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近(胡适个人简介及成就)

胡适:半生从教却不会教子,晚年咽下苦果,临死不信儿子已自杀

1917年秋,北京大学,新的学期开始了。哲学系,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年轻老师。他就是,刚刚留学回国的胡适。

彼时,胡适年26岁。比坐在课堂上的一些学生,也大不了三两岁。

抱着未知和些许的怀疑态度,学生们迎来了胡适的第一堂课。

然而,就是这第一堂课,就让许多学生对胡适的水平产生了质疑。

因为按照一些老教师的教课方式,讲授哲学史时,都是从三皇五帝讲起,甚至一些细致的老师,讲了三两个学期才能讲到商朝。

而胡适呢,却直接略过前面的部分,从周宣王讲起。

一些学生觉得,胡适这种做法,割断了中国哲学史,是思想造反。这样的人,怎么配做北大的老师?

因此,几堂课后,就有一些同学私下里,商量着要把胡适从北大赶走。

胡适(左二)

此时,同样在哲学系的顾颉刚,对于自己同窗的这种做法,有些拿不准主意。

于是,他去找了中文系的好友傅斯年,想让他旁听几节胡适的课,看看是不是要这么做。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说起傅斯年,可谓是妥妥的“大学霸”,还是北大学生中的风云人物。

傅斯年认真的上了几次胡适的课后,哲学系的同学问他:怎么样?傅斯年认真的告诉他们:“这本书虽然得不多,但他这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学霸的话,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慢慢地,其他同学也开始觉得,胡适的这种新方式,似乎更好一些。

因此,胡适得以留在了北大任教。也从此开始了他半生育人生涯,以及他和“教育”这个词的缘分。

胡适书法

胡适是时期的风云人物。尤其,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的他,可谓桃李满天下。

许多优秀厉害人物,都曾特意前去向他请教学问。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作为一名“授业”教师,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同样重要。而胡适,在授课方式上就很有自己的一套。

在当时的北大文科,胡适倡导的新文化,与黄侃等人代表的“国粹派”,两派对垒,时有交锋。

因为胡适倡导推行“白话文”,黄侃等人便争锋相对,时有攻讦。

某次上课时,有学生以黄侃上课时,举了例子说,白话文比文言文花费字数多,发电报都要花更多钱,向胡适发难。

对于此,胡适说:“这可不一定,大家不妨和我做个实验。”

随后,胡适便举了个例子,他说:“前段时间,有朋友邀请我去行政院当秘书,但我不愿意,要以一封电报回绝。大家想一想,用文言文的话,怎样能以最少的字数回复。”

学生们经过思考,最后觉得以“才疏学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12字回复,最为简洁合适。

胡适却说,12字确实已经很简单了。但他回复的话,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这几个字,既说明了原因,也表示了感谢。比他们的12个字,数目可是少了一大半。

其实,话语的精炼,并不在于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只要用词恰当准确,能清楚表明自己的意思,便足够了。

不过,胡适的这种上课方式,在当时来说,还是很新奇的。

胡适(右二)

在胡适70余年的生命中,除了前二十多年的求学生涯外,剩余的大半时间都在从事教育行业。

不管他教过多少学生,受到多少人的尊敬。不可否认的是,他在自己儿子的教育方面,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失败者。

而最终,这失败的苦果,也必须由他自己来咽。

胡适与妻子的婚姻,是一段不折不扣的旧式婚姻。

父母包办这种情况,在时期并不少见,但在熟悉的名人中,似乎少有人能终成眷属。

比如鲁迅和朱安的形式夫妻,又或者徐志摩等人的执意离婚。

不过,胡适与这位迫于父母之命娶的妻子,却少有的真正生活了一辈子夫妻。

江东秀与三个孩子

然而,在我看来,也正是这段现在在看起来,羡煞旁人的婚姻,导致了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失败。

1917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胡适,在反抗无效的情况下,被迫娶了“大字不识一个”的江冬秀。

婚后,两人先后生下了三个孩子。除了不幸早夭的女儿,剩下的两个都是男孩儿。

或许是对这段婚姻的不满,又或许是文人天生的风流习性,胡适的一生欠下的风流债也不在少数。

除了在美国留学时,与一位名叫韦莲司的女画家,发生过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之外。胡适一生中,最对不起的一个女人,应该算是曹诚英。

胡适、曹诚英(右两位)

曹诚英与胡适的相识,乃是在他自己的婚礼上,曹诚英是当时的伴娘之一。除此之外,她还是胡适三嫂的妹妹,两人算是亲戚。

因此,几年后的胡适因某些原因来到杭州后,前去看望当时已经离婚了的曹诚英。

这段时间内的频繁接触,让两人产生了感情。随后,分别两地的二人,频繁有信件往来。

1923年秋,胡适以“休养”之名,再次来到杭州。随后的三个月时间里,曹诚英便以陪伴“兄长”养病的名义,与胡适在烟霞洞同居。

后来,在徐志摩的“告秘”下,胡适与曹诚英的事情,被妻子江冬秀知道了。

江东秀虽然是一个旧社会的家庭妇女,但她与其他逆来顺受的封建妇女完全不一样。用一个不太客气的词来形容,那就是非常之“彪悍”。

胡适与妻子江东秀

这一点,在日常生活相处中,胡适也是深有体会。所以之后,他很快离开杭州,回到了北京。

然而不久后,他就接到了曹诚英的来信,说她已经怀了身孕。

在这种情况下,胡适决定与江东秀离婚。回到家中后,他便与江东秀摊了牌。

得知丈夫竟然要抛弃自己,江东秀再一次显示出了自己“第一悍妇”的实力。

她冲进厨房,拿出一把菜刀,逼迫胡适。

告诉他:如果离婚,或者还与曹诚英纠缠不清,自己就先杀了他和两个儿子,再自杀。

老婆的强悍,再加上当时外界对于这件事,也已经闹得沸沸扬扬。胡适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

胡适与韦莲司

得知情况后,曹诚英打了胎。随后,在胡适心怀愧疚的帮助下,远走海外留学。

曹诚英成功捍卫了自己的婚姻,她的勇敢令人敬佩。然而这种过激的方式,却对她的两个孩子,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心理伤害。

对于家庭教育,胡适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观点,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只要母亲有耐心,孩子就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就是做母亲的,没耐心的关系。”

似乎在他看来,教育孩子,完全是女人事情。于是,胡适将两个孩子的教育责任,大半压在了江东秀身上。

但江东秀,是一个成长在封建家庭的女人,甚至在认识胡适前,字都不识得多少。这样来教育孩子,自然会有所欠缺。

不过,相较于江东秀的“欠缺”,身为父亲的胡适,似乎有更严重的问题。

胡适手稿

早年,在刚有了儿子的时候,胡适曾经发表过一篇名为《我的儿子》的诗文。

文中写道:“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但你既然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你的恩谊。”

对于他的这段话,我想大多数做了父母的人,看到后可能都会皱眉头吧?而这其中也包括他的好友,汪长禄。

据说,汪长禄在看到胡适的文章后,在写给他的信中,很不客气地说了一句话:盼望先生空闲时,能再把“我的父母”这四个字,好好的想一想。

虽然胡适在之后的回信中,对于自己的诗做了解释,但汪长禄却并未放下担忧。而事实也证明,他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胡适夫妻与两个儿子

胡适的长子,名叫胡祖望。在他10岁那年,胡适赴苏州一带讲学时,也带了儿子一起。

来到某个学校后,胡适发现此地环境不错,老师们也很喜欢自己这个儿子。

于是,他竟然“临时起意”,决定把还不满10岁的胡祖望,送到这里来读书。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确实需要培养子女的独立能力。但让一个不满10岁的孩子,独自远离父母,跑到那么远的地方,也着实过分些。

不说旁人,就以胡适自己来说。他当年12岁离家求学时,也曾差点染上恶习,幸得有他二哥和一位贵人的提点,才让他不至于堕落了。

可即使教训就是他自己本人,胡适还是要把儿子送走,实在让人有些难以理解。

不过,长大后的胡祖望,还是勉强经受住了“考验”,留学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成了一个机械方面的人才。

胡适致胡近人诗稿

虽然,面对这样一个“不靠谱”的父亲,胡祖望成才了。

但他的弟弟胡思杜,却显然没有他这么幸运。

胡思杜年少时,身体不佳,患有肺病。上学也是时断时续,便只能在母亲的陪伴下,请了家庭教师来授课。

年少时的胡思杜不喜读书,却“擅交朋友,好玩乐”。

幸好当时胡适给他请的老师罗尔纲的引导,才不至落入歧途。

稍大些后,胡思杜向江东秀透露,自己想要学习政治。却遭到母亲无情拒绝。

对于此,江东秀还给胡适写了一封信,气愤万分地同他说,“思杜居然要学政治,去做那狗官。”

短短几个字,便能看出江东秀对“政治”的偏见。

而胡适在看到信后,竟然与江东秀持一样的态度。

胡适与儿子胡祖望一家

由于父母的阻拦,胡思杜只得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兴趣,改习了不怎么感兴趣的历史,成绩也是一落千丈,时常有科目挂红灯。

所谓“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胡适这种肆意扼杀儿子爱好的行为,无疑是他在教育儿子方面的一大错误。

后来,抗战爆发,胡适被派往美国,担任驻美大使。他的长子胡祖望,也随后跟着父亲赴美留学,只有胡思杜和母亲,留在上海避难。

因为父兄都去了美国,胡思杜便提出自己也想前往。

留学的学费大约是一年一千二百美金,但根据当时胡适的薪资水平来说,如果再负担小儿子的留学费用,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胡适书法

千思万想之后,胡适想了一个自以为折中的办法。

那就是,将胡思杜送到了花费较低的美国中部的一所教会学校。

表面上看,这确实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

但要知道,在20世纪前中期的美国,中部地区的教育水平与纽约等一些大城市,那是不能比的。

留学8年的时间里,胡思杜先后换了两所院校。但都因“沾染恶习,好吃好喝”而未能拿到毕业证。最后,他被遣返回国。

这时,胡适终于相信自己这个小儿子,是真的“不成器”了。

于是,借着自己担任北大校长的职务,他将胡思杜安排到了北大图书馆做了管理员。

1948年12月,内战即将胜利的关头,国民政府开展“抢救运动”,也就是将一些的专家学者送离大陆,胡适也选择了离开。

但在出发之前,胡思杜却拒绝了与父母一同离开,而是选择独自留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胡思杜进入了华北人民革命大学。

在这里,他终于接触到了他感兴趣的“政治”。

50年代,某些特殊的政治因素下,国内兴起了一股“批胡”思潮。

身为儿子的胡思杜,也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对我父亲——胡适的批判》。文中内容满是对胡适的批判,更声称要与他断绝父子关系。

身在台湾的胡适,也看到了儿子的文章。

但对于此,他只是坚持表示,小儿是奉命发表的!

但经过证实,胡思杜的这篇文章,确是他自己本人的意愿。

而胡思杜此举,也许是在“追求进步”,也或许是对于父亲二十多年“操纵”的反抗。

胡适故居

1957年,胡思杜在留下一封遗书后,上吊自尽。但得到消息的胡适,却始终不愿意相信。

直到6年后,胡适在台湾病亡。

临终前,他还留下遗嘱,说要将自己的遗产分为三份,分别给妻子和两个儿子。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身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要谨记几个原则。比如:陪伴、尊重、理解和关怀。

另外,无论父母还是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是不可替代的角色。任何一方都不能因为有对方的存在,就理所当然做“甩手掌柜”。

敢于把几千年中国历史踩在脚下的人就是胆大妄为的假文人胡适

现在人民群众议论的是中国有六亿人每月收入才1000元人民币,听到这样的新闻很多人反应是不可思议!更不可思议的事情是中国有六亿以上的国人不知道北京,不知道100条中国历史常识啊!这样不知道北京,不知道100条中国历史常识中国人应该是“真文盲”!中国有六亿以上的“真文盲”都要感谢北大教授胡适先生为首的“假文人”。

说话要讲证据,《红楼梦》成为四大名著的根本原因,它能甄别“真文盲和假文人”。文盲是指不识字并且不会写字的成年人。 按照我国的标准是指年满十五周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公民。现代社会中国人不识字恐怕比中彩票一等奖都困难,但是人类社会永远不缺少奇迹!能让全世界人民惊讶的事件出现了!

当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鲁迅先生,陈独秀先生与胡适先生进行学术争论的时候都对其人品表示过不屑,刚开始很多人还同情北大教授胡适先生,后来在中国历史证据面前发现胡适先生是架谎凿空,马鹿易形的“假文人”!为了出名敢于把几千年中国历史踩在脚下的人就是胆大妄为的胡适先生。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这句“真事隐,假语存”的明语暗示!《红楼梦》原作者石云老先生告诉读者,看假语之后去发现真实的历史事件,清朝皇家秘史!封建社会是家国天下,爱新觉罗家族的历史就是中国清王朝的历史。对中国基本历史常识都不了解的人不应该算是真正的中国人,北大教授胡适先生就是这类人。

《红楼梦》书里说的非常清楚,中国封建社会的100条历史常识明晃晃的摆在读者面前,给大家举例说明一下。

“主子和奴才”是清朝满人专用词语,明朝时期,太监称为“厂臣”、“内臣”,大臣统统自称为“臣”,并无奴才称谓。到了清朝,皇宫内的太监、侍女便自称奴才。贾宝玉的贾家大院天天张口主子,闭口奴才,这在大清朝的中国大地上只有一家,爱新觉罗家族的皇宫。

门前蹲着两个大石狮子,宁国府是皇帝下旨建造的,宁国府正面是五个东西走向的大门,这说的是中国大地上独一无二说的北京。

贾宝玉家大院有穿龙绣装的人物出现,封建社会规定绣龙服是皇家专用服饰,是皇帝和皇子才可以穿的。贾宝玉家过年祭祖里的描写:抱厦前上面悬着只有皇帝家才能挂的九龙金匾。贾宝玉家大院满院子跑太医,太医是干啥工作的?学过历史和会查字典的同学都知道。满院子跑太医的地方除了皇宫就是太医院。

贾宝玉家大院到处都是进贡的用品,就连过年放的烟火也是各处进贡的。进贡:指封建时代藩属对宗主国或臣民对君主呈献礼品。给皇帝送东西称为进贡,皇帝给别人东西叫赏赐。《红楼梦》书里的100条中国历史常识和贾宝玉为首的100位人物原型详见《懒云斋初评石头记》。

中国人是讲理也是要脸的,《石头记》的作者是石云老先生,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程伟元和高鹗整理编写的,不要脸的一些人翻印程高本《红楼梦》竟然给作者一栏放上胡适虚构的曹雪芹。太不要脸了!极少数中国“假文人”漠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他们想愚弄中国人民,他们想让中国人都成为“真文盲”,只要有一颗红心的中国人就绝对不会允许以胡适为首的“假文人”毁掉中华文明历史,毁掉中国灿烂的文学。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26/1697202899355658.html
上一篇:李荣花(李荣茂简介)
下一篇:芮字五行属什么(芮字五行属什么寓意和含义)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