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风水罗盘(智能风水罗盘免费版app)

房产中介必备的软件,十款靠谱实用的中介软件推荐

好风凭借力,借助工具,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房产中介行业,讲究效率为王,一款好用的房产中介软件,可以将经纪人的效率甚至门店的总体效率提升至2倍以上。

相关行业领域人员在历时几个月的探访与市场调研,得出了目前市面上10款比较实用的房产中介软件,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详情请看下方。

:微信

关键词:沟通,社交

点评:毫无悬念,这是一款热门的沟通软件,也成为了现在房产经纪人和房东客户沟通最强的核武器了,通过微信设立独立分组,群发消息,经营客户,从而达到卖房目的,很多经纪人屡试不爽。

:房在线

关键词:房客源管理,获客,办公

点评:这是一款强大的房产中介软件,功能专业齐全,比较现代化。基本覆盖了所有房产中介核心业务,例如房源管理,客源管理,分享获客,合同管理,移动考勤管理,楼盘字典,行程统计,房贷计算器等等,支持电脑和手机同步操作,也可以下载房在线app使用。

:房蚁

关键词:个人房源采集,新房源

点评:这是一款经纪人专用的抢房软件。可以24小时不停采集全网新上的个人房源,一旦发现订阅区域内的新房源,就会立即微信通知,让经纪人第一时间抢到更多的好房源,并对房源进行标记(可疑、虚假、重复等))。

:高德地图

关键词:导航、路线规划

点评:经纪人需要提前把小区的路线了解清楚,后续方便带看客户。这款导航软件有助于经纪人精耕商圈,清晰把握路线路况。

:大雁发房

关键词:房源群发,智能去水印

点评:大雁发房是一款免费的房源发布软件。拥有房源群发外网,智能去除视频图片水印,多端口绑定,视频房源发布,房源一键转发等实用功能,还能让房产经纪人实现团队内房源的快速共享、发布。

:安居客

关键词:了解竞对,发房

点评:这是一款手机找房类的工具,全国70个大中城市90%以上的新房、二手房、租房房源信息都在里面,选择在安居客发房源的经纪人也很多。

:风水罗盘

关键词:分析风水布局

点评: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越成功的人士或企业家,对风水的重视程度越高,尤其是香港台湾地区。风水实景罗盘利用科技与传统风水理论相结合,来计算最合适的风水位置。

:签羊

关键词:电子签约

点评:这是一款专做房产经纪行业电子签约的软件,可随时在线制作合同,一键发送合同,房东客户手机在线签署等全流程线上签署的功能,金额大写自动转换,家具交接清单等等都能智能输入,签约方便快速省心。

:印象笔记

关键词:记录,备份

点评:Evernote是一款类似便签、备忘录记录软件。经纪人可以随时随地记录下一闪而过的想法,例如房源信息、复盘思考,日程安排,培训笔记,都可以随手记录,方便整理。

:楼鲸

关键词:房产资讯、获客

点评:楼鲸app是一款经纪人个人微信营销产品,通过楼鲸app,房产经理人可以快速掌握一手相关房产资讯(房价动态,行业新闻),分享至盆友圈获得好友转发,从而发掘盆友圈:

以上十款房产中介软件实用度详情,如下表所示,仅提供参考。

ps:这些软件都是房产经纪人推荐的一些常用的APP中具有代表性的,觉得好用可以下载试试,具体看个人实际需求而定。

诞生于中国的罗盘技术,如何从陆地走向海洋?

7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独树一帜”新版录取通知书正式发布。据新京报《中国人民大学新版录取通知书今日亮相,首批106份已寄出》一文报道,新版录取通知书采用函匣立体式设计,分上下两层。其中,录取通知书函匣上层主体为校史罗盘,罗盘分三层以校徽为中心对称展开。随着录取通知书徐徐打开,从1937年到2022年,罗盘上手绘的四幕校史插画随之转动。这一罗盘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本科生录取通知书函匣上层主体为校史罗盘。图/中国人民大学

艺术文化史学者潘天波在《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中,讲述了中华工匠技术史上扇子、磨子、罗盘、鼓风炉、耕犁、轮子、马镫、火器、烟具、漆器等十大具有代表性的技术物,它们在各自独特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全球传播、交往与互鉴的曲折历史。其中,潘天波指出,在自然文明史上,人类很早就学会了定位空间与方向仪象的时空技术,而这正是“自然罗盘技术”。

潘天波说,自然罗盘技术是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的天才发现,考古发掘的空间方向性的图案是史前工匠的智慧表达。 在之后的人类历史发展中,风水罗盘,指南鱼、司南等科学罗盘的先后发明,标志着罗盘技术最终被科学意义所取代,进而被用于发现与探测自然的空间方位。而先进的航海磁石司南装置是宋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性仪器,也是宋代航海技术发达及其远洋能力强大的象征。

以下内容节选自《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潘天波 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2年6月版。

物质、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探寻宇宙的三大永恒变量,也是自然宇宙体的三大紧密相联的构成要素。人类对自我生存空间中的时间和物质探寻一直没有停止,并将自然物质赋予特有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属性,进而建立属于人类的时空逻辑体系。罗盘测向技术的诞生就是人类探寻宇宙物质、时间和空间的产物之一,即在特定的自然物质身上发现其空间指极性和时间永恒性,这确乎是一项全球性的伟大发现与科学发明。

自然罗盘技术是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的天才发现

在自然文明史上,人类很早就学会了定位空间与方向仪象的时空技术,通常是利用自然界的动物(鳗鲡、鸽子、燕子、蜜蜂等)迁徙、天体星象(日光、北极星等)、河流水势(高低走向)、树木风向(季风规律)等途径辨析方向,进而为人类自己的行为活动确立坐标。在跨湖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带光芒的太阳纹彩陶、火焰纹彩陶和刻划、镂孔、彩绘三者组合的太阳纹图案”。毋庸置疑的是,史前人类刻画的太阳纹图案极具时空性特征,显示出原始人类对时间性方向与空间性方位的认知与渴望,并付诸经验性知识叙事——时间性图案绘画,这些图画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即作为早期人类学习的教科书。

同样,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上带有明显的方向性刻符,说明半坡古人已经萌生了描绘空间的方位思想或方向意识,具有了一定的判断空间位置和测定方向的能力。诸如此类的考古发掘资料是很多的,再譬如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曾出土6000年前的骨制北斗星形状的斗柄,山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朱绘岩画所刻画的女巫头顶或为北斗七星,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腹部的猪图像正中一颗星也是天极星。这些出土的太阳纹、鱼纹、北斗星等原始的时空性特征明显的图案表明,早期人类对自我的空间位置、空间方向以及空间时间的意识,已具备了原始认知与经验描述的能力。

这里姑且可以把早期人类利用自然现象确定方向的技术称为“自然罗盘技术”,只不过这种技术属于经验性技术范畴,或者是环境适应性技术,还不是生产习得性技术。自然罗盘技术是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的天才发现,考古发掘的空间方向性的图案是史前工匠的智慧表达。或者说,早期工匠为探寻空间方向利用了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树木等物象,已具备了初步的感知方位的能力,这些能力为后来的罗盘定向和定位技术的发明提供了必要基础。原始自然罗盘技术的书写与叙事意味着一个显而易见的教育学问题,即自然现象作为被刻画的图案,既是日常经验性教育与传承的教材,也是后期人类发现和发明新技术的必要教材。

明清时期,风水罗盘已经成为风水命理测算的必备工具

在史前,工匠一般是由巫工组成的群体,并具有较高的地位与身份。《说文解字》曰:“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这段话里有三个关键词:巧饰、规矩和巫。这三个关键词关联到“工”的三个基本内涵规定:技术、工具和身份。从神话学意义上来看,早期的“工”是非常神圣的,具有一定的神性或宗教性。因此“工”之定名至少表现有三个方面的想象社会学内涵:技术神圣、工具神圣和身份神圣,尤其是巫的身份职业决定了工匠生产的神圣性或巫术性特征。因此,人类早期的技术发明通常具有玄幻的神话色彩。

在自然罗盘技术的参照上,中国古代先民发明的风水罗盘是用来祭祀、礼仪和占卜的一种工具,尤其是用于建筑风水占卜、军事占卜,也有其他重要活动的占卜。譬如早在殷商时期,“卜工制度”就是一种重要的占卜活动,因为工匠在殷商社会中的地位是很显赫的。于是,殷商时期的王依龟甲灼兆而卜,宗教官负责占卜刻辞,记录占卜诸事,并由王册封为工。因此,“卜工制度”,即王占卜工匠之祸乱与逃亡,并册封为工的制度,或为“册工制度”。譬如甲骨卜辞。甲寅(卜),史贞:多工亡尤(《合集》19433);己酉卜,水工方(《合集》20615);丙申卜,鼎(貞):既入商工(《合集》21607)。

上述“三卜”工匠之事,卜问百工是否有祸起,或是否逃亡,或是否有入商工等,可见商王对百工之关注。占卜之目的或不是为了手工之事,意在防止出现不利于官府统治之事;或是否进入工匠行列,即问卜(考察)能否册封为工。不过,殷商时期的占卜工具还没有证据显示是风水罗盘。大约在汉代,被用于占卜的栻盘开始出现,譬如安徽阜阳双古堆、甘肃威武等地曾出土用于占卜的栻盘。至唐代,“掌灵台地理事”的地理堪舆师杨筠松善于制造用于建筑占卜的风水罗盘。至明清时期,风水罗盘已经成为风水命理测算的必备工具。

风水罗盘的出现,显示出人类从早期自然罗盘的空间意义向宗教意义过渡。这体现了早期人类对自然罗盘技术使用的一次转移,实现了自然罗盘功能的一次技术升级,已然表现出一种生产习得性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尽管风水罗盘带有明显的宗教意义,但是反映出人类征服自然的一次宗教化思想进步,同样也具有一定的宗教化教育学意义,即规约、调整与引导人类的空间行为选择与方向。

“指南鱼”的出现标志着罗盘从早期的玄幻罗盘开始走向科学罗盘

所谓“科学罗盘”,即用于测定方向的磁石罗盘。用于测定方向的磁石罗盘技术的发明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一个渐变转换的过程,即从自然罗盘向科学罗盘或磁石罗盘的逐渐转换。大约在3世纪,中国人就发现了磁石取针。《鬼谷子全书》云:“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这里的“磁石之取针”,即为磨石成针的实践,或为“司南”之用。《鬼谷子》又云:“故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伴随人们对磁石物理功能的发现与使用,磁石罗盘方位指向的宗教意义逐渐被数字方向的科学意义所取代。直至宋代“指南鱼”的出现,罗盘从早期的玄幻罗盘开始走向科学罗盘,从早期的占卜巫师手中的道具转型为航海家在茫茫大海中确定方向的工具。

就罗盘技术发生史意义而言,它从早期的自然意义逐渐向宗教意义转型,并最终被科学意义所取代,进而被用于发现与探测自然的空间方位。由此,罗盘技术的行为意义也发生多次转型,即从早期经验性的自然罗盘的发现并用于辨别方向,到后来的磁石罗盘技术的发现并被用于风水占卜,发展至后来它被用航行,并在全球发挥引领和规约人们空间行为的教育功能,这显示出罗盘技术知识与自然经验、人类行为之间存在某种伦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的复杂关系。换句话说,罗盘技术的伦理性、教育性和经验性为它的全球传播提供可靠的必要基础。

战国时代已经发明了用于判断方位的“司南”

海洋是全球交往的通道,是罗盘技术首先打通了海洋通道,为人类交往指明了航向与位置,并规约与引导人类的空间导向行为。从早期的自然罗盘和风水罗盘,到宋代的旱式罗盘,再到后来的水式罗盘,中国罗盘技术从陆地走向海洋。由此,中国罗盘技术成为走向海洋空间的重要利器。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之间,中国已经开始发现磁石现象,并发现其指南的物理性质。《韩非子·有度》记载了“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即先王用“司南”(天然磁石罗盘)测定方向,它具有明显的教育学意味。这里的“以端朝夕”原理,即《考工记·匠人》所记的“以正朝夕”原理。磁石罗盘是中国古代工匠在劳动中发现和发明的一种指向仪器,它源于春秋时期工匠的采矿冶炼技术或方家的磁石磨针实践,至战国时代已经发明了用于判断方位的“司南”。很明显,司南技术在哲学意义上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工具性表征,还具备一定的物质性和工具性特质。

在欧洲,古罗马时期的博物学家普林尼在《博物志》中曾论及磁石现象,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哲学家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约前99—约前55)在《物性论》中也描述过“磁石现象”,卢克莱修的有关磁石的论述后来被16世纪英国的物理学家威廉·吉尔比特援引《论磁石》。

电影《黄金罗盘》(2007)剧照。

但欧洲首次提到磁罗盘技术还是在1190年,当时亚历山大·内克姆(1157—1217)在他的《来自大自然》一书中写道:“水手们在海上航行时,在不能利用阳光的阴天或夜幕将世界裹得一团漆黑,而且他们已不知道他们的船正驶向罗盘的哪个方位时,他们就用一根针去触那块磁石。针就会旋转起来,当针停止运动后,针尖就指向北方。”显然,欧洲论及磁石指南的物理属性较晚,内克姆的《来自大自然》提及的天然磁石罗盘比公元前4世纪的《韩非子》中提及的天然磁石罗盘要晚1500多年。

磁石罗盘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造船技术趋向发达

在早期,海洋导航系统主要依赖星象以别四方。《汉书·艺文志》曾记载中国早期占星导航书籍《海中星占验》《海中五星顺逆》《海中二十八宿国分》《海中日月慧虹杂占》等,这里的“海中”或为汉代方士研究的海洋空间。《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汉代导航书籍(或手册)表明汉代人利用自然星象导航的事实。《太平御览》卷十五引东晋虞喜《志林》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这里的“斗机”,抑或为北斗的天机星;“指南车”,或为根据斗机而设计的指向仪。占星导航技术是根据自然现象变化的偶然性习得,也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的经验性知识总结。

汉代中国使用磁石导航测向技术已初具雏形,并已懂得磁石指极的物理属性。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乱龙篇》中云:“顿牟掇芥,磁石引针。”可见,人工磁化现象已经被汉代人认识与利用。刘安等在《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若以慈石之能连铁也,而求其引瓦,则难矣。”又曰:“慈石能引铁,及其于铜则不行也。”这说明,汉代已经懂得磁石引铁而不吸其他物质的物理属性。

英国的罗伯特·K.G.坦普尔在《中国的创造精神: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中曾转引了中国一幅大约114年的汉画像,画像中刻画的是一位汉代巫师正在俯视勺形指南针。在武威,曾出土过汉代用于定位的栻盘,即堪舆家所使用的定位罗盘。王充在《论衡》中云:“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这里的“司南之杓”,即天然磁石指极杓,“投之于地”之“地”或为栻卜用的地盘。

汉代巫师俯视勺形指南针的画像。图/《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

磁石罗盘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造船技术趋向发达,也为海上丝路贸易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1974年,考古人员在广州中山四路发现秦汉时期的“造船遗址”,其中1号船台滑板长达188米以上,中宽1.8米,由此可推断造船载重在25~30吨左右,这明显表明秦汉时期广州造船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同时,航海技术也表现在航海测绘以及海上导航知识上。到唐代,《海岛算经》一书表明中国古代已经初步掌握了海洋基本测绘方法。晚唐时堪舆家卜应天的《雪心赋》有“子午针正”的记载,可见磁石指南针的发明不晚于8世纪。

先进的航海磁石司南装置是宋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性仪器

直至北宋年间,人工发明与制造的天然磁石才广泛运用于航海活动。北宋初年的燕肃(961—1040)在《海潮论》中记载,在宋代不仅有陆上“指南车”,还有海航“指南针”。《梦粱录》曰:“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这里的“针盘”,即磁石罗盘针。沈括(1036—1095)在《梦溪笔谈》中也提及用磁针罗盘定方位的方法,如“缕悬法”“水浮法”“指甲法”“碗唇法”等。1044年曾公亮编撰《武经总要》记载了用以辨别方向的“指南车”或“指南鱼”。

电影《黄金罗盘》(2007)剧照。

1116年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记载有“针横灯心”的水罗盘。北宋时期,《萍洲可谈》(1119)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说明中国在12世纪初已经开始懂得海洋测绘以及学会运用天体和指南针在海上导航的技术。在宋代,我国已经开始学会制造磁体进行导航测向。

到了元符年间(1098—1100),中国海船已普遍安装磁体司南装置,即罗盘指南针。宋人将磁针与司南装置组成一个罗盘指南仪器,它不仅为磁石指南针本身的应用发展提供了基础,更揭开了我国乃至世界远洋航海事业的新篇章。这种磁石指南仪器在古代的称谓很多,有地罗经盘、子午盘、定盘针、针盘等。宋代的磁石罗盘针用于远洋航海导航,为航海测定方位提供可靠的技术工具,也为海上丝路贸易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宋末元初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记载:“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顺风可半月到真蒲,乃其境也。又自真蒲行坤申针,过昆仑洋,入港。”这里的“行丁未针”或“行坤申针”也是指宋元时期航海磁石罗盘,也说明宋代的罗盘与指南针走向合一。

先进的航海磁石司南装置是宋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性仪器,也是宋代航海技术发达及其远洋能力强大的象征。在宋代以后,《海道指南图》(元代)、《郑和航海图》(明代)均显示中国古代航海测绘技术先进,英国李约瑟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详细记载了明代(或日本)漆木水罗盘,这既反映了明代航海技术的发达水平,又能体现罗盘技术对地图科学、航海测绘科学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概言之,中国罗盘技术发展大致经历了三大关键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代时期和宋代时期。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时期,是中国对内陆空间的迅速扩张期,进而使得早期的风水罗盘快速转型为方位罗盘,而宋代是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时期。由此,航海罗盘的诞生不仅适应宋代国家发展的海洋战略,还为全球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原文作者/潘天波

摘编/何也

编辑/申璐

导语校对/卢茜

万安罗盘:古韵徽州问道自然

新华社合肥3月10日电 题:万安罗盘:古韵徽州问道自然

新华社记者水金辰、刘美子、屈彦

横江北岸,一条约1公里的万安老街临水而立。石墩堆砌的码头、沿街悬挂的招幌诉说着昔日万安城商业的繁盛。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万安古镇,有1700多年历史,是徽州四大古镇之一。

老街之所以闻名,还在于它是全国仅存的手工制作罗盘的产地。罗盘,又叫罗经,是风水探测的工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万安罗盘曾获金奖。

清幽的巷弄入口,便是吴鲁衡罗经老店。这家传袭八代、享誉300余年的罗盘制作世家,颇有于古韵之中问道自然的神秘。

风水邪乎吗?吴鲁衡罗经第八代传人吴兆光举例说,房子里的人经常会出现腰腿疼痛等身体不适,风水师用罗盘调整门向,就是改变风吹进门内的强度。罗盘实际上是中国古人不断总结人和自然之间的规律,进而将这些理论体系用文字和符号的方式表现在罗盘上,“用时髦的话说不就是大数据和概率学嘛。”

老店内,十多名工人正在一张张依次排列的桌子前忙碌着。一面罗盘的制作要经过七大工序:选料、车盘、分格、清盘、写盘、油货和安装磁针。每一道工序又分很多小工序,从一块木板到一件成品,周期至少需要三个月。

风水师们都知道,一面罗盘的好坏不在乎它的大小和繁杂度,而是指针。指针的灵活度和准度决定了风水探测的精度。

安装磁针是吴兆光的独门绝技,每一面罗盘的这道最后工序,都必须经由他手。“指针本身不会指南,核心是成品外观看不见的铜帽,它只有小拇指甲盖的三分之一那么小。”吴兆光说,敲制铜帽,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通过敲打听振动的声音,分辨里面的锥度和角度。

“这都是父亲传给我的。”吴兆光说,传统工艺要传承,需要有人手把手地教,否则只能学了样式,领悟不到精髓。

“我把它当作一个精密的测量仪器在做,而非工艺品。只有这样,产品才有存在的意义。”吴兆光说,罗盘这一行,谈创新就是谈精度。作为旅游纪念品,罗盘的形态和材质可以变化多样,但“中看不中用”;而专业市场上,可能盘面几十年看不见变化,但使用者一用便知精度在加强。“细节的创新,是我们每一代人努力的方向。”吴兆光直言。

如今的吴鲁衡罗盘,表面光滑、色泽清晰。这是负责油货的工人们用水砂打磨之后,在盘面上又涂了近20遍油漆的结果。吴兆光解释说,以前用桐油,罗盘最多用二三十年,字迹就不再清晰。现在通过改进工艺,磨损时间可以延长到50年,甚至100年。

2006年“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吴兆光又开始建造万安罗经文化博物馆。作为民间博物馆,这里收藏了吴家传承下来的众多老物件和老照片,其中就包括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的那张证书。

如今,这里已是万安罗盘制作工艺的重要传习所。每年博物馆接待几万名海内外游客,通过介绍文物、观看制作流程,罗经文化越来越被社会认可。“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人的智慧和人与自然的相处哲学,这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的一种弘扬。”吴兆光说。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30/1697190953338290.html
上一篇:瓷都算命网(瓷都算命网免费取名姓名测试)
下一篇:坎宅是什么意思(兑宅是什么意思好不好)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