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今日立秋|与秋天的缘分,从今天开始啦
当晚风轻轻拂去盛夏的燥热
当梧桐叶悄然变了颜色
夏天带着无尽的秘密
悄然离去
大自然这个神奇的画师
再一次打翻了它的调色板
一转眼
便立秋了
据《中国天文年历》显示
北京时间8月7日20时29分
立秋
伴随着第一缕凉风
悄然来到我们身边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
由夏转秋的季节变化
最开始便体现在“风”上
立秋之后
早晚的风开始有了凉意
为身处伏天的我们
送来一种清爽
【二候白露生】
一夜醒来
晶莹的露珠包裹着翠绿
清晨的阳光倾泻而下
金光闪闪
像落入凡间的星星般耀眼
【三候寒蝉鸣】
阵阵蝉鸣
挥别了夏日的烦躁
奏响了秋日的圆舞曲
立秋,是一个清爽的时节
暑去凉来,何其乐哉
朗朗秋日少了云层环绕
骤雨停歇只留下清风徐徐
夕阳让云朵饱满了色彩
晚风让良夜少了分燥热
高秋天景远
始见山水清
不妨多到户外走走
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心情也会变得愉悦舒朗
立秋,是一个收获的时节
立秋也意味着
禾谷成熟的季节来临了
酷暑中大汗淋漓的劳作
即将凝结成一片
令人喜悦的金黄
勤劳的人民
用各式各样的习俗
来庆祝收获的季节的到来
【尝秋鲜儿】
老北京有 “尝秋鲜儿”的习俗。旧时,立秋新粮一上市,四合院、大杂院里的主妇们就都忙着去集市或粮栈买新粮。用新麦面包饺子或吃炸酱面,或是用黄澄澄的新棒渣熬粥,吃起来都特别香。
【贴秋膘】
北京人在立秋讲究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咬秋】
在北京立秋这天有吃瓜的习俗,叫做“咬秋”,俗称“咬瓜”,意为天气转凉,瓜类水果少了,赶紧多吃点瓜,要不然就等来年了。但是现在瓜果梨桃一年四季都有,所以不用担心想吃瓜的时候吃不到。但立秋这天可以吃点瓜应景。
寓意啃去暑气
人们在田野上
席地而坐、大快朵颐
也是对丰收喜悦的最好表达
立秋,也是养生的时节
初秋气候干燥
夜晚虽然凉快
白天气温仍然较高
早晚温差较大
此时节
要格外注意情绪调适
做到内心宁静
心情舒畅
即使遇到伤感的事
也应主动予以排解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
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
人们多食用蜂蜜
可润肺去燥,从内养外
是皮肤绝佳的保养品
四季流转不息
夏天的故事悄悄完结
与秋天的缘分
从今天开始啦!
综合:中国文明网、文化西城
来源: 北京发布
2023立秋时间确定,老人说做好5事:福禄自然来,哪5事?来看看
农村事农村说,又到了跟大家分享农村那点事的时候了,今天跟大家说的是关于立秋的一些传统文化。2023立秋时间确定,老人说做好5事:福禄自然来,哪5事?来看看。
立秋,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之一,代表着秋季的开始。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天气开始变得凉爽。
当然,立秋并不代表炎热天气的结束,因为立秋还处于“三伏天”中,尚未出伏,此时天气还是有点酷热,只是整体气温下降了。
另外,立秋还有收获的意思。因为立秋之际,稻谷开始成熟,收获由此开始。正如老话说的,“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开始往后数十天,几乎所有的农作物都已经成熟,到了收获的时间。
为此,立秋就成了民间比较重视的一个节气,并且有了很多传统的习俗,也有了很多讲究。一起来看看吧。
立秋时节做好5事:福禄自然来今年的立秋时间已经确定,在阳历的8月8日,农历的六月廿二,凌晨2点22分41秒。此时,有5件事值得大家去做。
其一,晒秋。这是一个极具地域特色的农俗现象,广泛流传于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因为这些地方的山区地势复杂,村里人都会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或者果蔬,为的是更好的存储,后来就演变成了晒秋。
如今,每年立秋时节,人们还是会挂晒自己收获的农作物或者果蔬,一方面是为了传承文化习俗,另一方面也是留恋那时的味道。
其二,祭秋。所谓祭秋,就是祭祀土地神和谷神,因为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通过祭祀神灵,可以保佑自己风调雨顺,庄稼五谷丰登。
这一天,人们往往会在田间地头摆上水果、糕点、酒水和香火,来供奉神灵,一方面为了祈福,另一方面为了庆祝丰收,表达了劳动人民渴望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其三,啃秋。所谓啃秋,就是在这一天买个西瓜,全家人围在一起啃,当然啃秋不仅仅是啃西瓜,也可以啃地瓜、啃香瓜等等,寓意就是庆祝丰收的喜悦,以及预防秋燥,达到消暑的目的。
另外,啃秋还有一种说法是叫“咬秋”,说的是秋后的西瓜可以预防疟疾,防止腹泻。
其四,贴秋。所谓贴秋就是“贴秋膘”,也就是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如炖肉、 烤肉、红烧肉等,为的是尽快贴膘,来应对寒冷冬天的到来。
另外,贴秋膘还有这样的说法,那就是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这是那时候人们对健康的评判标准,体重轻了的叫“苦夏”,就需要“补”。
其五,躺秋。所谓躺秋,也就是“卧秋”或者“睡秋”。说的是酷热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凉爽的日子到来了,这时候人们可以睡个安稳觉了。而且夏天人们多会出现“夏瘦”的现象,此时多躺一躺,有利于把夏天瘦掉的肉长回来。
当然,躺秋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夏天辛苦劳累的日子终于熬过去了, 此时劳动人们可以稍微松口气歇一歇了。
总之,这些传统习俗也都是古人根据那时候的情况总结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值得大家学习或者传承。而随着立秋的到来,大家可以尝试跟随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生活气息,让这个秋天变得丰富多彩。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跟大家说的关于立秋习俗的问题了。话说,你们那边还有哪些不一样的习俗?你认为这些习俗有意义吗?可以留言、评论,跟大家说说你的看法。
立秋是几月几号2021年几点立秋!2021年立秋具体时间 立秋后还热吗立秋吃什么立秋贴秋膘
一般来说,节气前后总会有一些变化,例如气温、降水等。所以人们会非常关注节气,从而来安排各种农事活动,有时候也会根据节气来为自己准备一些特殊的食物。那么,2021年立秋是什么时候呢?立秋有什么习俗呢?
2021年立秋时间
《2021年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8月7日14时54分将迎来“立秋”节气,意味着夏尽秋来,金风渐至。
谚语中把立秋分为三候,即“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生动形象描绘了这个阶段的气候特点,凉爽的风吹来,已不及大暑天时的炎热,清晨时会有露水,也就是大雾凝结而成的,寒蝉在天冷时叫声低微,通常于夏末秋初时在树上鸣叫。
解读立秋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七月节。 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初候,凉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天气
“立秋”虽到了,但这并不代表季节中的“秋天”已经到了,实际上,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这时才算过了暑伏。而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
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
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
立秋后还热吗
民间有“立秋3日凉风至”的说法,但立秋后大局部地域仍以晴、阴相间的天气爲主,降雨天气不分明,气温仍可到达31-33℃,日均匀气温仍属偏高形态,天气仍然“闷热”。
但是,由于早晚和午间的温差变大,一早一晚人们的体感温度将比前几日偏低一些。
依照以前历年来的经历,立秋后天气还会热上一段工夫,不长。一般有立秋后还有18天地*的说法,过了18天,开始早晚比较凉爽儿,那时的天气才比7月份要舒适一些。
立秋后的秋老虎一般发作在8、9月之交,继续的时间大约为14-25天,所以不论是哪一年,普通来说立秋之后根本还会热一个月左右。
在立秋后的秋老虎这段时期,天气还是很热,和夏天差不多,大家外出还是要留意防暑、防晒、多饮水,尽量增加在阳光*激烈时停止户外活动,以及多吃西瓜、莲子、绿豆等解渴消暑的食物。
但是就农历来说,立秋这个节气还是差的比拟大的,有时分能差出一个月之多,所以,当然有的热有的冷了,差的很多了。
立秋习俗盘点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全国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
贴秋膘
“立秋”这一天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 ,但“贴秋膘”要适度。伏天人们胃口普遍较差,食欲不振,不少人会瘦一些,因此有了“贴秋膘”的习俗。专家提醒,适当的“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但是若贴补过分,相对运动不足,消耗热量过低,则易导致“秋胖”。
啃秋
“啃秋”,也称“咬秋”,在立秋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
喝秋水
由于夏季流汗较多,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积暑,免秋来腹泻、闹肚子。
各地立秋习俗
山东: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天津:咬秋
天津等地流行“咬秋”,就是吃瓜。人们详细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春天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江苏: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东北:吃饺子
沈阳立秋当然要“抢秋膘”包饺子(吃黄瓜会越来越瘦,吃茄子会越来越胖)。在东北有句俗语: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杭州:食秋桃
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四川:喝“立秋水”吃“凉宵”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而川东的传统习俗,立秋这一天老百姓要吃“凉宵”,即用优质糯米制作、再进行冰冻的粥。一方面表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方面象征夏日即将结束,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由来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正如诗《立秋》所言:“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转自:中国小康网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3年哪天立秋?立秋后还要热多久?看完心里有数了
盼望着,盼望着,秋天很快就要到来了。立秋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其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表示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古代在立秋这天要“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五谷丰登。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古人看到梧桐树的叶片落下时,便知道秋天到来了,人们通过细微的观察,可以看到天气的发展趋势。我们老祖宗把立秋节气分为“三候”,每5天为一候,一候“凉风至”,说的就是立秋的前5天,人们已经能感受到凉爽的风,此时的风不同于暑天的热风;二候“白露生”,说的就是立秋的的中5天,大地在早晨会有露水产生,表示昼夜温差加大;三候“寒蝉鸣”,说的就是立秋的后5天蝉感阴而开始鸣叫。
那么今年什么时候立秋?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轨迹而制定的,我们把太阳周年的运动轨迹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15度,每一等份对应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从立春到立春谓之“一岁”,当太阳达到黄经达到黄经135度时即为立秋节气。
在我国远古时期根据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来确定季节,斗柄冬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当太阳从黄经315度到达45度时为春天,当太阳从黄经45度达到135度时为秋天,当太阳从黄经135度到达225度时为秋天,当太阳从黄经225度到315度时为冬天。
今年立秋的时间为8月8日,对应农历六月二十二,立秋是十二月建中申月的开始,即立秋与白露之间为“申月”。
立秋后还要热多久?立秋虽然是秋季的开始,但是立秋并不是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老话说“热在三伏”,说的就是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三伏天包括头伏、中伏和末伏,而末伏正处于立秋之后,因此立秋正当暑,很多地区仍然处于炎热之中。
像今年8月8日立秋,8月10日至8月19日为末伏,立秋后还有12天的伏天,立秋是仅次于大暑和小暑的第3热节气。此外,立秋后降雨和湿度趋于下降或者减少,这种干燥的天气会进一步导致气温上升,因此立秋暑未消。
我们老祖宗的立秋后的炎热天气称之为“秋老虎”,即高温天气像一只吃人的老虎一样横行霸道。根据现代科学解释,秋老虎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南移的过程中又北抬,导致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出现晴朗少云的天气,日照强烈,进而导致气温回升。
那么立秋后还要热多久?在我国民间有“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即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立秋之后的24天同样是很热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22℃以下才算进入凉爽的秋天,这个时间节点一般要在白露节气以后。
其实立秋后还热不热?我们还可以根据立秋后的天气来判断老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立秋下雨说明北方冷空气在南下,当冷暖空气交汇时便形成降雨,雨水会带走大量的热量,一次次的降雨,表示冷空气在一次次南下,气温自然会一次次降低,当差不多十场秋雨过后,说明已经进入冬天了,人们要穿上棉衣来防寒了。
由此可见,如果进入立秋节气后雨水多,那么说明天气会很快凉爽下来,在我国民间有“立秋有雨是顺秋”的说法,说明秋天来得比较顺利,天气会比较凉爽。立秋时节春播农作物正处于灌浆期,其生长对水分的需求量大,因此立秋节气期间下雨非常有利于粮食作物高产,因此在农村有“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的说法。反之,如果立秋节气以晴天为主,说明副热带高压的势力强,说明天气还要炎热一段时间。
温馨提示:立秋节气我们要防秋燥,在饮食方面少吃葱、姜、蒜、辣椒的辛热的食物,宜多吃芝麻、糯米、核桃等益胃生津的食物。
总结,“三伏带一秋,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立秋还处于三伏阶段,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立秋后还要差不多热24天,凉爽的天气要在9月份才会带来。当然,如果立秋后雨水多,那么预示着冷天会来得早。
老人说:2023年立秋是“闭眼早秋,母秋包伏”,啥意思?
大暑之后就是立秋节气,立秋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1个节气。立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昼夜温差明显加大,这种天气非常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农作物成熟得非常快,因此立秋表示禾谷即将成熟。
老话说“立秋暑未消,秋老虎驾到”,立秋并不是酷热与凉爽天气的分水岭,立秋后还有炎热的末伏,中午依然很闷热,暑气难消,我们老祖宗的立秋后的炎热天气称之为“秋老虎”,在我国民间有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说的就是立秋后的差不多24天气温都很热。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每年秋老虎持续的时间都不一样,一般持续半个月至两个月不等,真正的凉爽天气一般要在白露节气之后才到来。根据科学来解释,秋老虎天气出现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副热带高压在南移的过程中突然向北抬,导致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照强烈、气温回升,如果立秋节气以晴天为主,就可以明确的说发生了“秋老虎”天气。
2023年8月8日立秋,老人说今年立秋是“闭眼早秋,母秋包伏”,啥意思?一、闭眼早秋
每年太阳达到黄经135度时进入立秋节气,对应的阳历时间为每年的8月7日或者8月8日,这个时间几乎是固定的,但是每年立秋对应的农历时间却相差很大,有的年份在农历六月立秋,有的年份在农历七月立秋。
如果是农历六月立秋,那么就是“早立秋”;如果是农历七月立秋,那么就是“晚立秋”,今年立秋的农历时间在农历六月二十二,很明显今年是“早立秋”。
老话说“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如果立秋立得早,那么预示着冷天会来得早;如果立秋立得晚,那么预示着冷天会来得晚。今年是“早立秋”,秋老虎持续的时间可能会比较短,秋天会相对凉爽。
老话还说“早立秋样样丢,晚立秋样样收”,如果是早立秋,那么冷天会来得早,农作物的生长时间会缩短,粮食作物的籽粒会出现不饱满的现象;反之,如果是“晚立秋”,那么农作物就有足够的生长时间,粮食作物的籽粒会更加饱满,因此秋天适当热对农民来说是好事。
同时我我们老祖宗把白天立秋称之为“睁眼秋”,把在黑夜立秋称之为“闭眼秋”,今年立秋交节的时间为8月8日02时22分41秒,这个时间在夜间的丑时,很明显今年是“闭眼秋”。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睁眼秋”会相对炎热,而“闭眼秋”会相对凉爽。
二、母秋
我们老祖宗把世间相互对立的东西分为“阴”和“阳”,如白天为“阳”,月亮为“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数字也分为“阴”和“阳”,其中单数的日子为阳,双数的日子为阴。
而“阳”对应“公”,“阴”对应“母”,如果立秋交节对应的农历时间是单数,那么就是“公秋”;如果立秋交节对应的农历时间是双数,那么就是“母秋”。今年立秋的农历时间为六月二十二,二十二是双数,因此今年是“母秋”。
在五行中秋天属“金”,如果是“公秋”,那么表示金气力量强,;如果是“母秋”,那么表示金气力量弱,金气力量越弱,凉气就越弱,这说明立秋后会有炎热的秋老虎,但是今年在丑时立秋,预示着秋老虎持续的时间会比较短,秋天整体会比较凉爽。
三、秋包伏
老话说“秋后一庚数末伏”,说的就是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便是入末伏的时间,因此末伏总是在立秋之后。
在我国民间有“伏包秋”和“秋包伏”的说法,如果立秋这天恰逢庚日,即立秋和入末伏的时间是同一天,那么就是“伏包秋”;如果入末伏的时间在立秋以后,那么就是“秋包伏”。
立秋恰逢庚日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在过去30年里,仅仅有4年是“伏包秋”。
根据上面的方法来辨别“秋包伏”和“伏包秋”可以说非常不严谨。理论上来说只有整个立秋节气都在三伏天内才叫“伏包秋”,即伏天完全把立秋节气包裹起来,这也意味着出伏的时间在处暑之后;反之,如果出伏的时间在立秋节气内,即在处暑节气之前出伏,那么就是“秋包伏”。
今年立秋节气的时间为8月月8日~8月22日,末伏的时间为8月10~8月19日,今年出伏的时间在8月19日,出伏的时间在立秋节气内,很明显今年是“秋包伏”。
聪明的小伙伴不难发现,由于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立秋节气都是固定的15天,如果是“秋包伏”,那么意味着立秋后的5天内必须要入末伏,这样才能保证立秋节气完全把末伏包裹起来。
“秋包伏”意味着出伏的时间在处暑之前,“伏包秋”意味着出伏的时间在处暑之后,老话说“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处暑出伏后,遍地是黄金”,今年处暑节气在出伏的后面,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今年粮食容易大丰收。
总结,今年是“闭眼早秋,母秋包伏”,预示着今年秋天会相对凉爽,希望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来源:乡村小水
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二十四节气|立秋
8月7日,农历七月初十,时至立秋。这一刻,斗指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度。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之后,自然界中的万物也开始由葱茏蓊郁,慢慢向萧索结实转变。
五谷金黄的喜悦
立秋是“四时八节”之一,“立”有开端之意。立秋之后,始入秋季。
立秋十日遍地红。立秋,意味着谷物开始成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说文解字》中“秋”之含义更加明确:“秋,禾谷熟也。”立秋过后,大自然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走出城市,来到秋野之上眺望,玉米扬花、大豆成荚、棉花结铃,农人们翘首盼望入秋过后雨水充沛,农事兴旺。俗语说:“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望着密密匝匝的作物抽穗生长,农人内心的喜悦洋溢在脸上,又是一个金黄的时节,又是一个收获的秋天。
秋忙时节的陕西乡村,展现出一幅农事兴旺、安居乐业的幸福画卷。西安民俗专家王智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立秋之后的关中平原五谷繁茂、六畜遍野,农业经贸交流活跃。阡陌田垄之间,各家各户朝出暮归,络绎不绝。有的忙着做酒曲、榨油、晒醋、割漆,有的开始摘苹果、桃子、李子、葡萄。令人印象深刻地是,秋季关中地区各个乡镇接连召开的规模各异的“乡镇会”。这种“乡镇会”又叫秋忙会,是农人们为了在秋忙前夕互换农业工具、粮食、牲口而定期举办的“经贸交流大会”。单数日在乡村里开,双数日在乡镇上开。骡马、布匹、粮食等农业产品工具应有尽有,耍猴、看戏、跑马等民间娱乐项目也令乡民流连忘返。据说,这种关中农村地区特有的消费场景要一直延续到农历8月底。
立秋农事大戏,在成熟与喜悦的时令主题之外,少不了各种乡村野趣。立秋后,扬花结穗的金黄色玉米,约莫一人来高。三五个少年一头钻进青纱帐中,戏耍打闹过后,双手抱着掰下的嫩苞谷,塞进在地上挖好的土灶坑里,上面留一个烟筒,下面将玉米花做柴禾点燃,不一会儿,香喷喷的烤苞谷便出“炉”了。
令人忍俊不禁的秋野场景,至今在人们的脑海萦绕,令人遐想;而秋季五彩斑斓的各人果实和漫山遍野的金黄色稻谷,则是治愈乡民农事焦虑与收获渴盼的温暖图画。
生生不息的传承
西安城钟楼西侧,西去百余米之遥,就是国内现存形制最大的西安鼓楼。阳光明丽之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拾级登上这座建于1380年、通高34米的明代鼓楼。鼓楼南北两侧回廊之上,24面鼓高1.75米、鼓座与鼓面重达200公斤的二十四节气鼓,依次矗立,气势雄壮。北侧西端第一面鼓上,用小篆书写着“立秋”两个古朴苍劲的大字。站在硕大的节气鼓前,记者默默参详良久,耳边仿佛回响起咚咚咚的鼓点声,节气习俗的文化和韵味就伴随着这铿锵有力的声声鼓乐,声闻于天,长久流传。
西安鼓楼上的二十四节气鼓。徐文智/摄
不同的节气,敲响不同的鼓点,人们从而知道了时节的交替与变换。闭目倾听,鼓楼大殿里正演奏着繁密激越的金秋鼓乐之声;扶墙俯视,鼓楼四周可谓“数树深红出浅黄”,似乎都在提醒着人们,“立秋”正款款而来。古时,这一节日被称为立秋节,也叫七月节。《后汉书祭祀志》记载:古代皇帝率高官上卿“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祭拜完神灵与祖先,感恩于收获的喜悦,一些爱美的女子遂将飘落的梧桐树叶捡起来,剪裁成漂亮的发簪,插在发髻之上,表达出对于生活美好的热爱。
在千百年文化传统的滋养下,“啃秋”“晒秋”等兼具智慧与风趣的民间习俗生生不息,流传至今。据王智介绍,每至时节变换,各地群众都有饮食“尝新”的传统,比如“尝春”“尝夏”,立秋之日也就有了“尝秋”之说,俗称“啃秋”。《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立秋时节,无论是啃西瓜、香瓜还是玉米,都是为了对大自然的慷慨馈赠表达喜悦之情。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大江南北的“啃秋”习俗差别迥异,京津等地,立秋之日大家喜爱吃西瓜或香瓜,被称为“咬秋”,一个“咬”字将人们挽留清凉秋意、告别炎炎夏日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浙江一带地区,则流传着立秋之日同食西瓜与烧酒的习惯,据说这样可以预防疟疾。
立秋过后,城里的绿树渐渐斑驳摇落,山中的秋色却是五色斑斓使人陶醉。江西、安徽等地的一些山间农舍,依山而建,白墙黛瓦,每到秋季,家家户户都在屋顶上、窗棂旁、屋檐下挂满、晒满了五颜六色的辣椒、玉米、南瓜、菊花、柿子。久而久之,这些挂晒农作物的习惯代代相传,成为当地极具特色的立秋习俗。
立秋节气鼓。徐文智/摄
当立秋的鼓声和老人的召唤声在空中混响,在田野中追逐打闹的孩子们,便聚拢在家中老人身旁,各自伸出小手,接过七粒小赤豆,和着一碗水吞下。老人们常说,这样就没有了疾患。如今,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除了啃秋、晒秋的习俗之外,质朴的农人仍然保留着四季豆尝新、蒸茄脯、煎香薷饮等习俗,在这些传承背后,蕴藏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许。
不时不食的智慧
《论语》有载:“不时不食”。这里的“时”可以理解为“节气”,到什么节气吃什么食物,都要讲究“章法”,不能乱了“招式”。比如,立春吃萝卜,叫“咬春”;而立秋讲究吃西瓜,谓之“啃秋”;立秋过后的中秋,则讲究月饼、螃蟹、莲藕通吃……
立秋之后,凉气至白露降秋蝉鸣,一早一晚人们都会感觉丝丝凉意,但“秋老虎”的威力依然不容小觑,暑热令人难耐。身体倦怠乏力之感不时袭来,所谓“一夏无病三分虚”。依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传统,入秋时节,人们的“口腹之欲”便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夏季炎热,人们饭食清淡,几个月过后,体重便会下降不少。入秋后,人们将立秋“称人”与立夏“称人”结果两相对比,就会发现需要好好进补一番,此时,各种肉食无疑是最佳选择。胃口大开的人们,面对烤肉、炖肉和红烧肉等肉类食品的诱惑,大快朵颐,“以肉贴膘”,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贴秋膘”。
陕西人喜爱的羊肉泡馍。徐文智/摄
西安鼓楼以北,是一条闻名遐迩的美食街。街道两旁食肆林立,四方游客络绎不绝,各类牛羊肉美食令人垂涎欲滴、目不暇接。“提起长安城,常忆羊羹名”。立秋之后,陕西人秋冬季的进补食品中,最具特色的当然是古称“羊羹”,今天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的羊肉泡馍了。从鼓楼走下来,腹中饥饿的记者走进一家羊肉泡馍馆,咥一碗汤浓肉烂、香气四溢的羊肉泡馍,吃一瓣酸辣爽口的糖蒜,精神陡然为之一振。仅从羊肉泡馍在当地被人“宠爱”的程度,约略可以看出陕西人对于立秋饮食的独特心得。借助羊肉温脾健胃、滋阴活血的功效,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演变,三秦父老便把“羊羹”制作成了饮誉天下的秋令美食。
在鼓楼美食街徜徉良久,看着围拢在一桌品尝羊肉泡馍欢歌笑语的游客,手捧着蜜枣甑糕边走边吃、喜笑颜开的姑娘,一口酸汤一口饺子回味不已、大汗淋漓的汉子,此刻,“不时不食”的文化传统让节令食品孕育出了游子对家乡的牵挂,在多姿多彩的节令饮食中,文化认同与心灵情感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与建构。
记者踱出鼓楼大街,仰望着鼓楼上巍然排列的二十四面节气鼓,思绪万千。硕大而彤红的节气鼓,仿佛在昭示着今天的我们:二十四节气文明构建的共同习俗、共同农事与共同文化,让我们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情感与文化根脉。也许,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赋予人们的一份心灵收获。
记者/徐文智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