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阁在夫妻宫(凤阁在夫妻宫是什么意思)

“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男欢女爱的背后是国破家亡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据《南唐书》作者马令考证,此首词为描绘李煜与小周后私会的情景。其中“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尤为生动。透过词句,仿佛能看见这位急赴情郎之约的女子,以风姿绰约的步态行走于石阶之上,面目含羞、心内慌张,激动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说起李煜,首先想到的是他“千古词帝”的盛名,和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尤其创作于南唐亡国之际的后期作品,更是境界开阔、凄凉哀婉且意境深远。

然而,了解这段历史的话,再细品词人的前期作品。一首《菩萨蛮》,便仿若一面千年前的镜鉴,正面映着欢愉,背面折射出的,却是那场痛彻心扉的生离死别、国破家亡。

大周后之死,人生失意无南北

词本为“艳科”,表达男女之情,是司空见惯的主题。但李煜词,却因作者身份的特殊性,而具备独一无二的排他性。这首《菩萨蛮》,以皇帝的视角和感受,而非常人,抒发男女间不敢公开的恋情,所以更加耐人寻味。

皇帝为何还需要偷情?很多人有所不知,在小周后同李煜幽会的背后,有另一个人幽怨的眼神,那就是小周后的姐姐大周后。

大周后剧照

大周后小名娥皇,比小周后大14岁,于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册封为后;小周后名字本无记载,但据史学家考证,其小名或为女英。娥皇同李煜成婚之时,女英方才5岁。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娥皇生病,加之幼子意外夭亡,遂病情加重。马令《南唐书·昭惠周后传》原文写道:

李煜朝夕相伴,衣不解带,药必亲尝。

但又据多种史料记载,娥皇病情恶化,实则与女英借探病之由入宫有关。李煜暗中将女英纳为姬妾,娥皇知道后非常愤恨,面壁而卧,至死不肯回头看女英一眼。陆游《南唐书》卷十六:

或谓后寝疾,小周后已入宫,后偶见之,惊曰:“汝何日来?”小周后尚幼,未知嫌疑,对曰:“既数日矣。”后恚怒,至死面不外向……

当然,李煜对大周后的感情也是极为真挚的。娥皇逝后,他悔恨交加,矛盾之中写下多篇纪念词作。其中《昭惠周后诔》更是李煜传世作品中最长的一篇。诔文中他自称“鳏夫煜”,满含深情,感人肺腑。 四年后,女英方被立为皇后。

鉴于时代背景和特殊身份,我们或许不应过分苛责李煜在道德层面上的不当之处。相反,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尚需偷情,可见这世间,当真没谁可以为所欲为。

李煜与大小周后剧照

我不禁在想,古代男权社会,贵族男性三妻四妾也是极为平常的事,更何况一国之君呢?在三人的情感纠葛中,可以看出李煜是两个都爱,而大、小周后对他的感情也都是真挚的。

但娥皇却想独占爱情,无法容忍李煜的“博爱”之心。在那样一个时代,加之所爱之人的特殊身份,这无异于痴人说梦,显得过于天真了。

因而,周娥皇的悲剧不在于早亡。退一步说,就算她不曾病故,大、小周后共侍一夫,将曾经独享的爱情与人分享,这也绝不是娥皇想要的。何况还可能有更糟糕的结果,就是李煜从此专宠女英,而冷落曾经珍爱的娥皇。那便如王半山诗中所云:

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嫁入豪门,可以享受王公贵族的物质生活,却不意味着从此快乐无忧,反可能平添许多常人未有的失意和烦恼。

陈阿娇剧照

相比于皇室婚姻,到是贫贱夫妻更容易相安一生。假若娥皇当初“嫁作贫家妇”,说不定不会积郁如此,以至殒命吧?也未可知。

要知道,中国古代婚姻制度,虽可概括为一夫一妻多妾制,但仅限于权贵或士大夫阶层,普通平民多是不可纳妾的。

小周后之殇,不及卢家有莫愁

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李煜册封妻妹女英为国后,并以皇家最高礼节迎娶。此时女英年方19岁。

小周后之才虽不及大周后,但于生活情趣方面却品味极高。她痴迷绿色,生性奢侈,李煜则对其一味地满足。她的衾枕帷幄、裙带衣饰,均为青碧;窗格也镶嵌碧玉,配以红罗朱纱;屋外则广植梅花,二人常在花间欢饮……

娥皇逝后,女英和李煜确有过一段快乐逍遥的日子。然而好景不长,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二月,南唐为宋所亡。因此前李煜负隅顽抗,曾与宋鏖战一年有余,没能像赵匡胤期望的那样不动干戈地投降,宋太祖戏封他为“违命侯”。

李煜与小周后剧照

有野史记载,赵光义继位后,垂涎小周后的美色,曾假皇后之名多次召其入宫。每入宫便数日无音讯,回来后小周后“必大泣骂后主”,悲恸之声闻于内外,后主则“宛转避之”。

身为皇帝,他葬送了江山;身为丈夫,他无力保护妻子,还使其蒙羞。从昔日的一国之君到如今的全家被俘,更是令李煜终日沉浸在对往昔故国的怀念之中。

苦闷之际,他只得以填词聊以。回想那“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的“四十年来家国” 与“三千里地山河”,对比一个身在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更是悲从心生,遂深情书就了那首传诵至今的千古绝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的七夕之夜,李煜42岁生日,他于住所命南唐故妓咏唱此词。宋太宗听说后很生气,后果也较严重——赐“牵机药”将李煜毒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成了“绝命词”,后人有“一江春水诉怨愁,愁肠吐尽命也休”之说。

李煜死后,小周后本可选择入宫侍奉新主。但她没有独自苟活,而是在埋葬亡夫后以白绫自缢(亦有病死之说),殉情而死,时年29岁。

历史上多见君王为社稷江山而牺牲挚爱的,尤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广为人知;为所爱之人牺牲自己的达官显贵,则是闻所未闻。

而封建婚姻中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在并非别无选择之时,却能有如此举动,可见情之真、意之切,如何不让人心生感动!

但凡昏君亡国,“祸水红颜”之说便从未间断。自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到唐之杨妃,那些被污为“红颜祸水”的女性,哪一个的悲剧命运不是为男性所赐?

她们的生死从未掌握在自己手中,幸或不幸,全在男人一念之间,又何来“祸水红颜”之说?以唐明皇为例,安史之乱爆发,马嵬坡之变,却不得不缢死杨妃。此之谓君王之不幸,更可谓女性之悲剧。李义山诗云: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李煜之终,千古词坛南面王

大小周后,被称娥皇、女英,姐妹的命运也堪比传说中的帝尧之女、帝舜之妻,但李煜却非尧舜之君,此不是莫大的讽刺吗?

然而,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众多,可恨的也不少,但李煜,并不在其中。他如后世明末的崇祯帝,令人同情大于诟病。

大周后、小周后,李煜乃至整个南唐帝国,悲剧一重更比一重深重。女人的命运与男人联系在一起,男人的命运则关乎江山社稷。

然南唐的覆灭是因李煜耽于诗词书画、纵情声色吗?假使他勤于朝政、励精图治,结果又会怎样?他的实力会强过赵宋?历史就会改写吗?

事实上南唐之亡是历史的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无论如何,小小的南唐都不可能是赵宋的对手。因而南唐的命运是被注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李煜的悲剧便是命运悲剧了。

但对于后世的我们,李煜还是这个李煜最好,真正好过他是个明君圣主;南唐亡或不亡,也不会影响千年后的中华一统。甚至南唐之亡,也好过它不亡。

若非离合之情、兴亡之感,又怎会有李煜后期词的非凡成就。这便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变伶工词为士大夫之词……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国破家亡,以血书就。多么痛的领悟!

“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男欢女爱的背后是国破家亡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据《南唐书》作者马令考证,此首词为描绘李煜与小周后私会的情景。其中“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尤为生动。透过词句,仿佛能看见这位急赴情郎之约的女子,以风姿绰约的步态行走于石阶之上,面目含羞、心内慌张,激动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说起李煜,首先想到的是他“千古词帝”的盛名,和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尤其创作于南唐亡国之际的后期作品,更是境界开阔、凄凉哀婉且意境深远。

然而,了解这段历史的话,再细品词人的前期作品。一首《菩萨蛮》,便仿若一面千年前的镜鉴,正面映着欢愉,背面折射出的,却是那场痛彻心扉的生离死别、国破家亡。

大周后之死,人生失意无南北

词本为“艳科”,表达男女之情,是司空见惯的主题。但李煜词,却因作者身份的特殊性,而具备独一无二的排他性。这首《菩萨蛮》,以皇帝的视角和感受,而非常人,抒发男女间不敢公开的恋情,所以更加耐人寻味。

皇帝为何还需要偷情?很多人有所不知,在小周后同李煜幽会的背后,有另一个人幽怨的眼神,那就是小周后的姐姐大周后。

大周后剧照

大周后小名娥皇,比小周后大14岁,于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册封为后;小周后名字本无记载,但据史学家考证,其小名或为女英。娥皇同李煜成婚之时,女英方才5岁。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娥皇生病,加之幼子意外夭亡,遂病情加重。马令《南唐书·昭惠周后传》原文写道:

李煜朝夕相伴,衣不解带,药必亲尝。

但又据多种史料记载,娥皇病情恶化,实则与女英借探病之由入宫有关。李煜暗中将女英纳为姬妾,娥皇知道后非常愤恨,面壁而卧,至死不肯回头看女英一眼。陆游《南唐书》卷十六:

或谓后寝疾,小周后已入宫,后偶见之,惊曰:“汝何日来?”小周后尚幼,未知嫌疑,对曰:“既数日矣。”后恚怒,至死面不外向……

当然,李煜对大周后的感情也是极为真挚的。娥皇逝后,他悔恨交加,矛盾之中写下多篇纪念词作。其中《昭惠周后诔》更是李煜传世作品中最长的一篇。诔文中他自称“鳏夫煜”,满含深情,感人肺腑。 四年后,女英方被立为皇后。

鉴于时代背景和特殊身份,我们或许不应过分苛责李煜在道德层面上的不当之处。相反,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尚需偷情,可见这世间,当真没谁可以为所欲为。

李煜与大小周后剧照

我不禁在想,古代男权社会,贵族男性三妻四妾也是极为平常的事,更何况一国之君呢?在三人的情感纠葛中,可以看出李煜是两个都爱,而大、小周后对他的感情也都是真挚的。

但娥皇却想独占爱情,无法容忍李煜的“博爱”之心。在那样一个时代,加之所爱之人的特殊身份,这无异于痴人说梦,显得过于天真了。

因而,周娥皇的悲剧不在于早亡。退一步说,就算她不曾病故,大、小周后共侍一夫,将曾经独享的爱情与人分享,这也绝不是娥皇想要的。何况还可能有更糟糕的结果,就是李煜从此专宠女英,而冷落曾经珍爱的娥皇。那便如王半山诗中所云:

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嫁入豪门,可以享受王公贵族的物质生活,却不意味着从此快乐无忧,反可能平添许多常人未有的失意和烦恼。

陈阿娇剧照

相比于皇室婚姻,到是贫贱夫妻更容易相安一生。假若娥皇当初“嫁作贫家妇”,说不定不会积郁如此,以至殒命吧?也未可知。

要知道,中国古代婚姻制度,虽可概括为一夫一妻多妾制,但仅限于权贵或士大夫阶层,普通平民多是不可纳妾的。

小周后之殇,不及卢家有莫愁

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李煜册封妻妹女英为国后,并以皇家最高礼节迎娶。此时女英年方19岁。

小周后之才虽不及大周后,但于生活情趣方面却品味极高。她痴迷绿色,生性奢侈,李煜则对其一味地满足。她的衾枕帷幄、裙带衣饰,均为青碧;窗格也镶嵌碧玉,配以红罗朱纱;屋外则广植梅花,二人常在花间欢饮……

娥皇逝后,女英和李煜确有过一段快乐逍遥的日子。然而好景不长,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二月,南唐为宋所亡。因此前李煜负隅顽抗,曾与宋鏖战一年有余,没能像赵匡胤期望的那样不动干戈地投降,宋太祖戏封他为“违命侯”。

李煜与小周后剧照

有野史记载,赵光义继位后,垂涎小周后的美色,曾假皇后之名多次召其入宫。每入宫便数日无音讯,回来后小周后“必大泣骂后主”,悲恸之声闻于内外,后主则“宛转避之”。

身为皇帝,他葬送了江山;身为丈夫,他无力保护妻子,还使其蒙羞。从昔日的一国之君到如今的全家被俘,更是令李煜终日沉浸在对往昔故国的怀念之中。

苦闷之际,他只得以填词聊以。回想那“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的“四十年来家国” 与“三千里地山河”,对比一个身在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更是悲从心生,遂深情书就了那首传诵至今的千古绝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的七夕之夜,李煜42岁生日,他于住所命南唐故妓咏唱此词。宋太宗听说后很生气,后果也较严重——赐“牵机药”将李煜毒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成了“绝命词”,后人有“一江春水诉怨愁,愁肠吐尽命也休”之说。

李煜死后,小周后本可选择入宫侍奉新主。但她没有独自苟活,而是在埋葬亡夫后以白绫自缢(亦有病死之说),殉情而死,时年29岁。

历史上多见君王为社稷江山而牺牲挚爱的,尤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广为人知;为所爱之人牺牲自己的达官显贵,则是闻所未闻。

而封建婚姻中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在并非别无选择之时,却能有如此举动,可见情之真、意之切,如何不让人心生感动!

但凡昏君亡国,“祸水红颜”之说便从未间断。自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到唐之杨妃,那些被污为“红颜祸水”的女性,哪一个的悲剧命运不是为男性所赐?

她们的生死从未掌握在自己手中,幸或不幸,全在男人一念之间,又何来“祸水红颜”之说?以唐明皇为例,安史之乱爆发,马嵬坡之变,却不得不缢死杨妃。此之谓君王之不幸,更可谓女性之悲剧。李义山诗云: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李煜之终,千古词坛南面王

大小周后,被称娥皇、女英,姐妹的命运也堪比传说中的帝尧之女、帝舜之妻,但李煜却非尧舜之君,此不是莫大的讽刺吗?

然而,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众多,可恨的也不少,但李煜,并不在其中。他如后世明末的崇祯帝,令人同情大于诟病。

大周后、小周后,李煜乃至整个南唐帝国,悲剧一重更比一重深重。女人的命运与男人联系在一起,男人的命运则关乎江山社稷。

然南唐的覆灭是因李煜耽于诗词书画、纵情声色吗?假使他勤于朝政、励精图治,结果又会怎样?他的实力会强过赵宋?历史就会改写吗?

事实上南唐之亡是历史的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无论如何,小小的南唐都不可能是赵宋的对手。因而南唐的命运是被注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李煜的悲剧便是命运悲剧了。

但对于后世的我们,李煜还是这个李煜最好,真正好过他是个明君圣主;南唐亡或不亡,也不会影响千年后的中华一统。甚至南唐之亡,也好过它不亡。

若非离合之情、兴亡之感,又怎会有李煜后期词的非凡成就。这便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变伶工词为士大夫之词……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国破家亡,以血书就。多么痛的领悟!

龙和凤,凤和凰到底怎么分公母?

黑夜中的水獭: #脑洞# 从小学会翻字典起,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凤凰,凤为雄,凰为雌】,小时候单纯没想太多,从五年级到现在一直有个不解之谜——特么龙凤是一对啊!是五千年的(?)官配啊!凤也是公的啊!可皇后是凤啊!……凤凰到底经历了什么?!难道真像奶奶说的凤遇见凰是公的遇见龙成母的?

感觉龙凤没问题的值班编辑 / 大肠

在回答问题前,请让我们为奶奶颁发年度最佳脑洞奖,按照奶奶的意思,凤应该是双性恋。

虽然听起来有些疯狂,但凤凰在历史中的确存在一个从专指雄性到专指雌性的转变过程。

首先我们来看看凤凰到底是什么。

早在商代,甲骨卜辞中就提到“甲寅卜,呼鸣网,获凤”。

说明凤在当时是真实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一种鸟类,由于这类鸟类非常稀少,经常用来献祭,所以凤鸟的形象才开始逐渐神化。

● 商代玉凤

《山海经》里只是说“有鸟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尔雅·释鸟》中的凤凰已经变成“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的神鸟。

●春秋时期的凤鸟,长得比较欢乐

《说文》中说“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于四海之外,见则天下安宁”,连生活习性都帮我们描述出来了。

所以我们现在说的凤凰,并不是一只鸟,而是一类鸟,大概就是一类特别特别美丽,特别特别吉祥,特别特别大,能够作为春晚吉祥物的神鸟。

接下来就是公母问题了。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在古人的眼里,所有事物都是阴阳结合的,既然人有男女,动物必然也得分公母。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已经将夫妻关系比喻为“凤凰于飞,和鸣锵锵”,司马相如更是直接把对卓文君的感情写成“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谁公谁母已经很明显了。

可是虽然有公母雄雌之分,但凤凰作为百鸟之王,尊贵、崇高的地位使得这种神鸟所代表的意象仍是偏于阳性的。

其实龙和凤在一开始都是专指阳性的。

●马王堆汉墓出图帛画上,妇人头上翱翔的凤鸟,凤鸟前面是一条龙

这可能对于提问的同学来说,又是一次世界观的崩塌。

凤和龙一样,都是由于本身崇高的地位和皇权产生的联系,从而成为帝王的形象代言人,所以帝王的车乘才叫凤舆,帝王的园林才叫凤苑,皇后和太子的居所才叫凤掖。

● 唐代的凤鸟纹铜镜

可龙凤一起成为皇权的象征,这阴阳又怎么分呢?

唐太宗曾做《威凤赋》以威凤自喻,武则天便同样以凤自比,将中书省改称凤阁,将明堂上施以宝凤,以皇帝,还是女皇帝的身份明确了“凤”指向阴性。

宋代以后,龙作为帝王象征得到强化,帝后在舆服上的龙凤图案明显分化。明清时,龙凤在帝后舆服上的区别才得到固定,龙凤的阴阳和地位得到明确。清代的凤辇,就专指皇后乘坐的了。

●《光绪大婚图》中《奉迎皇后凤舆出太和门》部分

龙凤呈祥,这才定型。

所以,龙凤里的凤和凤凰里的凤,根本不是一个凤。前者代表凤凰这类神鸟的整体,后者只是其中的雄性个体。

这样看来,奶奶说得的确有些道理,让我们再次报以热烈掌声。

蜀境·青城山下青城县(5)|龚静染:青城县丞张柬之,大器晚成的一代名相

龚静染/文 罗乐/绘图

“张柬之,复唐祚。职封王,功最著。”这是《三字鉴》中的一段话。清人张宜明用3个字的方式来讲中国历史,从“混沌开,乾坤奠”开始,一直说到清朝康熙年间。

《三字鉴》虽不足万言,但凡各个朝代的历史大事、人物均囊括其中。此书是一本古代通俗启蒙读本,过去在民间广为流传。

上面这段话,讲的是唐朝的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这段历史的主人公,就是张柬之。

张柬之塑像

合谋诛二张

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生重病在床,麟台监张易之和春官侍郎张昌宗在宫中掌握大权。

这两人是武则天的宠臣,专权跋扈,扰乱纲常,朝廷百官无不惧之。

当时任平章事(宰相)的张柬之,以89岁高龄挺身而出,抒世人之愤,与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一起,密谋杀掉了张易之和张昌宗两兄弟,以复太平天下。

关于张易之,《旧唐书》称其是“白皙美姿容,善音律歌词”,是个古代美男子。他得到了武则天的宠幸,与其弟张昌宗同为男宠,武则天封张易之为恒国公,封张昌宗为邺国公,并各获收纳,300户租税的实封。

张氏兄弟得宠后,从此横行宫里,为所欲为,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张易之曾经为其母阿臧造过一张床,叫“七宝帐”,“铺象牙床,织犀角簟,鼲貂之褥,蛩蟁之耗,汾晋之龙顺、临河之凤翮以为席”,可谓奢侈之至,《太平广记》说是“旷古以来,未曾闻见”。

到了武则天年高昏庸之时,人怨已经积聚到了就要爆发的地步。这时,站出来挽救朝廷于危局的人,就是张柬之。

这就有了历史上有名的神龙。

当时的情况是,张柬之等人以二张叛乱之名,带领500禁军冲进武则天的迎仙宫,将张易之和张昌宗斩首,然后又到武则天居住的长生殿,逼其交权。

第二天,武则天在无奈之下,只好昭告天下,将帝位传给李显,从此恢复了李唐宗室。同年11月,武则天死于上阳宫。

这次以完胜告终。明代史家王世贞在《王弇州崇论》中评价说:“张柬之等五王合谋诛二张,迁武氏,反中宗之辟而复唐之,何其壮也。”

在整个事件中,张柬之功绩最为显著,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后人在评判神龙中的作用有个排序:“首封张柬之,次则桓彦范。敬晖袁恕已,崔元晖并见”(《续幼学歌》)。

神龙中,张柬之等人以二张叛乱之名,带领500禁军冲进武则天的迎仙宫,将张易之和张昌宗斩首。

60岁任县丞

张柬之当时也是80岁高龄的人了,按说早到了退养乡梓的年龄,但他却做出了如此惊人的一举,何来如此大的魄力呢?

这跟他早年的经历有关,这还要从头说起。

张柬之,字孟将,湖北襄阳人。生于唐高祖武德8年(625),卒于唐中宗神龙2年(706),从小涉猎经书史籍,“尤精三礼”,后来补选为太学生。

麟德元年(664),有人在应诏诗中用了“影娥池”这个典故,没有人知道它的来历。于是,太子监的长官令狐德棻召来张柬之等10多人询问。

所有人中,只有张柬之知道。他说,这出自《洞冥记》中,讲的是当年汉武帝在望鹤台西端建有一个俯月台,台下有池,每登台眺月,影入池中,使宫女乘舟笑弄月影,因此叫影娥池。

令狐德棻大赞其博识,认为他是个未来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才。

其实,当时张柬之的弟弟张敬之也是少年天才,11岁被中书舍人王德本赏识。据说,当时命他即兴赋了一首《城上乌》,词章熠熠,满堂生彩。

彼时,两兄弟在乡里如日月相映,声名大盛,人们都期待他们有一番大成就。

可惜张敬之早卒,天妒英才,只活了25岁,《全唐诗补编续拾》仅存其诗一首。

张柬之的仕途也不顺利,60岁左右才考中进士,出任清城县丞。

值得一提的是,个别史书说他是在清源县当县丞,应是误写,因为清源县(现福建仙游县附近)是在唐圣历2年(699)才建置的,这时张柬之已经74岁了,显然不符。

青城县应该是张柬之仕途的最初起点,这一时期应该在689年以前。他在青城县干了多少年?没有确切记载,但在《定命录》中说他当时已经63岁了,“张柬之任青城县丞,已六十三矣。”

也就是说,他从中进士到青城县做官,又到离开,是在63岁以前的事情。

在青城县时,有算命的人说他还要当大官,“有善相者云:‘后当位极人臣。’众莫之信。”

虽然张柬之到了这把年龄,已经垂垂老矣,没有人会相信算命先生的话,但他在永昌元年(689)确实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转机,这时他已经64岁了。

《新唐书》在《张柬之传》中,记录了他的这段经历:“永昌元年,以贤良召,时年七十余矣。对策者千余,柬之为第一。授监察御史,迁凤阁舍人。”

什么意思呢?当时朝廷准备广纳贤才,采用在广庭之下出题问答的方式。众多考官在场,皇帝垂听,但张柬之一鸣惊人,“试策第一,擢拜监察御史”。

但这件事中间还有些曲折。当时考了下来,居然没有一个人被选中,武则天很不满意,就问难道没有一个人可挑选吗?

下面的人回答说有一个人,但他的“书写不中程律,故退。”

武则天命将此人的文章拿来看,这一看就改变了张柬之的命运,“则天览之,以为奇才。召入,问策中事,特异之。”

起伏13年

张柬之从青城县到长安去当了一名言官,很快又当了“掌传宣诏命”的凤阁舍人,这是张柬之人生非常走运的一段。

但是,没有过多久,张柬之因言失势,被下放当合州刺史,后又转为蜀州刺史,实际上又重新回到了四川。

这是神功元年(697)后的事情,张柬之当时大约是73岁的年龄了。

当时的蜀州下有4县,州治在今天的四川崇州,青城县是其属县之一,两地相邻,一条羊马河贯穿两地全境,相距不过数十里,实际上他又回到了青城山这一带。

张柬之在蜀州刺史位置上有何作为,无从得知,但在他之后的贞元14年(797),有个叫皇甫澈的人也做了蜀州刺史。

皇甫澈知道,在蜀州刺史这个位置出过4位宰相,深以为荣,写了《赋四相诗》,刻在厅壁上:

“蜀州刺史厅壁记,居相位者前后四公,谟明弼谐,迁转历此。顾已无取,忝迹于斯,景行遗烈,嗟叹之不足也。谨述其行事,咏其休美,庶将来君子,知圣朝之德云尔。”

这4个宰相中,自然有张柬之,而且以他的功绩最大。皇甫澈在《中书令汉阳王张柬之》中写道:

周历革元命,天步值艰阻。

烈烈张汉阳,左袒清诸武。

休明神器正,文物旧仪睹。

南向翊大君,西宫朝圣母。

茂勋镂钟鼎,鸿劳食茅土。

至今称五王,卓立迈万古。

张柬之在四川做官前后有10年以上时间,对蜀地及西南边地非常熟悉。有一件事值得记留,学术界常常将之作为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研究中一个很好的案例。

当时,在川滇交界的地方有个姚州(今云南姚安县),属于剑南道,但此地“绝域荒外,山高水深,叛乱屡见”。

过去这里在古哀牢国旧地,历来被中原王朝视为蛮夷之地,是个非常不好管理的地方,进出皆有蜀兵把守镇关,每年都要派500士兵前往那里,但在路上就会死伤过半。

“西南有事,争于滇蜀间者,自古恒在姚州也。”所以,张柬之主张裁撤姚州,让哀牢隶属巂州都督府,视同外邦,按时朝贡,这样就免于长期落入劳民伤财的境地。

张柬之之所以这样提议,是因为他对这一地区的历史和地理极为熟悉,并以此作为平息边患的有效办法。

“神功二年,蜀州刺史张柬之请罢姚州。”但他的奏议未准。

然而,从这件事也可看到,他做事极有远见和韬略。所以,后来姚崇说他“沉厚有谋,能断大事”。

遭武三思构陷,罢相流放抑郁而亡

到长安年间(701-704),也就是到了武则天执政晚期,张柬之又迎来一次更大的机会,在狄仁杰、姚崇等大臣的极力推荐下,很快当上了宰相。

当然,他也是适逢其时。《旧唐书》中说,他上任时,从九月开始,“日夜阴晦,大雨雪,都中人有饥冻死者,令官司开仓赈给。”老天有眼,极端天气预示了他出场的壮烈。

在《隋唐演义》第三十一回“王怀义善卜瓦笤,安金藏剖腹屠肠”中,写到了狄仁杰极力推荐张柬之为相的故事。

武后道:“国老如有贤能之士,保举一人,朕即用为右相,倘国者再有公事不在,朕可与议政治。”

仁杰道:“张柬之老练明决,处事忠直,足堪为相,陛下宜急用之。”

武后点首,即拜张柬之为右相,并同平章事。

张柬之的故事进入小说,说明神龙的影响,在民间也是非常深远的。

在复唐大业完成后,“阴云四霁,万里澄廓”,张柬之为首的5个大臣都得到了重赏,他升中书令,封汉阳郡公,事业到达了最顶峰。

《唐要会》是这样总结他们的功绩的:“张柬之等皆书勋国史,配飨庙庭,赐谥易名,义光百代。”

但是,唐中宗李显上台后,张柬之遭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构陷,被罢相,充任襄州长史。

不久,又被流放泷州(今广东罗定),张柬之忧郁而死。一说是“武三思随遣周利贞就岭外杀之”。

不管怎么样,张柬之最后是以悲剧告终。

所以,宋代诗人徐钧有诗来咏叹张柬之:“八十衰翁气尚存,挥戈一整旧乾坤。惜哉千载多遗恨,余烬犹存竟燎原。”

张柬之的故事后来成为戏曲、小说的绝佳题材,甚至在前些年的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中也有所涉猎。

但张柬之一生最为传奇的是,他走的一条与常人不同路。

从青城县开始的宦旅,到位极人臣,这中间他没有放弃,不能不说是古代官场的一个励志篇,也可以说他是大器晚成的典范。

所以,明人董应举在《崇相集选录》中说:“张柬之六十三为青城丞,八十乃成大功,彼皆过时从小官拔起也。丈夫患无树耳,迟速隐显,何计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四柱八字紫微取象1

今天讲八字和紫微的取象。

(男)壬子。癸丑。乙丑。丁丑

1、直断他腿足骨折。

我把丑直接看成马蹄子,少了一个丑(一马应该四足),所以直断。

2、直断他双学历。

正印、偏印也。我感觉正偏印就象两个学历证书,所以直断了。其先机械本科毕业。后自考法律并毕业。

3、断其工作与车有缘。

官禄宫三台,我第一眼扫到了,便直断了。

4、又随便扫到了台辅(再加上前面的三台),有车有桌子,故直断掌权之人。其为某汽车销售公司副总。

5、夫妻宫巨门、陀罗、凤阁,直断其前妻牙有很大问题。具体情况对方没说,只是说前妻的确牙不好。

这个组合断感情更直接,凤阁(房子),巨门(嘴),陀罗(战),直白讲就是房子里的两个人吵嘴战斗,太伤感情了,不离婚都没法活了。

也可以解,除非老婆是教师、律师、法官,或可白头。但是人各有命,不是你想找什么样就一定会找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纯粹是放屁,努力也在定数之中。

所以不赞成年轻人学易,因为不好学,不是国之大器,不是社会必需的技术。

真学明白了,你只会更消极,因为你更不敢骗人了,就如一想到黑医们的收费你都会替他们担惊受怕,更何况让你自己学黑心。

如果学歪了,那你就会变成骗财的神棍,包装的大师,损子孙,神仙也救不了你。

还不如学车钳电铆焊计算机等呢,至少是社必需之技术,钱挣的容易也安心。还是那句话:谁敢讲出先测后款,不满意别给这句话,至少说明没有学歪。思维有点跑题,继续谈取象。

所以我的经验是不能一宫而断,要全盘扫描,感觉重点,然后取象直断。

很多人都觉得取象和感觉,很难把握,其实这是非常简单的,就是进行自已感觉的训练。

还拿壬子。癸丑。乙丑。丁丑举例。

正印偏印我可以断成这么几条:

1、双学历。

2、两个房子,一个居住,一个出租。

3、婚姻两次。

这些往理论上套,对头,说明老祖宗研究的易学非常神奇。

但是没有了感觉,我们就容易抓瞎,到底代表怎么回事?

因为印可以主证书,包括所有证书。我的感觉告诉我,这个男子的正偏印只能代表他的学历证书,房产证书,结婚证书。

希望这些思路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创文章,敬请关注。

文曲星的由来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乃北斗星君的一种性情,北斗星君七种性情,文曲雅性,主文运,武曲星主武运。北斗七星构造为君性。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中国民间传说出现过的文曲星包括:比干、范仲淹、包拯、文天祥、许仙的儿子许仕林、刘伯温。文曲星属癸水,是北斗星,主科甲功名,文曲与文昌同属为福星,代表有文艺方面的才能或者爱好文学及艺术。

文曲(即文华)属水,北斗第四星,主科甲星。

北斗四星,五行属癸,是天权伐星。附带性质。管科甲名声、文墨官场、功名、文雅风骚。

文曲:雅性 天赋:文采

想法:君子独立而不孤立,亭亭玉立。这科举之人都是图求功名利禄,显功耀祖,追求优越的生活方式,这些人哪里能用。杨广有一点好,不虚伪,这诗文歌赋我宁愿用杨广,也不用这些斯文败类。

金娇颜 作者:北斗文曲

金屋檐下金娇物, 今日有情今日行。

玉肌红唇朱颜絮,抹尽馋涎赏嫣然。

笑谈前缘竹马事,不如红烛衬燎灿。

相知难得相识易,恩情不偿入洞房。

怜娈惜兮话良缘,卿矝今兮诉心愿。

哪来忠烈贞节气,杏花凋谢桃花开。

文曲星在命宫的现象:如果你的命宫有文曲星+鸾、喜——表示你的字写的很好看。 如果你的命宫有文曲星+巨门——表示你的字写的不好看。 如果你的命宫有文曲+阴煞——表示你的笔记本或书本会弄得很脏。 如果你的命宫有文曲+廉贞——表示你的字写的字写的小小的。见昌曲在寅子,喜文艺,有修养,但(若)见多煞,才华不易发挥。

文曲星

夫妻宫:文曲入夫妻宫感情初期甜蜜,易情绪化。文曲化忌居丑未宫,如星性组合不佳,逢煞星而离异时,恐有拖拉之象。文昌代表文字、文章,文曲则代表口才、术数。唯天梁、紫微、天府等星曜见文曲始主聪明。若昌曲齐会,又有天才在命,其人智能过人;见奏书、博士,大利考试;见龙池、凤阁,则必有巧艺。入庙平常,加吉曜富贵。陷地逢擎羊、陀罗、火星、铃星、巨门、天机、七杀、破军、贪狼、化忌等星冲破,则下贱、孤寒、淫欲。昌曲在丑未同度,见太阳太阴,为阴阳昌曲格,不逢化忌,煞曜不重,则主富贵绵远。见魁钺辅弼更吉,出世荣华;天梁在丑未,与昌曲同度,聪明且有领袖之才;武曲贪狼与昌曲同度,为文武兼资;紫微破军与昌曲同度,主有相当强的创造力;天同巨门在丑未与昌曲同度,主人好色丧志;天机在丑未与昌曲同度,主人浮荡;廉贞七杀与昌曲同度,则流为虚浮,皆非美格。

命宫在丑未,为昌曲所夹时:太阳太阴被夹主人富贵;天梁被夹主聪明睿智;天相被夹虽聪明但易东摇西摆、见风使舵,无一定主见;紫微破军被夹,气质变为淳和;天府被夹则温厚而明敏;天同巨门被夹则反成桃花;天机被夹流为机巧而非内才;廉贞七杀被夹则主人虚浮。

北斗七星从斗身上端开始,到斗柄的末尾,按顺序依次命名为α、β、γ、δ、ε、ζ、η,我国古代分别把它们称作: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从“天璇”通过“天枢”向外延伸一条直线,大约延长5倍多些,就可见到一颗和北斗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这就是北极星。道教称北斗七星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宫,即:天枢宫贪狼星君、天璇宫巨门星君、天玑宫禄存星君、天权宫文曲星君、玉衡宫廉贞星君、开阳宫武曲星君、摇光宫破军星君。

命名

一种说法是《春秋运斗枢》认为:北斗中的“第一至第四为魁”。《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也认同此说:“北斗一至四颗星(α、β、γ、δ)组成斗形,故名斗魁,或称魁星。”但也有不少书中说,“魁,斗之首。”这是指北斗中的第一颗星。

特性

文曲星

文曲与文昌的意义其实相近,但文昌主阳的复制或印制,文曲主阴的感觉模仿,所以文曲之性在文艺上较易有良好的表现(科举考试要靠记忆,不靠感受的呈现),而文艺中的琴曲、书画等多须靠美感赢得世人的肯定,所以靠文曲的模仿能力,很容易能学习到这类美的感受,进而展现其成果。文曲也有优异的记忆能力,只是这种的优秀能力是用在感受的记忆上,不似文昌是用在实质可见的文字图象记忆。且因为文曲很容易记忆情境与感受,所以文曲会极易触景生情而有了强说愁的现象,让人觉得多愁善感了。

主事:文曲与文昌同样是聪明才智的象征,文昌偏重于刀笔功名、典章制度、文喜契据方面,较属于经世致用的理性学术追求;文曲则偏重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方面的才艺研讨,较属于生活情趣的感性内涵充实。尔今民风大开,学术多元化,昌曲皆更有机会展现其才智。

会意:若说文昌是脑中记忆储存信道与本体的话,则文曲可说是压缩后的记忆储存体,能收录更多的档案,且是收放自如。当文曲化科时,其收录功能超强,收放也畅行无止,但当文曲化忌时,管道受阻,容量也杂乱无章,难以有效收录与运用。

特性:守身命,作科第之客,桃花浪暖,一跃龙门。文曲因所喜爱的学术较为感唯,俊雅磊落、口才便佞是文曲的特性。

专长:文曲对怡情养性方面的学术,较有用心投入的意愿和兴趣,比文昌更具博闻强记与机变的专长,其所吸收储存的学术博而杂,但却能适时释出为用,尤其在庙旺的宫位且有强旺的主星群坐守时,其专长更能有效的发挥。

民间信仰

一般民间信仰、预言书及文学作品中,认为商相伊尹、王子财神比干、宋朝开封府尹龙图阁直学士包拯、宋相范仲淹、文天祥和《白蛇传》男主角许仙的儿子许仕林等等皆为文曲星转世。

但最广为人知的文曲星的化身,指的是梓潼神(文昌帝君),原是晋朝人,姓张名亚子,居四川梓潼县七曲山,东晋宁康二年起兵反抗前秦苻坚时阵亡,被奉为梓潼神。后四川学子认为梓潼神有护佑文运之力,每逢考试,皆往祭之。唐玄宗入蜀时,途经七曲山,有感于张亚子英烈,遂追封其为左丞相。宋真宗时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宋光宗时封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时又复封“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敕封“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张亚子遂被称为“文昌帝君”。

李淳风《藏头诗》:“有文曲星下界,生于卖豆腐之家,后来为相,自能平之。”(张柬之等人发动)。

郑光祖《立成汤伊尹耕莘·楔子》:“奉上帝着贫道遣文曲星下降,投胎于义水有内。后伊员外收留,养大成人,名为伊尹,佐于成汤,建都于亳邑。仙童,与我唤将文曲星来者。”

许仲琳《封神演义》比干被封为文曲星。

讹误

有人认为文曲、魁星为同一星,也有人认为不同。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奎宿即文曲星。民间也经常把文曲和文昌混同。

其实,在民间信仰上,文昌星主文人打扮的梓潼神,而魁星则主鬼面踢斗的大魁星君。

至于天文学上的画分,“文曲”是北魁斗中第四星天权的古名(英文名:Megrez δ,大熊座第六十九号星δ星)。魁星则指《春秋运斗枢》所载:北斗中的“第一至第四为魁”

文献记载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对北斗七星的观察早有记录,但七星之名最完整的记载,始见于汉代纬书。最初有两种名称,一为《春秋运斗枢》所记。曰:“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合而为斗。”道教形成后,以北斗为天神加以崇拜,并对之作种种神学解释。

《云笈七签》卷二十四《总说星》曰:七星第一星“名曰天枢,魂神斗次;第二星名曰天璇,魂神斗次行;第三星名曰天机,魄精斗次行;第四星名曰天权,魄精斗次行;第五星名曰玉衡,魄灵斗次行;第六星名曰闿阳,魄灵斗次行;第七星名曰摇光”。同时又称北斗有九星,为九皇之神,谓“北斗九星,七见(现)二隐”。

《云笈七签》卷二十四《北斗九星职位总主》云:“《黄老经》曰:北斗第一天枢星,则阳明星之魂神也;第二天璇星,则星之魂神也;第三天机星,则真人星之魄精也;第四天权星,则玄冥星之魄精也;第五玉衡星,则丹元星之魄灵也;第六闿阳星,则北极星之魄灵也;第七摇光星,则天关星之魂大明也。”

(下第八、九星略)其后又引《河图宝录》叙述九星之姓讳及职掌。以上《云笈七签》所述北斗七星之名,即据纬书《春秋运斗枢》。

《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等,亦称“贪狼”、“巨门”等为北斗七星之名,并有紫光夫人感莲花化生北斗七星的故事流布民间。

略云:龙汉时有一国王名周御,其妃名紫光夫人。某日,夫人于莲池中沐浴,忽感莲花九朵化生九子。长为天皇大帝,次子为紫微大帝,其余七子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七星。“二长帝君居紫微垣太虚宫中勾陈之位。”“紫光夫人亦号北斗九真圣德天后,道身玄天大圣真后,……

《水浒传》中第一章第一节指包拯是文曲星下凡。 节录:“端的是玉帝差遣紫微宫中两座星辰下来,辅佐这朝天子:文曲星乃是南衙开封府主龙图阁大学士包拯,武曲星乃是征西夏国大元帅狄青。这两个贤臣,出来辅佐这朝皇帝。”

文曲星

是晋朝人张亚子,居于四川梓潼县七曲山。生性孝顺,是位教书先生。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唐玄宗入蜀时,途经七曲山,有感于张亚子英烈,遂追封其为左丞相。后奉为文曲星。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28/1697213736370801.html
上一篇:天府在疾厄宫(天府在疾厄宫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廉贞化忌在夫妻宫(廉贞化忌在夫妻宫谁容易出轨)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