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不派韩信出兵匈奴?原因是什么
西汉开国大将军、楚王韩信被汉高祖刘邦以莫须有的罪名擒获后,便将其贬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师洛阳。像韩信这样的人,你不让他发挥才能打仗治国,却成天把他憋在屋里,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上都会出问题,所以他日夜怨望、称病不朝,天天在家里发牢骚,大家都躲得他远远的,恶性循环之下,他一天比一天抑郁。
这一抑郁,就是足足九个月,抑郁的足以把人逼疯的九个月。
这九个月,淮阴侯除了随高祖入关至秦朝旧都栎阳,啥事也没干,他就像一具行尸走肉,在尘世中飘来飘去,徒有头脑躯壳,灵魂却没有一点重量。
而在这个时候,北边儿出大事了,公元前201年九月,高祖紧急将淮阴侯召入栎阳宫中议事,淮阴侯重入庙堂,百感交集,恍如隔世。
原来,匈奴人又开始嚣张了。
二十多年前还是秦始皇的时候,匈奴人曾在他们的首领头曼单于的带领下南侵河套地,结果被秦国名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一顿胖揍,不得已远遁大漠,十余年不敢南下而牧马,直到楚汉相争,天下大坏,头曼的儿子冒顿单于趁机一统北方草原,重占河套草原,到了公元前201年,他的国土范围甚至已远达天山及贝加尔湖,近至雁门晋北,疆域东西一万四千里,南北七千里;军队规模更是达到四十万之众,且全都是骑兵,这是一个让高祖难以安枕的可怕势力,更是一股足以覆灭整个大汉帝国的强大力量。
基于此,高祖将能征善战的韩王信调迁到了太原以北的马邑(今山西朔州市),以太原郡三十一县为其封国。一则因为故韩地地处京畿重地和洛阳、荥阳、宛县、淮阳等山川险要之间,地理位置太紧要,实不宜封王;二则也可借助韩王信的兵马来防备匈奴大军南下。
这本是个一举两得的良策,然而刘邦错了,大错特错,他错就错在把一只狼送进了狼群之中,结果只能让狼群多一只狼而已。
公元前201年秋,匈奴大军在马邑将韩王信重重包围。韩王信见匈奴势大,便想求和,但高祖却不想求和,他还想在异族面前展示一下新兴大汉的威力,以震慑蛮夷,巩固北方国防,所以一面急派大军前往救援,一面写信叱责韩王信,说他跟匈奴勾三搭四乃通敌之举。韩王信前有匈奴之大兵,后有高祖之疑忌,再加上淮阴侯的前车之鉴、以及被强行北迁的怨恨,他一发狠竟举军投降了匈奴。冒顿于是让韩王信当带路党,领兵与匈奴左右贤王共同南下,进攻太原。
九月,太原城失守。韩王信乃以太原为根据地,继续向南扩张,一直打到了上党郡的铜鞮(今山西沁县),南距洛阳只有两百多公里,这可是大大的不妙,大汉危矣!
光是一个匈奴,大汉不会危矣,虽然匈奴有骑兵四十万,比巅峰时的西楚骑兵还多三十万,但匈奴对汉朝并没有领土野心,最差也可以用子女财帛来解决。但问题是,现在野心勃勃的韩王信跟匈奴联手了,这家伙若是膨胀起来,岂不又是一个石敬瑭?
所以,高祖决定倾全国之兵,跟韩王信及匈奴人来场硬仗,把韩王信这个吃里扒外的家伙给砍了,把匈奴人再次赶回大漠去!
这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两个民族之间的决定性战役,高祖不敢怠慢,他把淮阴侯叫来,就是为了听听他的意见。
淮阴侯静静的听完刘邦的战情介绍后,终于难忍心中激动,他刷的一下站了起来,大叫道:“臣闻匈奴有控弦三十余万,请陛下予臣三十万军,一月之内,臣定献冒顿之首于麾下。”
淮阴侯太开心了,他只觉自己那已如死灰般的灵魂重新被一缕晨光点亮,冷冻凝冰的血管中如万流奔涌,那是久违了的热血,那种感觉,就像冬眠千年的躯壳再次被唤醒,白茫茫的世界又有了春的颜色。
——太好了,本以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天下既定,我韩信这辈子也就玩完了,没想到北方还有这么强大的异族在等着我呢!帝国面临新的大敌,我韩大将军又可以再度出山了!嗯,匈奴人都是骑兵,最擅野战,与项羽的作战风格有点类似,但项军是敢打敢冲,匈奴却是更加灵活更加飘忽,我该如何应对呢?淮阴侯心中甚至已经开始偷偷考虑作战计划了。
淮阴侯太天真了,刘邦好不容易夺了他的兵权,岂有再予之乎?要是两个韩信在北方联起手来,与匈奴连成一片,我大汉就完了,这不是搬大石再砸一次自己的脚吗?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果然,只见高祖愕然道:“淮阴侯称病已久,难堪战事,岂可为帅北征?公休矣!”
淮阴侯眼中的光芒顿时散去,像个泄了气的皮球般坐了下来,垂头不语。高祖果然不肯让他出征,他早该想到了。
我有时在想,若刘邦真让韩信挂帅出征匈奴,历史大势会走向哪里,这倒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是匈奴远遁?是韩信反叛,还是兵仙的传奇就此终结?这当真让人浮想联翩啊…
猜谜小故事——韩信画兵挂帅印
传说萧何月下把韩信追回来,又极力向刘邦保举让韩信挂帅带兵。刘邦被磨得没办法,就赌气地说:“好吧,你叫他来,我倒要看看他有多大智谋。”韩信被请来,刘邦拿出一块五寸见方的布帛,递给韩信说:“我给你一天的时间,你在这上面画士兵,能画多少,我就给你多少。”站在一旁的萧何心想:这块小布帛,能画几个士兵?急得暗暗叫苦。不想韩信却毫不迟疑地接过布帛就走。
第二天,韩信按时交上布帛,上面一个士兵也没有。但是萧何见了却大喜过望,刘邦看了也大吃一惊,心想自己确实小看了这个胯下之夫。于是就答应把全部兵马交给韩信,让他挂了帅。
朋友们,你能猜出这是一幅什么画吗?
答案明日揭晓
昨日答案:《何武断剑》古时剑之意为“决断”。富翁的意思是要等到儿子15岁开始懂事时,把剑给他,也就是把家产决断给儿子。
传统评书中十位战神级别的人物,你都知道么?
传统评书分为袍带书和短打书,袍带书中几乎都有攻城拔寨、南征北战的战争场面,有一些评书也存在着袍带书与短打书杂糅的情况,比如说田连元播讲的《小八义》,主体上是短打书,其中也有疆场争胜的袍带书内容。
战争场面在评书的表述里,无外乎两军对圆、派兵遣将、刀戈相见,再高深一点就是逗引埋伏、排布大阵、火烧连营。技术含量很低,对两军统帅的作用彰显得不足,更着意于歌颂沙场厮杀的勇猛战将,事实上,古代两军对阵,三军统帅的谋略作用非常巨大,行兵布阵的见识和本领有着决定胜败的意义,这就引出了评书中很少关注的战神这一定海神针的人物。
今天,根据传统评书和历史史实,盘点十位战神级人物。
第一位: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封神演义》是一部神魔小说,被改编成评书后,因为武王伐纣、斩将封神的大梁子,所以更接近于袍带书。这部评书里的姜子牙实事求是来说,只能说是天降大任,却绝非天赋异禀,道术有限,武功平常,两军对垒,也没有什么出奇制胜的韬略。
不过,在历史上,太公望的确是个战神级人物,而且是鼻祖,留下了兵法发端之作《六韬》,牧野之战完成伐纣大业,其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目前最为流行的评书版《封神演义》,大抵上以袁阔成和单田芳的最为流行,相对而言,还是袁老的塑造更深入人心。
评书《封神演义》对于疆场厮杀的谋略并未有足够的表现,更多的笔墨倾注到斗法方面,所谓的十绝阵、黄河阵和万仙阵,说到底是仙家斗法,各逞法宝的厉害,如何安排破阵倒是技术含量不高了。姜子牙在伐纣过程中作为统帅,更多的是一种象征了。
第二位:列国春秋中的孙武子评书《列国春秋》有两种体例,一种是《封神演义》的传承之作,也具有神魔特色,一种是删减了神话色彩,更接近于袍带书,相对而言还是神魔色彩的版本更好看。
在神魔色彩的评书中,孙武是姜子牙的转世,精通兵法,而且自身的法力绝对要比前世高强得多,因为伍子胥的引荐,孙武投身于吴国公子姬光门下,后来在姬光称王后成为军师,开始了自己的战神生涯,帮助吴王阖闾平楚灭越。
孙武的确是我事史上的扛鼎之人,一部《孙武子十三篇》就光照千古,成为后世风起云涌的战神的教科书。
第三位:孙庞斗智中的孙膑在评书《六部春秋》的后三部中,孙膑是书胆。所谓《六部春秋》,分为《左传春秋》、《吴越春秋》、《英烈春秋》、《银盒春秋》、《走马春秋》和《剑锋春秋》,《银盒春秋》也就是《孙庞斗智》。
《六部春秋》具有鲜明的神魔传承特色,承接的是《封神演义》,在这一系列评书中,孙膑是姜子牙的第三世,也就是孙武的转世,而孙武和孙膑在生理关系上是祖孙。
孙膑是一位军事家,其地位并不逊色于孙武子,他的主要军事成就就是在战国时代齐魏争雄中伐魏成功,逼死了自己的老对头庞涓。马陵道之战可谓是传奇一样的存在,后世的各种民间文学样式都涉猎过这个题材。
至于《六部春秋》的后两部,孙膑更是神通广大,克燕复齐,与西秦抗衡,其中涉及了诸般的神魔之斗,甚至出现了类似于《封神演义》的神仙阵法。
第四位:西汉演义中的韩信韩信绝对是一代战神,其煌煌功业可谓鲜有对手。沈阳丁家的《西汉演义》出版时分为两部,上部为《张良扶汉》,下部为《韩信挂帅》,韩信的历史功业得到了充分揭示。
评书《西汉演义》很接近正史,所以很不好讲,不过那个时代本身就极具传奇性,韩信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乞食于漂母,受辱于胯下,兴亡一知己,生死两妇人。
在楚汉争霸过程中,起于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成功登顶自己的军事生涯的高峰,挂帅统兵,与天下,最终用十面埋伏困死了楚霸王,完成了生命的高光时刻。
现在,还有成语: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第五位:东汉演义中的刘秀历史上的刘秀号称上天垂青的位面之子,一路开挂,成为至尊,这一路其实也是血与火成就的。
评书《东汉演义》将刘秀设定为流落民间的汉太子,其最初的遭际很像赵氏孤儿。刘秀的军事才能绝不容小觑,昆阳大战,以弱胜强,他的运筹帷幄之功和异常强大的战略定力起了决定性作用。
《东汉演义》的评书版本不少,相对来讲,还是北京连阔如的传本最为丰赡,也最具传奇性。
刘秀是个几乎没有历史诟病和人格瑕疵的君主,能力很强,包容性更强,这是他能够跻身一代战神的先天优势。
第六位: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历史上的曹操在文功武治方面都要胜过同时代的英雄人物,刘备的枭雄之资,孙权的坐断江东,都难与其比拟。
评书《三国演义》直接取材于罗贯中的小说,目前最为著名、也最达到殿堂级别的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在忠实原著上无出其右者。
虽然罗贯中的小说,抑曹尊刘,但是也不能否决曹操的赫赫武功,首倡十八国义军,纵然无功而返,却初步展现了曹操其人的远见卓识和雄图霸业,至于官渡之战,更是史书上极为著名的典型战例,与后来的赤壁之战同样恢宏壮阔。
收河北,平定北方,完成了三国鼎足的初期格局。
第七位:隋唐演义中的李世民李世民是古代帝王中最善于用兵的,在小说《说唐》和评书《大隋唐》或者《隋唐演义》中,他都是开疆拓土的杰出人物,可谓是大唐的江山是他打下的。
长于用兵,每战必胜,这种战神级别的赫赫武功,绝对无出其右者。在评书中,他的地位和作用明显被压低,这是民间艺人为了突出书胆人物秦琼,而做出的大为不公的选择。
李世民的战绩可谓空前,千古一帝和旷世战神,都是他应得的标签。
第八位:风尘三侠中的李靖李靖是唐初的战神,这一点不容置疑,他也是出将入相的代表性人物。
在评书《隋唐演义》中,李靖是个背景人物,在评书《风尘三侠》中大放异彩。
李靖在历史上完成了大唐帝国的向西扩张,李世民的天可汗的威名多少源自他的战力绝伦。
但是,在评书中,他最大的功业没有得到彰显,一段风流轶事却成就了万年传奇。
第九位:月唐演义中的郭子仪安史之乱造就了郭子仪,评书《月唐演义》铺陈了郭子仪的传奇经历。
郭子仪可谓是大唐的中兴之臣,平定安史之乱,是他最大的战绩。
《月唐演义》这部评书知名度不高,民间普遍知道汾阳王郭子仪,其实是源自于戏剧舞台上的《打金枝》。
第十位:朱元璋演义中的朱元璋评书《明英烈》,或者《朱元璋演义》,都极为知名,朱元璋作为统摄全书的人物,其实在武功方面没有得到真实而且充分的展示。
元末之际,朱元璋绝对是个军事奇才,他所打的硬仗,都赫赫有名。他的决策能力和机智敏感,造就了他的强大战力。
接连打败两大强敌,陈友谅和张士诚,他的决断和定力,居功至伟。
三分钟带你了解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韩信点兵的成语来源淮安民间传说。刘邦问韩信:\"你觉得我可以带多少兵马?\"韩信答曰:\"最多十万。\"刘邦继续问道:\"那你呢?\"韩信自信地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刘邦心理十分不爽,笑着说:\"那我岂不是打不过你?\"韩信说:\"非也,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将士们才是专门训练士兵的。\"
韩信在北方战场上了打了几仗非常有名的战争,这几仗打下来,奠定了刘邦的胜局。韩信第一次来到北方作战,当时是因为魏王魏豹叛变,魏豹不再跟刘邦结盟,而是跟项羽结盟,刘邦非常恼火,先礼后兵,魏豹不改初衷,韩信挂帅出征,韩信用了声东击西的方法,他在魏豹重兵防守的黄河对面,临晋关,集结了大量的船只,给了魏豹一个错觉,主力部队会从此渡河主攻,魏豹的注意力全部被韩信的假象所迷惑,另一方面韩信悄悄的带着他的主力部队找到上游,今天的陕西韩城一带,带领部队渡过黄河,偷袭了重镇安邑,待魏豹发现时,为时已晚,很快被曹参打败活捉,魏国灭亡。
韩信马不停蹄的带着军队继续攻打代国,代国的是赵王封的代王陈馀,当时守城的是夏说,压根不会打仗,被曹参直接拿下,夏说被杀,代国也被韩信拿下。接着韩信带了三万军队开始打赵国,井陉之战,井陉是太行八陉之一,太行山高耸入云,很难翻过,太行山只有八个关口可以过,而井陉就是其中之一,路非常的窄。在战争开始之前,赵国的大将李左车(李牧之孙)给赵王提了个建议,用前锋迎击韩信的先锋部队,再派兵绕到韩信军队的后方断其粮草,只要断了粮草,赵国的部队只要按兵不动,坚守十天,赵军必胜。但是这么好的计谋赵王却歇完全没有听进去。
韩信大兵压进,背水安营,三万人去打二十万人,一开始,赵军凶猛,打的非常顺利,一直打到江边,汉军背水一战,越打越猛,以一敌十,赵军眼看打不赢了,鸣金收兵,谁知大本营里旗帜早已被樊哙全部换了汉军的军旗,赵军军心大乱,一哄而散,二十万大军全部作鸟兽散,井陉之战,韩信以少胜多。赵国灭亡以后,韩信用一份威吓信收了燕国,燕王不战而降,整个北方就剩下了齐国。
刘邦手下的说客郦食其自告奋勇去齐国说降了齐国,但韩信还是出兵齐国,整个北方全部收归韩信的兵锋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