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歌》回飘清唳九霄闻
《鹤鸣歌》
仙羽似雪无瑕点
顾影秋池舞白云
古舌应吹天上律
回飘清唳九霄闻
天地同和 日月生辉——中国古代乐器赏读
【读书者说】
作者:冯卓慧(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编者按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音乐既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人修养的重要内容。它穿过历史的浩荡激流,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而乐器,更是中华礼乐文明的有力见证。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著的《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精粹》一书,近期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书中,编著者们通过一件件乐器,将笛哨初现、钟磬喤喤、丝竹相合、锣鼓生辉的中国古代乐器发展历程娓娓道来。今日,《光明悦读》约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撰文,为读者展开一段中国民族乐器的溯源之旅。
编钟九件(春秋),通高最高78.7厘米、最低48厘米,1955年安徽寿县蔡候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人民音乐出版社提供
202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一次展览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展览以“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为题,展出了200余件(套)中国古代乐器。依托于国家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资源,以及故宫博物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二十余家文博单位支持,展出的200余件(套)展品涉及乐器、乐俑、图像等多种形态,时代涵盖了中华文明的各个阶段。2022年,国家博物馆择选其中的代表性展品,出版了名为《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精粹》的画册。
画册延续展览的立意,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乐器的文化特点。136件(套)艺术精品分为“鹤鸣九皋声闻于天”“钟鼓喤喤大音至乐”“丝竹相合妙音飞花”“云间锣鼔日月同辉”和“高山流水松风清音”五个部分展现,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乐器的一次集中展示。
远古之音,旷如川泽,先人执笛,洞开乾坤。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肇始,礼乐分明。钟声如天诏,磬声示神明,丝竹似流水,鼓声若雷鸣……在一组组精妙无比的图示与解说中,中华礼乐文明的生命力扑面而来。
九霄环佩琴(唐),通长123.5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人民音乐出版社提供
先民之乐
在《天地同和》一书中,收录的第一件乐器,是1986年出土于舞阳贾湖遗址的七孔骨笛。该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7500~9000年。我们常说华夏文明五千年,有文献记载的信史三千余年。近代以来,随着考古学的迅速发展,这一认识被逐渐印证,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突破。舞阳贾湖骨笛的陆续出土,证明了早在9000年前,生活于这片土地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制造和使用乐器的技术。
这一件骨笛突出的特点是,其正面,特别是开设指孔的位置,有着清晰的刻划痕迹,可见骨笛的制作过程经过了精心的测量与计算。在另外的骨笛上还可以看到,在一个音孔的旁边钻了调整音高的小孔。这些都说明,在那个久远的时期,贾湖人已经具有了相当明确的音准观念和制作骨笛的技术标准。回溯相关研究可知,1987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武汉音乐学院组成的测试组,曾对M282∶20号骨笛进行了测音。测试结果显示,该骨笛音质较好、音阶结构为六声音阶或者七声下徵音阶,还存在着转调演奏的可能性。
贾湖骨笛在艺术与工艺层面所表现出的高度,以及遗址中的生产
瑟(西汉),通长116厘米、宽39.5厘米,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人民音乐出版社提供
生活用具、契刻符号、农业畜业信息,都将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溯到前所未及的阶段。类似的器物在不同的文化遗址或国家多有出现,对于这一类器物的性质,学界还存在不同认识。而贾湖骨笛的乐器身份之所以被普遍认同,关键原因是,在我国中原、新疆与西藏等地目前仍有相似材质或演奏方法的乐器被使用着。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
学术界普遍认为,金属工具、文字、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脱离野蛮蒙昧、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这些标志出现于各个古老文明的早期阶段,且都属于人类意识与观念的创造性实践。音乐艺术,同样可视作文明的标志物,是人类脱离了生存需求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其产生的过程今人有多种解释。无论是模仿、劳动、巫术、表现还是求偶,都意味着人类对声音的使用已经脱离了自发阶段,成为有目的的自觉行为。音乐最初的表现形式应为人声。随着可发声器物的加入,音乐行为步入更加高级的阶段,乐器也从此成为音乐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物质形态的角度来看,乐器由粗简到精密,从单一材质到多种材料的结合使用,映衬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舞阳贾湖骨笛的发现,改写了对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认识,甚至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人类文明诞生标志物的认知。
《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精粹》王春法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提供
黄钟大吕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记·乐记》中如是说。《礼记》,便是此书书名“天地同和”的由来。
《礼记》是记录先秦时期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对后世的政治制度、社会伦理、文化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关于礼仪制度的详尽论述,对华夏礼乐文明的传承起到了奠基作用。商周时期,中原地区逐渐进入阶级社会。这一时期因为青铜礼器的大量使用而被称为青铜时代。周王室为了维护统治权力,推行了一整套等级鲜明的制度体系——礼乐制度,而青铜礼器便是此制度的物化形态。以编钟为代表的青铜乐器,因其具有发声功用而成为礼器中独特的一类,甚至成为礼乐制度不可或缺的部分。
《天地同和》收录有青铜钟类器物二十余件(套),形制涉及铙、镈、甬钟、纽钟、钲、錞于、铎、句鑃多个类别,均为殷商至战国期间的典型器。虽然这些器物形态各异,应用范围不一,件数多寡不同,但均由青铜铸造而成,堪称人类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组13件战国编纽钟,1957年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关,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套完整的楚钟。由于保存情况完好,音乐性能优良,其演奏的《东方红》曾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播曲响彻中华大地,并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而进入太空。在录制《东方红》的过程中,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专家在钟体侧上方找到了五正声之外的一个偏音,由此完成了全曲的演奏。正是这样一个发现,揭开了认识合瓦形编钟历史之谜的序幕。
合瓦形的称谓最早见于《梦溪笔谈》,意为钟体形似两个瓦片扣合,这一形制是华夏先民独有的智慧创造。在青铜被称为吉金的时代,同样的原材料既可以制作武器、货币、生产生活用具,也可以制造象征身份的礼器。持有青铜器数量的多少,往往代表着国力的强大与否。如何高效地利用“祀与戎”活动中必需的原材料,是礼乐器的制造者面临的问题。合瓦形编钟天然地具备一钟双音特性,即正鼓部和侧鼓部可以发出两个独立的乐音,由此可以在相同的音列内减少编钟数量,达到节省材料的目的。
当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鹏先生提出这一理论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学界的认同,直到1978年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他的看法才被无可辩驳地证实。在曾侯乙编钟3700多字的铭文中,绝大部分记录的是各诸侯国的音高关系,其正侧鼓分别标注着以三度音为基础的乐律学体系。当近世外国学者以“中国音乐基本由五声音阶构成,处于七声没有齐备,更遑论十二律”为主流观念的时候,青铜编钟的陆续发现,揭示出中国的乐人们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具有了12个半音的音高观念,并成功付诸实践。需要强调的是,中国音乐常见的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音乐,只是“以简御繁”理念的产物。
在《礼记·乐记》中,“礼辨异,乐统同”的观念被反复提及,强调了以礼乐器为代表的物质形式体现的是等级差异,而音乐的使用是为了强化统一的观念,通过文化的统一来实现归属的认同。因此,青铜乐器在这一历史时期不仅仅具有艺术审美的价值,其在凝聚民族精神、汇聚民族情感方面同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华夏正声
如果只能选取一种乐器,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代表的话,我个人认为,当属古琴。《天地同和》一书,为古琴独立一章,即体现了其独特的地位。
古琴,又称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焦尾”等,这一历史悠久的乐器直到上个世纪还被称为“琴”。只是之后因众多外来乐器被冠名为带有修饰词的琴,如扬琴、胡琴、小提琴、钢琴等,才更名为古琴。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古琴在传统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古琴的文献可上溯至周代,如《礼记》《世本·作篇》中都有伏羲制琴的记载。周代以后,儒家“士无故不撤琴瑟”的观点深入人心,并成为文人四艺之首。正是在文人的拨弄下,古琴艺术形成了华夏艺术独特的审美品格,寄托着文人不流于尘俗的情感追求。出土于南京西善桥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生动地刻画了魏晋文人的风骨,其中古琴的形制已与现今的古琴完全相同,这在全世界的旋律乐器发展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唐代中期,古琴艺术发展到最为繁盛的阶段,记谱法与斫琴技艺的发展,为古琴艺术提供了更为宽阔的挥洒空间。特别是减字谱的出现,对琴曲的广泛流传贡献卓著。与其他传统音乐多用工尺谱标记音高与节奏的方式不同,古琴谱记载的是弹奏时的定调、弦序、徽位,以及左右手指法、奏法。这样的记谱方式是无法视唱的,观者无法从中读出乐音。脱离古琴,以汉字偏旁为元素的减字谱就是贾宝玉所说的“天书”。为一种乐器创造一种记谱法,一种记谱法只适用于一种乐器,这在人类的历史上同样是罕见的。也正是因为这一份长达千年的坚守,才保证了古琴乐器形制和古琴艺术品格的持久稳定,成为华夏正声的代表。
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九霄环佩琴,为唐代雷氏所斫,是现存同名四器之一。琴体保存完好,通发牛毛断纹,整体风格浑厚圆润、精致内敛。不同于日本正仓院的偶然性封存,国内的唐代古琴能够传承至今,且大多保有优异的声音品质,得益于千百年来不断地弹奏与修缮。历代琴人通过弹琴与“知音”,完成超越时空的心灵沟通,并不断地将人文精神和情感内涵赋予古琴,将每一处结构、每一份尺度、每一次抚弄,都视作自然与生命的浓缩。在传世名琴的琴腹、琴底等处,多见题款刻印,借以寄情喻志,也体现着文人对古琴所特有的、非一般乐器所能比拟的文化情感。
乐器承载着文明,印证着历史,蕴含着情感,伴随着中华民族一路走来。骨笛、编钟与古琴,体现着中华民族于不同历史时期在音乐艺术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对中国音乐史的研究而言具有特殊的价值。然中华音乐文化博大精深,远非这些典型艺术形式所能涵盖。通览《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精粹》,可以感知,这些乐器精粹,来自丰厚文化积淀与丰富艺术形态的给养,也可以感受到,中华文明之浩如烟海,奔腾不息。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5日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如何学习和区分京剧的流派
京剧是板腔体,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分流派。
但是,对于刚刚接触,甚至有的接触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人来说,除非非常明显的区别,否则很多人对流派的区分还是一脸懵懂,不知所以。
特别是有些嗓音比较接近的流派,就比较难区分,比如梅派,张派。有的人唱起来也是梅张不分,就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理解这些流派的特点,掌握他们的特性,从而区分不开,唱起来梅中有张,张中有梅,比较典型的网上有一段胡文阁唱的《赵氏孤儿》,几乎是顾此失彼,两派的好处全没有发挥出来,说是张吧,软塌塌的,没有力度,说是梅吧,一堆零碎,大气全无。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听,看看我说的是不是那么回事。
梅派传人胡文阁
当然,有些粉丝,假如对流派的理解力若还没到那一步,那肯定是弄不清楚的,若想在戏曲上有一定的鉴赏力,那起码得知道梅和张的特点特性,区分开才能去欣赏,并且艺人哪里唱的不好你能听出来,挑出来,假如都不清楚,你谈何挑毛病?不就是瞎听吗。
有人问我,你是怎么样区分各流派唱腔的?是不是拼命模仿其特点就像了?其实流派的特点并不是其表面听的那么简单,如果你对这个流派不深入研究,停于表象,你就会顾此失彼,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你好像知道一点,但都是表皮,而且模仿出来的东西还不是那回事,你觉得挺好,别人听了直摇头,你甚至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怎么努力也模仿不出神韵,学了半天自己一张嘴,就是不像。
票友的自娱自乐
其实,这样的例子多了去了,网上就有许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有人说,我为什么非要照着那些大师的唱,我就想怎么唱怎么唱,我觉得好听就行!好吧,您威武!还是那句话,这个世界永远不缺抬杠的人,你愿意干啥就去干吧,你的唱区别于任何人,自己觉得自创一派都行。
但是,我也常说,世界上的事情,可不是你划出来的,任何行业都有规矩,就和马路上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你说我管它什么红绿灯,我想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走,想怎么走怎么走,说不定就撞死了!是吧。
繁忙的街道需要“规矩”
我举这个例子,听懂的明白的一看就知道,那些杠头不懂,我也没义务让他们懂,社会分阶层;人的智慧也有高低,什么时代自以为是的蠢才从来不缺!有个杠头天天跑我文章里来喷我,说:“你怎么老去说别人的毛病?”,我说是我能说出来,你倒是想说,你说的出来吗?
一些流派的几代传人也是这样,他们认识肤浅,追求表象的东西,深入不进去,他们实际都是停于表面的认识,抓住一点就认为得到全部,这实际是很可笑的,比如程派的习学者,故意把嗓子憋着唱,声音也是横音为主,不是横立结合,而是横音喉音结合,不是往上走,而是往下来。现在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程派名家迟小秋
程砚秋说过:“我的腔都是传统的,说我唱腔新是不了解我,不了解旦角唱腔特点和创腔规律”。今人理解不了先师,所以,才有今天新程派的大粗喉音。他们实际把脑后音误认为是喉音,有人说没有脑后音,实际,脑后音是一种高位共鸣,并且,程先生在不同的文献和朋友交谈的记载中都有谈过,实践证明程派的发音确实也应该是这样的。理解不了是有的人还不懂程派,不管他如何标榜自己。
实际京剧的流派特别是旦角,发声用气都是一样的,由于发声时,产生的共鸣的位置不同,依字行腔时字音的位置和发法不同,字音的四声,五音四呼的控制着力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音色,调值,力度,强弱,控腔的不同体现,就会形成不同流派的唱腔特点,掌握了这些,同样的嗓子一张嘴流派的特点立现,这就是我的体会。
京剧旦角的四位宗师
拿梅兰芳和程砚秋的唱法举例,他们的唱法一听就区别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他们的嗓音虽然不大相同,但这个不是重点,因为一个天分高的人,他如果掌握了流派的发声用气等特点以后,他能用他的嗓子,模仿出不同流派的唱法特点。
所以我说嗓音不是重点,重点就是我上面说的,用气的力度,控音的强弱,四声的位置,字音的长短处理,这些才是重点。
比如同样一句唱,梅派他的行腔就比较中正,音色也是走的头前共鸣,字音也是入字极短,不偏不倚,就如同书法楷书的中锋用笔,“中正”是他唱腔以及流派的要点。
京剧大师:程砚秋、尚小云、梅兰芳
而程派就不同了,同样的一句腔,同样是头腔共鸣,梅派往前打,程派就往后打,含蓄处理。再加上他的字头比较长,控制的唱腔音色强弱对比也比较突出,一下子就形成了他自己的发音特点和特色,体现在唱腔上,虽然唱腔音色的大宗旨也是要求“圆润”,但是由于程先生控音能力极强,唱腔也多是虚实强弱对比着唱,就形成了,有的如“鹤鸣九霄”,有的却“细若游丝”,跌宕起伏;缠绵悱恻的“变化”是程派的一个突出特点,后学的人掌握了他们的发声特点,一张嘴流派的感觉立现,这就是我说的,区别和学习流派的认识以及方法。
玩家同人文化鼎盛 《镇魔曲》“鹤鸣九霄”资料片衍生作品赏析
元神飞升、万象更新,网易大型精品MMO《镇魔曲》年度资料片“鹤鸣九霄”正式上线之后,以全新的角色夜樱、全新的等级上限、全新的技能培养、全新的场景副本、全新的元神玩法等内容广受玩家好评。特别是美丽的夜樱,更在玩家间掀起一波同人创作风潮!
年度资料片上线,大量新内容广受好评
【图1】全新角色夜樱,广受玩家欢迎
《镇魔曲》年度资料片“鹤鸣九霄”里,姿容绝代的新角色夜樱,以团扇、纸伞、蝴蝶、灵鹤的华美战斗方式,让玩家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战斗体验;全面革新的技能培养,通过自由的天赋加点为玩家们提供了打造独特角色的新途径;全新推出的元神玩法,四项稀有属性的投放与境界间的克制关系,让PK玩法策略更强,更激烈、更有趣的战斗体让喜欢PVP的玩家大呼过瘾;首次在《镇魔曲》中出现的“花海”概念场景飘渺洲,给玩家带来焕然一新的视听享受,新的副本中潜藏的危机让玩家们拥有不一样的PVE团战体验!
【图2】全新技能系统,自由培养角色
这些全新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为玩家们带来全新的乐趣与游戏体验,也让游戏人气持续火爆、玩家好评如潮!
同人创作风潮再起,玩家脑洞大开
《镇魔曲》的同人文化由来已久,之前的男影刹让玩家们集中爆发了一波,这次年度资料片里新角色“夜樱”更是成为玩家以及各界大触的同人创作对象。
从夜樱的COSPLAY,到知名画师使徒子脑洞大开的条漫调侃,再到B站鬼畜明星王司徒与诸葛村夫的“友情出演”……玩家们的脑洞不可谓不大,也让《镇魔曲》和夜樱从游戏跨界到COS圈、漫画圈和视频圈里,引发新一轮的同人创作大潮!
接下来,就请欣赏其中脑洞极大的同人作品、感受一下玩家们的热情吧!
先来一发B站鬼畜视频:https://www.bilibili/video/av16629653/?from=search&seid=13539808668386212073
【图3】修行的道姑被雷所伤,夜樱求了她并一直悉心照料
【图4】两人日久生情(?!)
【图5】可惜这份美好,终究敌不过天意……(想看全本?微博锁定猫梓子)
【图6】使徒子笔下悲催的大王,这次连元神都没了……
【图7】官方吐槽最为致命……
【图8】最后元神飞升万象更新(……),想知道夜樱怎么出现的吗?去看使徒子微博吧……
关于《镇魔曲》端游:
网易大型精品MMO《镇魔曲》端游11月24日“鹤鸣九霄”年度资料片正式上线!全新主角八部众之傲——夜樱驾到,蛇蝎美人玲珑千面,夜之魅影杀气凛然!稀有属性首次公开,互相克制策略博弈,全新元神系统上线;11大角色16大流派,庞大天赋树深度培养,全新战斗流派震撼来袭;100级上限全面开放,90级海量玩法更新;史上超强旗舰福利,全服黑市百万悬赏,老玩家零门槛追平!
官方网站:http://zmq.163/
官方论坛:http://zmqease/forum.php
海量福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zhenmoqu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