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姓、暴姓、严姓的来历
寇姓,源自官名,战国时期,某苏姓人,任司寇,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改姓寇了,所以就有了寇姓。虽然改苏为寇,但苏寇一家啊,有一支仍然相亲相爱生活在一起。这一支苏寇家族到了宋朝,出了两个有名的人物——寇准和苏洵,苏洵是寇准的侄子,所以才有机会做了仁宗皇帝的伴读。
苏洵是谁,苏东坡他爹!
暴姓,有说来自国名——暴国,有说来自人名——暴辛公,也有说来自职业——㿺,说法不一!
㿺,古代本来是个职业,就是挖坟修墓的!后来,不再有皮,只剩下“暴”,不过,“皮”也是个姓,但不是从这个字剥离出来的,与暴不是一家!
汉朝有个皇帝叫刘庄,因避皇帝名讳,一个姓庄的大臣便改姓“严”,这个是确实的,庄严一家!
不知道大家对这个题材是否感兴趣!
先秦古国——严国,严姓出处,“严”字源于筑在岩石上的鸟巢
严国并无历史记载,只有姓氏古籍中提到先秦时有古严国,作为严姓出处一支。古严国起源较早,据传黄帝时代就有严氏,今山东鄄城县一带有一支严姓以尊古严国后裔严僖为始祖,并拒绝与其他严氏联宗,这支严氏当出自古严国。由于严字出现较晚,古严国的来龙去脉已经难以追溯。从字源承续来看,“严”源出于“嵒(yán)”,嵒在《左传》中作为地名确有记载。
《左传·哀公十二年》载:“宋郑之间有隙地焉,曰弥作、顷丘、玉畅、嵒、戈、钖。子产与宋人为成,曰:“勿有是。”及宋平、元之族自萧奔郑,郑人为之城嵒、戈、钖。九月,宋向巢伐郑,取钖,杀元公之孙,遂围嵒。十二月,郑罕达救嵒,丙申,围宋师。”宋国和郑国交界有一些空地,地名分别是:弥作、顷丘、玉畅、嵒、戈、钖。子产和宋国人讲和,说“不要这些地方了。”后来宋平公、宋元公的族人从萧地逃亡到郑国,郑国人为他们在嵒地、戈地、钖地筑了城。九月,宋国的向巢进攻郑国,占领了钖地,杀死了宋元公的孙子,并进而包围了嵒地,十二月,郑国的罕达救援嵒地。二十八日,包围了宋军。
春秋诸国地图
《广韵·咸韵》:“嵒,亦地名。”嵒为地名,这里值得注意,嵒(yán),并非“喦(niè)”两字近似,又都作为《左传》中出现的地名,区别是山字中间的一竖稍有长短之分,容易混淆(张俊成《《左传》“喦”、“嵒”地名考辨》)。宋、郑之间的弥作、顷丘、玉畅、嵒、戈、钖,六邑,均为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姓氏的上古古国遗民居点。
如夏代时有戈国,殷商卜辞中也有戈方的记录;钖,即锡,出自上古锡国。何光岳《商源流史》中认为:“锡国,御姓,封于今河南兰考县的阳固之锡邑,可能因古代产锡,用作铸青器之用,故叫锡。春秋初年,郑人灭锡,以封宋元公之子,是为子姓所取代。而锡人则南迁于陕西白河之锡县,古称锡穴,属于郧阳之锡乡(麇国属地)。”嵒地则出自上古嵒国,为古嵒(严)国后裔居此所致。那么嵒地在哪?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说:“据《汇纂》,今河南杞县东北三十里有玉帐,或云古玉畅......其余五地或皆在今杞县、通许县与(开封市祥符区)陈留镇三角地区。”嵒地当在河南杞县、通许县、陈留镇之间。
嵒的甲骨文
“严(嚴)”,周代金文中出现,其初文为“嵒”,与“岩”同源。“嵒”的甲骨文有“三口”之象形,传统解释为“高石”,其实不然,笔者以为其本义当为“筑在岩石缝中的鸟巢”,“口”即为“鸟巢”,因筑高石之上故引申到“险峻”。“严(嚴)”字产生后,“嵒”之“鸟巢”之义消失,唯继承其“山崖陡峭、地势险峻”之义,如《左传·隐公元年》:“制,严邑也。”严,即指险要。
岩石上的鸟巢
与“嵒”相关的还有另一个字“喿(zào)”,即后来的“噪”,《说文解字》的解释是“鸟群鸣也。”显然,这是后世的引伸之义,其本义当为“树上的鸟巢”,“喿”始见于金文,其象形与“嵒”的甲骨文有承续关系,“喿”当源出于“嵒”,但“喿”并没有继承“嵒”的“险要”之引申义,而是“群鸟鸣”。上古嵒(严)族当为鸟图腾部落。据说有一种鸟叫鸲(qú)岩鹨(liù),体形较小,好群居,喜欢栖息于高寒地区的高山岩石上,“嵒”字很有可能跟这种鸲岩鹨有关。
上古嵒国或起源于东夷,后因战争或环境被迫迁徙,最终消失于历史长河。至春秋尚有部分古嵒国人遗存及地名留世。春秋嵒地位于宋郑交界,郑国的子产原本将它让给宋国。后来郑人借宋国内乱以给逃亡中的宋国贵族建城为由将嵒地据为已有,随后引发两国交战,最后郑国胜出,嵒人不知去向。
文/堰风
早读|严姓来源与迁徙分布
严姓,源于庄姓,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姓氏之一。史载,东汉时,因避讳明帝刘庄,改姓为严。奉严忌为始祖。魏晋时期,部分严姓恢复庄姓,故有"庄严一家"之说。严姓人口尤以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居多,三省严姓人口占中国汉族严姓人口数量逾半。
姓氏源流 源流一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孙,以谥为姓。魏晋时严氏有恢复庄氏的,于是形成庄、严两家。两姓原出是一家,故有"庄严不通婚"之古训。前汉有会稽严助,后汉光武友严光,蜀郡严遵,河南尹严延年,扬州刺史严迈。
源流二源于赢姓,出自战国时秦严君疾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战国时期,秦国宗室名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的异母弟上大夫嬴君疾,受封于蜀郡严道(今四川荥经),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严君疾。严君疾的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世代相传。该支蜀郡严氏族人亦坚拒与芈姓严氏联宗。
源流三源于远古时代的古严国,其国人以国名为氏。相传在尧帝执政时期,有一位高士名叫许由,尧帝曾经想把天下让给他,但不接受,隐居到箕山去了。许由有朋友严僖,就是那个古严国的后裔。今山东省的鄄城县一带,仍有一支严氏族人尊奉严僖为得姓始祖,并一直拒绝与芈姓严氏联宗。
源流四源于鲜卑族,后燕慕容盛时丁零人有以严为氏者,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主要分布在河北省。
源流五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
源流六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源流七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土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严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严氏。
得姓始祖严忌(约前188-前105),本庄姓,西汉词赋家,后人称"严夫子"。著述甚丰,有辞赋24篇,今仅剩《哀时命》一篇,为哀伤屈原之作。严忌少时与司马相如等俱好辞赋,曾作《哀时令》赋,借哀叹屈原秉性忠贞、不遇明主之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吴王刘濞网罗人才,招致天下嬉游子弟。严忌与邹阳、枚乘俱仕吴,以文辩著名。曾上书谏阻刘濞谋反,未纳。后游历于梁,得到梁孝王的厚遇。世称"庄夫子"。严忌之姓严,亦为死后之事。严姓族人因尊严忌声誉,奉其为严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路线严姓主要由庄姓改姓而来,故一开始就分布广泛。史载,先秦时期,严姓氏族势小力弱,主要集居在西北部。到东汉以后,芈姓严氏的加入,发展很快,在中国江浙地区形成严氏的聚集区。这个时期,严姓多居山东、湖北、安徽、浙江一带。另四川、云南、贵州一带亦有严姓足迹。
魏晋时,西部丁零部和巴人的严氏同化为汉人,并在西北的冯翊、天水、华阴形成了三支望族,这是严姓发展的重要时期。北方严姓多居于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北方地区,其中以陕西、甘肃严姓最旺,严姓发展史上的三大郡望:天水郡、冯翊郡、华阴郡皆出此二地。可见,此期北方严姓发展之盛况。但随着后世战乱,更朝换代,进而导致严姓多南迁等原因,中原严姓渐沉寂,而南方严姓日益出锋露鞘。
到唐宋时期,严姓已经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北方严姓虽经战乱,发展受到压制但还是有严姓名人凤毛麟角于史册,如唐代太府卿严挺之,出华阴(今陕西华县)。而南方严姓名人此起彼伏,宋时有严仁、严羽、严参,均邵武(今属福建)人,世称"三严"。
宋朝时期,中国形成了以湖南和川东为中心,沿长江向东阶梯递减的严姓聚集分布带。
元末明初时期,因受政治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原严姓大省湖南严姓人口急剧减少,主要向南和向东迁移,另一严姓大省四川的严姓向北方陕西移动,这样中国严姓重新形成以东南浙赣苏、西北陕晋为中心的两大块严姓聚集区。
清康熙年间,严姓始有从福建、广东等地渡海入台者,雍正和乾隆年间,入台者数量渐增,多居台北、苗栗、南投等地。
严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7位。2007年,中国严姓人口总计220多万,居中国93位。2013年,通过对"全中国13.3亿人口的姓氏数据库(2008-2010)"的综合分析,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发布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严姓排名94位。
严姓名人,文有文采,武有武略。其中文士多以清高和孝行见著于史,如西汉有一心闭门读《老子》的严遵,东汉有隐士严光。武将有三国时严颜、唐时严武等。
《百家姓》之——严姓的来历
严姓的来源也很有趣。
第一,出自庄姓,再往上追溯的话,又出自芈姓。是战国时的楚庄王之后,属于王族。楚庄王的后代多以他的谥号“庄”为姓。本来大家姓庄姓得好好的,但到了东汉明帝的时候,皇帝偏偏叫刘庄,这下不能姓庄了,只好统统改成姓严。魏晋南北朝时候,一部分人又改回了姓庄,另一部分就没再改回来。所以后来就出现了庄严并称于世、不得通婚的规矩,因为他们本就是一家。
第二,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位上大夫叫嬴君疾,受封于蜀郡严道(今四川境内),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严君疾,他的后代也就姓严了。这一支挺清楚。
第三,远古时期有个国家叫严国,这个国家皇族的子孙姓严。严国在史书上是有记载的。在今天的哪里?不知道,但确实是有这个国家的。
第四,兄弟民族里的严姓。过去有一个民族叫丁零,丁零族里面有严姓。
此外,满族、彝族、土族、锡伯族、朝鲜族里也都有严姓。
得姓始祖
严忌(约前188-前105),本庄姓,西汉词赋家,后人称“严夫子”。著述甚丰,有辞赋24篇,今仅剩《哀时命》一篇,为哀伤屈原之作。严忌少时与司马相如等俱好辞赋,曾作《哀时令》赋,借哀叹屈原秉性忠贞、不遇明主之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吴王刘濞网罗人才,招致天下嬉游子弟。严忌与邹阳、枚乘俱仕吴,以文辩著名。曾上书谏阻刘濞谋反,未纳。后游历于梁,得到梁孝王的厚遇。世称“庄夫子”。严忌之姓严,亦为死后之事。严姓族人因尊严忌声誉,奉其为严姓的得姓始祖。
《哀时命》,是对于时命感到很悲哀。这篇赋是他写来纪念屈原的,他认为屈原生不逢时。我为什么说严忌很有意思呢?因为这个严忌本来叫庄忌,是死了以后才叫严忌的。其实前面我说过了,严姓是从庄姓改过来的,庄严一家。现在的严姓,特别是汉族里边的严姓,大部分都是由庄姓改过来的。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严姓大约有12万多人,大约占中国人口的o.16%,排在宋朝时的第九十九位。湖南为严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严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福建、安徽、河北、山西、湖北、浙江等省。
明朝时期,严姓大约有37万多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4%,一跃上升为明朝第六十四位姓氏。浙江是严姓第一大姓,约占总严姓人口的23%。浙江、陕西、江西、江苏是严姓的主要聚居地,四省严姓大约占严姓总人口的近70%。其次分布于福建、四川、广东等省。
中国严姓尤以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居多,上述三省严姓比之中国汉族严姓人口数量逾半。中国严姓的人口2007年已达到220万,排在全国第93位。集中于湖北、江苏、广东、四川、浙江五省的严姓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南、广西、江西,这三省的严姓又占13%。其中,湖北严姓人口30多万,占严姓总人口的18%,为严姓第一大省。至2013年,中国已形成西起四川、东至江浙的长江流域严姓人口聚集区。
严姓人口还分布在赣浙沪、粤琼桂、苏皖鄂大部、重庆、川黔湘大部、福建大部、陕西南部、甘肃中西段、青海东北,严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4.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77%的严姓人群。在福建东南、台湾、湖南西端、贵州东部、云南大部、四川西段、甘肃南部、青海东南、宁夏、陕西北部、山西西南、内蒙古西部、豫鲁大部、湖北西北角、皖苏北端,严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8%-0.2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0%,该地区居住了大约18%的严姓人群。
总的来说、今天的严姓是个很典型的南方姓氏,其中以湖北、江苏,浙江三省人数最多,这三个省的严姓人口占了全国严姓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严姓的名人和其他姓氏名人一样,文有文才,武有武略,但最有意思的是,严姓文人主要是以清高和孝行见称于世,这一点特别了得。比如,西汉有闭门一心读《老子》的严尊,东汉有隐士严光。还有一个人,千万不能忘。我们知道,佛教文化早已经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了。但如果考一下大家,汉族人当中,第一个出家的是谁呢?估计不大有人知道。他就是严佛调。严佛调(约117~197年)是文献上明确记载的中国汉族最早的出家人,祖籍在今天安徽风阳和江苏盯眙一带。虽说风阳地属安徽,其实离南京很近,所以后来安徽凤阳人朱元璋才定都南京。盯眙在今天以小龙虾著名,在当年也是个文化重镇。严佛调非常聪明,少年时代敏而好学。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严佛调与安息国的优婆塞(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居士”)都尉安玄一起翻译出了《法镜经》两卷、《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一卷。安玄是个外国人,他把佛经念出来,严佛调在旁边记下来。这样做有两种可能:第一,严佛调懂梵文或者外国文字;第二,这个外国居士安玄懂一点中文,但是中文不太好。比如,安玄可能会说:“我吃饭的要。”严佛调就记下来:“我要吃饭。”严佛调是最早跟外国人合作译佛经的人,后来,他写了一本非常重要的书——《沙弥十慧章句》,这是早期佛教史上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堂号
严姓主要堂号有:“天水堂” 、“富春堂”、“调山堂”、“古秋堂”、“钤山堂”、“宜雅堂”、“四录堂”、“尺五堂”、“海云堂”、“育德堂”等。
严姓在今天也排进了前100位,位列第94位,人口大概220万,约占全国人口0.18%,也是一个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