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符咒吗?符咒可能是这么回事
什么是符咒?可能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些神神秘秘,充满宗教色彩的奇异笔画和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完全听不懂的咒语。
其实也是如此,符咒是两种东西,一个是“符”,一个是“咒”。符指的是符箓,它的表现形式是一些特殊的文字、符号或者图画;“咒”指的是咒语,它的表现形式是用特定的语音发出的口诀。
例如在道教中,有所谓的“符水咒说”。符水指的是把符箓烧成灰化在水中,让人喝下达到治病救人或者祛邪增福的作用;咒说指的是道教一些得道高人,通过特定的仪式发动咒语,给人治病或者达到其他的目的。
符咒有很多种,在大家印象中符咒可能多是佛家的、道家的,用于一些驱鬼的,保平安的,通财运的,治疗疾病的等等有着神秘手段和作用的东西。
这样讲也没有错,但是符咒的范围和历史远远比我们了解的这些宽泛得多,在其他民族和地区也有符咒的应用。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存在一种巫师,这种巫师会用魔力配上符咒,达到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家都知道,在《哈利波特》中有一段著名的符咒,被网友们戏称为“阿瓦达啃大瓜”,是巫师常用于杀戮的一种咒语,这也能侧面说明符咒在西方巫师中的运用。
在很多民族的早期文化中也经常会有“巫”这种职业,他们通常与祭祀有关,所以被人们当做上天与人类的沟通者,而沟通上天的形式表现为一些奇怪的舞蹈,或者奇怪的咒语。巫们拥有奇特的能力,这些能力会使他们担任部落或者早期王国中的祭司、医师、先知等等职业,他们这种能力或许有效,或许无效,但很多都与符咒分不开。
这些神秘的东西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也很难有人把它说清楚,而我今天要说的是符咒中的“咒”,也是我所理解的,一些片面的,在语音层面的,对咒的解读。
在辜正坤教授的《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中,有这么一段话:“根据互构原文化学原理,语音与存在之间具有互构与同构关系;或者说,语音和语义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生理契合关系。更进一步说,一旦语言文字被付诸实践,语言文字的任何方面都会对相应的主客观世界产生相应的不同程度的物理性作用。”
也就是说,词语的意思可以有暗示人们心里的作用,语音有暗示人们生理的作用,这两种作用也是可以相互影响的,把这种影响扩大来说,就是我们的语音和语义都能够对我们和我们所处的客观环境产生作用的,而这种作用就是“咒语”产生的作用。
说得更简单点,就是咒语通过声音特定的频率、音调等等方面,给人体或者其他事物暗示,用来达到特定的目的。
当然,就这么说出来大家可能觉得很简单。其实不然,这种特定的音色和声调对于某些客观因素施加影响的对应关系,其实很难找到。
也就是说,想让对应的“咒语”起到特定作用,这种对应关系很难找到。那些现成的,可能已经被人们证实,有了作用,或者作用不明显的咒语,也是千百年来先民们不断累积起来的经验。
说到这里,如果大家恍然大悟,以为自己已经明白了咒语的发作原理,那就太小看先辈们的智慧了。
因为咒语是个极其复杂的东西,它不仅包括施术者对咒语的应用,还包括受术者通过什么来接收这种应用,甚至有些咒语还要通过阴阳八卦的知识才能有作用。
哈哈,这样说起来太过复杂了,很多东西我们都不能够理解,但正因为不够理解,才能从侧面说明它的神秘性。
受术者是怎么接受咒语的呢?我们都知道,佛教中有“八识”,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咒语不仅通过耳和意影响我们,八识中的末那识、阿赖耶识也参与了作用,当然,这两个听起来有点玄乎,大概是性格特征和无意识的意思了。
受术者的一些变化通过特定的声音起作用,也就是咒语特定的频率、声调、甚至是响度影响着人体。
《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中这样讲道:“啊字,声音效果约同于阿,他的主要作用区是头脑治心脏。佛教净土宗念诵的阿弥陀佛,便属于密宗阿部的开口音……此因作用区自头部下移,对脏腑的影响最强,适当念诵词音可以激活从大脑连送至脏腑的所有气脉,血脉和神经系统,等于是再让这些区域内的细胞做体操,所以有助于强化这些区域的生理功能,防止这些领域的疾病。”
除去“啊”,佛教中还有“唵”、“吽”、“嘛”等等语音都有特定的作用,怪不得佛教中有六字真言呢。
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其实这种功能在中医上也具有道理,这就要提到我们先前所讲的阴阳五行和咒语的关系了。
大家都知道中医中的五脏对应五行,也就是心属木,肝属火,肾属水,脾属土,肺属金,另外,五官与五脏也有对应关系,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我们要说的是五音也有属性,也就是:商的五行是金,方位属西方;徵的五行是火,方位属南方角的五行是木,方位属东方;宫的五行是土方位属中宫;羽的五行是水,方位属北方。这样看起来语音对于人体有影响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不仅如此,因为太阳和月亮的朝夕替换,也能影响我们人体,就如同月亮影响潮汐一样。
有些时间适合做某些事儿,有些时间人体的某些功能强,或者在特定的时间适合治疗特定的疾病,中医也把阴阳和时辰纳入治疗疾病的范畴。
其实不仅仅如此,影响人体的还有很多,万事万物,四季变换,雨水湿度无不影响着人,要不然到家怎么说“天人合一”呢。
话又说回来,咒语相对于特定的单音节声音要复杂得多,因为它要达到的效果更加复杂,这其中的奥秘很难说清。
总之,希望这些对大家有所帮助吧,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四大自信”,文化自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点赞,评论加转发。
最后的最后,有一段很著名的佛偈,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段话对人体有没有影响呢?欢迎大家评论。
曲解分门,误解成派,堪舆(风水)乱象揭秘 之四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官闱秘事……。”
这就说明文化的感悟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知识构成影响人们认识事物角度的广度、深度。由于每个人的学历、经历和理解、领悟能力的差异 ,对同一部经典著作,就会产生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解读,导致认知领城的混乱。
堪舆(风水)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门派林立;门派林立的主要根源,就是曲解、误解堪舆典籍。
(紧接上文,继续讲述解读《先识穿山虎》一诗,第3乱理解的“乱”:一首诗,居然有多达20多种不同的解读。)
第七种读解:“先识穿山虎,方行透地龙。浑天开宝镜,金水月相逢”。罗盘上盈缩六十龙圈层用于透地卦。例如壬子龙配的什么卦?壬子龙在坎宫冬至节气。先推算属于上中下哪一元。壬子在甲辰旬己酉符头,子午卯酉属上元,可知壬子属于冬至上元阳遁一局。
第八种读解:“先识穿山虎,方行透地龙,混天开宝镜,金水月相逢。”穿山和透地都是运用分金的纳音生克法,穿山也为地纪为甲子正针起于亥末,亥在后天八卦中属于乾宫,其方位是先天八卦的艮宫,艮为山,所以称为穿山虎;透地也为天纪为甲子正针起于壬初,壬在后天八卦中属于坎宫,其方位是先天八卦的坤宫,坤为地,所以称为透地龙。
第九种读解:“先识穿山虎,方行透地龙,混天开宝镜,金水月相逢。”这是在说:运用透地奇门的方法选择,奇门是把“天时、地利、人和”溶于一炉,运用阴阳十八局在后天八卦中布局演阵(这个奇门运用不是时家奇门和日家奇门的运用),把三奇六仪根据节气置于九宫之中,通过透地奇门从地脉透引生气入墓中,趋吉生气灌入墓穴,就可以收四吉之山,拨三奇之水,收生禄马和贵人,避开零神官煞,促正神归于山峰,拨零神水归于库合之处。格龙、穿山、节气、透地才是天时地利相合。抛开地理形局和节气,自以为什么补龙补向漫天神煞的屋中择日,其实都是自欺欺人罢了。这个穿山与透地,其作用相互表里,穿山应地气以坐穴,透地应天气以辩龙,凡坐穴应避大小空亡,阴阳差错等杀,又以所坐甲子所纳其卦,遁其子父财官,三奇四吉,禄马贵人,收四吉之山,发三奇之水,或子父财官、禄马贵人之峰秀丽挺拨,必家道兴隆,富贵有余,每每应验如神。
第十种读解:“先言穿山虎,方行透地龙,浑天开宝照,金水日月逢。”这里是先观入首坐穴,是否合度,后察行龙之气是否纯正,即可否得穴。如寻龙必须具备三元运行,能识得零正神分明,太岁五运六气运转清楚,然后再论透地龙。
“穿山”者,为何龙入首不言龙而言虎者,其法用五虎遁之意,以应气候方行地气,既然识得入首之龙,然后可坐穴乘气七十二龙接脉,配合坐地六十龙分金以及天星宿度五行互生运用;
“透地”者,即坐六十龙与七十二龙互为表里,透者如管吹灰喷出,贯气入穴,穿者如线穿针眼之内,穿其所来也;
“浑天”者,是指浑天甲子以起阴阳二局,而寻八门三奇四吉父子财官禄马贵人之砂水也;
“宝照”者,即如明镜照物,可见浑天甲子八门三奇寻觅禽星;
“金水”者,金水日月相会合到一处,用卦象寻找财官父子禄马贵人,后选在于三元运行中仍得到相配合的天时。
第十一种读解:世上是否有一种风水学问,能登地开庚立断:此地何房发、何房败,是发科甲、发贵显、发丁财,还是败财冷退、凶夭绝房,其发与败,应在何年何月呢?有!确实有!!!那就是《穿山透地》诀:“先识穿山虎,方行透地龙,浑天开宝镜,金水月相逢”。此穿山透地非时术的七十二穿山虎、六十透地龙也,乃是赖布衣《催官篇》之嫡派,由宋代陈彦绎先发明运用,此道非术,道不在地而在天,浑天开宝镜,地上穿山透,金水相逢尽浑天中!因宝镜所开,天包地外,地藏天中,日夜旋转,大地峦头高起,与天体磨擦,交相逢在穴:逢着生旺便发荣华富贵,逢着泄煞便贫穷凶夭。大窍全在一穿一透,且能百断百中、应验如神,此乃风水地理中的真学问也!
第十二种读解:这个是消砂真诀,我生者,砂在退气方为泄砂,穷酸冷退败家;克我者,砂在杀气方为煞砂,贫夭凶灾败绝,这就是真传“穿山透地”的断法。“穿山透地”谈砂不谈龙身?穿山虎是说砂,透地龙是专说龙身也。十里来龙,最重到头结穴一节,当龙来起坟俯注穴场,也要有砂。周围峦头即是砂,此砂并非一定是千寻百丈之山,就算是平阳之地三四尺的土堆,其砂力也很大!
(未完待续)
易卦符号系统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蕴
作者:宣守有 (分别系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宣夙思(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它承载着上古先民的智慧,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一般认为,今本《周易》中有两个符号系统,一个是易卦符号系统,一个是汉字系统。易卦符号系统是文王演绎的《周易》系统,汉字系统是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和《易传》七种十篇,史称“十翼”。汉字系统是对易卦符号系统的解释和说明,是我们今天认识易卦符号系统的主要依据。本文试图据《易经》卦爻辞和《易传》的解释,谈谈对易卦符号系统的看法。
起源和发展
历来人们都认为易卦符号是伏羲发明创造的,这在《周易·系辞下》亦有明确记载。今天看来易卦符号可能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发明和应用的,然后由伏羲系统整理和推广,后经神农、黄帝改革,夏、商的运用,文王演绎,孔子的解说方得以流传下来。不仅专家们的研究成果使这一过程越来越清晰,而且也得到出土文物的佐证。如自2014年9月开始正式发掘的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大量彩陶。“许多彩陶上有奇怪的乳白色凸起点,三个一组或六个一组,形状有三条杠,或三个点。”“还有一个由六杠‘白条纹’组成的图形。这些由点点组成的图案正是展示了《易经》的河图、洛书的信息;而白条纹组成的图形则是易经中的六爻卦——雷地豫。之前考古发现过的伏羲八卦都以原始八卦图文为主,这些原始八卦图文记录的是八卦太阳历的内容,还需要考古学者进行破译和转化,这类标志在大汶口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也距今6500—4000年的时间。而此次桥头遗址中发现的伏羲卦图文则不同于以往的原始八卦图文,桥头遗址中的纹饰则直接以阴阳爻的形式出现,与流传至今的八卦乃至六十四卦完全一致。”这些三个点、六个点;三个杠、六个杠图案,说明了以下三点:一是在伏羲前已出现易卦符号,伏羲是第一个对易卦符号进行了系统整理,使之形成完整的体系,而非“始作八卦”;二是说明伏羲前不仅存在零散的数字卦,也存在阴阳符号卦;三是反映了易卦符号由数起的事实。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历史上应当存在结绳记事时期、易卦符号记事时期和汉字记事的开始。这三个阶段并非截然断开,而是有过一个长期并存的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当易卦符号开始使用时,结绳记事可能还在使用。当汉字萌芽并逐步走向成熟时,易卦符号已经数次改革,并最终定型于今本《周易》。其中易卦符号由于其文字功能明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使用,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被完全舍弃。
从文字的定义看,易卦符号虽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文字,因为它不能和语言无缝契合,精准地使语言书面化,但它却能“以象告”,说明各种事物和道理,具有明显的表意功能。这是它同时期的各类刻符所不可比拟的,比距今5500年前的埃及圣书字和两河流域的丁头字还要早3000余年。
结构和含义
易卦符号主要指八经卦(简称“八卦”)、六十四别卦,它们各司其职,发挥着文字功能。具体说八卦以表意为主,六十四卦以说理为主。
八卦主要是表意,说明具体事物的。八经卦就像成熟的文字一样,每一卦都有它的含意,每卦的义项《说卦》最早对其作了阐述。分类说明了其基本属性和象征意义,明确说明的卦象就达150种。其中乾卦卦象18种,坤卦卦象16种,震卦卦象20种,巽卦卦象20种,坎卦卦象26种,离卦卦象20种,艮卦卦象16种,兑卦卦象14种。尽管如此,要用这一百多种卦象说明世间万事万物是还远远不够的。即使加上卦、爻辞及《彖传》《象传》中提到的卦象,也是很有限的。所以汉代易学家根据《周易》经传的说明,在原有卦象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逸象,其中以虞翻影响最大,据专家统计虞氏逸象仅乾卦就达109种之多。此后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今人温少峰著《周易八卦释象》一书,对八卦卦象作了一次全面的总结,使我们对八卦卦象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据书后“《周易》八卦释象详目”统计,乾卦卦象206种、坤卦卦象244种、震卦卦象280种,艮卦卦象246种、坎卦卦象248种,离卦卦象259种、巽卦卦象257种,兑卦卦象247种,八卦卦象合计1987种。若再加上太极、两仪、四象的象征意义,可达2000多种,而常用汉字也不过3000余个。所以善于利用八卦,已基本上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六十四卦主要是说理,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系辞》指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这个“道”就是道理、就是自然规律。但和今天用明确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说理的方式不同,六十四卦则用取象譬喻的方式说明之,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以卦名和卦辞说理。和八卦一样,《周易》六十四卦,每卦都有一个名字。每卦的卦名便是对该卦内容的高度概括,通过这些卦名,我们便大体了解该卦的基本内容。如《需》卦,看到卦名,我们便知道该卦谈的是人们需要、需求方面的理。《讼》卦,看到卦名,我们便知道该卦讲的是诉讼方面的道理。每一卦的卦辞是一卦内容的概述,从中可以看出一卦要说明的道理。
2.以卦象和爻象说理。以象说明道理是易卦符号说理的主要方法。《周易·系辞下》指出:“易者,象也。”“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易卦有大象、小象之别。
大象是一卦之象。《易经》六十四卦就有64个卦象,以卦象说理主要是根据其上下经卦的象征意义及其关系解说,如地山《谦》,山本在地上,现反居其下,有以高就下之象,故谓之谦。
小象即爻象。以爻象说理,一是以初爻至上爻的递进关系说明事物由始至终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二是以各爻的当位、失位、乘、承、比、应,上下、往来等概念说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辩证关系及应对策略。
3.以卦序说理。即以六十四卦的整体排列顺序说理,《易经》六十四卦从《乾》《坤》到《既济》《未济》,反映事物发展的一个大的周期。上经《乾》《坤》开篇说明“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下经《咸》《恒》开篇说明“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样从《乾》《坤》到《既济》说明事物发展告一段落。“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说明新事物的萌芽和新阶段的开始。
此外,六十四卦还用来说明具体时间、时序。如十二辟卦分别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及每个月的中气。反映了阴阳二气的消息。
由西汉孟喜开创的卦气说本质上已是一种历法。它以坎、离、震、兑四正卦纪一年四季,其24爻纪二十四节气。余60卦纪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又以12月卦72爻纪一年72候。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历法的制定产生很大影响。
由此可见,掌握八卦、六十四卦并能熟练运用,基本上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需要。
思维方式
以上事实告诉我们易卦符号的文字功能十分明显。总结它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这个符号系统的具体特征。从八卦、六十四卦的形成及其所表达的含义,我们不难看出这套符号系统具有以下几种思维方式:
1.自然直观的思维方式。存在决定意识,古人质朴,他们的意识必然源于实践。这从八卦、六十四卦生成说便可见一斑。《周易·系辞上》指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有了八卦再加以引申、类推,便能说明天下一切事物。可见这里没有丝毫人为的臆想与造作,完全源于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六十四卦说理,主要也是根据每个别卦的上下两经卦的关系及爻位说来解说。甚至六十四卦的书写和读法也是自下而上,这和先民目睹万物生长都是自下而上不无关系。
2.象思维模式。在易学史上人们从《易》的象、数、理、占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形成象数派和义理派。特别是象思维在易学研究中占首要地位。这是世界上一切文字所共有的特点,一个字或一个单词,它首先呈现在人们脑海中的便是它的物象、意象信息。八卦、六十四卦也是一样。当我们看到一个经卦便知道它的象征意义,如《离》卦象征火、光、明、网罟、得、利等。看到一个别卦便知道它要说明的道理。这个道理也是一种象,即一个义理之象。如《乾》卦取龙像为喻,说明人才培养循序渐进的道理。又如《谦》卦是说谦虚谨慎之道,《彖传》从天道、地道、人道、鬼道四方面解释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所以《谦》卦六爻皆吉,全卦亨通,是谦谦君子之道。总之,六十四卦中卦有卦象、爻有爻象。正是通过这些卦象、爻象才使我们了解了一卦之理。
3.类推、联想和比喻的思维方式。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模糊到清晰,由现象到本质,由少到多。当人们的认知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周易·系辞上》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八卦就是将社会与自然界所有物象分为八大类。每一卦均包含若干基本卦象,然后再由这些基本卦象联想和类推出更多卦象。
六十四卦也是以类推、联想和比喻的方式来说明世间万事万物之理。《周易》把天下之理归纳为64个,以六十四卦说明之。如天火《同人》卦:上乾为天、为明,下离为火、为明,有天火同明,上下同心之象;二爻阴柔得位得中,五爻阳刚得位得中,有相应之象,故曰同人。所以《周易·系辞上》说:“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九三为三公之位,上九无应,故有受阻之象,但“三岁不兴”,坚守正道,故终有成。该卦要说的就是二人同心协力,共同奋斗,虽有挫折,终能迈向共同目标这样一个道理。它可用在择友、安家、治国、工作、创业等方面。可见,类推和联想是易卦符号创作和使用的重要思维方式。
至于比喻,《周易》六十四卦几乎都是取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象来作比喻,用以说明一个道理。如泽地《萃》卦,取地上有沼泽有聚集之象;又九五阳刚居中,六二相应,群阴顺而从之,亦有聚众之象。说明凡事顺天时、讲诚信,方可得人心,成大事。这和诗词借景抒情、借景说理的比喻是一样的道理。
4.发展变化的思维方式。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易卦符号就是要说明世间万物及万物之理,当然不是静止、孤立地看问题,而是以发展、变化,彼此联系的思维方式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首先八卦、六十四卦的生成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其次每卦从初爻到上爻就是说明一事物从开始到终结的发展和变化。最后六十四卦的排序,也是按彼此联系和发展的关系来排列的。
5.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易卦符号处处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其阴阳观,实际上就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说卦传》指出,圣人“观变于阴阳而立卦”。既然易卦符号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阴阳变化现象而创立,就必然包含阴阳变化之理。首先是阴阳互根,即阴阳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鱼太极图对其作了形象化的说明;其次是阴阳彼此消长、互相转化。十二辟卦对其作了明确的说明。最后,阴阳属性是阳刚阴柔。爻有阳爻、阴爻,卦有阳卦、阴卦。阳为刚健,阴为柔顺。如《乾》为纯阳之卦,表示阳气、刚健、向上,所以《乾·象》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为纯阴之卦,表示柔顺、贞固、厚德载物,所以《坤·彖》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所以《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道理、规律。这里讲的就是对立统一规律。
从《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及关系看,有“二二相耦,非覆即变”一说。“覆”即颠倒,一卦颠倒过来便是另一卦,如《屯》卦倒过来就是《蒙》卦,这样的卦共有28对56卦;“变”即变化,即六爻阴阳全变,这样的卦共有4对8卦。它们是《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实际上被列为覆卦的《泰》《否》、《既济》《未济》也可视为变卦)。可见六十四卦的排列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此外,《易经》中关于消息盈虚、“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否极泰来、刚柔相济等思想,都是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的体现。不仅对先秦思想家影响巨大,而且对后世思想界也有深远影响。
6.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易》卦符号最早体现了先民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八经卦中下爻代表地,中爻代表人,上爻代表天。六十四别卦中初、二爻代表地,三、四爻代表人,五、上爻代表天,谓之“三才”。可见每一卦都包含天地人三才之道,含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说卦》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可见天地人各有其自身规律,但是它们彼此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天道孕育万物,地道厚德载物。“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就是说自然规律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而动,方可获吉,反之或吝、或悔、或不吉,甚至凶。那么怎样才能顺应自然规律呢?《乾·文言》指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就是说要与天地日月融合到一起,遵循四季时序,顺应时势办事就能符合客观规律。
尽管古人对天地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没有今人全面、深刻。但他们将天地人融为一体,认为人要顺应自然,和天地和谐相处,方可获吉的看法,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由此可见,《易》卦符号的文字功能十分明显,我们甚至可以将其视为早期的文字,是汉字的前文字形态。世界上一切文字均源于示意图画,而易卦符号源于数,是世界文字发展史上一朵奇葩、一大奇迹。直到今天,它在数理、哲理以及自然与社会的预测等诸多领域仍有待发掘。认真地研究它的起源、结构和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易经》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6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