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九九重阳,你知道该如何插茱萸吗?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关于重阳节的诗句,最著名的大概就是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茱萸要怎么插?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今天是九九重阳节,当你登高望远时,可曾想过这些问题?
如今传统节日复兴,重阳节开始走入大家的视野,但大多数人只知道重阳节要登高、敬老,却不知道这些习俗的来源和背后的含义。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解答了其中几个问题。
中科院北京植物园。图为山茱萸果。人民视觉 资料图
小朋友与家长手工制作茱萸花作品。人民视觉 资料图
重阳为什么要登高?
“秋天浊气下沉,天高气清。高处空气爽朗,干净,登高心情好,饮酒赋诗,诗意人生,是美好生活的体现。如果在低洼处,毒气聚集,易得疫病。”田兆元表示,“秋高气爽”是重阳登高最根本的原因。古人顺应节气,自然不会错过秋天这个气候适宜、万物丰收的季节。也因此,登高也并非重阳一日之举,而是深秋宜高处立,高处居。
另外登高还有一个有趣的讲究,是最好带上家里的动物。这个说法出自梁朝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传说桓景重阳登高回来,家里畜牲都死了。所以登高,要把动物都带上。”田兆元说。
社区老人在制作茱萸花卉喜迎重阳节。IC 资料图
重阳该如何插茱萸?
田兆元介绍,插茱萸有几种形式。
一是标准型,用红色布袋盛茱萸多颗,以双数为宜。最低四颗,最好八颗。缝做香囊,佩戴于手臂,男左女右。
二是将茱萸枝插于头上、身上、任何可插之处。
三是插在居住环境中任何地方。
四是摘下茱萸,固定在发簪、徽章、挂件等处,然后佩戴。
插茱萸与端午插艾叶有相似之处,有辟邪保健康之意。
社区老人在展示制作的茱萸花卉。IC 资料图
为什么九九叠数和节庆关联?
如果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中国几个重要节庆都是“叠数”,例如一月一元旦,三月三上巳,五月五端午,七月七乞巧,九月九重阳。
“日月叠数是中国节庆形成的主要形式之一。”田兆元提醒大家注意,叠数的节庆全部是单数相叠,双数日月叠数一般不成节日,“四四”“八八”“十十”,是很大的忌讳。
“叠数比较好记,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崇尚‘阳’,单数是阳数,双数是阴数,所以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把单数的日月叠数都占满了。”
其中,“一月一”和“九月九”最为重要,一月一是元旦,九月九则是重阳。“九是单数中最大的数字,又还留有余地,所以是吉祥的数字,‘十’就不行。也因此,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九为老,所以重阳节也是敬老节。”
除了日月叠数为节,中国传统的另外两种节日生成方式来自太阳和月亮历法。太阳节日主要是二十四节气,月亮节日则主要是月圆节,如正月十五上元,五月十五大端午,七月十五中元,八月十五中秋,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叠数节、太阳节、月圆节,还有多少重要节日?所以重阳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九月九是最大的一个叠数节,也是最快乐的一个节日。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九九重阳也是一个最为吉祥的节日。”田兆元说。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施鋆
《说文解字》第78课:“遍插茱萸少一人”里的茱萸是什么?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78课,仍然是讲“艸”部汉字中的六个汉字,具体如图:
(今天所要讲的六个汉字)
1、芘。这个字有两个读音。(1)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一个音pí。给的解释是:“艸也。一曰芘茮木。”“艸也”,是一句,说明这是一种草,但没说明是什么草,所以暂时存疑;“芘芣木”好说,《诗经.东门之枌》里说:“视尔如荍,贻我握椒。”毛传说:“荍,芘芣是也”。郑玄笺注:“美如芘芣之花。”孔颖达疏引陆机的说法:“芘芣,一名荆葵”。芘芣就是锦葵,锦葵科。二年生草本,花淡紫色,有紫脉,为园艺栽陪品,供观赏,二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分枝多,疏被粗毛。叶圆心形或肾形,具5-7圆齿状钝裂片,两面均无毛或仅脉上疏被短糙伏毛。样子如图:
(锦葵)
(2)这个字的第二个读音读作bì。这个读音跟《说文》里的另一个字有关,《说文》里的“荫”,解释说“或作芘”。《庄子.人间世》:“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陷将芘其所藾”陆德明释文说“‘蒋芘’,本亦作庇。”也就是说,读这个音时,通“庇”,就是荫蔽,庇护的意思。
芘的小篆写法如图:
(芘的小篆写法)
2、蕣。读作shù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木堇,朝華暮落者。从艸舜聲。《詩经》里有:‘有女同车,颜如舜华’”用“舜”来形容一个女孩子的美丽的容颜,实在太合适了,它的花极美,又会朝开暮落,女子的容颜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看:舜就是“蕣”,即木堇,就是木槿,锦葵科,落叶灌木,叶菱状卵圆形,常三裂。夏秋之际开淡紫、红色或白色花,开白色花的经常可以作蔬菜;另外,它可以全株入药,古称其花朝开暮谢。它的样子如图:
(木槿)
蕣的小篆写法如图:
(蕣的小篆写法)
3、茱。 读作zhū。《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茱萸,茮属”可见这个字就是指茱萸这种植物。茱萸又称“吴茱萸”。芸香科,落叶小乔木。叶对生,奇数羽状复叶。夏季开绿白色小花,圆锥花序。果实红紫色,裂开。未成熟果实入药,果实称“萸肉”,俗名枣皮,供药用,味酸涩,性微温,为收敛性强壮药,有补肝肾止汗的功效,可温中止痛,杀虫。古代有重阳节佩茱萸囊、饮菊花酒健身去邪的风俗。比如唐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西京杂记》卷三里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茱萸除吴茱萸外,还有芸香科落叶乔木食茱萸,果实可以吃;山茱萸科的山茱萸,果实可供药用。茱萸的样子如图:
(茱萸)
茱的小篆写法如图:
(茱的小篆写法)
4、茮。这个字有两个读音。(1)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一个音jiāo。给的解释是:“茮莍。”茮莍,本义同椒,就是花椒,属芸香科、花椒属落叶小乔木,茎干上有刺,枝有短刺,当年生枝被短柔毛,叶轴常有甚狭窄的叶翼;小叶对生,卵形,椭圆形,稀披针形,叶缘有细裂齿,齿缝有油点。花椒也可用作中药,有温中行气、逐寒、止痛、杀虫等功效。治胃腹冷痛、呕吐、泄泻、血吸虫、蛔虫等症。又作表皮麻醉剂,比如电视剧《神医喜来乐》里喜来乐曾有拿花椒治牙痛的偏方,用的就是它的麻醉功效。花椒植株的样子如图:
(花椒植株)
当然,最重要的,花椒是常用的调味品,它的样子如图:
(花椒)
茮的第二个读音是niǎo。读音出自《集韵》,组成词汇“苭茮”具体见“苭”字。《玉篇.戏艸部》:“草长貌。”意思就是“草长的样子”。
茮的小篆写法如图:
(茮的小篆写法)
5、萸。读作yú。《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茱萸也”,具体见上面的“茱”字。萸的小篆写法如图:
(萸的小篆写法)
6、莍。读作qiú。《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茮、樧實、裏如表者。”《尔雅.释木》释文引作:“樧,椒实,裹如裘也。”盖古本如是,“如裘”所以从求。今本“裹”、“表”二字乃传写之误。意思就是椒类果实表皮上生的疙瘩,我们看花椒的样子:
(花椒果实表皮的“莍”)
莍,有“裘”的意思,按照《说文解字》就是“皮衣”的意思。“莍”的意思就是茮一类的果实外皮密生的疣状突起的腺体,如上面放大的花椒果实的样子。莍的小篆写法如图:
(莍的小篆写法)
我们说,汉字的造字法,现在来说,都是基于《说文解字》的“六书”,但实际上,远古的人们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出一个一个汉字的,更多源自实用。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系统,那时还没有系统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许慎把汉字系统分析之后归纳出来的造字方法。重要的是,当有了“六书”造字系统之后,人们实际需要中又要再造新字时,基本都以这套系统为依据。,所以,学习《说文解字》的六书系统依然有相当价值,这也是我们学习《说文解字》进而系统了解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
(【说文解字】之78课,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三年级下册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赏析 附:康爸朗诵视频
视频加载中...
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2.忆:想念。3.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6.佳节:美好的节日。7.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8.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遍插茱萸少一人:古人过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
每逢重阳佳节,我们便会想到王维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那古人过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茱萸这种植物。茱萸,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属,几种落叶乔木或灌木的通称。茱萸的叶片有香气,开伞形小黄花,果实成熟后呈红色椭圆形,可以入药。王维诗中的“遍插茱萸”,指的是古人在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除了佩戴茱萸,古人过重阳节,还有登高、饮酒、赏菊花、写诗作赋等活动。
这些重阳节的固定活动约起源于东汉时期,南朝梁代有一本古书《续齐谐记》记载了一个故事:
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他善于占卜之术,能够替人推算祸福。汝南人桓景是费长房的徒弟之一,跟随他学习方术已经好几年了。有一天费长房突然对桓景说:“今年的九月九日那一天,你家中会遭灾,你需要马上赶回家去。”桓景听了师父的话,感到很诧异,费长房接着说:“如果想避免这场灾祸,就要让你家人制作几个红色的布袋子,里头盛满茱萸,把袋子系在他们的胳膊上。然后你带着他们爬到山上去,登上山顶后喝下菊花泡的酒,这场祸事就可以免除了!”桓景对师父的话深信不疑,急忙回到老家,按照师父所说的做。等到傍晚回家,果然看见家里养的鸡、狗、牛、羊等牲畜都死掉了。费长房知道了桓景家的遭遇后,说:“正是牲畜替代了你家人原本可能遭受的灾难啊。”
《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一开始,人们佩戴的是茱萸,比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所写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也开始插戴菊花,因为重阳节前后,正是菊花盛开的时期,晚唐诗人杜牧曾经在重阳节赋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说的就是唐代人佩戴菊花的现象。宋代以后,民间越来越流行重阳节时采摘菊花插戴在头发间。宋人刘季孙曾经写诗询问苏东坡说:“今天重阳,广大人民群众都头戴菊花,不知您是否也这样?”(原诗《寄苏内翰》:“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
费长房的故事虽然属于传说,那茱萸辟邪究竟有没有科学道理呢?其实所谓佩戴茱萸能够躲灾避祸,是古人对茱萸药用价值的夸张化说法。茱萸入药的部分是其成熟的果子,它的果实晒干后,称为萸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医书之一《神农本草经》里面,就已明确记录了“山茱萸”的特性,后来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茱萸肉有“久服轻身”“强阴益精”“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等妙效。所以古人在重阳节不光佩戴茱萸,也用茱萸来泡酒喝。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书中说“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簪菊”,“是月”就是指九月,“都人 ”就是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城中的人们,“泛萸”指的是把茱萸果子放在酒杯中浸泡,然后饮用。
(本文节选自《古诗词里的动物植物》)
点书影进入京东购买本书《古诗词里的动物植物》
古诗词里的博物志【全5册套装】古诗词里的地理名胜+动物植物+科学现象+历史典故+衣食住行
(统筹:陆藜;编辑:白昕惠)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什么茱萸?有什么用?
昨日是重阳佳节,全国多地都有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习俗。在登高望远的同时,吟诵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抚古追今,遥寄乡情,倒也不失风雅。那么问题来了,古人在重阳节普遍插在身上的茱萸到底是何方神圣?作为一个中医从业者,有必要坐下来和大家聊聊。
重阳节登高望远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有两种茱萸:山茱萸和吴茱萸,别看这两种药物只差一个字,但是在生物学分类上却风马牛不相及。
山茱萸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属植物,成熟的果实颜色鲜红、娇艳欲滴,很像是缩微版的红枣,因此古人又称之为“蜀酸枣”、“肉枣”,采摘后去核入药,名为“山萸肉”,看到这里学习中医的朋友也就明白为什么山萸肉又被称为“枣皮”了。山茱萸的产地,按照《神农本草经别录》记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及琅琊、冤句、东海”,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山东一带。至今河南等地仍有大规模种植,比如位于河南南阳、以生产六味地黄丸浓缩丸著称的宛西制药就有大面积的山茱萸种植基地。
成熟的山茱萸挂满枝头
相比山茱萸的威水史,吴茱萸一点都不遑多让。吴茱萸一样是根正苗红,除了《神农本草经》有收录之外,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以吴茱萸为主药的“吴茱萸汤”。只是相比于山茱萸的红艳欲滴,吴茱萸倒显得其貌不扬,虽然缺少了视觉冲击,但是吴茱萸辛辣浓重的气味绝对会给你带来嗅觉和味觉的震撼。吴茱萸是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芸香科的植物多数都有辛香的味道,部分可以做香料或药物使用,具有行气止痛的功效,比如我们熟悉的花椒、两面针、橙子、柠檬、枳都属于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全国多处都产,但是以吴地所产最优,大致是现在淘宝包邮的江浙沪地带,所以得名吴茱萸。
未成熟时的吴茱萸
成熟的野生吴茱萸
问题又来了,到底大诗人王维所插的是山茱萸,还是吴茱萸,抑或是其他的?王维是山西人,在山西和河南交界的地方有个著名的风景区“云台山”,它的主峰就叫做“茱萸峰”,相传是大诗人王维登高望远作这首诗的地方。山茱萸生在山地,主产地就在山西、河南等处,果期在农历八到九月,且颜色红艳招人喜爱,似乎按照这样的轨迹,重阳节所插的应该就是山茱萸无疑。但真的是这样吗?熟悉民俗的人都知道,除了重阳插茱萸之外,还有端午插艾、菖蒲,以及佩戴香包的传统习俗。所有这些药物都有一个特点:芳香避秽!古人认为这些芳香药物可以祛除秽浊邪气,起到消灾祛病的作用。
吴茱萸属于芸香科植物,气味芳香浓烈,有避讳化浊的功效。且按照《本经别录》记载,吴茱萸当九月九日采摘。具西晋时期周处所著的《风土记》记载∶ “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意思是到了重阳节,刚好吴茱萸成熟,这个时候的吴茱萸气味辛烈,大辛大热,插在头上不仅可以避秽化浊,还可以御寒。似乎从文献记载以及药物功效来看,所插的应当是吴茱萸。
是不是就板上钉钉了呢?这个时候半路里又杀出个程咬金来!它就是食茱萸。食茱萸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堪称吴茱萸的小兄弟。可别小看这位小兄弟,在明代辣椒传入我国之前,这可是古人最重要的辣味来源,比起吴茱萸这个老大哥,可以做食品的食茱萸显得更加亲民。不过这位小兄弟还有点意思:它的嫩枝密布锐利的尖刺,老干也长满了瘤状尖刺,连鸟儿也不敢在上面栖息,因此又被称为\"鸟不踏\"。但是开花时常吸引许多蝴蝶、蜂类等昆虫来前来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树\"的奇特景观,是植物界有名的招蜂引蝶的主儿。
食茱萸
其实古人早就留意到了吴茱萸和食茱萸的区别,《本经别录》云“颗粒紧小,经久色 青绿者,是吴茱萸;颗粒大,经久色黄黑者,是食茱萸”,清代著名的食疗专著《随息居饮食谱》记载“辣茄,亦名越椒,俗名辣子,各处土名不一,其实即古人重九所佩之食茱萸也”,言之凿凿古人所佩戴的是食茱萸。因为食茱萸本身可做食物,亲民易得,倒也完全有可能。写到这里,倒是正哥开始犯糊涂了,山茱萸肯定不是的了,那么到底吴茱萸和食茱萸,哪个才是古人重阳节佩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告诉我。
至于山茱萸、吴茱萸各自有什么功效?该如何应用?只能下回分解了。更多医学咨询和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正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