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对联图片(门口对联图片大全)

魏殿松书写:老北京胡同门联

古老北京城,文化底蕴厚。在大街小胡同以及四合院中,还保留着老北京的匾额对联的墨迹。特别是刻在门上的“门联”,以“德善”、“诗书”为核心,忠厚传家,家国情怀,体现了民族文化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为了传承北京胡同文化,我积累并书写了部分门联,以传播文明,德化于人。

主要内容有:修身如执玉 积德胜遗金, 德义渊闳 履禄绥厚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忠厚培元气 诗书发异香, 润身思孔学 德化仰尧天 ,弘文世无匹 大器善求师 ,敷天箕福 寰海镜清 ,岁绵新甲子 德厚富春秋 ,忠心贯家园 恕道希圣贤,文章华国道德传家,敲诗悦理含谟吐忠,古国文明盛新民进化多。

修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

忠厚培元气,诗书发异香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岁绵新甲子,德厚富春秋

敷天箕福,寰海镜清

敲诗悦礼,含谟吐忠

文章华国,道德传家

忠心贯家园,恕道希圣贤

古国文明盛,新民进化多

润义渊闳,履禄绥厚

润心思孔学,德化仰尧天

(附部分老门联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火葬场门口有一对联,上联:“早来晚来早晚都来”,下联可谓绝对

1

人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非常忌讳谈论死亡的话题。

走在街上,无论碰到关于死亡的东西还是地方,大家都会下意识的绕道而行,生怕对自己“不利”。

尤其是一些火葬场或者墓地,每次走到附近都会令人“毛骨悚然”。

可在一处火葬场门口,却别出心裁的挂着一副对联,不禁让人纷纷侧目。

它的上联是这么写的:“早来晚来早晚都来”。

下联由于岁月的打磨和暴雨的侵袭,早已经变的模糊不堪,这反倒给对联蒙上了一层更为“神秘”的面纱。

以前也曾有人尝试着接过下联,但没有一个一眼看上去就贴合的对句。

其实若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其他地方的火葬场门口,也有挂着这副“原对联”的,它的下联堪称绝对。

只是不知道它出自何处,也不知它为何会出现在众多火葬场的大门上。

那么,这幅对联究竟从何而来?它的“下联”又是什么呢?

2

说到对联,它一直都紧贴于我们的生活,无论在喜事上还是丧事上,对联都会以不同的表达形式出现在大门两旁。

对联又叫楹联,它是由两条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组成的,对称美向来都是中国的“特色”,而对联就完美呈现了这一点。

火葬场门前的对联也是同样的道理,上联有八个字那么下联也会有八个字。

可是谁又会选择给火葬场写对联呢?

这件事,还要从古时候开始说起。

早在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中,就曾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里的“桃符”指的就是春联,它也被“寓为”春联的起源。

以前过年的时候,人们会在两个桃符上分别画上两个神仙,一个叫“郁垒”,一个叫“神荼”,据说把它们挂在门两旁就会起到“镇宅驱邪”的作用。

但这种桃符当时只用来求神灭祸、祈求平安,还未讲究“公整对仗”的写法,也不是所谓的文学意义上的对联。

到了五代时期,人们对“鬼神之说”的恐惧感大大降低。

这时,后蜀国君孟昶突发奇想,让各位群臣打破以前只在桃符上画“神仙”的局限,开始尝试在上面写对句。

可他们写来写去也没有一个符合孟昶的心意,于是孟昶只好亲自提笔,写下了: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孟昶一落笔,就引起了群臣的称赞,从那之后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话的形式便流传开来,它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也很容易被大家接受。

而孟昶写下的五言联,虽不一定是我国的第一个春联,但在众多学者的眼中,都认为这就是“我国的第一春联”。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也开始提倡贴对联,逢年过节他还会穿上便装,挨家挨户的观赏对联取乐。

就是这个时候,对联盛行起来了,火葬场门前的对联也有了“着落”。

3

据说有两个秀才,因为彼此都自恃水平比较高,所以总爱聚在一起论个高低。

当时的文人们都爱对对子,他们也不例外。有一天,两人来到了桥上,瘦秀才摸着桥柱子突然说了句:

“南通桥,北通桥,南北通桥通南北”。说罢,他得意洋洋的看向了胖秀才。

这个上联巧妙的将方向和桥的作用结合起来,这可把胖秀才难住了,正当他焦头烂额的苦想下联时,刚好看见了远处的当铺,于是灵机一动说道: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无论是词语还是意思,这幅对联都堪称绝妙。

由于没有难倒对手,瘦秀才有些不甘心,两人走着走着来到了一座关公庙。

当时正逢赶庙会,庙前搭了个戏棚子,瘦秀才立刻就有了主意:

“你看棚子门口也没贴个对联,不如我们送他们一幅怎么样?”

胖秀才答应后,瘦秀才张口就来:“左右奏心声,左啸月,右吟风,声达左右”。

胖秀才这次也格外沉稳,他看了看周围,不慌不忙的说道:

“东西传雅韵,东阳春,西白雪,韵满东西。”

刚才胖秀才就用“东西”对出了下联,这次仍然用“东西”对答如流,瘦秀才不禁哈哈一笑,说道:

“好你个东西”!

胖秀才深知对方的意思,立刻回应道:“管他的死活”!

两人不愧是文人雅客,随便一开口就是一幅一语双关的对联。

上联的意思是:瘦秀才说胖秀才又用“东西”接对子,也有嘲讽他是个“东西”的意思。

而下联的意思是:胖秀才认为无论是不是“东西”只要能接上就行。

不知不觉间,两人路过了一座义庄,也就是现在的火葬场,院内摆着几口正要火化的棺材。

瘦秀才轻叹一声,惋惜的说道:“早来晚来早晚都来”。

胖秀才也附和道:“先到后到先后全到”。

“早来”对“先到”,“晚来”对“后到”,“早晚”对“先后”,“都来”对“全到”,寥寥几个字,不光读起来顺嘴,还道出了人生的大哲理。

看守义庄的老人听了觉得非常适合火葬场,于是便把这幅对联写了下来,贴到了大门的两侧,后来这幅对联就陆陆续续的出现在了各大火葬场中。

其实这句话很好理解,“早来晚来早晚都来”,“先到后到先后全到”不就是说的人固有一死吗?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尤其是生命的最后一站——死亡,更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

无论一个人生前可以富可敌国也好,还是贫穷潦倒也罢,死后都将化作一捧黄土。

正如《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所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

然而在这之前,有人看到一个火葬场门口只剩下上联时,很多人都尝试着接过下联,结果难倒了一大群人,因为无论怎么接,都缺少原对联独特的风味。

比如说,他们曾接过:“得意失意得失随意”、“迟去早去迟早都去”等等。

各种对句都有其说法,却唯独没有“先到后到先后全到”来的“有趣”。

有人说:“这副对联看似妙趣横生,可放在火葬场的门口就有些别扭了”。

其实这正是它的巧妙之处,火葬场是一个令人沉重的地方,而这幅对联却用了轻松的口吻提醒大家正面死亡,并且抚慰了死者亲人悲痛的内心。

因为大家总会离开人世,或早或晚,一家人都会在另一个地方“重逢”。

不得不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可反观现在,却又是另一种生活状态。

4

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但很少有人再去关注内容了,而是把目光放在了款式上。

那么放到平常就更不用说了,“对联”这一悠久的传统文化不知不觉间已经离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远了,或许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将会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古往今来,没有一种文学能像对联那样:

“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

“通俗与优雅的结合”在对联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它没有所谓的“上限”,也没有规定的“下限”,它可以有“千古绝句”,也可以泛滥于市井之中。

记得小时候看《铁齿铜牙纪晓岚》,和珅特别爱拍马屁,乾隆出了个上联:

“四方台 台四方 四方四方四四方”,和珅紧接着对上:“万岁爷 爷万岁 万岁万岁万万岁”。

那种从对联里迸发出来的快乐,丝毫不会有“内耗”的感觉。

再比如说,和珅和纪晓岚不对付,纪晓岚就经常用对联嘲讽他。

上联:“水部失火 金尚书大兴土木”,下联:“北人南像 和中堂什么东西”。

话音刚落,就会让人捧腹大笑,他们的戏也因此成了经典。

你看,不管是火葬场上的对联,亦或是喜事上、日常交流上的对联都有其所在的价值,每个文字的背后,都注入着有温度的灵魂和中国的文化底蕴。

我们不能让历史悠久的对联“蜕化”,而是要将它发扬光大。

哪怕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看到对联,我们也依然能骄傲的说一句:

“这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化”。

火葬场门口有一对联,上联:“早来晚来早晚都来”,下联可谓绝对

1

人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非常忌讳谈论死亡的话题。

走在街上,无论碰到关于死亡的东西还是地方,大家都会下意识的绕道而行,生怕对自己“不利”。

尤其是一些火葬场或者墓地,每次走到附近都会令人“毛骨悚然”。

可在一处火葬场门口,却别出心裁的挂着一副对联,不禁让人纷纷侧目。

它的上联是这么写的:“早来晚来早晚都来”。

下联由于岁月的打磨和暴雨的侵袭,早已经变的模糊不堪,这反倒给对联蒙上了一层更为“神秘”的面纱。

以前也曾有人尝试着接过下联,但没有一个一眼看上去就贴合的对句。

其实若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其他地方的火葬场门口,也有挂着这副“原对联”的,它的下联堪称绝对。

只是不知道它出自何处,也不知它为何会出现在众多火葬场的大门上。

那么,这幅对联究竟从何而来?它的“下联”又是什么呢?

2

说到对联,它一直都紧贴于我们的生活,无论在喜事上还是丧事上,对联都会以不同的表达形式出现在大门两旁。

对联又叫楹联,它是由两条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组成的,对称美向来都是中国的“特色”,而对联就完美呈现了这一点。

火葬场门前的对联也是同样的道理,上联有八个字那么下联也会有八个字。

可是谁又会选择给火葬场写对联呢?

这件事,还要从古时候开始说起。

早在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中,就曾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里的“桃符”指的就是春联,它也被“寓为”春联的起源。

以前过年的时候,人们会在两个桃符上分别画上两个神仙,一个叫“郁垒”,一个叫“神荼”,据说把它们挂在门两旁就会起到“镇宅驱邪”的作用。

但这种桃符当时只用来求神灭祸、祈求平安,还未讲究“公整对仗”的写法,也不是所谓的文学意义上的对联。

到了五代时期,人们对“鬼神之说”的恐惧感大大降低。

这时,后蜀国君孟昶突发奇想,让各位群臣打破以前只在桃符上画“神仙”的局限,开始尝试在上面写对句。

可他们写来写去也没有一个符合孟昶的心意,于是孟昶只好亲自提笔,写下了: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孟昶一落笔,就引起了群臣的称赞,从那之后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话的形式便流传开来,它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也很容易被大家接受。

而孟昶写下的五言联,虽不一定是我国的第一个春联,但在众多学者的眼中,都认为这就是“我国的第一春联”。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也开始提倡贴对联,逢年过节他还会穿上便装,挨家挨户的观赏对联取乐。

就是这个时候,对联盛行起来了,火葬场门前的对联也有了“着落”。

3

据说有两个秀才,因为彼此都自恃水平比较高,所以总爱聚在一起论个高低。

当时的文人们都爱对对子,他们也不例外。有一天,两人来到了桥上,瘦秀才摸着桥柱子突然说了句:

“南通桥,北通桥,南北通桥通南北”。说罢,他得意洋洋的看向了胖秀才。

这个上联巧妙的将方向和桥的作用结合起来,这可把胖秀才难住了,正当他焦头烂额的苦想下联时,刚好看见了远处的当铺,于是灵机一动说道: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无论是词语还是意思,这幅对联都堪称绝妙。

由于没有难倒对手,瘦秀才有些不甘心,两人走着走着来到了一座关公庙。

当时正逢赶庙会,庙前搭了个戏棚子,瘦秀才立刻就有了主意:

“你看棚子门口也没贴个对联,不如我们送他们一幅怎么样?”

胖秀才答应后,瘦秀才张口就来:“左右奏心声,左啸月,右吟风,声达左右”。

胖秀才这次也格外沉稳,他看了看周围,不慌不忙的说道:

“东西传雅韵,东阳春,西白雪,韵满东西。”

刚才胖秀才就用“东西”对出了下联,这次仍然用“东西”对答如流,瘦秀才不禁哈哈一笑,说道:

“好你个东西”!

胖秀才深知对方的意思,立刻回应道:“管他的死活”!

两人不愧是文人雅客,随便一开口就是一幅一语双关的对联。

上联的意思是:瘦秀才说胖秀才又用“东西”接对子,也有嘲讽他是个“东西”的意思。

而下联的意思是:胖秀才认为无论是不是“东西”只要能接上就行。

不知不觉间,两人路过了一座义庄,也就是现在的火葬场,院内摆着几口正要火化的棺材。

瘦秀才轻叹一声,惋惜的说道:“早来晚来早晚都来”。

胖秀才也附和道:“先到后到先后全到”。

“早来”对“先到”,“晚来”对“后到”,“早晚”对“先后”,“都来”对“全到”,寥寥几个字,不光读起来顺嘴,还道出了人生的大哲理。

看守义庄的老人听了觉得非常适合火葬场,于是便把这幅对联写了下来,贴到了大门的两侧,后来这幅对联就陆陆续续的出现在了各大火葬场中。

其实这句话很好理解,“早来晚来早晚都来”,“先到后到先后全到”不就是说的人固有一死吗?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尤其是生命的最后一站——死亡,更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

无论一个人生前可以富可敌国也好,还是贫穷潦倒也罢,死后都将化作一捧黄土。

正如《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所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

然而在这之前,有人看到一个火葬场门口只剩下上联时,很多人都尝试着接过下联,结果难倒了一大群人,因为无论怎么接,都缺少原对联独特的风味。

比如说,他们曾接过:“得意失意得失随意”、“迟去早去迟早都去”等等。

各种对句都有其说法,却唯独没有“先到后到先后全到”来的“有趣”。

有人说:“这副对联看似妙趣横生,可放在火葬场的门口就有些别扭了”。

其实这正是它的巧妙之处,火葬场是一个令人沉重的地方,而这幅对联却用了轻松的口吻提醒大家正面死亡,并且抚慰了死者亲人悲痛的内心。

因为大家总会离开人世,或早或晚,一家人都会在另一个地方“重逢”。

不得不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可反观现在,却又是另一种生活状态。

4

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但很少有人再去关注内容了,而是把目光放在了款式上。

那么放到平常就更不用说了,“对联”这一悠久的传统文化不知不觉间已经离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远了,或许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将会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古往今来,没有一种文学能像对联那样:

“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

“通俗与优雅的结合”在对联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它没有所谓的“上限”,也没有规定的“下限”,它可以有“千古绝句”,也可以泛滥于市井之中。

记得小时候看《铁齿铜牙纪晓岚》,和珅特别爱拍马屁,乾隆出了个上联:

“四方台 台四方 四方四方四四方”,和珅紧接着对上:“万岁爷 爷万岁 万岁万岁万万岁”。

那种从对联里迸发出来的快乐,丝毫不会有“内耗”的感觉。

再比如说,和珅和纪晓岚不对付,纪晓岚就经常用对联嘲讽他。

上联:“水部失火 金尚书大兴土木”,下联:“北人南像 和中堂什么东西”。

话音刚落,就会让人捧腹大笑,他们的戏也因此成了经典。

你看,不管是火葬场上的对联,亦或是喜事上、日常交流上的对联都有其所在的价值,每个文字的背后,都注入着有温度的灵魂和中国的文化底蕴。

我们不能让历史悠久的对联“蜕化”,而是要将它发扬光大。

哪怕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看到对联,我们也依然能骄傲的说一句:

“这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化”。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23/1697208615363629.html
上一篇:89年今年
下一篇:鼠年今年多大(鼠年今年多大年龄了)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