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有讲究,《西游记》取名妙哉
《西游记》取名很讲究,无论是人名、地名、物品名,都讲究一个“巧”字。
唐僧,玄奘是其法名,史书上确有记载;而“三藏”则是唐太宗给他取的名字。唐太宗问玄奘:“御弟雅号甚称?”玄奘答道:“贫僧出家人,未敢称号。”唐太宗一看玄奘尚无名号,于是就征求玄奘的意见,是否叫“三藏”:“当时菩萨说,西天有经三藏。御弟可指经为号,号做‘三藏’何如?”
三藏,代表三部真经——《法》《论》《经》。这三部经分别用于谈天、说地和度鬼。抛开学院派的正统解释,姑妄趣解之,也许还是巧应“三藏”(躲藏)之意。三者,悟空、八戒、沙僧三个徒弟也。三个徒弟保驾护航陪同师父赴西天取经,每遇危难则三人藏而护之。《西游记》第四十回中妖怪就说:“我才见那白面和尚坐在马上,却怎么又被他二人藏了?”
孙悟空、猪悟能和沙悟净三个人的名字皆为神仙所起,三人同排“悟”字辈。孙悟空之名是须菩提祖师所起,而悟能与悟净随之而排行,则是观音菩萨所为。
让一向只务“实”而不务“虚”、只修身不修心的孙猴子去悟一悟虚无,让一心只想“高老庄”的笨八戒去悟一悟本领,让流沙河中兴风作浪的沙和尚悟一悟净土所在,也许这便是此三徒“空”“能”“净”的含义。
唐僧分别为三个徒儿起了俗名:行者、八戒与和尚。行者,修行人也;八戒,因不吃五荤三厌而名也;和尚,取“以和为尚”之义也。这三个俗名,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另有深意。悟空动不动就火冒三丈、举棒就打,缺乏一个修行者的涵养和耐性;八戒嘴馋身懒,戒五荤三厌对他来说的确不易;唯有沙和尚还做得可以,他是悟空与八戒之间不可缺少的平衡砝码,真正做到了师兄弟之间“以和为尚”,以和为贵。
《西游记》的按义取名法颇有特色。唐僧师徒过女儿国时,因喝子母河水而降。“子母河”——喝此河水者可怀孕生子。怎么知道是否怀孕呢?去“迎阳馆照胎泉”照一照就知道了。“照胎泉”此名比“B超”更一目了然。想堕胎怎么办?又有三个地名供人选择:“解阳山”——解除阳气、清除胎气;“破儿洞”——破坏胎儿之雏形;“落胎泉”——干脆打胎。
按义取名中,最富有想象力和幽默感的当数茅厕的起名——“五谷轮回之所”。这是悟空的一大发明。第四十四回中,悟空、八戒、沙和尚把三清殿上的神像推倒在地,三人分别扮作“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灵宝道君”。倒地的神像如何处置?悟空说将它们藏起来。八戒说:“摸门不着,却哪里藏他?”悟空说:“我才进来时,那右手下有一重小门儿,那里面秽气触人,想必是个五谷轮回之所。你把他送到那里去罢。”对于这个名字,八戒也是夸赞取得妙:“这个弼马温着然会弄嘴弄舌!把个茅坑也与他起个道号,叫做甚么五谷轮回之所!”
“弼马温”这个名字伴随孙悟空走完了整个西行之路,成为了无论猪八戒还是妖魔鬼怪们对他的统一蔑称。但在中国历史中,有管马的机构与官职,却并没有“弼马温”这一职衔。这个名字,显然是作者的巧思,是典型的谐音命名,其实就是给“避马瘟”用了文词儿“穿官服戴官帽”而已。明代人星在文章中转引《马经》说:“马厩畜母猴辟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马食之永无疾病矣。《西游记》之所本。”意思是说母猴每月的经血流到马的草料上,马吃了可以避马瘟。因此,给孙悟空这个猴子马官起名“弼马温”也就合情合理了。
◎本文原载于《文摘报》(作者李正明),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佛经取名|佛经中男孩名字大全
“佛经”泛指一切佛教典籍,其中包括经(教义)、律(戒律)、论(论述或注释),合称三藏,佛经中有很多有禅意的句子,一句禅语一种人生,因此也有很多父母会用佛经来给孩子起名,希望孩子能够达到佛经语句中的境界,接下来小编就来分享取自佛经的男孩名字。
取自佛经的男孩名字
佛经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的句子,体现了生活赋予我们的哲学,同时也告知我们是做人的道理,接下来小编分享取自佛经的男孩名字。
01、悦行
悦行的故事,见帕奥禅师《正念之道》大念处经析解,悦行是一开始行为颠倒,导致自己非常痛苦,最后遇到佛陀获得解脱。这里悦行首先字面意义是实干家,快乐的实干家。其次佛经故事里面,“悦行”意思为远离颠倒行为,最后一层意思能证悟涅槃。
02、圣寻
“圣”字代表着最崇高的,称学识或技能有极高成就的,也指圣人;“寻”字有寻找,找寻的意思,这两个字有寻找神圣的真理之意。
03、净思
“净”字是指干净,清洁的意思;“思”字代表着考虑、思考、想念的意思,那么此名可以理解为思升净土。“净思”这个名字适合男孩子,告诉孩子拥有一片纯净的心,才能更有利于思考。
04、幽释
出自《尔雅·释地》“燕曰幽州。”之中,“幽”字代表着僻静、深远、沉静的意思;“释”字代表着解说、放开、放下,也指释迦牟尼,泛指佛教,非常有禅意的名字。
男孩佛经禅意名字大全
01、正定 幽释 青灯 止观 临安
02、子默 鉴真 如露 心静 了空
03、无念 云烛 寂然 桫椤 兰因
04、本初 净世 道闻 壹空 虚松
05、观智 茂森 行足 伽蓝 空释
06、净无 杜衡 禅意 庄严 善慧
07、贤妙 圣寻 通莲 远真 莲尘
08、了痕 弘一 永信 希彻 悟能
09、世轩 镜观 弦音 梵修 如电
10、宥杰 元空 常念 黎增 正信
11、禅心 一念 庄庄 如茗 净心
12、禅石 承恩 净尘 妙善 无了
13、文殊 镇宁 明臻 修城 静蝉
14、世尊 伽叶 方玄 雨泽 天城
15、神秀 千江 一禅 修洁 空相
16、禅迦 寂空 释念 尘悟 空悔
17、镜缘 处尘 智深 释心 空海
18、净思 声篌 如是 真源 上士
19、全坤 如闻 伽罗 上善 禅逸
20、空树 间解 罗什 无涯 禅与
八十本书环游地球︱中国:《西游记》
[美]丹穆若什/文 康凌/译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书环游地球》,既是重构世界文学的版图,也是为人类文化建立一个纸上的记忆宫殿。当病毒流行的时候,有人在自己的书桌前读书、写作,为天地燃灯,给予人间一种希望。
第十周 第一天
中国 吴承恩 《西游记》
从印度东行至中国,我们以一部从中国西游到印度的小说开场。吴承恩的《西游记》源自七世纪的僧人玄奘的真实游历,他在中亚和印度游学了十七年。
645年,玄奘终于携佛经六百余部回到中国,并以余生时光,与同行高僧一道从事梵文经书的翻译和注疏。奉唐王之命,玄奘法师著成《大唐西域记》一书,记下他的旷世之旅。约千年之后,此书被改编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
这部出版于1592年的鸿篇巨制的作者,通常被认为是明代一位叫吴承恩的下层官吏。在吴氏笔下,玄奘法师(一般称为“三藏”,意指他所带回的佛经的三种类别)与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给他安排的四位古怪同伴一起完成了这趟旅程:包括一位改过自新的河妖、一只人形猪、一匹龙变的马,以及最重要的,一只贫嘴而顽劣的猴子,孙悟空。
这些人一道,组成了某种求经兄弟团(Fellowship of the Sutras,译者按:名称模仿《指环王》第一部标题Fellowship of the Ring,《魔戒兄弟团》)。在长达百回的故事中,从飞禽走兽到悍匪流寇到妖魔鬼怪,他们克服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印度,从如来本人处获赐真经。
历史上的玄奘是一位云游僧人,他无视出国禁令,冒险前往印度,而吴承恩则为之添上了儒学要旨。他把唐三藏塑造成了一位忠君之士,正是唐王派他去求取真经。此著开头和结尾的章节将这个故事置入了十六世纪关于帝国统治和官僚制之发展的政治关怀之中。此外,作为全书主要内容的八十一难里,也加上了炼丹、修仙等民间道教中的常见内容。
如果说玄奘投身于文本分析和精微的哲学论辩,那么吴承恩的叙事则反映了一种对世界的道家的理解:世界在根本上是一种精神造物,其意义应当以超越言语的冥想和精神训练的方式来把握。在故事中,唐三藏和孙悟空曾就《心经》这部重要梵文文本的正确阐释发生过一次争论:“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孙悟空坚持自己能解,却又不发一言。而当八戒和沙僧嘲笑他的无言以对时,唐三藏却斥责他们。“休要乱说,”他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小说写道,如来本人曾见中国地界上,“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因此,他启示中国的皇帝派一位云游僧人去取他的“三藏”真经。“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径,正善之门。”
对《西游记》的读者而言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去认知这一宗教宇宙论与人类世界的社会政治地理之间的关系。本书的两位主要的英文译者——阿瑟·韦利 (Arthur Waley)和余国藩 (Anthony Yu)——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法。余国藩的四卷本是全译本,包含了七百四十五首叙评诗。在他长达百页的导言中,余国藩细述宗教和哲学背景,以将此著理解为一部宗教自修的寓言。准此,孙悟空代表了“心猿”这一佛教概念,它的躁动不安必须被平复与启悟。
相比之下,阿瑟·韦利在他1943年的译本中对原著做了改编(就像他早先对《源氏物语》所做的那样,我们下周将会谈到)。他删掉了几乎所有的诗歌,并大大缩减了原文,只聚焦在活蹦乱跳无法无天的孙悟空身上,甚至给他的译本取名为《猴》(The Monkey)。
在韦利的译本里,小说前七章详述了孙悟空的神奇起源(他出生在石头里),并描绘了他如何在炼丹术的神力、以及他自己的毫毛分身术(可化成千百猴军一同进攻)的加持下,几乎要成功攻占乃至统治天界。玉皇大帝试图许以小官收买孙悟空,但他并不满意。在天庭试图收服他时,他的话听上去像是一位强大的叛军首领,正在测试人间的皇权的底线。“你犯了十恶之罪。”玉帝帐下一位愤怒的官吏斥责孙悟空,“你罪上加罪,岂不知之?”“实有!实有!”孙悟空淡定地回答道,“但如今你怎么?”
遵循同样的思路,最近的一部中国改编电影将孙悟空塑造成了将要成王的猴子:
官僚制甚至支配着地府。在孙悟空被人领去幽冥界时,他要求冥王属下官吏在生死簿上找到他的名字,却发现他不属于任何一类:“那判官不敢怠慢,便到司房里,捧出五六簿文书并十类簿子,逐一查看。裸虫、毛虫、羽虫、昆虫、鳞介之属,俱无他名。又看到猴属之类,原来这猴似人相,不入人名。”最终孙悟空在另一个簿子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天产石猴”,并注寿命为三百四十二岁。但孙悟空认定自己已与天同寿,便放手划去了自己及其麾下猴群的名字。冥府官员吓得不敢违抗。
神秘主义与政治现实双线并行贯穿全书。在故事高潮处,唐三藏一行终于到达寻觅已久的印度灵山。在那里,如来佛祖亲命二位侍从将他们引至藏经阁挑选佛经,“教他传流东土,永注洪恩”。大功告成之际,唐僧却忽视了向侍从们行贿,而后者为了报复,便给唐僧打包了重重的一捆假经书。在回东土的路上,唐僧惊讶地发现经书全都是无字空本。他哭着叹道:“似这般无字的空本,取去何用?怎么敢见唐王!”他们匆匆返回灵山,却见如来笑着答道,他早知发生何事,并表示侍者做得对,因为“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不过他也退一步说道:“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译者按:即有字真经)传之耳。”语言和知觉抵达了自身的边界,就像在阿塔尔的《百鸟朝凤》里那样,对启蒙的追寻穿越了迷惘与空无的疆界,鸟群终于见到了一切视界的边界。
不论是阿瑟·韦利以猴子为中心的简本还是余国藩芜杂的百回本,《西游记》都是一部杰作,一部世界文学和世外文学的伟大作品。如果要在欧洲文学里达到类似的效果,我们可能要把但丁的《神曲》百篇和《堂·吉诃德》合并在一起,后者也是关于可笑的历险的长篇故事,并同样包含了一位理想主义的主人和他的粗俗侍从之间的各种段子。塞万提斯于1605年出版了《堂·吉诃德》第一卷,这只比吴承恩的大作出现的1592年晚了没几年。尽管这两位伟大的作家不可能听说过对方,但他们笔下的英雄,堂·吉诃德和唐三藏,以及二者身边的桑丘·潘沙和孙悟空,却可能会如但丁所说的那样,“在我们人生的中途”,并肩走上一段长路。
责任编辑:郑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