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邦(唐明邦简介)

高雅幽深而又波澜壮阔的太极世界——读太极宏篇巨著《向拳而生》

高雅幽深而又波澜壮阔的太极世界

——读太极宏篇巨著《向拳而生》

翟金录

庚金耀日,子水润阴。

2020年,农历庚子,一场突如其来的横祸,降临在紧张对阵美国贸易战的中华大地之上。新冠疫情猝不及防地到来,世人震惊。中华民族以空前的凝聚力和超凡的智慧,艰难困苦,无私奉献,勇敢漂亮地打赢了这场遭遇战,在全世界纠缠于抗疫的大国中,中国成为第一个进入经济正增长的国家。这中间,中医的清肺排毒汤和武术中的太极拳,从直接进入病房参与治疗到出院后的康复,以及对大众的预防健体,都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并建立了令世人想象不到的功绩。疫情中的世界人民,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医药被世界各地争相效用;2020年12月17日,联合国科教组织,把中国太极拳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太极拳从创立到现在数百年来的无尚荣光。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实践论》)大灾大难,大彻大悟。在民族的命运转折中,太极人进一步悟深了太极拳。在抗疫高潮中,网上云太极受到世人的欢迎和广泛参与。世界太极拳网,邀请各地的太极领军人物,利用网络平台,选取近百位一生研习太极的资深人士,宣讲研讨。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七名;省级传承人、会长13名;国际、国家级冠军30名;资深研究学者9名。涵盖陈、杨、武、吴、孙、和、赵堡、东岳、简化太极等诸家太极拳、剑、刀、引导功等参与。也吸引了部分和太极文化亲近的诸如八段锦、太极正骨等代表人物参与,形成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学术活动。演讲人经过认真备课,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倾囊相授太极拳的经典解读、丰富史料、恩师秘籍、自身领悟等等。其规模之宏、涵盖问题之深、涉略方面之广、研讨档次之高、给人启发之大,自太极拳闻世而来,前所未有。这次太极盛会,借助现代化的传播平台,同时传遍五洲四海。其影响之广大,正被随之展开的太极拳世界性的社会活动所证实。

今年,世界太极拳网总编余功保先生,下大功夫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把去年的讲学,汇编成巨著,让人可以“反刍”这些珍贵的影像和文字资料,真是“善莫大焉”的好事。我对《向拳而生》,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连续摘读,爱不释手,自感收获颇丰。现汇总己见,与太极同道交流。

一、何为太极

太极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为什么能超越政治、地域、民族、宗教、年龄、性别、文化、体质的界限,受到各个阶层人们的普遍欢迎?在太极拳被评为人类非遗之后,提出和思考这个问题的人们变得更加普遍。《向拳而生》这部书,全方位对此作出了生动、具体而又思辨性的深刻回答。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运用传统的辩证思维“太极”,并融合武术、医术、兵术、导引术、造型术于一体的一种博大精深的文武体系;被人们称为活动的雕塑,舒缓的音乐,悠美的山水画,欢畅的抒情诗;太极拳具有御身、健身、医身、娱身、塑身、修身的综合功能,是技击和养生中的阳春白雪,亦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管理模式和生活方式,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全息载体。

太极拳,首先是中国武术的一种。中国的武术,虽边界模糊、功能多样,但却是一种技术专精,归属明确的操作手段和社会活动。太极拳的技击技术框架,如虚实、奇正、主客、动静、攻守、化发等,主要是源于兵家;而太极拳的人体解构,如天人相应、阴阳平秘、血气调和、内外合一,五行生克、子午流注、先天后天得气等等,是源自中医的。太极拳文化倾向,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精华。但从整体的价值取向来看,与道家思想高度重合。它处处都呈现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基本信念,表现了阴柔虚反和自然无为、返璞归真的思维方式。它把守静用反、使柔用虚的智慧发挥到极致。此外,道家的虚己顺物、人取我予、虚心实腹、缘督为经,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也在技击技巧和养生技术上给太极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太极拳强调人的生命能量之善用、巧用和节用、妙用,人们习惯上把太极拳称为“道门功夫”,是有道理的。

此次授课中,吴式太极拳代表人物张全亮老师的六条体会中,其中一条“阴阳合德、与天同运”;陈式太极拳名家田秋信先生讲到:“太极拳的属性是技击”,“健身是主流”。“我是在通过拳,阐述着我一生的经历,不断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反映出来”。 长期演练太极的人,悟到中国太极拳文化的真谛和境界,用“玩太极”、“耍太极”(和有禄语)来表达人生情趣;用立身中正、尊师重道、和谐不霸来表达其怡养性情。 “深不可测,妙不可言”(李恩久语)来表达意境。太极拳习练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可让我们觉知生命,感知生命能量的细行微变化及聚散离合,“所以说太极是安全、可控、高效、低耗、节能的。因为有序有规律且顺其自然,所以易学、易记、易练;还因为顺其自然,所以舒服自在,易上瘾、易坚持,自然就易传播。”(吴永萍语)太极是国粹,是文化,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优化生命的大智慧,也是我们对生命最长情的相伴。

太极拳讲究心性内在修为。与之相反,西方的拳术,是追求外在称霸称强的,是追求极限的,走到了危害人类自身的地步。与中国太极拳相较:生命能量的含养、生理潜能的修炼、身体规范的礼仪、身心娱情的嬉戏、精神寄托的游艺,高下立显。各国朋友学习太极拳,主要是当作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径;世界人们喜欢太极拳,主要是崇尚其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

二、太极何为

太极拳被尊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说明当今世人对其有极大的期待。中国的太极文化走到世界各地,受到尊重和爱戴,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当今时代需要太极拳,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太极拳。

近几百年的西方工业文明,尽管有其大量的合理存在因素,但本质上是以迅速透支地球亘古进化所形成的存量资源以及破坏环境、两极分化、弱肉强食为其特征的,从而造成了人类困境和生态危机。同时,西方的市场经济放纵本能,迷失真我,形成身心,不仅带来人际冲突,也造成了精神领域里的严重危机。

拳以合道。太极拳的宗旨,围绕人体活动、人体技术、人体文化开展,从养生、治病、防身、护体,到教化、修性、悟道、娱情,表现出独特的东方和谐智慧,是对人类精神危机的拯救。

太极拳不认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反对恃强凌弱的霸道行为,开辟了以柔克刚竞争方式。不但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存活,而且特别关注到弱者的权利,这在后工业社会的“人类困境”中,具有独特的启发和魅力。

1999年秋,美国一家哲学杂志的主编,到邯郸参加第六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当大会秘书长友好地问他,“是什么缘由吸引你一个哲学家远道而来采访太极武术活动”?他直率地说:“中国太极拳能把对立的双方,通过推手而平衡和谐下来,太神奇了。只有东方的中华民族有这样的智慧”。

中国太极拳所体现的中国哲学精神,有助于解决当代人精神的惶惑、形上的迷失、存在的危机、并帮助脱离生命的困境。

当前,针对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各国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时代特征,强调世界各国利益与安全互相交织,生存与发展互相依存,前途与命运休戚与共,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勾画了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坐标:即守望相助,弘义融利,心心相印,风雨同舟。太极推手,能使对立的双方,变成和谐一体,以具体生动之象,孕含了形而上的“和”思维,从而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是解答人们焦虑和期盼的最好回应。太极拳文化的传播,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共同富裕的形式。

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有共同的物质利益和精神上共同的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尊奉和谐理念的太极拳被世界认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这一波大范围太极流互动中,有国内在东亚、欧洲、北美、非洲等地传拳多年的太极人,讲述了很多太极拳的普世价值以及受到人们欢迎和接受的生动是例,使太极同道们倍感欣慰。

太极拳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

谈到太极拳的身世,必然要谈到张三丰。

在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螺旋结构的道家一脉中,张三丰是一位重要人物和重要文化现象,不是虚构。除去民间大量传说外,单就官方的文献,特别是明清之际的方志文献,记载其行迹很多。涉及到湖北武当山、襄阳府、德安府;山东青州府、陕西凤翔府、华州府、同州府朝邑县,汉中府洋县;山西平阳府、贵州平越府;甘肃泯州、徽县;四川邛县;河南汝州,安徽颍州等地。这位为中华道家文化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后世不应该忽视。他精通少林功夫,又反其意而创立太极拳,更应敬仰!像这样一位受到历朝历代官方和民间褒扬的先贤,我们没有否定的根据。

据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九十二》文记载:“王来咸,字征南,浙江鄞县人。先世居奉化,自祖父居鄞,至来咸徙同里,从同里单思南受内家拳法。内家者,起于宋武当道士张三峰,其法以静制动,应手即仆,与少林之主于搏人者异,故别少林为外家。其后流传于秦、晋间,至明中叶,王宗岳为最著,温州、陈州同受之,遂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后传承人众多,记载很祥,其中有名士黄宗羲父子。清史稿还记载:“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其法出于山西王宗岳,其法式论解,与百家之言相出入。至清末,传习者颇众云”。

太极拳从明初显世以来,主要是在国内传播。清中后期,主要是在少数武术家及达官显贵中传播。时,也主要是在政府官员、社会上层精英和富豪家族中间传播,学习费用极高。蒋氏南京败退台湾后,有不少原来国民政府的官员,带着太极拳拳艺,出走西方发达国家以谋生。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到美国去的郭连荫(时内蒙三青团书记),就较早的把太极拳带到了旧金山。后来,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猶的弟弟吴大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便运用英语在旧金山教授太极拳。英国王妃戴安娜的太极拳,是从一位印度传教士处间接学得的。杨澄甫的弟子董英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后,即在香港传授杨式太极拳,并以香港为基地,拓展到东南亚。董英杰的小女儿董茉莉,固守香港传拳基地,儿子董增辰、孙子董继英,把杨式太极拳传到美国的洛杉矶和夏威夷。郑曼青的弟子黄性贤,在东南亚传拳时,于1970年与世界摔跤冠军廖广成在马来西亚的砂劳越首府古晋,作“中西拳擂台赛”,以26:0获绝对优胜,使太极拳名震东南亚。

1937年,吴鉴泉带长子吴公仪来港,最早带来吴式太极拳;1954年,1月17日,澳门的“吴陈比武中”,是有文字、录像、规则的擂台赛。五十三岁的吴公仪,以太极功夫,对阵三十五岁的白鹤拳冠军陈克夫。签定生死状,规定不准起脚。三十秒内,吴公仪用搬拦捶打破对方的脸、打伤对方的臂,血溅擂台。裁判看到双方都有可能突破约定,使出绝招,出现非常情况,擂台赛五分钟后,哨声齐响叫停了下来。这次擂台比武,虽以不分输赢结束,但使太极拳名声大噪。鉴泉太极拳社,随后在多个国家设立分社。总之,国外能接触学到中国的太极拳,是机会很难的。中国上世纪五十年代简化太极拳创编,是太极拳史上的大事。六十年代简化太极拳被东亚儒家文化圈感知。七十年代被很多国家引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重大发展,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热情,也逐渐高涨。很多拳师随着开放大潮,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出国门。有的太极明智者,趁着中美建交、针灸热的兴起,也积极参与了太极拳的交流。新世纪以来,中国逐渐被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太极拳像一张名片,更广泛地被推介到世界各地。

国家主席早在2009年2月16日,到非洲的毛里求斯访问,看到在那里传授赵堡太极拳的广西师范学院的教授魏爱玲,高兴地讲解了中华武术在文明交往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回想起1957年初周总理曾派上海顾留馨去越南教胡志明主席及各位部长太极拳;毛主席提倡游泳、登山、打太极;于1978年给日本友人三宅正一赠送书法“太极拳好”,说明太极拳文化,早就引起了国家顶级层面的青睐。

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一般都会开展太极拳系列相关的课程,这也成为太极拳走向世界的桥梁。

在这次先后讲课的老师中,汇集了已在世界各地授拳多年的太极资深人士的生动感悟:比如在新加坡的武术名星戈春燕;在美国的世界冠军陈思坦、高佳敏;在世界各地传授八段锦和太极拳的曾卫红;在日本教授传统武术的张成忠;在澳门带领散打队的武式太极传人田春阳;在东学西输大背景下,他们都在践行着传播中国太极拳文化的伟大使命。他们的感悟给人们很多启发。这些在国外多年传播太极拳的捷足先登者,是连系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和桥梁。他们已经走过了和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与磨合,也有了很多反观母体文化的新坐标。听起他们的讲解,像吮吸到一股股新鲜空气,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们用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太极拳的普世价值。太极拳人类非遗的项目入列,也可以为他们的文化传播活动,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健康长寿是人类一致的价值趋向,太极拳文化源于中国,现已变成人类的共同财富,“阴阳”、“太极”、“五行”、“八卦”等,成为了西方很多人时髦的名词,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三、怎样技术上手,功夫上身。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武式太极的《老三本》、杨式太极拳的《三十二月》,陈式太极的《太极拳图说》,以及近现代的杨式太极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孙式太极拳的《太极拳学》,都是极好的太极领域的灯塔。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杨家密传的《三十二目》,就其思辨的深度、内涵的广度、对太极拳指导的实用度来讲,可称为两部“太极经典”,即《太极拳经》、《三十二目经》。《向拳而生》这部书的问世,就像是把千伏的电压变成二百二家用电压一样,更有生动、贴切的使用价值。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嫡传陈斌,细致讲解了“学架子、正架子、捏架子、顺架子、拆架子、定架子”这六个架子,把陈式太极拳的进阶过程,讲的透透彻彻。这对演练其他各式太极拳的同仁,都有借鉴意义。河北省级非遗代表人物胡俭雷,移植八卦掌的“四德八能”,从“顺、逆、和、化”,谈孙式太极拳的修炼,讲得也很通透;田春阳把自己一生对武学的追求,以武式太极为重点,概括为“修道、弘儒、济世”一个很有特色的自洽体系;赵幼斌先生把“棚捋挤按采挒肘靠”,从肢体语言上按杨式太极风格创编了一个精典套路,又对八法进行详细字斟句酌的讲解,引经据典,美不胜收;和有禄的“太极拳大的方向”,把练拳的“象”和体悟的理,讲得明明白白。他按《太极拳论》的“著熟、懂劲、神明”,循序进阶讲授给演演练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参照系统。

很多太极大家,别开生面,讲解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也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间。比如和式太极和有禄,反复讲到了“活”:讲“活在节”,讲“活在步”,讲“活在意”。他讲到,和式太极拳“它没有那种缠绕螺旋,没有那种弹抖发力,没有过于慢,也没有过快,它是一种很中庸的状态”。他提醒在实际交手时, “往复折叠”,一定要轻灵圆活,不要造成对方跟进而发不出去。这也是能给人启发的一家之见。

现代陈式太极拳史上,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功臣——陈照奎。他在陈式太极拳传承史上有特殊的贡献,把陈发科大师的拳,原汁原味带回了故乡陈家沟,并培养出了 “四大金刚”,郑州的张志俊,石家庄的马宏等一批高徒。虽出自同一位师傅,但三位高足,却讲了不同的体会。陈小旺老师讲了:“太极拳有一个运动规律,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陈正雷老师讲:“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精华”。“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然”。陈照奎的另一高徒张志俊,离开“太极无招胜有招”,录有陈式太极三十二摔,专门讲招式。他的“梢节领劲、两头卷曲”,八字理论,以及“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掤劲,后乍腋下空”的经验,也带出来一批高徒。

各家太极拳的入手路径、具体过程不管有什么特殊性,但其承载的四项原则是不变的、共性的:“松静为本、意气领先、阴阳相济、以柔克刚”。这四项原则,不是对运行结果做定性和定量规定,而是在运行过程中,对太极动态相关因素、整体联系的方指导。太极拳修炼的重点,不在外部的规范标准,而在内部机理过程的运行原则,在于模糊灵活的发挥空间。这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空的是什么?怎么练?好多老师讲解了自己内功修为的方式,讲解了技击和健身两种功能的联系和区别,也讲解了相互转化的路径。这里,我认为,应该明确彰显,太极拳是武术,技击是灵魂。同时,“健身和技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练拳的速度、技巧、方向都符合实战,同时也就符合了健身的需要”(田秋信语)。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以养生为主修练太极拳的人,也要演练推手,来体会太极拳的劲路,来理解太极拳的拳理。

从众多的演讲中,主流观点认为,时代变了,太极文化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方向性转变,更注重养生和修心。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杨式太极拳到上海,首先是把大实业家濮秋丞小儿子濮伟的肺结核治愈,得到经济支撑和社会广泛赞谥,才在上海站住脚。二十多岁即在北大教诗词的青年才俊郑曼青,由于精神过耗,积劳成疾,患肺痨,到上海遇到杨式太极拳,经过习练,身体康复,这激发了他全力帮老师杨澄甫写出《太极拳体用全书》,并把杨式太极拳带到台湾。其后学遍布五洲,在台湾现在有一个庞大的国际性的“郑子时中拳社”。作为时中拳社核心灵魂,主要还是养生和修身。《向拳而生》这部恢宏巨著,不仅仅展现了太极拳的多种功能,表达了终生研习太极人们的信仰,但文化的主旨,还是指明了太极拳的大方向——修养性命。

四、金不换的格言和座右铭

讲座中的太极大家,有中年精英,也有青年女郎,但多数是年过花甲的终生研练太极的长者。他们浸润太极一生,领悟颇深。其中有的讲述是他们恩师的“不传之秘”,这一次也倾囊相授,真是时代的恩惠。

讲一个真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有一位热心太极拳的人,名叫李谨伯。他听说杨氏太极拳大师胡耀贞(冯志强、李经梧的老师),在解放前的太原,从张钦霖(杨澄甫的弟子),学得内功丹法,非常精要,他羡慕不已,就骑自行车去拜访胡耀贞,请教导引术的丹田确切位置,请教到底意守何处为好。先后有一二十次,胡耀贞均推辞不说。“只搞针灸,不练太极了,都忘了”。因为他在年间的太原,磕头焚香拜在比自己小九岁的张钦霖的门下,学习内功,点点滴滴都是用银元换来的,确属不易,所以不肯轻易授人。胡耀贞故去后,李谨伯继续寻访其女儿胡丽娟,求证意守丹田之准确位置。胡丽娟告诉他:“躺着,脐下一寸三分,和百会与会阴的连线相交”。关于此事,曾在大同得到年近九旬胡丽娟老师的证实。真是大道至简,得之不易。我们这部著作中,“躺着,脐下一寸三分”的话不少。非常珍贵!

我举几例:

张志俊讲修练陈式太极拳“顺缠逆缠”,我知道他“得法”的过程。

上世纪七十年代,张志俊把老师陈照奎从北京请到郑州,住在棉纺厂宿舍。张的十个弟子,想见师爷。每人出五元,凑了五十元(相当于一个技术工人的一个月高工资),交给陈照奎老师,请陈老师给徒孙当面讲密不外传的“真经”。陈照奎老师收起五十元,讲基本功顺缠和逆缠:以小指领劲,其他手指逐个跟上,1、2、3、4、5,往这合上来,这叫顺缠;一定要一个个的合,转的是肩膀。反之,大拇指领劲,其它手指逐个跟上,向顺缠的相反方向逐个合上来,这叫逆缠。顺缠逆缠,都要指头分、掌凹、掌心空、虎口圆,要转肩。仅用了几分钟,讲完后,然后把学生甩到一边,自己拿起报纸看去了。学生听了不知所措,张志俊听了也感到“简单”“羞愧”,对不起工人凑起来的五十元工资,但又抹不开情面,就让学生们回去了。后来,他自己坚持按照老师讲的细节,用心认真练下来,果然长功很快。这次,年近八旬的张志俊,没有讲他的得传故事,却详细讲了这个“上手”的练法,真是用心良苦。

傅清泉在答疑中讲到:“命门千万不能凹陷。命门是把整个身体的经络连贯到一起的中心点,就像我们撑开的伞尖一样,这就是命门”。这应该是杨式第四代大家傅钟文老师关照给子孙的精华

陈正雷老师的弟子谢宗奇,这一次专门讲了桩功。其中:“命门在站桩中很关键,我们含胸、收腹,还有松胯了以后,命门不能往前顶,如果往前顶了,容易造成上下气不通,过去就叫“断腰” 实际不仅不能前顶 还要有一点微微向后凸,有一种微微向外的一种感觉”。

人类太极拳非遗代表人物张全亮老师,把他从师一生的诸多老师的教导,融入王培生老师传授的吴氏太极拳中,总结出了熠熠生辉的六句话:“松静除张,缓慢增力;细腻化瘀,想穴出击;柔化抗衰,观妙开智;中正安舒,单重轻灵;体脑并练,益寿延年;阴阳合德,与天同运”。他还详尽地对每一句进行了注释:比如讲到松,张全亮把王培生老师给他讲的:“把节断开,中间还要镶上一个眼睛,这个眼睛都要微笑”。他据此概括为:“举头拎椎吊, 断镶润展笑, 顶领尾先应, 毛发垂地飘”。讲到静,他说“观蚁笑,听蚁叫”的境界。这是从梁式八卦掌老师“蚁鸣我听虎龙吟”里转化过来的。这个状态,前辈不讲,一生也很难悟道。真是太珍贵了。

山东陈式洪派代表性人物李恩久总结出:“头顶青天脚扎地,怀抱大树背靠山,沉肩坠肘气下沉,圆裆松胯臀收敛”。带有梁山的浩气,易懂易记。

武式太极的钟振山,生在杨武式太极的故乡邯郸永年县,曾在永年广府中学长期任教,是姚继祖老师的得意门生。他长年和老师生活在一起。他的这次讲座,全是自己追随老师一生的体悟,无一浮词,细细品味,极为珍贵。

宝山淘宝,沙里澄金。这是一座宝山,这是一座金矿,就看谁有机缘。佛教讲的是“缘起性空”。谁谦虚好学刻苦用功,谁就能结缘获得宝藏。

五、人体“太极区”与太极拳名称的由来

太极拳,因其理根太极,故得名。用“太极”这个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范畴,来命名高雅深邃的一个拳种,实至名归。

这个观念,从1990年我组织第一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以后,坚持了二十多年。

约从2010年以后,我开始思考:武术是敌我双方的生死相搏,每一种拳术,都要解决和回答:敌我、攻防、刚柔、强弱、进退、主客、上下、左右、手脚打化……。解决这些问题,都要用太极理论。因为太极理论,是武术普照的思想之光。不管是内家外家,也不管赤手空拳还是持有器械,概不能外。那么,为什么其他拳种为什么不叫太极拳?这其中肯定另有原因。

2017年秋,我住在中国易学研究会会长、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唐明邦先生家,读了他的两本书:《李时珍评传》、《本草纲目导读》,听了唐明邦先生讲湖北的“鄂东现象”,讲李时珍这位易学家的贡献,自己便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命门,是中医学的特殊观念,被认为是主宰人体生理功能的一种实体,对维持生命具有极端重要作用。这种实体的形质如何?居于人体哪一部位?言人人殊。历代医家认为,命门同肾是相同实体,人有二肾,左谓之肾,右谓之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同时提出“左肾右命门”的说法,谓:“两肾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在宋以前,一直视为定论。宋元时期,医家亦沿用此说。《太平圣惠方》写道:“夫肾脏者,足少阴之经,左侧为肾,右为命门。”在医学史上,第一个推翻这一传统观点而创立新学说的就是李时珍。 李时珍提出:“肾间命门说”。认为命门实是两肾之间的另一实体。其位置在人体脊椎自下向上数的第七节之旁。他说,命门“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节之旁,两肾之间”。对命门的形质和部位,第一次作出新的判断。命门系于脊,“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李时珍在弄清命门的功能和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后,专门写了《三焦客难》一书。书中讲到:

“命门,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这两段论述把命门、三焦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以及三焦同命门的相互关系讲得十分清楚。 “三焦者,元气之别使;命门者,三焦之本原盖一原一委也。命门指所居之府而名,为藏精系胞之物;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为出纳腐熟之司。盖一以体名,一以用名。”命门“与冲、任、督三脉相通”,这些论点基本上奠定了独立发展的命门三焦体用学说的理论基础。广为后世医家所接受,影响深远。医家赵献可(1550-1625)写《医贯》(1617)更以命门、三焦学说作为贯通全书的基本理论,从疾病的病机分析、诊断、治疗法则,到立方遣药无不以命门三焦学说为基本指导思想。著名医学家张景岳(1562-1639)著《类经附翼》,亦大大发展这一学说。指出:命门,属两肾之间,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以生两极,而水火俱。命门为“人身之太极”。并以水火对立统一观点,阐述“太极”对生命的极端重要性。他申论说:“三焦者,五脏六腑之总司。“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类经附翼》)可以说:《内》《难》提出的命门学说,经过李时珍、张景岳等人的阐发,乃成为独立发展的医学理论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成为值得进一步阐发的重要课题。(以上,摘自唐明邦著《李时珍评传》)

明朝中医李时珍的研究成果从武术角度来评判,即是:人体的“太极区”,在命门两侧,连接两肾;两肾向前连接神阙(肚脐),这个连接近似等边三角形,其中心点,就是丹田,也叫玄关一窍。这个太极区,非常重要,先天能量的激活、后天能量的生发,全身能量的支配,都在这个“太极区”。关元下面的气海是储存能量的仓库。

明白了这个太极区,就弄懂了《太极十三势总歌》里 “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就弄懂了“命意源头在腰隙”,弄懂了太极拳“主宰于腰”,弄懂了“处处腰顶”,弄懂了杨振基老师的:“腰拉、腰转、腰脚手”的教诲,确实是杨家密传。我研究,武家的《太极拳论》系列,陈家的太极经典、杨家的《三十二目》《太极拳十要》、孙家的《太极入门九要》,包括国家体委1997年表彰的第一位气功“智能功”里“转腰涮胯气归田”;包括藏密功里“钟摆转脊椎”,都是围绕人体“太极区”。

湖北明朝中医对于“太极区”的发现,被湖北武当山的道长借用过来,作为新的拳种立论基础,故名“太极拳”。而且一开始,方向即定在“原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击之末也”。也就是“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

正如同的“初心”是“镰刀斧头”,为了广大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记住这个方向,方得始终,就不会变质。太极拳的初心是把好“太极区”、握住“延年益寿”这个方向,太极拳就不会异化。

把握住太极区,再读《向拳而生》就能把不同的人摸到的“大象”局部,组合成一个“太极象”、“太极拳文化体系”。就能明了陈照奎的三个弟子,陈小旺立足丹田,陈正雷立足两肾,张志俊“梢节领劲,两头卷曲”,差别这样大,但都能达到太极修为的高层,是因为陈照奎老师在教他们时,“虚领顶劲、松肩沉肘、含胸塌腰、松胯屈膝、裆劲开圆……,”这些已经把人体“太极架”,架好了。他们的所有太极活动,都在运动“太极区”,所以功夫日长,终达佳境。

我从心里高兴的是,陈、杨、武、吴、和、王、李、东岳等各家的代表性人物,虽角度不一,但把“命意源头在腰隙”的太极区,解读得生动、具体、感人、有用。在“太极区”上,各家实际上是有共识的。

六、变易与不易

太极拳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系统,肯定要“与时俱进”的。杨式太极拳府内派代表性人物李正先生,专门讲了太极拳怎么样吸取时代的营养与时俱进,很有启发。

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国际武术、养生文化场域,以人类非遗这个身份走到世界文化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太极拳会有不少新的问题需要面对!

任何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传入一个新的文化场域,都要面临原有文化的审视、批判、融合和接纳,自身的变化是必然的。易经的易,本身就包含了简易、变易、交易、不易等意义存在其中。“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这里面就包含了变易的思想,只有变易,才能保存“不易”的“遗产”。

日本一武士,竭尽全力向世界推广本国的柔道。后来,他看到推广到国外的“柔道”,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日本柔道,愤而自杀了,这实不应该。他不懂得时移则事移,事移则备变,“变则通”的道理。

长期以来,就北派来讲,太极拳从赵堡式,到武式,再到孙式这一条线;从陈式,到杨式再到吴式这一条线,都有明显的变易,都是一种创新。除去这六大派,年间,还有河北邢台王其和先生,把杨武式揉合成一个新式,即王其和式。经过近百年传承,现王其和式太极拳已经是世界非遗拳种。天津“鼻子李”把杨式融进一些其他武术元素,形成了国家非遗李式太极拳。上海的叶大密先生以杨澄甫的大架为基础,吸取孙式太极拳的优秀基因,(叶大密是孙存周的结拜兄弟,深得孙禄堂先生传授)加进道家龙门派的内功心法,形成了“理论体系完备,肢体语言独特,演练风格浑异”的叶式太极拳。这一支,现在江浙沪一带演练人数颇多,队伍雄壮,已经在东南亚建立不少基地,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看这一支很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被确认为国家级非遗。

时期,中央国术馆副馆长何福生先生创编的八卦太极拳,在云南等地传人较多,理法技法也很独特。我盼望这支能列入国家非遗。

像这些在社会上已经有雄壮的演练队伍和比较完备理论体系的太极群,应该受到重视,广泛参与交流。以丰富厚实太极文化体系。

随着人们养生理念的侧重,技击意义的弱化,人们对审美情趣的追求,在太极刀、太极剑、太极棍的基础上,又有“太极舞”、“太极扇”、“太极球”、“太极对练舞”、“太极广场舞”等多种形式,应该说是一种社会合理的自然现象。笔者本人对此喜闻乐见,认为是“泛太极文化”。

就太极拳本身而言,有一个理论统一与风格各异的问题。理论统一,表明人们对其普遍规律的认同,风格各异则表明太极拳内涵具有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当然,如果没有统一理论,其演化中将会异化变质。但如果把风格绝对化和僵化,“统一化起来”,又可能扼杀自身发展的活力。

当然,我们应该反对对太极拳文化这一富矿的乱开乱采。有人对太极拳理法技法毫无新义,就随便冠上自己的姓氏,来“创新拳种”,随意占有这一财富,这是应该坚决反对的。国家武术管理部门,已经明令禁止。

我不太主张用“太极操”这样的称谓来贬低初级太极拳爱好者。时不时听到“百分之九十九都不是真太极拳”,“百分之九十九打太极拳的人不懂真太极拳”这些非常轻率的言论。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一个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小学生用毛笔写的汉字,也叫汉字初级书法。能达到书法家高度的是少之又少的人杰。太极能达到神明阶段大师高度的,少之又少,如凤毛麟角,代不数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马岳梁先生已经九十岁了,太极修炼水平极高,当他受到赞谥的时候,他由衷地说:“我是太极拳领域里的票友,功夫差的远”。有师兄弟,曾认真地问傅钟文老师:“你真实地感受,能到杨澄甫先生几成功夫?”傅老师说:“如实说,一成功夫。差得远”。他不是谦虚,非常真诚。像马岳梁,傅钟文这样泰斗级的人物,都这么敬畏太极,尊师重道谦虚待人,我们一般的太极实修者,更没有资格讥笑演练太极的基本群众。“求之过苛,会扼杀正气”。求之过严,世界上将无够资格演练太极之人。在太极拳雄赳赳气昂昂走向世界时,我们故乡的人,不要高傲地贬低演练太极的基本群众。有群众才有大师。太极队伍内部不要自虐。要警惕从另一个角度,伤害太极拳。

七、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关于太极拳的源头问题,是一个非常深刻复杂的学术问题。至今,探讨这一问题的学者,仍是络绎不绝,成果多多。

十八年,中央国术馆派出代表团,朝圣武当山,追根溯源,徐本善道长隆重接待,这是拳史佳话。

弄清事物的原来、本来,才能看清事物的将来。关于太极拳的发祥和传承,虽然学术界的讨论仍然热烈,但被批准为国家非遗的八种太极拳陈、杨、武、吴、孙、和、李、王(其和),对自己的传承都陈列得清清楚楚。陈式太极从陈王庭“黄庭一卷随身伴”,从明末清初创立陈式太极拳传承至今,有序不乱。陈长兴接纳传授杨禄禅,培养这么有为的弟子,这是一大历史功绩。陈发科1928年应邀进京,凭自己的人品和拳艺,在京城收徒授拳,培养了一代像李经梧、冯志强这样的大家,功勋卓著。作为一个家族的特色文化,能完整保留、传承至今,影响社会,真是值得社会敬仰!杨式太极拳是陈式的后学, “杨禄禅三下陈家沟,学艺十八载”虽有文学色彩,但多次赴陈家学拳,时日很长,却是事实。杨禄禅把太极拳带进京城,吸收道家文化和京城文化,发展成杨式太极拳,逐步走向社会,扩大到大江南北,杨家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杨家第四代杨振锋多次讲:“我们祖上历来供奉张三丰祖师”。北京白云观碑刻上有杨澄甫先生捐建银两的名录。可见杨家与道家关系密切。赵堡太极拳,有详细的从张三丰经王宗岳,蒋发传张应昌、陈清平和兆元等人,传至今日的传承脉络。武式太极之精妙,得自赵堡镇的陈清平。武式太极的经典“老三本”,的原稿里,有“太极拳,由武当道长张三丰所创”的记载,后改为太极拳“不知始于何人”。不知始于何人,并不否认张三丰,只是感到太极拳的创始,是众说纷纭的文化现象。一时说不清楚。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先生,曾专程朝圣过武当山,这在孙剑云老师审订过的传记里记载详细。

我们要正本清源,顺着脉搏,条分理析,事实求是地分析这种文化现象。这一个文化富矿,如果乱开乱采,社会价值大大受损。

1995年5月,在邯郸饭店召开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的研讨会。大家讨论太极拳的源头和传承,冯志强老师主动讲了一个事:在北京,我们一邦师兄弟,在一起讨论太极终究发源地在什么地方?陈发科先生说,今后少在这方面费时间,年代太久,连我都说不清楚,你们能说清楚?

太极拳家族中,还有一个古老的支脉,国家非遗的“卢式太极拳”,与其他拳式没有联系,直接由武当山顾奠一道长,约在明朝中期,传到民间。经数代单传,于清初传至邯郸广平人陈华,陈华传卢鸣金,随后以卢式家族为核心,在冀鲁豫接埌地区传播开来。卢式太极现为河北省级非遗,正在积极申报国家非遗,在东欧白俄罗斯授众很多。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向拳而生》这部巨著里,不同派别,从不同角度,讲到太极拳的文化基因,讲到太极拳的“原来”,探讨太极拳的本来,展望其将来,这对在新的文化语境中,防止异化,“咬定青山不放松”固守太极的本真十分重要。

市场体系下,由于感情执着,由于经济效益,人们对自己一派的太极拳,有些赞美之词,是可以理解的。但涉及到其他门派和武术种类,要本着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携手并进!到世界各地,遇到瑜伽,跆拳道等其他武门、养生同道,也要本着费孝通先生提倡的美美与共的理念行事!

从二十一世纪以来,在撰写太极拳史的过程中,有一种“尊种前贤不够”的倾向。讲本派开宗立派贡献多,讲继承前贤少。在二十世纪中,尊师重道,敬重前贤,是融化在血液中的事。这个好传统,应该继承下来。我国与世界人类文化轴心时代同步的,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在这个时代,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库”,其高度难逾越,其博大精深别的民族难以企及。华夏后学,可继承发展。自此以后至今,文化流派都是从有到有,没有从无到有。我们后来人,享受前贤的恩泽,不能忘记前贤。太极文化的传承,更应突出尊师重道,不忘前贤。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指,当天下都知道这件事是好事时,那么它丑恶的一面就显现出来了。当天下都认为这件事是善事的时候,那么它不善的一面就会展现出来。当太极拳被全人类张开双臂拥抱的时候,我们当以老子的哲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为警惕,在市场经济的格局中,太极拳界不要出现杜撰、伪装、互贬等不良现象。《向拳而生》这本书好的地方,是不伤害同道,有讨论,有不同意见,互相呵护,互不伤害。

形体靓、功效显、意境美,是太极拳吸引人终生不渝的内在原因。《向拳而生》彰显了太极拳人的生命底色。

太极拳文化的传承,是通过一代代精心研习的人实现的。“太极人”是太极拳文化的队伍。特别是在搏击技术上,那是一项“血汗工程”。太极拳的领军人物,为研习太极拳,付出了大量心血。都是值得敬重的。他们的体会是真实不虚的。

但每个太极拳爱好者,都是特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都有新时代的文化滋润,又都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局限。每个人的认识,有真知灼见,也可能带有值得精准推敲的地方。书中收集的这些文章,都是即席发言的记录整稿。估计没有经过作者本人的反复推敲和求证,所以,既有生动、原始、朴真的一面,少数的也有体系难以自洽,缺乏字斟句酌的一面。有的同一篇文章,前后概念不一,结论不一。但整个来说,瑕不掩玉。如果求全责备,则天下无文章可读。

万物负阴而抱阳,纯之又纯的事物是没有的。只要我们平心静气下来,抱着谦和不苟求他人的态度。我们就能有大的收获。不管是加入太极队伍不久的新人,还是久负盛名的大家,都能从中吸取丰厚的营养。毕竟,《向拳而生》把我们带到一座宝山之中。能不能慧眼识玉,就看我们各人下的功夫了。

八、一篇题内话

从2017年初,北京有一个搞拳击的人,用非常恶毒肮脏的下流语言,辱骂传统武术,辱骂太极拳。对太极拳代表性人物指名道姓,进行人身攻击,闹得乌烟瘴气。

2017年4月17日,有一场徐雷对架;2020年5月17日,又有马保国、王庆民对决。尽管从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和组织承认过雷马两人是太极拳界代表人物,但给太极拳界带来的伤害是沉重而易见的。传统武术界,特别是太极拳界,如鲠在喉般难以容忍。

邯郸杨振基先生的弟子胡贯涛(2017年68岁),是个血气方刚很重义气的武侠。他容不得对张三丰祖师和传武的攻击,不听朋友劝阻,在2017年3月24日,带领儿子,直接找到北京某人武馆,当面提出太极手规则,愿意实手较量。面对有英武之气、身材魁伟、来者不善的黑大个,馆主找各种借口推辞,几天后变成辱骂,使已经等在北京的胡贯涛无法进行与其交手对决。

艺高人胆大,胡贯涛先生除跟杨振基老师精研太极拳外,早先还在通背、八卦、中国跤上下过苦功夫。笔者在2017年3月20日专门从上海赶回邯郸,说服阻止他。结果他还是一意孤行。直奔北京徐某人武馆。虽没有交手成功,但为太极人争了一口气。我佩服胡贯涛老师的江湖义气和胆量,用八尺整张宣纸,给其写了:“侠肝义胆英武雄风,一扫阴霾玉宇澄清”,褒扬他的浩然正气。社会上的明眼人都能看出,这股攻击传武和太极拳的邪害势力,是有严密组织和明确目的的,是有专项资本运作支持的。在国家提出“文化自信”之时,恶毒攻击传统文化,绝不是轻率之举。恩格斯有句名言:“对付阴谋最好的办法是把它公开”。邯郸武式太极姚继祖先生弟子田岳老师,写《把酒酻大地,扬眉剑出鞘》,发表在2020年《武魂·太极》上,分析这些人的背景、目的、本质,危害和对付的办法,为太极人一吐胸中之块垒。

北京明生亮拳社的张全亮先生,是个眼界很宽的人。他这次讲课《太极拳健康修炼法》,很有高度和厚度。他曾专门给笔者信息,建议应设法让国家高层知道武术界的和存在的非常现象。笔者痛感在太极走向世界的热潮中,从太极拳本土来诋毁,实在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当面建议胡贯涛老师,利用国家机关学习杨式太极拳的教授渠道,把武术界的情绪上达中央。应该是国家威力的泰山压顶,使得攻击传武的噪音,清静了下来。现在网上查不到谩骂传武人的信息了。这也算是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吧!

2020年12月17日,联合国批准中国太极拳为人类非遗,世界华人为之雀跃。在太极拳人高歌欢呼东学西渐的艳阳天时,向太极拳泼脏水的群丑,现在不知躲到哪个阴暗角落里去了。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是要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以奇致胜的。过去的杨禄禅对太极的秘诀,“不肯轻易示人”(李亦畲语)连同乡武禹襄都不给讲的。现在,武式太极的《老三本》、杨式太极密传一个世纪的《三十二目》,什么四字不传密传诀“敷盖对吞”,什么八法五步,全部公开了。这样,对手往往不给太极“沾粘连随”的机会,不等你“听劲”,直接打到身上,这也是太极爱好者交手往往被动的一个原因。所以,一般太极拳演练者,不要轻易接受搏击者的挑战。

九、既济与未济

费功浩大,费时好多,《向拳而生》为太极拳世界提供了一套可以终生“默识揣摩”的影像文字宏著!但金无足赤,留有缺憾的是,仍有不少优秀太极人物的心得,没有囊括进来。如已经是世界非遗的“王其和太极拳”、“李式太极拳”的史料和心得;如已经在国家非遗公示过的“卢氏太极拳”代表人物的影响资料和心得,都还缺失。还有叶式太极的资料,八卦太极的资料等。建议将来适当时,邀请这些代表性人物,仍然按部就班,让他们先讲,把文字和影像资料,补充上来,肯定很精彩。毛主席曾说过,很多事情是仓促上阵办成的。去年太极拳界能办成这样一件大事,印证了毛主席的话。仓促就难免有缺憾,补上来就锦上添花。

金无足赤要足赤,人无完人要完人。建议世界太极拳网的同仁,放眼全球,把太极拳的国际化传播,作为一个中心论题,也专题研讨一番。台湾郑曼青这一支,有一个庞大的国际化的“郑子太极拳弟子群”;日本陈晓怡领军的有“世界陈泮嶺武术群”;河北永年杨振河有经营近三十年的欧洲太极拳传播中心;“南洋商报”老报人黄建成在马来西亚有庞大的太极拳组织;李晖的英国太极拳、健身气功传播中心影响深远;陈思坦、高佳敏在美国传播中心授徒甚众;卢式太极拳在白俄罗斯的传播中心,受到所在国文化部的倾力相助;广西师范学院魏爱玲教授,早就在非洲建立有赵堡太极拳传播基地,规模可观。澳大利亚杨式太极拳传播基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傅钟文老师支持其子孙建立的,曾受到澳大利亚总理霍克的表彰;赵幼斌先生在泰国华侨上层传拳多年,组织庞大。他本人在境外授拳,曾三次与当地武林高手试手获胜,形象极佳。还有前面提到的鉴泉系列拳社、董英杰系列拳馆。新世纪以来,湖北英山南武当山道长游玄德,在意大利的罗马城,建有宏大的道观,传授中国道家文化、教授太极拳。罗马城是天主教中心“梵蒂冈”所在地,在这个地方传授太极拳,展现了太极文化的巨大魅力。这些捷足先登的太极人,都是有成功经验和重大影响的社会团体劲旅。世界太极拳网,如果能就太极拳的国际化传播这一主体,展开战略战术层面的交流、解读和研讨,将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样,透过全球文化的光辉,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我们自己本身和太极拳的发展方向。随后的研讨成果,和王、李、卢、叶、何派名家的讲解,汇编到一起,肯定相得益彰大受欢迎。

有一个文化传播的故事,值得借鉴:新疆的生活节奏和内地有差异,新疆的音乐也有自己的节奏。王洛宾先生加以稍稍修饰转换,就和内地的节奏对接了起来,随之形成了西域歌舞向内地传输的一个时代高潮。太极拳界闯荡世界的人们中,有不少类似王洛宾“修饰转换”的功夫,非常精妙有价值。世界太极拳网费力汇总展示出来,也是大的历史性功德。

针灸是中医走向世界的排头兵,在很多国家已经用法律形式接纳。在国外讲解针灸中,有的中医人为了避免涉及的误会,把“针灸麻醉”改为“针灸镇痛”,效果就很好。点滴经验,很有启发,值得借鉴。

比如在太极拳国际传播中,外宾很容易提问:太极之“气”到底是什么?这就需要把物理之气、中医的五谷精微之气、武术中精气神之气、太极拳中受意识支配能即刻聚散、带有能量场的气,分层次讲清楚。这些基本功交流准备好了,就为太极拳的国际化传播打好了基础。

我写的这篇读后感,受笔者本人研修太极肤浅所限,难以准确评判和阐释这部巨著的时代意义。实际是我本人对太极拳的所见、所闻、所思。这部书的价值,会被受其影响而随之展开的太极拳社会活动所证实,我们拭目以待!笔者在起草文稿中,采用了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阮纪正先生的不少研究成果,特此说明。文章最后,我还想提醒大家认真阅读《向拳而生》的最后一篇文章:阮纪正先生的《太极拳的定、随、舍》。阮先生认为,“不能离开共有时空的相互作用,把相济互补说成次第进阶。”阮纪正先生特别指出:“不能离开阴阳相济的运行方式,‘单极化’地规定太极拳的操作要领”。“有道是‘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万物莫不有对’,不能用形式主义、单边固化、随意分割、线性图解、时尚推动和改变原意的‘单极化’方式,去规定太极拳的操作要领,否定其松而不懈、柔而不软、坚而不硬、刚而不脆的整体弹性支撑功力和反为道动、弱为道用、以弱对强、以柔克刚的应对策略”,“不忘初衷、不离底线、拒绝异化、恪守本根”。

最后,用余功保老师很精典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太极是回归生命的一场欢喜缘,太极是我们人生最有价值的相遇”。

2021年12月14日 初稿

2021年12月30日 完稿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26/1697193142341677.html
上一篇:六爻排卦(六爻排卦对照表)
下一篇:12星座图标(12星座图标大全带标注)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