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让你认识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一一赫哲族
在祖国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神秘又勇敢善良的民族一一赫哲族。赫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自古以来就繁衍生息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与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肃慎、挹娄、勿吉、鞋羯、女真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有清以后《清圣祖实录》始见“赫哲”族称。因着鱼皮,擅使犬,赫哲族也曾被称作“鱼皮部”和“使犬部”。
民族语言
赫哲族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一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在语音、词汇和构词方法以及语法结构等诸多方面与古女真语有着渊源关系,属粘着语类型。
宗教信仰
赫哲族,历史上信仰萨满教,信奉万物有灵。相信自、月、星、辰,风、火、雷、电、山川、河流等天地间的万物都是神在主宰,他们崇拜自然、崇拜动物、崇拜祖先(亦有图腾崇拜、灵物崇拜、偶像崇拜),他们认为萨满是人神之间的使者,能借助神力祛除病魔,求得渔猎丰收和部族的太平与兴旺。
生产方式
渔猎生产是赫哲族经济生活中的主要来源,因此,有捕鱼作粮,冬捕貂易货以为生计之说。“渔猎”二字是赫哲族由古至今时生产、生活的概括。赫哲人对各种鱼的习性特点和捕鱼场所是非常熟悉的。他们掌握各种鱼的活动规律,并根据不同季节进行捕捞。一般从开江的“谷雨”至“小满”这段时间里,是捕鱼的大好季节,即为春季渔汛圜,夏秋冬季,赫哲人根据鱼类的生长和活动规律,也有着各种各种不同的捕鱼生产方式。有网捕、叉捕、钩捕等。
衣着服饰
赫哲族早年的衣服、被褥多是用鱼、兽皮制成,由于居住区域不同,做衣服的原料也有区别。松花江下游到同江、勤得利一带,主要以狍、鹿皮做衣料,鱼皮次之。八岔往下至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多以鱼皮做衣服。布匹约在二、三百年前有少量输入,至二十世纪上中叶,布衣逐渐代替了皮衣。
饮食习惯。
赫哲族的传统饮食,分鱼肉、兽肉、野菜、野果、食用菌等多个种类,其中,尤以食鱼最为独特。赫哲人的食鱼有刹生鱼、鱼片、刨花、鱼毛、鱼条、鱼籽、鱼籽干、烤鱼、烤鱼片、炖鱼等。
居住风格。
赫哲族为适应渔猎业生产的需要,均选择江河两岸高处和接近渔猎场的地方居住。他们早年的住房有地窨子、撮罗、马架子和木刻楞。
交通工具。
赫哲人早年行路和搬运的主要工具有托日乞(狗拉雪橇)、桦皮船(乌莫日沉)、桦皮载重船(皆拉)、快马子(古录板)、舢板船(特莫特肯)、大帆船等。
民族节日。
赫哲族有了自己民族的节日,乌日贡节是最重要的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十五,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吃着鲜美的“踏勒克”,竞技各种传统体育游戏,载歌载舞,尽情地享受着节日的欢乐。此外还有河灯节,开江节,大马哈洄游节,呼日堪文化节等。
文学艺术
赫哲族文学包括民间口头文学和书面创作文学。民间口头文学以伊玛堪、特仑固、说胡力为主体:书面创作文学则是赫哲族作者以戏战剧、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用汉语文进行创作的文学。艺术主要包輯音乐舞蹈、纹饰图案与造型艺术等。
让你认识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一一赫哲族
在祖国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神秘又勇敢善良的民族一一赫哲族。赫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自古以来就繁衍生息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与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肃慎、挹娄、勿吉、鞋羯、女真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有清以后《清圣祖实录》始见“赫哲”族称。因着鱼皮,擅使犬,赫哲族也曾被称作“鱼皮部”和“使犬部”。
民族语言
赫哲族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一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在语音、词汇和构词方法以及语法结构等诸多方面与古女真语有着渊源关系,属粘着语类型。
宗教信仰
赫哲族,历史上信仰萨满教,信奉万物有灵。相信自、月、星、辰,风、火、雷、电、山川、河流等天地间的万物都是神在主宰,他们崇拜自然、崇拜动物、崇拜祖先(亦有图腾崇拜、灵物崇拜、偶像崇拜),他们认为萨满是人神之间的使者,能借助神力祛除病魔,求得渔猎丰收和部族的太平与兴旺。
生产方式
渔猎生产是赫哲族经济生活中的主要来源,因此,有捕鱼作粮,冬捕貂易货以为生计之说。“渔猎”二字是赫哲族由古至今时生产、生活的概括。赫哲人对各种鱼的习性特点和捕鱼场所是非常熟悉的。他们掌握各种鱼的活动规律,并根据不同季节进行捕捞。一般从开江的“谷雨”至“小满”这段时间里,是捕鱼的大好季节,即为春季渔汛圜,夏秋冬季,赫哲人根据鱼类的生长和活动规律,也有着各种各种不同的捕鱼生产方式。有网捕、叉捕、钩捕等。
衣着服饰
赫哲族早年的衣服、被褥多是用鱼、兽皮制成,由于居住区域不同,做衣服的原料也有区别。松花江下游到同江、勤得利一带,主要以狍、鹿皮做衣料,鱼皮次之。八岔往下至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多以鱼皮做衣服。布匹约在二、三百年前有少量输入,至二十世纪上中叶,布衣逐渐代替了皮衣。
饮食习惯。
赫哲族的传统饮食,分鱼肉、兽肉、野菜、野果、食用菌等多个种类,其中,尤以食鱼最为独特。赫哲人的食鱼有刹生鱼、鱼片、刨花、鱼毛、鱼条、鱼籽、鱼籽干、烤鱼、烤鱼片、炖鱼等。
居住风格。
赫哲族为适应渔猎业生产的需要,均选择江河两岸高处和接近渔猎场的地方居住。他们早年的住房有地窨子、撮罗、马架子和木刻楞。
交通工具。
赫哲人早年行路和搬运的主要工具有托日乞(狗拉雪橇)、桦皮船(乌莫日沉)、桦皮载重船(皆拉)、快马子(古录板)、舢板船(特莫特肯)、大帆船等。
民族节日。
赫哲族有了自己民族的节日,乌日贡节是最重要的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十五,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吃着鲜美的“踏勒克”,竞技各种传统体育游戏,载歌载舞,尽情地享受着节日的欢乐。此外还有河灯节,开江节,大马哈洄游节,呼日堪文化节等。
文学艺术
赫哲族文学包括民间口头文学和书面创作文学。民间口头文学以伊玛堪、特仑固、说胡力为主体:书面创作文学则是赫哲族作者以戏战剧、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用汉语文进行创作的文学。艺术主要包輯音乐舞蹈、纹饰图案与造型艺术等。
我国少数民族概况之赫哲族
民族概况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
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属于肃慎系统的挹娄、勿吉、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古代民族,与赫哲族的祖先有渊源关系。至清初,始以“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称见于官私文献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
关于赫哲族何时形成的问题,学术界尚有不同的意见。一般认为赫哲族是以古老的赫哲族氏族为核心,吸收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等民族成分和原属黑龙江流域其他土著,以及来到赫哲族分布区居住的蒙古人、汉人等成分,在清初形成了较稳定的族体,主要从事渔猎生产。在解放前其社会发展尚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赫哲族的生产生活,其社会生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得到了超越发展,赫哲族的生活条件已大大改善。
社会经济
顺治元年(1644)清世祖入山海关前后,曾相继将赫哲族编户收贡,编旗披甲。直到19世纪初叶,从牡丹江至黑龙江下游乌扎拉村,所有赫哲族的22个氏族,都由清廷按其氏族与分布地区行使有效的管辖。在清代,赫哲族与内地及当地各民族的产品交换关系日益发展,赫哲族渔猎的工具也逐渐有所改进,生产力逐渐提高,原始社会渐趋分解,至清末已从原始社会末期跨入阶级社会。辛亥革命以后,三江平原开发的速度加快,赫哲族与汉族杂居,渔猎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形成与汉族及周围其他各族不可分割的联系。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对赫哲、鄂伦春等人数较少的民族,实行野蛮统治,甚至公开推行种族灭绝政策,使赫哲族人口更加减少,抗日战争胜利以前,已濒于被灭绝的境地。渔猎经济为赫哲族人民生活的主要来源,“夏捕鱼作粉,冬捕貂易货以为生计”。17世纪末,由以物易物转向猎产品大量商品化。20世纪初,猎业衰退,渔业产品大量商品化。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赫哲族地区解放。当时幸存的赫哲族居民仅有300余人。在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发展政策积极帮助赫哲族发展生产,逐步改善生活,现有人口较1945年增加10倍多。
赫哲族人民原来几乎都是文盲,解放后,人民政府不仅积极扶助他们发展渔猎生产和民族贸易,现在,已有部分赫哲族人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还发展了乡镇企业。赫哲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且兴办小学、中学,培养各种专业人材,现在赫哲族中拥有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在本民族人口中所占比例,居于全国各民族先进行列,赫哲族地区各村,都设有卫生所、广播站,有的还设有文化站、俱乐部,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不断增加。从地方至中央各级党代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均有赫哲族代表,在赫哲族聚居地区的政府中,有赫哲族干部担任县长、乡长等职。赫哲族在中国虽是人口最少的民族,但和各兄弟民族一样享有完全平等的民族权利。
文化艺术
赫哲族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流传最普遍的“依玛坎”是一种口头相传的民间说唱文学,其故事内容大多能说唱许多天,大部分是歌颂英雄与复仇事迹、民族的兴衰,以及纯真的爱情等,唱词押韵合辙。说唱时,须按故事的基本内容和词句背诵,不能随意添加。在民间还流传着“说胡力”,它是寓言、童话、神话、传说与民间文学的通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短小活泼,通常是老人对儿童讲述,对儿童有启发教育意义。赫哲族的音乐也很有特点,其特有乐器称为“空康吉”和“口弦琴”,前者已失传,后者至今仍有人能演奏。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非常发达,他们常常在用鱼皮、兽皮制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绣制各种云纹、花草、蝴蝶及几何形图案等。在餐具、桦皮制品上雕刻各种二方连续纹样、云纹、山水、花朵、鸟兽等,形象生动,造型美观别致。妇女们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裤腿等处用彩线刺绣的花纹、图案更为精美。尤其是日用品上的彩绣如“雄鸡啣花”、“花篮与莲藕”等图案,构图新颖别致,格外精彩。赫哲族在不同制品上刺绣、接拼的各种花纹图案,以其独特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的群体意识。赫哲族的图案艺术吸收了汉族图案艺术的精华,并不断创新,既富有本民族气息,又能反映本民族生产、生活特点,极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刺绣、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长期以来,只有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是解放后才发展起来的。乌.白辛是解放后成就卓著的第一位赫哲族戏剧家。他先后改编创作了20多部歌剧、话剧和电影文学剧本。影响较大的有话剧和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赫哲人的婚礼》,歌剧《好班长》、《焦裕禄》、话剧《黄继光》、《雷锋》等。其中《赫哲人的婚礼》是赫哲族新文学的代表,也是当代文学史上由赫哲族戏剧家写的第一个反映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的生活和历史的剧本。他成功地将“伊玛坎”演唱形式贯穿于全剧,运用于话剧创作,丰富了我国当代戏剧的题材内容,并用民族形式与传统手法相结合,对话剧民族化作了有益探索。
风俗习惯
赫哲族人民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制,一般为一夫一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富有者间或有一夫多妻。成人去世,实行土葬;婴儿夭折悬于树间。
曾经赫哲族男女衣服皆用鹿皮和鱼皮制作,足穿鱼皮及狍、鹿腿皮做的靰鞡,内絮靰鞡草。在二三百年前,布匹、绸缎开始进入赫哲族上层人士的家中,但一般百姓是穿鹿皮、鱼皮。过去妇女的衣裳多缘以色布,边缀铜铃,与铠甲相似。赫哲族男女,都喜欢穿大襟长袍、短褂或坎肩。衣饰因质而异。20世纪初,大部分人以棉布为衣,辅之以鱼、兽皮衣。赫哲族妇女的衣饰因受满族影响,鱼皮长衫与旗袍相似,有领窝,但没有衣领。并装饰各种图案,生动雅致。赫哲族人民日常吃鲜鱼、兽肉,加工各种鱼、兽肉干,备常年食用。其中“塔拉卡”——刹生鱼,这是用来招待客人的上菜,是用鲤、鲩、鲟、鳇、鳙等鱼加配菜调料制成的清香爽口的佳肴。
住宅为用桦皮、兽皮、茅草搭成的“撮罗”(尖顶)、“胡如布”(圆顶)及各种“昂库’’(棚子)。夏季构木而居,冬则凿地为“地窨子”,有穴居的遗风。较普遍地住泥墙草顶房屋。冬踏滑雪板或役犬挽雪橇以为交通,夏季以桦皮船、舢板从事运输和捕鱼。
赫哲族注重礼仪,有敬老尊长的良好社会风尚,晚辈出远门回来,与长辈相见时,要向长辈行跪拜礼,依次向父母、兄嫂问安,以示敬重。长辈吻晚辈的额头,以示亲热爱护。赫哲族人的重要节日与汉族大体相同,象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特别隆重。
宗教信仰
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其萨满有河神、独角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6个品级。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虫就有多少种神,其中最受尊敬的是人面形天神。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赫哲族先民认为,日月山川都有神灵主宰,因而崇拜。
中国少数民族(赫哲族)传说之——七女峰
在松花江南岸,有七座秀丽多姿的山峰,人们都管它叫“七女峰”。说起“七女峰”,还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
早先年,有这么老两口,生了七个女儿。老两口眼瞅着闺女一年比一年长大了,一个个模样长得水灵灵的,就好像一朵朵盛开的安比银嘎花那么好看。
这天,老父亲把孩子们叫到跟前,对她们说:“孩子们,天鹅翅膀长成了,就会展翅飞上蓝天。你们长大成人了,应该出门见见世面。”老父亲用手指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说:“在东方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座高高的大山,山那边有一条大河,过了大河往前走就能找到一棵大树,树顶上有一只金翅鸟,谁要能找到金翅鸟,就会得到幸福。”老父亲接着说:“孩子们,你们去吧!只要有勇气,吉祥的阿赫玛发神和法力无边的巴阿恩都力,会使你们得到幸福和吉祥的。”
第二天,老父亲划着独木舟,把七个闺女送到一个小岛上。趁姑娘们上岸采野果的工夫,悄没声地独自划着小船离去了。
天快麻黑的时候,姑娘们才回到江边,见老父亲和船没了踪影儿,七姐妹伤心地哭了起来,六姑娘还折了一根柳条儿,一边抽打着江水,一边哭。她们悲切的哭泣声,惊动了天神巴阿恩都力。他吹来一阵冷风,大江突然冻结了。冰冻得像水晶那般亮,像镜子那么平。
勇敢的七姑娘告诉姐姐们:“我和六姐先走,你们随后跟着。”她一边儿走一边儿说:“滑溜,滑溜”,向着父亲指出的方向,寻找那吉祥的金翅鸟去了。
大姐、二姐、三姐、四姐、五姐一个接着一个,手挽着手紧跟着。她们走着走着,冰排忽悠一下子坍落下去,姐五个随着下沉的冰排落进水里 再说六姑娘和七姑娘,她俩走上了对岸,回头不见了姐妹们。只有汹涌的江水奔腾咆哮着。俩人难过了很久,只得继续赶路。过了一片树林子,又过了一片塔头甸子,在一条漫岗旁碰上了一个岔股道。怎么办呢?姐妹俩只好分手了。
七妹走哇走,走到一座用活人串起来的帐子前。只见每个人的手心都用长长的鹿筋穿着,有的人已经快死了。一个还能说话的奴隶说:“姑娘啊,你怎么到这个地方来了?你看,我们遭了多大的罪,白天没死没活的整天干活,晚上还得给魔鬼当帐子。到这还有你的好处吗?你往前走吧!山那边有一只金翅鸟,它会给你带来幸福。你还要记住,有一位名叫满格穆的莫日根的人,只有他才能战胜魔鬼。请你告诉他,我们朝天每日盼望着他盼望他早日把武艺练成了,斩杀万恶的魔鬼,搭救我们出火坑。”七姑娘照那人指出的方向,继续往前赶路,趟过一道道小河,钻过一片片苇塘,爬过了高高的山岭,穿过了密密的森林。在一条小溪边,她捧起清清的泉水喝着,心里有说不出的痛快。她出神地望着自己的倒影,圆圆的脸蛋、葡萄似的眼睛、乌黑的头发,长得比春天的青草还好看。瞅着、瞅着,忽然看见水里有一条小鱼儿在跟自己说话。唉呀!真怪,她寻思是自己的眼睛看花了吧!使劲儿眨吧眨吧眼睛,再仔细一瞅,真的,小鱼的嘴一张一合地说:“美丽的姑娘啊,你顺着山泉往上走,走到泉水的源头,就能看到一棵大树,你把大树下的石头搬开,就能找到一面铜镜、一把木梳,还有一柄宝刀。这把刀如果到了一个年轻勇敢的莫日根手里,就能杀死魔鬼。姑娘啊,当你拿起三件宝贝跑到山顶上的时候,就能看见一棵十个人合抱不过来的大松树。你拿出铜镜,金翅鸟就会落下来,它会领着你找到幸福。”小鱼儿又说:“当你跑出二十一步的时候,就会涨大水。到那时候,我就能回到大江获得自由。你救了我的命,我会报答你的恩情的。”
七妹按照小鱼儿说的方向,沿着小溪往前走。饿了,就采点野果充饥,渴了,就喝点泉水。整整走了三天三宿,终于来到了泉水的源头。
在一棵大树根子底下,果然有一块象狍子那么大的石头。石头下边有一条小缝儿,泉水就是从那儿淌出来的。七妹用尽力气把石头搬开,拿起宝镜、木梳和宝刀回头就跑。跑出二十一步的时候,只听得身后山崩石塌,怒涛咆哮。她跑到山顶回头一瞅,自己刚走过的山沟,已变成了一条波涛滚滚的大江。
七妹在山上找到了那棵大松树,刚刚拿出铜镜子,树顶上便飞下来一只绿头顶、白肚皮的金翅鸟,落在了七妹的手心上。“美丽的姑娘啊,咱们走吧!我给你带路。”金翅鸟说完,翅膀一振便飞了起来。
鸟儿鼓着翅膀飞啊飞,七妹唱着动听的小曲儿,走啊走。走着走着,金翅鸟落到一座塔古通上。七妹走进屋子,见里边什么人也没有,于是就自己动手把肉楼子里的狍子肉、鹿肉拿出来,抽出宝刀把肉剁碎,用锅煮熟饱吃了一顿。金翅鸟落在七妹的肩膀上给她作伴儿。到了傍晚,她正蹲在灶门前烧火,忽然听到外边有沙沙的脚步声。接着门开了,进来一个长得像黑熊似的人往炕上一坐。七妹吓得心怦怦直跳,想躲又不敢躲,只好防备着退到外屋给他烧水做饭。不一会儿,肉煮熟了,七妹用端菜的木杈大块大块给他往上端。那长得像怪物的人吃饱喝足了,什么话也没说就躺下睡了。
第二天,怪人醒了,他说:“我知道你叫萨丽洪德都,你就在这住吧!吃的穿的什么都有。只是你得勤快点,我每天出去练武、上山爬岭、下河抓鱼费鞋呀!这里有的是鹿皮、野猪皮,你就做七双鹿皮鞋子,五双鹿腿皮做的靴子。”说完,怪人背上弓箭就走了。
怪人走后,按金翅鸟的指点,七妹做了一大锅粘米饭,又装了一大木盆煮熟的各种兽肉。然后到大甸子割了挺多草,背回来扎了十个草人儿,拿出铜镜子一照,草人能动弹了,又拿出木梳给草人梳头,十个草人都变得和自个儿一模一样。七妹对她们说:“你们要帮助我揉皮子、做针线。饿了,屋里有饭和肉。”一天的工夫,怪人要的东西都做完了。每双靴子都绣着花边,野猪皮的底、鹿腿皮的帮。另外还做了十五双兽皮靴子。一双双做得又结实又好看。
晚上,怪人回来了,见要的东西都做好了。赞赏地说:“萨丽洪德都,你的手艺真巧哇!明天你再做三十七件兽皮衣服!”
第二天,怪人走后,七妹又招来自己的帮手们,没用半天的工夫,三十七件兽皮衣服做完了,还做了十条鱼皮套裤。
晚上,怪人看到一件件鹿皮衣服和一条条鱼皮套裤,高兴地说:“你的针线活真好哇!萨丽洪德都,今晚咱们一块儿吃饭吧!”
吃完饭,怪人说:“再有一天,我就把武艺练成了。今天是第九十九天,明天你得把那柄锋利的宝刀交给我。”这时金翅鸟飞到萨丽洪德都的肩膀上,小声告诉她说:“他就是你要找的那位满格穆莫日根,为了背着布舒库把武艺练成,他的护身萨满保护着他。”七妹听了虽然高兴,可一瞅那怪人长得那么吓人,转身要回到自己屋里去。怪人说:“你别怕,今晚你就睡在炕梢吧!”七妹没吱声,她躺在炕梢说啥也睡不着。炕头的怪人睡得可香呢!七妹坐起来,借着明亮的月光仔细一瞅,怪人变样了,身上的熊皮已经退到了膝盖以下,模样长得又英俊又漂亮。七妹轻轻地走过去,一点一点将黑熊皮扯下来,卷了个卷儿藏了起来。
天将放亮,莫日根一骨碌爬了起来,见熊皮不见了,心里非常高兴。他赶紧穿上七妹缝的衣服,套上套裤,蹬上皮靴,走到萨丽洪德都身旁说:“好心的姑娘,你帮助了我,我的仇敌是万恶的魔鬼,为了拯救苦难的乡亲,我就要去和他分个上下、比个高低。”
七妹捧出金光闪闪的宝刀,递给了年轻的莫日根。临走时他告诉七妹说:“你快跟着金翅鸟到大江边去吧!你的姐姐们在那里等着你呢。”说完,他背着弓箭,挎起宝刀出发了。
按照莫日根的嘱咐,七妹跟着金翅鸟来到江边。当她坐在江边拿起木梳蘸水梳头的时候,眼瞅着江水一翻花,迎面游来了一条小鱼儿。它摆摆尾巴,小嘴一张一合地说:“美丽的姑娘啊,我就是小龙王,名叫衣希库木都力。那天出去游玩,被魔鬼堵上了泉眼。要不是你救了我,早就没了命。为了报答你的恩情,我把你的五个姐姐送来了!”话音刚落,五个姐姐踩着水皮儿向她跑来了,姐姐们高兴地喊着:“萨丽洪德都!萨丽洪德都!”把七妹抱了起来。
这时,小鱼儿对她们说:“美丽的姑娘们,你们往前走吧。顺着江边过了三道湾子,那里有一条底拉卡。你们乘船顺溜往下去,那里是美丽富饶的三江平原。你们碰到吃的就吃,但是千万要记住,不能把‘有吃的’这句话告诉旁人。要是你们把真情实话一说出口,就会立刻变成石头。”小鱼儿说完,摆了摆尾巴,钻进了湛蓝的江水不见了。
七妹和五个姐姐出发了。金翅鸟在前面引路。她们顺着江边儿转过三道江湾,乘船往下走,来到一处长得密密麻麻的白桦林前,金翅鸟立刻落在树梢上。姑娘们远远地看见年轻的莫日根和六姑娘,一个人骑着一头大马鹿,从树林子里跑了出来,姐妹七人又在江边团聚了。六姑娘告诉姐妹们,自从那天她和七妹分手后迷了路。被万恶的魔鬼抓了去,是这位勇敢的莫日根杀死了魔鬼,把她救了出来。
姐妹们感激地望着莫日根,不知说啥才好。
年轻的莫日根说:“姑娘们,你们乘船往上游走吧!”又对萨丽洪德都说:“好妹妹,我真不想离开你。虽然布舒库被消灭了,但是,我还得去杀死坑人害命的猛兽,要是你有心思的话,就等着我吧!”七妹掏出荷包,红着脸挂在满格穆莫日根的衣襟上。莫日根把一张美丽的银狐皮围在七妹的脖颈上。说了声:“姐姐们,再见!”就一跃骑上大马鹿,向着远方飞驰而去。
萨丽洪德都站在江边瞅哇瞅,直到看不见满格穆莫日根的身影,才跟姐姐上了船。
姐妹七个继续往前走,这天来到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只见岸上山青林茂,无边的草原上鲜花盛开,山坡漫岗上结满了山葡萄、山丁子、山里红,还有好吃的稠李子、托盘和高粱果。密林里栖居着成群的獐狍野鹿和各种珍禽异兽。清清的小溪淙淙流淌,江边拥满了各种鱼虾。她们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地方,高兴极了,赶紧上岸采摘香甜的野果。在林边,她们发现一只挺老大的野兽,要说有多长,那可真是没法量。乍一开头可把她们吓了一跳,细一看,这原来是一只刚被射杀的野物。她们捡些干柴树枝子,燃起了一堆熊熊的篝火,割了块好肉用火烧熟,饱饱吃了一顿。
于是她们继续往前赶路,愈往前走,景象愈荒凉。这天天刚亮,她们发现前边有一个挺老大的城镇。到了跟前停船靠了岸,见这里有一群人,一个个都面黄肌瘦。他们看见七个美丽的姑娘,都围了上来。一位上了岁数的老爷爷难过地说:“可怜的孩子们,因为遭受万恶的魔鬼和野兽的抢掠,我们什么好吃的东西都没有了!”说着拎来一桶清凉的江水,舀了七碗水递给了七个姑娘。老人说:“喝一口我们家乡的水吧!你们的心会更甜。阿赫玛法神、巴阿恩都力会保佑你们得到吉祥和幸福。”金翅鸟落在七妹的肩膀上说:“美丽的姑娘啊,亲人的心比金子重,家乡的水比蜜甜。为了亲人免受饥饿,你们打主意吧!只有你们才能让亲人得到生存和幸福。”金翅鸟说完,拍拍翅膀飞上了碧蓝的天空。
萨丽洪德都和六位姐姐感动了,她们手拉手着领着霍通里的老幼乡亲,爬上了高高的大山。七姐妹站在高山巅上,用手指着大江的上游,一齐高声大喊:“乡亲们,为了得到吉祥和幸福,金翅鸟飞走了。你们跟着它去吧,那里‘有吃的’。你们跟着金翅鸟去吧!”这两句话音还没落,七姐妹立刻化作了石头。石头人越长越高,七座秀丽的山峰高高耸入云霄。乡亲们按照七姐妹指的方向,找到了那块美丽、富饶、和平的土地。而七姐妹,却留在了松花江下游。从此,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狩猎捕鱼,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直到现在,赫哲人还管这七座山峰叫“七女峰”。此地人也有叫“七星磖子”的。每当晴天,还能看到最秀丽的那座山峰白云缭绕。据说,那是七妹萨丽洪德都脖子上围的银狐皮。还有人说,萨丽洪德都一直等着年轻英俊的满格穆莫日根,瓢泼大雨给她洗脸,明亮的闪电给她照镜子。她日日夜夜翘首远望,盼望着她心爱的莫日根回来和她成亲呢!
每天分享各种传说小故事,喜欢请点赞、评论、加关注!!!
独家探秘|中俄边境赫哲族人真实生活
从北京一路向东北,沿京哈高速、哈同高速行驶1883公里,耗时约20个小时,眼前便会出现一条奔涌的大江,江的对岸,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丛林沙滩。这里是黑龙江流域,中国最偏远、最神奇的地区之一,神秘的赫哲族人世代居住于此,默默传承着亘古不变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法人》全媒体记者 崔晓林
街津口赫哲族乡隶属于黑龙江省同江市,位于黑龙江中游南岸的街津山脚下,距同江市区45公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长39公里,是全国人口最少民族之一赫哲族的主要聚集地,全乡总人口3400人,其中赫哲族人口516人。
6月13日,《法人》记者在街津口采访时了解到,同江市立足“大界江、大森林、大农业、大湿地”资源,在文化旅游线路设计上施行水路与陆路相结合,从传统的观光游向江源探险游、沿江徒步游,渔猎游、观鸟游、生态游、美食游、跨境游、休闲度假游等现代形式发展。这其中,街津口赫哲族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挖掘赫哲特色传统民俗,依托自身优势,实现精准脱贫。据了解,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赫哲族乡实现人均年收入超过万元,极大提高和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
稿件编审:贾宝元 编辑:张凯华
中华民族——赫哲族
三江汇聚映朱阳,五彩云霞赫哲乡。
跃跃山花迎岳客,飘飘鼓乐送龙王。
乌苏水里游鱼闹,白桦林中野鹿翔。
岁月悠然风涤荡,渔歌逸渺韵流长。
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饶河、抚远两县,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个民族乡。居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第五十五位,人口超过门巴族。
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有不少语汇与满语相同。现在40多岁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会说民族语,通用汉语。赫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好手,以渔业经济为核心,形成了赫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
信 仰
新中国成立以前,赫哲人普遍存在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灵物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崇拜及萨满教信仰,万物有灵论构成了赫哲人原始崇拜和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
“图腾”意为“他的亲族”。将某一动物、植物等视为自己氏族的保护者和忌物,有血缘关系,过去赫哲族有熊图腾和虎图腾崇拜的痕迹。赫哲族在猎杀和食用熊、虎肉后,都有谢罪等仪式或举动。
建 筑
赫哲人的住房原始、简陋。临时住处有尖圆顶的撮罗子和地窨子、“温特哈”、草窝棚等。固定的住处有马架子、用草苫顶的正房。
历史上的赫哲族还曾住过树屋,是巢居的痕迹。正房的东侧或西侧一般还搭建鱼楼子,存放鱼和兽肉干、粮食或其他物品。
出 行
赫哲人过去冬季用狗拉雪橇(拖日科衣)、滑雪板、马爬犁等;夏季用桦皮船(乌莫日沉)、舢板船、独木舟(乌同格衣)、“快马子”(威呼)等。
狗拉雪橇少则套三四只狗,多则套几十只狗,在莽莽雪原上疾行如飞,日行百多公里,蔚为壮观。桦皮船大则需十余人划桨;轻便的如“桦皮快马”船,一人即可扛起,划行灵巧,是叉鱼和传递信息的得力助手,马是赫哲人狩猎骑乘和驮运物品不可缺少的朋友。
饮 食
赫哲人的饮食以鱼、兽肉和野菜为主,小米是副食。
赫哲人的饮食分生、熟两种。
生食有鲜鱼和鱼、兽肉干;熟食则有鱼松、炖鱼、煎鱼、炸鱼、烤鱼、兽肉干、炖肉、炒肉、鱼肉粥等。
婚 俗
在男女青年订婚的过程中,要摆酒宴宴请双方的长辈和媒人;迎亲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婚宴时,新娘要面朝墙“坐福”,直到送亲的人散席离去后,才可下地并与新郎一起共吃猪头猪尾,新郎吃猪头,新娘吃猪尾,意为夫领妇随,团结和睦,最后新娘新郎共吃面条,以表示情意绵绵,白头到老。
服 饰
鱼皮衣服是过去赫哲族独有的民族服装。充分说明了赫哲人具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适应环境、创造生活的顽强意志与高度智慧。
受满族服饰的影响,鱼皮衣多为长衣服,主要是妇女们穿用。其样式象旗袍,腰身稍窄,身长过膝。袖管宽而短,没有衣领,只有领窝。衣裤肥大,边沿均有花布镶边,或刺绣图案,或缀铜铃,显得光亮美观。鱼皮套裤,有男女两种。
男人穿的上端齐口,裤脚下沿镶黑边,冬天穿上狩猎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鱼可防水护膝。
不过,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赫哲族服装的材料及式样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鱼皮不再是赫哲族的遮体服饰,而是作为一种民间工艺被收藏于艺术的宝库博物馆之中。
禁 忌
捕鱼者若家有丧事,到捕鱼场后,须在网滩上架起一堆火,从火上跨过,以熏晦气。捕鱼期间忌说怪话、谎话,否则触犯神灵,空网而归。
该族笃信“万物有之”之原始宗教观念,对山神、河神、树神等自然之神处处小心敬奉,惟恐不慎得罪而招致灾祸。忌捕杀飞投住室的雀鸟,信其为亡单之魂所变,有飞来投室者是其灵魂要“转世”。若捕杀之,则有不育之祸。忌以皮革物陪葬,认为如是则死者亡灵不能升天,也不能再转生为人。
技 术
历史上的赫哲人拥有自己传统的手工艺。
男人们主要制作船、铁质工具和从事编织、木工等。
妇女们心灵手巧,是手工业的主体。她们以鱼、兽皮为原料,制作出精美的服饰和生活、生产用具。
赫哲人用桦树皮制作出精品的制品,大到桦皮船,小到箱、碗、盒、桶、盆等数十种。各种桦皮、木制品及生产工具上雕刻有各种精美的图案,有云纹、花朵、鸟兽、山水风景等。
歌 舞
赫哲人的乐曲主要是民歌曲调,分为“嫁令阔”、“伊玛堪”、“白本初”、“博布力”等。
“嫁令阔”调是赫哲族音乐的基本调型,轻柔悠扬,用以歌颂美丽的大自然,抒发对家乡的山河、风光、沃土、旷野的无限热爱的心情。
文 学
赫哲人是一个民间讲唱文学十分丰富的民族,包括“伊玛堪”(说唱故事)、“特仑固”(传说)、“说胡力”(故事)、“嫁令阔”(民歌)、谜语、谚语等。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伊玛堪”。“伊玛堪”讲唱者们以夸张的想象,丰富的民间口语,生动的比喻,模拟各种人物、动物对话,惟妙惟肖,使听者如身临其境。“伊玛堪”作品大多是长篇说唱,可以连续说唱几天几夜,大多数作品讲述的是古代氏族社会血亲复仇和部落间的战争,“伊玛堪”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渔猎民族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 。
节 日
春节是赫哲人最重要的节日。一些人家做 “吐伙宴”面饼、稠李子饼和稠粥分送与邻居们。在除夕夜,还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为亡者“烧黄钱纸和包袱”。屋内西墙供奉祖宗三代之位,锅灶上方供奉灶神,后来房子西南外墙供天地神。
受满、汉民族的影响,赫哲人也过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二月二”节、清明节、“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等。赫哲族聚居区的赫哲族还过“乌日贡”节,以文体活动的形式庆祝丰收,日期为农历五月十五日。
勤劳向上的赫哲人从此收获了生活的五彩斑斓和新生活的水色云天。昔日沉寂边远的渔乡,如今繁荣兴旺,成为一片发展和旅游的热土,吸引着国内外游人的步履,人们沿着黑龙江、顺着乌苏里江,追寻着赫哲人动听的《乌苏里船歌》,千里万里地来此寻觅,然后醉到在赫哲人营造出的浓烈乡情里。
图片来源:网络
投稿邮箱:haizhiyin1211@163
网站:http://hzyyxkj
本期编辑:云朵
阅读是一种修养,分享是一种美德
*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