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音乐时期的特点和整体的探索发展
文|畅谈古今a
编辑|畅谈古今a
前言格列高利圣咏作为6世纪以后的音乐的基础不仅可以代表一种歌唱形式,而且可以代表着一种影响深远的音乐风格。
然而无论哪一种音乐风格,在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中都会变化出各种各样的形式,格列高利圣咏也摆脱不了这样的命运,格列高利圣咏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传播过程中受到了地域文化的影响。
在刚接受圣咏的时候,人们也许能够忠实于它的罗马风格,但是接受这种音乐的毕竟是德国、法国英国或意大利等不同国家的民族。
他们各自的民族性格、语言节奏、演唱习惯、思维方式以及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等等必然会对音乐的风格产生影响,于是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便产生了。
对起源的分析在1世纪到10世纪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明确标记音调和音长的乐谱,人们也不能对演唱的方法是否准确作出判断,只能依赖口耳相传,或依靠纽姆乐谱帮助记忆。
纽姆乐谱类似于速记符号,它用特定的图形,表示音调的高低,如横和点被用于表示音长,纽姆乐谱没有统一的符号系统,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纽姆乐符所表示意思各不相同,直到今天,有些符号仍然是解不开的谜。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认为纽姆乐谱原始低级或认为现代乐谱比较完善,准确地说我们所理解的精确与古人所理解的精确在内涵上存在着差异,即便要他们理解现代意义上的精确,他们也很有可能会拒绝接受。
我们不得不承认,古人创作音乐的方法比现代人自由得多,而且他们在严格遵守规则的同时,更注重于即兴发挥,中世纪的人们在处理细节时非常喜欢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
在对当时的建筑细节的处理或者表现唱诗班座位安排的雕刻的考察,我们同样可以捕捉到他们自由发挥想象的影子。
所以纽姆乐谱演变成现代乐谱完全是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不能称之为一种进步,到10世纪末期,同音合唱已经普遍采用第二声部,但是这种变化到底源于何处,却不得而知。
西方人,特别是北欧人的嗓音具有明显的高音与低音的区别,他们在唱歌时高音和低音往往相互靠拢并且保持着一种自然的距离,一般相差5度,既不是同音合唱,也不是八度音程演唱。
如果歌手在远离罗马的地方,格列高利音乐没有对他的运嗓方法产生影响,那么这种倾向就会更加明显,事实上,复调音乐就是起源于北欧。
对音乐的探索在诸多假设中,复调音乐的产生完全是出于嗓音的自然差异,只是其中的一种,但是不管它的起源如何,至少要采用两个声部演唱才能称为复调音乐,复调音乐逐渐取代了影响深远的格列高利圣咏,并且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
最初两个声部使用不同的音高,一般相差4度或5度,相同的乐音序列演唱相同的歌词,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两位具有音乐天赋却没有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歌手在合唱时的音高会自然地相差5度。
在英国,6度或3度音程伴唱可能出现得更早一些,但是那还是一种双声合唱的自然形式,声部的反向进行相对而言更富创意。
所谓声部的反向进行是指第一声部上行时,第二声部则下行,第二声部上行时第一声部则下行,从理论上讲第二声部不是低者而是高音。
并且可以附上与第一声部相差8度的第三声部,附加第四声部也是完全可以的,开始时每一声部的歌词和音长完全相同,后来则逐渐开始变化。
伴唱逐渐独立出来,并且摆脱了第一声部的约束,形成自己的旋律特点,甚至可以使用独立的歌词。
乐谱的诞生和运用从9世纪到13世纪这一时期,宗教音乐所采用的基本上是复调音乐的形式,一种新式的乐谱也随之产生了,记录同音合唱的纽姆乐谱已满足不了复调音乐的需要。
新式乐谱首先必须明确地标出音高,明确区分声部之间的差异,其次必须明确标出音长,使节奏相对独立的声部能够组合起来,为了标出音高,人们又发明了谱表。
最早的谱表只使用一条线,后来不断增加,每一条线都代表确定的音高,纽姆符号被置于相应的谱线上,许多地区都出现过类似的记谱方法但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是公元1000年前后意大利修道士圭多·达雷佐发明的四线谱表。
同时人们还将传统的十二音唱名体系划分为六声音阶,在第三、第四音之间了一个半音,当时划分六声音阶完全是为了满足演唱的需要,早期的八度唱名体系仍被同时沿用。
六声音阶的音名是根据一首拉丁圣歌前六行的开头音节取的,每行依次上升一度,不同的六声音阶音名完全相同。
如果音乐超过了一个六声音阶,演唱时就要注意音阶的交替变换,就是我们所说的变音,因此演唱者的思想必须高度集中,而且要有迅速变音的能力。
简单地说那一时期所谓的教授音乐就是教授怎样演唱,当时的音乐理论也是围绕着歌曲演唱展开的,10世纪之后,一些学识渊博的修士们曾经在深入研究之后,撰写出许多理论著作。
但是他们的理论只是关于歌曲演唱的理论,根本没有涉及作曲,个性化的艺术创作——现代意义上的作曲还不曾出现。
人们热衷于歌曲演唱,因此作曲家并不仅仅是创作者,更可称为歌唱技法的掌握者和传授者,我们知道,复调歌曲要求乐谱必须确定音高和音长。
圭多·达雷佐的四线谱表能确定音高的问题,但我们还需要一种标示音长的方法,音符逐渐得到了统,并出现了一些可以表示单音相对长度的特殊符号。
于是人们开始解决了用相对时值定义单音(相对级分法),标量音乐从此诞生了,复调音乐独特的节奏,脱离了语言格律的限制,人们甚至可以精确地分解乐谱。
广泛的运用现代音乐的记谱方法明显地受复调音乐定义的音高和时值的影响,但时值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我们可以说两个乐音的相对音长是1:2,但是我们由此只明确了一种比例关系,即第二音的音长是第一音的两倍。
人们可以任意确定第一音的长度,只要第一音与第二音的相对音长是 1:2就可以,现代乐谱的特点是不能确定绝对音长而只能定义相对音长,因为我们虽然可以合理地确定出比例关系,却无法把握确定音长的时间。
我们不一一提及那个时期的著名理论家和作曲家的名字,值得大家关注的是,从10世纪到14世纪这段时间流传到后世的音乐理论远比当时的音乐作品丰富。
然而公正地说理论家的说法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当时的音乐实践,因为艺术具有实践先于理论的特点,也就是说当理论法则和概念形成的时候,实践往往已经向前发展了,并且通常还未来得及形成理论。
9世纪到13世纪是复调音乐迅速发展的时代,北欧各国成了复调音乐的中心,但是我们对复调音乐的发展史了解得非常不够,有许多资料已经失传,或者迄今仍没有被发现。
12世纪到13 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对复调教堂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关英国音乐的发展情况,我们所拥有的资料并不多。
我们知道法国的音乐家曾在几十年中独领风气之先,特别是他们在经文歌中加进了独立于旋律、节奏和歌词之外的其他声部,这大大推动了教堂复调音乐的发展。
当时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地的音乐也不是毫无变化的,但我们会看到,因为多方面的原因,任何艺术形式在其繁荣阶段总有一些地区会成为相对活跃的中心,而且会有卓越的成就。
各国的音乐发展可能正是因为北欧人缺乏上天赐予的美妙嗓音,他们就更加努力地表现混声的魅力,12世纪到13世纪,法国的艺术创作队伍一度非常活跃,同时民族诗歌也得到飞快的发展并成为激发音乐艺术灵感的无尽源泉。
于是世俗音乐越来越繁荣,这又促进了教堂音乐的发展,德国和法国出现了游吟诗人,这标志着游吟诗歌时代的来临,并且进一步促进了世俗音乐的发展。
舞蹈和分节歌曲为基本表现形式的世俗音乐在教堂严肃音乐的影响下也变得越来越高雅,同时世俗音乐也丰富了教堂音乐创作的节奏、思想。
后来德国的中产阶级的著名歌手继承了这种演唱和诗歌的华丽风格,对于德国早期的游吟诗人的诗歌作品我们了解得多一些,对于他们音乐创作的了解则不多,法国游吟诗人的音乐作品保存得比较完整。
在德语地区,音乐的发展与宗教仍然休戚相关,但是教堂音乐的世俗发展化倾向并没有因圣诞节、复活节或其他圣经剧目的迅速发展而受到阻碍,甚至出现了用方言演唱的现象。
与同时期的法国相比,12世纪到13世纪的德国和意大利并没有产生影响深远的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直到14世纪,意大利才陆续推出了一批引人注目的音乐作品,并且出现了用器乐伴奏的、兼具复调与主调特色的世俗音乐作品。
当时的主调音乐和现代意义的和声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在多声部同步进行时,某一声部相对突出的音乐,我们对意大利的牧歌、叙事歌和狩猎曲了解得也不多。
“新艺术”的出现“新艺术”一词源自1350年前后法国一篇论文的标题,1600年的佛罗伦萨人和现代人所使用的“新音乐”一词专门用来指与前世风格不同的音乐形式。
“新艺术”主要有这样一些特征:其一,将宗教圣乐与世俗音乐完全融合起来;其二,伴奏声部有时会被加进主题声部;其三,在处理声部的旋律和节奏方面更加自由;其四,较多地使用器乐伴奏。
“新艺术”要求乐谱更加灵活丰富,而“新艺术”产生的根本在于民族文化对教会大统一的格局的冲击,音乐摆脱了教会语言逐渐与民族语言结合起来。
因此教会音乐迅速向世俗化发展,其他文化领域也同样具有这种发展倾向,但是无论经历了什么样的改革,这一时期音乐的形式仍取决于人声。
音乐仍以声乐形式为主,表现人类声音魅力的要求仍然是推动音乐变革的主要动力,直到15世纪和16世纪,有一部分重要作品仍具有类似的特点。
笔者观点复调音乐对音乐领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它推动了音乐理论的发展,丰富了音乐的表达方式,影响了作曲技巧和创作风格,以及对后来的音乐流派产生了影响。
复调音乐的贡献不仅限于特定时期,而是为音乐的发展和演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论早期复调音乐的创作特征及其流变,《黄河之声》|2022年第16期,赵文荣
2.复调音乐的缘起与发展历程,潘昱蓉《美化生活》 | 2022年第20期
3.教堂里的历史沉淀——浅谈宗教文化下的西方复调音乐(一),唐晓甜,《黄河之声》 | 2020年第008期
什么是复调音乐?
什么是复调音乐?
指的是将几条旋律线,按照一定的规则加以结合的一种\"多声部音乐\",这几条旋律线都具有独立意义,注重各自的横向发展,这种各自具有独立旋律意义的多声部音乐,就称为“复调音乐”。
复调音乐也是钢琴考级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每年都有准备考级的学生在抱怨复调作品特别难弹、特别难背谱,而且一旦弹错就不知道从哪里接入,这是因为复调作品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接触的比较少,演奏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没有对复调有所了解,是比较难以接受的。今天小编就来告诉你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弹好复调音乐!
全国音协五级:巴赫二部创意曲第八条讲解
怎样弹好复调音乐?
为什么要学习和演奏复调作品?
教你简单识别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的方法
乐器演奏和音乐欣赏必然要遇到主调音乐或者复调音乐,那么,这两种音乐你是否一听就明,或者说能将它们区分开来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并不像某些人猜测想象的那样:复调音乐是具有多种调性的音乐,主调音乐则是以某个调为主的音乐。这不能望文生义,两个名词中的“调”并非指调性或调式,而是指的“声部”。
就是说,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都存在于多声部音乐中,两者都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不同的是声部的主次、作用不一样。
具体地说,复调音乐的声部旋律性强,声部地位基本平等,相互独立且又相互融合;主调音乐只有一个旋律声部,是多声部中的骨干,是音乐进行的主要力量,其它声部均处于次要位置,起到辅助与衬托的作用。
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懂,我们用钢琴简谱例举两首简单乐曲片段。谱例一是《铃儿响叮当》,右手是活泼动听的旋律声部,左手以分解和弦作伴奏声部,轻快而富有弹性,乐曲为主调音乐。
谱例二是巴赫的《小步舞曲》,左右手均为独立的旋律声部,节奏上形成对比,音乐却和谐优雅,属于典型的复调音乐。
谱例一
谱例二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这两个例子我是懂了,但如果换了其它的曲子,可能我又没把握辨别了。
好的,那我们就再总结分析一下。在多声部音乐中识别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实际上归结到一点,就是分辨哪些是旋律声部哪些是伴奏声部。这两种声部除了主次与作用不同,还具备以下典型特征。
旋律声部朗朗上口,声线婉转起伏易于歌唱,想想带有歌词的谱子便可知晓它的旋律性有多强了。
而且,旋律声部常位于高声部或较高音区,从位置上也容易辨别。
反之,伴奏声部常以固定音型、固定节奏型出现,这些音型节奏型或呈分解和弦或以同一模式反复,其节奏长短与声线起伏也都相对固定,外观上显而易见。
音乐作品中,复调音乐要大大早于主调音乐,九世纪便出现了,但复调音乐的势头并未超过主调音乐,相反,现在的音乐多为主调音乐,尽管复调音乐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同一复调音乐作品,乐队重奏或合奏困难不大,但键盘独奏起来难度就明显大了。
扯得有点远了,继续回到中心话题。
我们有必要分清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但在音乐发展过程中它们并不总会截然分开,许多时候反倒结合在一块,例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
看到吗?第一行是复调,第二行便是主调,两种音乐运用到了同一乐曲中。
好了,识别主调和复调音乐其实并不难,我们只要按照上述要点(粗体字)加以识记,多听多看,问题就会变得简单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