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濑昌久》:这不是一个孤独、阴郁男子的故事
唐诗
我入门摄影很晚,甚至如今依旧觉得自己只是门外汉。当我和研究生导师在办公室讨论研究方向的时候,我一眼看中他书架上的《私摄影论》(日文书名是『私写真論』,饭泽耕太郎著),随即开启了我与摄影的缘分。在那本书中,我第一次遇见这位名叫“深濑昌久”的日本摄影家,并被“私摄影”这一探讨自我的确立以及自他关系的议题深深吸引,将它作为我此后的研究课题。
机缘巧合,毕业之后,我有机会通过我所在的公司买下《私摄影论》的中文版权,并担任它的编辑,又因这本书结识了译者林叶。通过他的介绍,我与日本摄影家濑户正人建立联系,随后出版了他的自传作品《亚洲家族物语》。2019年,在制作《亚洲家族物语》中文版的时候,濑户先生已经开始在《相机每日》连载《深濑昌久传》,每次更新他都会同步给我。因为内容过于有趣,我们决定在《亚洲家族物语》的最后以番外的形式收录其中一小部分。我还记得当时三审老师看完这本书稿后把我叫去聊天,说濑户先生笔下的深濑昌久太过生动,甚至胜于对自己父亲的描写。
在酒吧“南海”,濑户正人和深濑昌久坐在他们常坐的位置。
《亚洲家族物语》中的成长记忆,是濑户正人在确立摄影家身份后,对自我本源的回溯,是一种“找回”。与深濑昌久、森山大道等人的相处,则是细致入微地长久陪伴,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是“浸染”,是“病毒感染”,也是更鲜活的记忆。
摄影展“鸦”的海报,至今仍留在黄金街酒吧“南海”。(摄影:濑户正人)
1979年,经森山大道介绍,濑户正人以助理身份来到深濑昌久所在的广告类摄影事务所工作。直至1992年深濑昌久入院,他一直陪伴左右。在深濑昌久拍摄“家族”系列最后一张照片时,在为个展“鸦”印制照片时,他都置身现场,将深濑昌久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交给杂志社的人也是他。在深濑昌久倒下后的二十年间,他依旧作为专业影像输出员,为深濑昌久印制了数百张照片。
濑户先生说,他一直在等待有哪位评论家能写一写深濑昌久,可是许多年过去了,依旧没有人这么做。他突然醒悟,这件事很难且没有人能做到,因为在旁人看来,深濑先生是一个很难理解的人。于是他决定自己写,并于2019年开始了在《相机每日》的连载。连载持续一年后,在《相机每日》和深濑档案馆Tomo Kosuga先生的帮助下,这本《深濑昌久》(『深瀬昌久伝』)得以出版。
那么,深濑昌久究竟是谁?我先简要地梳理一下深濑昌久的生平和创作。
1934年2月,深濑昌久出生在北海道中川郡美深町,家里是开照相馆的。他从小就表露出了对摄影的强烈兴趣和天赋,在高中时期创立摄影部,成为摄影杂志的狂热读者,投稿作品《老夫像》还得到了木村伊兵卫的肯定。高中毕业后,他理所当然地考上了日本大学摄影专业,从遥远的雪国来到东京。
在那个年代,就读摄影专业的人里 “照相馆出身的少爷”不占少数,但像深濑昌久这样发自内心痴迷于摄影的人是极为少见的。大学期间,他被土门拳、木村伊兵卫倡导的“写实主义摄影”深深吸引,还在由土门拳担任评委的《相机》杂志的月赛中获得了奖项。
大学毕业后,深濑昌久身为长子却没有选择返乡继承家业(也有在东京交了女友的原因在),而是留在东京,进入广告公司工作。他一边拍摄商业广告,一边对摄影进行实验性的探索,并于1960年举办首次个展“制油厂的天空”,次年(1961年)在银座画廊举办个展“杀猪”,开始获得作为摄影家的名声。1962年,同居多年的女友突然失踪,这让深濑昌久大受打击。但在第二年,他就遇到了此后的缪斯鳄部洋子,也由此确立了他独特的摄影风格。
那时,日本摄影的主题仍被夹在战败与战后重建的缝隙之间。深濑昌久同样身处基地问题、占领问题、战后复兴以及之后经济的发展之中,却丝毫未对这些主题表露出兴趣,坚定地走上了凝视自身的摄影道路。如果以他出版的摄影集为线索梳理他的创作,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他沉溺于“游戏”,收录在《游戏》《洋子》中的照片主要拍摄了新宿嬉皮士及妻子洋子,整体风格戏虐、疯狂又先锋;70~80年代,他将身边的存在当作镜子,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因而有了关于猫的三本摄影集以及《鸦》《家族》《父亲的记忆》;到了90年代左右,他将自己当作被相机捕捉的客体(他者),拍摄了《卟噜卟噜》《龟裂》等 。
1992年6月20日深夜,深濑昌久从常去的酒吧的楼梯上摔落,被诊断为脑挫裂伤,至此中止了一切摄影活动。此后二十年间他都在老年福祉机构疗养,直至2012年6月9日去世。
左:《鸦》(RENS)( 复刻版,MACK,2017);右:The Solitude of Ravens(Bedford,1991)
提及深濑昌久,大家都会说他是日本战后摄影的重要人物、日本“私摄影”的先驱。他最负盛名的作品是“鸦”系列。2010年,摄影集《鸦》(RENS)被《英国摄影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评为近25年来最好的摄影集,这令“深濑昌久”这个名字开始被更多人知道,《鸦》所呈现出来的黑白色调,沉重、阴郁、孤独的氛围,也成为深濑昌久给大多数人的印象。
2017年,《鸦》由英国摄影书出版社MACK复刻再版。同年9月,Tomo Kosuga和摄影评论家金子隆一在新宿举办了关于《鸦》的对谈。Tomo Kosuga提到,虽然大家很容易认为《鸦》表达了与妻子离别的痛楚,事实上,其中蕴含了深濑昌久“对世上生命之美好的回顾”。他还提到一个很有趣的观点,认为深濑昌久晚年拍摄的自己,是一种对早年风格的回归,是对洋子的效仿,是一种“游戏”。继而他提出,深濑昌久是“享受游戏的人”,并将这一点贯彻到了他的整个摄影生涯。因此当我们讨论深濑昌久的作品时,不应该仅仅将他看作一个凝视自身的孤独男子,而应将它放在一个更壮大的、更饱含生命力的主题中去看待。
选自《洋子》
关于深濑昌久的论述出版极少,这让他本人的故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迹可寻。《鸦》的盛名为他覆上一层厚厚的黑白色,与洋子的“感伤故事”也成了凡提及深濑昌久就必定出现的事例。可是有关深濑昌久的故事就一定是孤独、阴郁的吗?事实上,我们通过他镜头下的“自己”,不难得出“活力满满的洋子、猫以及有不吉之兆的乌鸦都是他本人”的结论。而《深濑昌久》的出版,则恰到好处地填补上了他活泼、有趣的一面。
选自《卟噜卟噜》
在濑户正人笔下,那个沉默寡言、令人觉得“难以理解”的深濑昌久,那个洋子口中“无可救药的自私鬼”,已然化作一只孤傲、黏人、腹黑、喜欢暗中观察和散步的老猫。两度通过自杀闹剧希望博得关注;捉弄打错电话的“猎艳者”;通过小猫的行为判断鱼头是否能吃;面对优秀作品表达妒忌;拿摄影与钓鱼类比;因为开高健的作品爱上干马天尼;闷闷不乐就把自己泡在热水里;其实是乒乓球高手和钓鱼大师……深濑昌久的形象是立体的、鲜活的、彩色的,甚至是可爱的。
用撕拉片拍的自拍照
小猫佐助
反观他的作品,其实我们总能从中发现一些奇特的幽默感和贯穿始终的特性。即便是黑白摄影,即便镜头中的客体神色严肃,也必然有一些巧妙的“演出”,一些脱离现实的荒诞之处。他镜头下的猪、猫、自己都和洋子一样拥有丰富的表情;在代代相传的照相馆拍摄的题为“家族”的作品中,让毫不相关的人混入近二十年之久;因为想要一些手工制作的感觉,就在黑白照片上涂鸦,当作“自创的彩色照片”;给几百张照片上色,用图钉胡乱固定在墙上,照片边角统统卷起,说这是“世界首创的厉害照片”……连大家所熟悉的“鸦”系列,最初也是以彩色、黑白两种形式共同展出的。后来经过几度展出、编成摄影集等过程,这个作品才渐渐成了如今大家所熟知的模样。1992年,他开始用1000mm的长焦镜头拍摄乌鸦,并在照片上用鲜艳的彩色签名笔涂鸦。这些照片尺寸都很小,留下了数百张。金子隆一说,通过这些照片,不难想象深濑先生将它们放入口袋、带到喫茶店乱涂乱画的有趣画面。
选自深濑昌久“Ravens 92” © Masahisa Fukase Archives
深濑昌久不是孤独、阴郁的代名词。他虽然深陷名为摄影的深渊,但始终在以游戏、实验的态度积极应对。他虽然对别人不感兴趣,缺乏表情,很少说话,但会对为数不多的熟人朋友亲近、依赖甚至“撒娇”。这本《深濑昌久》也不是彻头彻尾的黑白书,濑户正人的语言就像色彩浓烈的记号笔,为它涂抹上了随性的印记。
深濑昌久摄影展“私景1992”(银座尼康沙龙,1992年2月25日至3月2日)
与正统体例的传记不同,《深濑昌久》更侧重于他的生活描写,有更多趣闻和背后的故事,也更能让人直观地体会到深濑昌久的可爱之处。我们仿佛与濑户正人重叠,从亲近之人的角度看到深濑昌久最真实的一面。
这本书还有一个十分有意思的地方。虽然深濑昌久是这本书的主角,但森山大道、荒木经惟、东松照明等“配角”的戏份也很精彩。即使着墨不多,也足以鲜明地体现出他们迥异的性格。濑户正人作为森山大道的学生、深濑昌久的助手,以“后辈”的身份在最近的距离见证了日本战后摄影的黄金时代。于是,我们能在书中看见一些日本摄影史上的重要名词,如WORKSHOP摄影学校、《写真时代》、摄影周刊《FOCUS》等,同时收录了记录时代的各种珍贵合影。
WORKSHOP 摄影学校(1974—1976)教师团队,从左前方顺时针方向分别是深濑昌久、东松照明、横须贺功光、细江英公、荒木经惟、森山大道。
我很羡慕濑户先生能亲临那个时代,也很感激他将这些经历写成书与我们分享。见证了深濑昌久对摄影的狂热之后,他时常将摄影形容为传染性极强的病毒,并主动选择了被“摄影之病”感染。我从一个微小的缘分开始关注摄影,却渐渐被它的魅力俘获,逐步推开一扇扇通往深处的门。摄影或许是一种“病”,但它确实有足够的魔力,让人为之吸引,前赴后继。
责任编辑:方晓燕
校对:张亮亮
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年龄计算标准应该统一
作者:赵占豪
来源:人民网-中国新闻网
表一
表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宋庆龄,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国家领导人,也是举世闻名的革命家和政治家。她于1893年1月27日出生于上海,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逝世,生卒之年月日都十分明了,但是关于她的年龄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是88岁,第二种是90岁。孰是孰非,值得一辨。
第一种说法见诸《宋庆龄年谱》。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宋庆龄的年谱,也是目前坊间宋庆龄年谱类著作中的权威之作。
第二种说法见诸宋庆龄逝世后新华社发布的公告:“中国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宣告:我国爱国主义、主义、国际主义和主义的伟大战士,杰出的国际政治活动家、卓越的国家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宋庆龄同志因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于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九日二十时十八分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岁。”这是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授权发布的,其权威性更不容置疑。
同一个人,生卒年月又十分清楚,为什么计算出的年龄会相差两岁呢?原因是算法不同。
第一种算法是按西历来算,也是按诞生后满一年算一岁的方法来算,即现在习惯说的“周岁”。根据宋庆龄的生卒年月,不难算出其实足年龄是88岁又4个月,去零取整,算作88岁。第二种算法是中国的习惯算法,即所谓的“虚岁”。按这种算法,人生下来就算一岁,过第一个年就算两岁,此后每过一年即增加一岁。宋庆龄出生于1893年1月27日,对应的农历生辰为光绪十八(壬辰)年十二月初十,到光绪十九年春节,实际年龄还未满月的宋庆龄,已经算是两岁了,这样到1981年5月29日(农历辛酉年四月二十六日)她逝世,恰好是90岁。
问题似乎迎刃而解,《年谱》采用的是西历算法,《公告》采取的是中国习惯算法。道虽不同,各有其理,不能勉强是此非彼。但是,我随后查阅新华社公告中宣布的其他一些党政军重要领导人的终年年龄,再与其实足年龄、根据中国习惯算法算出的年龄以及公开出版的年谱(传记)中记录的年龄相比对,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主席1976年9月9日逝世后,神州洒泪、举国同悲,新华社同日的电讯中仅宣告了他逝世的消息,并没有公开说明享年几何。同一天,外国通讯社的报道中关于毛主席的终年不约而同都是82岁。①而在我国民间,关于毛主席的年龄有83岁、84岁两种说法,治丝益棼,乃因计算方法不同所致。
除了,其他党政军领导人还包括、周恩来、朱德、任弼时、董必武、、邓颖超、蔡畅、何香凝、徐特立、、徐向前、贺龙、聂荣臻等,现按照生年先后的顺序,将其生卒年月日情况列表如下(表一):根据以上生卒年月日,计算出其实足年龄以及中国习惯算法年龄,与新华社公布的终年年龄以及年谱(传记)年龄并列表如下(表二)②:
分析以上两表,可以发现以上部分已故国家领导人的年龄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虚实混乱。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于“新华社公告年龄”中。在历史上向来采用公元纪年,党内的领导人物过生日也多用公历,如1946年12月1日,在陕北为朱德总司令祝贺60大寿,而不是在当年的十一月初六日,即是一证。相沿成习,在年龄问题上也多采用西历算法,以实际年龄为多。以表二为例,徐特立、朱德、、周恩来、聂荣臻、蔡畅、徐向前、邓颖超、任弼时、等人的年龄都是采用西历算法算出的“周岁”。此外,陈云、以及刚逝世不久的吕正操,新华社公告他们的终年年龄也是“周岁”③。除了“周岁”,新华社公布的终年年龄也有根据中国习惯算法得出的“虚岁”,董必武、何香凝、宋庆龄等人的年龄即是。两者并用,且不加以说明,容易令后人研究时混淆不清。
二是损补混乱。这一问题无论“新华社公告年龄”还是“年谱(传记)年龄”中都有存在。同样采用西历算法计算“周岁”,其中又有区别。“周岁”是按诞生后满一年算一岁的方法来算,当逝世之年不满一岁时,则有两种处理办法:一种是将所差月份补足,算作一岁;一种是将多出月份减掉,去零取整。前者可以称作“补不足”,后者则是“损有余”;前者所得出的年龄是“虚”周岁,后者所得年龄才是“实”周岁。以上表为例,年谱(传记)年龄全是根据西历算出的周岁年龄,但其中董必武、朱德、、、周恩来、、聂荣臻、徐向前、等人的年龄是“补不足”所得的“虚”周岁,而何香凝、宋庆龄、邓颖超、任弼时的年龄则是“损有余”所得的“实”周岁。在“新华社公告年龄”中,徐特立、朱德、、周恩来、聂荣臻、蔡畅、徐向前、邓颖超、任弼时、等人的年龄都是采用西历算法算出的“周岁”,其中,徐特立、朱德、、周恩来、聂荣臻、徐向前、等人的年龄是“补不足”所得“虚”周岁,而蔡畅、邓颖超和任弼时的年龄则是“损有余”后的“实”周岁。年谱(传记)分撰成书,标准不一难以避免,但对于新华社而言,在年龄问题上不能做到一体统一,时损时补,实不应该。
因资料所限,我在此无法将所有已故重要国家领导人的生卒年月及年龄完全统计出,但一管之窥亦足见全豹,党和国家领导人年龄计算的混乱由此可见。尤其是伟大领袖,同一个人而竟然有三种不同的年龄,可谓是混乱至极!中国人在年龄问题上一向不太认真,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公历的推行,年龄的算法也出现了多样化,除了上述中、西两种方法外,还有一种中西合流的算法,即用中国的习惯算法结合公历日期来计算年龄。三种方法并行,加之年龄问题本身又是个私人的问题,往往要尊重逝者及其家人的习惯,这自然容易造成年龄问题的混乱。当前,人们在生活中已习惯于用公历纪年,已出版的年谱(传记)类作品也几乎都是采用公历计算周岁的方法。从长远来看,随着公历计算周岁方法的日益普及,虚实混乱的问题将不复存在。但是,如果缺乏统一的标准,损补混乱的问题恐怕依然难以避免,而损补不一,出入之间就会造成一岁的年龄差。值得注意的是,外国通讯社在损补问题上似乎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如周恩来和朱德逝世后,美联社、路透社、德新社等外国媒体对他们年龄的报道与新华社相同,分别是78岁④和90岁⑤,采用的是“补不足”的算法。而逝世后,美联社、法新社、共同社、路透社、安莎社等通讯社的报道都是82岁,又采用了“损有余”的算法。
匹夫匹妇的年龄也许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问题,但对于那些曾经改变历史并且最终要写入历史的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他们的年龄问题一定不能含混不清。新华社作为国家的通讯社,其地位及其影响力都非同寻常,在报道国家领导人的年龄时不可不慎,一定要有一个客观一致的标准,否则很可能会给以后的历史研究带来麻烦。
①美联社、法新社、共同社、路透社、安莎社报道,《参考消息》1976年9月10日第1、2版。②新华社未公布终年及尚未查到年谱或传记年龄者暂阙。
③参考《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沉痛宣告陈云同志在北京逝世》,《人民日报》1995年4月12日第1版;《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 中央军委全国政协沉痛宣告全国政协主席同志逝世》,《人民日报》1992年6月23日第1版;《吕正操同志生平》,《人民日报》2009年10月21日第4版。
④《参考消息》1976年1月10日。
⑤《参考消息》1976年7月8日。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南京 210003)
最近很火的明星,你知道自己的爱豆是什么星座吗?
你知道自己喜欢的爱豆是什么星座吗?
接下来给大家总结一些近期很火的明星的生日和星座,看看有没有你家爱豆的呢?
肖战:小赞出生在1991年10月5日,是一个天秤座男生。代表作有《陈情令》,《余生请多指教》。王一博:小王子出生在1997年8月5日,是一个狮子座男生。代表作有《陈情令》。迪丽热巴:胖迪出生在1992年6月3日,是一个双子座女生,代表作有《三生三世枕上书》,《烈火如歌》。杨紫:奥奥出生在1992年11月6日, 是一个天蝎座的女生,代表作品有《家有儿女》,《香蜜沉沉烬如霜》。朱一龙:居老师出生于1988年4月16日,是一个白羊座。代表作有:《新萧十一郎》,《镇魂》。赵丽颖:赵小刀出生在1987年10月16日,是一个天秤座。代表作:《陆贞传奇》,《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现:李现出生在1991年10月19日,是一个天秤座。代表作:《法医秦明》,《河神》。易烊千玺:千千出生在2000年11月28日,是一个射手座男生。代表作:《长安12时辰》,《少年的你》。王心凌:她出生在1982年9月5日,是一个座。代表歌曲:《睫毛弯弯》,《爱你》。张子枫:她出生在2001年8月27日,是一个座。代表作:《我的姐姐》,《唐山大地震》。李易峰:他出生在1987年5月4日,是一个金牛座,代表作:《古剑奇谭》,《青云志》。王俊凯:他出生在1999年9月21日,是一个座。代表作品:《长城》,《青春修炼手册》。胡歌:1982年9月20日出生在上海,是一个座。代表作品:《琅琊榜》,《仙剑奇侠传》。吴谨言:她出生在1990年8月16日,是一个狮子座女生,代表作:《延禧攻略》,《传家》。刘亦菲:茜茜出生在1987年8月25日,是一个座。代表作品:《金粉世家》,《神雕侠侣》。陈晓:他出生在1987年7月5日,是一个巨蟹座。代表作品:《陆贞传奇》,《王的女人》。以上都是最近有作品和话题都很高的明星,有没有发现座和天秤座明星很多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