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熊的名人(姓熊的名人有哪些)

洪都拉斯前总司令熊伯洪:毕生遵循父亲寻根遗愿,晚年与亲兄团聚

如同天上降楷模,真是人间好榜样,这个创作者,正能量!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评论、转发、收藏,谢谢!

2013年5月19日的清晨,广东一个小村庄的村口早早站了一位枯瘦老人。

突然,一辆汽车缓缓驶入他的视线,随着车门打开,一位身穿白色衬衫的老人走了出来,随后,他紧紧拥抱向村口的枯瘦老人。

“我的弟弟回来了……”

这一场景令周围的村民无不动容,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位远道而来的“弟弟”竟然是洪都拉斯前三军总司令——熊伯洪!

远渡重洋的游子

洪都拉斯这个位于中美洲的小国,与中国的交流源远流长。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有大批广东籍华工来到这里谋生,他们中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未能返回故土。

其中,熊伯洪的父亲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1926年,正值中国局势动荡,广东作为北伐的起点,战火纷飞,生计难维。

无奈之下,熊伯洪的父亲只能让妻子暂居老家,自己背井离乡,远渡重洋来到洪都拉斯谋生。

起初,他以为这里只是暂居,挣了钱就回家。

却不料,时局变迁太快,新中国成立后中洪尚未建交,来往受限;加上路途遥远、疾病缠身,回国之路竟成了镜中水月、难以触及。

日日夜夜,熊伯洪的父亲望着家书上的乡音字迹,眼眶湿润。

他牵挂远在万里之外的妻子,想念还未出生的骨肉。

可回家的路似乎被命运封死,他只能在异乡打拼,期盼有朝一日,这条路能重见天日。

为了生计,熊伯洪的父亲在洪都拉斯经商创业,虽历尽艰辛,终究积累了一番事业。

但心里那个回家的梦想,却始终挥之不去。

儿子熊伯洪从小就听父亲说起过家乡的景色,他知道,那是父亲心中挥之不去的牵挂。

当熊伯洪长大成人,父亲的身体已经虚弱不堪,但他仍念念不忘要回国看看。

医生劝他,如此长途跋涉,恐怕回不了家。

父亲听了,泪水夺眶而出。

他知道,这一生或许无法再见到故土,但心中那个未了的心愿,还是想托付给儿子。

那一年冬天,炎热的洪都拉斯难得降温,熊伯洪照例去探望病中的父亲。

推开房门,他看见父亲坐在床边,神情出神,似在回忆什么。

“父亲,你怎么了?”熊伯洪关切地问。

父亲回过神,眼里满是怅惘:“我想回家啊,想见见你娘,想去祭拜一下我那已经过世的父母……可命运弄人,我恐怕真的回不去了。”

熊伯洪心如刀割,安慰道:“父亲,您身体还好就行,我一定会帮您实现回国的心愿的。”

父亲摇摇头,已经明白这心愿自己难以达成,便将视线移到儿子身上。

“伯洪,你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在广东江门,叫熊桃稳……我没能尽到作为父亲的责任,这辈子恐怕很难弥补了。以后你一定要回去看看,认识你的根,才能探视你的未来。”

熊伯洪牢牢记住了父亲的嘱托,心中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回到父亲的故土,完成他的心愿。

时光荏苒,父亲在熊伯洪二十出头那年去世了。

虽然他彻底失去了回乡的希望,但熊伯洪知道,自己肩负着父亲的托付,一定要找到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人。

为此,熊伯洪在洪都拉斯不断奋斗、努力,终于在学业、事业上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洪都拉斯军界的领袖人物。

然而高位之余,他更关注洪都拉斯当地华人的命运。

在他的倡导下,洪都拉斯的华人地位明显改善,也有更多人实现了回国探亲的梦想。

这天,熊伯洪照例在华人协会里和乡亲们聊天。

聊到回国,他不禁提起自己的遗憾——父亲托孤的心愿,至今未能实现。

“我父亲生前最想念的,就是家乡和我同父异母的哥哥了。

他走的时候,还特别嘱咐我一定要回去看看,认识自己的根……”

熊伯洪的遗憾,让在场的华人们深受感动。

大家商量着,是否可以帮他寻找遥远的家人。

终于,机缘来了。

归根的契机

一位准备回广东老家的华人商人,在归途中偶遇一位姓熊的老者,兴奋地问他是否就是熊伯洪的兄长。

那老者摇头说不是,但他父亲与熊伯洪的父亲同是兄弟——他是熊伯洪同父异母哥哥的儿子!

这个喜讯让熊伯洪欣喜若狂。

在华人社区的牵线搭桥下,一封家书终于送到了87岁高龄的熊桃稳手中。

“弟弟还活着,要回来看我!”收到家书,熊桃稳喜极而泣,激动得手脚发软,儿女都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

终于,在2013年5月的一天,熊伯洪踏上了铺就70年的回国之路。

这一天,87岁的熊桃稳老人从凌晨4点就坐在村口等候,生怕一不小心就错过了弟弟的到来。

村民劝他回家歇息,他就是不听,执意守在这里。

“我守了一辈子了,今天一定要亲眼看看我的弟弟!”老人眼神坚定。

终于,下午两点钟,一辆车驶入村口,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走下车来。

“老熊,你弟弟到了!”村民们喊道。

熊桃稳听了,激动得浑身颤抖,双腿一软,差点摔倒。

周围的人急忙扶住他,搀着他一步步走向车辆。

那人与熊桃稳四目相对,二人都泪流满面,两个人的面容竟是如此得相像!

“弟弟,你终于回来了!”熊桃稳颤声说。

“哥,我回来了!”熊伯洪也激动得再也说不出话来。

兄弟两人相拥而泣,旁人都被这感人的一幕深深打动。

70年的离别与相思,就在这一刻化为久违的团圆。

接下来的几天,熊桃稳带着弟弟游览家乡,寻根祭祖,叙说那些弟弟没能参与的点点滴滴。

参观完家族祠堂,熊伯洪虔诚地在祖先灵位前磕头、烧香。

“父亲,我终于完成了您的心愿,来到您的家乡,认识自己的根了。”熊伯洪心中默念。

那天晚上,兄弟俩相对而坐,久久不语。

良久,熊伯洪才轻声开口:“哥,我们这一生彼此都太不易了,我们终于相逢了,以后我会经常回来看你,我们一家人不能再离散了。”

熊桃稳微笑着,用颤抖的手拍了拍弟弟的肩膀。

2013年的春天,熊伯洪找到了自己的根,但此后,他更积极投身于促进故土和居住地的交流,成为两地的使者。

他成为了洪都拉斯华侨的精神领袖,又不断游说洪都拉斯政府,加强与中国的友好往来。

终于,在2023年,洪都拉斯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结语

一代又一代的寻根之旅,让两地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熊伯洪也成了桥梁和纽带,他始终记得父亲的教诲:找到自己的根,才能看清未来的道路。

漂泊在外的游子们,也都以寻根和报国为目标不断前行。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故土和侨乡会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越来越繁荣富强。

愿所有漂泊在外的游子们,都能找到自己的根,实现理想!

从杀牛卖肉的穷老头到百家宗师,兵家鼻祖,姜子牙怎样逆袭?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陈华#武庙元哲#

他在后世的名气大得吓人,一句“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吓坏多少苦心修行的小朋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神仙级人物,曾经的过往却稀松平常得紧,只是个杀过牛卖过肉的小商贩。在别人古稀之年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他的事业才刚起步。幸好,他的厚积薄发足以改天换日。他用直钩钓取了大周八百年天下,又用雷霆手段底定了姜齐六百年传奇。他是兵家鼻祖,千年间吃够了武庙冷猪肉,也为后世百家铺排下争鸣的道场。他就是武庙的主神、周朝致胜的法宝,齐文化的开拓者姜子牙。

写完了麒麟阁中的十一位名臣,见证了汉宣中兴的过往。笔者再次感谢读者大大的热忱奉陪,也感谢小编们的鼎力支持。笔者不揣简陋,将继续以拙笔铺陈往事,绍介雄杰,让灿若星河的历史名人更好地走近我们。如果能达成此愿,实在是幸何如哉!希望各位读者大大和小编们能继续给予关爱与支持。

今天,笔者将开写《武庙元哲》专辑。之所以起这个名字,一是这些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爷儿们都是来自武庙的;二是这些爷儿们是武庙中最早享受祭祀的。

为什么如此说?请容笔者简单介绍一下,读者大大就明白了。武庙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九年(731)为表彰和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的庙宇。那时的李三郎励精图治,为了打造一个前无古人的盛世而不懈努力着。为了给活力四射的唐人树立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军人榜样,李隆基将唐太宗只表彰本朝名臣的凌烟阁故事推而广之,遴选历朝历代的兵学大家,为他们建庙供奉。这些被选出来的超一流打仗能手就是所谓的“武庙十哲”,其中,封姜子牙为武成王(说到这儿,读者大大一定要从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走出来,历史上的姜子牙是被封神的,而不是封神的),享受与文庙中的文宣王孔子同样规格的祭祀。至此,以姜子牙为主神,张良为副祀,另有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徐懋功)、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九人陪祀的武庙天团横空出世。

此后,建立武庙成为历代皇朝效法的旧制,只是在后世武庙里享受香火的爷儿们略有不同。比如到了唐玄宗曾孙唐德宗李适时,就将祭祀范围空前扩大,一下达到了六十四人之多。再往后,宋太祖赵匡胤以白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为由,将其移出了主祭天团。而到了宋徽宗赵佶时,竟然再次将武庙编制扩大至七十二人,与孔子的七十二弟子相同。之后的王朝也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武庙编制内人员略有微调。

综上所述,武庙天团始终充满了变数,笔者不便一一叙述,索性以最初的十一人为主讲述。且“元”字,有最初之意,故用“武庙元哲”作为本辑名称。再者,“元”“玄”通用,亦可指这十一人用兵通玄入神。

为了叙述方便,不致有穿越之惑,本辑不按他们在武庙中的座次排位,而按武庙元哲们所处的历史年代为序。

作为武庙主神和本辑首篇,笔者就从昭烈武成王姜子牙开始说起。

老而弥坚 自荐有方

姜子牙,亦作姜尚,河南卫辉人(亦说山东日照人)。因为生年不详,做的事又非常神奇,所以后世史家便将其视作活久见的老神仙。如果说别人是骨骼清奇,他则是骨骼坚挺,耄耋之年仍能冲锋陷阵、生儿育女,真是不服不行。也难怪有人说他是“装老”,本来没有那么老,只因为生得面老,就虚报岁数?对此,大家姑且一笑了之,毕竟五千年历史,也就出了一个姜子牙,骨骼坚挺一点儿只能说人家天赋异禀,没必要过多计较。

要是痛说一下革命家史,老姜家也不孬。那个年代有姓的人可都是贵族出身,姜姓更是上古炎帝的国姓,岂是升斗小民可以冒用的?姜子牙正是根红苗正的炎帝子孙,其先做过四岳(有人说是四个老头,有人说是一个,笔者姑且从一而终),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地(在今河南新蔡),遂以吕为氏(按照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的惯例,姜尚应该称作吕尚,为了行文方便,笔者还是以姜子牙称之)。

此后,经过上千年的繁衍分化,到了姜子牙生活的商末,姜家败落了。姜子牙不仅没有享受到幸福的贵族童年,还不得不挑起自力更生的重担。据说,在他由小姜渐变成老姜的过程中,曾在商都朝歌(在今河南淇县)当过屠夫,在棘津(在今河南延津东北)卖过肉食。不过,姜子牙小本经营,生意惨淡,始终改变不了“田不足以偿种,渔不足以偿网”的窘境,只好到马家当了赘婿。然而他没有当好一名合格的赘婿,竟然被马老太扫地出门。在姜子牙发达后,马老太又想破镜重圆,姜子牙一句“覆水难收”就给婉拒了。

虽然一直到七十岁,姜子牙的生活都是一团糟,但是作为一个有理想的贵族之后,他始终没有放弃刻苦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施展才华,重振家声。

《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说,姜子牙见商纣王重用小人(指那些破落贵族),就到纣王朝中担任官职,希望能够匡正朝纲。然而,纣王不是一个虚心纳谏的君主,连亲哥哥、亲叔叔们的话都不听,又怎么会听一个糟老头子的话。

姜子牙知道纣王不可救药,就离开朝歌,再次过起了隐居生活。在商朝这段日子虽然同样一事无成,但老而弥辣的姜子牙看透了纣王的虚实,这为他后来游说西伯姬昌提供了口实。

姜子牙一面游历,一面观察天下动向。很快,他就意识到,周商之争在所难免,自己的未来在西周。于是,姜子牙来到渭水之滨的磻溪(在今陕西宝鸡东南),装模作样地当起了渔夫。

那时的姜子牙虽已过古稀之年,但谁让人家基因好,骨骼坚挺、鹤发童颜,一副得道高人的模样。只见他端坐在石上,手中把定一副渔竿,气定神闲、老神在在地直钩垂钓。别人笑他直钩如何钓鱼?姜老仙面不改色地回答:“直钩钓鱼,愿者上钩!”这样一折腾,貌傻实奸的姜老仙在前抖音时代通过一个直钩,竟然就将个人营销号做到了极致。

不久,雄心勃勃的姬昌就听说了姜子牙的趣事,不禁为之动容。喜欢演算八卦的他还特意占了一课,说自己在即将举行的狩猎中会遇到一位非龙非螭(无角龙)、非虎非熊的王佐辅臣,这让姬昌不禁期待满满。

然后,两位最佳君臣CP就巧遇在钓鱼台边。再然后,姜子牙把在做小买卖中练就的三寸不烂之舌运用如簧,忽悠得姬昌心花怒放。姬昌就对姜子牙说:“我的祖父周太公曾预言‘定有圣人来周,周族必会兴旺’,这说的一定是您,您就是我太公期望已久的大才!”之后,姬昌就以“太公望”尊称姜子牙,这也是姜太公的由来。

据说,姬昌得了姜子牙高兴得不要不要的,非要背着老姜回去。可惜,姬昌也老大不小的了,只背了四十八步就走不动了,就让儿子拉着姜子牙坐的车踽踽前行。没想到小姬娇生惯养,只拉了八百零八步就趴窝了。姜老仙坐在车里一番掐算:“周人中将出四十八个王,享八百零八年江山。”一听这话,老姬和小姬们都急了,跳起来就要接着拉。姜子牙笑着制止道:“此乃天机,非人力可变!”西戎小国周国为天下共主八百年,够长了,已创下中国王朝史之最了,他们如此卖力地为姜老仙拉车,回报率如此高,也该知足了!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读者大大一笑听之即可,如果非要抢着去给陌生的老大爷拉车,可别说是笔者教的哟!

谋定后动 翦商兴周

姬昌和姜子牙乘坐西伯的专车回至府中,两人就天下大势进行了深入交流,在很多大事上达成了广泛一致。姬昌任命姜子牙为太师,地位在文王四友南宫适﹑散宜生﹑闳夭﹑太颠之上。这种破格提拔在讲究“亲亲尊尊”的周国是非常难得的,反映出周人在与商人的角逐中,为了以小搏大成功逆袭,确实是蛮拼的。

姜子牙受到姬昌的高度重用,一身的本事终于得到施展的机会,遂顾不上老迈年高,卖力地将“权力是男人”这句文言发挥到了极致。然而,就在此时,那位“百克”之君纣王也注意到了周人的不臣之心,下令将羽翼未丰的姬昌召入朝歌,一言不合就将他囚入羑里(在今河南汤阴北),想让他在暗无天日的囚笼里演算至死。

然而,姜子牙在朝歌当公务员期间,早已看透了纣王的脾性,就与散宜生、闳夭等人商议,广搜美女奇宝,进献纣王,赎取姬昌。最终,贪婪的纣王不仅释放了姬昌,还准许他打出文王招牌安定西方。也有人说,此事发生在姬昌际遇姜子牙之前。不管怎样,羑里之囚让姬昌对商朝彻底死心,开始积极谋划强周反商大计。

姜子牙在政治上辅佐姬昌对内积善修德,明道行仁,促成了内部的大团结;对外则联络那些对纣王不满的诸侯国,让他们完成对商的朝贡义务,这让好大喜功的纣王放松了警惕。

在经济上,姜子牙推行爱民之策,努力践行惠民之事,以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保证国家粮秣充足。

在军事上,姜子牙以打击不臣的名义,训练虎贲之士,大幅度地提高周军的协同作战能力。

姜子牙在此期间与姬昌谈论用兵之道和施政秘术,都被周人记录下来,经过不断演绎,成为后世百家,特别是兵家尊奉的基本策略。这在据传为姜子牙所著的中国第一部兵学著作《六韬》中都有体现。

姬昌本身就是一位出了名的贤明之君,又有了讲求诡道的姜子牙的辅佐,周人想不发达都不行。虞、芮二国国君发生了领土争端,不去找商王仲裁,却急火火地找姬昌调停,结果一进入周人地界,就被周族的和睦一家亲给忽悠了,立刻放下成见,当了周人的铁粉。

任何时候争夺天下,光讲文治肯定不行,即便圣人在国也是如此,被《诗经》吹嘘成“膺受天命”的姬昌同样不能光靠一张嘴荡平天下,必要的时候还是得论武功。

那些被商王安排在周族左近的方国中,善于筑城的崇国(姒姓,在今陕西西安鄠邑区)就死活看周人不对眼。于是,更喜欢用拳头说话的姜子牙就辅佐姬昌讨伐崇国。拿下崇国后,又接连攻击密须(姞姓,在今甘肃灵台西)、犬夷(游牧部落,即周人的老冤家犬戎),使周人的实控区大为扩张,成为西部最具号召力的方伯。其他诸侯见周人如此生猛,又如此讲理,纷纷改换门庭,成了周人的迷弟。于是,数学不好的史家就说“天下三分,二分向周”。这些事笔者轻松一笔带过,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不免勾心斗角、纵横捭阖,自然少不得姜老仙的未卜先知与锦囊妙计。

看到形势一片大好,姜子牙再接再厉,与姬昌一起将周国的政治中心迁至丰邑,在崇国人的城建基础上,再度精心营造,使周人的都城终于有了睥睨天下的气势。这也为后世帝国定鼎关中提供了依据。

看着周人气派的都城和蒸蒸日上的国势,原先骑墙的一些诸侯也开始选边站队了,周人的前景越发敞亮,对商朝也没有往日的恭顺了。只是纣王仍陶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装睡,不肯醒来,稍微有点儿眼光的人都知道天下易主的时刻一天天临近了。

就在此时,姬昌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下了一堆龙精虎猛的儿孙。姬昌的次子姬发即位,是为周武王。姬发不仅是个克承家业的好孩子,而且还是姜子牙的女婿(不知啥时候,这个被人赶出家门的赘婿居然闺女儿子都有了,且不是一个,而是一窝,你说奇怪不奇怪?)。姬发尊老丈人为“师尚父”,将军事大权委托给他,积极谋划翦商大业。

经过多年发展,周人的基业更加稳固,纣王的人设继续崩塌。雄姿英发的周武王决定搞一次实弹演习,好好检验一下周人的号召力。

公元前1048年的一天,一身戎装的姬发来到了盟津(今河南孟津),面对滔滔河水,姬发心潮澎湃。姜子牙更是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在军前誓师:“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当时,响应周人号召的诸侯来了八百多。这些人也被翦商后的美好前景煽忽得热血上涌,一个劲地大呼:“可以伐商矣!”

然而,姬发却在这一刻清醒下来。姜子牙早就对商周角逐大势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了:此时的纣王对周人保持着高度警惕,百战余生的商军精锐一直对周人虎视眈眈,再加上商朝内部尚未彻底分化,那些老成持重的王族重臣还在努力支撑危局。此时,以小邦周讨伐大邑商,怎么看都有些冒失。在这种情势下,姬发听从老丈人的良言,与他一起发表了一篇吊民伐罪的《泰誓》后,就在诸侯们的热烈掌声中振旅而还了。

商纣王见周人在黄河岸边给自己整了这么一出,觉得不过是虚惊一场,对周人紧绷的弦再次放松了,继续积极向东夷扩张以弥补周人崛起带来的损失,同时打压内部的王族势力以强化君权,外带高智商地拒谏饰非加上各种荒淫暴虐,一起花样作死,最终使自己滑向了众叛亲离的深渊。

看着商纣王并没有抓住最后的机会改弦更张,反而将足以制衡周人的商军主力派往东夷,姜子牙当然不肯错过,立刻翁婿同心,于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率领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步兵数万,出兵灭商。一个月后,当周军再次抵达盟津时,庸、卢、彭、濮、蜀等邦国的部族武装也前来会师,联军兵力达到4.5万人。

到了2月27日这天,周军到达牧野(今河南卫辉),周武王再次发表《牧誓》,痛说商纣王听信妇人之言,将国家搞得一团糟,现在上天命姬发带领周军恭行天伐,众军一定要努力向前。说得那叫一个大义凛然、霸气侧漏。

第二天早上6、7点钟,朝歌城内的商军杀到。不过,这些商军不是那些追随纣王征战多年的精锐之师,而是匆匆组织起来的奴隶和战俘大军。这支商军的战斗力如何不好说,但人数绝对是碾压周军的,用诗经上的文言形容就是“殷商之旅,其会如林”,据不完全统计,商军达70万,亦说17万。

面对数倍乃至十数倍于己的商军,周军不免有些畏惧。战幕一拉开,衣甲还乡的姜子牙就亲率数百虎贲精锐为先锋趋前挑战,以求快速镇住场子。只见银须飘飘的姜老仙手持白旄黄钺一往无前,那些久经训练的虎贲见自己爱戴的主帅如此勇武老辣,不觉斗志倍增,纷纷将生死置之度外,义无反顾地冲向阵脚不稳的商军。那些渴望解放的商军立时陷入混乱之中,姬发见状,立刻在兄弟重臣的护持下,率领主力狂击商军,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

商军前军顿时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后面的商军见前方混乱,不知何故,也转身向后逃去。后面忠于纣王的禁卫军见状忙上前阻挡,无奈奴隶和战俘人数远多于禁卫军,在人潮拥挤之下,这些禁卫军也被推倒踩踏。

见商军已无斗志,周军战车兵、甲士、步兵立刻精神百倍,如同波浪一样向前连续冲锋,丝毫不给商军喘息之机。纣王匆匆构筑的最后一道防线眼见就要崩溃了,那位曾经战无不胜的百克知道大势已去,只得转身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之后,姜子牙引姬发进入朝歌,诏告天下商朝灭亡,周王成为新的共主。这一刻才是周太公最希望看到的,也是姜子牙和他的战友们努力奋斗的结果。接下来,姜子牙将和他的战友们快快乐乐地分享胜利果实。

因势利导 开齐立国

有人说,中国的先秦时代,才是真正封土建国的时代,周人将中国式的封建制度推向了极致。这一点从姜子牙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之下,国家的控制力有限,根本无法维持庞大的帝国。因此通过分封,以夏君夷民的方式扩大周人的统治空间、延展中华文明圈成为彼时国体的首选。周武王在与姜子牙、周公旦等亲贵大臣充分商议后,决定分封诸侯,以巩卫周王室。姜老仙因为在翦商兴周大业中的特殊功勋,被封于营丘(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建立齐国,作为周朝巨轮驶向东方的压舱石。

成为东方大国齐国的开国之君,可比神话中的封神现实得多,也困难得多,仍有许多妖魔鬼怪要对付。姬发和大臣们关起门来分果果,根本不管所封之国还有许多地头蛇要对付。实际上,姜老仙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早在黄帝时代已在山东各地繁衍的小麦发明人莱夷。

姜老仙连纣王那样打得各路东夷狼奔豕突的百克都不惧,当然也不会把莱夷放在眼里。

话说姜子牙带领本部人马直奔营丘而来。因为长途跋涉十分疲惫,一行人行军速度很慢。一天傍晚齐军来到离营丘不远处,准备先歇一宿,明日再赶到营丘。眼看这次封土建国大业就要顺利完成了,众人不免放下心来,准备蒙头大睡。

一个军中老卒却找到姜老仙,摇头晃脑地对姜老仙说:“如今形势不明,大家却如此懈怠,没有一点深入敌境的危机感,这可不妙啊!”刚才还昏昏欲睡的姜老仙一听这话,如同打了鸡血一样,睡意全无。他立刻命令大军整顿齐备,披星戴月地赶赴营丘,在淄河西岸抢占有利地形扎下营寨。

此时,天已拂晓。齐军哨探借着熹微的晨光,看到莱军正涉水直奔营丘而来,形势非常危急。原来,莱国与营丘是离得不远,作为纣王的属国,当然不希望自己与敌国为邻,就想趁着姜子牙立足未稳之际先行抢占营丘,然而御敌于国门之外。如今,齐人已抢占营丘,兵临淄水,眼看先机已失,只好仗着地头蛇的优势,给齐人来一个下马威了。

可是,莱国僻处一方,根本不知道天下第一的姜太公在此,诸神尚且退位,何况蕞尔之国呢?

齐莱两军在淄河西岸拉开阵势。面对莱军的进攻,姜子牙镇定自若,指挥有方。齐军是跟随姜子牙征战天下多年的老兵,与姜老仙的配合天衣无缝。很快,这些莱夷就在齐军的反击下乱了方寸,被杀得丢盔弃甲、狼狈而回。不过,莱夷就像灰太狼一样,还会回来的。姜子牙的子孙直到五百年后,才将莱国彻底灭掉。

打败了强邻,姜子牙终于可以安下心来建国了。姜子牙是个从沙场上下来的狠角色,他稳定国家的第一步自然是乱世用重典,严法除害以安定民心。当时,一个叫营汤的名士,接过姜子牙递来的橄榄枝当上了新鲜出炉的齐国司寇(最高司法官员)。这货是当地人,与土著势力的关系盘根错节,自然免不了请托受贿违法乱纪。姜子牙人老心不老,很快注意到营汤的阳奉阴违,就找他进行诫勉谈话。然而,姜子牙打仗是把好手,做思想政治工作却明显欠些火候,并没有说服营汤。

营汤认为姜老仙不过尔尔,就索性放开喉咙,大肆攻击姜子牙施行法治过于严酷,不如自己可领导齐人直接进入仁治社会。对于知法犯法且公然唱反调的营大司寇,暴脾气的战神姜老仙如何能忍,立刻下令将其斩讫报来。看着刚才还口若悬河的营大名士秒毙于前,那些还想倚土卖老的家伙们都赶忙闭上嘴巴,安心地做事去了。

简单粗暴的姜子牙就这样凭着战无不胜的武功迅速稳定了齐地的混乱局面,五个月后,姜子牙就回到镐京(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西南),向主持朝政的周公汇报安邦定国的政绩。

人老成精的姜子牙深知暴力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项,真正要治理好一个东方大国绝不是杀一两个人可以搞定的。他还有自己全套的治国方略要施展:

在政治上,姜子牙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虽然这一政策仍然不免受到周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亲”思想束缚,但是由于姜子牙本人就是尚贤政策的受惠者,自然会不遗余力地推进选贤任能,使一大批东夷土著精英得以进入齐国统治层,让齐国的政坛风貌为之一新。而且,姜子牙进一步把用人提升到事关国家兴亡的高度,提出了“六守”“八征”“六不用”等一整套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选人、用人和考核标准,不仅奠定了齐国后来居上的国力基础,也为后世尊贤使能的用人思想开创了先河。

在经济上,鉴于当时齐国负海潟卤、地薄人少的地理条件,姜子牙引导齐人继承周人稼穑本领,在发展黍、稻生产的同时,充分利用境内矿藏、鱼盐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冶炼、丝麻纺织、渔盐等手工业。有了解决温饱的农产品和用于交换的手工业品后,姜子牙还将齐地人民的重商传统调动起来,利用齐国交通便利的优势,大力推行与列国通商的外贸政策。就这样,齐国“农、工、商”三宝并举,很快实现了冠带衣履销天下、鱼盐通列国的商业繁荣局面,齐国逐步由偏荒小国发展为雄居东方的大国,齐人也得以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其他诸侯纷纷前来参观学习,间或打点儿秋风。

在文化上,姜子牙实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从齐地的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从不强制干涉,而是务实地创造出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有悖周礼的新制,从而极大地化解了土客矛盾,在最短时间里实现了邦国稳定。姜子牙这种移风易俗的做法,也为齐国后来开设稷下学宫,敞开胸怀容许百家争鸣埋下了伏笔。

辅弼幼主 专征封神

新生的周朝显然不是一帆风顺的,幸好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是蛮强的。各诸侯不仅要治理好自己的封国,还要在周王室恪尽臣职。即便是姜子牙这样爵封上国,戚同椒房的老仙也不例外。姜子牙在料理好封土建国的大事后,就回到镐京继续当周王室的太师,辅佐外孙周成王姬诵和曾外孙周康王姬钊。就连他的嫡长子姜伋(齐丁公)亦在镐京统领王廷卫队虎贲军。齐国开国后三十年间的日常政务,都由留守营丘的嫡三子丘穆公处理。幸好,丘穆公是个不贪恋权位的好兄弟,没有乘机侵夺老大家的产业。

由于周武王在公元前1043年就崩了,只给十三岁的少年天子周成王留下了一堆年高德邵的老臣。此时,大商的余威尚在,大周的恩德未洽,周成王要想驾驭新朝行稳致远,面对的形势真的不是一般的艰难。

果然,听说弟弟周公旦当了摄政,三哥管叔首先就不淡定了,立刻和两个弟弟蔡叔、霍叔咬起了耳朵。很快,一条流言就不胫而走,传入镐京之中,摄政周公在巨大的压力下被迫隐退。

没有了周公这个定盘星,武庚迅速与三监(负责看守纣王儿子武庚的三位姬姓诸侯管叔姬鲜、蔡叔姬度、霍叔姬处)勾搭在一起,共同树起反旗。那些曾经和商纣王打死打生的淮夷和徐夷也趁势而起,与奄(嬴姓,亦说子姓,在今山东曲阜旧城东)、薄姑(嬴姓,在今山东博兴东南)等亲商方国结成同盟,严重威胁着齐、鲁等东方封国。

在此内忧外患的交相打击下,年幼的周成王迅速清醒过来,请出周公继续摄政。国难当头,周公也不再矫情,毅然承担起了救火队长的重任。

在周公的主持下,周成王派召公姬奭向外公姜子牙传达王命:“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此间五等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汝征之。”这相当于给了外公周版的尚方宝剑。此时的姜老仙对大周自然是忠心不二的,得了王命不敢怠慢,立刻修矛整甲,校阅齐军,与周公率领的王室主力东西夹攻,经过数年血战,终于平定了东方各国。

齐国也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平叛之战中,展示了实力,赢得了各国尊崇,进一步坐实了东方大国的赫赫声威。而且那个专征东国的王命,也被后世齐君刻意继承下来,成为他们谋求霸权的大义名份,全然不顾该王命早已过了有效期。

为二次安周立下赫赫战功的姜子牙卸去戎装,继续在镐京担任太师,提点自己的外孙,直到周成王去世,周康王继位。姜子牙父子接受周成王托孤的遗命,担负起辅佐新君的重任。

公元前1015年,将周康王扶上马又送一程的姜老仙再也熬不过岁月的磨洗,病逝于镐京,寿享139岁,创下了老干部发挥余热的最高记录。他的儿子齐丁公姜(吕)伋继续留在镐京,作为仅次于召公奭的次辅,掌管周室虎贲军,保卫丰镐。

姜子牙的大器晚成终于华丽谢幕,从此他将频繁地出现在各类文学戏曲体裁中,不断被神化,直至成为主持封神的玉虚上仙,一句“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足以让人神敬畏。当然,这些只是百姓眼中的姜老仙。在兵家眼中的姜子牙,留下的一部《六韬》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同样使其登上了兵家权谋始祖的神坛。司马迁就曾这样称道:“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权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曾学习并吸收了《六韬》的精华。到了北宋神宗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成为武学必读书。《六韬》还在十六世纪传入日本,十八世纪传入欧洲,如今已被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其应用范围也超越了军事的范畴,在政治、经济、管理、科技等诸多领域熠熠生辉。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熊界女明星和花的个熊档案

和花,雌性,谱系号:1237,于2020年7月4日和双胞胎弟弟和叶出生在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的月亮产房。母亲是白富美成功女士,父亲是海归大熊猫美兰。

出生体重为200克,为辨识度和颜值很高的一只大熊猫。和花别名花花,胖花,小狐狸花,荔枝花,小能猫,“煤气罐罐”[笑]。

2020年9月2日广东思宝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认养了和花和叶双胞胎姐弟,和花取名为思宝,和叶取名为盼奥,故花花还有一个名字叫思宝。

花花外形独具特色,花花的认猫插件:眼圈为水滴形,嘴筒子尖像狐狸,侧脸像豚鼠,毛发较长,幼时表现为炸毛,长大后圆滚滚。肩带整体靠上边缘不整齐,中间裂开。

花花九个月大的时候离开亲妈成功,来到了圆润干妈这里,和润玥,圆润组成了“菜花园”组合。

后来离开园润干妈,和弟弟和叶,大侄女艾玖,还有润玥在爷爷的幼年园组成了“韭菜花叶”,花花和小伙伴们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2022年10月末,艾玖和润玥升班搬家至亚成年园,现在花花和弟弟和叶还是在幼年园生活在一起

时期军阀熊克武,带出了两位开国元帅,周总理用六个字称赞他

提及军阀这个词汇,现代人常常将其联想到那些文化浅薄、贪婪无度、鄙陋愚昧的统治者,如张宗昌、韩复榘等人,他们的统治充斥着无知和贫瘠,频频引来嘲笑。

这群军阀执掌军队,霸占一方土地,以谋取家族私利,完全不顾民众的疾苦,他们毫无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可言。

然而,四川的军阀历史上有着一位独特的人物,他改变了这一印象,这个人就是刘湘。尽管刘湘在统治四川期间也犯下了许多过错,但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他第一个响应"申电出川"的抗日号召,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尊敬,被誉为一位英雄。

然而,刘湘并非四川军阀中意识觉醒最高的,还有一位姓熊的军阀,他比刘湘更早地展现出了对国家前途的认识和执着。

一、熊克武的早期生涯

熊克武生于1885年,出生在四川的井研县,他的父亲是一名老中医。年仅19岁时,他前往日本留学,通过朋友认识了,并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其中的一名坚定成员。

为何说他是坚定成员呢?因为他加入同盟会的初衷就是学习如何组织武装斗争。从一开始,他便学习使用"王水"和"墨西哥银元"来制造炸弹,据说这种武器威力极大。

1905年,熊克武受同盟会的派遣回到四川省,接下来的五年内,他在家乡连续发动了5次起义,然而前3次都因叛徒的背叛而失败。

1908年,不甘失败的熊克武不惜倾家荡产,前往日本购买30支长枪和2000发子弹,经过精心准备,于第二年春季发动了广安起义。

在夺取广安和附近几个小县城后,这场起义很快被军警压制,熊克武带领着士兵奋勇突围。尽管脱险,但熊克武并未气馁,于1910年与余英合作发动了嘉定起义。

然而,由于行动迟缓,他们遭到三支清军的合围,造成200多人伤亡,熊克武本人也被清军通缉。起义五次失败后,熊克武逃往广州,并于第二年四月参加了黄花岗起义,然而这次起义同样以失败告终。

当年十月,熊克武得知了武昌起义的消息,随即前往参与。这次起义终于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熊克武也因此被任命为"蜀军总司令"。

从他的早期经历可以看出,熊克武的革命意识非常坚定,他性格坚毅,胆识过人。国民政府推翻清朝后,革命尚未完成,因此熊克武被派回四川,担任"讨袁军总司令"。

然而,四川当时的政治格局复杂,斗争环境艰难,熊克武的心态逐渐发生变化。他开始对的一些革命措施表示不满,并选择不配合任命的四川督军行动。

二、熊克武的政治生涯

1918年,熊克武成功上位,自己当上了四川的督军。他在这个职位上任职六年,虽然曾计划通过武力统一四川,但最终被刘湘、杨森等人联合逐出四川。

随后,熊克武带领部队前往云贵川三省的边界,并与当地军阀达成协议,共同组建"建国联军",以阻止北洋军队南下。

1925年,去世后,国内政局发生变化,熊克武率领四川军队南下广州,与国民革命军汇合,却不料被关入大狱。

为什么要对付熊克武呢?原因之一是熊克武曾杀害了戴季陶的兄弟,又

将的势力赶出四川。熊克武被关押后,他的川军部队仍然活跃在战场上。由于熊克武早早参与了革命,他在同盟会中的资历和地位远高于当时的。

1918年,他担任四川督军,而仅是陈炯明手下的一个作战科主任。因此,在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下,只将熊克武关押了一年多,直到1927年3月才释放他。

熊克武出狱后一直隐居在成都,直到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他还积极参与了刘文辉领导的川西起义。这一举动使得周总理多次称赞他为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

当初曾试图除掉熊克武,但最终未能如愿。这一部分原因是各界舆论对此多有压力,另一部分重要原因是当时熊克武手下还有一万多人的川军队伍没有解散。

若敢杀熊克武,这支庞大的川军队伍必定会奋起反抗,因此多次试图"分化"这支队伍,但都未成功。

曾派遣使者要求熊克武写信给川军,要求他们"顺从政府旨意,接受改编。如有不愿者,可以向政府请求解甲归乡。"还要求熊克武在信中安抚川军,告诉他们"切勿以我为念,妄生是非",以及"玷污部

湖湘名人:熊希龄

在清末民初立宪派湖湘名人中,湘西人熊希龄名声比谭延闿更好。熊希龄生于清同治九年,他祖籍江西丰城,从祖父开始移居湖南湘西凤凰,今凤凰古城有熊希龄故居。

熊希龄字秉三,他家世代是行武之人,都是当兵的。到了父亲这代加入曾国藩湘军,他的父亲十分仰慕曾国藩文人出生还能统兵打仗。父亲把希望寄托在熊希龄身上,决心好好培养,走科举考试之路。

清代湘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文化非常落后,熊希龄六岁启蒙十四岁中秀才,十足的神童,芷江知府十分器重他,保送他去长沙读书,此后熊希龄十六岁中举人,十九岁会试上榜,实在是湘西飞出的金凤凰。

熊希龄光绪十八年就通过会试,但当年没有正式成为进士,因为殿试要考书法馆阁体,熊希龄回家练了两年书法,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考中二甲赐进士出生。这年也是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之年。

熊希龄中进士被授翰林院庶吉士

闲话:翰林院庶吉士是什么官职呢?首先翰林院是明清两代国家储备人才的机构,中进士成绩优秀的才可以进翰林院,中了进士后,皇帝还得再亲自考,优秀的授予翰林院庶吉士,这是个短期官职一般是三年,主要工作是为皇帝磨墨代笔写文书,官职不高,前途无量,万历首辅张居正就是庶吉士,近代的蔡元培也是庶吉士。三年以后再考,如果仍然优秀则可以在翰林院任长期职位,不几年又直接到六部九卿任职,就是京官。没那么优秀的一般就外放地方官职。

熊希龄任翰林院庶吉士不到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青年熊希龄热血沸腾,希望投笔从戎去朝鲜打仗,看来受父辈影响很深。时任钦差大臣刘坤一直接拒绝!年轻人在事业上碰到第一个钉子,熊希龄非常失望告假回乡探亲。大好前程也不要了?

两年后,他主动上书洋务派首领,维新代表湖广总督张之洞,强烈要求维新变法。被张之洞授予两湖营务处主办,这是个军职,熊希龄还是想投笔从戎。不久,熊希龄发现很多清军中问题,向上级提建议也得不到回应,大概是他太年轻又是儒生,没人理他。此时,湖南率先进行了维新运动,湖南巡抚陈宝箴是个激进的改革派,熊希龄辞掉湖北军职,来长沙,奉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命创办时务学堂,根据史料记载,时务学堂是湖南财经学院前身。光绪二十三年,熊希龄被任命为时务学堂总理,相当于校长。不久熊希龄从上海买来印刷机,准备开报社。《湘报》创刊,熊希龄在湘报上发表的文章过于激进,连巡抚陈宝箴都害怕。很快,湖广总督张之洞也看到湘报激进言论,立即下旨训斥熊希龄。同时,长沙城南书院院长,岳麓山山长,湖南知名士绅王先谦代表封建正统保守势力攻击湘报浸淫邪说,迷惑人心。要求整顿。熊希龄毫不退缩,陈宝箴只得暂停每月200两白银的拨款,湘报没有拨款运作不下去,熊希龄只得宣布离开湘报。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光绪帝电令熊希龄速进京面圣。熊希龄维新变法机运来了,他把妻子安顿在衡阳,准备北上。不曾想突然身患严重痢疾,病倒?只得在衡阳养病。清代由于没有特效药,痢疾很可能死人,熊希龄只好卧床养病一个月。9月,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破产,慈禧太后重新掌权,光绪帝退居二线被软禁,康梁二人逃往日本,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等人被斩立决,由于这一场大病,使得熊希龄逃过一劫,否则就是戊戌七君子。不久慈禧太后清算维新派,陈宝箴被削职为民永不述用,熊希龄也被削职为民永不述用,并交地方官员严加管束,就连进士功名也被剥夺。熊希龄只好隐姓埋名回乡读书。

光绪二十八年,改革派赵尔巽担任湖南巡抚,立志改革,准备在长沙开设师范学堂,培养师资,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居然没有专门师范学校,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考不中进士就教书,几千年来,中国有老师没有专门师范学校,对于普及基本教育是不利的,没钱的老百姓很多文盲。因此开办师范是一件利国利民大事。经人推荐,赵尔巽找到熊希龄,并上奏朝廷免除了熊的地方官员严加管束,政治上恢复了自由。熊希龄办师范学堂办得有声有色全省第一,同时在长沙创办私立兑泽中学(现为长沙市六中)深得赵尔巽赏识。光绪三十一年,赵尔巽升至户部尚书,盛京将军,相当于总督。他立刻上书要求启用熊希龄,熊希龄想先去国外看看见识见识。经赵尔巽推荐,熊希龄被安排与王公大臣一起周游西方列国。1905年底,熊希龄与王公贵族载泽 端方等人游历了日本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俄罗斯 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中途熊希龄先行回国负责写考察报告。熊希龄刚刚回国,就被赵尔巽调到奉天任农工商总局局长,委以重任。熊希龄结合自己出国考察心得体会写出 东三省移民考察建议书 谏言朝廷重视发展东三省。

没过多久,赵尔巽调离盛京,赴四川任总督。强烈要求熊希龄随他一起入川,熊希龄拒绝了,他要去上海。由于熊希龄能力超强办事认真,端方 载泽纷纷举荐,端方是两江总督,载泽是康熙帝后裔任度支大臣,相当于财政部长,他举荐熊希龄任正四品清理财政官,后又升任造币局总监(光绪末年清政府已经效仿西方发行货币取代白银)。

当熊希龄事业处于上升期时,突然爆发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熊希龄感觉到大清大势已去,赶紧改头换面拥立共和。他从奉天(今沈阳)赶到上海,加入中华联合会,为共和出力。

1912年元月,称为元年,熊希龄正式以湖南共和协会会长名义致电袁世凯,请求袁世凯劝清帝退位,一唱一和。清帝无奈退位,享受政府每年400万银元供养。袁世凯当上总统,唐绍仪为内阁总理,熊希龄任财政部长。从此熊希龄成为袁世凯左膀右臂。

1912年12月,熊希龄被任命为热河都统,负责修缮热河避暑山庄,避暑山庄是清帝最大行宫之一,里边收藏字画古玩不计其数。熊希龄领命修缮避暑山庄,成为人身转折。。。

1913年,经袁世凯批准,熊希龄任内阁总理兼财政部长,政府成立一年多时间,总理换了四任,可见权力斗争激烈。

1913年11月,袁世凯签署总统令,解散,终止所有议员资格,袁世凯政府正式与敌对。不久,袁世凯心腹在上海火车站刺杀三号人物宋教仁,袁世凯与共和渐行渐远。

1914年,在袁世凯的逼迫下,熊希龄作为内阁总理签署命令解散国会。同年北京各大报纸头榜头条报道熊希龄借修缮避暑山庄之机侵吞文物字画200余件占为己有,清逊帝财产管理委员会宣布要法院起诉熊希龄,一时间熊希龄名誉扫地,只得辞职。总理只当了六个多月。这一事件到底是有幕后推手还是真有其事,没有定论,大多数人认为是袁世凯授意,目的在于控制熊希龄。

此后熊希龄被任命为煤油督办,不久又以母亲生病为由请假回乡。1915年,袁世凯电令熊希龄来北京,袁大总统采纳杨度建议要称帝!清末立宪派中,杨度为理论专家,他有学术专著 君宪救国论,而熊希龄 谭延闿等人都是见风使舵,倒向共和。袁世凯称帝得有人捧场,熊希龄必须到场!熊犹豫不决,袁世凯三天五封电报催促,最终熊希龄还是去了北京,成为恢复帝制筹备委员会委员,被袁世凯授予中卿。不久袁世凯称帝招致全国各界反对声讨,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并怪罪于杨度,1916年底袁世凯在绝望中去世。

熊希龄由于参与恢复帝制,此后二十多年在政坛都没有他的位置。一个十分有能力的人,一心报国,治理国家,致力于改革的人,卷入政治斗争漩涡成为牺牲品,熊希龄没有谭延闿幸运,因为他站错了队。

1917年,北京河北等地特大洪水,湮没103个县,19000多个村庄,受灾人数达到600多万!总统冯国璋任命熊希龄负责救灾和河道修理工作,熊希龄再次出山。灾后,熊希龄打算余生从事慈善事业,经总统徐世昌批准,熊希龄在北京香山成立香山慈幼院救助孤儿。

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受灾人数3000多万!邀集北京的各慈善团体共商办法,决定组织“北五省灾区协济会”,举黎元洪为名誉会长。

闲话:北洋政府总统换得真多,不几年冯国璋 黎元洪 徐世昌。。。政局不稳。

1922年军阀混战,熊希龄又组织战场救护队,救护伤员。

1928年,北洋政府倒台,张学良改旗易帜加入国民政府,执政。任命熊希龄为全国赈济委员会委员。

九一八事变后,熊希龄又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在上海发表抗日演讲,1932年淞沪会战,熊希龄组织200志愿者救护队上战场救护。抗战时期,熊希龄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他利用慈幼会收养抗战遗孤,安置伤员,安葬烈士遗体。

1937年,熊希龄去印尼参加世界反对贩卖妇女儿童大会,出国期间,国内爆发了卢沟桥事变,日军占领北京,为挽救北京慈幼院,熊希龄多方联系,准备在长沙办香山慈幼院分院。熊希龄回到上海,又遇到日军进攻上海,熊希龄在上海就地组织慈善救护,他通知长沙方面,等上海救护工作完成再回长沙。没有料到上海失守,日军逼近南京,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熊希龄只好登上意大利邮轮去香港,准备经香港曲线回长沙。

离开政坛后熊希龄成为慈善家创办香山慈幼院

1937年12月24日,晚,熊希龄到达香港,准备第二天乘火车回长沙。由于连日劳累,当晚熊希龄突发脑溢血逝世。南京国民政府为这位跨时代的爱国者慈善家前政府总理举行了国葬。

总结熊希龄的一生,活了68岁。在那个年代应该算正常偏高。也是一个有能力有抱负雄心壮志的人。想干一番事业,时运不济,国家不强大,政局不稳使得他的抱负大多打水漂。担任北洋政府总理只干了几个月,他有很多好的规划,比如征收烟酒税。都没有能够实现。

19岁中进士,读书过目不忘,维新派,立宪派又到共和派他办事认真,能力强,深得各领导赏识,可惜站错队做了袁世凯跟班,这点还不如谭延闿。袁世凯死后,熊希龄几乎淡出政坛。此后二十多年又在慈善事业方面救国救民,古人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熊希龄不是,他的后半生在慈善事业发光发热,为抗战救亡奔走。现凤凰古城有熊希龄故居收费参观。1992年,香山慈幼院校友会将熊希龄遗骨从香港迁往北京熊氏墓园,墓碑由蔡元培书写 先考熊公秉三之墓。

熊希龄墓碑由蔡元培题字,蔡元培也是清末翰林院庶吉士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27/1697182160325893.html
上一篇:测运(测运势2023年运势免费)
下一篇:中央书记处书记什么级别(全国有多少正国级干部)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