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铃碑》中的李隆基
在四川省梓潼县七曲山风景区内,现存一通全称《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碑》的《闻铃碑》。碑高2.6米、宽0.86 米,厚0.18米。正中阴刻正楷“唐明皇幸蜀闻铃处”八字,字径0.3米×0.2米。碑石侧题:“大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仲夏知梓潼县事昆明桂梁材立”。该碑的刻立背景是这样的。
唐天宝十五年(756),唐玄宗李隆基为躲避安禄山叛军进攻京都长安,怆惶率姬妃臣僚向西蜀进发。六月十四日到达兴平县马嵬驿时,随侍之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等人,以为此次祸乱,全为宰相杨国忠欺上瞒下,祸国害民所致,随即鼓动军士逼李隆基将国舅杨国忠斩首。杨国忠是李隆基爱妃杨玉环的兄长,因怕报复,又逼其将杨玉环赐死。该年七月十七日,李隆基一行来到梓潼七曲山上驿亭。当晚阴雨蒙蒙,淡雾袅袅,与上月杨玉环被赐死的情景极其相似。想到自己君临天下,万人之尊,贵为天子,却连自己的爱妃也保护不了,竟然落了个“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的下场。他自愧自渐难以入眠,夜半风起,驿亭檐角铜铃“啷当”之声忽急忽缓。李隆基屏息静听这“啷当”之声,好似那娇滴滴的玉环在呼唤“三郎”。睹物思情。李隆基禁不住一声叹息。按理说,这通《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标示碑,应该有许多附会的因素在内。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有“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李隆基既然是逃难至此,心情自然是极灰暗的。后人到此有感而发,于是立了这通碑。到了清末,这里只剩下龟趺一座和一段残碑。1894年夏,当时的知县桂梁材重刻补立了该碑。“”期间,当地社员曾将该碑砌进了氨水池。1986年,有学者前来考察,向当地政府提出不应毁掉这一文物古迹。当地政府接受了这一建议,遂拆除氨水池,把古碑按原样在原地重新竖起。
那么,该怎样看待既缔造了“开元盛世”,又导致了“安史之乱”发生的李隆基呢?换言之,对于“安史之乱”的发生,从而使唐帝国走向衰败,李隆基应该负多大的责任?实事求是地说,李隆基并不蠢,他前期创造了大唐帝国的第二个巅峰就是明证。他后来之所以过上了天昏地暗的日子,原因全在杨玉环身上。我们知道,但凡一个人为了讨得自己喜欢女人的欢心,多会竭尽所能的。作为皇帝的李隆基在爱情上自然也是个凡人,他对杨玉环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最基本的表现而已。区别就在于他是皇帝,他也许并不需要竭尽所能就能让自己的女人满意,而他必须付出的则是时间。而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女人身上,自然就把帝国置于脑后了。
杨玉环作为历史上有名的美女,以体态丰满、皮肤细腻、性情温和著称于世。她本是李隆基的儿媳,是寿王李瑁的妻子,二十六岁那年却使六十一岁的公爹一见钟情,这时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李隆基那时刚死了专宠后宫的武惠妃,六宫佳丽没一个能引起他的兴趣,正值感情上的空档期,蓦然看见丰盈娇憨的儿媳妇,他苍老的心一瞬间年轻了许多,且年轻得失去理智和尊严,竟然不顾人伦天理,甘冒的恶名,把杨玉环生生从儿子怀中夺了过来陪他睡。杨玉环并不是一个坏女人,她性情忠厚,心地善良,对政治没有兴趣,也没有任何供人指责的劣迹。但李隆基爱她爱得太深了,一时半刻也离不开她,堕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温柔陷阱,忘记了自己对家族和国家的责任,对政务日渐荒疏,末了干脆不上朝,把朝政全权委托给奸相李林甫。李林甫则乘机结党弄权,把正直的朝臣排挤出中央,朝政因此从光明走向昏暗。
李隆基太爱杨玉环了,在占有杨玉环肉体的同时还渴望得到她的芳心。也许是年龄相差太大的缘故,李隆基心底多少有点自卑,自古嫦娥爱少年,他在杨玉环心中的分量是否超过自己的儿子?他的结论常常是消极的。为了遮掩自己的劣势,他尽力在物质方面“贿赂”杨玉环的心,使她在眼花缭乱灯红酒绿之余感觉到丈夫的伟大。尽管杨玉环不爱慕虚荣,他仍煞费苦心为她营造一副纸醉金迷的生活氛围。比如,让上千名织绵刺秀的工匠和几百名雕刻熔造的首饰工日夜不停地为她制作华衣美服和珍宝玩好,不惜巨金从国外购进珍贵的脂粉和香水。
李隆基如果仅仅是往杨玉环身上堆金子还不致酿成大的灾难,他最不该犯的错误就是给杨玉环的亲族加官晋爵,不但施恩于杨玉环的几个美丽姐妹,让她们拥有巨大权力,还重用其堂兄杨国忠。而杨国忠这个无赖出身的恶棍,除了吃喝嫖赌搬弄是非打小报告外什么都不会。据说,李隆基是在赌桌上发现他的杰出“才能”的,李隆基成天在女人堆里厮混并没有什么正经娱乐来打发时光,是其玩得最多的游戏,因钱来得太容易赌注也很大,于是算赌账就成了一件需要动脑筋的差事。杨国忠从小在赌场厮混惯了,对此道颇为精通,经常站在旁边为玩得正有兴头的皇帝和自己的堂妹算赌账。李隆基发现他的赌账算得又快又准,认为他拥有很大的智慧,认定若不把杨国忠的智慧用于治理国家一定是对人才的浪费,于是便提拔他做了大官,丝毫没有意识到会算赌账的人往往是经常出入赌场的。嗜赌的人又没有责任心,把国家交给没有责任心的人治理,等于把婴儿交给老虎扶养,其结果不是把婴儿吃掉就是把婴儿玩丢。客观而言,李隆基把权力赐给杨玉环亲族的举动纯属多余。杨玉环不懂政治,也没有政治野心,让她的亲人当官在她的心目中不见得是很大的恩典,因此也不会有太多的感动。可见李隆基并不了解他深爱的女人,此举不仅不能赢得她的芳心,相反倒会给国家带来了巨大危害。国家一旦受难,他心爱的女人自然也会跟着遭殃。
公元755年,杨国忠终于“逼反”了安禄山。安遂率领蕃汉混合兵团十七万人南下,宣称讨伐杨国忠。可朝廷能够用于作战的军队全死在云南,地方部队根本不能抗得住安禄山铁骑兵的冲击。结果安禄山兵团一路势如破竹,深入七百公里,渡过黄河,攻陷东都洛阳。第二年再向西进击,进攻潼关。中央军统帅封常清、高仙芝本来有能力使潼关坚不可催的,可杨国忠因为没有收到二人的贿赂竟然诬陷他二人“通敌”,把二人送上腰斩的刑场。继任统帅哥舒翰也因不善行贿,在杨国忠的威逼下作自杀性出击,结果全军覆没,潼关失陷。通往长安的门户被打开了,李隆基只得带着杨氏姊妹从长安仓惶出逃,一直逃到距长安六十公里的马嵬驿。不过,当杨国忠正在暗中庆幸自己英明时,他的好日子也到了头。在马嵬,愤怒的禁卫军包围行宫,乱箭射死杨国忠的同时,又屠灭他的全家。为了防备复仇,禁卫军要求皇帝处死杨玉环,李隆基在万般无奈之余只好将她赐死。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四句诗“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悲剧场景。
毁誉参半的唐明皇,人生轨迹其实就是一条抛物线
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唐朝是毋庸置疑的巅峰,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站在这个巅峰顶点的男人:
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安禄山##杨贵妃##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陈学林 ‖ “吊儿郎当”第一人
点击上面蓝字“方志四川”添加关注!
四川流传一俗语“吊儿郎当”,用以形容人游手好闲,做事草率轻忽、放荡不羁的样子。“吊儿”是指风铃。“郎当”本指衣服宽大,古时木偶戏的服装往往显得宽大,穿上之后活摇活甩的,因此“郎当”一词被用来形容人不太正经,颓废、潦倒、马虎。 这个俗语的由来,与唐明皇李隆基有莫大的关系。
唐明皇李隆基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三郎郎当”的故事,在宋代早已广为流传。宋代罗大经撰的《鹤林玉露》记载:“魏鹤山《天宝遗事》诗云:‘红锦绷盛河北贼,紫金盏酌寿王妃。弄成晚岁郎当曲,正是三郎快活时。’俗所谓‘快活三郎者’,即明皇也。小说载,明皇自蜀还京,以驼马载珍玩自随,明皇闻驼马所带铃声,谓黄幡绰曰:‘铃声颇似人言语。’幡绰对曰:‘似言三郎郎当,三郎郎当也。’明皇愧且笑。”
魏鹤山,即魏了翁,号鹤山,四川蒲江县人,南宋著名学者。罗大经,江西吉水县人,博极群书,《鹤林玉露》是部闲话文人士大夫轶事的笔记文集。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小名“三郎”,英武有权略,多才多艺,喜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善书法,庙号“玄宗”。因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明皇。李隆基是历史上著名的风流天子,被后代戏曲界尊奉为祖师爷,一些戏班甚至把他视为开山祖而立牌位,供香火,向他顶礼膜拜。开元十一年(723),宫中排练大型歌舞《圣寿乐》,他也穿上舞衣,亲自排练调度,并对他人加以鼓励,说:“好好练,莫辱三郎。”天宝年间,李隆基贪恋美色,沉迷音乐、歌舞,终年不理朝政,终酿成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李隆基仓皇逃离长安直奔四川,途中杨国忠被乱刀砍死,杨贵妃被缢死马嵬坡。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十月,肃宗遣啖廷瑶入蜀奉迎李隆基回京。明皇一行,途经梓潼,遇雨,风过铃响,黄幡绰对曰“三郎郎当”。
武则天创制的圣寿乐(李玉明 绘图,图片来源:洛阳网)
黄幡绰,甘肃武威人,李隆基的宫廷乐师,入宫30多年。擅长“参军戏”,性格幽默、善口才。他曾用滑稽风趣的语言,谏劝李隆基不要轻信安禄山,应疼爱自己的儿子,提醒李隆基注意安全,不要在马上打球摔坏了身子,深得李隆基赏识和信任。在梓潼黄幡绰对“三郎郎当”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他想借“郎当!郎当!”的风铃之声对李隆基进行讽谏,希望他改变精神状态,以国事为重,振作起来。用“郎当”批评人自唐即始。任半塘先生解说此语道:“‘郎当’叠句,从铃声来,既志三郎此行狼狈,复行其驮载珍玩累赘,失大贪小,恬不知愧,刺之深矣!铃声一路不绝,经此点破,将声声刺耳,直抵长安。语虽止而锋自锐,铃虽远而韵犹新,真古今第一妙讽。”
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绰墩村的唐代宫廷音乐家黄幡绰雕像(图片来自网络)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宦官李辅国诈传圣旨,奉兵幽禁太上皇李隆基于西内甘露殿。李隆基从此一病不起,渐入膏肓。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李隆基在愧疚与悔恨中崩于神龙殿,享年78岁。随着一代风流天子李隆基的死去,大唐王朝从此日薄西山,一蹶不振,一步一步走向灭亡。
清人学者王士祯在他的文集中写道:“蜀道有郎当驿,即唐明皇雨中闻铃声处,予丙子岁过之,题诗驿壁云:‘金鸡赐帐事披猖,河朔从兹不属唐。却使青骡行万里,三郎当日太郎当’”。今四川梓潼翠云廊内,存石碑一块,碑高2.6米、宽0.86米、厚0.18米。正中阴刻正楷“唐明皇幸蜀闻铃处”八字,字径0.3×0.2米。碑石侧题:“大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仲夏知梓潼县事昆明桂梁材立”。碑座长1.5米、宽1.2米、高1.5米,碑下是一形似乌龟的碑座。清咸丰八年《重修梓潼县志》载:“上亭铺县北四十里,唐明皇幸蜀,至此闻铃声,似言三郎郎当者,故名郎当驿。”缘此典故,清人在唐明皇曾经驻足之处郎当驿(上亭铺)立“唐明皇幸蜀闻铃处”,以鉴来者。清代《梓潼县志》中收有两首题郎当驿的七绝,其一“谁闻铃响似三郎,玉辇曾经古驿旁,千古伤心黄土尽,开元盛事最凄凉”;其二“鞭蓉小花管萧呜,诏进霓裳别调情。底事乌啼花落后,却来驿路听铃声”。
位于四川省梓潼县演武乡上亭铺的“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石碑(图片来自网络)
“吊儿郎当”的典故出自唐明皇李隆基的故事,他是当仁不让的“吊儿郎当”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