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潍坊青州:王坟镇全面打响人居环境整治“秋季战役”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臻通讯员 于鹏 潍坊报道
为扎实做好“三秋”作业期间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青州市王坟镇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干群齐上阵,全面打响人居环境整治“秋季战役”。
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秋季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安排,明确职责分工,压实工作责任。各社区、各村扛牢属地责任,主动作为,结合秋收容易出现新“三大堆”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群众进行集中清理;保洁公司压实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垃圾“一日一清”;环卫所加强督导检查,对每天发现的卫生问题及时通报,督促整改。
本次集中整治以秋收农作物产生的秸秆堆、农作物乱堆乱放、占道打场晒粮等作为整治重点,严格按照“发现一处、清理一处、规范一处、洁净一处”的原则,对村镇道路、房前屋后、塘坝沟渠的各类垃圾死角进行认真排查、集中清理,切实做到清理彻底、整治到位、不留盲区。截至目前,共清理农作物秸秆堆53处,规范整改农作物乱堆乱放82处,整治占道打场晒粮行为11起。
在切实发挥环卫所督查职能,每日入村督导的同时,积极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建议作用。建立王坟镇环境卫生督导微信群,要求代表、委员积极发挥作用,对发现的卫生问题第一时间拍照发群,村干部认领问题,立即整改,整改照片发群,形成人居环境整治闭环管理,确保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认领、第一时间解决”。工作开展以来,督导发现问题146处,已全部完成整改。
下一步,王坟镇将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步伐,持续打好打赢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秋季战役”,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潍坊青州市王坟镇:绿化美化村庄 建设生态家园
视频加载中...
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23日讯潍坊青州市王坟镇科学组织,全力加快村庄绿化美化步伐,建设生态美丽家园。
这几天,潍坊青州市王坟镇王坟村的环村路上一派热火朝天的植树绿化场景。在挖掘机的配合下,村干部和村民精心栽下一棵棵翠竹,增添一片新绿。潍坊青州市王坟镇王坟村党支部书记侯安胜告诉记者:“我们王坟村准备把月河路这边先栽上竹子,连起片来,一个平方栽3棵竹子,第一批先栽3000棵。”
为确保绿化效果,潍坊青州市王坟镇科学制定绿化方案,要求各村严把苗木选择关,积极推广应用竹子这一经济实惠、四季常青、成片增绿的植物,优先选用本土竹子品种,并且高度要达到3米以上、直径不小于1.5厘米;同时派出专人加强技术指导,集中连片栽植,提高苗木成活率,提升村庄绿化美化水平。潍坊青州市王坟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姜立新说:“我们镇上确定了一个主战场,这个主战场主要以专业队形式栽植,另外在全镇范围内要求每个村都要确定一个绿化点,要求每个村要连片栽植,必须达到30%以上的户能够达到连起片来,栽植的品种还是以竹子为主,对确实不适合栽竹子的,也可以自选树种,必须得符合镇上的统一规划。”
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潍坊青州市王坟镇还强化宣传引导,广泛动员、全员参与,充分利用村边荒山、荒地、荒滩、房前屋后等闲置土地,有序推进环村林、围镇林建设,2021年计划完成村庄绿化面积30亩,四旁植树14万株,全民义务植树10万株。
青州市融媒体中心 韩福林
醉美拍点推荐 | 青州:层林尽染柿子沟
柿子沟景区位于山东省青州市西南山区王坟镇,属沂蒙山脉,面积667公顷,两山夹峪、自然形成、原生态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90%以上。景区内沟谷纵横、山峰耸立,分布着石道人山、轿顶山、观星台、娘娘岭、子房湖、响水湾等50多个景点。
秋染柿子沟 张成祥 摄
沟内有上白洋和中白洋两个自然村,特色民居依山傍溪而建,狭长错落分布。沟内山坡之上、河汊沟沿、房前屋后遍布万余棵柿子树,年产柿子50多万公斤,随着到此的影友和游人逐年增多,2000年以后叫响“柿子沟”之名。上白洋村与中白洋村联合开发景区,几年间整修了12公里环山路、瀑布、栈道、民宿、饭店等景观和旅游配套设施,连续举办多届艺术节和香椿节。
柿子沟自然风光优美。春有连翘妖娆、杏花满山,夏有流泉叠瀑、溪水潺潺,秋有柿子满树、层林尽染,冬有白雪皑皑、雾凇奇观。一年四季皆景,而秋天色彩最斑斓、拍摄素材最丰富。霜降前后,气温不断下降,黄栌树、柿子树、杏树、山楂树、杨树等树叶由绿变黄、由黄而红,色彩交织,漫山遍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灯笼般的柿子,光彩夺目。在柿子采摘时节,选一家民宿住下,慢慢游览,细细品味,在领略北方乡村风韵中尽情发挥,可以拍出赏心悦目的照片。在晨风中,徒步到村西面的山坡上,等到红日冒出山尖、露出笑脸按下快门,近处落尽叶子的柿树尽显虬枝,橙红色的柿子布满枝头。远处薄雾朦胧,山色如黛,民居掩映,不时升起几缕炊烟,漫山红叶与黄、绿、粉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犹如打翻了画家的调色盘,呈现一幅绚丽斑斓、硕果累累、生机盎然的秋韵风光图。
柿子加工 张成祥 摄
柿子沟人文生活题材拍摄资源也很丰富。村民黎明即开始一天的劳作,村庄由宁静变喧嚣,又呈现给人们不同的景象。在高大的柿子树上,村民闪转腾挪挥动长杆采摘柿子;崎岖的山路上、石板铺成的街巷中,有村民推车、挑担运柿子的身影;房前屋后搭起的架子前,老叟妇幼忙着打萼子、刮皮、挂柿子,到处都被柿子、柿皮装扮得红彤彤;村头巷尾,还有村民推着油亮的石碾、支起煎饼鏊子加工柿子、山楂等特色煎饼,让人既饱眼福又饱口福……
在柿子沟摄影,广角、中焦、长焦各类镜头均适合使用,野外拍摄用长焦压缩空间、虚化背景尤具韵味,村内拍摄以广角、标头为宜。(文/张成祥)
日本人盯上中国一处帝王陵,此陵防盗墓设计异常,侵华期间才得手
辽圣宗庆陵的反盗墓设计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古代中国帝王陵中,反盗墓设计最厉害的要数哪一座?不少网友私下向我提出这一问题。
怎么说呢,如果从短时间杀伤力来说,肯定是始皇帝嬴政的秦陵最厉害。
秦陵,巨大的封土如同小山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陵在建造时,在陵墓的入口处暗置机弩,这玩意在当时是最为先进的武装,可以连发,相当于现代的机关枪,贸然进入必被利箭穿心。
如此反盗墓手段确实厉害,后来汉武帝刘彻在营造其茂陵时,也采取了这种办法。
但是,这种反盗墓装置有一个明显的缺陷,估计网友都能想到——就是时间一长机弩会腐朽坏掉的,不会起作用,不再有杀伤力。
在我看来,反盗墓设计和手段最厉害的是辽圣宗庆陵,简直与盗墓者拼了!
辽庆陵所在的庆云山
到底是什么样的手段?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与网友一起讨论一下。
先简单说一下辽圣宗其人。
辽圣宗汉名耶律隆绪,契丹名耶律文殊奴,是辽朝第六位皇帝。
辽圣宗是古代皇帝中为数不多的有为之君,为辽朝明主。他治国有方,继续和发展了父亲辽景宗耶律贤的内外政策,在位时国力强盛,是辽朝鼎盛时期,史称“景圣之治”。令北宋丢脸丢地丢国格的“澶渊之盟”,就是辽圣宗主政时逼签的。
太平十一年(北宋天圣九年)阴历六月初三(公元1031年7月1日),当了49年皇帝的圣宗,崩于大福河之北的行宫,终年61岁。
辽圣宗(剧照)
当年阴历十一月二十一(公元1032年1月12日),下葬永庆陵。
永庆陵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博力嘎苏木境内的庆云山南麓。
此山本名“黑岭”,辽朝时改称“永安山”,辽圣宗陵墓选址于此后,易名“庆云山”。
这个名字改得好,我在2010年10月前后曾到陵区考察,山上野果结实,山前牧草泛黄,抬头望去,蓝天白云,气象非凡,难怪辽圣宗死后要葬在这里。
辽圣宗将庆云山作为最后归宿地,还有一个说法。
契丹人出行图
据《辽史·地理志》,辽圣宗生前秋猎路过这里,看好眼前奇秀秋色,对随行说了一句话:“吾万岁后,当葬此。”
于是继位的皇太子、辽兴宗耶律宗真敬遵遗命,在这里给父皇营建陵墓。又在陵墓的东南方建立“庆州”,奉祭和守护陵墓。
辽兴宗死后也葬于庆云山,陵号“永兴”,陵址在辽圣宗陵墓的东边。继承辽兴宗大位的辽道宗耶律洪基,死后同样葬在这里,陵址在辽圣宗陵墓的西侧,陵号“永福”。
庆云山陵墓分布图
这样,庆云山从东到西分布有3座辽帝王陵。根据分布位置,人们习惯上将辽兴宗的永兴陵称为“东陵”,辽圣宗的永庆陵称为“中陵”,辽道宗的永福陵称为“西陵”,合称“庆陵”(见上图)。
庆云山南距索博日嘎苏木北大约15公里,是大兴安岭的余脉。因为有3座帝王陵在此,民间俗称这里为“王坟沟”。
辽圣宗将自己的最后归宿地选在庆云山,其实并非心血来潮,一时性起,与契丹人的信仰有关,他们相信一个神奇的传说。
契丹贵族出行图(局部)
契丹人有大山情绪,传木叶山是契丹人的发祥地,始祖白马神人与青牛神女在木叶山相遇而结合,遂有了契丹人。契丹人由此特别崇尚大山,过去一年四季都会用青牛和白马祭山。
大山情结,影响了契丹人对身后葬地的选择。
辽皇家陵寝和契丹贵族墓地,一定会选在有山的地方,认为死后可以得到山神和祖先的庇护。辽帝陵无一例外都在风景秀丽,又人迹罕至的深山大川中,就是这个原因。
与汉族人一样,契丹人亦讲究风水,看重厚葬,一般会在山之阳坡东南麓选一块背山面谷,形若簸箕的地方造墓。
庆云山三座辽帝陵大概分布位置
这已经得到现古发现的证实。
考古探测发现,辽朝的10位皇帝以及皇族、皇后的陵墓,全部集中在契丹人发祥地土河和潢河一带,这里都是崇山峻岭,风景宜人。
而早先契丹人并不会这般筑墓葬尸埋骨。
契丹人信奉萨满教,早期流行树葬。后来受到中原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丧葬习俗才逐渐变化,出现了火葬、土葬等风俗。
契丹建国后丧葬文明升级,形成了一整套本民族的丧葬礼仪,皇家也有了特别的陵寝制度——“凿山为殿”。陵墓建好后地表会有建筑,但没有高大的封土堆,这也是整个辽帝陵的特点。
庆云山辽帝陵分布指示石牌
凿山为殿,在中原叫“依山为陵”,如唐太宗的昭陵、李高宗的乾陵就是这样。
辽圣宗的陵墓是在其死后才开始营建的,工期赶得很紧。当年九月,辽兴宗曾亲自到庆云山现场,检视永庆陵的修建。虽然工期很紧,但工程质量并不马虎。
根据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永庆陵墓前建有享殿,享殿平面呈正方形,前有月台,殿的两侧出回廊并绕成院落。回廊前正中辟门,门前两侧设双阁。
永庆陵地宫结构,15为后室,放棺处
核心位置地宫为砖砌,有前、中、后三室,前室、中室的左右各建一圆形小耳室(见上图)。如此复杂的地宫如同迷宫,智力不高的盗墓者进去后估计出不来。
墓室为穹隆室,墓道和墓室内通绘彩画,雕梁画栋,精美异常。
如中室四壁绘的是春夏秋冬四幅山水图,表示四时捺钵(“捺钵”,契丹语,行营的意思)的所在。
可以说,永庆陵是中国古代帝王陵中最美的一座,整个墓室就是一处美术宝库。
中室四季壁画分布
辽圣宗的陵墓内的壁画之所以这么精美,与辽兴宗有直接关系。
辽兴宗虽然治国无方,政绩平平,但绘画水平高超,是一位知名的画家,与北宋徽宗赵佶一样,乃是才艺出众的“画家皇帝”。
所以,辽兴宗给其皇帝老子陵墓描绘壁画,自然不遗余力,使用最好的画家,最佳的材料 ,不合格的地方都得重绘。
考古中发现,有的壁画白灰下还有一层同样内容的壁画,就应该是辽兴宗觉得不满意后粉抹掉重绘造成的。
永庆陵中室西南壁四季山水壁画《夏》(局部)
相比于壁画,辽圣宗陵墓建筑工艺,尤其在反盗墓设计上的独到之处,往往被忽略或轻视。
永庆陵在营造时,充分考虑了日后盗墓者光顾问题,其反盗墓手段是组合式的,非常厉害,且实用、永久有效。
如填土采用黄黏土夹石灰和粗沙,用糯米浆做黏合剂,经充分搅拌后层层夯实,其坚固程度不亚于现代钢筋水泥浇筑的墙体,用尖镐甩开膀子刨,一次也只能刨出一个白点。
永庆陵上现代人挖的巨大盗洞
墓门全石头砌筑,加上厚达5米的青砖主体建筑,可谓固若金汤。
但这些都是大家能想到的常规反盗墓手段,更绝的是,永庆陵“陷阱地河,以为防卫”。
什么意思?就是在地宫内人造地河,如巨大陷阱,让盗墓者见愁,稍有不慎,命丧水底。
地河既深又宽,徒手根本无法过去,如果掉进去,生死难卜。
这可不是盗墓小说之虚构和传说,现古证实永庆陵地宫内的地河确实存在。而且,真实的地河比传说更可怕——它其实是超大的人工陷阱,用整个墓室做成的,随葬品悉没于水中,根本就没有办法盗。
积满水的地宫(本文所涉墓)
地河里的水哪来?
水源的设计也非常巧妙,出人意料——利用地理特点,在墓壁上凿出小孔,山上的水渗入地下后,便会顺着孔流入墓室内。
这样,要不了多少时间,整个墓室便成一片汪洋,遭水淹没。
永远不愁地河干涸,只要山上下雨,只要有山泉,就会有水汇聚进来。
事实证明这一设计是成功的,到时永庆陵的地宫内都积满了水,盗墓者为之却步。
与盗墓者斗智斗勇,一代帝王不惜死后葬身水底,让自己的地宫成为“东海龙宫”,是不是与盗墓者拼了?!
内蒙古吐尔基山辽贵族墓彩绘木棺出土现场,国家一级文物
但是,永陵庆别出心裁的反盗墓手段,还是没能保住不盗之身。
因为,反盗墓设计再厉害,再巧妙,也挡不住官盗!
辽亡金兴,战争的胜利者——女真人把辽朝所有帝王陵都挖掘了,盗走大量金银珍宝,庆云山三陵无一幸免。
此后,又有不同时代的盗墓者光顾庆云山“滤宝”。
仅时就有多批盗墓者光顾了永庆陵(具体我在早几年出版的《盗墓史·内幕卷》中有详述),既有县里官员,也有省里军阀,还有外国传教士、东瀛日本考古专家,等等。
庆州白塔(老照片)
三年(公元1914年),附近林西县县长组织民工盗墓。发现永庆陵墓道特别长,进入后见到地河:“自此再进数十丈,复有地河界断内外,水深浪涌,莫得飞渡。”
十九年(公元1930年),时热河省主席、军阀汤玉麟派一姓郭的委员,带着百余名民夫前来盗掘,他们绕过地河,从后山凿洞进入得手。
日本人觊觎辽帝王陵,处心积虑,早在初年就盯上了,至少有三批日本人前来王坟沟“考察”,侵华期间他们终于得手,得以进入地宫。
其中以昭和十四年(二十八年,1939年)动静最大,“调查”得最深最彻底。
庆州白塔(现在)
当时日本东亚考古学会组成由田村实造、小林行雄等专家参加的“辽庆陵考古队”,对庆云山3座辽帝陵进行“考古”。
日本人对庆陵进行实测和摄影,并临摹了东陵壁画,盗走了一部分文物,后来还出版专著《庆陵壁画》。
当时辽圣宗的地宫内还有棺材,日本人也看到了。他们不只对永庆陵精美壁画有兴趣,对永庆陵包括反盗墓手段在内的建筑设计也是赞不绝口。
日版《庆陵壁画》
1991年代,又有盗墓者光顾庆云山,辽圣宗的永庆陵再一次遭到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1992年七、八月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永庆陵进行了抢救性科学发掘,这才发现了奇特的反盗墓手段,证实盗墓江湖所传的“陷阱地河,以为防卫”,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真实存在!
永庆陵人物壁画(日本人昭和十四年临摹)
永庆陵壁画(日本人昭和十四年临摹)
永庆陵壁画(日本人昭和十四年临摹)
青州第一墓---衡王墓
有很多外地的朋友问:青州怎么有个地方叫王坟?谁给起了这么个名字,多晦气啊!还有细心一点的人会询问:那里是不是有座墓?于是,小编给您讲,在青州西南方向山水相间的地方有个王坟镇,提起王坟这个地名,还真与一座大墓有关。
这座墓座落在王坟村北200米路北,为“衡恭王”墓。墓中葬主为朱祐楎,是明代七个衡王中的第一个,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七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受封为衡王,弘治十二年(1499年)就藩青州,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八月初病逝,谥号恭王、时年61岁。衡王爵位世袭,共传七人,其中有两个是兄弟相袭,故在青州被称“六代七王”。第一代衡王谥号为“恭”,所以称衡恭王,王坟这个地名指的就是衡恭王之墓。
衡恭墓最初的规模有封土高4米、底径18米。陵寝外原有三层围墙,外层最为高大坚固,是厚实的城砖砌成,然五六十年代被拆毁。第二层城墙据称用了古老的“黄米灌浆”技术,即用米汤和石灰,干透了异常坚固。在没遭破坏前,它高大的围墙内,在甬路两边殿宇重重,金碧辉煌,陵前有被称作东西宫的两座大殿,牌坊高大巍峨,石人石马分列两边,整齐威严。每有祭祀、修葺、册封、旌表,都刻碑以记,所以碑碣如林。
(衡王府的牌坊彰显当年的辉煌)
那个年代的人习惯活着就给自己准备好坟墓,提前选个风水好的地方,希望给家族带来兴旺给后代人带来好运。明朝第一代衡王朱祐楎活着的时候就在寻找好的风水,风水大师讲这个地方左青龙右白虎,头顶三阳山,足踏月牙河,上空有紫气萦绕。为了建造这座陵寝,王府的人还曾迫使南边张家庄的人全体搬迁了。
在衡恭王陵的山后有前黄马村和后黄马村,黄马实为皇马。王陵西有马庄、王家庄,西北有侯王庄,此皆为光大王陵之气也。
这座大坟是王坟村的坐标。村西头被称作西门外,这里曾是外层城墙的西门;村西北角的一条小街巷,被称为二门;村子西北角的一片,被称作“城里”,也就是城墙以里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城里”的住户大都姓朱,传说他们就是守墓人的后裔。
(清明节前有人来到衡王墓前祭奠)
当初朱姓的守墓人曾肩负着重要的任务,然而时过境迁,几百年间朝代更迭,大多的后辈渐渐事不关已,恍若那只是一个传说的故事。
在衡王墓高大的围墙内,曾有部队当作战时指挥部,据说目的是为了墓中随葬的宝物。破四旧运动的时候,这些封建余孽首当其冲要被破坏,于是巨大的牌坊被狂热的人们拉倒砸碎,地面建筑全部夷为平地,只剩下石头基座上巨大的封土堆。八十年代初,一些村民为了省钱省事,扒城墙的石头盖房子,从此城墙被拆得七零八落,现在踪迹全无。
您现在从路边经过时,看到的高大城墙是近几年刚刚修建的。
传闻,五、六十年代修路时挖出一碑,一种说法为挖出一块铸铁做的碑,碑上写着:“此后六百年,陵前一条路,路前一学堂。刘基题”。另一种说法为挖出一石碑,写着“坟前一条路,自有后人修”。刘基为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据说他有洞彻天机、未卜先知之功能。后来这条公路成为镇里的主干线,陵墓南边原为青州第七中学,现在是王坟小学。可惜那块神秘有预言的碑却不知所踪。
谁有那块神秘的预言碑,请联系小编发个图片,证实这个江湖传说。
因多年来民间一直有传说:“打开衡王墓,富了青州府”(另一说是富了山东省,还有一说是墓底直通海眼,打开后淹了山东省)。传说中巨大的财富引发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秋风起玉米杆子长成屏障的时候,墓地里发现了挖有盗洞,只是盗墓者的选址能否直达墓室,他们有没有盗走陪葬品,一直是未解之谜,所以墓室内结构不详。还有人说,其实墓里早就空了,现在只是个大壳子
有村民说当初建造镇政府斜对面的加油站时挖出不少宝贝,就是“衡恭王”墓葬品。如果有人见过这些宝贝,请给小编讲一讲这个故事。
国家恢复高考后,临近的村子陆续有人考上大学,只有陵前的王坟村一直无人进入高等学府,老人们说,这是村后的王爷官太大,压住了风水。后来坟墓被破坏了,国家也修改了高考制度,现在村里的大学生已数不胜数。
衡恭王之后的衡王则葬于青州西北的尧王山麓,那个地方有十二个小村落名字里带车马,村里的人也有姓朱的,有可能也是守陵人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