们:“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众生受了佛戒,就是入佛位了;所以不要毁佛禁戒!不要谤毁佛的戒律!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23/1696085608214344.html
上一篇:老年伤子的八字(老年受苦的八字)
下一篇:邓伦八字命理(邓伦八字命理福布斯排行榜最新)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