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952年军队评级:全军203名正军级干部名单,所属系统及职务简述
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从1950年筹划,1952年评级,一直到1955年9月27日怀仁堂授衔,一共历时5年。
全军总计有两百多名高级将领被评定为正军级。
其中203人于1955年获授军衔,96名被授予中将军衔,107名被授予少将军衔,另有部分人员因转入地方工作,未被授予军衔。
前言我军自创建伊始,至建国之初,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都在实行供给制,干部虽有职务,却没有级别,与普通士兵一样均没有工资,仅领取一定数额的津贴。
1951年2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关于干部评级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全军所有干部均根据个人参加革命年限、历史贡献、所任职务等综合因素,评定级别,为今后实行军衔制度、薪金制度奠定初步基础。
1952年3月14日,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布《评定各级干部等级的指示》,明确军队干部级别分为9等21级。
其中,军级干部被列为第4等,划分为3级。
四等一级:正军级
四等二级:副军级
四等三级:准军级
《评定各级干部等级的指示》规定了军、师、团级干部的职务评定范围。
军、师、团三级干部:
各按正、副、准三级评定。
各级正副参谋长、政治部(处)正副主任,一般应评为准级;
副职干部一般应评为副级;
正职干部一般应评为正级。
但因其德才条件不同,亦可按现职高评或低评一级。
本文为“少将篇”,重点介绍1952年被评定为正军级,并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107名正军级干部名单、所属系统、各自任职情况——
一、总部机关:正军级少将 14人01、童陆生
童陆生(1901年—2001年),湖北黄陂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军事出版部副部长。
02、詹化雨
詹化雨(1911年—1984年),安徽金寨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政治委员。
03、刘其人
刘其人(1916年—1974年),山东荣成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兼组织部部长。
04、张瑞
张瑞(1909年—2014年),浙江浦江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副部长。
05、彭富九
彭富九(1918年—2011年),江西永新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副部长。
06、李信
李信(1907年—1985年),湖南浏阳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一般兵种干部部部长。
07、曹广化
曹广化(1905年—2004年),安徽寿县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军衔奖励部部长。
08、袁克服
袁克服(1907年—1982年),湖北红安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抚保部部长。
09、魏传统
魏传统(1908年—1996年),四川达县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副部长。
10、孙仪之
孙仪之(1906年—1986年),安徽六安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
11、傅家选
傅家选(1909年—1995年),河南光山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生产部部长。
12、喻缦云
喻缦云(1903年—1994年),湖南平江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部长。
13、姜齐贤
姜齐贤(1905年—1976年),湖南湘乡县神童镇人(今娄底市)。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兽医局局长。
14、钱信忠
钱信忠(1911年—2009年),江苏宝山县人(今上海市宝山区)。
1952年评级时正在苏联第一医学院留学,获苏联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
二、院校系统:正军级少将 13人15、张文舟
张文舟 (1912年一1986年),山西沁县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装甲兵系主任。
16、何克希
何克希(1906年—1982年),四川峨眉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装甲兵系主任。
17、徐文烈
徐文烈(1909年—1976年),云南宣威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
18、戴润生
戴润生(1916年—2011年),江西吉水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部长。
19、陶汉章
陶汉章(1917年—2010年),江西进贤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
20、谢振华
谢振华(1916年—2011年),江西崇义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主任。
21、谢立全
谢立全(1917年—1973年),江西兴国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主任。
22、张学思
张学思(1916年—1970年),辽宁沈阳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连海军学校副校长兼副政治委员。
23、林浩
林浩(1916年—1996年),山东牟平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教育部部长。
24、刘居英
刘居英(1917年—2015年),吉林长春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副院长。
25、刘有光
刘有光 (1914年—2001年),河北景县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副政治委员。
26、谢良
谢良(1915年—1991年),江西兴国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政治委员。
27、贺东生
贺东生(1911年—1998年),湖南攸县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步兵学校校长。
三、空军系统:正军级少将 4人28、谷广善
谷广善(1909年—2007年),河北高邑人。
时任空军后勤部部长。
29、薛少卿
薛少卿(1910年—1991年),湖北监利人。
时任空军训练部第二部部长。
30、漆远渥
漆远渥(1915年—2012年),安徽金寨人。
时任华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
31、王集成
王集成(1907年—1983年),福建上杭人。
时任华东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兼党委书记。
四、海军系统:正军级少将 9人32、曾克林
曾克林(1913年—2007年),江西兴国人。
时任海军航空兵部副司令员。
33、易耀彩
易耀彩(1917年—1990年),江西泰和人。
时任海军青岛基地司令员。
34、郑国仲
郑国仲(1913年—1992年),湖北红安人。
时任海军青岛基地副司令员。
35、赵一萍
赵一萍 (1905年—1986年),山东寿光人。
时任海军工程部部长。
36、张汉丞
张汉丞(1913年—2008年),湖北麻城人。
时任海军后勤部部长。
37、马龙
马龙(1912年—1977年),湖北大冶人。
时任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司令员。
38、段德彰
段德彰(1913年—1999年),江西于都人。
时任海军政治部副主任。
39、卢仁灿
卢仁灿(1915年—2007年),福建永定人。
时任海军青岛基地政治委员。
40、桂绍彬
桂绍彬(1916年—2014年),安徽六安人。
时任中南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五、防空部队:正军级少将 2人41、陈华堂
陈华堂(1911年—1983年),湖北天门人。
时任华东军区防空部队司令员。
42、王智涛
王智涛(1906年—1999年),河北沧县人。
时任华东军区防空部队副司令员。
六、炮兵部队:正军级少将 3人43、苏进
苏进(1907年—1992年),河南郾城人。
时任军委炮兵副司令员。
44、陈锐霆
陈锐霆(1906年—2010年),山东即墨人。
时任军委炮兵参谋长。
45、李人林
李人林(1914年—1995年),湖北天门人。
时任华北军区炮兵政治委员。
七、工程兵部队:正军级少将 2人46、李迎希
李迎希(1902年—1981年),河南商城人。
时任军委工程兵副司令员。
47、徐德操
徐德操(1913年—1974年),湖南平江人。
时任军委国防工程建筑部副部长。
八、公安部队:正军级少将 5人48、邓少东
邓少东(1910年—1993年),湖北大悟人。
时任公安部队副司令员。
49、查国桢
查国桢(1905年一1980年),湖北蕲春人。
时任公安部队后勤部部长。
50、罗华生
罗华生(1910年—1991年), 湖南湘潭人。
时任铁道公安纵队司令员。
51、吴烈
吴烈(1915年—2001年),江西萍乡人。
时任公安部队参谋长。
52、李逸民
李逸民(1904年—1982年),浙江龙泉人。
时任公安部队政治部副主任。
九、西北军区:正军级少将 3人53、郭炳坤
郭炳坤(1914年—1977年),陕西蒲城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军政治委员。
54、张希钦
张希钦(1910年—1998年),河南东明人(今属山东省)。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参谋长。
55、曾涤
曾涤(1913年—1971年),湖南浏阳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十、西南军区:正军级少将 5人56、李夫克
李夫克(1915年—1988年),江西莲花人。
时任西南军区副参谋长。
57、黄立清
黄立清(1913年—1988年),湖北大悟人。
时任西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
58、潘焱
潘焱(1916年—1999年),河南新县人。
时任贵州军区副司令员。
59、鲁瑞林
鲁瑞林(1912年—1999年),甘肃临夏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政治委员,正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
60、金如柏
金如柏(1909年—1984年),江西永丰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政治委员。
十一、华东军区:正军级少将 7人61、胡炳云
胡炳云(1911 年—1996年),四川南充人。
时任福建军区副司令员。
62、何以祥
何以祥(1911年—1994年),四川西充人。
时任山东军区参谋长。
63、段焕竞
段焕竞(1911年—1998年),湖南茶陵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军长。
64、朱绍清
朱绍清(1913年—1989年),湖南华容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军长。
65、廖海光
廖海光(1915年—1993年),湖南炎陵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政治委员。
66、刘涌
刘涌(1914年年—1972年),江西省兴国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2军军长。
67、曾如清
曾如清(1914年—1989年),江西吉安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政治委员。
十二、中南军区:正军级少将 11人68、何敬之
何敬之(1904年—1973年),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人。
时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运输部部长。
69、姚醒吾
姚醒吾(1897年—1988年),浙江吴兴人。
时任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副部长。
70、龙书金
龙书金(1910年—2003年),湖南省茶陵县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军长。
71、丁盛
丁盛(1913年—1999年),江西于都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军长。
72、谢明
谢明(1915年—1985年),江西于都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政治委员。
73、韩东山
韩东山(1905年—1986年),湖北省大悟人。
时任湖北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74、潘振武
潘振武(1908年—1988年),湖南常德人。
时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75、张广才
张广才(1900年—1971年),湖北黄陂人。
时任湖北军区副政治委员。
76、钟伟
钟伟(1911年—1984年),湖南平江人。
时任中南军区编练司令部司令员。
77、吴自立
吴自立(1902年—1975年),湖南平江人。
时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78、肖元礼
肖元礼(1909年—1998年),江西万安人。
时任江西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十三、华北军区:正军级少将 7人79、甘思和
甘思和(1915年—1988年),湖北红安人。
时任华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
80、潘峰
潘峰(1915年—1994年),安徽六安人。
时任华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
81、肖思明
肖思明(1914年—2007年),江西永新人。
时任山西军区代司令员。
82、叶青山
叶青山(1904年—1987年),福建长汀人。
时任华北军区部长。
83、王奇才
王奇才(1903年—1976年),福建上杭人。
时任河北军区副政治委员。
84、帅荣
帅荣(1911年—1997年),湖北黄梅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军政治委员。(此时的第37军已撤销番号,人员正在善后分流。)
85、裴周玉
裴周玉(1912年—2015年),湖南平江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政治委员。
十四、东北军区:正军级少将 1人86、罗成德
罗成德(1909年—1990年),陕西延安人。
时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
十五、志愿军:正军级少将 20人87、傅崇碧
傅崇碧(1916年—2003年),四川通江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军长。
88、龙道权
龙道权(1913年—2000年),江西永新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政治委员。
89、黄振棠
黄振棠(1912年—1996年),江西上犹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党委常委、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90、唐子安
唐子安(1912年—1982年),湖南湘潭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军长。
91、邱蔚
邱蔚(1913年—1957年),湖南浏阳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军长。
92、彭德清
彭德清(1910年—1999年),福建同安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军长。
93、谷景生
谷景生(1913年—2004年),山西临猗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政治委员。
94、刘贤权
刘贤权(1915年—1992年),江西吉安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政治委员。
95、曾生
曾生(1910年—1995年),广东坪山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副军长。
96、王政柱
王政柱(1915年—2001年),湖北麻城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参谋长兼西海岸指挥部参谋长。
97、王蕴瑞
王蕴瑞(1910年—1989年),河北巨鹿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参谋长。
98、黄文明
黄文明(1908年—1995年),江西兴国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99、张明远
张明远(1911年—1996年),甘肃岷县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前方后勤指挥部部长。
100、肖应棠
肖应棠(1914年—1980年),陕西长安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5军军长。
101、肖文玖
肖文玖(1915年—2001年),江西吉水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参谋长。
102、钟国楚
钟国楚(1912年—1996年),江西兴国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军长。
103、陈坊仁
陈坊仁(1916年—1967年), 江西兴国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军长。
104、李呈瑞
李呈瑞(1912年—1967年),江西兴国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政治委员。
105、陈云开
陈云开(1912年—1990年) ,江西泰和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政治委员。
106、梁仁芥
梁仁芥(1912年—1991年),江西吉安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政治委员。
十六、1955年2月,由准兵团级调整为正军级:少将1人107、袁也烈
袁也烈(1899年—1976年),湖南洞口人。
1952年评为准兵团级,时任职务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
1955年2月,调整为正军级。
——限于篇幅,本文仅将203名正军级将领中,获授少将军衔的107名将领做出介绍,余下的96名获授中将军衔的将领,将在其后的文章中继续进行讲述。
1952年军队评级:全军203名正军级干部名单,所属系统及职务简述
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从1950年筹划,1952年评级,一直到1955年9月27日怀仁堂授衔,一共历时5年。
全军总计有两百多名高级将领被评定为正军级。
其中203人于1955年获授军衔,96名被授予中将军衔,107名被授予少将军衔,另有部分人员因转入地方工作,未被授予军衔。
前言我军自创建伊始,至建国之初,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都在实行供给制,干部虽有职务,却没有级别,与普通士兵一样均没有工资,仅领取一定数额的津贴。
1951年2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关于干部评级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全军所有干部均根据个人参加革命年限、历史贡献、所任职务等综合因素,评定级别,为今后实行军衔制度、薪金制度奠定初步基础。
1952年3月14日,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布《评定各级干部等级的指示》,明确军队干部级别分为9等21级。
其中,军级干部被列为第4等,划分为3级。
四等一级:正军级
四等二级:副军级
四等三级:准军级
《评定各级干部等级的指示》规定了军、师、团级干部的职务评定范围。
军、师、团三级干部:
各按正、副、准三级评定。
各级正副参谋长、政治部(处)正副主任,一般应评为准级;
副职干部一般应评为副级;
正职干部一般应评为正级。
但因其德才条件不同,亦可按现职高评或低评一级。
本文为“少将篇”,重点介绍1952年被评定为正军级,并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107名正军级干部名单、所属系统、各自任职情况——
一、总部机关:正军级少将 14人01、童陆生
童陆生(1901年—2001年),湖北黄陂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军事出版部副部长。
02、詹化雨
詹化雨(1911年—1984年),安徽金寨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政治委员。
03、刘其人
刘其人(1916年—1974年),山东荣成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兼组织部部长。
04、张瑞
张瑞(1909年—2014年),浙江浦江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副部长。
05、彭富九
彭富九(1918年—2011年),江西永新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副部长。
06、李信
李信(1907年—1985年),湖南浏阳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一般兵种干部部部长。
07、曹广化
曹广化(1905年—2004年),安徽寿县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军衔奖励部部长。
08、袁克服
袁克服(1907年—1982年),湖北红安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抚保部部长。
09、魏传统
魏传统(1908年—1996年),四川达县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副部长。
10、孙仪之
孙仪之(1906年—1986年),安徽六安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
11、傅家选
傅家选(1909年—1995年),河南光山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生产部部长。
12、喻缦云
喻缦云(1903年—1994年),湖南平江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部长。
13、姜齐贤
姜齐贤(1905年—1976年),湖南湘乡县神童镇人(今娄底市)。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兽医局局长。
14、钱信忠
钱信忠(1911年—2009年),江苏宝山县人(今上海市宝山区)。
1952年评级时正在苏联第一医学院留学,获苏联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
二、院校系统:正军级少将 13人15、张文舟
张文舟 (1912年一1986年),山西沁县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装甲兵系主任。
16、何克希
何克希(1906年—1982年),四川峨眉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装甲兵系主任。
17、徐文烈
徐文烈(1909年—1976年),云南宣威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
18、戴润生
戴润生(1916年—2011年),江西吉水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部长。
19、陶汉章
陶汉章(1917年—2010年),江西进贤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
20、谢振华
谢振华(1916年—2011年),江西崇义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主任。
21、谢立全
谢立全(1917年—1973年),江西兴国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主任。
22、张学思
张学思(1916年—1970年),辽宁沈阳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连海军学校副校长兼副政治委员。
23、林浩
林浩(1916年—1996年),山东牟平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教育部部长。
24、刘居英
刘居英(1917年—2015年),吉林长春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副院长。
25、刘有光
刘有光 (1914年—2001年),河北景县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副政治委员。
26、谢良
谢良(1915年—1991年),江西兴国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政治委员。
27、贺东生
贺东生(1911年—1998年),湖南攸县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步兵学校校长。
三、空军系统:正军级少将 4人28、谷广善
谷广善(1909年—2007年),河北高邑人。
时任空军后勤部部长。
29、薛少卿
薛少卿(1910年—1991年),湖北监利人。
时任空军训练部第二部部长。
30、漆远渥
漆远渥(1915年—2012年),安徽金寨人。
时任华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
31、王集成
王集成(1907年—1983年),福建上杭人。
时任华东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兼党委书记。
四、海军系统:正军级少将 9人32、曾克林
曾克林(1913年—2007年),江西兴国人。
时任海军航空兵部副司令员。
33、易耀彩
易耀彩(1917年—1990年),江西泰和人。
时任海军青岛基地司令员。
34、郑国仲
郑国仲(1913年—1992年),湖北红安人。
时任海军青岛基地副司令员。
35、赵一萍
赵一萍 (1905年—1986年),山东寿光人。
时任海军工程部部长。
36、张汉丞
张汉丞(1913年—2008年),湖北麻城人。
时任海军后勤部部长。
37、马龙
马龙(1912年—1977年),湖北大冶人。
时任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司令员。
38、段德彰
段德彰(1913年—1999年),江西于都人。
时任海军政治部副主任。
39、卢仁灿
卢仁灿(1915年—2007年),福建永定人。
时任海军青岛基地政治委员。
40、桂绍彬
桂绍彬(1916年—2014年),安徽六安人。
时任中南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五、防空部队:正军级少将 2人41、陈华堂
陈华堂(1911年—1983年),湖北天门人。
时任华东军区防空部队司令员。
42、王智涛
王智涛(1906年—1999年),河北沧县人。
时任华东军区防空部队副司令员。
六、炮兵部队:正军级少将 3人43、苏进
苏进(1907年—1992年),河南郾城人。
时任军委炮兵副司令员。
44、陈锐霆
陈锐霆(1906年—2010年),山东即墨人。
时任军委炮兵参谋长。
45、李人林
李人林(1914年—1995年),湖北天门人。
时任华北军区炮兵政治委员。
七、工程兵部队:正军级少将 2人46、李迎希
李迎希(1902年—1981年),河南商城人。
时任军委工程兵副司令员。
47、徐德操
徐德操(1913年—1974年),湖南平江人。
时任军委国防工程建筑部副部长。
八、公安部队:正军级少将 5人48、邓少东
邓少东(1910年—1993年),湖北大悟人。
时任公安部队副司令员。
49、查国桢
查国桢(1905年一1980年),湖北蕲春人。
时任公安部队后勤部部长。
50、罗华生
罗华生(1910年—1991年), 湖南湘潭人。
时任铁道公安纵队司令员。
51、吴烈
吴烈(1915年—2001年),江西萍乡人。
时任公安部队参谋长。
52、李逸民
李逸民(1904年—1982年),浙江龙泉人。
时任公安部队政治部副主任。
九、西北军区:正军级少将 3人53、郭炳坤
郭炳坤(1914年—1977年),陕西蒲城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军政治委员。
54、张希钦
张希钦(1910年—1998年),河南东明人(今属山东省)。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参谋长。
55、曾涤
曾涤(1913年—1971年),湖南浏阳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十、西南军区:正军级少将 5人56、李夫克
李夫克(1915年—1988年),江西莲花人。
时任西南军区副参谋长。
57、黄立清
黄立清(1913年—1988年),湖北大悟人。
时任西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
58、潘焱
潘焱(1916年—1999年),河南新县人。
时任贵州军区副司令员。
59、鲁瑞林
鲁瑞林(1912年—1999年),甘肃临夏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政治委员,正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
60、金如柏
金如柏(1909年—1984年),江西永丰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政治委员。
十一、华东军区:正军级少将 7人61、胡炳云
胡炳云(1911 年—1996年),四川南充人。
时任福建军区副司令员。
62、何以祥
何以祥(1911年—1994年),四川西充人。
时任山东军区参谋长。
63、段焕竞
段焕竞(1911年—1998年),湖南茶陵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军长。
64、朱绍清
朱绍清(1913年—1989年),湖南华容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军长。
65、廖海光
廖海光(1915年—1993年),湖南炎陵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政治委员。
66、刘涌
刘涌(1914年年—1972年),江西省兴国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2军军长。
67、曾如清
曾如清(1914年—1989年),江西吉安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政治委员。
十二、中南军区:正军级少将 11人68、何敬之
何敬之(1904年—1973年),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人。
时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运输部部长。
69、姚醒吾
姚醒吾(1897年—1988年),浙江吴兴人。
时任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副部长。
70、龙书金
龙书金(1910年—2003年),湖南省茶陵县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军长。
71、丁盛
丁盛(1913年—1999年),江西于都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军长。
72、谢明
谢明(1915年—1985年),江西于都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政治委员。
73、韩东山
韩东山(1905年—1986年),湖北省大悟人。
时任湖北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74、潘振武
潘振武(1908年—1988年),湖南常德人。
时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75、张广才
张广才(1900年—1971年),湖北黄陂人。
时任湖北军区副政治委员。
76、钟伟
钟伟(1911年—1984年),湖南平江人。
时任中南军区编练司令部司令员。
77、吴自立
吴自立(1902年—1975年),湖南平江人。
时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78、肖元礼
肖元礼(1909年—1998年),江西万安人。
时任江西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十三、华北军区:正军级少将 7人79、甘思和
甘思和(1915年—1988年),湖北红安人。
时任华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
80、潘峰
潘峰(1915年—1994年),安徽六安人。
时任华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
81、肖思明
肖思明(1914年—2007年),江西永新人。
时任山西军区代司令员。
82、叶青山
叶青山(1904年—1987年),福建长汀人。
时任华北军区部长。
83、王奇才
王奇才(1903年—1976年),福建上杭人。
时任河北军区副政治委员。
84、帅荣
帅荣(1911年—1997年),湖北黄梅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军政治委员。(此时的第37军已撤销番号,人员正在善后分流。)
85、裴周玉
裴周玉(1912年—2015年),湖南平江人。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政治委员。
十四、东北军区:正军级少将 1人86、罗成德
罗成德(1909年—1990年),陕西延安人。
时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
十五、志愿军:正军级少将 20人87、傅崇碧
傅崇碧(1916年—2003年),四川通江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军长。
88、龙道权
龙道权(1913年—2000年),江西永新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政治委员。
89、黄振棠
黄振棠(1912年—1996年),江西上犹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党委常委、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90、唐子安
唐子安(1912年—1982年),湖南湘潭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军长。
91、邱蔚
邱蔚(1913年—1957年),湖南浏阳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军长。
92、彭德清
彭德清(1910年—1999年),福建同安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军长。
93、谷景生
谷景生(1913年—2004年),山西临猗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政治委员。
94、刘贤权
刘贤权(1915年—1992年),江西吉安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政治委员。
95、曾生
曾生(1910年—1995年),广东坪山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副军长。
96、王政柱
王政柱(1915年—2001年),湖北麻城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参谋长兼西海岸指挥部参谋长。
97、王蕴瑞
王蕴瑞(1910年—1989年),河北巨鹿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参谋长。
98、黄文明
黄文明(1908年—1995年),江西兴国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99、张明远
张明远(1911年—1996年),甘肃岷县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前方后勤指挥部部长。
100、肖应棠
肖应棠(1914年—1980年),陕西长安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5军军长。
101、肖文玖
肖文玖(1915年—2001年),江西吉水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参谋长。
102、钟国楚
钟国楚(1912年—1996年),江西兴国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军长。
103、陈坊仁
陈坊仁(1916年—1967年), 江西兴国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军长。
104、李呈瑞
李呈瑞(1912年—1967年),江西兴国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政治委员。
105、陈云开
陈云开(1912年—1990年) ,江西泰和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政治委员。
106、梁仁芥
梁仁芥(1912年—1991年),江西吉安人。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政治委员。
十六、1955年2月,由准兵团级调整为正军级:少将1人107、袁也烈
袁也烈(1899年—1976年),湖南洞口人。
1952年评为准兵团级,时任职务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
1955年2月,调整为正军级。
——限于篇幅,本文仅将203名正军级将领中,获授少将军衔的107名将领做出介绍,余下的96名获授中将军衔的将领,将在其后的文章中继续进行讲述。
信长之野望4:武将风云录,或许更应该叫战国铁炮传
大家猜猜封面的是谁?文末揭晓
上一回介绍了1988年推出的第三代《战国群雄传》,该作创设了君主以外众多武将,以及战国游戏特别的家臣培养。紧接着1990年出品的《信长之野望》第四代《武将风云录》,可谓是系列中的第一座里程碑,也是光荣游戏作品成熟化的一款经典之作。正如封面信长的形象,笔者认为最大的进步,就是铁炮得到了史诗般的提升。
在前三代,铁炮(即火枪队)还是和步兵、骑兵一样的射程,以及被肉搏兵反击,完全体现不出优势,反而由于贵,数量少,更容易就被消耗掉。而本作,铁炮终于可以远程攻击了,如果占据有利地形,甚至可以抵御数倍的骑兵。并且相邻如果也有铁炮队,还有机会触发铁炮队连携!
还有铁炮有机会触发狙击敌武将,以及提高奇袭的概率(日本战国里有多次狙击武将的记载:比如信长被杂贺众狙击差点没命,岛胜猛在关原之战被狙击而死导致石田三成部队崩溃等等)
到了海上,还可以有船的铁炮队---“铁甲船”,射程远、威力大(来自于九鬼嘉隆在1578年以6艘铁甲船为首的船队,击败了毛利家及濑户内海著名的海贼的600艘船),并首创了海战。所以笔者认为此作可称为“战国铁炮传”。
好的武器也需要人来使用,此作就有一位有特别加强的武将--岛津义弘。每次进入战场就自动触发“鬼岛津”的剧情,普通人的铁炮队走得慢,但他机动力可以有10,晚上再+2,仿佛他带的是龙骑兵(拿破仑的特别骑兵,带着火枪的骑兵。明朝李如松也有类似的辽东铁骑)。而且他带的铁炮队伤害还高,一般人打3-4(相当于三四百),他一枪10+,而且其他队友还很容易触发他的铁炮连携,好像本作的主角不是信长,而是他岛津义弘。
以1555的剧本举例
开局的织田信长是0技术,铁炮65(相当于六千五百)
而岛津家开局技术就有250!铁炮100!领内还有金山!!(技术100就可以掘金)。要知道从0开发技术到250,花费差不多得700金!至少20多回合。
下图就是开局挖金山成功的例子,不亚于游戏前期的1月税金。
铁炮这么厉害,要买就比较贵,而岛津250的技术就已经可以自己打造了
虽然还是贵,但已经比买要便宜不少,而且随着技术提高,还更便宜。同时随着技术增加,开发效果也能提高,到了500还可以造铁甲船。以至于笔者玩的时候非常怀疑此作是萨摩藩的后人开发的。
此作第二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强化了文化属性,添加了技术属性。茶人、茶器、茶会的概念就此诞生,和歌也在茶会中有所体现,这是使战国游戏真正体现其独有日本文化特色,与其它历史游戏形成鲜明文化区别的开山之作。茶会可以提高文化,武将的政治力(有利于开发、外交、建言等),还能够拉近与大商人的关系,关系好的话,铁炮的价格可以得到“骨折”价。
相比前作,武将所统领的兵马,不再归属于个人,而是需要在出征前临时调配,类似于国家常备兵的性质。虽然这一点并不符合战国历史真实,但无疑却给了游戏者更大的统筹空间。
第三个特色是本作开创了光荣游戏的历史事件,包括著名的桶狭间之战(织田信长利用暴雨实现“斩首行动”,以数千兵以弱胜强地击败了四万多的今川军队)
击毙今川义元(这位在当时被众多人认为可以重现足利尊氏进京城号令天下的人物)
清州同盟(日本战国这个经常以“灵活的道德底线”著称的时代中,是难得的坚韧的同盟)。此外还有陶晴贤叛乱、九州探题、松永久秀自爆等等。笔者也是从游戏中才了解到了众多日本战国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甚至连日本人都惊讶中国人居然如此了解他们的历史。
这个在当时拥有众多创新的一作,在九十年代初随着中国个人电脑第一波浪潮时进入,曾被著名的游戏人“赤军”等大力推荐过,属于那个时代的佳作,并为后续信野的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拥有众多武将、众多剧情、丰富的地形的此作非常耐玩,而且有众多游戏平台包括PC、PS、MD等版本,至今还有不少玩家在“回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感受一下。各位玩家若有其他感想,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下一回将介绍信长之野望5霸王传。
封面的是浓姬,原名“斋藤归蝶”,是日本战国时期著名大名织田信长正妻。父亲为日本战国三枭雄之一的斋藤道三,于1549年嫁给织田信长做正室。她与羽柴秀吉之妻宁宁以及前田利家之妻阿松并称“战国三夫人”。
盘点三国武将排名,你心目中的第一是谁?赵云和关羽谁更厉害
#历史开讲#
今天我们聊一点不一样的东西,咱们今天就聊一聊,三国演义武将武力排行榜,今天我讲这些您别当真,咱们就当单口相声听,我这个既不是侯宝林大师的批三国,也不是苏文茂先生的批三国,更不是郭德纲老师的批三国,我这个就是朴批三国,您就当相声听个乐呵。
咱们民间对三国武将武力排行榜,有一个顺口溜,大家都知道,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维,大家一直以这个为准绳,但是互联网兴起这20多年,大家在互联网上,对三国武将武力排行榜这个话题,就从来没有断更过。这一批三国发烧友的队伍,那是不断的壮大,我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一篇文章的水平,绝对是大学本科论文的水平。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关老爷武功高低问题,在这篇文章里有这么一个话题,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在三国演义里,有一个酱油角色,就是个龙套角色,这个人大家非常熟悉,他叫徐晃,我对这个人印象特别深刻,我小时候有一款街机游戏,叫《三国志-吞食天地》。这个徐晃就是个大BOSS,他是在吕布那一关的前一关,骑一匹马,手里拿把板斧,这位的出场特别有意思,刚开始,他和许褚打,打了50多个回合不分胜负,许褚那也是条汉子,当年跟马超打的不分胜负。
但是这个徐晃,在下一次单挑的时候,碰到了颜良,20多个回合就被打怕了,回归本阵。这么一看这个颜良,应该比许褚的武功高一个档次,虽然后来许褚碰到马超的时候,发动了裸衣这个技能,跟马超打了上百回合不分胜负。这个马超后来,又跟张飞打了300多个回合不分胜负,于是文章里就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徐晃的武功等于许褚。许褚等于马超,马超等于张飞,颜良打徐晃用了20多个回合,吕布跟张飞打了100多个回合,不分胜负,后来是张三爷体力不行了,越打越乱,于是关二爷又出手了。
后来就发生了著名的三英战吕布,以这个结果来换算,那颜良的武功是妥妥的高出了吕布,三国里边颜良大哥武功应该排第一呀。但是颜良没有主角光环,出场没几回还没嘚瑟够,就碰上了关二爷,咔嚓一刀人头落地,你说这个事哪说理去,天底下就有这么写小说的罗贯中。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算是四大名著,怎么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呢?
这个还真不怪罗贯中老先生,中国古代写小说跟今天的人写小说,不太一样,其实明清时期写的小说,写历史演绎的,写英雄传奇的,写神魔鬼怪的,这些作品都相当程度的保留了,宋元小说的特点,他们讲究一个故事情节生动好看,对作品整体意识观念不强,作者自己写的挺过瘾,但是总体把握比较残缺,罗贯中先生写的《三国演义》,也算是非常好的了,但是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个《三国演义》,流传到今天也分多个版本,咱们平时看到最多的呢,有一个是明朝嘉靖版本,最多的是明朝的毛宗岗批改版,从嘉靖的版本到毛宗岗的批改版。
这个《三国演义》,是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让这个情节越来越合理,但是《三国演义》发展到今天,也有很多让人莫名其妙的地方。咱们就举几个例子,第一个要说的人物还是这个徐晃,这个徐晃在《三国演义》里,简直就是个大BUG,毛病都出在他身上,整部《三国演义》,中途换过兵器的只有这个徐晃。您想想《三国演义》那些著名的武将,他们的兵器也是如雷贯耳,青龙偃月刀,方天画戟,丈八蛇矛,就连刘备这个武功不入流的人物,还有个雌雄双股剑呢!但是这个徐晃,就在中途换过武器,徐晃在《三国演义》里,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手里拿的是大斧,在《三国演义》第13回,徐晃最开始的老板叫杨奉,当时这个杨奉半路护驾,护汉献帝回洛阳,半道追兵上来了,追兵一上来,这个杨奉就大怒,喊了一句公明何在。
一将持大斧飞骤骅骝,骅骝是八骏之一泛指宝马,飞骤骅骝直取崔勇,两马相交只一合,斩崔勇于马下,您看见了吧,一将手持大斧,说明徐晃用的是大斧。但是到了《三国演义》第32回的时候,黎阳之战,徐晃又用上了大刀,原文是这么写的,谭遣大将汪昭出战,操遣徐晃迎敌,二将战不数合,徐晃一刀斩汪昭于马下,您听见了吧,是一刀斩汪昭于马下,说明徐晃用的是大刀,此后再出现徐晃的情节,徐晃又把兵器改成了大斧。徐晃就用了这么一回大刀,难道是这位大哥出门打仗的时候喝大了,武器带错了吗?
不可能,罗贯中肯定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于是徐晃为什么会用一次大刀,成了《三国演义》的一个未解之谜,但是咱们这个节目就是朴批三国,我在《三国演义》里找到了一个答案,听听我批的这个三国合理不合理。
沔水之战的时候,关羽盖世英雄,曹操没办法让徐晃作为援军,去对抗关羽,徐晃知道自己不是关羽的对手,于是在两军阵前就跟关羽聊上天了。徐晃面对老年关羽,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自别君侯,倏忽数载,不想君侯已须发苍白矣,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 感谢不忘,今君侯英震于华夏,使故人闻不胜叹羡,兹幸得一见,深慰渴怀。这里边有一句话叫多蒙教诲,当年关羽教诲了徐晃什么呢?难道教徐晃读春秋了,徐晃是个大老粗,不是读书的料,就算徐晃想学关羽也不想教,也许就是当年关羽教了徐晃关家刀法,您就说说我批的有道理没道理吧!
罗贯中解决不了的事,我今天给大家一一解决,罗贯中绝对是个高人,这个逻辑绝对合理,我这个批三国,既不像苏文茂先生,什么三个做小买卖的,三个不知道,三个人姥姥家姓什么,那个没意思,咱们来点干货。
这里边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马超和张飞葭萌关一战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情节,张飞射了马超一箭,大家可以找本三国翻一翻,我这个话绝对没毛病,这个细节被我注意到了。马超和张飞打的不分高下的时候,张三爷急中生智,射了马超一箭,虽然这一箭根本就没碰着马超,但是整部《三国演义》,张三爷就射过这么一箭,张三爷射术不精没射到马超,这个并不奇怪,但是为什么在这里,张三爷要带弓箭上战场呢?就是因为在这里张三爷射了马超一箭,这个事不讲究,于是在武功排行榜上,马超排第5,张飞排第6,这个排名非常合。
别看你俩打平手了,就是因为你射了这么一箭,你的武功就不如马超、但是这里面非常奇怪的事,张飞一辈子都挥舞他的丈八蛇矛,就没用过箭,为什么这里要射一箭,这个也成了《三国演义》的千古之谜。罗贯中先生,对这个事没有做出任何的解释,但是在后来,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先生,在说评书《三国演义》的时候,说到了这一段,袁阔成先生给这一段做了一个解释。当年黄忠加入了刘备战队,这个黄忠跟张三爷的关系比较铁,首先他跟关羽的关系一般,再说当年关羽在荆州,黄忠跟着赵云张飞这哥几个,来到了西川,所以到了西川之后,黄忠教了张三爷箭法,就是射箭的箭,所以张飞在与马超交战时,使用了他的新技能箭术,但是效果非常一般,从此之后张三爷,再也没有触发过他这个新技能。这个算是袁阔成先生给《三国演义》,打了一个补丁。
咱们再回来说说《三国演义》的武将排行榜,关于排行榜这个事,自从人类有了文明排行榜,那就是无处不在。你想想,从你上学开始就是各种排行榜,小学的时候贴小红花,看谁的红花多,然后就是期中成绩排行榜,期末成绩排行榜,中考排行榜,高考排行榜,各种学习的排行榜,有一些人还有什么班花排行榜,校花排行榜,最后一直延伸到环球小姐排行榜。足球上有英超积分榜 西甲积分榜,射手榜 助攻榜等等等等,参加工作了还有销售排行榜。就连文学作品他们也没放过,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里,就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这样的排行榜。另一部四大名著《水浒传》,也有梁山好汉排行榜,马上林冲马下武松,这种排行榜,真是见怪不怪了。那《三国演义》能跑的了吗?
俗话说的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既然是武将就得排一个先后顺序,到底谁才是三国第一武将?那么咱们今天就说一说,这个三国武将排行榜,到底要遵循什么原则,今天互联网上到处都是三国武将排行榜,这些排行榜,就没有一个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是说在有限的规则上,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可能。这就跟下棋一样,一共就32个棋子,但是就有千古无重局这句名言,咱们这个三国武将排行榜。
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如果武将甲,在单挑的时候战胜了武将乙,那么武将甲的武力就高于武将乙,第二个如果武将甲,和武将乙在单挑的时候打成了平手,或者这个武将甲和武将乙,就从来没有单挑过,然而这个武将甲和武将乙,跟武将丙单挑过,如果武将甲的战绩高于武将乙,那么武将甲的战斗力,就排在武将乙的前边,这样的话我就得把《三国演义》,关于武将单挑这样有价值的资料,全部找出来,做对比分析,这个就不是读《三国演义》,读一遍两遍的事了。
这个就好比苏文茂先生讲的,百读不厌永读不厌,9岁就给各大学中文系讲课了,咱们这个排行榜,应该符合奥卡姆剃刀定律,越少越好 越简单越好,而且还不能自相矛盾,这里有助于提高我严谨的思维能力,也能提高我的规则制定能力,以后我也好给大学的中文系讲课,前面的话都是开玩笑,大家别往心里去,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出现之前,就有《三国志平话》,再往前推呢,就有《三国志》这部史书,其中很多历史书中,也有三国部分的讲述。比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还有《太平寰宇记》里边,还有很多关于三国杂七杂八的东西,更有很多民间传说,还有文学作品,戏曲表演等等等等。比如民间俗语里就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样的话,在《太平寰宇记》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就是,人中有张飞马中有玉骓,但是这句话没有被《三国演义》所采用。
《三国志》就有这样的记载,在曹魏的大臣眼中,蜀国的名将只有关羽,关羽是西蜀第一名将,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跟魏国这帮大臣们讨论,刘备会不会讨伐东吴,大臣们就说过这样的话,名将唯羽 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魏国的大臣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这帮大臣,当年目睹过关羽的风采。
关羽斩颜良的时候,他们可都是站在旁边看热闹,关羽当年的飒爽英姿,这帮人是过目不忘。还有就是刚刚几年前,关羽在襄樊智擒于禁,刀劈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现在这帮魏国的大臣们,晚上做梦梦见关羽,第二天早晨一看床单被褥全湿了。诸葛亮也认为马超和张飞并驾齐驱,但都不如关羽,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这个黥就是当年的淮南王英布,这个彭呢就是梁王彭越。因为这个英布受过黥刑,所以他又叫黥布,诸葛亮后边的话,就是当与翼德并驾齐驱。
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就是说马超和张飞并驾齐驱,但是跟这个髯比差老了,这个髯就是美髯公,关羽关云长,在《三国志》里,陈寿也认为张飞不如关羽,飞雄壮威猛 亚于关羽。您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那关羽的武功妥妥在张飞之上,而且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也把同一类型,同一级别的武将放在一个传里写,比如曹魏的五子良将,这些人都在一个传里。最有名的就是蜀国的五虎上将,关张马黄赵,这都在一个传里,东吴还有十二虎臣,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这些武将的排名顺序,能不能代表他们能力高低,这个事有待商榷。但是排不进这个传的,肯定就不如排进去的人。
魏国有一个许褚,许褚算不算将呢,他应该算曹操的贴身保镖,也是曹操警卫部队的负责人,就跟典韦是一样的,而且在《三国志》里,陈寿指名道姓的说出,一个武将不如另一个武将,比如朱灵,灵后遂为好将,名亚徐晃,所以陈寿有了这个话,那么朱灵就不如徐晃。《三国志平话》里,这个单挑场面是随处可见的,《三国演义》并没有把这些全部写进去,而且在《三国志平话》中,直接说出了武将排名,赵云使一条枪名曰涯角枪。涯是天涯的涯,角是海角的角,说明海角天涯无敌。
《三国志》里记载,除张飞第一条枪,这句话说明在《三国志平话》中,使枪第一名是张飞,第二才是赵云,在《三国演义》里,虽然罗贯中没有点名道姓,或者直白的告诉大家武力排行榜,但是在有些地方,他还是含蓄的说出了这些武力排行。《三国演义》第56回,曹操来了个射箭大赛,出场顺序分别是曹休,文聘曹洪,张郃夏侯 徐晃。最后徐晃依靠百步射柳,得到了射箭冠军,夺冠中是按照武将出场先后,一个比一个牛掰这样的结构,对故事进行叙述的,箭法是一个比一个好,最后出场的徐晃得到了冠军。
还有一个就是《三国演义》的第67回,曹操平定汉中,当时的庞德还是跟刘备混的,庞德当年开挂了,连战曹操四将,张郃夏侯渊徐晃许褚,大体上也是按照,一个比一个强的出场原则。这个很好解释,第一个武将打败了,曹操肯定要派一个,比这个武将能力高的,这个武将败了,你再找一个比他还囊囊膪的,除非曹操脑子进水了,于是按照这个一个比一个强的原则,曹操武将当时最拿得出手的,就是他的贴身保镖许褚。然后呢在《三国演义》里,一些人的对话,也能表现出这个武将的实力,关羽就曾对张飞说过,他评价张辽,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虽然关羽说的是客气话,但是关羽和张飞碰上张辽了,也不能掉以轻心。曹操也当着众人说过,马超不减吕布之勇,诸葛亮呢也这样说过马超,须是张赵二将方可与敌。
就是说要跟马超打,必须得是张飞和赵云这样的虎将,这也从侧面的反映了武将的实力,再有就从单挑细节上来看,当年小霸王孙策打太史慈,两个人从马上干到马下,然后扭打在一起,孙策把太史慈后背上挂的这个短戟,给拿到了,太史慈把孙策的头盔给掏去了,按照比武大赛的原则是太史慈赢。咱们举个例子,当时两个人手里都没有兵器,如果当时两个人手里一人一个板砖,那么孙策这板砖,拍的是太史慈的后背,但是太史慈要是有块板砖,拍的可是孙策的后脑海。
您想想就算这一板砖,太史慈的力气不把你孙策干死,也把你打成痴呆,所以孙策和太史慈这一仗,是太史慈赢了,再有就是这个许褚,裸衣战马超,古代那个盔甲少则几十斤,重则上百斤,你许褚把盔甲脱了,这属于减轻负担。但是马超跟你打的时候,他可还穿着铠甲呢,马超属于负重格斗,如果马超也把甲脱了,你许褚不是个,从这方面就说明了这个许褚,体力不行。马超胜过许褚,咱们就是按照这样的原则,对三国武将进行一个排行榜,今天的节目咱们先聊到这,下集咱们接着聊三国武将排行榜。
此人获得武将最高谥号,其实非常无能,一年内错失三次绝佳机会
在古代,谥号对于高级官员来说非常重要,是对其一生功绩的浓缩总结。谥号有很多种,其中文臣最高级的是“文正”,武将最高级的是“忠武”。一个忠武的谥号,拥有者是诸葛亮、尉迟恭、郭子仪、常遇春这种级别的英雄,多少名将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还,还摸不到这个谥号。在清朝有一个武将,放跑了太平军三次,以至于太平天国燃遍江南,然而他死后却享受到了这个殊荣。
这个人就是向荣,他参加过第一次战争,后来以镇压各地起义而成名,在平定张格尔之乱、天理教起义、李元发起义中都有他的身影。太平天国在金田起义后,他被任命为广西提督,奉命前去平叛。
等他赶到广西时,已经是遍地狼烟,他甚至分不清谁是谁,虽然打过一些胜仗,但都是写普通流寇。直到呆了足足两个月后,他才认识到洪秀全、杨秀清等才是“群盗之冠”,这才真正和太平军交上火。
不过此时,他虽然将太平军压制,却也是互有胜负,无关痛痒。在永安时,他完全可以将太平军一举歼灭,却活生生错过了这次机会。
当时太平军占据永安,并且初步建制封王。此时向荣带领清军数万人,涌入永安城下。在清军之中,不仅有正规的绿营,还有几支各地助阵的团练,其中江忠源的新宁团练就是重要的一支。江忠源这个人非常聪明,足智多谋,他看到当时的形势,提出了一个相当准确的建议:
太平军困在永安,不足一万人,清军却有数万精兵。应该先将永安团团围住,挖沟筑垒,不断调兵前来。太平军虽然厉害,总有弹尽粮绝的一天。
这个围而不歼的方法,在今后湘军对付太平军时屡试不爽,安庆、天京都是这么攻破的,这也是当时的必胜之路。然而,向荣却傲慢地拒绝了这个胜利的方法,他主张重兵攻打永安北部。结果太平军冲出永安,扬长而去,进而攻打桂林。
第二次是在长沙时,本来太平军以咄咄逼人态势围攻长沙,但在骆秉章、张亮基、左宗棠、江忠源等人的指挥下,长沙固若金汤,并压制太平军在东南一隅,形成反包围。
此时,只要有一支部队驻守在河西龙回潭,切断太平军退路,就完全可以瓮中捉鳖。不过长沙兵力都已经派出了,只有向荣带过来的部队没有任务。因为向荣和湖南巡抚张亮基有私仇,拒不配合,反而去攻打水陆洲的太平军。
结果向荣带三千多人打又没有打过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让他们打通通道,果真就从龙回潭离开了长沙。
长沙之围是解除了,然而别人道喜的时候,张亮基却拍案长叹:本来按照左宗棠、江忠源的计谋扼守住龙回潭,就是瓮中捉鳖,现在他们逃到洞庭湖那边,试问天下又怎么制服得了!
太平军离开长沙后,又到了益阳,还曾攻打湘阴,但被杨载福等人打退。此时,太平军的形势很危险,必须打通临资口进入洞庭湖。这里的河道已经提前被木板、石块、废弃的船舶所阻塞。
当时有个叫做周清元的人,冒充商人混迹到太平军中,他记下了太平军的数量、枪械等等,并且告诉向荣:临资口到处都是平原,不利于躲藏,是歼灭太平军的绝佳场所。只要扼守各地要道,不让他们逃窜,绝对能建立奇功。
然而,向荣连同为行伍的官员的话都听不进,哪里肯听这个无名小卒的?他喝退了周清元,并未采纳,这也痛失了最后一个机会。此后,太平军杀出临资口,驰往无边无际的洞庭,并且掠夺了大量的船只。也就是靠这点家底,他们封锁了长江上下,进军南京,定都建国。
可能有人会问,怎么太平军在哪里,向荣就在哪里?没错,事实上,向荣打仗不行,尾随却是一把好手。他不仅跟到了临资口,而且还一路尾随,一直跟到了南京城,还建立了江南大营。虽然不敢打什么仗,但好歹在太平军眼皮底下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
也许清廷是在用人之际,后来向荣病死军中,为了鼓励将帅同心,明知道他是个常败将军,也让他享受了“忠武”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