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到学校和同学(梦到学校和同学一起上课)

“爱国”两个字,这所大学书写了一百年

“爱国”两个字,这所大学书写了一百年

回望东北大学与祖国命运与共的岁月

颠簸21天奔赴洛杉矶,只为胸前的“中国”现身奥运赛场。东北大学学生、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为国参赛”的经历,浓缩了东北大学百年历史——爱国奋斗。

2023年4月26日,迎着第一缕曙光,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在广场冉冉升起。2023年9月,东北大学百年校庆之际,这面编号为2023-0116号的国旗被正式赠予东北大学,这是祖国送给“忠诚报国”东大人最珍贵的生日礼物。

1923年4月26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曾任校长的东北大学,撑起了一面“兴学育人、文化救国”的大旗。

这是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在北平,他们走在一二·九游行队伍的最前列;在西安,他们走上街头,请愿要求“停止内战、枪口对外”;在抗日战场,他们投笔从戎,浴血奋战。

这是为祖国需要甘愿奉献的大学,106位同学主动申请“为国转系”,“热血青年、献身矿业、刻苦学习、敬业报国”的“54煤”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万千学子。

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教授曾在东北大学任教3年。民族危亡之际的1929年,25岁的林徽因为东北大学设计了第一个校徽,白山黑水两边分别绘有一只狼和一头熊,熊狼环伺,表达了这位年轻的建筑学教授对风雨飘摇的祖国深深的忧患。

1949年,林徽因参与设计了新中国的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周围是谷穗和齿轮,金、红两种颜色表达了她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喜悦之情。

百年东大,始终和祖国命运紧密相连。

“苟余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做马牛”

孤独的身影留在奥运赛场,白山黑水战袍上的“中国”字样,被历史永远定格。

刘长春,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首届学生,1932年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十届奥运会男子100米短跑预赛的时候,万里之外,他的家乡东北已经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他的母校正辗转于流亡路上。

当时的报纸这样写道:“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此刻国运艰难,愿诸君奋勇向前,愿来日我等后辈远离这般苦难!”

刘长春的奥运之旅是爱国之旅,是向日本帝国主义的抗争之旅。

1932年二三月间,日寇多次以高官厚禄相引诱,提出要刘长春代表伪满洲国参加同年7月举办的奥运会。正与东北大学师生一道流亡的刘长春公开发表声明:“苟余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做马牛。”刘长春与校长张学良联系,请求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在张学良的支持下,刘长春只身一人独闯奥运,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刘长春的传奇史犹如东北大学百年风云史中一朵激涌的浪花。成立于民族危难之际的东北大学,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以兴学育人、文化救国为己任,在白山黑水之间发出培育英才、御侮兴邦的时代强音。

东北大学建校前期,日本对东北采取殖民侵略和文化侵略,就是要从思想文化上来瓦解东北人民的民族斗志,企图为它永久侵占东北打下基础。日本驻奉天总领事公然反对成立东北大学:“你们要读理工科,我们已有‘旅顺工科’;你们想学医,我们早有‘南满医学堂’;你们愿学文法科,也可以派留学生到帝国大学去上学,大日本政府将予以优待,给予官费补助,你们何苦自不量力,自寻苦恼,而去自办大学呢?”

日本人的反对更加坚定了中国人自己办学的决心,“我国文化落后,国势陆危,愿求急起直追,非倍力倍速不可。”1928年开始兼任校长的张学良时时倡导“建设东北、警惕帝国主义侵略”的办学责任,奠定了学校百年赓续的爱国底色。

1928年8月,从欧洲回国的27岁的梁思成受聘担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第二年3月,妻子林徽因也受聘担任教授,两人在国外留学的同窗也陆续来到东北大学。一群不到30岁的年轻人,撑起了中国第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学建筑系。

东北大学仿佛一颗耀眼的明珠,吸引国内外各界学者纷纷前来,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夕,东北大学已建成6个学院24个系8个专修科,有300余名教授、3000多名学生,教师中有大名鼎鼎的张伯苓、金毓黻、章士钊、刘仙洲、梁漱溟等,学校当时被称为“东大之盛,在当时可与任何其他大学相比”。

1931年3月,学校制定了雄心勃勃的5年计划,包括扩大农学院、扩大东北大学工厂、扩充图书馆等等,然而仅仅过了半年,日本侵略者的阵阵炮声彻底炸碎了东北大学的文化救国梦。

9月19日,当时的代校长宁恩承在枪炮声中向全校师生发出慷慨誓言:“古人说,‘士报国恩’,今天国难当头,我们全是一国的善士……如果发生任何危险,应该恪守‘士报国恩’的信条,就一切无恐无惧了。”

几天后,学校大量的珍贵图书档案资料、教学仪器设备落入日寇手中,昔日琅琅书声的校园沦为日寇的养马场。

“沈阳设校,经始维艰;至九一八,懆遭摧残;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抗日流亡大学,流落飘零15年。

“我们这个饱受欺凌的民族要起来反抗,东北青年要做全国青年的先声!”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遮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的抗战不歇……”这段激动人心的歌词出自一首著名的抗战歌曲《五月的鲜花》,这首歌曲的曲作者就是时任东北大学音乐教师阎述诗。

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后,不到30岁的阎述诗就投入到抗日爱国歌曲创作中。他把歌曲教给学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教育学生不要忘记苦难中死去的同胞,要永远怀念自己的祖国。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举世闻名的一二·九运动,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校学生被阻隔在校园里的情况下,东北大学300多名爱国学生作为游行队伍西路纵队的唯一主力,在东大学生、员宋黎的带领下,高举大旗冲出被军警封锁的校门,面对皮鞭、木棍和枪刺,东大学生视死如归,冲锋在前。

12月16日,学生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游行,阎述诗也积极参与营救学生。他目睹学生被军警的惨状,悲愤不已。当学生拿着《五月的鲜花》歌词请他谱曲时,悲壮激昂的歌词一下引起了他的共鸣,含着眼泪反复吟唱。这首诞生在一二·九运动中的抗日救亡歌曲很快传遍神州,流传至今。

在东北大学的校史馆,可以看到一张发黄的“东北大学流亡办学路线图”,从1931年离开沈阳到1946年回迁,15年的时间,东大师生流离燕市,转徙开封、西安、南下四川三台,在流亡的路上,他们没有一刻停止战斗,始终冲在抗日救亡的第一线。

1936年12月,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之际,西安市万名学生走上街头,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抗日”。此时已辗转到西安的东大学子再一次站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勇敢面对军警的枪口。老校长张学良闻讯赶到,他以校长的身份向学生承诺,“一周之内,用事实答复”。仅仅3天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017年8月1日东北大学公众号曾发布“东大老兵,不应被遗忘”,让人们再次回想起那些投笔从戎、为国奋战的东大学子们。

1932年从东北大学毕业后就投身抗日战场的苗可秀,1934年任中国少年铁血军总司令,驰骋辽南疆场,痛击日军,1935年负伤被俘,写下了“誓扫匈奴不顾身”后慷慨赴死,年仅29岁;1928年考入东北大学机械工学系的佟彦博,1933年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立志报效国家抗击日本侵略,1938年5月19日,他和战友驾机远征日本本土进行轰炸,投下传单100多万张,周恩来代表中央赠送锦旗:“德威并用,智勇双全”;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大学学习的丛德滋就投入到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打入敌人内部被捕后,于1942年狱中遇害,年仅32岁;1950年,一张由毛主席签署的烈属证颁发到了丛德滋家属的手中,这是新中国编号00001的烈属证,以纪念这位遇害的东北大学学生……

“我们这个饱受欺凌的民族要起来反抗,东北青年要做全国青年的先声!”从一二·九运动的挺身而出,到西安街头的大声疾呼,再到抗日战场为国捐躯,东大人在抗日救亡路上再现爱国情怀,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彰显报国底色。

“国家建设的需要,就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1950年,年仅17岁的林韵梅,响应国家号召只身从上海来到东北工学院(建国初期东北大学改名为东北工学院)求学。正当她憧憬如何攻读自己喜爱的土木工程系、畅想美好未来时,学校开始动员党员、团员转入采矿系——国家百废待兴,地质采矿先行。

后来成为东北大学教授、著名岩石力学专家,将岩石力学学科引入中国第一人的林韵梅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同学们思想斗争很激烈——转,谁不知道采煤危险,煤矿俗称“四块石头夹块肉”,围岩的片帮、冒顶时刻威胁生命安全;不转,党和国家在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怎么能只想个人,不想国家?

爱祖国胜于爱自己的专业,林韵梅和其他105位同学主动申请“为国转系”,1954年,他们从东大毕业奔向全国各地,这个光荣的集体也因此被称为“54煤”。“热血青年、献身矿业、刻苦学习、敬业报国”的“54煤”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东大学子。

如果说当初“为国转系”是凭着一腔爱国热情,在随后的不断学习实践中更是增添了他们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1951年暑假,他们到鸡西煤矿实习,矿务局的负责人谈到日寇投降后,由于没有我们自己的工程师,只能留用一些日本人,他们趾高气扬,竟敢拍着我们的头说:你们中国人的脑袋是大大地不行啦。“你们是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祖国期待你们啊!”没有大幅标语,没有激动人心的场面,更不是誓师大会,但是听到这番话后,同学们都握紧拳头,咬紧牙关,心中默默发出了不可磨灭的誓言:“为建设祖国不遗余力。”

多年以后,这个光荣的集体走出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0位大学教授、60余位总工程师,他们为国家采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1年,林韵梅的学生冯夏庭当选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现在的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主席时,林韵梅激动地说:“这是该学会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一位黑头发黄皮肤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坐上了掌门人的位置。”这时候林韵梅的脑海里浮现出60年前在鸡西矿务局那个让她终生难忘的情景。

与“54煤”形成东北大学“双璧”的“可可托海东大人”是一个多年来默默无闻的集体,是一个将一生奉献祖国的传奇。

凄美忧伤的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让人们熟悉了这个位于北疆富蕴县城东北48公里的小镇,“可可托海东大人”则在这座小镇为中国稀有金属工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两弹一星”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1969年1月4日,天还没亮,25名东大学生(后去4名)从乌鲁木齐启程,穿着没有面子的老羊皮大衣,脚踏毡靴,乘坐一辆车窗还算完整的大客车北上,一路颠簸三天来到可可托海。小镇气候寒冷,人烟稀少,自然条件恶劣,冬天最低气温零下50摄氏度,大学生们从打草、伐木、扛麻袋、挖煤、清理露天厕所开始。

在这里,他们有的晚上推矿车跌入废石堆里;有的修柴油机,喷灯爆炸烧伤脸和手,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烙印;有的下夜班骑自行车从桥上掉入冰冷湍急的额尔齐斯河,自己在黑暗中爬上岸;有的给摇床刷生漆中毒,脸肿得惊人;有的女同学怀孕几个月,还在水库大坝上和男同学一样搬运石块……

这些可可托海的东大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忘我工作,就为一个目标:为祖国找到急需的稀有金属。

从1952年到1982年间,先后有45名东大毕业生奔赴可可托海,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一块块稀有金属矿石从可可托海源源不断送往祖国各地,铺就了中国尖端工业的崛起之基,熔铸成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

1950年,主席就东北工业发出指示:“鞍钢出了钢材,还要出人才。”新中国对工业人才的渴望,赋予了学校的责任和使命。当时的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迅速行动,将几所院校合组为新中国专门培养冶金科技人才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东北工学院,校址设在沈阳南湖,从此成为一代代东大人梦想启航的地方。作为共和国冶金人才的摇篮,东北大学在冶金、信息、矿业、材料等学科领域,为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新中国钢铁冶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工学院首任院长靳树梁,主编了第一部炼铁专业课教材《现代炼铁学》。他带头喊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带领团队攻克钒钛磁铁矿冶炼中炉缸堆积世界难题,为承钢的恢复生产和攀钢的起步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冶金热能工程学科的开创者陆钟武院士在东北工学院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冶金炉专业,他回忆道:“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为新中国的建设建功立业,奋斗终身。”

中国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的研制者李天华,哈佛大学毕业后来到东北工学院任教,当时美国、苏联等国的模拟计算机都已经问世,他放言:“既然外国人能搞出来,难道我们就搞不成吗?”

新中国建设时期,东北大学星光闪耀:中国首次炼铝试验的主持者、新中国第一座铝厂恢复建设的主导者邱竹贤院士,编写出我国第一部铝电解教材;我国工业自动化教育的开拓者之一郎世俊教授,创办中国首批工业电气化自动化专业,提出开闭环控制的新思路;被誉为中国“超级钢之父”的王国栋教授,他领衔研发的超级钢在国际竞争中连创四个第一……

“54煤”班毕业生韦晓光在《煤炭》诗里写道:“我!只等召唤,跃身炉膛,敞开胸膛。捧出升腾的火,奔流的电……化成缕缕的烟,碎碎的灰……仅仅,仅仅为的是哟,我期待了千万年的献身光明的愿望。”

这首咏煤的诗,又何尝不是东北大学师生忠诚报国的真实写照。

“巡天、探地、潜海,进入新时代,东大人自觉肩负起高水平科技强国的使命”

2023年8月3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在由辽宁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开学第一课”的演讲题目就是:国家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回顾过去,百年东大始终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同向同行,步入新时代,东大人正在书写爱国奋斗新篇章。白鹤滩水电站、川藏铁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飞船、新一代战舰、核潜艇等一项项超级工程和大国重器都留下了东大人爱国报国的印记。”

在被称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的青藏高原上,随着铁路隧道的开挖,原本致密的岩石被挖走,一侧凌空,另一侧仍连接着原本的岩体。积蓄的能量在一瞬间爆发,岩块呈片状,四处飞溅……岩爆是隧道施工面临的主要安全隐患之一,直接威胁人员、设备的安全。东北大学重大铁路岩爆科技攻关小组的主要工作是在工程现场进行安全监测与现场试验研究,用科技支撑保障工程的安全高效施工。

小组现场技术负责人何本国教授介绍,隧道内常会有淋雨状出水,过高的温度和湿度把隧道内变成了“桑拿房”。冬天,室外温度在0℃以下,隧道内外温差可达40多摄氏度。往往是全身湿漉漉的“水人儿”从隧道里出来一会儿就变成了“冰人儿”。

在这样的环境下,岩爆科技攻关小组日均洞内工作时间8个小时以上,目前平均预警准确率达到85%以上,受到各界广泛好评。参与项目的青年教师张伟说:“一想到这个跨越两个世纪的梦想,承载着几代中国人期盼的重大工程,我就由衷感到使命的神圣和责任的重大。”项目带头人冯夏庭表示:“未来,我们将积极响应总书记‘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号召,继续迎难而上,敢为人先,争取实现更短时间范围的岩爆时间预警,为祖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新时代的东大人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肩负起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强国使命。

面向控制学科国际前沿,东北大学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生产全流程全局优化控制理论与方法,成果被写入国际自控联引领未来自动化发展方向;学校研发的关键核心材料和腐蚀防护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构件、特种安全检测设备、高端数控机床、“复兴号”高铁等装备……

一批批优秀毕业生在各行各业绽放芳华:2015年,本硕博均就读于东北大学的车德会,以重要成员身份加入笔尖用钢研发团队,成功研发出了我国的笔尖钢产品,让国产笔用上了自己的笔尖;

2017年,第11届模拟钢铁挑战赛世界总决赛,东北大学冶金学院2010届毕业生周文涛,战胜了来自37个国家的1478名选手,不到10分钟第一个炼出合格钢水,以压倒性优势摘得职业组桂冠;

2014届毕业生、“奋斗者”号主驾驶试航员赵兵,在中国第二代、第三代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的研制中,担任控制软件负责人。他曾面临众多艰辛,顶着37℃的高温连续下潜调试12小时,驾驶潜水器执行过数十次下潜任务……

“百年发展历程,东北大学始终与祖国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抗日救国、工业报国、产业强国、科教兴国,东大人正在用一个又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为祖国的发展、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说。(记者于力 李铮 王莹)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怎么改?为何改?——北京“新中考”政策解读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记者赵旭、赵琬微)考试改革关乎万千家庭。26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北京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政策。

“新中考”政策有哪些变化?改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教委负责人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对改革政策进行了解读。

2023年6月24日,在北京一零一中双榆树校区考点,考生进入考点前与老师击掌。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中招录取计分科目减少至6门

此前北京的中考政策分为必考与选考科目两部分,本轮“新中考”取消了选考环节,依据不同科目特点,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分为考试、考查、考核三类,减少了计分科目。

其中,考试科目包括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体育与健康6门,成绩以分数呈现,用于毕业和升学。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作为考查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由高到低分为A、B、C、D四等。考核科目包括信息科技、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考查科目与考核科目的成绩均用于毕业,在升学中参考使用。

此外,道德与法治笔试由闭卷调整为开卷,物理科目的“实验操作”计入中考成绩。

2023年6月16日,在北京市第八中学初中部校园内,初三(4)班的学子们一起拍毕业照留念。新华社记者 徐金泉 摄

将学生从“刷题”中解放出来

本次考试改革中,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小四门”成绩以等级呈现,这将明显减小备考压力。一名学生表示,终于可以少刷点题了。

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说,近几年北京在中考实际运行中出现初二提前进入中考备考阶段的情况,孩子为应试反复刷题、机械记忆,负担过重,老师无暇顾及应有的课外实践和实验教学等。

希望新政策发挥考试招生的“指挥棒”作用,“以更科学的评价引导教师从应试的教学回归到素养的教学,让孩子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科思维的培养,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身心健康、乐学爱学,全面发展。”李奕说。

据介绍,此次改革总体思路是“大减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载体”,减少机械性、重复性、低水平的考试内容和形式,加强培养学生兴趣和思维品质,同时完善多渠道、新载体的招生培养方式,畅通多样化录取路径和多元化升学途径。

2023年3月14日,在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学生展示参与设计制作的“北京中轴线”景观沙盘作品。新华社发(周良摄)

新政策将促使课堂“提质增效”

新政策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从现八年级学生起适用。多位受访教师表示,它对课堂带来的影响会很快出现,将对促进教学管理创新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之前孩子们为拿高分、满分去刷题的时间,现在可以用在体验式、沉浸式的化学实验上了。”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化学教师贺珊珊说,改革后化学教学将更加回归学科本身,她希望用更多的时间让同学们动手做实验,培养化学思维,欣赏化学元素的魅力。

受访教师分析,“道德与法治”科目的笔试部分改为开卷,孩子将不再机械式背书,而是要根据情境、素材回答问题。此外,将物理“实验操作”计入中考成绩,将引导学生通过场景化、体验式的物理学习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物理特级教师任炜东认为,本轮考试改革和调整将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跨学科主题活动留出更大的空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我和弟弟的上学梦都保住了!”

9月6日上午,苏州某大学人来车往,欢声笑语,不少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走进校园。

来自江苏淮安的小妮独自拉着行李箱,显得很是孤单。看着校园,她的眼泪哗哗地往下流。“我原以为要告别大学,无法读书了。”小妮忧郁的话中透出几分感激,“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帮助过我的叔叔阿姨,特别是那位叫邱敏的法官。”

父母相继去世

两个月前,淮安市一家医院的病房内弥漫着药水的味道,一位40多岁的男子面色苍白,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他的儿女守在床边,紧握着他的手,眼中充满了无助和绝望。床边还站着年迈的老汉和老妇,两人刻满皱纹的脸上挂满泪水,老妇不停地低声祈祷,希望上天能够拯救这个生命,能拯救这个家庭。

“妮儿,你正在上大学,弟弟还在读高中,以后就靠你了。”中年男子已无力再交代更多内容。突然,“爸爸!爸爸!”的呐喊声从病房中传出,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喊让在场所有人的心都碎了。

麻绳专挑细处断,就在一个星期前,孩子的妈妈去世了。

“爷爷,爸爸临终时说到的房子怎么回事啊?”丧事接近尾声,仿佛一瞬间长大的孙女含泪问爷爷。

“你爸妈生前买了一套商品房,首付了40多万,其他80多万全是银行贷款。你们姐弟俩还在读书,我和你奶奶务农,每个月的房贷可怎么办?”爷爷讲到这,眼角流下浑浊的泪水。

“我家还欠银行80多万!”小妮顿时感到天旋地转,“那我还能上学吗?”

“你要上学,就只能退房。”爷爷抹着眼睛说。

“几块钱的小商品买了都不好退,花那么多钱买的房子能退吗?”

“楼市不景气,开发商收回房子也卖不出高价,这个损失开发商能认?”

“恐怕银行也不同意,罚息、违约金也不少。”

“断供后银行起诉,法院执行,房子司法拍卖价格更低,首付款剩不了多少。”

听着亲戚们的话,小妮一脸惆怅。“如果房子退不了,我只能辍学打工,一边还贷,一边供弟弟上学,可是我的大学梦就没了。”小妮倍感伤心。

法院主导爱心接力

小妮的爷爷怀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银行。

“这不是银行一家就能解决的事情,房子买卖涉及开发商、住建、税务等多个部门,或许能请法院牵头调处。”银行的工作人员给小妮的爷爷倒了热茶,为问题的解决指出了一条路。

“可以试试诉前调解这条路。”一位社区干部提醒道,“我是淮安经开区法院的诉前调解员,前段时间刚刚参加了培训,我现在就来联系法院。”

得知这一情况后,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立即启动诉前调解机制,安排专人对接推进。承办法官邱敏手头有一大堆案子等着办,可一想到姐弟俩和两位老人无助的神情,决定加班加点,力争赶在开学前解决此事。她顶着烈日到银行做起了工作。

“情况太特殊,我们很同情!可这取决于开发商,他们同意解除合同吗?本金和利息能否停止计算,罚息和违约金能否减免,都是未知数。”银行的工作人员谈到他们的顾虑。

于是,邱敏马不停蹄找到开发商。

“我们对此深表同情,但这种情况太罕见了,没有先例。”开发商负责人是位中年男子,他犹豫了一会又说,“退一户的房子不会对我们公司业绩产生影响,但现在的楼市不景气,常有断供的,我们最担心的是,如果退了那套房,会有其他购房者找理由跟着退房。”开发商负责人的话让邱敏悬着的心揪得更紧了。

开学的脚步越来越近,为了不影响孩子上学,淮安经开区法院又迅速启动“优+”全域诉服平台,邀请住建、妇联、民政、社区力量加入。

大家都很忙,为了开好联席会议,邱敏连轴转,协调各方,白天不行就晚上,工作日不行就周末,终于把大家聚到一起。经过多轮面对面的磋商,再加上背靠背地做工作,事情终于有了转机。

“我们会顶住压力退房。我们公司是上市公司,关于合同解除、资金退款、信息披露等方面有合法合规的要求,我们建议法院进行司法确认。”开发商负责人入情入理地说道。“合同解除后,首付款很快退还,不会收罚息和违约金。”银行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了善意。

“既然这样,那今天就把协议草案定下来,过些日子通过诉前调解程序确认协议法律效力。”邱敏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近年来,淮安经开区法院通过搭建“优+”全域诉服平台,构建法院主导、多部门联动的“1+N”联动解纷体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诉讼服务。

“法官不能被动坐堂问案,面对人民群众的期盼,要主动提前介入,尽可能在源头解纷,把专业化、有温度的司法服务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经开区法院院长段庆丽说道。

“如我在诉”暖人心

8月4日,距小妮家庭变故发生不到两个月,协议经确认具有法律效力。8月7日,盖有法院印章的书面裁定书送到了当事人手中。随后,当事人紧锣密鼓办理了贷款结清、抵押权预告登记注销、网签注销等手续。

9月5日,邱敏收到了一面写有“命运无情人有情,司法温度暖人心”的锦旗。“邱阿姨,您和众多的叔叔阿姨抚慰了我们,让我们从房贷的巨大压力中解脱出来,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我和弟弟的上学梦都保住了!”送锦旗的小妮感谢道。

“我小时候也失去了爸爸,办这个案子就好像我自己在诉讼一样,我在案子里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孩子,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那么糟,要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加油!”邱敏抱住小妮鼓励道。

命运无情人有情!一场多部门联动的爱心大接力暂时告一段落,但爱的传递并未结束,民政部门积极为姐弟俩提供必要的社会救济;所在的学校将提供学费减免和助学金补助;淮安经开区法院也将跟踪回访,继续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记者 郑卫平 通讯员 杨 阳)

来源: 人民法院报

“爱国”两个字,这所大学书写了一百年

“爱国”两个字,这所大学书写了一百年

回望东北大学与祖国命运与共的岁月

颠簸21天奔赴洛杉矶,只为胸前的“中国”现身奥运赛场。东北大学学生、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为国参赛”的经历,浓缩了东北大学百年历史——爱国奋斗。

2023年4月26日,迎着第一缕曙光,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在广场冉冉升起。2023年9月,东北大学百年校庆之际,这面编号为2023-0116号的国旗被正式赠予东北大学,这是祖国送给“忠诚报国”东大人最珍贵的生日礼物。

1923年4月26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曾任校长的东北大学,撑起了一面“兴学育人、文化救国”的大旗。

这是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在北平,他们走在一二·九游行队伍的最前列;在西安,他们走上街头,请愿要求“停止内战、枪口对外”;在抗日战场,他们投笔从戎,浴血奋战。

这是为祖国需要甘愿奉献的大学,106位同学主动申请“为国转系”,“热血青年、献身矿业、刻苦学习、敬业报国”的“54煤”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万千学子。

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教授曾在东北大学任教3年。民族危亡之际的1929年,25岁的林徽因为东北大学设计了第一个校徽,白山黑水两边分别绘有一只狼和一头熊,熊狼环伺,表达了这位年轻的建筑学教授对风雨飘摇的祖国深深的忧患。

1949年,林徽因参与设计了新中国的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周围是谷穗和齿轮,金、红两种颜色表达了她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喜悦之情。

百年东大,始终和祖国命运紧密相连。

“苟余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做马牛”

孤独的身影留在奥运赛场,白山黑水战袍上的“中国”字样,被历史永远定格。

刘长春,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首届学生,1932年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十届奥运会男子100米短跑预赛的时候,万里之外,他的家乡东北已经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他的母校正辗转于流亡路上。

当时的报纸这样写道:“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此刻国运艰难,愿诸君奋勇向前,愿来日我等后辈远离这般苦难!”

刘长春的奥运之旅是爱国之旅,是向日本帝国主义的抗争之旅。

1932年二三月间,日寇多次以高官厚禄相引诱,提出要刘长春代表伪满洲国参加同年7月举办的奥运会。正与东北大学师生一道流亡的刘长春公开发表声明:“苟余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做马牛。”刘长春与校长张学良联系,请求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在张学良的支持下,刘长春只身一人独闯奥运,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刘长春的传奇史犹如东北大学百年风云史中一朵激涌的浪花。成立于民族危难之际的东北大学,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以兴学育人、文化救国为己任,在白山黑水之间发出培育英才、御侮兴邦的时代强音。

东北大学建校前期,日本对东北采取殖民侵略和文化侵略,就是要从思想文化上来瓦解东北人民的民族斗志,企图为它永久侵占东北打下基础。日本驻奉天总领事公然反对成立东北大学:“你们要读理工科,我们已有‘旅顺工科’;你们想学医,我们早有‘南满医学堂’;你们愿学文法科,也可以派留学生到帝国大学去上学,大日本政府将予以优待,给予官费补助,你们何苦自不量力,自寻苦恼,而去自办大学呢?”

日本人的反对更加坚定了中国人自己办学的决心,“我国文化落后,国势陆危,愿求急起直追,非倍力倍速不可。”1928年开始兼任校长的张学良时时倡导“建设东北、警惕帝国主义侵略”的办学责任,奠定了学校百年赓续的爱国底色。

1928年8月,从欧洲回国的27岁的梁思成受聘担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第二年3月,妻子林徽因也受聘担任教授,两人在国外留学的同窗也陆续来到东北大学。一群不到30岁的年轻人,撑起了中国第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学建筑系。

东北大学仿佛一颗耀眼的明珠,吸引国内外各界学者纷纷前来,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夕,东北大学已建成6个学院24个系8个专修科,有300余名教授、3000多名学生,教师中有大名鼎鼎的张伯苓、金毓黻、章士钊、刘仙洲、梁漱溟等,学校当时被称为“东大之盛,在当时可与任何其他大学相比”。

1931年3月,学校制定了雄心勃勃的5年计划,包括扩大农学院、扩大东北大学工厂、扩充图书馆等等,然而仅仅过了半年,日本侵略者的阵阵炮声彻底炸碎了东北大学的文化救国梦。

9月19日,当时的代校长宁恩承在枪炮声中向全校师生发出慷慨誓言:“古人说,‘士报国恩’,今天国难当头,我们全是一国的善士……如果发生任何危险,应该恪守‘士报国恩’的信条,就一切无恐无惧了。”

几天后,学校大量的珍贵图书档案资料、教学仪器设备落入日寇手中,昔日琅琅书声的校园沦为日寇的养马场。

“沈阳设校,经始维艰;至九一八,懆遭摧残;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抗日流亡大学,流落飘零15年。

“我们这个饱受欺凌的民族要起来反抗,东北青年要做全国青年的先声!”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遮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的抗战不歇……”这段激动人心的歌词出自一首著名的抗战歌曲《五月的鲜花》,这首歌曲的曲作者就是时任东北大学音乐教师阎述诗。

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后,不到30岁的阎述诗就投入到抗日爱国歌曲创作中。他把歌曲教给学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教育学生不要忘记苦难中死去的同胞,要永远怀念自己的祖国。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举世闻名的一二·九运动,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校学生被阻隔在校园里的情况下,东北大学300多名爱国学生作为游行队伍西路纵队的唯一主力,在东大学生、员宋黎的带领下,高举大旗冲出被军警封锁的校门,面对皮鞭、木棍和枪刺,东大学生视死如归,冲锋在前。

12月16日,学生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游行,阎述诗也积极参与营救学生。他目睹学生被军警的惨状,悲愤不已。当学生拿着《五月的鲜花》歌词请他谱曲时,悲壮激昂的歌词一下引起了他的共鸣,含着眼泪反复吟唱。这首诞生在一二·九运动中的抗日救亡歌曲很快传遍神州,流传至今。

在东北大学的校史馆,可以看到一张发黄的“东北大学流亡办学路线图”,从1931年离开沈阳到1946年回迁,15年的时间,东大师生流离燕市,转徙开封、西安、南下四川三台,在流亡的路上,他们没有一刻停止战斗,始终冲在抗日救亡的第一线。

1936年12月,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之际,西安市万名学生走上街头,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抗日”。此时已辗转到西安的东大学子再一次站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勇敢面对军警的枪口。老校长张学良闻讯赶到,他以校长的身份向学生承诺,“一周之内,用事实答复”。仅仅3天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017年8月1日东北大学公众号曾发布“东大老兵,不应被遗忘”,让人们再次回想起那些投笔从戎、为国奋战的东大学子们。

1932年从东北大学毕业后就投身抗日战场的苗可秀,1934年任中国少年铁血军总司令,驰骋辽南疆场,痛击日军,1935年负伤被俘,写下了“誓扫匈奴不顾身”后慷慨赴死,年仅29岁;1928年考入东北大学机械工学系的佟彦博,1933年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立志报效国家抗击日本侵略,1938年5月19日,他和战友驾机远征日本本土进行轰炸,投下传单100多万张,周恩来代表中央赠送锦旗:“德威并用,智勇双全”;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大学学习的丛德滋就投入到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打入敌人内部被捕后,于1942年狱中遇害,年仅32岁;1950年,一张由毛主席签署的烈属证颁发到了丛德滋家属的手中,这是新中国编号00001的烈属证,以纪念这位遇害的东北大学学生……

“我们这个饱受欺凌的民族要起来反抗,东北青年要做全国青年的先声!”从一二·九运动的挺身而出,到西安街头的大声疾呼,再到抗日战场为国捐躯,东大人在抗日救亡路上再现爱国情怀,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彰显报国底色。

“国家建设的需要,就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1950年,年仅17岁的林韵梅,响应国家号召只身从上海来到东北工学院(建国初期东北大学改名为东北工学院)求学。正当她憧憬如何攻读自己喜爱的土木工程系、畅想美好未来时,学校开始动员党员、团员转入采矿系——国家百废待兴,地质采矿先行。

后来成为东北大学教授、著名岩石力学专家,将岩石力学学科引入中国第一人的林韵梅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同学们思想斗争很激烈——转,谁不知道采煤危险,煤矿俗称“四块石头夹块肉”,围岩的片帮、冒顶时刻威胁生命安全;不转,党和国家在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怎么能只想个人,不想国家?

爱祖国胜于爱自己的专业,林韵梅和其他105位同学主动申请“为国转系”,1954年,他们从东大毕业奔向全国各地,这个光荣的集体也因此被称为“54煤”。“热血青年、献身矿业、刻苦学习、敬业报国”的“54煤”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东大学子。

如果说当初“为国转系”是凭着一腔爱国热情,在随后的不断学习实践中更是增添了他们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1951年暑假,他们到鸡西煤矿实习,矿务局的负责人谈到日寇投降后,由于没有我们自己的工程师,只能留用一些日本人,他们趾高气扬,竟敢拍着我们的头说:你们中国人的脑袋是大大地不行啦。“你们是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祖国期待你们啊!”没有大幅标语,没有激动人心的场面,更不是誓师大会,但是听到这番话后,同学们都握紧拳头,咬紧牙关,心中默默发出了不可磨灭的誓言:“为建设祖国不遗余力。”

多年以后,这个光荣的集体走出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0位大学教授、60余位总工程师,他们为国家采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1年,林韵梅的学生冯夏庭当选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现在的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主席时,林韵梅激动地说:“这是该学会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一位黑头发黄皮肤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坐上了掌门人的位置。”这时候林韵梅的脑海里浮现出60年前在鸡西矿务局那个让她终生难忘的情景。

与“54煤”形成东北大学“双璧”的“可可托海东大人”是一个多年来默默无闻的集体,是一个将一生奉献祖国的传奇。

凄美忧伤的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让人们熟悉了这个位于北疆富蕴县城东北48公里的小镇,“可可托海东大人”则在这座小镇为中国稀有金属工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两弹一星”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1969年1月4日,天还没亮,25名东大学生(后去4名)从乌鲁木齐启程,穿着没有面子的老羊皮大衣,脚踏毡靴,乘坐一辆车窗还算完整的大客车北上,一路颠簸三天来到可可托海。小镇气候寒冷,人烟稀少,自然条件恶劣,冬天最低气温零下50摄氏度,大学生们从打草、伐木、扛麻袋、挖煤、清理露天厕所开始。

在这里,他们有的晚上推矿车跌入废石堆里;有的修柴油机,喷灯爆炸烧伤脸和手,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烙印;有的下夜班骑自行车从桥上掉入冰冷湍急的额尔齐斯河,自己在黑暗中爬上岸;有的给摇床刷生漆中毒,脸肿得惊人;有的女同学怀孕几个月,还在水库大坝上和男同学一样搬运石块……

这些可可托海的东大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忘我工作,就为一个目标:为祖国找到急需的稀有金属。

从1952年到1982年间,先后有45名东大毕业生奔赴可可托海,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一块块稀有金属矿石从可可托海源源不断送往祖国各地,铺就了中国尖端工业的崛起之基,熔铸成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

1950年,主席就东北工业发出指示:“鞍钢出了钢材,还要出人才。”新中国对工业人才的渴望,赋予了学校的责任和使命。当时的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迅速行动,将几所院校合组为新中国专门培养冶金科技人才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东北工学院,校址设在沈阳南湖,从此成为一代代东大人梦想启航的地方。作为共和国冶金人才的摇篮,东北大学在冶金、信息、矿业、材料等学科领域,为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新中国钢铁冶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工学院首任院长靳树梁,主编了第一部炼铁专业课教材《现代炼铁学》。他带头喊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带领团队攻克钒钛磁铁矿冶炼中炉缸堆积世界难题,为承钢的恢复生产和攀钢的起步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冶金热能工程学科的开创者陆钟武院士在东北工学院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冶金炉专业,他回忆道:“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为新中国的建设建功立业,奋斗终身。”

中国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的研制者李天华,哈佛大学毕业后来到东北工学院任教,当时美国、苏联等国的模拟计算机都已经问世,他放言:“既然外国人能搞出来,难道我们就搞不成吗?”

新中国建设时期,东北大学星光闪耀:中国首次炼铝试验的主持者、新中国第一座铝厂恢复建设的主导者邱竹贤院士,编写出我国第一部铝电解教材;我国工业自动化教育的开拓者之一郎世俊教授,创办中国首批工业电气化自动化专业,提出开闭环控制的新思路;被誉为中国“超级钢之父”的王国栋教授,他领衔研发的超级钢在国际竞争中连创四个第一……

“54煤”班毕业生韦晓光在《煤炭》诗里写道:“我!只等召唤,跃身炉膛,敞开胸膛。捧出升腾的火,奔流的电……化成缕缕的烟,碎碎的灰……仅仅,仅仅为的是哟,我期待了千万年的献身光明的愿望。”

这首咏煤的诗,又何尝不是东北大学师生忠诚报国的真实写照。

“巡天、探地、潜海,进入新时代,东大人自觉肩负起高水平科技强国的使命”

2023年8月3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在由辽宁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开学第一课”的演讲题目就是:国家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回顾过去,百年东大始终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同向同行,步入新时代,东大人正在书写爱国奋斗新篇章。白鹤滩水电站、川藏铁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飞船、新一代战舰、核潜艇等一项项超级工程和大国重器都留下了东大人爱国报国的印记。”

在被称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的青藏高原上,随着铁路隧道的开挖,原本致密的岩石被挖走,一侧凌空,另一侧仍连接着原本的岩体。积蓄的能量在一瞬间爆发,岩块呈片状,四处飞溅……岩爆是隧道施工面临的主要安全隐患之一,直接威胁人员、设备的安全。东北大学重大铁路岩爆科技攻关小组的主要工作是在工程现场进行安全监测与现场试验研究,用科技支撑保障工程的安全高效施工。

小组现场技术负责人何本国教授介绍,隧道内常会有淋雨状出水,过高的温度和湿度把隧道内变成了“桑拿房”。冬天,室外温度在0℃以下,隧道内外温差可达40多摄氏度。往往是全身湿漉漉的“水人儿”从隧道里出来一会儿就变成了“冰人儿”。

在这样的环境下,岩爆科技攻关小组日均洞内工作时间8个小时以上,目前平均预警准确率达到85%以上,受到各界广泛好评。参与项目的青年教师张伟说:“一想到这个跨越两个世纪的梦想,承载着几代中国人期盼的重大工程,我就由衷感到使命的神圣和责任的重大。”项目带头人冯夏庭表示:“未来,我们将积极响应总书记‘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号召,继续迎难而上,敢为人先,争取实现更短时间范围的岩爆时间预警,为祖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新时代的东大人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肩负起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强国使命。

面向控制学科国际前沿,东北大学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生产全流程全局优化控制理论与方法,成果被写入国际自控联引领未来自动化发展方向;学校研发的关键核心材料和腐蚀防护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构件、特种安全检测设备、高端数控机床、“复兴号”高铁等装备……

一批批优秀毕业生在各行各业绽放芳华:2015年,本硕博均就读于东北大学的车德会,以重要成员身份加入笔尖用钢研发团队,成功研发出了我国的笔尖钢产品,让国产笔用上了自己的笔尖;

2017年,第11届模拟钢铁挑战赛世界总决赛,东北大学冶金学院2010届毕业生周文涛,战胜了来自37个国家的1478名选手,不到10分钟第一个炼出合格钢水,以压倒性优势摘得职业组桂冠;

2014届毕业生、“奋斗者”号主驾驶试航员赵兵,在中国第二代、第三代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的研制中,担任控制软件负责人。他曾面临众多艰辛,顶着37℃的高温连续下潜调试12小时,驾驶潜水器执行过数十次下潜任务……

“百年发展历程,东北大学始终与祖国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抗日救国、工业报国、产业强国、科教兴国,东大人正在用一个又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为祖国的发展、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说。(记者于力 李铮 王莹)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这几种梦境,每一种都是心里暗示,纠结,悲伤……你有梦到过吗?

前言:梦境顾名思义其一是梦中的情形;宋有韩维《庵中睡起五颂寄海印》诗:“梦境觉来元一际,不劳唇齿话无生。”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十章:“回想刚才迷离的梦境,更增添了对杨雪的怀念。”其二则是喻比虚构的美妙境界。《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往东一所,是个园亭样子……道不得像小书部中的那样画里天宫、神仙洞府的梦境梦话。”

以上都是古人的梦境梦话,今天我们来说说我们生活中梦境有哪些?你是不是梦见过自己被追杀?亦或者从高空掉落,还有突然之间就梦见自己过世的亲人,走着走着一脚踩空,上一秒还在自己还在看书紧接着就掉到水里,跟别人吵架然后输了哭的很伤心枕头都湿了,等等。

而你知道其中的梦境,背后都有哪些含义吗?下面这几种你都遇见过吗?

一、生理梦

它是提示的我们生理需求以及我们梦的状态;比如梦见想上厕所,就可能表示当前有尿意;如果梦里找到厕所并解决了的话,这很可能是已经尿床了。

记得之前高中有个同学,一大早起来就大叫起来,吓得我们一寝室跟着跳了起来,以为出了什么大事;结果她说她尿床了[流泪],但是她说明明起来上了厕所了啊,怎么就尿床了呢?丢死人了。原来她睡到半夜做了个梦,梦见自己要上厕所,眼睛都没睁开,她摸索着去找了好久的厕所,最后找到厕所就解决了,最后继续睡,谁成想居然是做梦,还尿床了……

其实这种梦就是生理梦了,很多人都会做,只是有些憋醒来去了洗手间,而有的则在梦中解决了。

二、梦到从高楼坠落

心理学家认为,这一类型的梦代表的是失控的恐惧,你的生活着出现了一些突如其来的变故,而你无法应对;科学家也从生理学上解释过,着一类型梦,人在陷入沉睡后,神经系统会逐渐平静,血压、心率会降低,而大脑会将这些变化认为是危险的信号,然后通过坠落这种噩梦将你唤醒。

我自己也会经常性的做这种梦,有时候睡的很熟很舒服的时候,突然间就感觉自己踩空了,有时是掉到楼下,有时是掉到水里,而且身体也会跟着狠狠的抖动一下,那感觉真实的不能再真实了,一下子就惊醒了过来,醒来后还心有余悸的平缓着自己刚刚的心跳加速瞬间。

以前老一辈都说这是在长身体,小时候是,长大了还是?这不是明显扯淡吗?人在深入睡眠时,身体器官都处于平静状态,所以这大脑一看,“呀,这孩子又睡过头了吧,不会一觉睡过了,这可不行,我得想办法叫醒他。”这不,就有了踩空或坠落的感觉。

三、清明梦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做梦的过程中知道自己在做梦,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知梦。而只有极少数人有过,控制梦境的体验,这种梦就叫做清明梦。

这是一种在睡眠的快速演动期的清明梦。有研究表明,人在入梦时,大脑各个区域的功能和清醒状态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你在梦里遇到再荒诞的事,梦中的你都会感觉很真实。

我有一个朋友跟我说,她有次晚上做梦,梦见她老公背着她跟别的女人暧昧,而且她老公对她很凶,还不要她了,当时她怀着孕,虽然睡着但是脑袋却很清醒,思维一点都不乱,跟放连续剧一样的剧情,她都气哭了,还哭出了声音,连自己都听的到自己在哭,最后哭醒来了。

‬四、重播梦

同一个场景,同一个人,相同的梦境一遍一遍的重复,这就是重播梦。他是大脑在试图传达,我们现实所忽略的重要信息。

我奶说,有段时间经常梦到我爷,好像有话要说,但是又欲言又止,直到我奶跟上他到老房子的床前,然后看到我爷用手指着床的一角,当我奶问他要做什么的时候,我奶就醒了……后来这个场景一直做了半个月,我奶实在是想不通,然后让我爸带她去看房子的床头看看,结果我奶找到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一百多块钱。也许是我爷挂念这百来块钱没来的急给我奶就走了,所以托梦给我奶去拿。

我奶说,自从找到后就没有梦见过我爷了。

五、叙事梦

‬醒来后,你可以清楚的回忆梦里的细节,就像真的发生过一样。比如梦到过过世的亲人,绝交的朋友;这是大脑在选择告别一段回忆,或者解开心中的结。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无意间就梦到了小学同学一个叫啊娇的女孩子,她得了白血病,后来去世了,但是在梦了,我跟她还是上小学时候的样子,一起玩耍,一起读书,她跟我说她得了白血病,下学期就不来上学了,说我们是好朋友,她不会忘记我的;直到醒来我还清晰记得梦里的内容。

后来我想了想,既然是朋友,也许我也没来的急跟她道个别,见最后一面吧,所以留下了遗憾。

结束语:费洛伊德认为,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向自己学习的过程,也是另一个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这几种梦境你都经历过吗?

1、在医科大学读书时,经常和舍友们逃课去上网。结果...

1、在医科大学读书时,经常和舍友们逃课去上网。结果我的学习成绩下降严重,很多题都不会做了。那次期末考试结束以后,老师把批改好的试卷发下来。我一看分数69分,顿时泪流满面。同桌说:“你把卷子拿倒了。”我顿时就十分的激动,我每天学习这么认真应该考96啊!我把卷子反过来一看,居然还是69分!

2、小明发了一条微博:“最近怎么啦,难道我遇见鬼了吗?”一个叫“鬼”的人回复:“你什么时候遇见我了?”小明说:“我又没说你,我说的是那个鬼。”一个叫“那个鬼”的人回复:“那你怎么又遇见我了呢?”小明说:“放过我吧,我再也不说话了”一个叫“我再也不”的人回复:“放过他吧,我说话了。”哈哈!

3、我是护士,有个同事看上了一个帅哥,于是她骑着电动车把那男人撞了。她把男人送到我们医院,然后自告奋勇的当病房护士,负责那男的。到冬天那男人快出院了,两人也没摩擦出什么火花,她一狠心把窗户开了一夜,并且用不熟的鸡汤喂那男人,造成禽流感的假象,就这样那男人又在医院住了一个月……后来他俩结婚了!

4、法学专业,青年问禅师:“我的前女友有了新男友,但我还是对她念念不忘,有什么办法可以拆散他们,让她重新回到我的身边呢?”禅师微微一笑:“世上哪有什么已经归别人所有的东西你还能继续占有的呢?”青年略一沉吟:“买卖不破租赁”

5、我想买辆奥迪A6L,向小舅子借了30万。小舅子说:明年你要还我60万,在此期间用你的房子抵押。我答应了,小舅子又说:明年凑足60万你是有困难的,现在先付一半不是更好吗?我觉得有道理,归还了30万,回到家后我才反应过来。30万没了,房子没了,我还欠小舅子30万!

6、因为学习不好被班主任安排到最后一排,和一个小混混同桌。有一次班主任的课他偷偷玩手机,突然手机响了一声,他马上把手机丢到我桌上。顿时全班都在盯着我,那货竟也一脸无辜的看着我。然后我拉开椅子,站起来,举起手机使劲往下摔,大声说:“老师我再也不敢了!”

7、老公在睡梦中喊了几声初恋女友的名字,老婆推醒他,警觉地问:“你在喊谁?”老公忙掩饰道:“我做梦当老师了,在叫学生回答问题。”老婆问:“那你一节课怎么总是叫同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老公一愣,紧接着回答:“因为我做的是家庭教师。”

8、姐夫做生意失败,跟姐姐说:“亲爱的,我现在破产了,宾利估计要换成大众。”姐姐说:“没事的。”姐夫说:“别墅估计也不能住了,看来又得住城中村了。”姐姐说:“没关系的!”姐夫感动的说不出话来。姐姐接着说:“别那么大压力,我给你的公司只是想让你尝试一下,都是些小公司,失败了,只能证明你不适合当老板而已!”

9、大早上的刚到公司,正巧单位的老板娘也在!老板娘对我说:“瞧你,皮肤好得像婴儿似的,用的护肤品挺贵吧?”我很开心的说:“没有啦,我只用一些普通的洗面奶和乳霜。”然后她对一旁的业务员说:“学到没?对客户就要这样哄,昧着良心也要哄。”我……

10、一个哥们儿相亲回来,闷闷不乐,我过去问道:“怎么了,相亲对象不满意吗?”那哥们儿抬起他的苦瓜脸对我说:“朋友介绍说那妹子貌美如花!”我追问道:“然后结果呢?”那哥们儿说:“特么没有貌美,只有如花!星爷里面的如花!”

11、周末去参加大学同学的聚会,同学们个个都有出息了,开豪车穿名牌。后来问我们班的学霸现在是做什么的,那个学霸特别的趾高气扬的说:做珠宝生意!大家听后那叫一个羡慕啊!结果他老婆一巴掌就呼过来:养猪就养猪,啥叫珠宝生意!学霸哭丧着脸:猪仔不就是猪宝宝吗?为什么不能说猪宝生意啊?

12、温柔体贴的老婆婚后暴露出扶弟魔的本性,没经过我的同意就贷款120万给小舅子买房子。我知道后非常生气,便说了她几句,她生气的,跑回娘家几天了。一周过去了,我怎么认错媳妇都不回家,便低声下气的向儿子求助:“乖儿子,来!打个电话,帮忙劝劝妈妈回家!”儿子吃着零食随口应道:“要劝你去劝,又不是我气跑妈妈的!”我:“你不想妈妈早点回家吗?”儿子没好气的回道:“我急什么?反正妈妈在不在家我都是一个人睡!”

13、邻居儿子八岁,课余时间学跆拳道。有天在学校和同学打架,把同学头打的缝了三针,邻居被叫到学校给被打的孩子家长道歉,赔了医药费。晚就听他儿子鬼哭狼嚎的,我赶快过去看看,刚进门听到邻居边打边气愤的质问他儿子:“我花那么多钱送你去学跆拳道都白学了吗?和人单挑居然用砖头?”

14、暑假回老家看奶奶,在巷子里玩,忽然发现了一只折翼的小鸟。它依然没放弃飞翔的梦想,还在地上努力的蹦啊蹦。我很是感动,心疼的捧起它用力的往天空一扔!希望能让它重新飞翔!哎,好心做坏事,摔死了。正叹息呢,对门大爷忽然从家里出来,抄着拐杖撵了我两条街。边追,嘴里还气愤的骂:小兔崽子,我今天非揍死你!好好个鸡崽子你给我摔死了!

“梦故人,要留心”:梦见故去的亲人朋友,有三点暗示

一、我的梦境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自从青春期以来,我的梦境就跟现实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了。以前小时候,我经常会做一些稀奇古怪的空想梦,醒来之后脑海里只剩下一片混沌。

这让我时常在梦醒的时候分不清那是梦境还是现实。

就拿最近来说,我梦到自己在上课,在熟悉的教室里听着老师讲课。放学后我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去食堂吃饭,边吃边聊天。

这个梦境跟我平时的校园生活没什么两样,醒来的时候我都要反复揉揉眼睛,才能确定自己身在哪里。

我非常好奇,为什么我的梦境变得这么逼真,与我的现实生活几乎一模一样。

妈妈的解释让我恍然大悟。我突然发现,梦里出现的人和事,全都是我生活中的碎片。

比如,我常常会梦到自己在学校遇到的同学老师。每当我梦里看到他们的时候,总会下意识地叫出他们的名字。

还有我最喜欢的美食,我在梦里也能尝到它们的滋味。

我还注意到,我的梦境常常与我白天的所思所想有关。如果白天我在想某个人,那么晚上就很有可能会梦见他;如果我在准备某个考试,我很可能就会梦到自己正在考那门课的试。

这样的关联让我想起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句古语。原来这不仅是成语,还有着非常实在的意义。

现在每每从梦中醒来,我都会仔细回想梦的内容,并且想象白天我做过什么,想过什么,从中找寻它们之间的关联。

二、表哥的病危梦境

表哥林伟最近得了一场急症,现在还在医院治疗。昨天我专门去医院看望了他。

“表哥,你感觉怎么样了?”我关切地坐到床边,轻声问道。

他勉强笑了笑,声音虚弱地说:“没事,你别担心,医生说情况已经好多了。”

我知道他在安慰我,但看他虚弱的样子,我还是担心他的病情。我们聊了一会儿,他突然说起了一个古怪的梦境。

他说最近每天都会梦见爸爸妈妈,但他知道父母都已经过世多年了。梦里他跟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劳作,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炕上吃饭,温馨而诡异。

我听着表哥描绘的景象,也感到非常怪异。但是转念一想,表哥现在病得这样重,生死之间徘徊,害怕自己活不下去,这时候梦见故去的父母也很正常。

或许这正是他内心渴望继续活下去的反映。在梦里他能与父母团聚,这给了他希望和动力。

我轻声对表哥分析了我的看法,还给了他些鼓励的话。表哥听后,神情放松了些,说我的理解让他感到欣慰。

一个人的意志力是很重要的,这会对病情产生很大影响。

临走时,我再三叮嘱表哥务必照顾好自己。我发自内心地期盼他能早日康复。

回家的路上,我再次思索着表哥的梦境。我更加确信,那只是他内心的反映,而非现实。

最后,我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表哥能度过这个难关。

三、我的梦反映内心世界

关于梦的本质和意义,我参考了许多心理学家的理论。其中,弗洛伊德的观点让我受益匪浅。

具体到我自己,我也逐渐意识到,我的许多梦境都在反映我的内心需要。

比如,前段时间我经常会做一个梦,梦见我的父亲站在离我很远的地方,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怎么呼喊追赶也无法接近。

白天的时候,我反复思索这个梦的含义。终于我意识到,最近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确实不太顺畅,有些隔阂。

想通了这一点,我下定决心要和父亲好好沟通。周末我跟父亲一起打球的时候,主动找他聊了聊最近的困惑。

这段时间,我没有再做过那个追逐父亲的梦了。

我的好朋友小王也有过一段与梦境相关的经历。他前段时间准备考研,压力很大,学习很晚才睡。

母亲劝他不要再那么拼命学习,并告诉他改变原计划的考试方式会比较顺利。

结果他在考试中应试如流,最终也如愿考入了梦寐以求的学校。

我和小王分析,这可能是他内心的声音在梦中化作母亲的形象提出建议,最终指引他避开了艰难的道路。

现在每每从梦中醒来,我都会仔细回想梦的内容,反思它可能意味着什么。

把梦境当成一面镜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并及时做出调整来解决问题。

四、我梦见亲人的含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自己会越来越频繁地梦到故去的亲人。一开始,这样的梦境会让我感到非常怀疑和不安。

我有一个朋友林伟,他曾经梦到祖父出现在他面前,劝他放弃参加一次户外探险活动。

事后证明,这个探险过程发生了意外,而林伟因为没有参加而幸免于难。

这表明我们不应轻视梦中的警示,梦里亲人的劝告可能是我们内心的声音。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到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我会更容易梦到故去的亲人。

每逢母亲的生日,我也经常能在梦里见到她的身影。

我猜测这与我的潜意识有关。这些重要的节日会触发我的记忆,让我特别思念逝去的亲人。

从这个角度看,节日的梦境也是一种内心情感的反馈。

当然,我也意识到,当一个人进入生命的最后阶段,梦到故人可能意味着某种启示。

现在回想起来,这可能是他潜意识里对生命走到尽头的一种预感。

尽管有些梦境的含义让人不安,但我选择接受生老病死的规律。无论见到什么样的梦,我都会保持平和的心态,把它当成是大自然给我的又一个信息。

五、我的生死观感悟

有了这些与梦相关的体验之后,我也逐渐对生命有了一些新的感悟。我开始审视生与死的关系,试图找到一个对自己来说最为祥和的生死观。

我认为,生离死别是生命必经的过程。就像昼夜交替,四季变迁一样,这是自然界的运作法则。

生和死都不应该被视为喜或忧,而只是漫长生命进程中的不同阶段。

在梦里,我时常可以见到已经过世的亲人。这让我进一步理解,肉体的消逝只是让灵魂脱离了这具皮囊,但精神依然存在。

所以,我现在看待故人的来访不再像从前那样担忧。反而我会欣然接受,把这看成是我内心对他们的思念在梦中得到满足。

有一首诗这么写道:“你相信有一天,我们终会相见,在时间的尽头。”我很喜欢这句话,它传达了我现在的生死观。

因为我知道,死并不是终结,只是一个转折点。我们的生命在物质世界体验一段旅程,而肉身消亡后,精神还会继续存在,只是在另一个维度。

我不确定来世的形式,但我选择相信我们都将归于大自然的怀抱。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仙境,万物的生生不息,构成这个神秘宇宙的奥妙。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24/1697214098371317.html
上一篇:20岁属啥(20岁属啥的今年2023)
下一篇:奎字取名的寓意(奎字取名的寓意男孩)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