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命知识扫盲(1)
众所周知,自从邵伟华给大家普及了四柱八字以后,加之刘大钧对易学在国际上的重要影响力,再还有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支持不反对态度,近几年,周易在国内大肆流行。
俗话说一命二运三风水,人们对算命充满了好奇心,有时候并不是为了想改变什么,仅仅是好奇心而已,当然还有很多想用求神拜佛达到自己一夜飞黄腾达的脑残们。。。。
今天给大家普及普及四柱八字。
当然,八字知识不够身后的,顶多算是扫盲而已。。。。有八字精通者,请包涵啊。。。
大多数人来说,首先要知道八字是什么?
八字等于你的出生年月日时,用天干地支来进行表达。
就相当于阿拉伯数字1,对应汉字一,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已。
但是,就是这么奇怪,认得出生年月日时,用天干地支表达了以后,根据天干地支代表的五行属性进行综合分析,这样就能给每个人进行初步的宏观命运分析。
很多人会说,我找了很多所谓的大师进行算命,但是都是些骗子,算的不准。
师傅引进门,学艺在个人。
你上一年级时候,老师教给你加法,那么肯定你不会做乘法题,而且甚至班上有些学习不好的学生,连加法总是算错。这样就不能怪课本是错的了吧。
进入正题,出生年月日时,怎么用八字来表示?
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个天干结合一个地支,最小公倍数是60.所以人们总说60甲子,意思就是从甲子开始到下一个甲子,有60次的数学排列组合。接下来就是重复而已。
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就是用天干地支,进行表示的。
年,用一个天干结合一个地支,形成一组代码
月,同上
日,同上
时,同上
所以形成了四个天干,四个地支。所以人们通常称之为四柱八字。
在算命的时候,请牢牢记住这个信息代码:四柱八字。因为它是用来对你进行命运预测的基础。其他的各种方法,基本都是围绕它。
这里需要给大家进行解惑:八字主要是用来进行对人的一生进行宏观预测,六爻、梅花易数等起卦的,主要是对发生的事情进行测算,风水主要是对阴宅阳宅进行测算,当然并不是说八字就测不了事情,六爻就算不了命运,只是这对预测者的水平要求较高,大部分预测的人,功底达不到,所以各位还请不要抱有较高期待,根据分类找对应的方法测算吧。
【如果有私密内容要与作者交流,先戳我的头像吧,在主页底部菜单获取作者更多信息,或点击右上角[发私信...]按钮】
近百年来中国命理学研究述评
( 程 佩 张其凡 暨南大学 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提 要: 命理学的现代研究始于肇始,至今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这期间,命理学逐渐走出神秘主义,完成了由 古代至现代的转型,并走向学术化。尤其是近二十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对命理学进行多方位系统深入的研究。虽然近百年来的命理学研究硕果累累,但也暴露出后继乏人、研究不够全面深入等问题。
一、近百年来中国命理学研究回顾
命理术是术数的一种。它是中国古代发展起来的以一个人的出生时间为依据,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推命方法,描写并预 测个人命运的术数。对命理术及其文化的研究可以称之为命理学。命理学的现代研究始于肇始,故其研究史不过百年。其间,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时期) 是对古代命理文献的整理与诠释以及命理学通论性著作的编写;
第二阶段( 20 世纪 50 年代至 90 年代) 是引入现代科学思想和方;
第三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 ,命理学者开始从文化、社会、历史、哲学等多角度对命理学进行深入研究。总体来看, 三个阶段的研究虽时有交错重复,但基本上还是按照上述三个阶段特征来展开进行的。命理学也逐渐走出神秘主义,完成了由古代至现代的转型,并走向学术化。
第一阶段: 通论性著作的出现和命理文献的重新整理
———
命理学开始走向通俗化和学术化
从 1916 年袁树珊编写《命理探原》算起,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命理学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第一
个转型期,这也可看做是命理学研究的第一个阶段。以前,江湖派和书房派长期处于分流状态,难以互通有无。至晚清时,命理术的发展处于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建立后,江湖派和书房派渐有合流之势。以前,命理书籍或体例不精、文字芜杂,或浅陋繁复、晦涩难懂。这给它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袁树珊( 1881—1968) 对此类书籍评价道:
“……然其中有起例而无议论者,有议论而无起例者,有失之繁芜,而不精确者,有失之简略,而不赅博者,非惟初学难以入门,即久于此道者,亦多不明其奥义。”《序》为了使的命理学能够走向大众和科学,一些知识分子或受西方文明影响的命理术士开始将古代晦涩难懂的命理文献逐一整理,并按照西方教材的编排方式,写 出命理学通论性著作或讲义。个别著作,甚至已经开始引用西方最新的科研成果来解释传统命理概念。命理学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开始走向通俗化和学术化。首先是命理学通论性著作的出现。
袁树珊编著的《命理探原》原版于 1916 年,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最早的一部命理学通论性著作。该书将古代命理文献镶嵌于纲领之中,夹叙夹议,既言之有据,又便利初学,一改过去命理书籍晦涩玄妙之风。
1935 年韦千里( 1911—1988) 出版的《千里命稿》和随后的《韦氏命学讲义》,均是以西方教材形式编写而成的讲义。《千里命稿》先论天干地支,后论五行、六亲以及格局分类。该书语言精练,通俗易懂,为后世命理学通论性著作编写之范本。
徐乐吾 ( 1886—1948) 在 1938 年完成的《子平粹言》是该时期又一本重要的命理学通论性著作。该书对用神、格局等命学核心问题阐述详尽。在书中,作者条理清晰地阐明了选取用神的五种方法和判定格局高低的六条标准。这些方法和标准,成为后世学人断命之准绳。该书的第六编古命部分,是今人研究唐宋古 法时期命理术的重要参考文献。作者认为命理学古法时期的唐李虚中术源自五星术,“唐李虚中就五星之术而变其法,去星盘而专用年月日时,以年为主,推算禄命”,“子平源于五星,而古命,为子平与五星间之过渡”。《子平粹言》是命理术在新的转型与整合时期的最重要的代表作。
潘子端( 1902— 1990) 1937 年出版的《命学新义》也是这一时期值得关注的命理学通论性著作。该书第一部分“水花集”首次将西方现代心理学分析引入传统命理学中。潘子端借鉴了当时西方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 Carl Gustav Jung,1875—1961) 的性格类型学说,将其八种性格类型说直接与命理术之八格对应起来。
这种全新的阐释,开现代命理学科学理论研究之先河。
其次是对古代命理文献的整理和诠释。
伊始,袁树珊、徐乐吾等命学大师皆意识到古代命理文献对现代人的学习和研究造成很大障碍,实有必要早做整理和诠释。这一时期,徐乐吾曾先后评注多部命理学经典,包括《子平真诠评注》、《滴天髓徵义》、《滴天髓补注》、《造化元钥评注》、《穷通宝鉴评注》。这一时期整理、诠释出的古籍还有潘子端的《滴天髓新注》,袁树珊校、李雨田校补的《滴天髓阐微》,韦千里校的《精选命理约言》以及他和尤达人校的《神峰通考命理正宗》。命理文献的重新整理和诠释,为命理学的规范、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事实证明,由徐乐吾、韦千里等校注的命学古籍,在之后的数十年间,逐渐成为后人学习掌握古代命理学理论知识之必读经典。故其校释之功,不可小觑。
第二阶段: 实证和计量研究之风盛行
———
现代科学思想及方的引入
20 世纪 50 年代至 90 年代,是命理学研究的第二个时期。由于政治及意识形态等原因的影响,命理学在中国大陆一度销 声匿迹,但在港台地区,命理学的研究仍在有力地向前推进。这一时期研究的特点,是现代科学思想和方被逐渐引入命理学,尤其在台湾,实证和计量研究之风盛行命理学界。
20 世纪 60 年代初,台湾教师吴俊民( 1917—) 出版的《命理新论》是一本概论性质的命理学讲义。该书首次提出实证的研究方法,开中国命理学界实证研究之风。该书的许多思想及方法颇具创新性,如提出八字年柱必须从冬至点开始更换,一改千百年来年柱以立春点更换的惯例。对于吴俊民的这一大胆变革,后人一直争论不断。高源、范良光、吴怀云、司莹居士、了无居士、陆致极等术士及学者皆有回应,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 吴俊民还改进了陈果夫( 1892—1951) 的八字先天体格检查表,将人八字地支所藏干与天干一同标记到表内,结合五 行四时旺衰状况,分析其强弱分布,进而判断该人先天疾病,并注重实证的检验。
《命理新论》堪称首部探讨健康命理研究 的著作。后来赵季青的《八字与健康》、钟义明的《现代命理与中医》( 武陵出版社,1993 年) 、陆致极的《又一种“基因”的探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 均是以实证的方法来验证命理医学理论准确与否,足见吴俊民对后来者影响之巨。 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台湾新一代命理术士和学者希望以计量研究的方法使命理学研究更加科学化、精确化。70 年代陈品宏在《预言命律正解》( 大成出版社,1986 年) 中提出“实律说”,首次将计量研究引入命理学; 80 年代,何建忠在其著作 《八字心理推命学》( 希代书版有限公司,1985 年) 中,自创一套阴阳计分法,规定了八字干支中的阴阳气含数,以此来选取“中用神”; 吴怀云在《命理点睛》( 希代书版有限公司,1986 年) 中提出一套计算五行力量强弱的公式。但遗憾的是,无论是陈品 宏的实律数,何建忠的阴阳气含数计算,还是吴怀云的五行力量强弱的计算公式,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其计算的出 发点的数据来源是自由心证或由梦而得,并非科学意义上的数据。这也使得之后的计算结果难以令人信服。
其实,无论上述几人再做出多少次试验和计算,其付出很可能都将是劳而无获。个中缘由,或如陆致极( 1949—) 先生所言: “……八字命理学推理的主要手段是象,象本身是模糊的,是不确定的,因此,如何能期待它得到完全精确的结论呢?”现代科学思想 及方的引入,为古代命理学添加了更多的现代因素,也为其研究注入了勃勃生机。但是,由于命理学本身理论系统的制约,这些尝试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无论是时期的徐乐 吾、方重审、潘子端,还是台湾新一代的命理术士及部分命理学者,他们均希望命理学能够早日摆脱迷信的桎梏而走向科学与理性,但时至今日,他们的这一目标也未能实现。原因何在? 张明喜先生对术数性质的认识或许有助于我们今天去理解命理学不能立于科学之林的原因: “……( 术数) 蕴涵着一定的原 始形态的科学因素和一定的科学思路,甚至还可以从其中的某些思想指向分离出一些新的科学领域,但就其现有的基本的性质特征和文化风貌来说,我们只能说它是中国古代文化复合而成的产物,为一门极想进入科学的殿堂,却又终于徘徊于科学的殿堂之外的伪学。”
这一时期的台湾命理学界的另一代表人物当属梁湘润 。60 年代至今,梁湘润先后完成命理著作 30 余部。 他不仅校释了大量命理古籍,而且尝试对子平古法等命理术早期推命方法进行探讨。其代表作有《李虚中命书》( 武陵出版 社,1985 年) 、《大流年判例》( 金刚出版有限公司,1986 年) 、《滴天髓、子平真诠今注》( 行卯出版社,2000 年) 、《命略本纪》 ( 中国哲学文化协进会,2000 年) 、《神煞探原》( 行卯出版社, 2003 年) 等。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台湾出现的命理学通论性作品不胜 枚举,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陈品宏的《命理奥义》( 金刚出版有 限公司,1986 年) 、了无居士的《八字的世界》( 河畔出版社, 1992 年) 、钟 义 民 的《现代命理实用集》( 武 陵 出 版 社,1993年) 、陈柏谕的《专论女性八字学》( 益群书店,1995 年) 和《四 柱八字阐微与实务》( 益群书店,1997 年) 、梁湘润的《子平基础概要》( 中国哲学文化协进会,2000 年) 等。总体来看,命理学通论性著作由于体例统一,内容雷同,偶有创新也多为个人体验,难以上升至学术高度,故此类作品虽数量庞大,至今畅销不衰,但于学术研究已价值不大。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中国大陆出现的周易热与气功热,也促使了八字命理术在中国大陆的复苏。80 年代末,洪丕谟、姜玉珍夫妇合著的《中国古代算命术》( 上海三联书店,2006 年再版) 是中国大陆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的第一本命理学著作。该书在中国大陆再版多次,而且在今天看来,也是一部学术质量较高的命理学通论性著作。
杨景磐的《玉照定真经白话例题解》(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年) 也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质量的古典命理文献评注作品,该书也是至今罕有的专门讲解古法时期命理术的著作。
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出现的命理学通论性著作还有: 邵伟华的《周易与预测学》( 明报出版社,1995 年再
版) 、《四柱预测学》( 明报出版社,1993 年再版) ,陈园的《四柱预测学释疑》( 明报出版社,1993 年再版) ,郭耀宗的《四柱命理预测学》(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年) 。总体来说,大陆的这些通论性作品的质量水平远不及台湾的同类作品,且从事研究的命理术士和学者人数也远少于台湾。
第三阶段: 多学科、多角度、宏观研究方兴未艾
———
当代命理学研究特点
相对于命理学近百年的研究成果而言,命理学者从文化、 社会、历史、哲学等角度对命理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历史就要短 得多。无论是港台、大陆、还是海外,以多方位视角对命理学进行研究,都是近二十年的事情。这种多方位、宏观的研究视角在将命理学研究领入更高层次的学术领域的同时,也避免了实证主义和计量研究将命理学带入死胡同的尴尬。
最早以这种宏观视野对命理学进行研究的人是美国华裔学者陆致极。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陆致极先生先后出版《八 字命理新论》( 益群书店,1996 年) 、《八字与中国智慧》( 《八字历史81命理新论》增订版,益群书店,1998 年) 。在上述书中,作者创新性地指出八字命造结构含有以日主和月支为主而形成的两个网络结构,并讨论了八字命理学所包含的中庸思想、平衡哲学以及辩证智慧。进入 21 世纪,陆致极先生又以更为宏观的视野写出了《中国命理学史论》,该书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本从历史文化角度论述命理学的通史性著作,因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该书将传统命理学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加以研究,用现代的观念和语言,探讨了传统命理学发展的历史,探寻和揭示传统命理学发展的历史文化原因。作者首次提出一个成熟的命理学的产生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个人主体性意识的觉醒; 二是秦汉以来定型的中国封建的农业社会大结构; 三是世俗化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上盛行。
在该书中,作者以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勾勒出八字命理发展的逻辑进程、基本意象和分析方法。作者还认为,传统命理学作为中国漫长的封建农业社会的产物,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将不可避免地丧失其描写和预测的能力。它目前正面临着一 场前所未有的生死存亡的挑战。如果命理学的研究和命理术的改进无法出现重大突破的话,那么,消亡将是其不可避免的命运。~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的命理学研究开始呈现出蓬勃之势。早在陆致极写作《中国命理学史论》之前,中国大陆的何丽野教授就已经完成了《八字易象与哲学思维》一书。该书从八字易象的组成结构、八字易象的哲学思想以及它 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何丽野教授注重八字“象”的研究,指出八字易象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形而上学思维到辩证思维,最后再到系统思维的变化过程。“本书多发前人之所未发,填补了八字易象之哲学思想研究的空白。”作者还首次指出,八字命理术是从京房易中衍生出来的术数。 它对宋明理学的本体论和人性论思想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该书还从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剖析命理学,认为八字命理术中的 “六亲”、“十神”等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封建社会里的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何丽野教授的上述这些观 点,无论是哲学领域的还是社会学领域的,均具有独到之处。
除了上面提到的何丽野教授,清华大学的刘国忠教授 ( 1969—) 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博士毕业论文 《五行大义研究》是国内唯一研究《五行大义》的专著。《五行大义》一书虽不是命理学著作,但该书保存了众多先秦至六朝时期的阴阳、五行思想材料,是我们研究古代阴阳五行思想的一部入门之作。以阴阳五行为推命基础的命理术多以此书为其理论源泉,故其研究成果客观上对唐宋命理学研究起到促进作用。刘国忠教授的《五行大义研究》,对《五行大义》的版本源流、《五行大义》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以及海内外对它的研究现 状都做了详尽的论述。
2009 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唐宋时期命理文献初探》是刘国忠教授几年来研究成果的又一次汇总。该书的主体部分是对唐宋时期命理文献的讨论和整理。其所集文章涉及广泛,包括中国古代术数研究现状、《五行大义》研究、《五行精纪》研究、徐子平事迹考述以及对多篇宋代命理文献的考辨。该书的下篇“资料篇”中,作者参照宋代命理文献《五行精纪》等著作,整理出《李虚中命书》、《直道歌》、《五行要论》等一批宋代命理文献。唐宋时期命理文献荒芜杂乱,命理学历史扑朔迷离。这一时期的许多问题,诸如李虚中术的产生过程、徐子平事迹及其子平术的渊源、唐宋命理文献的考释等,在此之前都还没有人给予充分的关注,更不要说深入的研究。刘国忠教授第一次广泛的回应了上述学术问题,并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说,《唐宋时期命理文献初探》不仅是本世纪以来,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出版的有关唐宋时期命理学研究的最高水平著作。它的出 版,为后人研究唐宋命理学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学者中研究领域涉及命理学的还有张荣明、黄正建、林立平、赵益、董向慧等。张荣明在《方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章“命理术起源及形成的考证”中,详细考释了古代命理术的许多基础,诸如五行生克、四时五行盛衰、五行寄生十二宫、干支配五行等的产生过程。在判断出这些小系统的诞生时间后,作者方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中寻找记录古代命理术的蛛丝马迹。其论证过程层层递进,富有逻辑性。
黄正建在《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占卜研究》一书中,列举出敦煌文书中禄命术类文书 22 件。其中部分晚唐五代宋初之文书已涉及到干支知识、推禄法、推驿马法、五行刑、冲、合、害法等命理术的基础知识。这些文书虽然提供的信息有限,但对于唐宋命理术的研究不无益处,值得学人们的注意。
林立平在《神秘的术数: 中国算命术研究与批判》一书的第六章“命学典籍评述”中,详细点评了十几本有影响的古代命理学文献; 在第八章 “算命术的产生与发展”中,作者论证出命理术产生于汉代的结论。赵益则从新、旧《唐志》及《隋志》等古典术数文献的对比研究中考释命理术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董向慧博士所著的《中国人的命理信仰》,该书视角新颖,是一部社会思想史著作,主要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中国人的命理信仰。值得一提的是,董向慧博士还曾撰文首次披露了载有古代徐子平、徐大升事迹的重要文献《濯缨亭笔记》和宋代子平术重要文献《子平三命通变渊源》,这为后人研究子平术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早在 2009 年,刘国忠教授曾撰文《徐子平相关事迹辨证》,判定徐子平的事迹及地位的传说皆属子虚乌有,指出这些传说 本身是一个“层累地造成”的学术谎言。之后董向慧博士在新发现的史料的基础上,特刊文《徐子平与“子平术”考证——— 兼与刘国忠先生商榷》回应刘国忠教授的论点,认为古代关于子平术传承的传说是可靠的,只是它隐秘相传的历史,使很多学者对其真实性产生了怀疑。这也是笔者目前仅见的国内两篇专门探讨子平术早期产生发展历史的重要论文。
二、研究的不足及其原因
命理学的学术史已近百年。本世纪以来,中国命理学研究更呈现出喜人的成就。部分著作开始从社会、历史、文化、哲学 等多方位角度来审视中国古代命理学。这为今后命理学的研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当前存在的不足与严重问题。首先是目前从事命理学研究的学者数量极为有限。总体来看,命理学研究长期由两大主流人士把持,一是受现代文明影响的命理术士,二是长期从事命理学研究的学者。前者可看作江湖派之延续,后者则是现代之书房派。两种人士时而交错,其研究亦有所互补,但总的来讲还是有一定区分领域。
术士之研究重在介绍命理术( 主要是明清时期子平术) 之推命方法以及近代以来对其理论的一些改进和应用成 果,即主要限于术的研究; 学者之研究旨在考证命理术之产生、 发展演进之历史,以及命理学所涵盖的哲学、社会学等知识。 二者相较,显然前者的贡献较为有限。命理学的发展主要还是 依赖命理学者的研究。
但是,以近二十年学术史的回顾来讲, 真正提到的专门研究命理学的学者不过十位,且其中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目前已远离命理学研究工作。命理学研究人数过少及后继乏人的状况十分明显。
其次,这些学者虽然为命理学的发展做出许多开拓性贡献,但其研究成果还不能视为非常充分,不少领域的探讨只能 算是浅尝辄止,如在李虚中术的产生过程、唐宋时期命理术的分析、子平术的产生及早期发展状况、早期命理文献的整理与校释等方面,目前来看还非常薄弱。
最后,当前命理学与其它术数的合作研究还很不够,命理学之研究应放在整个术数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命理术属于中国古代众多术数的一种。它虽然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也与众多 术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举例来说,早期命理术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就吸收了不少星占学与择吉术的内容。宋代出现的子平术也吸收了当时盛行的火珠林法的六亲配置法则等内容。 研究命理学之学者,如果不对古代其他术数有大体的了解,恐怕难以深入其研究。当然,这就要求学者们具备精深的术数知识以及宏观的学术视野。可是我们几辈学人由于历史、文化、 政治等原因并不具备这些素质。甚至可以说,当前的大多数学者,对于术数知识一无所知。这对今后命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无疑是个巨大的障碍。
总体来讲,中国命理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一点在中国大陆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学术界对包括命理学在内的术 数学缺乏研究,这种状况自 20 世纪以来便一直存在。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一是自五四以来我们对中国古代阴阳五 行思想给予的批判与否定。梁启超认为,“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 《阴阳五行说之来历》) 。近代以来, 随着人们接受了西方的科学文化思想,阴阳五行思想渐被国人所抛弃; 二是建国以来我们反对封建迷信,禁止社会上各种算命活动,这种视算命为落后封建迷信的观念至今对人们影响很大。虽然今天我们并没有禁止命理学的研究,但不少学者还是对其有偏见。一些想做命理学研究的学者也怕被扣上搞封建迷信的帽子。况且在今天的学术界,研究命理学的学者很难申请到科研基金,其研究成果也难以发表在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我们今天对命理学研究的缺失。
缅怀恩师—摇鞭风水第六代掌门秦伦诗的日常生活(二)
1999年师父己经开始了《八字应用经验学》的写作阶段,每天都很辛苦,白天接待来访的顾客,徒弟们站在师父旁边,看师父为人解卦,晚上进行《八字应用经验学》的写作,第二天师父拿着手写的书稿交给打字员打印,打印出来后再由我和师弟一起负责校对。文字语句语顺校对完成后,师父再从专业角度进行校对修改,几乎后面所有的书稿都是这个程序,师父严谨,在书稿上,从来不敢有半点的马虎。师父不懂电脑,全部文字都是手稿一笔一笔写出来,以至于中指最上段指节上结了一层厚厚茧子。
那个时候很忙碌,但每天都很快乐很充实,师父平日里的生活,极为简朴,在吃和穿上没有任何挑剔,平时粗茶淡饭,穿着简单舒适即可。师父喜欢喝粥,尤其是用干菜做成的粥,秋天的时候,我们将青菜买回来,洗净后晒干,然后再用这些干菜叶与米做成粥,这对于师父来说,就是人间珍馐美味了,看到师父吃的那么香,我总觉得不是很好吃。有一次,师父说:“你们做的这个粥,没有做出菜粥的灵魂,下次我做给你们吃”。第二天,师父就真的亲自下厨做了一锅菜粥,刚开锅就闻了香味,师父刚要坐下一起吃饭,就有客人来访,
师父说:“你们先吃,尝尝师父的手艺”。
我喝了一口太香了,我和打字员不知不觉竟然都喝了很多,等师父回来,才发现,原来我们两个将粥吃的一粒不剩了。师父说:“吃光了最好,要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师父随口诵出《朱子家训》中的两句来安慰我们。
师父开心的说:“怎么样,师父的手艺好不好呢?”我们两个当时有说不出的尴尬,恨不得有个地缝里钻进去,光顾着吃,竟没给师父留一碗,我羞愧对师父说:“师父,太香了,我吃了好几碗,竟然忘记给您留一碗了”!
师父开心地笑着说:“香吧,以后就按着师父这个标准做,这才是正宗的菜粥”!师父今天想吃米饭了,去给我弄吧。”一句话,化解了当时屋内所有的窘况,这就是我的师父,一位父爱满满的慈祥长辈!
记得有一天中午,研究所里难得的没有来访的客人,我们想着正好利用这个空闲时间好好地跟师父一起吃个午饭,但是师父不想出去的太远,怕浪费时间,我们就在贵新街研究所旁边的一个餐馆里吃午餐,这也是师父难得空闲时间,结果,点的菜刚刚上来,师父就开始催促我们:“快些吃,有人在等我们”。我当时就很惊讶,我们刚坐下吃饭,出来的时候,一个人都没有,怎么就知道有人在等呢,我说:“师父,不可能啊,我们刚刚坐下,再说了,大中午的谁不吃饭啊,怎么能有人来呢”?
师父说:“你们不信吧,现在就考考你们,是什么样的人在等我们,几个人,是男是女”?一下子我们全蒙了,面面相觑,这如何能知道呢,但师父考问,又不能不说,我们两个开始信口开河,一会说一个,一会说三个,一说是两个男的,一会说一个女的,反正就是胡编,总以为,碰上了就是蒙上了。
这个时候师父又开始说:“你们说几个人都不打紧,主要是确定的这几个人,是根据什么判断的,不能张口就胡说,这样做学术对自己对学术都是不负责任的”。吓得我们再也不敢胡说,可我又不甘心,追着师父问:“那您是如何知道的呢”?师父说:“是两个中年女性,其中一个背着包,她婚姻出了问题”。
说句心理话,当时我是置疑的,感觉就像神话传说一样。
师父说:“我们快吃饭,边吃边讲”。
“你们看”,师父指着餐馆里面小桌上放着的电视,当时正在播放一个电视剧,剧情是两个中年女子正在去找村长说家庭的事情,同时餐馆外面也来了两位女子,其中一个背着包坐下了,电视虽然剧情己经过去了,但是后续情节也能看出来前面刚刚播放的情景。
师父说:“平时让你们博览群书,多注意观察生活环境的各个细节,要知道生活处处是学问,随时随地要学习。不要以为只有坐在课桌边,师父给你们讲,你们听你们记这才是学习”。
此时的我己经完全没有了吃饭的胃口,只想验证一下师父的结果,尽管常常在师父身边看他为人答疑解惑,但是像今天这样的结果,还是觉得有些离谱,在回研究所的路上,我半信半疑,甚至还隐隐的希望别出现这两个人,看看师父如何来圆说这个错误的结果。但是等我们到了研究所,打字员惊的嘴都合不上了,真的有两个中年女性在等师父,其中一个就是因为婚姻之事而来。我更是惊呆了,等这两个人走了,我好奇心更重了,追问师父,到底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结果,师父说:“我知道,你是不相信的,甚至希望我说的这个结果是错的吧”?心思被师父揭穿,脸上顿时火辣辣的,我赖皮地跟师父说,快告诉我您是怎么知道我不相信结果的”。师父笑着说,你的神情出卖了你,当年我也是这样怀疑过我师父的,也被师父揭穿过”。一下子我就释然了“啊,师父啊,这我就放心了,这是您遗传给我的”。
随后师父跟我说:“你是否记得邵伟华老师曾经预测前苏联领导人的事情”,我说当然记得了,师父接着说:“这就是《梅花易术》,同时使用的外应”
从这个时候起,我更加深刻地领悟《易海无涯》。
下面附上恩师为我书写的《易海无涯》以兹怀念
何谓周易八卦算命
周易八卦,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是周易占卜的基本元素,《易经》里面将八卦两两配合,翻成八八六十四卦,然后再用六十四卦来占筮吉凶运程。
卜易居周易八卦算命,是根据周易梅花易数的终生卦进行测算您的命运,当然,专业的终生卦论命更为复杂,这里的周易算命只是概论,作为参考。
周易八字终身卦起卦
周易梅花数之生辰八字起卦的计算方法:农历生辰的年支数+农历生辰月份数+农历生辰日期数之和,除以八,余数为上卦,上卦数+时支数除以八,余数为下卦,上下卦即组成你的终生卦。今人邵伟华者,以年干数而不以年支数计算,兹不用此法,仍然沿用原版梅花易数的计算方法,以年支数计算。
周易算命概论
周易算命,其实是一个较广泛的概念,包括生辰八字算命、风水算命、周易占卜、紫微斗数、九星风水命相等,都属于周易算命的范畴。一般来讲,推算一个人的终身运程,称为算命,而随机推断某件事的吉凶,称为占卜。卜易居·周易算命,特指前者,是根据易经卦数制订,将您输入的生辰运算成周易六十四卦终生命卦,从而推算您的终身命运,为你进行独到的周易人生运程预测。如果要测某个具体事项的吉凶取舍,则属于周易占卜事项,请点击周易算卦或抽签、测字等选项。
能从我学习命理的过程中得到多少,全看个人悟性
还是先聊一聊昨天的评论问题,有一个评论让我印象很深刻,因为很多人都和我说过相似的话。那就是关于我这么看重自己,或者说我这么傲。在它们的逻辑中,高人一定是谦逊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不断进步。
在现实生活中,不对,应该说在日常交流中,不论是现实还是网络。我都是谦逊的,所有的评论我都会看,也会对照着自我反思。
那为什么我现在会表现得这么傲气,其实就是为了你们能对我的逻辑进行针对性的抨击,当然你依然可以对我充满不屑,那也是你的权力。
说回正题,初次接触命理的时候,应该是9年前了。那个时候因为现实的问题,总觉得自己过于倒霉了,一系列的问题扑面而来,让人不由得产生一个疑问,我的命就真得这么苦?也是那个时候,我才真正的接触命理。
最开始也是加了很多Q群,基本上都要卧底很久,找到我感觉最厉害的人,让他给我看看八字。也有很多能聊到一起的人,经常和我推荐一些他认为厉害的人。这就是我的命理启蒙,在不断的求测中了解命理的很多逻辑和说法。看着群里面的大师每次出来,都会有很多人艾特他们,求算八字的。我不禁产生了一种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当然更重要的其实是想真正搞懂自己的八字,因为找这些大师看,就连我八字的好坏都确定不下来。
最开始是学习邵伟华的理论,在网上花了几十块钱,买了一套他的命理书。买回来的前几天还能按顺序的从前到后的好好看,但后来发现写得相当简单,就直接按照目录里面找着看了。前几天,看到一个科普这类型的视频,里面的人每次都是抬头看,说什么六合、三会,按照笔记读一次,然后还煞有其事地问是不是不能理解。我当时就觉得好蠢,为什么会有搞科普类型,会觉得他能百度到的东西别人百度不到呢?
好像有点跑题了,主要是那个视频里的人,表情极其浮夸,不由得就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新派的逻辑真的很简单,也就是身强喜克泄,身弱喜帮扶,然后根据大运来推断好坏。也就是我只是从书里面找到确定身强弱的方法,我也能对一个八字夸夸其谈。效果显著,我很快也成了小有名气的大师。内心沾沾自喜,甚至对命理产生了轻视,就这?
可能是因为我的嚣张,很多人看是故意刁难我,问我自己是什么格啊,喜用是什么啊,还有让我看事的。我那时候真的就只抓了新派的核心逻辑,真不会这些,但是要强的我决定自己还是要搞懂这些给他们看看。
我开始接触子平真诠,我依然很快的找到他的核心,以月令取格嘛,然后正神为好,枭神得制。将十神分为两个派系,正神越多就越好,枭神得制化才行,要不会很凶险,底层逻辑也很简单。那个时候,和别人讨论得问题从这八字身强身弱,变成了这个八字是什么格啊,喜用神是什么啊,不得不说,逼格确实要高一些。特别是什么藤萝系甲,壬龙骑背,天三奇,地三奇比看身强身弱有层次多了。也在里面迷糊了一段时间吧,直到有一天幡然醒悟,这不就是写出一本书,让你对着自己得八字意淫吗,想象着自己的八字有多好,以后会过着什么好日子。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了解盲派了,因为群里面对于大师的要求再一次拔高了。需要看事了,不会看事的大师是没办法得到尊重的, 没办法,继续卷吧。盲派的逻辑还是很简单的,也就是体用派和宾主派,当然那时候我还没了解这些,只是想找个盲派大师给我看看。真的是求爷爷告奶奶,才进了一个八字的微信群,还欠别人一个人情。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自己那时候好煞笔,也就是那个时候,在看八字上我花费了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50元,其它的时候,都是白嫖。
因为有基础,听他给我讲八字我是能听懂他的逻辑的,也能明白他这么说的缘由。然后我发现我又行了,我开始百度地支里的所有反应,什么三刑、自刑、穿害、暗合啥的。那个时候我一直觉得,只要我了解的够多,我一定会真正的看懂一个八字。因为知识点真的不多,我很快就记住了,天晴了,雨停了,我觉得我肯定又行了。
直到自己真正去实践的时候,你才会发现都是坑,很多逻辑都是相互冲突的。新派的身强弱逻辑、子平的格局、盲派的开库理论,做功说法都会在你脑子里不断闪现。我发现我不会解八字了,我开始用大量的也许、可能。这叫什么解八字?别人和你交流都嫌浪费时间。很多人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学的越多越出不来,那为什么不直接用某个派系呢?
因为每个派系都有问题,都有一个坑,或者说都有为了看不准八字而准备的马后炮理论。在新派里就是所谓的从格还有合化问题,那时候解八字没解对,来上一句“哦,这八字从了”或者“原来是没化啊”。你不仅能成功的保留脸面,甚至还能让别人有一种高人就是高人的感觉。那个时候为了搞清楚什么时候是从,什么时候没从。什么时候化了,什么时候没化都用了大量的时间。但是这东西就有点薛定谔的猫的感觉,你抓不住它,或者说你只能以别人的反馈来确定究竟是成了还是没成,所以就很可笑。
子平法也有一个坑,那就是调候问题,什么时候应该取调候用神,什么时候不取?还有所谓的燥土不生金,土中金埋,水多木漂啥的。说不明白什么程度的水多木会漂,什么程度不会漂,总之就是看不准怪这些准没事。
盲派其实还好,因为用盲派的,他们没看准只会不理你了。就像是高人,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盲派有人专门用寅丑暗合,来看命主是否有情人,也就是只要遇到这种八字,都可以来上一句,这八字肯定会有外遇。如果真的有,别人就觉得你真的神,后续也好操作了,没有的话也不要紧,下次有这样的我还说,总之就是一个缘分问题。
当然以学习者的态度说盲派的坑则是其它的地方,最让人搞不懂的就是开库闭库理论,说真的,直到最后,我都没整明白。感觉他们的逻辑就像是把库当作门一样,动一次就是开,动两次就是关。
总而言之,就是我并没有因为我了解的越多,而更厉害,我变的更加迷茫。就像是你有了4个2,你却不能炸一样。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心态崩了,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我关闭了所有的Q群,就当什么都没有发生。
但现实的生活,让我越来越迷茫,我迫切的需要看清我的未来,看清自己的方向,我又选择性的拿起这些东西。这时候,我开始把所有理论和逻辑不确定化。也就是在我没有验证之前,我都对这些逻辑带有疑惑。
那个时候算是前进了一大步吧,现实中的很多人应该都在这个层次。直到很多逻辑不对,所以通过大量的实际经验来验证他们的合理性。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到,有没有那么一种可能,他们的所有逻辑都是不对的?就算我验证了某些说法,也只是在某个八字上适用,而在别的八字上依然无用?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开始准求本质,也是从那个时候,我将那些遮住我眼睛的书籍、理论都丢进了垃圾桶。
之前我也写了相似的文章,那个时候我还讲这些东西简化成了一个故事,好像很多人喜欢,这次我再讲给你们听。
最开始,我看见了一条河,发现那条河是从东流向西的,我就像疯子一样,觉得自己找到了世界的真谛,我开始告诉所有人,你知道吗?这个世界上的所有河流都是自东向西的。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一条从南流向北的河流,那个时候的我哦了一声感慨,原来这世界上还有从南流向北的河啊。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从西流向东的河流,我三观突然崩溃,不是从东流向西吗?怎么会突然又有从西流向东的?直到很多很多年,我才发现,原来所谓的流向,和方向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和地势,和高度差有关系。
这就完了吗?并没有,知晓一条河的最终流向很简单,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这条河途径那些地方,经过这个地方的时候又会有多大的力量。甚至还需要根据高度差,来推测其在某个位置的速度。总而言之,一切变的科学了,但是一切又变的更加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