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年前的《天书奇谭》为何前卫依旧?
羊城晚报记者 李丽
“国潮鼻祖”“中国动画的里程碑”“38年后再看,前卫依旧”……近日,一部诞生在1983年的动画片登陆院线,掀起了一股追看热潮。截至11月15日,该片猫眼和淘票票双双得分9.0,豆瓣评分更高达9.2,为2021年上映之全球动画电影的豆瓣最高分。这部电影,便是以4K修复的形式首次登陆大银幕的中国经典动画片《天书奇谭》。
《天书奇谭》讲述少年蛋生与三只狐狸斗智斗勇,历经磨难,夺回天书,造福百姓的故事。该片不像《哪吒闹海》《大闹天宫》那般拥有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神话IP,为何却成为小半个世纪久盛不衰的国潮经典?对于中国动画当下和未来的发展,被誉为“中国动画传奇之作”的《天书奇谭》又能给中国动画人以怎样的启示?
带着这些问题,羊城晚报记者近日独家专访了广州大学动画系主任周鲒。
一代人憋着一股劲 用一批作品说话
羊城晚报:《天书奇谭》诞生于1983年,当时的中国动画属于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当时的中国动画人又是一个怎样的状态?
周鲒: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动画和整个中国社会一样,正在打开国门,睁大眼睛看世界。人们开始以更加开放与广阔的视野来看待动画艺术。从钱运达导演的回忆,我们知道《天书奇谭》动画项目的缘起是和英国BBC的合作。同时,上海美影厂这一批动画人在这个开放时刻,却陆续创作了《哪吒闹海》《九色鹿》《葫芦兄弟》《金猴降妖》这一系列更加深挖民族传统的片子。直到1988年特伟导演《山水情》,此轮中国动画的高峰才戛然而止。
我不敢揣度当时动画人的心态,但从作品来看,坚守民族风格是他们内心深处永不磨灭的情结。一代人憋着一股劲,要用一批作品来说话。
羊城晚报:在今天的豆瓣上,《天书奇谭》有超过22万人打出了平均9.2分的高分,好于98%的动画片和99%的奇幻片,您觉得这高分是否实至名归?
周鲒:我理解这个高分是今天国人对优秀国产动画的殷殷期盼,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呵护。
《天书奇谭》是新中国的第三部动画长片。从1949年到1983年这34年间,该片之前只有《大闹天宫》与《哪吒闹海》。无论如何,这都是中国动画最重要的积累,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技法层面。况且,前两部都是由经典文学改编,《天书奇谭》的剧本实际上是原创,其开放性与包容性,甚至是探索性都更强。
喜剧风格探索尤为成功
有中国人身体中的韵律感
羊城晚报:能否为我们总结一下《天书奇谭》的美学特色?
周鲒:中国动画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最重要的领导者——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老厂长特伟有一句话,用以总结他们那一代人的动画美学:“敲喜剧风格之门,探民族形式之路”。但在我看来,后来无论是研究者还是继承者一直都很注意民族形式,却忽略喜剧风格。
恰好,《天书奇谭》在喜剧风格上的探索尤为成功。本片里很多片段都可以看作是动画的中式幽默典范。聚宝盆里很多爸爸的出现、金殿上为皇帝召唤百鸟朝凤、三个蚱蜢人的打斗……这些表演与动作的设计,都堪称中式喜剧的上乘之作。蛋生的出世、阿拐的独腿、县令的面条人、悬崖峭壁上的绳索……这些元素则为观众带来超越区域文化的身体互动,乐趣油然而生。
已经有很多人看见与评说该片对京剧视觉风格的借鉴。脸谱、化妆、服饰皆是。依我看,京剧对于该片,其更重要的作为是动画表演后面的喜剧精神。全片对白不多,老狐狸每每说话时的一举一动,语句与动作都在节奏中自由流动。蛋生与阿拐走路跳跃,其实也来自京剧的程式化表演。片中衙役押解犯人、官员坐轿、升堂问案……这些场面的喜剧效果融化了京剧与动画的界限,妙趣横生。
这都是深层次的民族精神、中国人身体中的韵律感。
羊城晚报:在故事上,《天书奇谭》跟今天流行的商业化剧情有何不同?
周鲒:《天书奇谭》不是今天的商业动画,两者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迥然不同。《天书奇谭》的角色趣味更多依靠动画动作与表演来传递。角色并无能够与观众直接沟通的情感。片中角色都是正邪两分,毫无犹豫,没有挣扎,目标单一。从这个角度来说,它还是特定历史时期的“风格化动画”,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商业动画片。当然,今天的商业动画套路本身也是个开放的话题,并无定法。优秀的商业片也在不断挑战陈规陋习。
虽无今天的特效技术
却充满最珍贵的“少年感”
羊城晚报:有影迷在看完《天书奇谭》后,感叹这才是“正宗的中国动画”。在您看来,怎样算是“正宗的中国动画”?
周鲒:怎么算是“正宗中国动画”,我不知道。本片是否是,也不重要。我更想说,面对今天很多中国动画的“不动画”,本片却是实实在在的“很动画”。
无疑,今天动画的特效和奇幻效果,都可以远超《天书奇谭》。但我们为什么说《天书奇谭》还是比今天大多数国产动画“更动画”呢?因为本片拥有属于动画的想象力,充满了动画最珍贵的“少年感”。全片蔑视权贵,反叛权威,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很多人说,这是一部普罗米修斯盗火般的作品。就这一点,便远胜于那些庸碌之作。
羊城晚报:今天的国漫,国风越发流行。能否为我们科普一下国风在动画界的历史?
周鲒:今天的国风动漫,也就是学界的“中国动画学派”,其开端比较公认的是1956年特伟所执导的《骄傲的将军》。当然,我们还可以追溯到1941年万氏兄弟创作的《铁扇公主》。
中国动画这80年来,就动画美学而言,并不是简单的水墨画、民族音乐或者中国神话,这些只是表象。真正的还是特伟说的——喜剧风格,民族形式。喜剧风格是中国人对动画的理解与阐发;民族形式是要做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站在这片土地上表达本土文化中“人的幽默与智慧”,几代人都是这样做的。
羊城晚报:对今天和未来的动画人来说,《天书奇谭》有什么最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周鲒:首先,中国风格不是背景换成山水画,配乐加点民族乐器。真正意义上的好动画要符合动画的规律,它的艺术语言本身决定了每一个民族文化与它相遇时,要有契合点。
“中国人的喜剧意味”可能是《天书奇谭》这部动画给予我们最大的启迪。譬如,蛋生在咬饼时候的动作设计,我相信是很多“80后”对这部片子最重要的回忆。今天,我8岁的女儿第一次看这部动画片,她还是大笑。喜剧是动画跨越时间、超越文化最强大的武器。
“天书”的前世今生
创作:怎么有趣怎么玩
《天书奇谭》改编自罗贯中、冯梦龙编纂的中国第一部神魔小说《平妖传》,剧本沿用小说中的袁公、蛋子和尚及狐狸精形象,并增加了小皇帝、知县等同样深入人心的新角色。
跟当时主流文艺作品塑造的“高大全”人物形象不同,《天书奇谭》秉承“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宗旨,着重彰显“奇趣美”的独特审美。这源于时任上美影厂长特伟的号召——“怎么有趣怎么玩,玩到极致”。为此,影片将当时社会的新潮元素融入剧情,例如狐母与狐女的跳舞动作像极了上世纪80年代迪厅流行的迪斯科和霹雳舞。编剧包蕾、王树忱为影片设计的不少超前元素,在今天看依然不过时,譬如袁公洞穴内具备录像摄影功能的镜子,利用生态法则治蝗救灾等。
大量的中国传统元素被运用其中。譬如《天书奇谭》的造型设计参照的是中国戏曲的脸谱样式,狐母、狐女、狐子形象尤其深入人心。影片中的园林、宫殿、庭院、山水则遵循“吴门画派”的风格,用工笔重彩绘制人文景观,用淡雅水墨绘制自然景观。
艰辛:原片和修复都是浩大工程
因为技术所限,原片的绘制过程充满艰辛。据导演钱运达回忆,画师们用掐秒表对口型的方式来判定角色台词所需的时间,以便绘出相应的嘴型。画师们日夜加班,一画三年,最终才创作出这部中国动画史上不容错过的经典。
38年后《天书奇谭》的数字化修复,工作十分艰辛。修复师要在不影响原片颗粒感的前提下,对老片画面进行逐帧修复。修复后,影片的画质和清晰度有了极大飞跃。
4K版的声音修复艺术总监张阳透露,他要求修复团队秉承不破坏原片本真样貌的宗旨,在保住珍贵的表演和音乐的前提下,再去拓展山间的空气等环绕音效,增强影片气氛,弥补现实元素。修复师李镇则感叹,将原片的声音从单声道中分离的过程,其复杂程度相当于纯手工在一幅画中将所有单色提取出来。但这些,修复团队最终都做到了。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4K版的配乐还在原片极具特色的民乐基础上融合了交响乐元素,给观众带来更独到的民乐与西洋乐碰撞。
新闻链接
中华民族精神和东方美学风格
11月9日,国家电影局发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对未来五年中国电影发展进行了谋篇布局。其中提到,扶持优秀动画电影创作生产:扶持彰显中华民族精神和东方美学风格的动画电影,更好满足观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观影需求,教育引导青少年提高审美水平、树立文化自信。
《天书奇谭》的修复上映,令人们重新开始思考中国动画的时代意义。中国动画学派以独特的风格和视角在世界动画舞台上有着特殊的一席之地,而作为中国动画学派代表作品之一的《天书奇谭》,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雕塑、玩具、戏曲等艺术元素,汇集了众多民俗意象,大量采用传统民乐作为背景音乐,还有踩高跷、舞龙舞狮等民间活动,可谓一座“民俗大观园”。该片的修复上映,既是对“中国动画学派”的重提,也唤起了当下中国动画创作对民族化的再思考。
观众评价
“中国动画就该这个样子”
润物:这是中国动画中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绝对顶级的、足以彪炳史册的伟大作品,从故事情节的编排到人物造型与性格的设计、再到动画技术的运用,都堪称无与伦比,它虽然没有《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在国际上那么知名,但我相信不少人还是会在自己心中将其列为中国动画的第一,因为《天书奇谭》绝对有这个实力。
遇见彩虹:小时候看过很多遍的动画片,现在想起依旧觉得是经典。故事性很强,人物特点鲜明,三个笨狐狸很逗趣,印象深刻。
相逢何必不认识:动画好多,经典的却很少,是吧蛋生……
连城易脆:这种才是原汁原味的国产动画片儿,多么纯正呀,其实咱们的动画最失败的不是技术,而是故事……好莱坞的和日本的看腻了,反而想看一些咱们复古的动画风格。
尾生:中国动画就该这个样子!
离香:可以打10星。
(评论摘自豆瓣)
来源: 羊城晚报
一种有效的趋势策略——唐奇安通道详解
在交易世界中,人们痴迷于在理想的底部/顶部进行买入和卖出,这种心态容易导致交易者过早建仓,或者是急于获利了结。那么是否存在一种交易系统,让交易者每次都能在市场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早在1970年,一本名为\"The Traders Notebook\"的小册子就比较了最著名的商品交易系统。人们发现,最成功的交易系统是理查德·唐奇安开发的四周规则。
1990年晚些时候,在《金融评论》中,对1976年至1986年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比较了23个技术交易系统。结论是,通道突破(四周规则)和均线交叉系统在产生持续利润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什么是四周规则?四周规则非常简单。它可以被分为两部分;
当价格超过前四周的最高点时,开设一笔多单并了解空头头寸。
当价格跌破前四周的低点时,开设一笔空单并了解多头头寸。
理论上,交易员始终有持仓。然而,这种交易方法的一个明显弱点——需要注意的是,四周规则在横盘交易中并不奏效,因为价格通常在一个区间内运行。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2018年11月14日收盘价低于四周低点时,空头信号发出;2019年2月18日价格收盘高于四周高点时,多头信号产生。
在trading view中如何使用打开trading view,并在\"指标\"选项卡下搜索\"Donchian Channels\"。你的图表将类似于下图:
默认情况下,唐奇安通道是为传统市场设置的:
股票市场:Input = 20(5个交易日 x 4 周 = 20)
因此,如果是连续交易的市场,即24/7 市场。Input值应如下所示(请注意,这是日线图的参数):
24/7 市场:Input = 28 (7 个交易日 x 4 周 = 28)
注:唐奇安通道可以在任何时间范围内使用,只要确保正确地改变Input值即可。例如:
对于周线图,将Input改为4;
对于 12 小时图,股票市场和24/7 市场的Input值分别更改为 40 、56。
使用定制版的唐奇安通道(在trading view上有很多),我们可以看到多头用蓝色箭头表示,空头用红色箭头表示:
优势它极其简单;由于它是一个趋势跟踪系统,你可以轻易地抓住最重要的趋势。缺点你无法在绝佳位置开单——即所谓的顶部和底部,其实任何指标都很难做到,除非你提前预判,但这是冒风险的事情。
震荡市无效——另外,就像前面所说的,这种方法在没有趋势,即横盘交易的市场中并不适用。上图中的红色方框显示了一个波动较小的市场,使用这种方法意味着不断地从多头转换到空头,再从空头转换到多头,几乎不可能产生利润。
学会个性化地使用唐奇安通道其实所有的交易者都应该开发自己的方法,毕竟最好的交易系统只有自己最了解。
灵活使用中轴线
我发现使用唐奇安通道的一个问题是,你倾向于在阻力位买入,在支撑位做空。在查看了足够多的案例之后,你会发现价格往往会再次测试中线,下方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怎么加强信号的有效性?
在任何交易系统中,信号都有强弱之分。
我们可以添加一些因素,比如,收盘价至少比之前的高点/低点高出或者低出3-5%。
添加移动平均线
均线的金叉死叉已经被证明是一个十分可靠的交易系统,我们可以添加一个简单的移动平均线系统到交易设置中,用来配合唐奇安通道的使用。均线交叉的目标不是仅仅基于它进行交易,而是使用它作为价格方向变化以及趋势强度的指标。
当我们在唐奇安通道中添加了两根简单的移动平均线之后,就如下图所示:
红框内出现做多信号之后,价格迅速下跌。但是,一方面,均线仍然向上,且没有形成死叉;另一方面,通道的中线支撑依然有效。此外,做空信号并未出现,多单继续持有。
总体而言,这是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交易系统,但主要还是用于趋势比较明显的市场。当然,最重要的是,你必须要开发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系统,对于目前的市场而言,单一化的交易信号显然很难再有显著的作用了。
猛戳“”,
开设DK Trade真实账户,新客户立享30%现金赠金,拿高达3000美金大礼包!
粤读点亮人生|佛山陶瓷工匠唐奇:书籍给我持续探索的动力
banner
走进佛山特地·负离子瓷砖公司的“唐奇劳模创新工作室”,玻璃展柜里陈列着还原各个朝代的精致瓷器,旁立着一个不甚起眼的木质书架,其上放着满满当当数十本书:从《化工手册》到《清代景德镇民间瓷器》,从到《史记》到《梦溪笔谈》,从《天工开物》到《物质的秘密》……
书架的主人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陶瓷控”,也是一个书迷。“我每年都会买一到两个这样的书架,看完超过五十本纸质书。我觉得读书是获取知识和技能最好的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娱乐。”佛山陶瓷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唐奇说。
在书籍中探索陶瓷创作灵感
唐奇受父亲的影响,自幼爱读书,《十万个为什么》《千万个为什么》打开了他对世界的好奇心,后来成长为了一名化学工程系的“理工男”。2002年他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后,作为研发人员进入了佛山陶瓷行业,书籍给了他在工作中持续探索的动力。
“我最近在看一些工具书,比如清代的造办处档案,它主要记载的是清代雍正、乾隆两朝中间所制造的一些器物,把有关‘陶瓷’和‘珐琅作’的内容从中全部整理出来。陶瓷是一种承载历史的事物,可以从书里发现它。”唐奇告诉记者。他精心制作的瓷器中,不少是依据古籍记载和描述还原,有时甚至会因书中的只言片语琢磨数月,试图还原呈现一个传说中的小物件。
唐奇的阅读习惯非常严谨,并有随时做阅读笔记的习惯:“读书我分两种,一种是学以致用,一种是悦己怡情。学以致用的话,没时间的时候抓重点来读,有时间的时候要系统性地阅读。一般来说,我看一本书会尽量把相关的书都读到,参考文献里的书要读,这样会形成知识体系,才不会偏颇和有盲点。”
悦己怡情,唐奇则认为是想看什么有趣的,就可以翻翻看。文学作品为唐奇开启了对人生的思索:初中时读金庸的武侠,高中看梁晓声、大学看路遥的小说,逐步形成了对社会和为人处世的认知。
“紫衫龙王紫衫如花、长剑胜雪,郭靖光明博大、为人淳厚,韦小宝聪明伶俐但杀伐果决……”说起武侠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唐奇如数家珍。如今他已过“中年听雨客舟中”的年纪,一遍遍重温金庸小说又有另一番滋味。
“都说武侠是成年人的童年,故事里承载了很多人生哲理。譬如读《天龙八部》,小时候希望王语嫣和段誉在一起,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后来觉得,有很多东西是改变不了的,人生就要接受这样的不完美。”唐奇说。
培养下一代的阅读习惯
“万物逻辑应该都是摄入的‘资源’越多,就越有价值,但人类重要是‘思考’的价值所在,学习就是如此目的。”唐奇的朋友圈里,为女儿正在看书的照片配上如是文字。
唐奇的女儿也爱看书,连书架上艰涩难懂的专业“大部头”都看得有滋有味。“比如说最近我有一本书放在书架里头——《岩石矿物学》,这是一本很专业的书,但是我女儿会看图片和文字,也觉得挺有意思。”唐奇笑着分享亲子教育中关于阅读的趣事。
在电脑、手机、平板的冲击之下,如何培养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唐奇认为,最重要是家长的示范作用,以及创造能让孩子耳濡目染的环境。“我觉得首先家长不要经常看iPad和看手机,我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从来不玩手机,要么就看书,要么我就和她闲聊。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是吗?”
在唐奇看来,并非所有书都值得一读,“好书就是要言之有物”。“现在有一些东拼西凑的编著类的书,甚至有些漏洞百出,我觉得不太推荐看。另外现在有很多网络小说,当然其中也有部分好的作品,但多数没什么意思,不值得看。”
“我会给孩子推荐书,比如小时候让她看《千字文》《唐诗三百首》,现在看《福建寻宝记》《甘肃寻宝记》等系列作品,看完之后还会带她去对应的历史博物馆,印象就更加深刻。现在的小孩子比我们幸福多了,希望他们从阅读中更深刻地认知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唐奇说。
【统筹】袁佩如
【记者】唐子湉
【作者】 袁佩如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