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地藏王真身开悟之地,建在山顶的寺庙,香火鼎盛
生活里有种现象叫“灯下黑”,原意是指照明时由于被灯具自身遮挡,在灯下产生的一片阴暗区域,后来则被引申为人们对自己身边发生的很近的事情没有察觉。
旅游其实也有“灯下黑”,比如拿我来说,虽然已经在外去过很多地方,最远的时候还跑去过非洲,但我老家所在的省份——安徽省却是我最少游历过的。这也许就是“灯下黑”效应,让我潜意识里认为离我近的区域没什么景色可游览。
但事实上,不说安徽省内的壮美河山,就单挑爬山这一项,安徽省内有很多地方就能满足我。因为某些原因,只能在省内转悠的我才发现原来省内也有那么多美丽的景色。比如九华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明明离我最近,却是我最后去的。
九华山相传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许多信徒都会不远万里地来到这里朝拜。当然除了佛教名山的名头,论风景,九华山也是名副其实的5风景区,光是主要的山峰就有数十座,每座山峰上还有不同的景色。
我们将游九华山第一天的重心放在了天台寺上,一来它建在海拔最高的山峰上,沿途一定有许多美景;二来相传它是地藏王菩萨的真身修行处,我们都很想去见识一番。
登山那天我们起了个大早,天还黑黢黢一片,但此时九华山风景区入口处已经有很多人了,不少人甚至已经开始顺着阶梯向上,我们也很快加入了队伍。
天台寺在天台峰顶,于是走到岔口处我们就拐弯了,这条路上也是人最多的,甚至还有不少中老年人,让人不得不感叹一句“宝刀未老”,他们看起来比很多年轻人都要步履轻快。
因为不赶时间,我们几乎是走几步就停下来四处拍拍照片,透过路两旁的山林我们能远眺其他山峰上的景色,几乎都被郁郁葱葱的绿色所覆盖着,颜色十分护眼。
爬山的过程让我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之前爬齐云山,只是路途上少了大黄狗的陪伴,少了一抹乐趣。不知不觉间,天光大盛,视野变得明亮起来,我们这才发现我们已经快要登顶了。
山峰在一片缭绕的云雾中逐渐变得清晰,天台寺在视野中逐渐清晰。在即将到达入口前,还有一块石壁上写着“非人间”三个字,朋友调侃说我们这就算到了仙境了。
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我觉得连脚步都变得轻盈起来,呼吸之间吸入肺叶的都是如薄荷一般清凉的空气。山门上还刻着“中天世界”四个大字,而寺庙下方那个幽深的洞穴相传就是地藏菩萨修行的地方了,想要进入天台寺就必须经过那儿。
洞穴旁的一石穴叫做“地藏古洞”,说是古洞但是洞穴很深也很狭窄,人不侧身是进不去的,我们也只能在外面看着。洞内挂着一盏散发着有蓝色光泽的灯泡,灯泡下有一佛像身披金色袈裟,那佛像应该就是圆寂后的地藏王菩萨的肉身了。我们没有多看,直接去天台寺了。
天台寺建在悬崖峭壁之间,大半个寺庙都隐于山体之后,只有身处其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庄严。也许是累了,也许是被这氛围感染,几乎没有人在寺庙内大声喧哗,有的人甚至一进入寺庙内就开始跪拜。
一些大殿其实都在二层三层,比如大雄宝殿、地藏殿、万佛殿之类的都不在最底层。最底层只有一口水井,不少人都在围着水井,也许是它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吧。
上了二层后我们选坐在石凳上休息,正好可以看见大片的云海,也算是一饱眼福了。
在描述天台寺建造的标志牌上,对天台寺是在何时建造的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最早似乎只能追溯到宋朝有位高僧在云游期间写下了有关天台寺的诗句,说明宋朝时它就已经存在了。
我和朋友都猜测它也许是唐朝建立的,毕竟在山顶上建造这样一个寺庙,劳民又伤财,除非是太平盛世不然几乎不可能成功。而天台寺又在咸丰年间遭到了毁坏,光绪年间又重新修建,现在的这座天台寺就是重修之后的。
除此之外,因为受潮湿气候与山泉的影响,天台寺的地面和柱子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所以在1980年它又开始整改修建,600多吨建筑材料都是靠人工搬运上来,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除了地藏王菩萨,还有不少在九华山修行的僧人圆寂后肉身完好,供奉于各个大殿之中,只是这种不腐的肉身我是不敢多看得,每次都是朋友进殿,我在外面的等着。至于为什么尸身可以不腐烂,那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我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在天台寺内逛了逛,到处都是青石板路,周围的环境给人一种安静小镇的感觉,只是不时响起的钟声提醒我们现在在一座寺庙内。
不知是人数限制还是怎么了,寺庙内的人数被控制在了一个令我感到舒适的程度,再加上大家都不吵不闹,显得四周非常静谧,在这里适合看书和思考,当然,坐着发呆也是很好的。地藏王真身开悟之地,建在山顶的寺庙,香火鼎盛。
我们甚至还看见了在路旁席地而坐的僧人捧着一本书在看,我想我永远都会喜欢这种宁静的氛围,而这种氛围是只有寺庙这一类的地方能带给我的。安徽始建年代成谜的寺庙,是地藏王真身修行处。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旅行中的兔子
地藏王菩萨真身修行处,1306米山巅的寺庙,建成年代至今成谜
虽然说佛教不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但佛教传入我国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在我国的文化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如今大家在出去旅游的过程中,都会去一些佛教的寺庙里面烧香拜佛。要想感受最浓郁的佛教文化,那就一定要来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在安徽境内就有一座非常著名的佛教名山,每年都有无数位佛教信徒不远千里来此朝拜。
这座佛教名山就是九华山,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被称为“东南第一山”。据说,九华山之所以被叫做九华山是因为“诗仙”李白的一首《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他在诗中这样写“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因此更名为九华山。
九华山身为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莲花佛国”,从山麓到山顶名刹古寺林立,文物古迹众多。在九十九座山峰上有将近80多座佛教建筑、1500多尊佛像、1300多件法器及佛教圣物。在九十九座山峰中,最高的是海拔1342米的十王峰。十王峰旁还有一座海拔1306米,仅低于十王峰与七贤峰的天台峰。
天台峰又被称为天台正顶,天台峰虽然不是九华山最高的山峰。但是因为山上有很多著名的寺庙,沿途也有很多庙宇所以为称为九华之首。在天台峰的峰顶坐落着一座九华山位置最高、最著名的寺庙——天台寺。
天台寺也被称为地藏寺或者是地藏禅院,因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天台寺是九华山众多寺庙中地位最高的,同时也是九华山众多寺庙中最著名祈福最灵验的。所以天台寺是佛教信徒们朝拜的必到之地,于是就有了“来到九华,不上天台,等于白来”这一说法。
天台寺算是一个大众的名字,因为在中国的河北、湖北等地都有同名的寺庙。不过九华山的天台寺绝对是其中最特殊的,它坐落在1306米天台峰与玉屏峰中间的凹地上。寺庙坐北朝南,是一座三层走马通楼样式的古民居式庙宇。因为是依附山势而建,所以天台寺的设计布局非常巧妙,仿佛与山体浑然一体。
为了能在山上将寺庙建的牢固,在山地上建起了8米多高的石地基。一侧的悬崖峭壁将寺庙隐藏起来,山门在大殿的南面,山门上有“中天世界”与“非人间”的石刻。天台寺的下面有一个深幽的洞穴,相传这里就是地藏王菩萨曾经修行的地方。
天台寺的底部是架空的,置放的是蓄水井。径直走的话就通向2层的大雄宝殿和地藏殿,然后向东在沿着台阶上去就是第三层的万佛殿。在大殿内有很多形态不一,神态各异的雕像。在天台寺可观星辰、云海、日出、日落,是一处绝佳的观景台。也怪不得古人在这里写下了“一莲峰簇万花红,百里春阳涤晓风。九十莲华一齐笑,天台人立宝光中”的优美诗句。
天台寺究竟修建于何年何月?
关于天台寺最初建于什么年代并没有确切的定论。不过相传唐时新罗僧地藏就在此禅居,留下的“金仙洞”遗迹似乎是对这个传说的肯定。在宋朝时有位名叫宗杲的高僧曾写下《游九华山题天台高处》,诗中说到“踏遍天台不作声,清钟一杵万山鸣。”这就说明早在宋朝年间这座寺庙就已经存在了。后来到了清朝咸丰年间,天台寺毁于战火,现在的天台寺是光绪年间重新修建的。
不过在1955年,天台寺因为长期以来受湿润空气以及山泉溪水的影响,导致地板和立柱严重腐蚀。为了保存这座古寺的原貌,九华山在1980年开始整改修建。在当时机械条件不好、施工困难的情况下。人们用最原始的搬运手段,将重达600多吨的建筑材料从山脚下一步步驮到位于天险之地的天台峰顶。
当时的山路也没有如今那么好走,更没有任何的安全措施,可想而知那是的搬运人员吃了多大的苦。虽然天台寺是整改,但是依然保留了寺庙最初的模样,只是让寺庙变的更加的坚固增加它的寿命。1983年重新为佛像上漆贴金后,天台寺就被国务院确定为汉传佛教的重点寺院之一。
圆寂后肉身不腐之谜
九华山还有一点非常的神奇,就是在九华山修行的无暇禅师、大兴和尚、慈明和尚、明净和尚以及仁义比丘尼圆寂后。他(她)们肉身全部完好无损,不见腐烂。如今这些不腐的肉身就公供奉在九华山的各大寺庙中。
曾为地藏菩萨的中原第一道场,如今是大别山里的“世外桃源”
提起我国的佛教名山,大家可能会想到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四川的峨眉山以及安徽的九华山。其实,在河南境内,也有一座“九华山”——固始西九华山。
相传,西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的另一个道场,也是地藏王菩萨卓锡安徽九华山之前的中原地区第一道场,故而有着“西九华山”之称。
西九华山是大别山北麓一个风光奇异、景观独特的山脉,平均海拔500米以上,而西九山旅游风景区位于河南省固始县境内,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并有多处原始森林;整个景区主要以万亩茶园、竹海、森林、湖泊和峡谷瀑布群为主体,以佛教文化为内涵,以豫南民俗为基调,形成茶、竹、禅三位一体的景观特色。是中原地区最大的集“茶、竹、禅”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风景区内除了有万亩竹林,千亩郁金香,茶山滑道,山水画廊,还有隋唐古刹的妙高禅寺、寻根楼,豫南民俗村等景区建设。
目前西九华山已开放迎宾的景区有禅文化景区、茶文化景区、竹文化景区、民俗体验区、山水游览区。
禅文化景区包括,妙高禅寺、鹿鸣庵、高僧塔林、登山天梯、寻根楼等景点。
其中妙高寺座落在西九华山半山腰,始建于隋,历史上曾被称之大佛寺、华岩寺、地藏寺,是地藏王菩萨前往安徽九华山之前,在中原地区的第一道场。自明代释祖春安驻妙高寺后,妙高寺便成为禅宗五派之一的临济宗大悟山派的传道祖庭,据记载,该宗派到目前已在此兴传了56代。直到明末清初,著名高僧释竺启和尚重修妙高寺,使妙高寺成为鄂豫皖交界最负盛名的佛教圣地。现存于寺内的《汝宁府固始县南乡妙高寺价值香火田地绅士分粮碑记》记载:“邑东南隅,山川环结,有寺居巅,名曰妙高古刹也。
妙高禅寺布局极致,前有南天门,后有藏王府、华岩寺、鹿鸣庵相辅为左右两翼;巧妙的构成一处三院一体、僧尼合寺的佛门圣地。从南天门登666级石板“天梯”,始达禅寺山门,穿门而入,便是放生池,池内的鲤鱼据说是每年有数千条乘云雾而来,所以又称为飞来池。
信步绕过放生池,拾级而上到天王殿,四大天王分左右,韦陀尊者守中门。
走过天王殿,只见大雄宝殿矗立其间,两旁分别是观音殿与地藏王殿。
从大雄宝殿旁的侧门出来,不远处就是西九华山的另一个景区:茶文化区。
茶文化景区以万亩茶园为背景,以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为载体,以妙高寺佛茶场、茶艺长廊、茶竹文化苑为体验场所,向游客展现悠久的豫南茶文化。
为了让游人更直观地体验茶园摘茶,以及万亩茶园的壮观景象,景区围绕着茶山精心设计了“茶山滑道”,游人站在茶园之巅的标志性建筑“大茶壶”旁,放眼俯瞰漫山的茶园,夕阳下,入临仙境一般。
除此之外,在民俗文化村内,以豫南民俗文化为主调,全景展现豫南地区民俗文化,游客在这里可以观赏到民俗演艺大舞台的精彩演出,也可以亲自动手体验农耕、粗粮加工、茶叶加工、磨豆腐、榨油、酿酒、织布、制陶、竹柳编制、打铁、做酱菜等民间手工业生产过程。
目前,在西九华山旅游接待区旁,已经新建一个多功能的水上游乐园,里面的各种水上游乐项目一应俱全,接待区内也有数家民宿逐步开放中,为前来避暑游玩的客人提供全方位的住宿服务。
西九华山风景区,正逐步成为固始及大别山周边的避暑度假胜地,也将成为山水交融,动静结合的豫东南地区最大的旅游胜地。
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的道场,每年朝拜的信众络绎不绝|郑周友
九华山曾经是道教的福地,然而在东晋时期,杯度禅师在此建立了第一座佛教寺庙:化城寺。据《宋高僧传》记载,在唐朝开元年间,新罗国的王子金乔觉剃度出家,法名:地藏比丘。他为了学习佛法,不远千里来到九华山,被九华山的幽翠环境所吸引,于是决定在此学习修行。修行期间,一位叫诸葛节的居士发现,地藏比丘修的是苦行,非常感动,便发心在此建立寺庙,供奉僧众。
九华山不仅仅是一座佛教名山,还是一座文化名山,历史上许多知名的文人都曾到访过九华山。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改名为九华山跟李白还有极大地关系。
李白对九华山非常偏爱,曾经三上九华,写下了数十首赞美九华山的不朽诗篇,尤其是“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成了九华山的“定名篇”。据说因为这首诗,这座山更名为“九华山”。在九华山留下诗篇的文人还有王安石、苏辙、刘禹锡等。
在安徽省内,九华山是与黄山、天柱山齐名的三大名山之一,九华山距离黄山并不远,这一地区是安徽省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九华山的佛教文化自古有名,九华山现存寺庙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万余尊。
公元719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99岁圆寂。圆寂后三年,僧人们开缸惊奇的发现其肉身不腐,与地藏经中描述地藏菩萨的状况相同。
“兜罗手软,金锁骨鸣,颜面如生”,于是大家一致认为地藏比丘就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并以地藏比丘圆寂的日子当做地藏菩萨应化中国的涅槃日。
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与地藏比丘特别交好,金地藏圆寂后,他还专门写了一篇《地藏菩萨赞》作为纪念。此后,九华山被大众公认为是地藏王菩萨的度化众生的道场,也成为地藏信仰的朝圣地。
地藏菩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菩萨之一,与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合称为四大菩萨,在中国境内各有其应化道场,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就是文殊道场五台山、观音道场普陀山、普贤道场峨眉山、地藏道场九华山。
鼎盛时期,寺庙规模达到三百多座,僧众四五千人,香火旺盛,烟雾缭绕,经久不绝,被人们用“九华一千寺,洒在一雾中”来形容九华山的秀丽与神秘。尤其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全国各地的信众纷纷前来朝拜地藏菩萨,络绎不绝。
除了佛教文化以外,九华山的风景也是不错的。九华山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有1460多种植物和216种珍稀野生动物。景区内处处清溪幽潭、飞瀑流泉,构成了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还有云海、日出、雾凇、佛光等自然奇观,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素有“秀甲江南”之誉。
《地藏十轮经》云: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名地藏。
地藏之“地”,具有七义:
一能生义,土地能生一切生物、植物,喻菩萨能生一切善法;
二能摄义,土地能摄一切生物,令安住自然界中;喻菩萨能摄取一切善法于大觉心中;
三能载义,土地能负载一切矿植动物,令其安住世界之中,喻菩萨能负载一切众生,由众苦交煎的此岸运载到清凉的彼岸;
四能藏义,土地能含藏一切矿植等物,喻菩萨能含藏一切妙法;
五能持义,土地能持一切万物令其生长,喻菩萨能总持一切妙善使其增长;
六能依义,土地为一切万物所依,喻菩萨能为一切众生所依;
七坚牢不动义,土地坚实不可移动,喻菩萨的菩提妙心,坚如金刚,不可破坏。
地藏之“藏”,具有秘密包容含育等义,指地藏菩萨处于甚深静虑中,能够含育化导一切众生、止于至善。世有秘密库藏,蕴藏金银财宝,则能济诸贫乏、利益人寰。比喻菩萨具有如来三德秘藏、无量妙法,则能救脱无数众生、咸登觉岸。
一切众生皆为累世父母,明了本心,方能真实孝亲报恩。“地藏”之“地”,也是一切众生之本然清净心地,是一切众生之本觉。“佛”即是“觉”,我们通过学佛,了达本觉之后,当依本觉而修,戒恶修善,积累一切功德资粮,福慧圆满,才成为“究竟觉”。
《地藏菩萨本愿经》等不同经典记载,地藏菩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一直以其无尽智悲愿行化身千百亿,悲悯救拔一切罪苦如母众生,令脱轮回之苦、趋涅槃路、究竟圆满无上佛果。因此,地藏菩萨同时以“大孝”“大愿”被世人广为弘传,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并且成为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又据佛教史籍记载,唐朝来华求法的新罗王子、金地藏比丘,被认为是地藏菩萨化身。
地藏王菩萨是非常有慈悲心的菩萨,他的主要职能是掌管地狱中的鬼神,负责超度六道的亡灵。地藏王菩萨本来是可以成佛的,但是因为一件事失去了这个机会。传说,地藏王菩萨早年的时候,到地狱五次救自己的母亲,最后一次他突然觉悟:众生皆苦,但是地狱中的鬼更苦。因此,立下自己的誓言:什么时候地狱中的鬼都没了,那么自己才能成佛。
由此可见,地藏王菩萨是非常有慈悲心的,为了拯救苍生,宁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按照佛法解释,地藏王菩萨是如今的佛教戴笠教主,在弥勒佛入世之前,掌握六道众生。又人说,地藏王菩萨是幽冥道主,实际上这是道教对他的称呼,实际上,地藏王菩萨不仅掌管地狱的鬼神,还能超度这些亡灵,让他们也能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位法力高深又非常有德行的人。
佛教是崇尚因果的宗教,善恶的行为都会有所回报,但是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地藏王菩萨就是给所有人一丝希望,让人们能够摒弃自己的罪恶。
地藏王有什么传说
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讲,有一婆罗门女,“其母信邪,常轻三宝”,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婆罗门女知母在地狱受苦,遂变卖家宅,献钱财供养于佛寺。后受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指引,
梦游地狱,见鬼王无毒,求得母亲得脱地狱,婆罗门女醒来方知梦游,便在自在王如来像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释迦佛告诉文殊说:“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就是说地藏前世的身世为求母得脱地狱的婆罗门女。又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地藏菩萨曾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要在释迦灭度后、弥勒佛降诞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度脱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诸道中的众生。而且他发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有情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礼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的救济。
安徽九华山被视为是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据说唐代有新罗国僧人金乔觉泛舟渡海,来到中国。见九华山峰峦叠起,是修道的好去处,于是在山中择地而居,潜心修行。据说他那时虽已六十岁,但身体异常健壮,“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唐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他择了东崖岩石,终日坐禅诵经,后被山民诸葛节发现,民众大为感动。其事迹传开后,得到本地闵姓山主等人的捐助,于是建寺庙,辟道场。
金乔觉去世后,葬于神光岭的月身宝殿,俗称“肉身塔”。据《宋高僧传》、《重僧搜神记》等称,金乔觉“趺坐函中,遂没为地藏王”,过了三载,“开函视之,颜色如生,舁之,骨节俱动,若撼金锁焉,随(遂)名金地藏”。
因其生前笃信地藏菩萨,而且传说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们便认定他是地藏菩萨转世。九华山也就被认为是地藏菩萨道场。而对地藏菩萨的信仰,在民间也越益流行。
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即传说的地藏菩萨诞辰之日,各地前来九华山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
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
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
齐凤池
地藏王菩萨道场香旺
九十九座寺院
成千上万僧尼云集
木鱼清脆
僧尼合唱
声部布施僧尼
音符祥云缠绕
不用指挥
每一个音节都闪耀佛光
闭目诵唱
音符波动
没有一个音符走失
七日诵唱引来
山下百姓
他们双手合十
朝山进香
202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