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1840年,英国发动了战争,当时中国的广大爱国官兵和三元里人民进行了英勇抗争,但由于清政府的妥协,战争最终失败。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时期,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觉醒,他们开始探索“师夷长技”的道路,把目光投向了国门之外。
1856-1860年间,英法两国为了扩大侵略利益,再次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战争。美俄两国也趁机入侵。这四个国家分别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失去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列强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扩大到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国历史常识:《南京条约》
1842年,英国舰队开进长江,先后攻占吴淞、上海、镇江,并进围南京。清政府在侵略者的这种凶焰面前吓破了胆,决心更加公开地走向同人民群众的坚决抵抗相反的道路,向侵略者屈膝投降,并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江宁就是现在的南京,所以《江宁条约》也叫《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共有十三款,主要有以下几条:①中国割让香港岛。从此以后,香港就成为英国侵略中国的军事和商业基地。②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在这些通商口岸,英国可以派驻领事等官。这样,封建中国的门户被打开了。③中国赔款两千一百万银元。④中国抽收进出口货的税率,要“秉公议定”。这就是协定关税的开始,有了协定关税的特权,英国资本家可以在中国市场上大量出售商品,来排挤中国的手工业生产,控制中国的市场,并且可以从中国掠取大量廉价的原料。⑤英国商人在各口岸可以自由地和中国商人交易,不受任何限制。从此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和中国商人接触,选择和培养他们的代理人。
1843年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其中除了具体地规定了《南京条约》的一些细则外,还增加了一些新条款,主要有:①领事裁判权,规定凡英国人和中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这就是说英国人在中国犯罪,不受中国法律制裁,有这一条规定,侵略者就可以在中国领土上横行无忌了。②片面的最惠国条款,规定中国政府“将来设有新恩施及各国,应准英人一体均沾”。根据这个条例,任何侵略者在中国获得特权,英国同样可以享受。
总之,《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丧失了独立国家的地位,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美珍)
清朝是怎样一步步把香港割让给英国的?过程让人无语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之《回归》单元,由著名导演薛晓路执导,还原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盛况。
在电影里面,大陆工作人员和香港同胞勠力同心,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就为了保证香港在分离154年之后,分秒不差地回归祖国怀抱。大量努力的背后,凝聚了他们共同的心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抚今忆昔,我们不妨来看看,当初清朝是怎样一步步把香港割让给英国的。
1840年6月,第一次战争爆发。在英国的坚船利炮面前,清朝军队节节败退,几乎没有取得一场像样的胜利。1842年8月29日,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著名的《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又称“万年和约”“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第三款规定:
“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这段话讲得很客气,意思是:英国商船远涉重洋,在中途损坏需要修补,清朝皇帝恩准将香港岛送给英国,让英国商船能够在香港岛修补商船、储存物料等。
无论如何,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将面积约80平方公里的香港岛从清朝割走了。
我们知道,19世纪初的香港,归广州府新安县管辖,是一个人烟罕至的荒岛,上面散乱地居住着一些渔民。对于地大物博的清朝来说,这点地方确实算不了什么。可对英国来说,却很重要。
从19世纪以来,英国一直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他们迫切地需要在中国沿海一带选择一个殖民地,将它开发成与中国以及其他远东诸国开展贸易的商埠。为此,英国在中国沿海寻找了很久,最初考虑的是宁波,接着又看上了舟山,最后还是选定了香港。
英国毕竟是海洋国家,眼里很好。在中国沿海各地中,香港的确是最优良的天然港口。
英国占领了香港岛后,任命了总督,成立了香港殖民政府,设立了行政局、定例局和最高法院,确定了香港的基本政治构架。然后,对香港岛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
可是,面积只有80平方公里的香港岛,对英国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又看中了被维多利亚港三面包围的九龙半岛。
1856年10月,英国联合法国发动了第二次战争。1860年2月,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派兵强行占领了九龙半岛,形成既成事实。3月21日,两广总督劳崇光在英队的压力之下,被迫与巴夏礼在广州签订了一份协议,将面积约11.1平方公里的九龙半岛“永租”给英国,每年租金为500两银子。
这项协议虽然没有得到清朝政府的正式承认,可英国会让煮熟的鸭子飞了吗?没有的事情。
当年10月24日,清朝全权议和大臣恭亲王奕訢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签订了《北京条约》。其中第六款约定:
“前据本年二月二十八日大清两广总督劳崇光,将粤东九龙司地方一品,交与大英驻扎粤省暂充英法总局正使功赐三等宝星巴夏礼代国立批永租在案,兹大清大皇帝定即将该地界付与大英大君主并历后嗣,并归英属香港界内,以期该港埠面管辖所及庶保无事。”
这款约定追认了两广总督劳崇光与巴夏礼在广州签订的协议,并由“永租”改为割让(并归英属香港界内)。这就是说,英国人连每年500两银子的租金都不用给付。
通过《北京条约》,英国正式从清朝割走了九龙半岛。你看,第二次战争的起因,与香港没有任何关系;可第二次战争的结果之一,却导致了清朝将九龙半岛永久性割让给了英国。
香港岛和九龙半岛总面积只有90多平方平方公里,不能够填饱英国人的胃口。英国人还有更大的野心。
1895年,清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败给了日本,并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那以后,西方列强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3月,法国向清朝提出,要“租借”中国南部海岸的城市广州湾(今湛江),在那里建立煤栈。
英国见机会到了,趁机提出,如果清朝同意法国的要求,那么他们也要按照“利益均沾”的原则,对香港界址进行扩展。那时候的清朝,既惹不起法国,更惹不起英国,干脆答应他们的所有要求:将广州湾 “租借”给法国的同时,允许英国对香港界址进行展拓。
当年6月9日,清朝全权代表李鸿章、许应马癸与英国公使窦纳乐在北京正式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条约规定:
“溯查多年以来,素悉香港一处非展拓界址不足以资保卫,今中、英两国政府议定大略,按照粘附地图,展扩英界,作为新租之地。其所定详细界线,应俟两国派员勘明后,再行画定。以九十九年为限期。”
这一块新展之界,就是后来所称的“新界”。新界陆地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是香港岛和九龙半岛总面积的10倍。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明确新界是“租借”给英国,而且约定租期为99年,但条约里没有明确租金的数额。软弱无能的清朝政府自然也不敢向英国索要租金。
于是,从1842年到1898年,清朝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3个条约,将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在内,总面积达1092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了英国。
【参考资料:《清史稿》《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
勿忘国耻,《南京条约》签订日,从战争看中国的崛起与挑战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结束了持续两年多的战争。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被外国侵略者打败,被迫割地赔款,接受不平等条约的屈辱事件。战争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既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苦难,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启示。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探讨战争对当今中国有什么启示作用。
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战争是英国为了打破清政府对外贸易的限制,强行向中国推销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英国在18世纪进行了工业革命,需要一个广阔的市场来消化其过剩的工业产品,而中国则是一个拥有四亿人口、丰富资源、巨大需求的潜在市场。然而,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允许在广州进行有限的贸易,并且只接受白银作为交易货币。这使得英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遭受了巨大的逆差。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贸易状况,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利用中国人民对上瘾的弱点,获取大量的白银。贸易给英国带来了巨额利润,但也给中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不仅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也破坏了中国社会的经济秩序和道德风气。还造成了中国大量白银外流,导致货币紧缩和通货紧缩。
清政府意识到危害后,采取了一系列禁烟措施,其中最著名的是1839年由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事件。林则徐没收并销毁了英国商人存放在广州外岛上的约2000箱。这一举动激怒了英国政府和商人,他们以此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并派出海军舰队进攻中国沿海城市。
1840年6月23日,英国海军少将乔治·埃利奥特率领47艘军舰抵达珠江口外,开始了战争。清政府派出了由伍秉鉴、关天培等人率领的水师和陆军,与英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然而,由于清军装备落后,指挥无能,士气低落,不敌英军的火炮和蒸汽船,屡战屡败,节节溃退。英军先后攻占了广州、厦门、宁波、定海、虎门、南京等地,威胁北京。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在南京签订了《南京条约》,正式结束了战争。《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规定了以下内容:
· 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两白银,其中600万两为赔偿销毁的,1200万两为赔偿英国在战争中的损失,300万两为赔偿英国商人在广州的损失。
· 清政府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作为其永久属地。
· 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作为通商口岸,并允许英国在这些地方设立领事和租界。
· 清政府同意与英国进行平等的外交往来,并派遣全权大臣与英国签订商约。
· 清政府允许英国商人以最惠国待遇享受清朝与其他国家签订的一切优惠条件。
《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这一条约不仅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经济利益,也打击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南京条约》还引发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和侵略战争,使中国陷入了一百多年的黑暗和苦难。
战争对当今中国的启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使中国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王朝变成了一个开放进步的现代化国家。战争对当今中国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 战争启示我们要坚持爱国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痛的一幕,它使中国遭受了外国侵略者的欺凌和掠夺,失去了大量的领土和财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战争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反抗精神,从林则徐、魏源、洪秀全、、等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志士,到今天的中国和中国人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不懈奋斗。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观。我们要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形式的和干涉,维护国家利益和荣誉。
· 战争启示我们要坚持创新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战争暴露了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与西方列强的巨大差距,也激发了中国人民追求富强、求知进步的强烈愿望。
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艰苦奋斗和创新变革,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跨越。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决定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能否走在时代前列的关键因素。我们要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 战争启示我们要坚持开放合作,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战争是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和剥削的开始,也是中国与世界接触和交流的开始。战争后,中国逐渐走向开放和融入世界,在与世界各国进行友好合作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中国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了3500万同胞,在联合国成立后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在改革开放后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超过30%的动力,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为全球抗疫合作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特征,也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坚持开放合作不动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多样化。
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使中国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王朝变成了一个开放进步的现代化国家。战争对当今中国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它教育我们要坚持爱国主义、创新发展、开放合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他是清朝最忠烈的高官,被英国佬羞辱,最终绝食而死
十九世纪中叶,是华夏大地多灾多难的时期。在西方列强的轮番欺侮下大清帝国元气大伤。
1840年6月,英国政府以虎门销烟等为借口,派出海军少将懿律和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的远征军发动侵华战争。以47艘舰船,4000官兵封锁了广东的珠江出海口。战争就此开始。
英军攻陷虎门炮台,溯江而上直逼广州。在以炮火逼迫朝廷派来主持军事的奕山签订城下之约,赔偿600多万银元后,英国方面仍嫌不够,继续北上攻击福建,浙江沿海,进而攻占吴淞口,沿长江进犯。攻陷镇江后,接着陈兵南京下关江面。
在英军坚船利炮的威胁下,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除了赔款2100万元外,还有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以及割让香港岛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款。
西方强盗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在外强中干的东方大国身上尝到了甜头,随后的讹诈便接踵而至了。14年后,英国人再次卷土重来,这次它还带来一个同伙法国,在另外两个帮凶美﹑俄的支持下更加明目张胆。
01
1856年,第二次战争爆发了。这场持续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要论引发的原因,其实还是第一次战争留下的祸根。
当时,《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华盛顿,美国人以在广州禁烟运动中,美国商的利益也受到损失为由,要求得到与英国同样的待遇,他们软硬兼施,讹诈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
而这个条约的最后一款中,有“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的内容。
时间到了1854年,《南京条约》期满12年,英国想在中国攫取更多的利益,就无理地以上述《望厦条约》中的那段话为借口,要求修改《南京条约》。
在其中加入:中国全境开放通商,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无理要求,遭到清朝的拒绝。
奉行闭关守国的大清朝并不希望外国人进入中国经商,所以同时也拒绝了法国、俄国和美国的相关要求。这让西方强盗们十分恼火,伺机再度下手。此时,恰逢中国国内爆发太平天国运动,不仅牵制了清朝大量的军队,而且国家经济也受到重创。
02
英国人首先为动手找到一个理由,那就是制造了一起“亚罗号事件”。
1856年10月初,从厦门开来一艘名为“亚罗号”的中国商船,停泊到广州黄埔港。这是一艘100吨的具有欧式船壳和中式帆篷的三桅帆船,船主是香港华人,船上的水手也都是中国人。
亚罗号因为曾经被海盗掳走过,为了船舶的航行安全和走私方便,逃避中国官方的检查,船主将船向英国香港殖民地当局登记过。
8日早晨,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带着60个士兵来到亚罗号船上。根据之前接到的报告,此船上的一名水手正是臭名昭著的海盗梁明太。
兵丁们捉拿下12名华人船员时,混乱之中船上的信号旗被扯下了。不过,狡猾的英籍船长肯尼迪在中国水师离开后,却突然升起了米字旗。
这让英国人找到了借口,随后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受英国驻华公使、香港总督包令之命,捏造中国兵曾侮辱船上悬挂的英国国旗,以及不经英国领事的许可拘捕船员,向中国方面提出强烈抗议。要求释放全部12名水手,并且在48小时内由两广总督出具一份书面道歉。
两广总督叶名琛严词否认当时船上张挂任何国旗,并反过来质问巴夏礼,为什么干预这桩由中国巡捕在中国港口拘捕中国水手的案件,而且此船的船主也是中国人。叶名琛当时并不知道,其实当时亚罗号在香港的登记已经过期。
巴夏礼不满叶名琛的答复,于是下令扣押了一艘中国兵船作为赔偿要挟。虽然查明12名水手中有粱明太和粱建富两个海盗,但是在英方无理纠缠下,僵持一段时间后,22日,叶名琛无奈作出让步,放回了拘捕的全部船员,但断然拒绝道歉。
03
蓄谋已久的英国人当然不是只为了这条小船。第二天,英舰就突然闯入虎门海口,进攻珠江沿岸炮台,第二次战争爆发。
三天之内,英军接连占领了虎门口内各炮台。27日,英舰悍然炮轰广州城。叶名琛针锋相对,他发布告示,鼓动军民凡见滋事英匪,痛加剿捕,格杀勿论。
这个叶名琛,出身于湖北汉阳的书香门第。少年有为,18岁不到就考取贡生,26岁中进士。38岁就当上了广东巡抚。1852年实授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
面对洋人的蛮横挑衅,他态度强硬,可是却缺少策略和变通。作为一代封疆大吏,他也没有运筹帷幄的指挥才能。他对洋人的侵略因此也被认为只是采取了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政策。
当英军三艘军舰攻占广州东郊的猎德炮台时,正在观看武乡试的叶名琛闻讯后却说天黑后他们就会离开,下令广东水师后撤,不准开炮还击。第二天广州南郊珠江对岸的凤凰岗等炮台也被攻占,他还是不动声色。
可是叶名琛并不是成竹在胸,虽然他也积极备战,下令整备民团二万多人。他的镇定自若主要是源自他在总督衙门建的供奉着吕洞宾和李太白的“仙馆”,一切军事行动取决于占卦。这次是两个大仙告诉他,过了十五日便安然无事了。
没想到,29日下午约100名英军便攻入广州城,直接冲入两广总督府。幸亏当天叶名琛躲到旧城的巡抚衙门,才未被捉住。
广州民众对于外来的侵略有着不甘屈服的传统,在第一次战争中,三元里的民众自发的武装斗争就让英国人吃过苦头。
这次一度攻入城内的英军,在广州军民奋起抗击下,抢掠广州督署后退出城去。叶名琛随后悬赏,号召民众乡勇“杀夷夺船”。
广州民众开始各种抗敌行动:民团用装满火药的沙船袭击岸边的英军军营。将竹筏点燃后飘向英舰旁边。一艘英国邮轮被民船围困后,十余名船员被杀。广州十三行洋行也被市民们付之一炬,反之,英军也焚毁了数百家店铺民房。
广东水师也发动了袭击,炮击英舰,骚扰英军补给船。1857年1月,英军因为兵力不足,被迫退出珠江内河,等待援军到来。
广州发生的事件传到伦敦。3月,英国政府派遣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率领一支海陆军来到中国,同时向法国政府提出联合出兵的要求。
04
法国这时也找到一个发动侵略的借口,就是所谓的“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违反规定,私自进入中国内地活动。并且包庇教徒抢掳,从而激起了民愤,被广西西林县知县连同20多个教徒一起逮捕处死了。
法国驻华公使多次要求道歉赔偿,被拒绝了。这让法方迅速和英国结盟。
1857年12月,英法侵略军5600余人(其中法军1000人)在珠江口集结,准备大举进攻。美、俄两国的公使也赶到香港,与英、法合谋。
广州城被封锁后,叶名琛在城内贴出公告要市民躲藏。12日,英法联军发出以10日为限的通牒。要求允许进入广州城;赔偿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的损失;清朝政府派代表与英、法进行修约谈判。否则就要武力进攻广州。
此时叶名琛仍然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反而认为英法无计可施,是在求和。两天后他断然拒绝了英法的要求。月底时再次拒绝了英国海陆军总司令限广州清军退出90里外的来函要求。
叶名琛见英法联军没有动作,27日更是盲目乐观地奏报朝廷称英夷技穷力竭现已求和,让咸丰皇帝信以为真。
可是现实却给了叶名琛当头一棒,28日,英法联军便炮击广州,并迅速登陆逼近城下开始攻城。叶名琛能够调动守卫广州的兵力有限,因为南方军队大多被调去与太平军作战,而民团的战斗力显然不足。
清军中虽有都统来存、千总邓安邦等将领率部顽强抵抗,邓安邦还曾率500名粤东勇士,在东郊三室墟战斗中打退英军。第二天广州还是失守了。
广东巡抚柏贵和广州将军穆克德讷投降敌军,并在洋人的联军委员会监督下继续担任原职。叶名琛在次危难时刻倒是表现出气节可嘉,当时英法联军炮轰两广总督府,清军兵勇逃窜一空,叶名琛仍坐在衙府中批阅文件。
29日,上午城墙被攻破,午后战斗停止,广州沦陷了。当时城内街道上都是逃难的市民,叶名琛却坚持留在城中不走。
05
第二年1月初,英法联军在广州城内逐一搜查各个衙门。其时,叶名琛正在左副都统署的后院,当敌军搜查到前院时,他拒绝了手下要他逃跑的劝说,结果被敌军发现后从容被俘。
英国人将叶名琛掳到停泊在香港的无畏号军舰上。在军舰上生活了48 天后,即被押往印度的加尔各答。叶名琛确实是“不走、不降、不死”,他不自杀殉国,为的是能够见到英王,可以与之当面理论。他自比汉代出使匈奴“留胡节不辱”的苏武。
尽管叶名琛已经被清廷当作替罪羊抛弃,他依然表现出国家重臣的凛然之气。在印度一年多的日子里,他还常通过印度报纸中获取有关中英战争的消息。
他只吃自己带去的粮食,不吃英国人的食物。1859年当从家中携带的食物吃完后,他便绝食而亡。作为晚清死于抗敌的地位最高的朝廷大员,虽然人们对他的褒贬不一,死得也算壮烈。
英法联军控制了广州后,1858年4月便转而北上威胁大清京城,之后便有了大沽口战役和火烧圆明园,以及随之而来的诸多不平等条约。尤为无耻的是沙俄趁火打劫,抢走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