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六,老人们说是“观音开库日”,什么是开库日
年已过完,人们陆陆续续地走向了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然而在民间还有一些节日没有过完,因为人们俗信,正月也是神仙们开始一年工作的时候,所以,正月多数的日子也都和神仙有一些关系。
正月二十六到了,人们说这天是“观音开库日”,于是很多的信徒们便纷纷上山去观音庙祭拜观音,以求新的一年里能够财源滚滚来。
在人们的心目中观音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它以多种容貌和姿态出现于民间,因此民间所供的观音像也各有不同。
佛教认为,遇难众生只要诵念“观音菩萨”的名号,菩萨就会及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据说,很早以前,人们称“观世音菩萨”,能观世间所有人和事,到唐朝,因唐王李世民的名字也有一“世”字,便从此开始省去了这个字,就称“观音菩萨”。
据传观音菩萨诞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日,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日,出家日是农历九月十九日,开库日是正月二十六。于是每逢这几个日子到来,人们便礼祭观音,一些寺院还要搞一些庆祝活动,可以说,四方游客云集,热闹非凡。那么,什么是“观音开库日”呢?
据说,观音菩萨在修道时,佛祖为了考验观音的修行业绩,让500位护法罗汉化身平常之人,到观音庙化缘。观音以慈悲为怀,广施爱心,打开仓库,精心招待,让大家吃饱喝足,尽情享用。罗汉们问及观音“广舍粮库钱财,岂不空空如也”,观音道:“佛本四大皆空,普渡众生,乃佛之本意,天理循环,粮财本就是民之所来,空即有,有即空”。众罗汉赞之,回复佛祖,观音得道。
观音开库救济众生这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这天是正月二十六,从此以后,正月廿六日,也就成了“观音开库”的日子。
据说,在“观音开库日”礼拜观音,默默许愿,便能心想事成。因为这天观音开库普渡众生,于是观音庙前前来求财的人们热闹异常,都希望抢先借财求财,财运滚滚财运亨通。
求财是每个人的心愿,然而“观音开库”是普渡众生的,不是去支持一些贪婪之人的。常言道“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小编想,可能庙前的一些唱大戏及各种活动都是为还愿而产生的吧!
正月二十六,观音开库日,具体能不能求到财咱且不说,不过这也充分体现了人们追求美好,向往幸福生活积极的一面。常言道“信则有,不信则无”,只要工作积极,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地去努力奋斗,是都会求财财到手的。
总之,正月二十六“观音开库日”是个好日子,祈福求财,也是所有人的企盼,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有求必应,好运连连,财源不断。最后送大家两个字“诚信”,有了这两个字常在心中,相信任何人都会一帆风顺的!
正月二十六观世音菩萨开库日,牢记“吃3样,忌2事”,寓意纳财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中华大地,历史文化是十分悠久的,一代代的传承下,留到今天的传统节日也是有很多,众所周知的春节、中秋、端午等等,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中还有一些不被人熟知的节日。
农历的正月二十六,民间称为“观音开库日”,相传在这天,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会开仓借库,救济老百姓,给没有粮食的百姓种子去播种,给没有本钱的商人去继续生存,救人于水火,保佑大家平安发财。
其实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广州,每年的这个时候,粤港澳的生意人都会专门赶到观音像面前祈福,祈求新的一年财源滚滚,万事顺遂。
那么在观音菩萨开库日这天有哪些讲究呢?老传统“吃3样,忌2事”,寓意四方来财,万事如意!
吃3样
一、生菜推荐:【蒜蓉生菜】
1.准备一把生菜,洗净后备用;蒜子一小把拍扁,切成蒜蓉,放入盆中。
2.炒锅烧热加少许食用油,放入花椒几粒炸香,再倒入蒜蓉炒香,放入生菜,快速翻炒30秒,起锅撤火开始调味。
3.加入蚝油、食盐、白糖、鸡粉各适量,上火快速翻炒,化开调料,勾入少许水淀粉,继续翻炒15秒,起锅装盘,美味即成。
二、白菜推荐:【酸辣白菜】
1、准备几片洗净的白菜叶,把白菜帮切成条,白菜叶切成段,一起放入盘中;青椒半个、红椒半个切成条;蒜子几粒切成蒜片再放入一小把红干椒。
2、起锅烧水,加少许植物油,水开后,下入白菜叶,翻动几下,焯水15秒倒出控水。
3、另起锅加少许食用油,倒入蒜片和辣椒爆香,倒入白菜叶,快速翻炒几下。
4、起锅开始调味,放食盐、白糖、鸡精、胡椒粉、白醋各适量,继续翻炒,再勾入少许水淀粉和明油,简单翻炒均匀就可以关火起锅装盘了。
三、豆腐推荐:【农家蒸豆腐】
1.准备一块老豆腐,对半切开,再切成半厘米厚的薄片摆入盘中,把小块的豆腐放到盘子中间,摆上一个大虾备用。
2.准备几粒大蒜拍扁,剁成蒜末,生姜一小块拍扁剁成姜末,红椒半片切成红椒粒,小葱两根切成葱花,一起放入小盆里面备用。
3.取一个小盆,放适量生抽,半勺蒸鱼豉油,搅匀;蒸锅烧水,放入摆好的豆腐,开大火连续蒸8分钟。
4.时间到了关火,取出豆腐,控去多余的汤汁,把切好的配料放在豆腐中间,从边上淋入刚才料汁,再放上几粒青花椒备用。
5.重新起锅加一勺食用油,把油温烧至7成热时关火,再把热油泼在小料上面,激发出香味,最后把红椒片摆在豆腐上面,美味即成。
忌2事
1.忌杀生
观音属于佛教,讲究吃斋念佛,所以这天不能吃荤菜,也不能杀生,有些地方还会有放生的活动,让观世音看到你的善心,自然也就会多多观照你了。
2.忌扫地
观音开库日是个集福纳财的日子,如果在今天扫地扔垃圾会把家里的财运、福运扫出去,影响不好,如果要打扫卫生的话可以提前或是推迟。
(第一名厨编辑:明明)
广州市荔湾区简介及四大班子主要领导
一、基本情况
荔湾区是国家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核心区。东部与越秀区相连,西北部与白云区水陆相通,西部与佛山市南海区接壤。行政区域面积59.1平方公里。下辖金花、西村、南源、逢源、多宝、龙津、昌华、岭南、华林、沙面、站前、彩虹、桥中、石围塘、花地、茶滘、冲口、白鹤洞、东漖、东沙、中南、海龙22个行政街,有社区201个、经济联社21个。截至2022年12月,常住人口112.37万人,户籍人口79.58万人。
二、建置沿革
荔湾区历史上地处广州府城西门外,俗称西关,因“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美丽景致而得名。荔湾地区外通大洋,内航各地,水陆交通畅达,商贸渔农得天时地利,民殷物阜,向为府治所重。历代人民智慧,使西关名传岭海,留下不少史迹名胜,源远流长,人文继起,历代不衰。
秦代至清末,荔湾区地域隶属南海、番禺等郡县管辖,在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后,逐步被划入广州市区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辖内行政区域多次发生变化。1950年6月,辖内西禅区并入长寿区,南岸区改名为西村区,陈塘区并入太平区,逢源区与黄沙区合并称荔湾区。1952年9月,广州市第二次调整行政区域,长寿区、荔湾区及西村区的西村、泮塘、彩虹、西增、小梅等地合并成立西区。1953年,西区接管三沙乡。1955年5月,西区政府改称西区人民委员会,下辖13个行政街道。1958年,西区接管珠江区的如意坊水上段办事处。1960年4月至7月,原属中区的清平、岭南、沙面街道地段与秀丽、光扬、华林、宝华等街道并入西区,同时接管三元里人民公社的同德、横沙、沙凤、三沙、西郊等5个大队和石井人民公社(龙湖、大塱2个大队除 外),分别组成西区石井、夏茅人民公社。同年8月,西区改称荔湾区。1990年,荔湾区辖下有20个行政街道。2002年1月,白云区辖内大坦沙岛(河沙、坦尾等3个村)被划入荔湾区。200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芳村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
秦代以前,芳村地区还是一片古海,只有一些沙洲露出海面。秦汉时期逐 渐形成冲积平原。北宋初期,芳村的大通镇是广州八大名镇之一,大通港颇具规模,是当时广州的一大港口。明清时期,芳村的花埭(地)已成为旅游胜地。
明洪武二年(1369)以前,芳村地区隶属南海郡(县)或南海郡番禺县。除石围塘地域外,至1937年,建置基本没有变动。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后,芳村成为独立的市属行政区。从1949年至1985年,原芳村区历经三次建区、两次撤区的过程。1949年11月15日,芳村、崇文两个区合并成立芳村区。1954年6月,撤销芳村区,所属的冲口等4个镇和沙涌等8个乡分别被划入河南区和新滘区。1959年 4月,属南海县的龙溪等8个大队和秀水墟、滘口村被划归广州市,并入郊区鹤洞公社。至此,芳村区之地域全部属广州市管辖。1962年5月11日,再次撤销芳村区并将其划归广州市郊区。1985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广州市芳村区。直至2005年9月,芳村区被划归荔湾区管辖。
三、区域特色
荔湾自古风物荟萃、名胜云集,很早就成为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活跃之地,被誉为“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岭南文化的中心地、近代中国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的缩影和窗口。
文化:荔湾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广州传统历史文化风貌保存最集中最完整的区之一,拥有禅宗达摩的“西来初地”、千年道教庙宇“仁威祖庙”、明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怀远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岭南建筑艺术宝库。“陈家祠”、清代唯一的外贸通商口岸“十三行”、“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和欧陆风情历史建筑群“沙面”、岭南一代名园“海山仙馆”、粤剧艺术圣地“八和会馆”、全国最早的丝织行业协会“锦纶会馆”、中国最早的柴油机厂“协同和机械厂”、中国最早最大的百货商店“南方大厦”、新中国第一家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广州市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上下九”、古代羊城八景之一“荔湾渔唱”的“荔枝湾”、岭南建筑重要标志“骑楼街”。
荔湾区辖内建筑、商贸、曲艺、饮食、工艺、民俗、宗教、中医药等特色资源丰富,拥有14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88处不可移动文物、225处历史建筑、372处传统风貌建筑,非遗代表性项目6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0项、市级12项,非遗传承人76人,其中国家级3人、省级10人、市级14人,4人获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22年,区文广旅体局持续坚持聚焦主业,推进守正创新,保护传承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文化培根铸魂作用。打造“荔枝湾·新西关”民俗文化系列活动、“穗港澳粤剧日”“粤韵同声粤曲展演”“红豆生辉青少年粤剧粤曲展演”等岭南文化特色活动品牌,推进“三雕一彩一绣一窑”等非遗项目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名人:荔湾人杰地灵,才人辈出。政界清太子少保邓华熙、变法维新康有为、著名革命活动家何香凝、广州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周文雍等。经济界商文博才清代五大首富之一潘仕成等。科教界有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学者书法家李文田等。艺术界粤剧宗师千里驹、武打巨星李小龙等。医界“南梁北林”之誉的妇产科专家梁毅文、“独立神州树一军”的革命女医生张竹君等。体育界乒乓球世界冠军梁丽珍、举重世界冠军陈伟强、羽毛球世界冠军庾耀东等。他们都出生于荔湾,或成长在荔湾,或其主要生活范围在荔湾。
名筑:2022年,经摸排,荔湾区辖内有名人旧居30余处,其中15处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革命仁人志士旧居、寓所(4处):广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蒋光鼐故居(蒋光鼐),广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影楼(陈少白),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周文雍、陈铁军革命活动旧址(周文雍、陈铁军),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广东省临时委员会活动旧址(梁广)。 粤剧名伶旧居(17处):荔湾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昌华新街27、29、 29-1号民居(靓少佳、郎筠玉),荔湾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千里驹旧居(千里驹),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李小龙祖居(李海泉、李小龙),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十六甫西二巷21-25单号民居(张活游),其他粤剧名伶旧居主要有刘美卿旧居、小飞红旧居、卢启光旧居、梁家森旧居、林超群和林小群旧居、何碧溪旧居、芳艳芬旧居、罗品超旧居、郑绮文旧居、谭玉真和冯狄强旧居、少昆仑和蟾宫女旧居、任剑辉和白雪仙旧居、超旧居等。 近代官员商贾旧居(2处):广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廉伯旧居(陈廉伯),广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廉仲旧居(陈廉仲)。 其他名人旧居(8处):广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泰华楼(李文田,清代 探花),广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宝坚石屋(黄宝坚,医生),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岭南艺苑旧址(赵少昂,画家),荔湾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伯捷旧居(伯捷,建筑师),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十六甫东四巷14号民居(黄 霑,作家、词曲家),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十六甫东四巷16号民居(傅老 榕,澳门赌王),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聚龙村民居(邝氏家族),昌华苑片区民居(时期广州政府官员)。
名食:“食在广州、味在西关、源自泮塘”。汉时荔枝上贡皇帝,南汉后主在昌华苑大摆“红云宴”。明代泮塘“五秀”(莲藕、马蹄、菱角、茨菇、茭笋)飘香。清代荔湾枝小花艇盛起牛腩粉、云吞面、艇仔粥、炒粉面、炒田螺、芝麻糊等各式美食。皇上皇腊味、趣香饼家特色糕点、南信双皮奶、伍湛记状元及第粥、银记肠粉、顺记冰室椰香雪糕等民间美食深入民心。茶楼、食店遍布大街小巷,泮溪酒家、陶陶居、莲香楼、广州酒家等一批中华老字号享誉全球。 西关饮食文化和食品制作讲求“色、香、味、形、意”的完美结合,享有“味在西关”之盛誉。突出的荔湾传统小食有品质软滑、奶味清香的南信双皮奶和姜汁撞奶,有爽口弹牙、汤底香味浓郁的欧成记面食,有软滑可口、椰味纯香的顺记椰子雪糕,有金黄脂润、爽滑清甜的泮塘马蹄糕,还有银记肠粉、伍湛记及第粥、荔枝湾艇仔粥、开记绿豆沙和德昌咸煎饼等。荔湾美食有120多个品种先后多次在广州美食节与中华名小吃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名牌美食或“中华名小吃”。“食在广州,味在西关,源自泮塘。”南汉后主曾在昌华苑大摆“红云 宴”。明代泮塘“五秀”飘香。清代有牛腩粉、云吞面、艇仔粥、炒粉面、炒 田螺、芝麻糊等各式美食。皇上皇腊味、趣香饼家特色糕点等民间美食深入民心。茶楼、食肆遍布大街小巷,泮溪 酒家、陶陶居、莲香楼、广州酒家等一批中华老字号享誉全球。截至2022年12月,荔湾区有美食类非遗项目13个,包括省级非遗项目凉果制作技艺(广式凉果制作技艺);市级非遗项目西关水菱角制作技艺、象形点心制作技艺、广式牛杂制作技艺、广式白切鸡制作技艺、广式云吞面制作技艺、广式甜品制作技艺、西关礼饼制作技艺、广式肠粉制作技艺(荔湾);区级非遗项目广式腊肠制作技艺、广式乳鸽制作技艺、陶陶居点心制作技艺、广州椰子甜品制作技艺。
民俗:北帝诞 农历三月初三,泮塘北帝诞。每年是日清晨,醒狮舞动,到仁威祖庙的北帝像前磕拜,而后恭恭敬敬地倒退出庙门,并跟着请出的北帝“行宫”,绕村而行,一路上锣鼓喧天,狮队狂舞。泮塘附近十八乡的村民纷纷前来祝贺、参神、进香、唱八音,庙前庙内,香烟缭绕,人来人往。仁威祖庙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几经沧桑,曾一度沉寂。1983年8月,仁威祖庙成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仁威祖庙被移交荔湾区管理,区政府十分重视,加强对该庙的保护、修复与整饰,使这座千年古庙重放异彩,成为荔湾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和开展地方民俗活动的场所。2000年4月7日(农历三月初三),区文化局、区文物管理所在仁威祖庙广场举办首届仁威祖庙广场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既延续过去泮塘地区三月三北帝诞活动的形式,又把健康的文化元素渗入到民间庙会中,内容有昔日流行的鸡公榄、菠萝鸡、竹织、剪影等传统小手工艺制作,还有粤剧折子戏表演、高桩舞狮、舞龙、说书、展览、猜灯谜等。2001年、2002年第二届、第三届仁威祖庙广场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如期举行,增加少儿舞蹈、少年武术和气功表演等内容。2005年,仁威祖庙联合各地村民会举办“三月三泮塘仁威庙会”,荔湾区泮塘村,原芳村区茶窖村、坑口村,白云区三元里 村、黄圣堂村,东山区杨箕村(今属越秀区)及南海市(今佛山市南海区)盐步等地的20多支醒狮队从四面八方齐集,祝贺并参加巡游活动。
粤剧八和祖师诞 粤剧、粤曲是广府地区最具影响力、流传广泛的戏曲品种,也是中国众多戏曲艺术中的一株奇葩,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荔湾区是粤剧、粤曲的发祥地之一,也是粤剧八和祖师诞的诞生地。 传说,华光为治火之神。戏行前辈极为尊崇华光祖师,认为祭拜过华光,求得火神庇佑,就能逢凶化吉,消灾避祸。清代,粤剧戏班多用木制“红 船”穿行于河网地带,并在红船上演出;戏班在陆地上演出时,多搭竹木戏棚。因此,各路戏班为避祸,戏前祭拜华光祖师,渐成习俗。农历九月廿八日是华光祖师诞辰,各戏班都会举行祖师诞祭拜活动。清光绪十五年(1889),八和会馆建成后,八和弟子的祭拜活动集中在会馆大堂举行。祭祀活动流程:是日9时前,先在会馆门前进行醒狮会演;9时整,祭拜活动在“封相锣鼓”(粤剧音乐牌子)音乐声中正式开始,八和弟子与粤剧粤曲爱好 者在华光座像与田窦二师、张骞师傅神牌前上香,摆上应时鲜花与水果、烧肉等祭品;然后粤剧艺人聚餐,边吃烧猪 肉,边交流沟通,有时也会向祭拜者每人分发一份烧肉、饼食。会馆“大佬 倌”号召能者捐钱捐物,用以资助贫困和年老体弱艺人。至此,祖师诞祭拜活动结束。
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后,八和会馆被毁,祖师诞祭拜活动被迫停止。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7年,八和弟子在今荔湾区恩宁路177号购置会馆,恢复祭拜活动。1951年,广东八和粤剧职业公(工)会被撤销,资金来源被阻断,祭祀活动规模逐渐缩小。“文化大革 命”期间,在“破四旧”浪潮中,祭祀活动基本停止。粉碎“”后,香港一些著名粤剧演员回穗祭拜华光大师。此后,祖师诞祭拜活动又开始公开进行,但规模尚小。1985年成立广东省 粤剧八和联谊会后,祭拜活动规模日益扩大。
生菜会:生菜会是农历正月间珠江三角洲一带特有的传统民俗活动,历史久远,始于明朝。清代进入鼎盛时期。生菜会期间,群众席地大吃“生菜包”的场面壮观,祭拜观音菩萨,“求观音开库”“抢炮头”“摸蚬摸螺”等一类古老仪式习俗丰富多彩。时期,生菜会盛况不减,并且增加的醒狮、舞龙、唱粤剧大戏等民俗活动也逐 渐兴盛起来。荔湾原芳村区冲口街道坑口村的生菜会始于清代,1966年中止,1986年恢复。
坑口生菜会是群众自愿参与的活动,人数众多,项目丰富多彩。除传统节目外,还有生菜宴(必备主菜有生菜包、斋菜、生菜鱼丸、慈姑猪肉)、连台大戏(设戏台和比武台,粤曲、舞狮及比武轮番登台表演)、狮子巡游(2013年复办,2014年邀请附近乡村前来参与)、挥毫泼墨(邀请文人墨客在品尝生菜包的同时,挥毫泼墨,吟诗作画写字。诗人朱帆写道:琼楼高矗百花丛,坑口财源步步丰。更有村头生菜会,万民祈福是新风)。
坑口生菜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廿五至廿七日举行,农历正月廿六为最高潮。从1986年复办时参与者六七千人到近年的将近二十万人。不仅广州本地人 纷至沓来,四乡民众甚至港澳、东南亚等地也有人专程赶来参加。 2007年5月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报的民俗生菜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黄大仙祠庙会:据民间传说,黄大仙是广东东莞人,晋时拜葛洪为师,修炼成仙。广东省内最早祭拜黄大仙的是罗浮山冲虚观旁的黄野人庵,而最早命名为“黄大仙祠”的却是荔湾花地的黄大仙祠。后来,在花地黄大仙祠任神职的南海人梁仁生,把祠里的黄大仙像带到南海,并挂在村口供村民祭拜。所以南海也曾建有黄大仙祠。再后来,梁仁生去香港谋生,临行前向黄大仙许愿“如果发达,将回来重建黄大仙祠”。 经过多年的拼搏,梁仁生果然发家,便恪守诺言在南海修建黄大仙祠,并每年寄钱回来作香火钱,南海黄大仙祠逐渐发展成规模较大的祠庙。接着,梁仁生又把黄大仙像带到香港,并建起香港黄大仙祠,并把影响扩大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坐落在花地的黄大仙祠建于清咸丰年间,光绪三十年(1904)进行扩建,一直以来香火旺盛。黄大仙祠新春庙会从农历年初一举办到十五,有新年祈福、接财神、玉皇大帝圣诞、上元诞(天官赐福)等活动,还会在祠堂前面广场搭建戏台,演出粤剧,并有耍猴、卖武、醒狮等表演,祭拜者人数最多时一天过万。
商贸:2022年,荔湾区优化提升大西关(上下九-永庆坊)岭南特色商圈,振兴上下九路步行街;推动华润万象城、聚龙湾太古里、医药港COCOPARK购物中心等商业地标的建设与招商,加快构建白鹅潭世界级地标商圈。促进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助力茶叶、花卉、中药材、服装、水产等重点专业市场做大做强,强化直播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赋能,加快实现数字化转型,激发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建立优质商贸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拓展消费场景,促进荔湾商贸企业“微循环”。以活动聚人气、创品牌,办好国际购物节、美食节、直播电商节、羊城夜市等广州消费品牌活动,打造“荔湾欢乐购”、“探索荔湾 寻味西关”等文商旅融合活动的荔湾品牌,推动荔湾入围“2022中国夜经济繁荣百佳县市”前三。推动西关美食文化体验馆项目,动员并指导广州酒家成功申报商务部“2022年全国诚信兴商典型案例”,促进粤菜餐厅以“西关风情”为主题的岭南文化品牌建设,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推动粤菜传统行业走向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推动《粤菜餐厅西关风情特色服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是年,荔湾区新增市场主体1.5万户,注册外贸企业3000多家;全区个体经营户8.26万户、从业人员9.81 万人、资金数额 31.45 亿元,分别增长3.1%、3.7%和6.2%;私营企业 5.50 万户、从业人员 49.59 万人、注册资金 1577.67 亿元,分别增长 6.8%、 2.9%和 13.3%。
交通:荔湾区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西部,是连接佛山的主要出入口,交通网络纵横交错:连接周边市区的内环路西半环、环城高速西半环等快速干道,贯通珠江两岸的珠江大桥、人民桥、鹤洞大桥、东沙大桥及珠江隧道、洲头咀隧道等桥梁隧道;由北往西南方面分别连接机场高速、广清高速、广佛放射线、龙溪大道、广珠西线、东新高速等主要交通出口;北接广州火车站、白云机场,西有滘口客运站,南有芳村客运站,还有可通世界各地口岸的新风港;已有和规划地铁1、5、6、8、11、10、13、19号线及广佛线共9条城市地铁,以及广佛肇城际线、广佛江珠、广珠城际北延线3条城际轻轨贯穿。 2022年,荔湾区广钢新城片区累计开放通行市政道路8公里,成功开通龙溪中路花地河桥、白鹤沙直街桥、沿河路桥等3座桥梁,推动海龙科创区起步区周边道路工程、鹤洞路培英人行天桥、鹤洞路华丽苑人行天桥等项目转入实施,花地大道中南延线(鹤洞路-环翠北路)广钢新城项目完成建设方案编制、征拆摸查等工作。加快完善“两桥三隧 五路六轨道”交通路网体系,建成开放13条道路。
四、位置、范围与面积 荔湾区位于广州市西部、北回归线南侧(东经113°10′~113°15′,北纬 23°02′~23°09′)。东北部与越秀区相连,东南部与海珠区和番禺区隔江相望,北部、西北部与白云区相邻,西部、南部与佛山市南海区相接。水陆面积62.4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59.1平方千米。
五、气候 2022年,荔湾区天气气候具有“高温日数偏多,影响台风个数多”的特点。全年平均气温23.1℃,较常年偏高0.7℃。高温日数38天,较常年偏多18.1天。最高气温38.3℃,出现在7月28日;最低气温4.8℃,出现在2月21日。全年降水量1786.7毫米,暴雨日数为11天,较常年偏多2.4天。共有4个台风影响我区,分别是“暹芭”(7月)、“马鞍”(8月)、“纳沙”(10月)、“尼格”(10月)。台风“暹芭”影响期间,海龙街龙溪水闸站7月3日录得全区全年最大24小时雨量271.0毫米。
六、水文资源 2022年,荔湾区共有河道(涌)91条,总长134.3km,具有防洪潮功能的河道共7条(段),长度约42.28km,具有排涝功能的河道共84条(段),长度约92.02km;共有湖泊1个,水域面积15万m2;堤防(岸)总长185.96km,其中1级堤防(岸)31.93km,2级堤防29.14km,4级堤防(岸)124.19km,5级及以下堤防(岸)0.70km;水闸共计54座,其中中型水闸3座,小型水闸51座;泵站共计43座,其中中型泵站2座,小型泵站41座。
七、千年花地 花地为广州附城一大风景胜地,园林众多,清末和初年, 有大小园林30多处,以留芳园、醉观园、纫香园、群芳园、新长春园、翠林园、余香圃和合记园八大名园最出名,各有特色。除八大名园外,较有名的园林还有翠香园、馥林园、茂林园、评红 园、文园、永安园、杏芳园、敏修园、合成园、桂香园、茂香园、岭松园、仁香园等。至于名人之园林则有伍氏(广州四大富豪之一)之馥荫园、诗人张维屏之听松园、邓大林之杏林庄、康有为之康园和有“仙殿白兰”美称的小蓬仙馆等。战争之后,花地园林日渐衰败,特别是日军侵占广州后,花地园林多遭毁坏。1956年,八大园林中的留芳园、纫香园、仁香园、翠林园、群芳园、新长春园等,均并入醉观园,易名为醉观花园,做为花卉盆景生产基地。1983年10月广州市政府决定定名为“醉观公园”。
留芳园:位于松基直街道西北部,毗邻大通寺,占地近1公顷。园主人梁木,新兴县天堂圩村人。该园以栽种牡丹、梅兰菊竹及摆设“花局”为主。清光绪年间,由山东菏泽来花地栽种牡丹之花农,先后在该园居留的有100多人,曾赠给该园黑漆金字“国色天香”牌匾。该园还在池塘中建亭饲养孔雀,春日游客多专程到此观赏牡丹和孔雀。
醉观园:位于花地河东岸。园主人梁炽权,新兴县天堂圩村人。该园占地近1公顷,紧靠花地河,交通方便,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该园的牡丹花冠绝一时,饮誉珠江三角洲,摆设的“花局”各式齐备,许多富绅大户都专程前来买花。园主人还利用该园幽雅的环境,办起园林式的酒楼“醉观楼”,招徕众多游客。
纫香园:在花地河旁,占地近 1公顷。园主人(姓名不详)栽花之余,爱与诗人墨客交往。光绪十一年(1885),邀请广东德庆举人梁修来园居住,并请他对园中姹紫嫣红的奇花异卉赋诗挥毫设置“百花诗坛”。事后,梁修将诸花题咏稍做增删,裁为百首,编为《花埭杂咏百首并序》(俗称《花埭百花诗》)。该园声名由此倍增。
群芳园:地处花地河畔,占地近 1公顷,建园前原是“东园”的一部分。园主代理人利积良,芳村坑口村人。《番禺县续志》载,“此处园林,均是昔日广州豪富潘氏有为之物业,取名东园”,是潘有为“栽树莳花为先大夫暮年怡情之所”。清道光年间,岭南爱国诗人张维屏辞官归里后,曾寓居于此,并在其《东园杂咏》诗序中,记叙该园林之美景。
新长春园:位于花地合约街道的 观音庙右侧,占地近1公顷。园主人黎超海,顺德陈村人。该园以栽种牡丹和 摆设“花局”为主,兼推销花木。
翠林园:位于花地合约街道的观音庙左侧。园主人卜耿裳,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该园是花地名园中之佼佼者,园中楼台亭阁、水榭回廊,建筑优雅。清代,北京来广州上任的官员,沿着小北江乘船而至,多在该园小住,等候入城交接;而广州离任官员办理完移交手续,也往往在此暂歇。故此,翠林园实际上成了广州城外的迎宾馆。
余香圃:位于花地合约街道对面涌边街道。园主人罗滔,花地村人。此园除栽种多种花卉外,还以产生榄(山榄)出名。所产生榄,果肉爽脆可口,食后甘凉,生津止渴,虽售价特别昂贵,也为人们争购。
合记园:位于花地儒林新街道。园主人姓何,顺德陈村人。此园主要特色是以栽种兰花为主,名种有企剑白兰、软剑白兰、化红白兰、徽州墨兰、金丝马尾兰等。
八、旅游资源 荔湾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核心传承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粤剧、粤曲、三雕一彩一绣一窑、西关美食、西关大屋、西关小姐等文化符号享誉全球。荔湾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3个旅游景区,2个旅游客运站和3个旅游中心,入选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位列中国夜经济繁荣百家县市榜单前三。荔湾始终坚持以“绣花”功夫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建设,高质量打造荔湾文商旅活力区。2022年,荔湾区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沙面•西堤3旅游景区;永庆坊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广东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其为起点的“广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成功入选全国12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2023年,荔湾区将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荔湾实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扩大荔湾高水平改革开放,全面融入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进程,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工业和生产业,持续改善民生,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推进“三大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率先建设老城市新活力示范区,为广州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体现荔湾担当、展现荔湾作为,助推荔湾区建成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中的文化厚重、宜居宜业、充满活力、幸福美丽的国际大都市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广州市荔湾区四大班子主要领导:
1、区委书记
刘晨辉,1973年12月生,汉族,广东大埔人,1994年7月参加工作,1994年6月加入中国,大学本科学历。
现任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委书记。
2、区长
谭明鹤,男,土家族,1972年12月出生,湖北巴东人,1994年7月参加工作,党员,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
现任广州市荔湾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党组书记、区长。
3、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樊伯欢,现任广州市荔湾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4、区政协主席
广州市荔湾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吴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