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墓地今何在?元帅们去世后都葬在了哪里?苍松翠柏掩忠魂
1955年9月,在北京怀仁堂,共和国将帅大授衔这一盛事的序幕徐徐开启。
中央军委授予朱德、彭德怀、、贺龙、陈毅、聂荣臻、、、罗荣桓、徐向前等人元帅军衔(十大元帅)。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马革裹尸当自誓。
当国难当前,军人们以无畏的牺牲精神,前赴后继奋勇杀敌,挽狂澜于既倒。
这十位元帅均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在国内享有崇高声望。
如今,他们皆已逝世多年,但人们仍时常谈论其巨大贡献和趣闻轶事。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十大元帅逝世后都在哪里安眠,他们的墓都在哪些地方?
十大元帅合照
记住这些地方,常常缅怀革命先辈,可以提醒自己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01 人民的光荣——朱德元帅朱德,1976年7月6日逝世于北京,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在1919年至1949年的三十余年时间内,朱德先后担任多个时期的总司令职务。
他出身于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的一个贫农家庭。
现在,马鞍镇有朱德故居纪念馆可供大家瞻仰、缅怀。
24岁时,一心想去参军报国的朱德终于踏出家门走向了远方,也走出了传奇一生的关键一步——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
虽然入读军校时他的年龄已经偏大,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更加努力地认真学习。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他很快就挖掘出了自己的潜力。
1911年,朱德提前毕业。
之后,他加入了云南新军,并很快崭露头角,见习期刚满就担任司务长职务。
25岁的朱德参加了“重九起义”等革命起义,于实战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
他是唯一一位参加过反清队伍的元帅。
他有勇有谋,品学兼优,受到上司和长者的欣赏,曾一度受邀回到讲武堂出任军事教官。
1915年至1921年期间,他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
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并不乐观,为了寻求革命真理,朱德于1922年远赴德国求学。
那个年代,很多有识之士都开放思想走出国门,去欧洲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革命经验。
为了获得更为先进的经验,朱德离开德国,一度留学苏联。
他与、贺龙都是南昌起义的领导者。
1927年,朱与毛在井冈山会师,他们一起总结出了“十六字方针”,影响非常深远。
这个时期,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早已显露无遗。
遵义会议召开时,朱德头脑清醒,眼光高远,明确支持的正确主张,对张国焘党、红军的错误行为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
抗战开始后,朱德率部赶赴抗日前线,平型关战役、忻口会战都离不开他的身影。
战后,他发表了《论抗日游击战争》,获得强烈反响。
他为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人都听过那首著名的抗战歌曲《南泥湾》。
它就源自“大生产运动”期间朱总司令倡导的“南泥湾精神”,数十年来传唱不衰,早已成为时代的记忆。
朱德与
六十岁生日那天,毛主席为其题词:“人民的光荣”,这是人民对朱德风范的最高评价。
02 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元帅于1974年11月29日逝世。
因他有归葬家乡的遗愿,25年后,后人将其骨灰迁回了湖南省湘潭市乌石峰区安葬。
在外奋战一生,他最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土,这里苍松挺立、山清水秀,是个难得的长眠之所。
1898年,他出生于湘潭县的一个贫农家庭,原名彭得华。
那个年代的贫困农家根本难以负担孩子们读书进学,他也未能幸免,只读过两年书就辍学了。
此后,他做过煤窑工、堤工,小小年纪饱受生活的磨难。
1916年,彭德怀加入湘军,他没有想到,这一入伍就是一辈子。
1922年,他更名为彭德怀,考入了讲武堂,在那里他从一名普通士兵蜕变成一名优秀的军官。
此后数十年,他戎马生涯,屡立战功,声名终于传遍天下。
谁敢横枪勒马,唯我彭大将军。
毛主席此言非常确切。
03 “这个娃娃堪当大任”——林元帅的墓位于蒙古温都尔汗坠机遗址。
井冈山会师时,时任营长的就初露峥嵘了。
他带领部队接连打了几个胜仗,让他的天赋和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1947年11月,他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行平津战役,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04 “军神”——1986年10月7日,元帅逝世于北京。
遵照元帅的遗愿,家人将其灵骨安放在邯郸市将军岭的第一个129台阶处。
有关部门在一旁建起了一座纪念亭,供后辈缅怀。
1892年,生于四川省开县(现重庆市开州区)。
他于15岁时失怙,家道于是中落,被迫辍学务农。
和很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在少年时代,他就已饱尝了生活的苦。
好在他并未甘于平凡。
19岁那年,家里人反对他参军入伍,他自己剪掉辫子,言明要“仗剑拯民于水火”!
他没有食言,苦学必有所成,成为了一代“军神”。
“军神”之名主要来自他如钢意志、铁血作风以及赫赫战功。
在某次战斗中,他身中两弹,其中一颗子弹击穿右侧太阳穴,从右眼眶飞出,身受重伤。
由于缺医少药,他的眼伤被耽误了。
随着时间推移,伤口很快恶化,最后只有剔除眼眶内的腐肉才能保命。
人的眼眶接近大脑部位,轻易不敢进行手术,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意外。
下属们好不容易在重庆城里找到答应为他手术的德国医生沃克。
然而,让沃克震惊的是:因为担心术后影响大脑神经功能,居然拒绝使用麻药!
沃克医生断然拒绝了的要求,觉得他是异想天开。
后来的三弟以家属身份做了担保,沃克才同意了他不使用麻药。
手术中,完全以意志硬扛,一直保持清醒状态。
让沃克医生终生难忘的是,手术中一声不吭的居然暗自数了他用了72刀完成手术。
术后还笑着夸赞他医术高明!
真是非常人行非常事!
在手术现场陪护的王尔常先生亲眼目睹此事,多年后撰文回忆,对刘帅的英雄气概叹服不已。
王先生说,关羽也是喝了麻沸散才做手臂手术,而沉雄坚毅,令那位西医瞠目,超出关羽千百倍!
05 两把菜刀闹革命——贺龙1969年6月9日,贺龙元帅去世。
六年后,贺帅的骨灰被移入八宝山革命公墓。
2009年,他的遗骨被迁回湖南的张家界。
如今,贺龙墓就在天子山贺龙公园内,那里松柏环抱,山川秀奇,静谧安宁。
墓前石碑上刻有夫人薛明亲题的“元帅之墓”。
1896年,贺龙出生在张家界市桑植县的一户贫苦农家。
因为家里穷的叮当响,读了五年书之后,他便被迫辍学,回到家里帮父母做农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山村少年贺龙性子很直、藏不住事。
他怜贫惜弱,经常带着伙伴做一些仗义疏财的事,对于同乡恶势力,他并不惧怕,敢于与之斗争。
天子山贺龙墓地
他“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广为人知。
他带着吃不起饭的老乡与地主、军阀做斗争,屡遭失败,但从未放弃,终于在后来的讨袁护国和护法战争中屡立功勋。
他曾经三次被当地封建恶势力抓入监狱严加拷打,从不服软屈服。
他的身上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很多优秀品质,例如生活简朴,从不贪图享乐。
1929年,贺龙在湘鄂西地区坚持与敌人斗争,军中物资非常紧缺,贺龙与战士们一样都穿草鞋走路。
在一次行军中,贺龙的脚受了伤,一位老乡给他送来一双布鞋。
贺龙很感动,却表示不能收下老乡的好意。
警卫员拗不过那位老乡,私下收了布鞋。
不想此事被贺龙知道后,严厉批评了警卫员。
他坚决不搞特殊化,表示全军上下要戮力同心、同甘共苦。
“穿草鞋的精神也不能丢!”
06 “陈毅是个好同志”陈毅元帅的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内。
1901年,陈毅生于四川乐至。
他从未担任过带有“总”字的有关职务,却被称作“陈老总”——就因为他为人随和、令人亲近。
他是诗人,也是外交家,一些诗作广为人们熟知。
他身上有鲜明的儒将风采。
作为一位外交家,陈毅的外交手段极为丰富,其中有一个特征非常明显——善于借力。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他有一个“围棋外交”的故事非常有名。
冷战时期,时任外交部部长的陈毅面临外交僵局,正在设法破冰,恰逢日本围棋代表团访华。
说来也巧,他本就是政坛出名的围棋迷,于是灵机一动,亲自下场与日方棋手手谈一局。
他就用这样巧妙的方法拉开了两国“围棋外交”的序幕。
因为具备文人气质,他受到很多文艺圈朋友的喜爱,曹禺说他性格可爱,夏衍为他的妙语连珠心折。
有一句名言被很多人熟知:“陈毅是个好同志。”
柳亚子称赞他为“文武全才”将军。
07 “政治元帅”——罗荣桓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元帅病逝于北京。
因他长期从事政治部工作,成绩斐然,大家都亲切地称他是“政治元帅”。
毛主席常说他是个老实人。
罗荣桓去世后,主席写下一首悼诗,感伤道:“国有疑难可问谁?”
罗元帅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他夫人去世后,与其合葬在一起。
罗荣桓的父亲是一位秀才,是那个年代的高级知识分子,对于儿子的教育十分重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少年罗荣桓酷爱读书学习,经常手不释卷。
那是一个炎炎夏日,小伙伴都回家午睡去了,小罗荣桓却舍不得放下手中书本。
为了乘凉,他爬上了池塘边的老柳树,依靠枝叶躲避正午的阳光。
不想他看书太过入神,身子一歪掉入了池塘,因此落得一个“书呆子”的外号。
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哪怕是在战争年代,他也没有放下书本,对知识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
可不要认为这是一名简单的书生,他下马能文,上马能战。
战争时期,他曾带领部队成功开辟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参与指挥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立下了不朽功勋。
建国后,他长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作出了很多贡献。
罗帅极善处事,手段高明,眼光长远。
同僚们赞叹:罗荣桓齐家、为政都不含糊,当为我辈表率。
08 “布衣元帅”徐向前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元帅逝世于北京,享年89岁。
徐向前元帅墓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将军岭,与元帅做了邻居。
按照元帅遗愿,后人将他的骨灰安放在将军岭的第二个129级台阶上,一旁立有全身像——他手持望远镜,遥望莽莽太行。
1901年徐向前生于山西五台,少年时代,他因家贫失学做了杂货铺学徒。
三年后,18岁的徐向前考入山西国民师范,毕业后,他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由于他思想“激进”,经常宣传爱国主义和反封建思想,被担心惹祸的校领导辞退。
1924年,他成为黄埔军校的首批学生,自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徐帅的生活审美情趣很高,是一个多面手,小到缝缝补补,大到吹拉弹唱,戏曲、摄影、书法无所不爱。
徐向前的手很巧,战争年代中,他自己动手缝补衣服。
他还自己动手织了一件毛背心,一穿就是30年。
他的话不多,但深得生活真趣,生活简朴,为人低调接地气,一生只说山西话,身上没有“官气”,人称“布衣元帅”。
09 国防科技奠基人——聂荣臻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元帅与世长辞,享年93岁。
他辞世后,参与缔造新中国的十大元帅都已陨落。
聂帅生前最爱松柏不畏严寒的品格,遗体被火化后,后人将一部分骨灰撒埋在八宝山公墓一棵翠柏下,墓地位于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内。
聂帅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1899年,聂荣臻生于重庆市江津区。
聂父给儿子取名荣臻,字福骈,乳名双全,名好字也好——聂帅戎马一生多次亲历险境甚至绝境,却很少受伤,成为活着的传奇。
中学时期,聂荣臻就成为一名爱国的热血青年,积极步入进步学生行列。
提起聂帅与夫人张瑞华64载的“超金婚”,他们感情深厚恩爱到老,各界名人无不称羡。
10 大事不糊涂——1986年10月22日,元帅逝世,亲自主持追悼会。
次年,叶帅的遗骨被安放在广州红花岗烈士陵园。
,1897年生于广东梅县区,原名叶宜伟。
1917年进入云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追随先生,投身于革命。
1924年,参与创建黄埔军校,就在这个时期,他加入了我党,自此为革命奉献了一生。
毛主席曾夸奖:“吕端大事不糊涂”,总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很有原则。
结语元帅们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他们的功绩震烁古今,值得国人永远感恩和铭记。
他们的优秀品质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榜样。
岁月从未静好,只因为有人负重前行,只是因为有十大元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奉献自己的一生、无私付出,这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平静生活。
向他们致敬!永远缅怀他们!
这些墓地前的照片无声地诉说着:海上的屈辱终成历史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中号 作者:亦安
日前,一段热传的视频令很多人动容,视频的拍摄地在英国纽卡斯尔市圣约翰墓园,也是北洋水师水兵安葬地,视频中墓碑前摆放着一束束鲜花,还有一张张“福建舰”下水的照片。
最好的告慰,就是曾经的愿望,终成现实。
1881年和1887年,两批北洋水师官兵满怀救国图强的信念,赴英国纽卡斯尔接收从当地订购的军舰。期间,袁培福等5名年轻水兵不幸殉职,客死他乡,被安葬在纽卡斯尔圣约翰墓园。这五座墓碑都是中式样式,与当地人的墓碑相背而立,面朝东方,远眺故乡。
而今,在他们的故土,第3艘航空母舰已经下水。屈辱的历史终已成为过去式。
辽阔的海洋,有过屈辱,也曾有过盛大的辉煌。曾几何时,中国很早就跨进海洋时代。
600多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皇家船队,七下西洋,造访了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率先实现人类历史上壮丽辉煌的洲际远航。
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首航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早9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在世界史上,这些航海总是与探险、发现、征服、掠夺联系在一起,然而郑和的航海既没有野蛮的征服与掠夺,也没有血腥的摧残和杀戮。郑和下西洋一路播撒和平友谊的种子,与各国互通有无发展贸易,传播借鉴交流文化,观天测地绘制海图,造船航海振兴科技,留下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
然而,当海禁、闭关锁国的政策接踵而至,昔日的佳话也都戛然而止。
甲午海战爆发后,在黄海海战中,指挥北洋水师“致远”舰的邓世昌在弹尽舰伤的情况下,毅然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猛撞过去,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240余人,仅有7人获救。这支存在不足八年被称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近代海军,折戟沉沙。
据统计,战争以来,中国先后遭到海上入侵470余次。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用两亿三千万两雪花银为“甲午之败”买单,留下一个民族百年犹痛的伤口。屈辱从海上来,一次次不平等条约将中国拖向了几近亡国的深渊。大海在无奈中一次次被染成了血色,眼睁睁地看着它守护的热土满目疮痍。
亡国灭种之危也终于让人们睁开双眼,实实在在掂量出“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的分量,实实在在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放弃海洋就是放弃未来,放弃海洋就是放弃国防。
知耻而后勇。面对沉痛的民族灾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一次次图存图强的探索,最终迎来了曙光。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在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人民海军从这里扬帆起航。
人民海军几乎是从一张白纸上起步的。1950年,新上任的海军司令员肖劲光风尘仆仆赶往刘公岛考察,随行人员向当地渔民租了一条小船,渔民在得知租船的是海军司令员时,不禁质疑地问道:“你一个海军司令还要租我的渔船?”渔民的笑谈,却是海军先驱者们心中的“痛”。
海军建设的开拓者们踏上了艰难的探索之路。第一支快艇部队、第一个航空兵师、第一个潜水艇支队……海军的海上战斗力量从空中到海上、从水面到水下、从海岛到海岸,迅速成长为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海上战斗力量。
一步又一步,远征大洋的号角愈发嘹亮,人民海军加速驶向深蓝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五星红旗,在蔚蓝的海面上随风飘扬。
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此后首艘国产航母、新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先后下水。2022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命名仪式举行。
从白马庙建军到南海大阅兵,从小渔船到第三艘航母下水,从有海无防到挺进深蓝,人民海军写下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
一路走来,和平的基因始终在人民海军的血脉中传承。正如数百年前,郑和航行给世界带去和平友谊,21世纪的人民海军依然是和平的播撒者,人民海军这支和平之师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航迹越来越远。
2008年12月26日,由武汉舰、海口舰、微山湖舰组成的海军首批护航编队开启了人民海军的“护航时代”,此后的13年间,人民海军已派出40批100余艘次舰艇参加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完成1480批7000余艘中外船舶护航任务,解救、接护各类船舶近百艘;驻吉布提保障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更是为海军护航、维和、人道主义救援,以及维护国际战略通道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先后9次走出国门,航行24万余海里,服务43个国家和地区、23万余人次……
伴随着一串串纵横往来的壮美航迹,人民海军拥抱世界、传递友谊、维护和平,展现着新时代中队的责任担当。
在中国航海日18周年之际,祝福我们的航海事业更加蒸蒸日上,期盼人民海军继续向海图强,再创新的辉煌。
(钧正平工作室·中号出品)
四川|罕见,填补空白!成都平原发现春秋时最大墓地,出土大量可复原陶器
航拍图。
今天上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在成都市郫都区犀浦街道发现一处周代遗址-犀园村遗址,该遗址是成都平原少有的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连续发展的遗址。
遗址主要可分为西周聚落和春秋墓地两个发展阶段,其春秋时期的墓地是目前成都平原发现的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墓地。该遗址的发现对于成都平原周代文化细化时间维度、复原历史文化面貌、重现社会组织形式、揭示丧葬习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清理西周春秋墓葬80余座
出土柳叶形剑、印章等蜀文化器物
发掘现场负责人熊谯乔介绍,2020年10月,为配合犀方路小学建设项目的建设,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郫都区文物保护所对该项目地块进行了文物勘探,在项目红线范围内发现一处先秦时期的聚落遗址。
经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文物局批准,2021年3月至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详勘和抢救性发掘,确认项目地块内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证实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的遗址。
此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出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的墓葬80余座、房址10余座、灰坑60余个、灰沟3条、窑1座、灶1座等,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石器、陶器等遗物,青铜器主要有剑、鐁、带钩、印章、敦等,其中,柳叶形剑、印章等都是典型的蜀文化器物。
熊谯乔认为,从遗迹和遗物来看,该遗址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西周中晚期,该阶段的遗迹为大量的房址、灰坑、窑址、灶等生活类遗迹以及少量的墓葬,遗物主要为罐、瓮、盆等生活类陶器,说明该遗址在这一阶段是作为居住址使用。第二阶段为春秋时期,该阶段的遗迹为大量的墓葬以及少量的灰坑、灰沟等,遗物主要是随葬用的青铜剑、磨石以及陶罐等,说明该阶段主要是作为墓地使用。
柳叶剑。
可围合西周建筑15座
柱洞内埋藏钻孔的卜甲
犀园村遗址发现了大量西周时期的建筑遗存,主要分为基槽式建筑和柱洞式建筑两种。在发掘区内,发现了可合围建筑多达15座,同时还发现一些柱洞内埋藏了钻孔的卜甲,基槽内放置了完整的陶罐。大规模的建筑群和特殊的奠基行为表明该聚落等级应该不低,应该是一处中心性聚落址。根据遗留下来的残垣断壁,我们可以想见,当时该聚落鳞次栉比、人声鼎沸的盛况。
到了春秋时期时期,该遗址主要作为公共墓地使用。墓葬中出土了大量柳叶形剑,体现了古蜀亦农亦兵的社会组织形式。柳叶形剑器形小巧、造型古朴,是最具蜀地特色的武器。而敦一般认为是楚文化的典型器物,此次,在成都平原的东周墓葬中也有发现,体现了蜀国与楚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可复原的陶器,有罐、盏、豆、器盖等,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质和时代特征,填补了成都平原春秋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这批东周墓葬还有一大特色,便是普遍存在随葬鹿骨。随葬部位主要是肢骨,另有少量的下颌骨和脊椎骨。各墓随葬鹿骨数量多寡不一,多者十余件,寡者仅一件。鹿在古蜀社会中显然具有财富象征和祭祀的意义,在成都平原,将鹿用于祭祀的现象早有渊源,在金沙遗址祭祀区就发现过大量鹿角。随葬动物与经济生活紧密相关,大量鹿骨的发现反映了当时狩猎业的发达,表现出狩猎在古蜀人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青铜敦。
层位关系清楚,遗物丰富
可作成都平原春秋墓葬标尺
“该遗址的主体年代为周代,历时性长,是成都平原少有跨越西周、东周的的先秦遗址。”熊谯乔说,“该遗址此次发现了80余座春秋时期墓葬,层位关系清楚,出土遗物丰富,可以作为成都平原春秋墓葬的标尺,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墓地排列有序,朝向统一,显然经过精心规划,表明该区域是一处重要的公共墓地,对于深入研究成都平原古蜀先民的丧葬习俗、礼仪制度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熊谯乔认为,该聚落在西周时期为居住址,东周时期为墓地,这种历时性的变化正是探讨聚落变迁及其背后动因的绝佳材料,对于分析和研究古蜀聚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范本。
从目前考古材料看,古蜀人的发展经历了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晚期蜀文化四个阶段后秦并巴蜀,蜀地逐渐融入了汉文化的之中。犀园村遗址正好处在以宝墩遗址、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等为代表的早期蜀文化向以商业街船棺葬、新都马家木椁墓、双元村墓地等为代表的晚期蜀文化过渡的关键节点上,西周、春秋二叠层的发现意义重大,为建构和完善成都平原先秦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提供了重要材料,有助于深入探讨十二桥文化、新一村文化相互间的演变关系。
作者:付鑫鑫
图片: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编辑:赵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