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文化,真的很难理解吗?掐指一算,不难「八字」
多学、多看、多知新——这里是【知新论】
上一篇,分析了干支纪年的算法。
既然有纪年,那自然就有纪月、纪日和纪时。
接下来,知新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看仔细了,一学就会。
干支纪月纪月的方法,颇为简单,只需要一张表。
年首: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
正月: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寅
二月: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卯
三月:戊辰、庚辰、壬辰、甲辰、丙辰
四月:己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
五月:庚午、壬午、甲午、丙午、戊午
六月:辛未、癸未、乙未、丁未、己未
七月:壬申、甲申、丙申、戊申、庚申
八月:癸酉、乙酉、丁酉、己酉、辛酉
九月: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
十月: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
冬月: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甲子
腊月: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乙丑
年首:意思就是干支年的第一个字,也就是必须先算出,是哪一干支年。
举例:1988年是戊辰年,首字是戊,对照表格,1988年正月就是甲寅月,二月是乙卯月,依次往下。
重点:正月是农历的叫法,所以一般正月对应的是三月份。
干支纪日关于纪日,公式的算法,知新也很头疼,不是说有多难算,而是怎么算都感觉,不对劲。
甲、大伙看看这个方法: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
G=4C+[C/4]+5y+[y/4]+[3*(M+1)/5]+d-3
Z=8C+[C/4]+5y+[y/4]+[3*(M+1)/5]+d+7+i
其中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奇数月i=0,偶数月i=6。
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计算时带[ ]的数表示取整。
例如:查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将数值代入计算公式。
G=4*20+[20/4]+5*06+[06/4]+[3*(4+1)/5]+1-3=197
除以10余数为7,天干的第7位是庚。
Z=8*20+[20/4]+5*06+[06/4]+[3*(4+1)/5]+1+7+6=213
除以12余数为9,地支的第9位是申。
答案是: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是庚申日。
以上是知新,找到唯一的公式算法。
真正算起来不难,但就是很疑惑,213除以12余数为什么是9?
知新也尝试了,用其他年月来算,怎么都算不明白。
琢磨了一天,无奈来此求教,谁能算明白,记得教教我。
乙、看图识字
公式算不明白,那咱就看图推算吧。
干支表
首先一张干支表,接着来看看日干支推算表。
1950年——1999年
2000年——2049年
表格的公式为:
日干支序数=年数+月数+日期{和大于60,则减60。1月、2月用上一年的年数。}
1月、2月用上一年的年数,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1999年1月2月,那年数表就得看1998年的,月数是不变的。
举例:2032年7月22日,1968年1月17日。
解答:32年+7月+22日=42+2+22=66{和大于60}-60=6{己巳日}
67年+1月+17日=0+6+17=23{丙戌日}
干支纪时与十二时辰甲、十二时辰
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而古时一天的时间,是按时辰来算的,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在汉代命名为: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对应的地支称呼为:
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相对的北京时间:
23时至01时、01时至03时、03时至05时、05时至07时、07时至09时、09时至11时、11时至13时、13时至15时、15时至17时、17时至19时、19时至21时、21时至23时。
乙、干支纪时
与纪月一样,一张表格足矣。
日首:甲或己、乙或庚、丙或辛、丁或壬、戊或癸
子时:甲子时、丙子时、戊子时、庚子时、壬子时
丑时:乙丑时、丁丑时、己丑时、辛丑时、癸丑时
寅时:丙寅时、戊寅时、庚寅时、壬寅时、甲寅时
卯时:丁卯时、己卯时、辛卯时、癸卯时、乙卯时
辰时:戊辰时、庚辰时、壬辰时、甲辰时、丙辰时
巳时:己巳时、辛巳时、癸巳时、乙巳时、丁巳时
午时:庚午时、壬午时、甲午时、丙午时、戊午时
未时:辛未时、癸未时、乙未时、丁未时、己未时
申时:壬申时、甲申时、丙申时、戊申时、庚申时
酉时:癸酉时、乙酉时、丁酉时、己酉时、辛酉时
戌时:甲戌时、丙戌时、戊戌时、庚戌时、壬戌时
亥时:乙亥时、丁亥时、己亥时、辛亥时、癸亥时
日首:意思就是干支日的第一个字,也就是必须先算出,是哪一干支日。
举例:2002年7月3日是壬申日,首字是壬,那干支时的子时就是庚子时,然后依次往下。
因为十二时辰是固定的,所以干支时,不分年和月。
至此,干支的时间换算,就全部讲完了。干支的年月日时,就是你的八字。
只要清楚自己的农历出生年月日时,就能换算出来。
如:知新农历出生日期是1994年5月16日下午4点。换算成干支历就是,甲戌年、庚午月、辛巳日、丙申时。
所以知新的八字就是:甲戌、庚午、辛巳、丙申。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知新论】
作者:知新
END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联删。
甲戌日女命
#头条创作挑战赛#此日主的女命,所找对象往往是火土五行的属相。对象常常是经人介绍的,如女性朋友啊,父亲方面的亲朋啊。找的对象也多比较正规传统,并且多是顺从甲木日主的。甲戌日主的女命,虽然比较注重钱财,不过也容易贴钱给老公用,但老公多是听自己的话。此日女命,节约勤俭,为人朴实,喜欢吃些小零食,也比较会烧饭做菜。
《红楼梦》甲戌年是康熙三十三年~“曹雪芹是作者笔名”
《红楼梦》甲戌年是康熙三十三年
~“曹雪芹”是作者笔名
傅济生
自从《红楼梦》诞生后三百多年来,历经了“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三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红学”研究的流派:考证派、索隐派、评点派、艺术鉴赏派等,研究的范畴包括: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人物的研究、《红楼梦》作者生平的研究、《红楼梦》版本的研究、《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名著的相互影响等等,时至今日,“红 学”的内涵更加复杂,近期对成书年代、作者是谁的问题更是争论不休。作为学术研究,应该允许有争议,可以各执己说,但不能固步自封,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笔者仅对《红楼梦》成书的年代问题作如下探讨:
什么是甲戌本?现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以下简称甲戌本)作为论证依据,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是现存《红楼梦》较早的版本之一。又称脂残本、脂铨本。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十六回。即一至八回、十三至十六回、二十五至二十八回。第四回回末缺下半叶,较庚辰本少94字。第十三回上半叶缺左下角。有错字,抄重,抄错现象。四回一册,共四册。每半叶十二行,行十八字。
甲戌本凡例前有三枚印章“刘铨福印”和“子重”(另外一枚印章不知何字)。说明甲戌本由刘铨福收藏过。
刘铨福,生卒年月资料不是太详细,只知出生于清道光年间,卒于光绪年间。大兴人,即今北京市大兴区。此人喜欢收藏书籍,还喜欢绘画。
据说甲戌本是刘铨福的父亲刘位坦收购的。内有刘铨福在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同治七年(一八六八)所作的跋,极有见地。另有刘铨福的友人绵州孙桐生(署“左绵痴道人”)批语三十余条。之后流传不详。
刘位坦,生于1802年,卒于1861年,字宽夫,号后园,清朝著名藏书家、画家。
刘家后来可能是没落了,于是大量的藏书便流向市场。直到1927年这本甲戌本辗转到了胡适先生的手里。1962年胡适去世后,将此本寄藏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图书馆,现已被上海博物馆购藏。
冯其庸先生在《曹雪芹小传》中有言:“雪芹约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开始写作《石头记》,现存纪年最早的《石头记》抄本(原本之过录本)是乾隆十九年的甲戌(1754)本,可知此时《石头记》八十回已基本完成。”这也是红坛的“主流”观点,说它是“主流”的原因,是因为从胡适、周汝昌以及众多的“专家、学者”一直沿着《考证》和《新证》的路子,坚持把《红楼梦》作者的笔名当做真实的人,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撰写了“作者”的传记,建立了纪念舘和研究机构,作者就是曹雪芹,神圣不可侵犯,谁也不能有异议,多年来一些刊物变成一言堂,不同的言论则冠以“草根”之名而遭到排斥。完全没有考虑当时的文字狱,使作者、批者心存戒备,必然是,作者不敢署真名实姓,目的是为了躲避文字狱,使当局无法追查问罪、人和事以及故事情节等等方面,读者、研究者几百年都难以弄明白,“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
笔者对上述关于《红楼梦》“成书”年代和作者“曹雪芹”的“主流观点”,不能苟同,特提出如下异议: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倒底是哪一年呢?
《红楼梦》书中第一回叙述书名的文字中 “至脂砚斋于甲戌年抄阅批书时,仍然用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个书名。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请看这一段文字:“因空见色,由色入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这一段文字是说明《石头记》这本书曾经有过数种不同的名称,在脂砚斋于甲戌年抄阅重评时,此书名曰:《金陵十二钗》重评后觉得还是仍然用《石头记》这个名称好。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吴玉峰是什么人?何时题曰红楼梦?披阅十载的起止时间?甲戌年是指何年?看似几个问题,实际是一个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的连环套题,是为了最终查明这个甲戌年是那一年。
那么这个甲戌年到底指何年呢?查清代年号表,从天聪七年到嘉庆十九年,称甲戌年的是这么几个年头:
(1).天聪七年1634年
(2).康熙三十三年,即公元1694年。
(3).乾隆十九年,即公元1754年。
(4).嘉庆十九年,即公元1814年。
而在嘉庆十九年即公元1814年时,程高的通行本已经遍天下了,所以,嘉庆十九年可以去掉。这样便只剩下天聪七年、康熙三十三年和乾隆十九年了。那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到底是哪一个甲戌年呢?
笔者将从下文的一个关键的铁证人物进行论证,这个人便是吴玉峰。
不同版本的《红楼梦》第一回中的一段文字也有区别,大至可分为三种类型:
(1)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2)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 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3)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红学界针对“吴玉峰”的考证很多。有人认为“吴玉峰”是《清史列传》中康熙四十三年去世的吴雯,字天章,号玉峰;还有人认为“玉峰”是指康熙二十五年的江苏巡抚赵士麟,字玉峰;更有学者认为江苏昆山又名“玉峰”,所以那些曾植根于江南吴地的诗文才俊,在特定意义之下皆可被称为吴之“玉峰”。笔者经过认真查对,认为这个吴玉峰或者玉峰,是生于天聪朝卒于康熙朝的玉峰先生。
玉峰先生何许人也?
玉峰先生就是徐乾学。徐乾学(1631—1694年),字原一、幼慧,号健庵、玉峰先生,清代大臣、学者、藏书家。江苏昆山人,顾炎武外甥,与弟元文、秉义皆官贵文名,人称昆山三徐。康熙九年进士第三(探花),做过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的高官,还主持编修过《明史》。家有藏书楼名曰“传是楼”,是中国著名的藏书楼。
那么,吴玉峰又如何解释呢?
笔者认为,徐氏是江苏昆山人。江苏昆山,古称吴地。吴玉峰之吴并不是指姓,而是指地方,徐乾学号玉峰先生,那么“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便可解读为“吴·玉峰题曰《红楼梦》”。
而且徐乾学玉峰先生是顾炎武的外孙,必然受顾氏“怀明”情绪影响,具体影响有多大,本文不作探讨。
吴玉峰的题名,证明了石头记“成书”于清康熙三十三年之前天聪七年之后,即1634年至1694年之间,因为题名《红楼梦》的玉峰先生,生于1631年卒于1694年。卒于1694年的吴玉峰,不可能给生于1715年的“曹雪芹”题写书名的。笔者认为“曹雪芹”是冒辟疆的笔名,徐乾学是冒辟疆的朋友,为朋友的书题名,是无可非议的。
明末四公子是指桐城方密之(以智)(1611—1671年)、阳羡(今宜兴)陈定生(贞慧)(1604—1656年)、归德(今商丘)侯朝宗(方域)(1618—1654年)、冒襄(辟疆)(1611—1693年)。
现列举其主要朋友如下:
冒舒諲《扫叶集》,三联书店出版
“四人中,活得最长,被誉为“一代风骚主坛坫”的,是冒襄。入清后,他始终以遗民身份隐居不仕,家中的水绘园,有花木林泉之盛,是东南名园之一。他交友遍天下,从晚年裒辑的《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来看,曾先后与他交好的文友有黄宗羲、倪元璐(1593—1644年)、董其昌(冒襄的老师1555—1636年)、王铎(1592—1652年)、钱谦益(1582—1664年)、陈继儒(1558—1639年)、范景文(1587—1644年)、黄道周(1585—1646年)、徐乾学(1631—1694年)、施世纶等几十位,几乎囊括了明清之交即明末至康熙前期著名文学家、画家、书法家、诗人的大半,可见其交友之广。这没有一腔热忱是绝对做不到的。 ”
徐乾学(玉峰先生)作为冒辟疆的朋友在阅读了这本书以后,觉得原名《情僧录》和《石头记》都不妥,故欣然命笔题曰《红楼梦》,这时的《石头记》绝对不是残缺不全的十六回本,至于是原作还是抄本?共有多少回目?谁也不知。
由此可见, 从玉峰先生的“题曰红楼梦”假定在三十岁以后1661年至1683年之间的任何一年,到“曹雪芹”(注:这里指冒辟疆,下同)“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 说明其于《红楼梦》最后的披阅增删用了十年时间,也就是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至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距现在大约322年左右吧,至于从1683年向前推算也不知用了多少年月,从那一年开始的,不论是自己写作的,还是从民间收集的,本文不作探讨。脂砚斋抄阅重评时,第一回中已有一段文字“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就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来历,这里的甲戌抄阅就是康熙三十三年即1694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书未成”,倒底是多少回目呢?有说80回的,也有说108回,更有说120回,总之冒辟疆于康熙三十二年即1693年癸酉年逝世后, 脂砚斋在康熙三十三年即1694年,,于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时,顾物伤感,悲痛欲绝:“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尚哭芹,泪亦待尽。”真正的‘问题批语’恰是“观者万不可被作者蒙蔽了去方是巨眼”之类批语——本意是提醒读者注意思考。这里的“壬午除夕”,不是真正的壬午除夕,而是“忍吾舛惜”的谐音。《王融·静行诗》:遵涂每多舛,顾省能无忡。《博雅》上说:“舛,偝也。”偝,古同“背”,就是不顺利的意思。所以多舛的意思就是倒霉,不幸,很背,不顺利,太多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
脂砚斋用“忍吾舛惜”寄托哀思,“心里在呼叫:巢民啊,你怎么忍心叫我感到很不幸、很倒霉、余尚哭芹、泪亦待尽……。”朱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尚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无标点符号)”(注:脂系何人、甲午八日不属本文探讨范畴)如此用心,同样也是为避文字狱不得已而为之。康乾盛世百余年就是文字狱的百余年,因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字狱迭出不绝,更多的文字狱在处罚上采取凌迟、株连、灭族等残忍手段。《红楼梦》写书的、批书的、题名的,都不可能用真实姓名,徐乾学化名吴玉峰,冒辟疆化名曹雪芹,董为千里草,曹乃董头冒身或曰草头冒身,曹、草同声,曹冒同韵,雪芹者情系白白的雪花、芹花也。又怎么会是乾隆朝的那个曹寅的孙子“曹雪芹”呢?其实很简单,因为胡、周的《红楼梦考证》、《红楼梦新证》,找到的曹寅的孙子“曹雪芹”是1715年出生的,(1)而且已经认定这个“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千真万确”不容动摇,但是,他们最疏忽的一点,就是把曹雪芹当做真名实姓者去考证,不知他们是忘了文字狱呢?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他们确实把“曹雪芹”当做真名实姓的“作者”了,这就叫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幸早已改朝换代,如果当时有谁这样“查根究底,查出个曹雪芹来”,简直无异告密了,灭九族啊!不知又要被冤死多少人?《红楼梦》书中第一回叙述书名的文字中 “至脂砚斋于甲戌年抄阅批书时……。”这个甲戌年他们也只能“考证”为乾隆十九年即1754年了,《红楼梦》的作者也就认定是曹雪芹了,否则他们就难以自圆其说。
然而“红学”界对那个乾隆朝代的“曹雪芹”持有如下不同评论:
(1)《红楼梦评论》(作者:王国维 1877-1927 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第五章 余论:……“若夫作者之姓名(遍考各书,未见曹雪芹何名)与作书之年月,其为读此书者所当知,似更比主人公之姓名为尤要,顾无一人为之考证者,此则大不可解者也。”
(2)《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作者:刘梦溪 (红学公案—三个死结):
“红学研究中有三个死结:一是脂砚何人;二是芹系谁子;三为续书作者。……曹雪芹是谁的儿子问题,自胡适提出系曹之子以后,一度为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但后来动摇了,因为胡适立此说完全建立在无证枉说的基础上依凭的是逻辑推论——既然继曹寅织造位的曹颙短命早夭,由过继的曹接替自然雪芹就是曹之子了。认为雪芹是曹颙遗腹子的说法,在相当一部分研究者中也颇流行,但同样缺乏实证。而且需要解决一个矛盾,即必须证明曹天祐和曹雪芹是一个人。……而且《五庆堂曹氏宗谱》列曹天祐为十五世,注明“颙子,官州同”。如果曹雪芹即曹天祐,能够“官州同”,他何必“举家食粥”呢?显然此说的障碍也不少。……总之曹雪芹是谁的儿子,是一个根本未获解决的问题。”
(3)《红楼梦时间背景新考》 作者:陈传坤 6.4敦诚是作者乎?:“…… 为什么这么说呢?既然敦敏两兄弟与雪芹关系非比寻常,现在我们对于曹雪芹的了解,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他们两兄弟的诗集,可以推论他们对于曹雪芹写书岂能一无所知呢?既然大家都是落魄之士,又都常常在一起吟诗作画,他们可能不看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吗?所以有以下推论:……譬如敦敏两兄弟并没有自己的手抄本和评注,那么《红楼梦》的作者是不是雪芹就探讨的危险了——曹雪芹根本就不可能是作者!……在历史或文学史上《红楼梦》第一回中的曹雪芹,与历史上的曹寅毫无血亲关系,基本上和这些文献记载可能是另外的人。否则结论是荒唐的。”
(4)冯其庸先生在他的《敞帚集》中有一篇,篇名为《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考畧。这篇文章的第五部份为:
“《五庆堂》重修的《辽东曹氏宗谱》,无论是正本或副本,在第四房的十四世,都只有曹天佑而无曹雪芹;在另谱的世系表上,曹寅、曹玺、曹鼎以下的人一个也没有,更不用说曹天佑和曹雪芹了。”
(5)《一代春娇寂寞:重读红楼》作者: 陈斯园 简介:“近百年红学,其实是“红内学”,就是“作者之争”。
自序: “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一切都没有正史的证据,都是从小说《红楼梦》开篇与结尾的两句话演绎的!曹雪芹是笔名,可以是“曹家雪芹”,也可以是“吴雪芹”、“洪雪芹”。 ”
纵上所述,可以肯定《红楼梦》甲戌抄阅就是康熙三十三年即1694年,这个“甲戌本”就是1694年甲戌年;《红楼梦》的作者是冒辟疆,“曹雪芹”是冒辟疆的笔名,与胡适、周汝昌等人认定为曹寅孙子的“曹雪芹”风马牛不相及,完全是两码事。再说,即使一些“专家、学者考证确认”的1715年生的“曹雪芹”,也不可能写出1694年以前的书。当然也不是1634年的甲戌年天聪七年。从而彻底否定了《考证》、《新证》的结论。
为了进一步论证冒辟疆是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是冒辟疆的笔名。 如皋市红楼梦研究会已经出版了冒辟疆著作《红楼梦》汇考两辑,还会继续出版第三辑、第四辑……,论文内容包括: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巨匠,官宦门第、书香子弟,社交广泛,精於医卜、巫娼都通,熟悉女性,善待女友,有丰富的女性故事、人生坎坷、风尘碌碌、并从如皋方言、板鹞风筝、女儿墙、小花枝巷、人物影射、诗词引用、对联暗谕、画轴寓意、风土人情、民俗习惯、服饰、发型、树木花卉、建筑风格、两府一园、水系、水绘园的涩浪坡,就是贾母赏月坡……等等方面与《红楼梦》进行比较、对照、探讨、论述。 国内外不少媒体、网络,也都有大量此类文章刊载。
但是红楼梦研究,包括作者是谁的研究,要获得全社会的认同,还需要拿出更多可靠的证据,仍然任重道远,必须再接再厉,应该尊重历史,勇于担当,有错必纠,正本清源,以理服众,真正为《红楼梦》的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1)曹雪芹生卒年,胡适说是1715年~1763年;周汝昌说是1724年~17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