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去世,临终前说出不放张学良的原因,张听后泪如雨下
1990年,被秘密囚禁了半个多世纪的爱国将领张学良,终于在上台后重获自由。
但早在1975年去世时,他就已经盼望着能获得自由了,本以为自己和蒋经国私交甚好,能凭着这份情谊换一个自由。
没想到却在去世前,给蒋经国留下了一个不可违背的遗言:不可放虎。
张学良听完后泪如雨下,原来这么多年从未将西安事变忘却,而他也只能继续自己遥遥无期的等待。
重获自由的第十一年,享年101岁的张学良在夏威夷岛安然去世,起起伏伏、毁誉参半的一生终于结束,而他和蒋家父子的纠葛也随着他的离去落下帷幕。
那么他和究竟有什么渊源?为何又能在两人结仇后,与蒋经国私交甚笃?接下来就请大家跟着我一起回到1901年。
张蒋两人的相识这一年张学良刚刚于辽宁出生,是军阀张作霖的第一个儿子,人称“少帅”。
他的前二十年顺风顺水,不管学习还是从军,都按照家族早就规划好的道路前行,直到1930年他与相识。
两人关系逐渐深厚始于两次合作:第一次是东北易帜,另一次是“政治蜜月”。
1928年张学良已经是奉系军阀首领,12月29日他命令东北各省降下北洋政府的旗帜,统一换上南京国民政府的旗帜,并致电全国,宣布自己日后会拥护的统治。
第二次的“政治蜜月”发生在张学良被任命为三军副司令之后,“政治蜜月”期间,张学良起初是赞成“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的,为了和平统一中国,他力挺,并且用实际行动落实的命令。
这一时期他对的忠诚度是百分之百的,称得上是“愚忠”。他确信在“安内”后,蒋必定会“攘外”,并且对蒋回避抗日的想法一无所知,始终认为“安内”后就可以挥师北上,洗去昔日耻辱。
直到1935年张学良的东北军101师于劳山全灭,107师在榆林桥惨败。两次失败损失惨重,张学良的思想开始动摇,怀疑“安内”政策的正确性,以及是否值得付出如此重的代价。
大敌当前,但此时的工作重心仍放在“安内”上,他的动机和态度迫使张学良心理发生变化,怀疑他在借力打力,矛盾由此产生,只不过仍处于萌芽状态。
张学良对“安内”政策态度彻底发生转变是在同年的十一月下旬,这次他又损失了109师。
优秀的军人没有因抵御外敌去世,反而因内战死在了自己人手里,这让他的精神遭受着极大的折磨。于是他下定决心,要用和平手段来解决统一问题。
西安事变始末自此他一边致力于“息内战”、“息内争”,并积极联系人,缓和与的关系;另一边又与虚与委蛇,对他下达的命令避而不战。
但他还是坚定地拥护着的统治,认为两人的政见之争只是一时的,最后必然会走向一致,这也是他后来在西安事变前曾多次尝试说服蒋的原因。
但他长久以来的回避态度已经引起了的疑心,在接到戴笠的暗报之后,对他的不满更是到达了顶点。
但蒋仍旧按兵不动,没有直接对张学良采取措施,只是暗中把“安内”政策的重心转移到了汤恩伯这儿,这样假使他日张学良“叛变”,他的“安内”政策也不会受到影响,此时两人间的矛盾已经一触即发。
归根究底,对的态度是影响两人矛盾激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矛盾爆发的契机。张学良和达成协议后,与同样认为应该先“攘外”的杨虎城成功确立合作关系,并对蒋的“安内”政策一起持消极抵抗态度。
此时张学良的想法已经变成了“攘外后安内”,和一直以来的想法背道而驰,但他并没有选择倒向另一方,“安内”政策多次受挫反而让他迫切想要用快速暴力的手段稳定住国内局势。
1936年十月下旬,用名为“避寿”的理由调兵遣将,暗中部署针对的军队,以此来反击张、杨二人的消极抵抗。的逼迫让张学良感到愤怒,但念在两人过去的情谊,他还是多次诤谏,可蒋的态度让他感觉犹如凉水泼头,被浇了个透心凉。
十二月初,召集张、杨两人会面并提出两个条件:一、继续执行“安内”政策;二、若是不愿,则将两人接管的省份让出,并把他们的军队调去别处。
两人自是不愿,条件一违背了他们和的协议,条件二又意味着会失去抗日战争的主动权。双方谁也不肯妥协,这次会面最后不欢而散。
不久后学生到华清池请愿活动爆发,得知后,下达“格杀勿论”命令,并令张学良去执行。
张学良不愿,在见过学生之后,反而成为他们的代表来与谈判。可蒋的一句话顿时把他激怒了:“你让他们来,来了我就用机关枪打。”
张学良火了,他后来在访谈中回忆道:“当时我心里想的是,你敢开机关枪打学生,我就敢开机关枪打你。”
见张学良态度变了,意识到他或许要做些什么。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深思熟虑之后,张学良最后一次尝试说服他转变想法和政策,失败后不久,便联合杨虎城一起发动了西安事变。
事成之后张学良致电全国,澄清事变原因,并特意向宋美龄、宋子文等人致电,表示自己绝无私心,只是为了联合抗日。这一举措也为他日后留下了一线生机。
宋氏兄妹、南京国民政府代表以及周总理到达西安,在他们的调解下,勉强同意和谈,但得由宋氏兄妹代为谈判。双方经过多次谈判,达成“一致抗日”的约定,并且蒋另需答应周总理提出的六项条件。
只愿以人格担保,做口头承诺,坚决不肯书面签字。出于现实考虑,张学良最终答应蒋的条件,并亲自护送其回到南京。没想到一下飞机,他就被软禁起来,立马翻脸,对此前承诺避而不谈,并向社会各界发布了一则《对张杨二人的训词》。
此时张学良心中仍期望能兑现诺言,为此他写了一封“请罪书”示弱,但这正好落入蒋的圈套,随后他被送上法庭,看着蒋在法庭上演了一出颠倒黑白的闹剧,之后他的风评便急剧下降,与之相反的是成为了全国抗日统帅的领袖人物,大大提高了自己在社会上的形象。
在软禁了张学良之后,本想直接将他解决掉,但在宋美龄的极力劝阻下,他最终转变想法,判处张学良十年的有期徒刑。
次年他又假意将张特赦,实则是把人转移至其他地方秘密关押。虽然和达成了一致抗日的协定,但西安事变一直是他的耻辱,身为多年兄弟的张学良都没能逃过他的报复,更别说另一个发起人杨虎城。
西安事变后,杨虎城的夫人在狱中因折磨致死,他本人被软禁十二年,重庆解放前夕,下令,命手下解决杨虎城及其一双儿女,并且杨的秘书宋绮云和夫人以及他们的幼子“小萝卜头”也相继被害。
君子之交淡如水与此同时,在重庆、贵州等地被软禁了十年之后,张学良及赵一荻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秘密转移至台湾继续关押,先后在新竹、高雄、台北幽禁。在新竹的十年,也是张学良漫长幽禁岁月里度过的最艰难的日子。
大山深处没什么娱乐消遣活动,日常还要被严密管控,除此之外,还被迫写下一篇篇对西安事变的反思,高压之下张学良身心俱疲。
此时转机出现了,张学良等人被囚禁在高雄期间,恰好遇上蒋氏父子也在。他和蒋经国曾在溪口做过半年的“同窗”,奉同一人之命熟读各类“儒家思想”、“民族主义”。两人在身份、背景、性格和经历上很是相似,又出于这段背景,虽未曾谋面,但一直对对方颇为好奇。
其实西安事变不仅改变了张学良的命运,也影响到了那时远在苏联的蒋经国。他在1925年前往苏联留学,学成之后申请回国,但因当时和关系紧张,苏联方面并未批准。
直到西安事变,双方达成合作,苏联和国民政府关系回暖,他才有机会带着妻儿回国。甫一回国,为了扭转他的“布尔什维克思想”,把人送往溪口,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这一举动,竟然是蒋经国和张学良交集的开始。
这么好的机会,张学良自然不愿放过,他向看管自己的人表示请求,透露自己想要跟蒋经国见面的消息。得知他的意思后,蒋经国迫于其父压力没有答应,但却表示日后会有机会。
收到回复的张学良感到一丝安慰,不久后在蒋经国的帮助下,饱受牙痛之苦的赵一荻终于能外出就医。
1958年张学良从周鲸文的谈话中受到启发,开始了自己违心“屈服”的计划,他多次撰写反思文章,蒋经国见他如此便逐渐放松警惕,与他的交集也越来越多,最初的书信往来很快变成互送礼物,还送了一辆汽车给张,并暗中操作允许他偶尔外出游玩。
在蒋经国和宋美龄的通力合作下,张学良终于在两年后被批准前往繁华的台北生活,这也意味着他离自由更进一步了。虽然还是有人跟着、也不许与外人接触,但行动总算不受管控了。
之后的几年,因两人没什么恩怨,加之性格相近,张学良和蒋经国相处得很是融洽,经常约着一起外出游玩,仿佛是一个轮回,张学良又开始和蒋家人称兄道弟,只是当年是,如今却变成了蒋经国。
在张学良的日记中,记录着不少他和蒋经国的往来,他是至情至性之人,面对蒋经国的诚心相待,他也开始为对方考虑。两人的关系虽然比从前亲近了许多,但张学良却愈发谨慎,每逢外出必先向其请示,甚至定下约定:半年见面一次,其余时间电话联系。
张学良的这些措施是为了避免蒋经国受到自己牵连,两人此后真正做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
蒋经国不但对张学良采取宽容政策,还积极为他创造回归的机会。他多次把自己的友人介绍给张学良,还邀请他参加一些公开露面的活动,希望能从社会层面扭转大家对他的看法。
张学良一直以来的心愿就是能重新踏上大陆的土地,但因为现实条件不允许而一直没有实现。但蒋经国牢记他的心愿,特意安排他去到离大陆最近的金门岛旅行,这些做法,实在令人动容,而对于被幽禁许久的张学良来说,感受则更加浓厚且复杂。
1975年去世,张学良感慨良多,一半是因为自己与他的恩怨纠葛终于落幕,另一半则是对自己即将重获自由感到欣悦。
但他不知道的是,临终前早就留下嘱咐,对蒋经国言明,绝不能放归这头东北虎!
张学良知道此事后,真不知自己是该自豪还是愤怒,没想到被软禁了这么久,还把自己看做一头威风凛凛的东北虎。
他盼着重获自由的日子已经盼了许久,在十年之期已满的那天,专门送了一块表给,岂料对方却回赠了一个鸟笼。
1946年他再次送表,这回同意了,但要他答应三个条件:一是承认他发动西安事变是受了蛊惑;二是交还那封在“九一八事变”中发出的不抵抗电报;三是获得自由后只能定居国外。
张学良听完后激动又愤懑,哪有因为爱国反被逐出去的,他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要是答应这三个条件,他还是那个张学良吗?
此事过后,他离重获自由的日子便遥遥无期了,直到1988年蒋经国去世,两年后上台,他才终于被解放。
纵观张学良的一生,所有繁华富贵、功名利禄都终止在了他36岁的时候。
此后的半个世纪,这位名声赫赫的少帅逐渐退出了舞台,但他用自己的自由换取了抗日统一战线,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伤亡,他对国家的统一抗战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2023年还健在的开国将帅还剩三人,最年轻的99岁,最年长的110岁
少将们的人生历程既跌宕起伏,也充满了无数感人的瞬间。他们出身平凡,但在历史的大背景下,选择了成为共和国的石榴树,用他们的英勇和智慧保卫祖国。
在抗日战争时期,文击将军凭借着对大炮的精致研磨,击败了日军。他以政委的身份在晋察冀军区建立了独立炮兵营,并为培养年轻的炮兵骨干而不懈努力。然而,长期的炮兵训练导致他的听力严重受损,晚年时只能依靠助听器交流。这是一个充满奋斗与牺牲的故事,也是一个为新中国的建设默默贡献的典范。
而王扶之少将的人生也是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年轻时他曾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为了加入红军,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而战。他以智勇制胜,赢得了战斗中的胜利,甚至在遇到逆境时坚持到底。在朝鲜战争中,他被石块压住,危在旦夕,但他的信念使他坚持了下来。他的故事充满了坚韧和勇气,让人们为之敬佩。
张力雄少将是三人中最年长的,他的人生也充满了艰辛与战斗。从童年的贫苦,到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再到参加长征,他始终坚持着信仰和坚定的意志。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军人的职责和担当,以及对祖国的无私奉献。如今110岁高龄的他依然健康、精神矍铄,成为全军健康老人的代表。
这三位少将的故事展示了他们对祖国的深爱和无私奉献,他们以身作则,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努力,铸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是少将们坚韧不拔的精神,铸就了中人的骄傲和尊严。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为祖国付出一切的英雄,我们才能够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将自己的力量奉献给国家和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最后的三位开国少将:炮火将军、善意的谎言、全军健康老人》
岁月如流,自1955年在怀仁堂盛大举行的开国大授衔礼仪以来,将近七十载。那些曾在记忆中活跃的开国元老们,现在看来都已离我们远去。
到了2023年的今天,生活在世的开国少将只剩下三位,中将以上的将领已经全数长眠。那么,那些擎起新中国基石的最后三位少将又是谁呢?他们的人生又蕴含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炮火将军
文击将军,原名刘树堂,是河北出身的一位杰出子弟。他的家庭背景富足,属于商人家族,其父是当地颇有声望的大商人,这让他的成长环境足够优质细腻。
然而日本犹如猛兽般冲进了中国的领土,占领了东北的三个省份,文家的商业也随之受到了冲击,整个北方陷入了苦难。就在这个关头,文将军选择了加入中国,凭借他对大炮才华的精致研磨,他加入到了八路军的炮兵连中。
在抗日战争中的战场上,他的迫击炮如同神兵天降,手握其力,他使日军无处可藏,在一次攻坚战中,他用一炮就消灭了对手的指挥室。随后的日子里,在晋察冀军区独立炮兵营的建立,文击如同鹤立鸡群一般被直接提拔成为营的政委。
接下来的几年,他身份虽是政委,没有变,但其职位却如同游戏中的棋子,经过了多次的调动和变动。在抗日战争成功击败敌人之后,土地上崭新的标志即是新立的炮兵学校大队在延安矗立。他虽仍担任政委,但已与过去的身份天壤之别。
后来,这所学校带着千名同学迁徙至东北,并重新命名为东北自治军炮校。1950年,抗美援朝的战火中,文击将军的英勇事迹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激烈的首次战役中,面临着美军犀利的武器,文击将军并无丝毫退缩,在云山战役中,他仅用一架旧式的极具年代感的架子炮,轰炸了对方的战地营地。
战争结束后,文击将军回国,在解放军炮兵学院任职训练部部长及副院长。到了1980年,他升任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同时担任参谋长,他以培养年轻的炮兵骨干为使命。
然而,长期的炮兵训练使他的听力遭受了严重的损害,特别是在他晚年,他的听力几乎全失,只能通过助听器来与人交流。
二、善意的谎言
1935年,当时的王扶之只有12岁。当他目睹红军在战场上的勇猛,他的内心开始酝酿着一个想法:加入红军,为民族与人民的解放而战。然而,身体力行总是事与愿违,年纪轻轻的他被红军劝阻,只得暂时按下心中的热血。
好男儿志在四方,年少的王扶之在1936年已无法压抑内心的热情。他毅然决然地向红军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声称自己已有17岁。红军干部见他身体健壮,信了他的话,于是幸运的王扶之终于如愿以偿的加入了红军。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王扶之依旧前赴后继,他在战争中担任了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测绘股长、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二十二团通信参谋等重要职务。王扶之依赖智勇制胜,屡屡出奇制胜,使日军阵营一筹莫展。他坚韧的精神和无畏的勇气,在抗日战争中树立了赫赫战功。
王扶之参与了许多重大战役,包括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和广西战役。在这一系列战役中,他展现出了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赢得了主战节节胜利的辉煌战绩。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王扶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国家的号召,走向了抗美援朝的战场。在激烈的战斗中,一次山体崩塌,他被石块压在下面,无法动弹。他的生命面临极大威胁,甚至几次在氧气匮乏差点失去意识,但他坚持着:“我就算是死,也要死在战场上。”这种信念激起了他生存的欲望。
当彭老总得知这一情况后,他向援军下达了坚决的命令:“必须要把王扶之他们挖出来,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即便人不在了,也要把他们的遗体给我运回家!”这份决心和急切的怀念为救援行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被石头压垮的黑暗中,王扶之顽强地坚持了30多个小时,直到救援队伍的出现。
尽管这次事件给他留下了疾病,但他却因此避开了死亡的威胁。1964年,王扶之的军衔被升至少将。每当回首自己曾经献给祖国的青春岁月,他都会带着自豪的微笑说:“将青春奉献给祖国,是我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
三、“全军健康老人”
张力雄,一个出生于福建的1913年的男性,是三人中年龄最大的成员。他的童年贫穷而悲凉,家中孩子众多,常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张力雄也正是在这种动荡和艰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
然而时光快转到1932年,张力雄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正式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他随红军经历了历史的浓缩,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战斗,因表现出色得到上级领导的赞誉,并被升职为政治委员。然而,当时局势紧张,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移动。
张力雄,和他所在的红五军一起踏上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征程。在这个艰巨的过程中,他们翻山越岭,经历了十死九生的考验。一路上,走过了数不尽的雪山草地,跨过了无数的江河,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在困顿悲观的气氛中,张力雄的坚韧和坚定,在士兵们中传播开来。
他们口传心颂毛主席的教诲,以此鼓舞着他们,引领他们前行。张力雄将军甘于舍己为人,他甚至把全部食物和具有珍贵营养价值的牛皮腰带都奉献出来,想着让身边的战士能够品尝到“肉的味道”,保存士气体力。
1937年,“高台战役”打响了,这是张力雄记忆最深刻的一场战斗。在那时候,敌军势如破竹,丝毫没有给红五军留下退路。面对逆境,红五军不得不暂时退守到高台据点,同时尽力募集民兵并积极准备。
然而,出乎预料的是,民兵出现了叛变,这一变故让红军元气大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张力雄亦身负重伤。经过几次艰难的逃亡,他才返回了总部,自此,他立誓为牺牲的战友复仇。
在后面的岁月里,张力雄有幸与皮定均相识并成为战友,他们的密切配合,无疑在战争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们取得了多次战果。1955年全军授衔时,张力雄被晋升为大校,这立下了他在军队中深耕尽力,为部队的发展和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印记。
透过历史的长河,1961年,张力雄被再次提拔,晋升为少将。现如今,已经110岁的他依然身体力行,精神矍铄。曾赠送他“全军健康老人”的称号,期待他长寿,使他的英勇事迹得以传承。他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镌刻在人民的心中。
这三位备受尊敬的老将军历经沧桑,他们的人生充满了故事。他们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贡献一生的军旅之路,到全心全意投入到建设荣光的祖国,他们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真诚地热血捍卫着全民的尊严。
他们是历史沉淀的见证者,同时他们也走过了祖国凝聚力量的成长岁月;他们的精神,宛如钻石般熠熠发光,永世传世。他们的事迹将会启迪新一代,激励人们铭记他们那无私奉献、坚定不移的英勇之姿,他们曾是祖国的辉煌,他们是人民的骄傲,他们的光芒会照亮后人的道路。
十二生肖性格说—生肖鼠
十二生肖排首位是生肖鼠。属鼠人出生年:2020年 2008年 1996年 1984年 1972年 1960年 1948年 1936年 1924年。
子鼠:性格开朗、活泼,社交能力强,很讨人喜欢,却又相当保守的。开朗活泼的个性只是易于和别人相处罢了。属鼠具备着敏锐的直觉,生性胆小,警惕性强,内心缺乏安全感,心思细腻,在感情上非常敏感喜欢浪漫,懂得隐忍,包容。所以遇到属鼠的另一半一定要给他/她依靠,及时发现他/她的情绪变化,多沟通交流,避免误会发生,另外属鼠人钱运好,喜收集储藏,善于打理。但会让人觉得不够大气,所以眼光需要放长远一点,不要太过于计较小的得失。魄力和胆量需要锻炼。适合与属猴,属龙,属牛的人做朋友谈合作等,与属马属羊属兔易生矛盾。
属鼠的名人:金庸、邓稼先、刘墉、齐白石、李清照等。
属鼠的明星:郭德纲、周华健、贾乃亮、戚薇、李宇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