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输入的五笔,难拆,凹凸,字编码表这里齐全了
以前我打五笔遇到以下字体,输入的难题,后面我经过长时间的整合,把最难输入的字编码表免费分享给大家,一则当你遇到难以输入的汉字时可以从表中找到它,解决急需。二则可以在闲暇时,用心阅读对照这些“三难”字五笔编码的特殊之处,从中掌握这些编码的规律,以备日后输入时正确运用。相信对大家一定非常有用。
“拜”五笔编码:rdfh “凹”五笔编码:mmgd “翱”五笔编码:rdfn “靶”五笔编码:afcn “耙”五笔编码:dicn
“霸”五笔编码:fafe “傲”五笔编码:wgqt “稗”五笔编码:trtf “版”五笔编码:thgc “拌”五笔编码:rufh
“伴”五笔编码:wufh “半”五笔编码:ufk “绊”五笔编码:xufh “豹”五笔编码:eeqy “碑”五笔编码:drtf
“悲”五笔编码:djdn “卑”五笔编码:rtfj “辈”五笔编码:djdl “敝”五笔编码:umit “弊”五笔编码:umia
“鞭”五笔编码:afwq “彪”五笔编码:hame “鳖”五笔编码:umig “憋”五笔编码:umin
“斌”五笔编码:ygah “濒”五笔编码:ihim “秉”五笔编码:tgvi “拨”五笔编码:rnty
“博”五笔编码:fgef “搏”五笔编码:rgef
“膊”五笔编码:egef “哺”五笔编码:kgey “埠”五笔编码:fwnf “簿”五笔编码:tigf
“蚕”五笔编码:gdju “槽”五笔编码:sgmj “策”五笔编码:tgmi “豺”五笔编码:eeft
“搀”五笔编码:rqku “谗”五笔编码:yqku “厂”五笔编码:dgt “乘”五笔编码:tuxv “承”五笔编码:bdii
“虫”五笔编码:jhny “丑”五笔编码:nfd “锄”五笔编码:qegl “楚”五笔编码:ssnh “处”五笔编码:thi
“舜”五笔编码:epqh “斯”五笔编码:adwr “撕”五笔编码:radr “嘶”五笔编码:kadr “肆”五笔编码:dvfh
“似”五笔编码:wnyw “巳”五笔编码:nngn “捶”五笔编码:rtgf “锤”五笔编码:qtgf “垂”五笔编码:tgaf
“寸”五笔编码:fghy “撮”五笔编码:rjbc “歹”五笔编码:gqi “耽”五笔编码:bpqn “丹”五笔编码:myd
“岛”五笔编码:qynm “第”五笔编码:txht “碘”五笔编码:dmaw “典”五笔编码:mawu “叼”五笔编码:kngg
“懂”五笔编码:natf “毒”五笔编码:gxgu “犊”五笔编码:trfd “锻”五笔编码:qwdc “蛾”五笔编码:jtrt
“峨”五笔编码:mtrt “鹅”五笔编码:trng “娥”五笔编码:vtrt “饿”五笔编码:qntt “耳”五笔编码:bghg
“贰”五笔编码:afmi “筏”五笔编码:twar “伐”五笔编码:wat “乏”五笔编码:tpi “阀”五笔编码:uwae
“飞”五笔编码:nui “夫”五笔编码:fwi “敷”五笔编码:geht “釜”五笔编码:wqfu “脯”五笔编码:egey
“赋”五笔编码:mgah “阜”五笔编码:wnnf “父”五笔编码:wqu “缚”五笔编码:xgef “感”五笔编码:dgkn
“皋”五笔编码:rdfj “革”五笔编码:afj “根”五笔编码:svey “跟”五笔编码:khve “耕”五笔编码:difj
“更”五笔编码:gjqi “庚”五笔编码:yvwi “羹”五笔编码:ugod “躬”五笔编码:tmdx “辜”五笔编码:duj
“瓜”五笔编码:rcyi “罐”五笔编码:rmay “惯”五笔编码:nxfm “贯”五笔编码:xfmu “瑰”五笔编码:grqc
“鬼”五笔编码:rqci “裹”五笔编码:yjse “喊”五笔编码:kdgt “撼”五笔编码:rdgn “憾”五笔编码:ndgn
“毫”五笔编码:yptn “黑”五笔编码:lfou “很”五笔编码:tvey “哼”五笔编码:kybh “亨”五笔编码:ybj
“喉”五笔编码:kwnd “猴”五笔编码:qtwd “弧”五笔编码:xrcy “互”五笔编码:gxgd “缓”五笔编码:xefc
“换”五笔编码:rqmd “昏”五笔编码:qajf “豁”五笔编码:pdhk “惑”五笔编码:akgn “击”五笔编码:fmk
“棘”五笔编码:gmii “脊”五笔编码:iwef “既”五笔编码:vcaq “荚”五笔编码:aguw “颊”五笔编码:guwm
“甲”五笔编码:lhnh “兼”五笔编码:uvou “缄”五笔编码:xdgt “拣”五笔编码:ranw “减”五笔编码:udgt
“践”五笔编码:khgt “贱”五笔编码:mgt “见”五笔编码:mqb “件”五笔编码:wrhh “溅”五笔编码:imgt
“建”五笔编码:vfhp “降”五笔编码:btah “浇”五笔编码:iatq “嚼”五笔编码:kelf “睫”五笔编码:hgvh
“戒”五笔编码:aak “巾”五笔编码:mhk “斤”五笔编码:rtth “谨”五笔编码:yakg “韭”五笔编码:djdg
“九”五笔编码:vtn “厩”五笔编码:dvcq “救”五笔编码:fiyt “臼”五笔编码:vthg “舅”五笔编码:vllb
“疽”五笔编码:uegd “倦”五笔编码:wudb “眷”五笔编码:udhf “卷”五笔编码:udbb
“撅”五笔编码:rduw “攫”五笔编码:rhhc “抉”五笔编码:rnwy “爵”五笔编码:elvf “君”五笔编码:vtkd
“俊”五笔编码:wcwt “卡”五笔编码:hhu “慨”五笔编码:nvcq “慷”五笔编码:nyvi “糠”五笔编码:oyvi
“靠”五笔编码:tfkd “克”五笔编码:dqb “亏”五笔编码:fnv “喇”五笔编码:kgkj “来”五笔编码:goi
“澜”五笔编码:iugi “谰”五笔编码:yugi “揽”五笔编码:rjtq “览”五笔编码:jtyq “懒”五笔编码:ngkm
“缆”五笔编码:xjtq “滥”五笔编码:ijtl “榔”五笔编码:syvb “狼”五笔编码:qtye “廊”五笔编码:yyvb
“朗”五笔编码:yvce “浪”五笔编码:iyve “牢”五笔编码:prhj “勒”五笔编码:afln “镰”五笔编码:qyuo
“敛”五笔编码:wgit “脸”五笔编码:ewgi “炼”五笔编码:oanw “练”五笔编码:xanw “粮”五笔编码:oyve
“撩”五笔编码:rdui “聊”五笔编码:bqtb “僚”五笔编码:wdui “疗”五笔编码:ubk “燎”五笔编码:odui
“潦”五笔编码:idui “镣”五笔编码:qdui “临”五笔编码:jtyj “龄”五笔编码:hwbc “榴”五笔编码:sqyl
“留”五笔编码:qyvl “六”五笔编码:uygy “窿”五笔编码:pwbg “鹿”五笔编码:ynjx “旅”五笔编码:ytey
“率”五笔编码:yxif “卵”五笔编码:qyty “麦”五笔编码:gtu “忙”五笔编码:nynn “矛”五笔编码:cbtr
“茂”五笔编码:adnt “貌”五笔编码:eerq “美”五笔编码:ugdu “寐”五笔编码:pnhi “妹”五笔编码:vfiy
“门”五笔编码:uyhn “冕”五笔编码:jqkq “免”五笔编码:qkqb “勉”五笔编码:qkql “娩”五笔编码:vqkq
“缅”五笔编码:xdmd “面”五笔编码:dmjd “蔑”五笔编码:aldt “灭”五笔编码:goi “鸣”五笔编码:kqyg
“末”五笔编码:gsi “牟”五笔编码:crhj “某”五笔编码:afsu “拇”五笔编码:rxgu “姆”五笔编码:vxgu
“哪”五笔编码:kvfb “乃”五笔编码:etn “囊”五笔编码:gkhe “蔫”五笔编码:agho “年”五笔编码:rhfk
“鸟”五笔编码:qyng “孽”五笔编码:awnb “凝”五笔编码:uxth “扭”五笔编码:rnfg “纽”五笔编码:xnfg
“脓”五笔编码:epey “浓”五笔编码:ipey “疟”五笔编码:uagd “哦”五笔编码:ktrt “鸥”五笔编码:aqqg
“藕”五笔编码:adiy “偶”五笔编码:wjmy “爬”五笔编码:rhyc “排”五笔编码:rdjd “牌”五笔编码:thgf
“徘”五笔编码:tdjd “湃”五笔编码:irdf “派”五笔编码:irey “判”五笔编码:udjh “叛”五笔编码:udrc
“耪”五笔编码:diuy “砰”五笔编码:dguh “抨”五笔编码:rguh “片”五笔编码:thgn “撇”五笔编码:rumt
“瞥”五笔编码:umih “频”五笔编码:hidm “苹”五笔编码:aguh “萍”五笔编码:aigh “瓶”五笔编码:uagn
“婆”五笔编码:ihcv “破”五笔编码:dhcy “莆”五笔编码:agey “圃”五笔编码:lgey “普”五笔编码:uogj
“妻”五笔编码:gvhv “气”五笔编码:rnb “遣”五笔编码:khgp “歉”五笔编码:uvow “羌”五笔编码:udnb
“墙”五笔编码:ffuk “蔷”五笔编码:afuk “且”五笔编码:egd “擒”五笔编码:rwyc “禽”五笔编码:wybc
“球”五笔编码:gfiy “求”五笔编码:fiyi “曲”五笔编码:mad “躯”五笔编码:tmdq “龋”五笔编码:hwby
“犬”五笔编码:dgty “缺”五笔编码:rmnw “炔”五笔编码:onwy “榷”五笔编码:spwy “雀”五笔编码:iwyf
“群”五笔编码:vtkd “瓤”五笔编码:ykky “壤”五笔编码:fyke “攘”五笔编码:ryke “嚷”五笔编码:kyke
“扰”五笔编码:rdnn “绕”五笔编码:xatq “壬”五笔编码:tfd “刃”五笔编码:vyi “绒”五笔编码:xadt
“柔”五笔编码:cbts “伞”五笔编码:wuhj “丧”五笔编码:fueu “陕”五笔编码:bguw “膳”五笔编码:eudk
“善”五笔编码:uduk “烧”五笔编码:oatq “舌”五笔编码:tdd “身”五笔编码:tmdt “升”五笔编码:tak
“盛”五笔编码:dnnl “剩”五笔编码:tuxj “失”五笔编码:rwi “尸”五笔编码:nngt “士”五笔编码:fghg
“世”五笔编码:anv “市”五笔编码:ymhj “手”五笔编码:rtgh “戍”五笔编码:dynt “耍”五笔编码:dmjv
“甩”五笔编码:env “睡”五笔编码:htgf “瞬”五笔编码:heph “搜”五笔编码:rvhc “艘”五笔编码:tevc
“塑”五笔编码:ubtf “溯”五笔编码:iube “肃”五笔编码:vijk “穗”五笔编码:tgjn “祟”五笔编码:bmfi
“糖”五笔编码:oyvk “躺”五笔编码:tmdk “掏”五笔编码:rqrm “逃”五笔编码:iqpv “套”五笔编码:ddu
“藤”五笔编码:aeui “腾”五笔编码:eudc “誊”五笔编码:udyf “舔”五笔编码:tdgn “腆”五笔编码:emaw
“挑”五笔编码:riqn “眺”五笔编码:hiqn “跳”五笔编码:khiq “廷”五笔编码:tfpd “彤”五笔编码:myet
“头”五笔编码:udi “凸”五笔编码:hgmg “兔”五笔编码:qkqy “退”五笔编码:vepi “吞”五笔编码:gdkf
“屯”五笔编码:gbnv “鸵”五笔编码:qynx “唾”五笔编码:ktgf “瓦”五笔编码:gnyn “袜”五笔编码:pugs
“歪”五笔编码:gigh “挽”五笔编码:rqkq “亡”五笔编码:ynv “妄”五笔编码:ynvf “问”五笔编码:ukd
“瓮”五笔编码:wcgn “呜”五笔编码:kqng “钨”五笔编码:qqng “毋”五笔编码:xde “五”五笔编码:gghg
“午”五笔编码:tfj “舞”五笔编码:rlgh “侮”五笔编码:wtxu “坞”五笔编码:fqng “戊”五笔编码:dnyt
“西”五笔编码:sghg “夕”五笔编码:qtny “霞”五笔编码:fnhc “暇”五笔编码:jnhc “峡”五笔编码:mguw
“乡”五笔编码:xte “晓”五笔编码:jatq “楔”五笔编码:sdhd “卸”五笔编码:rhbh “行”五笔编码:tfhh
“兄”五笔编码:kqb “羞”五笔编码:udnf “锈”五笔编码:qten “戌”五笔编码:dgnt “血”五笔编码:tld
“熏”五笔编码:tglo “讯”五笔编码:ynfh “迅”五笔编码:nfpk “鸦”五笔编码:ahtg “呀”五笔编码:kaht
“丫”五笔编码:uhk “芽”五笔编码:aaht “牙”五笔编码:ahte “蚜”五笔编码:jaht “雅”五笔编码:ahty
“哑”五笔编码:kgog “亚”五笔编码:gogd “讶”五笔编码:yaht “焉”五笔编码:ghgo “蜒”五笔编码:jthp
“演”五笔编码:ipgw “彦”五笔编码:uter “央”五笔编码:mdi “鸯”五笔编码:mdqg “秧”五笔编码:tmdy
“痒”五笔编码:uudk “漾”五笔编码:iugi “曳”五笔编码:jxe “夜”五笔编码:ywty “夷”五笔编码:gxwi
“遗”五笔编码:khgp “胰”五笔编码:egxw “疑”五笔编码:xtdh “姨”五笔编码:vgxw “彝”五笔编码:xgoa “已”五笔编码:nnnn “乙”五笔编码:nnll “肄”五笔编码:xtdh “赢”五笔编码:ynky “庸”五笔编码:yveh
“用”五笔编码:etnh “由”五笔编码:mhng “迂”五笔编码:gfpk “隅”五笔编码:bjmy “予”五笔编码:cbj
“御”五笔编码:trhb “渊”五笔编码:itoh “冤”五笔编码:pqky “缘”五笔编码:xxey “曰”五笔编码:jhng
“凿”五笔编码:ogub “枣”五笔编码:gmiu “早”五笔编码:jhnh “乍”五笔编码:thfd “炸”五笔编码:othf
“窄”五笔编码:pwtf “毡”五笔编码:tfnk “栈”五笔编码:sgt “杖”五笔编码:sdyy “丈”五笔编码:dyi
“仗”五笔编码:wdyy “整”五笔编码:gkih “正”五笔编码:ghd “止”五笔编码:hhhg “舟”五笔编码:tei
“株”五笔编码:sriy “茱”五笔编码:ariu “铢”五笔编码:qriy “珠”五笔编码:griy “属”五笔编码:ntky
“瞩”五笔编码:hnty “爪”五笔编码:rhyi “足”五笔编码:khu “亍”五笔编码:fhk “兀”五笔编码:gqv
“丐”五笔编码:ghnv “廿”五笔编码:aghg “禺”五笔编码:jmhy “氐”五笔编码:qayi “兆”五笔编码:iqv
“谏”五笔编码:ygli “尥”五笔编码:dnqy “尬”五笔编码:dnwj “尴”五笔编码:dnjl “弋”五笔编码:agny
“制”五笔编码:rmhj “追”五笔编码:wnnp “幺”五笔编码:xnny “自”五笔编码:thd “缶”五笔编码:rmk
“竹”五笔编码:ttgh “曹”五笔编码:gmaj “粤”五笔编码:tlon
程-汉字的艺术及姓氏文化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chéng
注音:ㄔㄥˊ
部首:禾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2
五笔86&98:TKGG
仓颉:HDRHG
郑码:MFJC
笔顺编号:312342511121
四角号码:2691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7A0B
规矩,法式:~式。~序。章~。规~。
进展,限度:~度。进~。日~。过~。
道路的段落:路~。行(xíng )~。里~。启~。前~。
衡量,考核:计日~功。
姓。
同“挰”。
三、姓氏起源
1、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国。古程国的地望在汉晋时期的洛阳上程聚,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洛阳和偃师交界处。程国的居民以国名为氏,于是就产生了程氏。
传说,上古时候。民间祭祀很乱,社会很不稳定。颛顼高阳氏为了使百姓从杂乱的祭祀活动中解脱出来,安心生产,就委派他的孙子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灵;重的弟弟黎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后来重和黎的子孙就世袭了这一官职。商朝时封重黎的孙子于程(今河南洛阳市东,也有说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建立程国,称为程伯,其子孙以国名程为姓。
北宋时欧阳修等人修撰的《新唐书》七十五卷《宰相世系表》中说:“程氏出自风姓。”南宋学者郑樵撰写的《通志·氏族略》也说:“程氏,伯爵,风姓。”由此可知,程氏源出于风姓。
除程氏出自风姓外,任氏、宿氏、须句氏、颛臾氏也都源于风姓。风姓为太昊伏羲氏的后裔。太昊伏羲氏属于东夷部族,活动范围在今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和山东西南部一带。河南淮阳有太吴陵,是太昊的都城所在地。
风姓的首领称风后,生活在传说中的炎黄时代,他和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西晋时人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载,一天晚上,黄帝梦见一阵大风刮起,把地面上的尘土污垢吹得一干二净。第二天早晨醒来,寻思昨夜的梦境,说道:“风能发号施令,是执政的象征。‘垢’字去掉‘土’旁,就是一个‘后’字。难道天下有一个姓风名后的贤人吗?”于是他依据自己对梦境的占解,派人四处寻找风后其人,终于在东海边上找到了他。黄帝把风后请来,拜他为宰相,帮助自己料理政治事务。
风后能文能武,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通晓兵法,著有兵书十三篇,后人称《风后兵法》。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有一次,黄帝和蚩尤在涿鹿之野进行战争。蚩尤施展法术,使大雾迷漫,三天不散。黄帝的将士迷失了方向,无法战斗。风后接受黄帝的命令,制造了一辆指南车,使将士分辨出东西南北,终于俘获蚩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到了黄帝的孙子帝颛顼时期,又有重和黎。是程氏的远祖。《国语》十八卷《楚语》记载观射父对楚昭王说:“及少吴之衰也,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世序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林父其后也。”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一百三十卷《太史公自序》中也说:“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这两段话的意思是:颛顼继少吴之后登上帝位,任命重为南正,管天;黎为北正,管地。尧舜时代,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担任分管天地的官职,一直沿续到夏、商二代。周代的程伯休父,就是重、黎的后裔。
观射父和司马迁都说,程氏是重、黎的后裔。关于重、黎的身世,古人有两种说法。一说重和黎都是颛顼的曾孙。颛顼有个儿子名叫称,称有个儿子名叫老童。老童有两个儿子,就是重和黎;另一说黎是颛顼的曾孙,重是少昊的儿子。
重、黎都是传说中很有神通的人物。颛项继少吴之后担任帝王,当时人神杂糅,祭祀混乱,灾祸频仍。颛顼让重举上天,令黎抑下地,使天和地远隔,人与神分离,称为“绝地天通”。在今人看来,重和黎当然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神力。对此事可以这样理解:颛顼将祭祀上天群神和管理土地民人这两种职责分开,让重负责祭祀天神祖先,让黎负责管理土地和民人。
在古史传说中,重是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少昊的儿子。少昊又称金天氏,和太昊同属于东夷部族。他以鸟为图腾,设置的官职都以鸟命名。他的都城在穷桑,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少吴一共有四个儿子,依次叫做重、该、修、熙。重曾担任过“木正”,他又被称作“句芒”。《山海经·海外东经》说:“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把他描绘成鸟身人面、身骑双龙的神人。又有人说,重是颛顼的曾孙,曾担任“火正”,人们尊他为火神,称做“祝融”。祝融的遗墟在今河南新郑。因为他活动的地域在中原地区南部,因而他的宫职是“南正”。
古人一致认为,黎是颛顼的曾孙。颛顼之墟在帝丘,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黎曾担任过“北正”,一说是“火正”。黎部族主要在中原地区的北部活动。商周时期在今山西长治西南有一个黎国,可能是黎的后裔建立的国家。黎国是商王的一个重要与国,是商王朝的藩屏。因此周文王姬昌为实现灭商的大业,首先出兵攻打黎国,这就是“西伯勘黎”的故事。当时还有一个黎丘,又称黎侯城,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个黎国一作犁国,又称泥中。位于今河南浚县,汉代又称黎阳。由此可见,黎部族的活动范围是以今河南省的黄河以北地区为中心,西到今山西省东南部,东达今山东省西部地区。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他们所处的时代距现在相当遥远,因而他们的身世和官职,史书记载说法不一。关于重的身世.一说他是少吴的儿子,属于东夷部族;一说他是颛顼的曾孙,属于华夏部族。对于这个问题,今人已难以分辨清楚。但是古书都说,程氏出自风姓。从这一事实出发,可以认为重和少昊的关系更为密切,应该属于东夷部族。因为风姓就属于东夷部族。重、黎所属部族记载的混乱,正反映了当时东夷部族和华夏部族逐渐融合,后人已难以准确区分的实际情况。
重、黎在颛顼时分别开始担任掌管天地的官职,他们的后裔世代承袭了这一官职。到了尧、舜、禹时,又有伯益,是帝舜的辅臣。他曾经掌管火,用火焚烧山泽,驱逐禽兽。他能调驯鸟兽,又发明了掘井的技术,能凿地求水。他还和大禹一起治理洪水。大禹临死时,将帝位传给伯益。大禹的儿子启联合友党进攻伯益,将伯益杀死.自己做了国王,建立了夏朝。但是伯益的后裔在夏、商时代仍承袭掌管天地的职位,经久而无失。
程氏得氏之前的远祖,黄帝时有风后,颛顼时有重、黎,舜、禹时有伯益。程氏的得氏,是在西周时期。
2、以地名为姓
传说,周宣王之时,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入朝为大司马,后又因攻占徐方(今山东滕州东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也有人说在今洛阳市东),他的子孙有一部分人以地为姓,称程姓。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公元前11世纪时,周公旦公封诸侯,周文王第10子(一说第17子)受封于郇(近山东省临猗县),史称郇侯、郇伯。春秋时,郇国为晋国所并,其子孙以原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氏,春秋时,晋国公族叔受封于荀邑(今山西省正平县西),其后以邑名“荀”为氏。又据《左传杜预注》所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以邑为氏,称程氏,是为山西程氏。
西周后期,周厉王好利。他以荣夷公为卿士,拼命对百姓进行搜刮。他的奢贪暴虐,激起了国人的不满。他又派卫巫监视国人,一旦发现有非议时政的人就加以杀害。在这种专制高压之下,国人在路上见面不敢互相打招呼,只好用眼睛示意。国人忍无可忍,终于拿起武器围攻这位贪暴的国君。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邑,不久死去。他的儿子姬静继承王位,史称周宣王。
宣王在位时,周公和召公辅政,整饰政务,诸侯来朝,史称“宣王中兴”。周宣王在 国力有所恢复之后, 曾亲自领兵征伐东南方的淮夷,程国的国君程伯休父也参加了这场战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大雅·常武》篇记载了这场战争,写道:“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 绪。”诗句的意思是,周宣王亲自领兵征伐时叛时服的淮夷,派遣大臣尹吉甫为使者任命程伯休父为大司马。让他在左右摆布 阵势,监戒军队。程伯休父随周宣王出征, 在对淮夷的战争中建立了显著的功勋。后来程伯休父到达都城镐京,在朝廷中担任大司马,封地改在咸阳附近的程邑。
程伯休父担任大司马以后,他子孙中的一部分又以他的职宫——司马为氏,于是形成了司马氏。因此,程伯休父是程氏和司马氏共同的得氏始祖。
程伯休父徙封的程邑,汉代为安陵县,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程邑,又称“毕程”或“毕郢”,是上古时代毕程氏的遗墟。商末周文王姬昌曾在这里居住过。后来密人降周,也迁居于此。因而它不可能是当时程国的都城。
宋代人陈彭年等编纂的韵书《文韵》中有目“以国为姓”,说:“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入为大司马。封于程。后遂为氏,与司马氏同。”《帝王世纪》曰‘文王居程,徒都丰’,故此加为上程。”
3、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
据资料记载,伯符是程姓的始祖。由于伯符向周王敬献“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穗之禾”这“三异之端”有功,被周王封在广平的程地,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程姓。实则伯符是重和黎的后代。
程氏因程国而得名,先有了程国,程国的居民后来就称程氏。至于程氏在何时何地得氏则诸说纷纭。就程氏得氏的时间而言,有西周初年、成康之际和宣王时期三种不同说法;就程氏得氏的地点而言,也有广平(今河省北鸡泽)、洛阳上程聚和安陵(今陕西省咸阳东)三种说法。
程氏的得氏始祖名伯符,又称乔伯。他是重、黎的后裔,生活在商、周之际。《河南程氏正宗世谱》中有一首《迁徙歌》,写道:“古有重黎氏,程族由发初。历夫周兴际,伯符广平居。”这首歌概括了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广平的事。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关中地区有一个周国,在文王姬昌的管理下,政治清明,蒸蒸日上。姬昌得到了许多方国的拥戴,号称西伯。他在位时,已经奠定了灭商的基础。姬昌死后,儿子姬发即位,史称周武王。他继承父亲未竟的灭商大业,领兵东伐,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卫辉市北)打败了商王纣的军队。纣自焚而死,商朝宣告灭亡。
周武王让商王纣的儿子禄父 (又称武庚)留在殷商故土,继续管理殷商遗民。在其周围建立了卫、鄘和邶三国,分封武王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又下令释放被商王纣关押在监狱里的贤人和百姓,将商王纣聚敛的 钱财、粮食散发给贫民和奴隶,然后班师西归。
周武王回到关中的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后,为了统治原商朝的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推行分封制度,将自己的同姓、灭商的功臣谋士和古代圣王的后代封在各地,建立国家。伯符也是古圣贤的后裔,因而被封在广平,于是伯符带领本家族人等,在那里建立了国家。
广平是伯符的始封地,也成为程氏的发祥地之一。后来广平发展成为程氏的首要郡望。但是广乎不是程地,也不是程国。因此,它不是程氏得以命氏之地。槐塘《程氏世谱叙》转引西汉司徒程泰修撰的族谱说:“臣上世祖伯符先封广乎,后得封程国,遂氏焉。”
4、出自姬姓是荀氏后裔以邑为姓而改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裔以邑为姓,称程姓。
春秋时期晋国出现了一些势力强大的姓族。荀姓就是其中之一。荀姓在西周时聚居在今山西省临椅县南部,后来迁到新绛县西。荀林父、荀宾、荀家、荀会等人都是晋国著名的卿大夫,是对晋国政局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晋国大夫荀骆的采邑就是程邑。有人说这个程邑就是关中地区咸阳东北的程邑。但是当时咸阳附近应该属于秦国的领地,晋国虽曾拥有“河西八城”,它的领地也难到达咸阳附近。因此我们认为,作为苟驩采邑的程邑, 应该在今山西省境内。因为驩的采邑名叫程邑,他的子孙就以邑为氏,改姓程氏。
5、其他民族和姓氏改为程姓
四、得姓始祖
见姓氏起源
五、人口分布
程姓排行:程姓分布广泛,全国程姓总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7%,在中国五十个大姓中排第三十一位。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南、四川、山东等省,这五个省的程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程姓人口的60%。
全国程姓人群较多的省区,有河南、安徽、山西、河北、陕西、浙江、湖北、江苏、江西、四川、山东、广东、广西、甘肃、宁夏等。下面具体介绍程氏居民较多的县市。
河南省:睢县、嵩县、伊川、洛宁、偃师、太康、鲁山、济源、孟县、登封、兰考、沁阳、开封、唐河、长垣、滑县、尉氏、卢氏、夏邑、修武、巩义等;
山西省:榆次、泽州、清源、太谷、万泉、临晋、绛州、谋城、太平、汶水、汾州、乐平、柳林等;
安徽省:滁州、潜山、怀宁、望江、休宁、黟县、绩溪、祁门、歙县、贵溪、六安、灵壁等;
浙江省:湖州、绍兴、金华、衢州、淳安、建德、鄞县、余姚、平湖等;
江苏省:泗洪、常熟、武进、吴县、吴江、句容、丰县、泗阳等;
湖北省:大冶、阳新、孝感、黄冈、麻城、罗田、嘉鱼、汉阳、随州等;
山东省:招远、东阿、菏泽、曹县、单县、济宁、长青等;
广东省:梅州、河源、中山、潮州、海丰、惠阳、阳江、湛江、茂名等;
广西区:玉林、贺州等;
陕西省:长安、韩城、顺化、礼泉、咸阳、汉中等;
河北省:鸡泽、蠡县、邯郸、赤城、曲周、临漳县漳河南油房村等;
江西省:婺源、德兴、九江、乐平、南昌等;
湖南省:桃源、华容、醴陵、郴州、资兴、桂东等;
四川省:眉山、邛崃、宜宾、云阳等;
甘肃省:泾川、会宁等;
宁夏区:固原、灵武等。
海南省:定安等
福建省:南平,建瓯等。
六、家谱文献
《河南上程谱》
洛阳上程聚(今河南洛阳、偃师交界处)是商周时期程国所在地,也是程氏得姓之地。西晋时程咸被封为上程侯,东晋初年裔孙程元谭迁居新安(今安徽黄山市一带地方),开程氏重要门派。《河南上程谱》记述程氏世系,从程元谭一直上溯到黄帝,对于探讨程氏在西晋以前的得氏、世系、迁徙、分布等,有一定参考价值。
《河南先公伊川家谱》又名《程伊川谱》原为一卷,南宋程晟修撰。程晟是程颐(号伊川)的孙子,很有才学。此谱后人又加以续修,如程拟璋曾修《伊川支谱》。著名理学家朱熹为此谱作序,写道:“今阅程氏谱牒,上溯姓氏之原,下追继述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嫡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而能之乎?”对这部谱书的内容和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
《新安程氏统宗世谱》
全书二十卷,又有《谱辨》一卷,《附录墓图》二卷,《旧序》一卷。明代程敏政修撰。程敏政是安徽休宁人,成化年间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是一位著名学者,著述颇多。这部谱书所载世系从东晋程元谭起,一直延续到明代。此谱清代不断有人续修翻刻。
现存的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刻印的由程士培纂修的《新安程氏统宗补正图纂》三十二卷,共四册。
乾隆十二年(1747年)再版,仍为四册,二十一卷,首一卷;又有程之康重修的《新安程氏统宗补正图纂》卷,乾隆年间刻本,共四册。
《河南程氏正宗世谱》
明代程宗孟修纂。程宗孟字仰川,河南嵩县人。程颐二十代嫡孙,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曾编写《二程故里志》。这部谱书在隆庆六年(1572年)修成。谱书前有他写的自序称修撰缘由为:《河南先公伊川谱》《新安统宗谱》和《河南上程谱》“谱不同帙而派不相连”,“吾深为惧焉,遂联三合一,照依旧规次第编录”,使“上有所统”,“下有所宗”。此谱落成,“不惟见吾程氏正派流长之盛,且俾伪者不得以;肆其乱焉”。就是说,这部谱书将以前比较;重要的三部家谱合一,按照统一的体例修纂,使河南程氏从得姓一直到明末的世系井然有序。它也涉及新安程氏和中山程氏部分世系。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此谱清代又有程延祀和程佳墦、程圭璋和程拟璋、程步月和程敬道等多次修续订正,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印的由程步月等纂修的《河南程氏正宗世系谱》(河南嵩县两程故里藏版)流传下来。
七、郡望堂号
郡望
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相当于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东汉废入巨鹿郡,三国魏初复置郡。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相当今河南黄河 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自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安定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相当于今甘肃省景泰、靖远、会 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县地。隋初废。
堂号
明道堂、伊川堂、立雪堂:都是根据宋时的程颐、程颢说的。程颐、程颢兄弟二人都是大儒周敦颐的学生。程颐人称“伊川先生”,程颢人称“孟子以后一人而已”。因为他二人能继承孔孟的传统,故称“明道堂”。二程讲学,迟到的站在门外侍听,雪深三尺不知寒,有成语“程门立雪”,故名“立雪堂”。
世忠堂:据《程氏宗谱》载:南宋嘉定年间,当时由高官辞归故里的程珌,希望为有保障乡里功勋的新安程氏共祖程灵洗立庙,于是他号召了休宁会里,陪郭与歙县槐塘的程氏官僚士绅共相盛举。按程灵洗死后,被里人奉为神明,于墓前之千年木下叠大石为坛,春秋时祈祷晴雨。由于庙貌未备,仍然不够庄严,此时程珌倡领宗人捐钱买地,为忠壮公程灵洗立庙,并向朝廷乞赐世忠堂庙额,以彰其德,会里程卓,程覃,陪郭程璋,程瑜均预其事。宋宁宗嘉定十六年赐程灵洗庙额世忠,堂号亦称世忠堂,此应为新安程氏主支堂号。
程姓又以:“安定堂”、“广平堂”、“叙伦堂”、“宏礼堂”、“重本堂”、“四箴堂”等为堂号。
八、字辈排行
据伊洛地区程氏的《河南程氏正宗世系谱》记载,程氏世系从程颐的十三世孙程子中开始,排列了三十二个辈字:“子彦思克、继世心宗、佳接起延、倓洛璋铭、毓秀广远、相传大千、源推其业、长流万年”以及新续辈字“恪守秉正、修齐治平、道珩仲兴、志笃永恒”。
清顺治四年(1647年)第一次修订的《河南太康程氏族谱》,从程颐的23世孙开始,排列辈序十六字:“建万端士、克文光耀、慎勉惟习、敬守修省”;嘉庆五年(1800年)列入辈序四字:“庆逢致泰”;同治十年(1871年)列入辈序四字:“树培永锡”;公元1986年列入辈序八字:“本在有亲、心睿恭聪”。
广东梅州五华、河源程氏从始祖程吹四十三世开始,编定了五言辈字歌:“国家传世德,理学必宗先,孝支宜为则,崇文作善元。”后来又往下续了二十个辈—字:“燕翼富强本,知书万道全。品行铭高洁,昌兴起俊贤。”
湖北仙桃、天门、洪湖一带程氏辈分:“忠厚传家远,诗书衍庆长。果克从斯语,定贤德荣昌”
为了使族人添丁加口选字取名时,不至于感到以上“正行辈字”不足或有忌讳、拗口等情况,又确定了四十个辈字,称为“副行辈字”,和上面所说的四十个“正行辈字”一一对应,如果正行辈字不合适,可以取“副行辈字”。这四十个副行辈字是:“邦光其佩毓,兆吉福相延。开智明龙启,敬业定飞腾。勤修竞荣秀,常思乃识远。长隆显达贵,千秋怡乐天。”
重庆市万州区程氏字辈排列如下:
正福文运启,世学光家邦,明德少先代,元善广积昌。(共二十字)
四川广安区程氏字辈排列如下:文武朝天子,世代祝明君;儒学崇兴正,才德有光荣;尚纪先泽远,家国道长清。(共三十字)
河南信阳程氏字辈排列如下:建德修道,敬守先则。薪茹培学,永振家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宗族观念的淡漠,人们为子女取名,大多已不再按辈字规定。因此,从程姓人群的名字中,已难以知道他的辈分。由于古代山河阻隔,交通不便,不同地区、不同宗族的辈字也不统一。
现广东茂名高州顿梭镇程村人口数千、有始祖坟,每年清明均有数百名已定居广西、阳光等地程氏返乡拜祭声势浩大,可见其年代久远。字辈为,其孙子昌、安邦定国、德立朝廷。
安徽涡阳县临湖镇程老家行政村,店集镇等程姓字辈:
德文大有志,思广效修立,克家长兴乐,怀报永全中。
安徽无为县昆山乡莲花行政村程家大院、靠山村等程姓字辈:
龄(迁始祖):贵天庭守,时日士祚,世家忠良,文章华国,礼义经邦,光明灿烈,正大端方。
文献公:敕封懮德公,娶余氏。生子二:龄杰、龄智。公原籍徽州歙县千秋乡仙凫里名曰关子。二子乃迁无为州村瑶石焉。
龄杰公:娶环川徐氏生二子:兴、旺。妣卒葬徽州府麻榨巷。继娶周氏周洪公女,生子一:财。公葬眠牛形,妣葬三涧口铁矿山丑未向。金鸡笼、眠牛坞、大山窊、田饭诸村皆为其后。
龄智公:娶徽州梅结金氏生子三:高、宾、亮。妣卒葬徽州。继娶庐邑王氏生子一:江。妣卒葬狮形。继娶张氏生子二:员、盛。公妣卒葬宅后仙人现掌形未丑向。靠子山、牛埠、鹤毛河镇皆为其后。
江苏徐州市柳新镇程氏伊川堂字辈:兴怀广文廷,学思保圣经。
四川巴中市关渡乡程字辈:锺元开家会,天朝文明兴,习字华安林。
(注:由于未见族谱,字辈靠长辈相传,不能保证字形正确,我的字辈为:“天”)
笔者从程家大院门前的石碑得知,该双狮、双斗立于清朝年间,虽历尽百年风霜和“破四旧”运动,包括有人准备高价购买,但当地程姓家簇一直守护,视为宝贝,故完整保存下来。
九、姓氏名人
程 郑:春秋时期晋国(今属山西省)人,为荀氏改程姓的后裔。他先任晋公的乘马御,深受晋公垂爱,后竟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
程 婴:春秋时晋国人,著名的忠义之士,与公孙杵臼设计营救赵氏孤儿,报仇雪恨后自杀殉友。
程 邈:秦代下杜(今陕西省西安南)人,隶书的创造者,曾任狱吏、御史等职。他曾积十年之久,将大小篆蜕变而成隶书300字,使得中国的文字自此得以定型,文化得以传布和发展,贡献相当大。
程不识:西汉景帝武帝时期的大将,与李广齐名。他是非常严谨的将领,将部队按照最严格的纪律训练,分成部伍,有职责明确的层级指挥系统。部队出战时,总是处在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戒备状态。他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行军很慢,但很坚实。程不识应当算是极为稳重的将领。在西汉,人们都知道程不识是名将,因为他战不败,能够不断地积累胜利。
程银:东汉末年关中军阀。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东汉末年东吴的武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他曾跟随孙坚讨伐过黄巾、董卓,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死后,他与张昭等人共同辅佐孙权,并讨伐江东境内的山贼,功勋卓著。程普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被人们尊称为“程公”。
程 遐:十六国时后赵石勒的谋士。曾历长乐太守、右司马、宁朔将军、监冀州七郡军事。代张宾为右长史总职朝政。
程 咸:三国高贵乡公时被举为博士。历任司隶校尉(治洛阳)主簿、侍中,被封为上程侯,封地在洛阳城郊。
程 普:又北平土根(今河北省丰润东)人,三国时吴国荡寇将军,初从孙坚,后助孙权经营江南。为讨伐董卓,平定江东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208年,曾与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又曾被封为江夏(今湖北省鄂城)太守。
程 昱:三国时期东郡东阿(今属山东省)人,曹操的主要谋士,智勇兼备,有胆有识,曹操称其:“程昱之胆,过于贲、育。”
程 曾:东汉豫章南昌(今属江西省)人,习《严氏春秋》,教授数百人。著书百余篇,作《孟子章句》
程 郑:西汉初时的大工商主,本是战国时关东人,其祖先于秦始皇时被迁至蜀都临邛(今四川省邛崃)。因鼓铸铁器致富,有家童数百人,产品远销越居地区。
程 嘉:汉景帝时曾任将军,因领兵与吴、楚叛军作战有功,拜江都相,封沛郡建平侯,子孙承袭爵位。
程 秉:三国时南顿(近河南省项城西南)人,曾师从名儒郑玄,博通五经,仕孙吴官至太子太傅。
程 异: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宪宗时任宰相,理财家,“安史之乱”后助唐王朝筹措大量资金,用以平淮西军阀吴元济之乱。
程 琳:博野(今河北省蠡县)人,北宋宰相,在与各民族交往中举措得当,为民族矛盾的缓和和边疆的稳定起了很大作用。
程 泽:徽州歙县人,北宋进士,黄州知州,卒於官。
程 颐、程 颢:北宋时期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世有“二程”之称。又因他们都是河南洛阳人,其学派被称为“洛学”。其学说后为大理学家朱熹继承和发展,创立了程朱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
程 珦:宋大中大夫,原名温,字君玉。任官后改名珦,改字伯温。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春,程珦因疾去世,享八十五岁,葬洛阳附近伊川程氏祖茔。
程 邃:安徽省歙县人,清代著名篆刻家、画家、篆刻取法秦汉,喜用大篆入印,朴厚苍浑,为“皖派”代表作家之一。画工山水,善用干笔渴墨,苍茫简远,自成风格。
程之本:春秋末年晋国人。以博学善议论,聚徒讲学著名而名闻诸侯。还曾与孔子会晤过,著有《子华子》
程英铭:清兴国州(今湖北阳新)人,乾隆十三年戊辰科进士,任四川顺庆府邻水县知县。
程才濂:清兴国州(今湖北阳新)人,乾隆举人,任山东菏泽县知县,又任山东曹州府城武县知县。程才濂是程英铭的儿子,其家两代知县,三代受皇上诰封。
程 潜:(1882.3.31~1968.4.5),字颂云,汉族,湖南醴陵人。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曾任湘军都督府参谋长、非常大总统府陆军总长,广东大本营军政部部长。1949年8月,在长沙宣布起义,同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省长、中国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程不识:汉景帝时名将,曾任边郡太守。屯兵雁门。历任长乐卫尉、太中大夫,与李广同为当时名将。
程元振:京光三原(今属陕西省)人,唐代宦官,因拥立代宗,得其宠信,官至骠骑大将军,判元帅行军司马,总率禁兵。
程咬金:卢国公程知节(589—665),字义贞,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汉族,济州东阿斑鸠店人(今属山东省东平县)唐初济州东阿(今属山东省)人,隋末起义军将领,唐朝开国名将,封卢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帮助李世民开创太平盛世。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太宗贞观年间,官拜左金吾大将军。
程敏政:休宁(今安徽省)人,明代文学家,其文与李东阳齐名,官曾至礼部右侍郎。
程嘉燧:休宁(今安徽省)人,明代著名诗人、画家。
程钜夫:元代著名学者,曾主修《成宗实录》、《武宗实录》。
程正揆:湖北省孝感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能诗文,善书画,所画山水多用秃笔,而设色浓湛。
程长庚:安徽潜山人,清代戏剧家,同余三胜、张二奎并称“老生三杰”。
程伟元:江苏省苏州人,清代文学家、书画家。曾与高鹗共同修改增补《红楼梦》,又指画罗汉一册,人物神采飞动。
程瑶田:安徽省歙县人,清代著名经学家。
程蕙英:江苏省常州人,清代著名女作家。
程英:清代诗人。
程砚秋:北京人,满族。四大名旦之一,并逐渐创立程派艺术,日本侵华时罢演
以上资料为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在收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