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伯 古宛城建设第一人
在中心城区范蠡东路上,以宣扬申伯文化为主题的申伯公园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建设着。这座结合古驿道、接官亭、申伯遗址碑等遗迹的游园,将成为崭新的“地标性”人文景观,不仅满足周边群众悠闲需求,同时也让申伯——这位有史料记载以来的南阳城市建设第一人,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正在修建中的申伯公园 刘佳霖 摄
西周外戚 封于谢邑建立“南申”
申伯(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炎帝部落,姜姓,申国公子诚,周厉王的妻舅,周宣王的母舅,《苏辙集》称赞道:“成王之母邑姜,齐侯世受其祉;宣王之母申后,申伯亦赖其宠”。
南阳市文物保护研究院研究馆员张卓远介绍,西周时期,周宣王为了加强对“南土”局势的控制,遏制楚国势力的崛起,封王舅公子诚为“申伯”,建立“南申”, 制衡南方之国以图“南土是保”。
申伯的封地在汉水流域地区,周宣王“饯送申伯还南,防御夷楚,保卫南土”。申伯在谢邑定居(今河南南阳一带,原为古谢国封地),贤相仲山甫称赞申伯为:“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为了在谢邑新建申国首都,周宣王将大臣召伯虎从淮夷前线调至谢邑,对此《诗经》有记载:“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于邑(城垣)于谢”“定申伯之宅(宫室)”营建先王“寝庙”,划定“申伯土田”。申伯就国的时候,宣王为其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张卓远说:“关于申国的这次南封盛况《崧高》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崧高》是《诗经》中体现南阳最早的诗篇。”
据《水经注》载,淯水“又经宛城东,其城故申伯之都,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申伯揭开了南阳城市建设的篇章,可谓有史料记载以来古都南阳城市建设的第一人。张卓远说,申伯就国南阳后,改进石、陶生活用具,发展金属生产工具,扩大黄牛饲养,鼓励国人垦荒。同时调整防御思想,加强战车与水军建设,有效阻止了楚国势力的北进,为南阳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宣王中兴”作出了贡献。光绪《南阳县志·田赋》:南阳田赋之制,於周最善。昔申伯邑序(《潜夫论》),召伯治之百亩而彻焉,故其诗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美矣哉!王之制也。”
中爯父簋 印证“南申国地望在南阳”
“关于南申国的地理位置,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张卓远说,《汉书·地理志》等认为申伯之国在南阳郡宛县(今南阳一带),而《通典》认为申国在唐代的申州(今信阳一带),国内考古界、史学界对此也曾多有争议。“上世纪80年代,市文物部门在南阳一个西周贵族墓葬群发现了能确切地证明西周晚年申国在南阳的文物——中爯父簋,从而为解决学者们争论已久的申国地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1981年,市文物部门在南阳城郊砖瓦厂发现了一座西周末年的贵族墓葬,出土一批青铜器,其中有两件中爯父簋。一件中爯父簋保存完好,其鼓腹,兽形双耳,下有垂珥,微圜底,圈足外侈,有三虎头状矮足,通体用直条纹、窃曲纹及垂鳞纹等装饰,上有铭文:“南申伯大宰中爯父厥辞作其皇祖考夷王、监伯尊簋,用享用孝,用易眉寿,屯佑康和,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中爯父簋系申国之相中爯父为祭祀其祖、父两代人所作。中爯父簋的发现确切证明了西周时的申国在今南阳市,解决了多年来申国地望之争的问题。”张卓远说。
1989年冬至1991年5月,市文物部门在城郊砖瓦厂取土过程中发现春秋、战国及汉代等时期的古墓群,共计出土各类文物约3000件,发掘墓葬近300座,此次发掘主要以小型土坑墓为主,兼少量砖室墓。该批春秋墓葬被认定为申国贵族墓,这批随葬器物的出土将成为研究春秋、战国、汉代历史时期的标尺性器物。
2015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李八庙发掘一处东周墓地,出土铜器、陶器、玉石器300余件,其中“申伯戈”的出土为申国的研究增添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申国也有了新的认识。
申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更是南阳历史的重要一环,正在建设的申伯公园更好地保护古申国遗址等遗迹,这对南阳的城市文化也是一个有益补充,同时,也是满足市民观光、休闲、娱乐、科普等功能的区域性城市公园。
全媒体记者 马苏
申伯 古宛城建设第一人
在中心城区范蠡东路上,以宣扬申伯文化为主题的申伯公园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建设着。这座结合古驿道、接官亭、申伯遗址碑等遗迹的游园,将成为崭新的“地标性”人文景观,不仅满足周边群众悠闲需求,同时也让申伯——这位有史料记载以来的南阳城市建设第一人,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正在修建中的申伯公园 刘佳霖 摄
西周外戚 封于谢邑建立“南申”
申伯(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炎帝部落,姜姓,申国公子诚,周厉王的妻舅,周宣王的母舅,《苏辙集》称赞道:“成王之母邑姜,齐侯世受其祉;宣王之母申后,申伯亦赖其宠”。
南阳市文物保护研究院研究馆员张卓远介绍,西周时期,周宣王为了加强对“南土”局势的控制,遏制楚国势力的崛起,封王舅公子诚为“申伯”,建立“南申”, 制衡南方之国以图“南土是保”。
申伯的封地在汉水流域地区,周宣王“饯送申伯还南,防御夷楚,保卫南土”。申伯在谢邑定居(今河南南阳一带,原为古谢国封地),贤相仲山甫称赞申伯为:“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为了在谢邑新建申国首都,周宣王将大臣召伯虎从淮夷前线调至谢邑,对此《诗经》有记载:“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于邑(城垣)于谢”“定申伯之宅(宫室)”营建先王“寝庙”,划定“申伯土田”。申伯就国的时候,宣王为其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张卓远说:“关于申国的这次南封盛况《崧高》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崧高》是《诗经》中体现南阳最早的诗篇。”
据《水经注》载,淯水“又经宛城东,其城故申伯之都,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申伯揭开了南阳城市建设的篇章,可谓有史料记载以来古都南阳城市建设的第一人。张卓远说,申伯就国南阳后,改进石、陶生活用具,发展金属生产工具,扩大黄牛饲养,鼓励国人垦荒。同时调整防御思想,加强战车与水军建设,有效阻止了楚国势力的北进,为南阳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宣王中兴”作出了贡献。光绪《南阳县志·田赋》:南阳田赋之制,於周最善。昔申伯邑序(《潜夫论》),召伯治之百亩而彻焉,故其诗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美矣哉!王之制也。”
中爯父簋 印证“南申国地望在南阳”
“关于南申国的地理位置,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张卓远说,《汉书·地理志》等认为申伯之国在南阳郡宛县(今南阳一带),而《通典》认为申国在唐代的申州(今信阳一带),国内考古界、史学界对此也曾多有争议。“上世纪80年代,市文物部门在南阳一个西周贵族墓葬群发现了能确切地证明西周晚年申国在南阳的文物——中爯父簋,从而为解决学者们争论已久的申国地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1981年,市文物部门在南阳城郊砖瓦厂发现了一座西周末年的贵族墓葬,出土一批青铜器,其中有两件中爯父簋。一件中爯父簋保存完好,其鼓腹,兽形双耳,下有垂珥,微圜底,圈足外侈,有三虎头状矮足,通体用直条纹、窃曲纹及垂鳞纹等装饰,上有铭文:“南申伯大宰中爯父厥辞作其皇祖考夷王、监伯尊簋,用享用孝,用易眉寿,屯佑康和,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中爯父簋系申国之相中爯父为祭祀其祖、父两代人所作。中爯父簋的发现确切证明了西周时的申国在今南阳市,解决了多年来申国地望之争的问题。”张卓远说。
1989年冬至1991年5月,市文物部门在城郊砖瓦厂取土过程中发现春秋、战国及汉代等时期的古墓群,共计出土各类文物约3000件,发掘墓葬近300座,此次发掘主要以小型土坑墓为主,兼少量砖室墓。该批春秋墓葬被认定为申国贵族墓,这批随葬器物的出土将成为研究春秋、战国、汉代历史时期的标尺性器物。
2015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李八庙发掘一处东周墓地,出土铜器、陶器、玉石器300余件,其中“申伯戈”的出土为申国的研究增添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申国也有了新的认识。
申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更是南阳历史的重要一环,正在建设的申伯公园更好地保护古申国遗址等遗迹,这对南阳的城市文化也是一个有益补充,同时,也是满足市民观光、休闲、娱乐、科普等功能的区域性城市公园。
全媒体记者 马苏
这些姓氏起源于南阳,快来看看吧!你的在哪里呢?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楮卫蒋沈韩杨……,朗朗上口的百家姓,下起稚嫩儿童上到白发老者,提起来都能说出几句!笼统的讲是百家姓,实际上算起来,中国的姓氏不止1000个。
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是中国各方面的始祖,中国的姓氏也不例外,历史上,出自河南的姓氏占中国姓氏的60%。作为河南第一大市,发源于南阳的姓氏,确凿无疑的仅仅只有这三个!
曾姓
曾姓,起源于夏,得姓始祖地在今河南南阳方城古缯国。古缯国在春秋时期,因自恃依附于鲁国而得罪莒国,被莒国所灭。古缯国的臣民纷纷逃至鲁国,由于远离家园,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决心,便将“缯”改为“曾”。从此,“曾”作为姓氏流传至今!在今天的南阳方城,有古缯国遗址,为天下曾姓所共同祭拜!
谢姓
谢姓居中国百家姓第二十三位,谢姓有姬姓而来,其早起分布于河南南部,今南阳唐河县境内。姬姓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百家姓中起源于姬姓的不在少数!自春秋开始,谢姓开始向外扩散至今天的山东,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台湾等地。谢姓共尊得姓始祖申伯公!在今天的唐河县博物馆,有谢姓印章与鼎等,有谢姓朋友可以去唐河苍台看看哦
邓姓
邓姓源于邓国,受姓始祖:曼季。在炎黄时期,在今天的河南南阳邓州一袋,就出现了以“邓”命名的远古部落,其首领邓伯温加入黄帝部落,并参与了与蚩尤的逐鹿之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邓姓逐渐发展向外迁徙,逐步分布于全国。邓姓历史名人不多,但都能改变历史!汉光武帝大将邓禹,曹魏时期灭蜀的邓艾,两弹一星邓稼先,我们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等等。
另外,还有岑,董,崔,申,阴,宗等姓氏也有起源于南阳一说,但由于起源地较多,不能单纯把南阳作为起源地。百家姓你能完整的背出来吗?你还知道哪些历史姓氏起源于南阳?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欢迎和小青年一块探讨哦!.
中华谢氏寻根之地在河南这里
谢姓在中华姓氏中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其主要源流有如下几种,一是源自于皇帝部落,以国名为氏,另外一个源头是源自于炎帝部落的姜姓,出自炎帝后裔申伯后裔的封地谢邑,属于以国名为氏。申国王族子孙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谢氏,是为河南谢氏,史称谢氏正宗,现代谢氏族人大多数尊奉申伯为得姓始祖。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姓氏以及少数民族改姓而来,今日天下谢氏大多还是尊河南谢氏为正。
与中华大多数姓氏一样,谢氏发展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迁徙发展,至晋朝谢氏开始进入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省的一些地方。这些地方的谢氏,有的直接从祖根地迁入,有的则是间接而来,他们植根于江南,不断发展壮大。唐朝至五代,由于朝廷调遣、征战、兵燹等原因,中原地区几次向南方,尤其是向闽越地区大移民,居住在谢氏祖根地河南的谢氏,每次都有族人加入移民行列。到了明朝,谢氏开始逐渐向东南地区发展,明末清初,时局民不聊生,谢氏先人们又开始向东南亚地区迁徙发展。
谢氏的堂号也不少,比较出名的有:威怀、安晋、东山、宝树堂号、陈留堂、会稽堂、东山堂、宝树堂。
作为中华大姓,谢氏后裔集全族力量在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镇东谢营村建有一处规模达80多亩的中华谢氏文化苑,文化苑内有中华谢氏大宗祠,大宗祠核心建筑占地二十亩。
谢氏大宗祠总建筑面积5500平米,是一座以汉代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宗祠,目前牌坊、广场、拦河坝、谢营遗址,功德碑、功德墙,周边花园绿化等均已建成。大宗祠由用于供奉中华谢氏系列先祖的正殿,正门殿,四个角楼,两个凉亭和环殿四周文化展厅组成。中华谢氏大宗祠包括三座大殿:前殿是始祖殿,供奉谢姓始祖申伯公,以及谢安、谢玄等谢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中殿是太公殿,供奉着谢氏远祖姜太公;后殿供奉着中华民族祖先炎帝黄帝。三座大殿之前,有一个开阔的广场,广场前有一口大池塘,布局讲究风水。
2007年,全球谢氏宗亲决定,在南阳市宛城区金华镇东谢营村重建中华谢氏总祠。选址时,从中国风水发源地赣南邀请精通堪舆的宗亲,对谢姓祖地进行了周密、全面的山水地形勘察,决定总祠设在村北古谢水支系的姜氏河畔。2017年5月开工奠基,两年后的2019年6月27日,“中华谢氏大宗祠”终于竣工。
中华谢氏寻根之地在河南这里
谢姓在中华姓氏中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其主要源流有如下几种,一是源自于皇帝部落,以国名为氏,另外一个源头是源自于炎帝部落的姜姓,出自炎帝后裔申伯后裔的封地谢邑,属于以国名为氏。申国王族子孙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谢氏,是为河南谢氏,史称谢氏正宗,现代谢氏族人大多数尊奉申伯为得姓始祖。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姓氏以及少数民族改姓而来,今日天下谢氏大多还是尊河南谢氏为正。
与中华大多数姓氏一样,谢氏发展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迁徙发展,至晋朝谢氏开始进入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省的一些地方。这些地方的谢氏,有的直接从祖根地迁入,有的则是间接而来,他们植根于江南,不断发展壮大。唐朝至五代,由于朝廷调遣、征战、兵燹等原因,中原地区几次向南方,尤其是向闽越地区大移民,居住在谢氏祖根地河南的谢氏,每次都有族人加入移民行列。到了明朝,谢氏开始逐渐向东南地区发展,明末清初,时局民不聊生,谢氏先人们又开始向东南亚地区迁徙发展。
谢氏的堂号也不少,比较出名的有:威怀、安晋、东山、宝树堂号、陈留堂、会稽堂、东山堂、宝树堂。
作为中华大姓,谢氏后裔集全族力量在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镇东谢营村建有一处规模达80多亩的中华谢氏文化苑,文化苑内有中华谢氏大宗祠,大宗祠核心建筑占地二十亩。
谢氏大宗祠总建筑面积5500平米,是一座以汉代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宗祠,目前牌坊、广场、拦河坝、谢营遗址,功德碑、功德墙,周边花园绿化等均已建成。大宗祠由用于供奉中华谢氏系列先祖的正殿,正门殿,四个角楼,两个凉亭和环殿四周文化展厅组成。中华谢氏大宗祠包括三座大殿:前殿是始祖殿,供奉谢姓始祖申伯公,以及谢安、谢玄等谢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中殿是太公殿,供奉着谢氏远祖姜太公;后殿供奉着中华民族祖先炎帝黄帝。三座大殿之前,有一个开阔的广场,广场前有一口大池塘,布局讲究风水。
2007年,全球谢氏宗亲决定,在南阳市宛城区金华镇东谢营村重建中华谢氏总祠。选址时,从中国风水发源地赣南邀请精通堪舆的宗亲,对谢姓祖地进行了周密、全面的山水地形勘察,决定总祠设在村北古谢水支系的姜氏河畔。2017年5月开工奠基,两年后的2019年6月27日,“中华谢氏大宗祠”终于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