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十一级台阶:岳军整天魂不守舍,杨大炮好意宽慰,最后竟打起来了
{\"rich_content\":{\"text\":\"\",\"spans\":null},\"video\":{\"vid\":\"v028b0g10000c5q408rc77ubc6e2bfng\",\"duration\":194.839,\"width\":960,\"height\":540,\"file_size\":17770298,\"thumb\":{\"web_uri\":\"tos-cn-p-0000/28ba336d66554a28bcd1a1ab80945387\",\"width\":640,\"height\":360,\"image_type\":null,\"mimetype\":null,\"encrypt_web_uri\":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video_size\":{\"normal\":{\"duration\":194.839,\"file_size\":12094310,\"w\":640,\"h\":360}},\"is_encrypted\":null,\"sp\":null,\"editor_project_id\":null,\"md5\":\"dd40709877fedad896790b231f016f0c\",\"tos_key\":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小老弟,快瞧,美国的这头猪飞上天了!|A-10疣猪攻击机
文/ 懒人
今天呢,是农历廿七,再有三天就到猪年了,我们继续为大家介绍猪式武器~
今天,给大家讲讲天上飞的猪。
老弟,瞧,天上有一头猪飞过去了↓
对,今天的主角就是“疣猪”,A-10雷电二式攻击机(Thunderbolt II)。其官方名称来自于二战时密接支援上有出色表现的P-47雷电式战斗机,美军经常称之为“疣猪”(Warthog)或简称“猪”(Hog)。
疣猪主要分布于非洲,热带雨林和北非沙漠以外之地。是世界上少数能够在水资源缺乏的环境下,依旧能够存活的动物,而且能在高温下存活。
A-10疣猪是美国空军的单座双发亚音速近距空中支援攻击机,原型机于1972年5月首次试飞,1975年生产型A-10A交付使用。
A-10攻击机外形独具特色,机身全部涂成绿色,两个巨大的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别出新裁地背在机身上,两个垂尾像两个大招风耳向上翘起,那样子的确有几分幽默。
来张侧脸照
再来张正面照
这种飞机主要是携载“小牛”空地导弹打坦克,任何坦克或装甲车,只要让它发现,那就十有八九断了生路。它自己看不到目标也没关系,还有一个小老弟OA-10空中控制飞机自然会给它指引目标的方位和距离,所以A-10攻击机被称为“坦克的克星”。
疣猪的优点挺多,虽然腿短,作战半径很小,只有400公里,但是空中续航力时间较长,携载4313公斤进行空中巡逻时可维持2个小时左右。
虽然太胖,A-10攻击机空重1132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22680公斤,但是具有短距起降能力。飞得还挺快,飞行速度647公里/小时,这个速度虽然比直升机快,但比喷气式飞机要慢得多。
A-10的内部轮廓图
这头猪还是头钛合金猪,为何?考虑到经常进行低空对纵深目标进行攻击,所以在A-10的机身下面和座舱周围增加了550公斤重的钛合金装甲防护,腹部装甲厚度达50毫米,可防23毫米高射炮炮弹的打击。
被打爆了也不怕,据称,即使疣猪失去一个引擎、一个尾翼、一升降舵、其中一主翼断掉了一半,A-10仍然可以继续飞行。
在2003年,这架A-10在伊拉克被击中而严重损坏后飞回基地安全着陆。
这只会飞的疣猪,肚子里装的东西可不少。A-10攻击机的武器装载方案很多,由于经常低空反坦克,所以机炮是它的一个重要武器。
机上装有1门30毫米GAU-8/A7管速射机炮,射速每分钟达2100-4200发,备弹1350发,可装贫铀穿甲弹,能穿透较厚的装甲,用这种机炮攻击坦克和装甲车辆。机上有11个武器挂架,可挂各种普通炸弹、集束炸弹、AGM-65“幼畜”空地导弹、AIM-9E/J“响尾蛇”空空导弹和火箭发射架等,最大外挂载荷7250公斤。
A-10于某美国空军基地内发射AGM-65
看起来略显笨重的疣猪,攻击力怎么样?
那叫一个牛~疣猪算是“老兵”了,参加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等,战功赫赫。
1991年1月29日夜10时左右,伊拉克一个装甲旅突然越过瓦夫腊以西30公里处的沙特边境向沙特小镇海夫吉发起进攻。庞大的坦克、装甲车队和摩托化步兵很快就冲入城中,不到一个小时就占领了这座边境小城。
伊军装甲旅顺利突破多国部队防线进入海夫吉之后,第二梯队一个机械化步兵营和数个机械化步兵连接踵而至。他们四处乱窜,踢开一家又一家的门,闯进一个又一个的店铺、作坊。怎么一个人也没有?吃的、喝的、用的全给拿走了?
伊军装甲旅旅长哈桑少将立即意识到这是座空城,对方可能在唱“空城计”,于是,他提高了警惕,命令一个坦克营守城,其他装甲营和机械化步兵营撤到海夫吉外围构筑防线,防止多国部队前来包围。同时,向师部紧急催促派遣援军。
而这一切都被美国大兵们看在眼里,伊军进城后,美国陆军、美国海军陆战队、沙特陆军、卡塔尔陆军出动了。
另外,美国空军派出了疣猪A-10攻击机和海军陆战队的A-6、F/A-18以及一些武装直升机一起,拉开了战斗的序幕。
A-10发射30mm机炮
它们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切断伊军部队的退路,实施空中包围和封锁,将其全部聚歼于海夫吉;二是摧毁其坦克、装甲车辆,使其丧失地面机动能力。
在战斗中,疣猪大杀四方,一战成名。仅海夫吉一战,它就干掉了几十辆坦克和装甲车。
一架A-10A涂装标记了其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的击毁目标数量,(由上至下)卡车、火炮、坦克、装甲车及雷达站
其实,海湾战争中A-10攻击机是首次大批量投入实战应用,在战争中它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共出动8077架次,主要任务类型包括压制敌人的防空火力、寻歼“飞毛腿”导弹和近距空中支援。整个战争中美军发射的5100枚射程为24公里的“小牛”空地导弹中,有4801枚是A-10攻击机发射的,占94%,可见在对地攻击作战中它做出的贡献有多大。
战争中使用的A-10有很多是没有经过改装的飞机,它们并不具备夜间作战能力,但A-10飞机的飞行员很有创造精神,想了一个聪明的办法来对付伊拉克的装甲车。
沙漠风暴中的A-10A
不知道怎么想的,伊拉克把巨大的坦克埋藏在沙堆下面当碉堡,当经过一天高达六、七十摄氏度高温的烘烤,这些坦克吸收了大量热能。
在傍晚或深夜,美军便起飞A-10攻击机或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进行搜寻,由于这些已经吸收大量热能的坦克和周围地面的温度存在明显差别,所以在飞机和直升机的前视红外夜视仪上便显现出一幅幅清晰的红外图像,于是,伊拉克的沙雕坦克就成为了固定的靶子,等着飞机来歼灭。
所以说,疣猪是既聪明又灵活,堪称疣猪中的战斗猪。那么问题来了,重一万多公斤的疣猪这么厉害,那么你嘞?
连载004《大裳茶》德军舰炮对准了青岛村
上节提示:《大裳茶》楔子
清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廿日。立冬刚过,寒风乍起。
远方的天拂曙微现,整个胶澳晨雾弥漫。天后宫的钟声响了起来,传遍了整个青岛村。
丁永一坐在书房,面有倦色但全无睡意。他几乎一夜未睡,放下手中的书,仔细倾听远处传来的钟声。
天后宫祈福的钟声缓慢而悠长,带着韵律和节奏。可当下这撞钟声是巨大的、连续不断的,就像惶恐的呼救刺破了静谧的清晨。
他紧锁着眉头,习惯性地摩挲着大拇指外侧。那里有一根刺,深已及骨,每当弹琴时按弦入木,便痛彻心扉。从表面上看,拇指外侧的皮相不红不肿,只是微微凸起一个黑色的点。那个黑点隐隐可见,就像埋藏一个随时可能会溃烂的脓包。
十几天前,曹州府巨野县大刀会的人冲入磨盘张庄德国人天主教堂,杀死了两名德国神甫。昨天,青岛村老衙门大门旁边的外墙上,帖出捉拿案犯的告示。丁永一担心小儿子丁廷武多日离家未归,怕是与此事有牵涉,特意打发老二去打听。丁廷执回来说,没听说廷武的消息。丁永一这才稍稍放下心来。可是,下午海面上出现了三艘战舰。
(1897年11月14日,德国海军远东舰队停泊于胶州湾)
塔埠头运白菜的船夫,首先发现了东南海面上浮现出三只朦胧的舰影,立即上岸报告了胶澳驻防总兵章高元。哨兵从三色旗判断,是三艘德舰。总兵章高元即派人前去盘查,德官称“来此游历”。
村里的狗此起彼伏地叫了起来。
院外传来街坊开门的声音。丁永一披上外衣,拉开了房门,决定也出去看看。穿过庭院,来到大门前,发现院门未锁。
他微微一怔,返回身正好遇到丁周氏从后院过来。
“我去看了,屋里没人!”丁周氏一脸忧色,又气又急地道:“你说这廷武,离家这么些天了,也不说往回捎个信……”
“那这门……”丁永一沉着脸道。
“许是老二吧!”
“老二?”
丁永一没再说什么,许是自己乏了,没听见开门声。
赶到天后宫时,院子里的银杏树下已经聚集了好多村民。
(青岛天后宫 清末)
原来,早上出海打渔的村民发现,停在青岛湾的德舰炮口对准了青岛村。
回来报信的渔民惊魂未定,“德国人来此游历,为什么把炮口对着咱们青岛村?”
“此事非同小可,你可看清楚了?”丁永一追问了一句:“是一艘德国舰炮口对着咱们村,还是三艘战船的炮口都是如此?”
那个渔民却说:“早上雾大,看不得太清。小青岛南面那艘德舰是看清了的,炮口正对着咱们村儿。”
一个消息灵通的村民人忧心忡忡地道:“昨天总镇大人邀请德国人,准备晚上设宴请德官吃饭,但人家没来。”
旁边一个人也道:“一艘德舰昨天下午奔了后海,另外两艘就停在小青岛的南面和西南面,把总兵衙门和青岛炮台的视线挡得死死的。难道……”
话没有说完,但大家都知道他要说的是什么。于是,惶恐不安的情绪在青岛村的村民中间蔓延开来。
战争以后,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中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甲午海战日军占领刘公岛,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一个接一个的坏消息传来,国人震惊,直隶布政使陈宝箴痛哭:无以为国矣。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传教士大批涌入,他们设立传教点,发展传教徒,霸占土地,修建教堂。清朝官吏畏之如虎,敬若上帝,山东百姓饮恨吞声,巨野县磨盘张庄杀死杀德国神甫能方济和韩理迦略正是积怨痛恨的爆发。
在青岛村,人们也经常遇到金发碧眼的洋人。他们雇佣当地人做向导,骑着毛驴四处游历,有的外国人还租了渔船在近海测量水深。村里见多识广的老人,也不懂洋人们为何来这里测绘、勘探。
丁永一愈加忧虑,他叹息道:“胶澳怕是要变天了。”
这种乡间的议会自然是没有结果的,村民们三五成群地小声议论着,之后便自行散去。
青岛村依山伴河,有三百多户人家,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的屋顶堆尖如垛,一座座绷着渔网的海草房,随山就势,错落有致地盖在河岸边上。村里有一眼不大的泉眼,流水长年不断,过路的行人口渴了都可以来这泉眼取水喝。每年正月,十里八乡的人都会群集村口的天后宫,焚香祝祷,年复一年,代代如此。自天后宫撞钟过年,便拉开了庙会的帷幕,附近的村民挎着大圆斗,里面放着猪头等供品,在烟雾缭绕中烧香祭拜天妃吕祖,远郊的人们也纷纷驱车赶来。青岛口商家这时各自许愿奉戏耍景,或一台,亦或两台对唱,天后宫的戏楼下万头攒动人声如潮。庙会正月开始,日日人群络绎,大书、小场、梆柳、兆姑、秧歌、杂耍、江湖把式无所不有,有时会至四月或端午。
(青岛天后宫戏台 1903)
青岛口从明代万历年间开放为海运港口,船舶往来,航运渐兴,青岛村逐渐扩大为上青岛村和下青岛村。
上青岛村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下青岛村开设了许多商号、店铺、作坊等,称为行街。行街的东南侧是总兵衙门,俗称“老衙门”。
行街的东北侧有一座沿海村落颇为稀罕的三合院,住着远近闻名的胶澳大裳茶丁永一一家。三合院宅门的门枕石呈石鼓状,下方有雕刻精美的花叶托抱,院落灰墙黛瓦,明柱花窗,临街的厢房屋顶砌着青瓦青砖的女儿墙,院墙上面抹着石灰打墙头顶,墙上面抹成了半圆形的和尚头。宅子墙外对着天后宫方向是十字路口。十字路口、丁字路口这些地方是很容易出现煞气,有些人称之为鬼道,即人鬼都走的路,因此宅子街角处立了一个石柱。石柱产于泰山山脉周边的溪流山谷,质地极为坚硬,黛青色表面半渗透着高山流瀑的纹理,看上去显得凝重浑厚。齐人高的石柱古朴墩厚,用朱砂描刻“泰山石敢当”五个大字,顶端圆雕威而不怒的狮首,中部柱体被栓马缰绳磨得发亮。丁家的大门为两扇,漆为黑色,每扇装一个铁制的虎口门环,左边的虎口门环连着门内摇关,供随手关门用。门上修有门楼,砖雕四角飞檐,上饰有龙头,门楼右边的院墙上镶嵌带鼻梁拴马石。
丁永一推开大门,迎面是青灰色的照壁,飞檐出角,顶上盖青瓦,周围镶着角砖,照壁的正面是雕工精致细腻、气韵生动的麒麟送子图。
丁周氏正在洒扫庭院,见丁永一回来,便问天后宫敲钟所为何事。丁永一不想她为之担心,随口应了一声没什么事,就像以前一样,穿过游廊去后罩房炒茶。
丁永一四十四岁,字孟固。四岁学习手工炒茶,四十年来勤习未断。炒茶看起来简单,但不花上三五年的功夫是上不了手的。一双手在一口光滑的特制铁锅中,全凭肉掌感知锅温,手直接在炙热的铁锅中贴合茶叶造就一锅好品相的茶绝非易事。
(炒茶)
丁永一试了试锅温,将已经摊晾过的青叶倒了进去。只见丁永一双手朝下,手掌迅速将鲜叶在锅底划出一个优美的弧度,之后瞬间撩起,双掌一翻,鲜叶簌簌地如雨点般落回锅里。如此这般,循环往复,平、趟、抖、压、荡、扣、扎……十八种手法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每个手势和力道的运用,都要考虑到如何浓缩和聚拢香气,一刻不停地重复炒制两柱香的工夫,直至鲜叶变成光滑紧结的茶片。鲜叶内物质受温度和炒茶手法的变化造就出茶叶的不同香味和口感,这样做出来的茶,才能成为茶中至品。茶,等级越高,香越清透雅致,出汤才能越甘甜,汤色几近琥珀琉璃一样的润明,可以冲泡十道以上。这才是冠领绿茶的“无味中的至味”。丁永一手工炒制的崂山绿外形完整、色泽鲜亮、口感清纯、香气怡人,这是他引以为豪的绝活儿。
每天练习手法炒出来的茶日积月累甚多,丁永一却从来不喝也不卖。丁家茶从采集、萎凋到烘干粗制,对制茶环境都有极苛的要求,不达标准的茶不能售卖,日常练习手法炒出的茶只能用来泡脚。这是祖上留下来的规矩。丁家茶声名远扬,在行街上却不设茶庄,只是每年都在固定的季节,把精制茶和地方贡品崂山仙胎鱼一起送往京城。乡人也只能以泡脚的名义要了些练手茶去品尝,因此胶澳十里八乡流传着“茗香百种千金贵,不如丁家泡脚茶”的戏言。
炒茶看似简单,其实是功力和天分的凝聚。同一个茶园所产的鲜叶,在制茶高手和普通师傅手中做出来,香气和滋味可能有云泥之别。炒茶最关键之处在于心手合一、心神合一。丁永一为之苦练了四十年,但今天炒茶,他怎么也无法聚敛心神。
德舰炮口对准了青岛村,让丁永一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似乎有什么大事要发生。现在,让他担心的不仅是德舰上大炮,还有一件近在眉睫关系到丁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他在等待着一个来自京城的消息。
这个消息,对于丁永一来说,和德舰上大炮同样可怕。它就像德舰大炮随时可能发出的巨大炮弹一样,能让丁家顷刻间灰飞烟灭。虽然怕,但也盼着。丁永一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溺水的人,已经无力挣扎,只能盼着奇迹发生。这段时间盼与怕就像黑白无常一样,大裳茶丁永一整个人被一种无法言说的恐慌情绪紧紧地摄住了。
属于丁家的时间不多了。
俗话说,秋收冬藏。立冬一过,年就近了。年,一是过人,二是过银子。若无银子,别说年了,就是冬藏都是个大问题。秋茶倒是收上来了,可是丁家欠下了一大笔茶资。茶农等的不是银子,而是在等过冬的棉衣和粮食,在等糊命的希望。无论百姓能否活下去,每年朝廷依例的贡茶都是要交的。现在,大清割地赔款,白花花的银子都给了洋人,连军费都捉襟见肘,贡茶之银自然连年拖欠。今年宫银能给多少,往年的拖欠能还多少,都是个未知数。宫银的数量决定着丁家的兴衰存亡。
这个家还能不能撑得下去,宫银消息一到,生死立判。
(德舰“威廉王子”号)
天后宫祈福的钟声让丁永一感到心惊肉跳。德舰上大炮似乎是个凶兆,丁永一觉得指向青岛村的炮口,分明正对着丁家。
待续……
下节导读:处心积虑的陷阱
推荐阅读:
连载001|《大裳茶》故事简介
连载002《大裳茶》序:了解青岛历史,从大裳茶开始
连载003|《大裳茶》楔子
四维度打造“扫盲式”普法“硬品牌”
文山州西畴县兴街镇以开展“扫盲式”基层普法专项行动为契机,利用传统方式与现代通信技术手段,采取每周学法、“云端”普法、线下送法等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打造线上线下普法品牌效应。
每周学法,提升普法“高度”
兴街镇党委立足工作实际,建立了“每周学一法”“每季一考试”制度,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原则,领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用“请进来”的方式,将各村(社区)主要负责同志请到列会,扩大学习范围;同时,实行“每季度一考试”“半年一评价”,纳入“模范办公室”“模范村(社区)”“党员模范之星”累计积分作为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杜绝“学用两张皮”的现象,形成学业务、提技能、比干劲的良好氛围,实现镇村干部“随时随地学法”,真正将法治思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云端普法”,构筑普法“广度”
树立“法律盲区少一点 幸福生活多一‘典’”的理念,兴街镇运用挂职干部周银坤同志公职律师的优势,发挥其网信干部的长处兼职“普法主播”,在东升村开设“东升释法”栏目,用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寓教于乐的宣教方式线上互动,与网民连线解答防骗防诈、婚姻家事、矛盾纠纷、农民工工资等“疑难杂症”、制作短视频以案释法为网民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得到了省委、州委主要领导的肯定;“东升释法”栏目开设以来,开展直播20余场次,接受网民咨询10万人次,制作法律短视频30余个,极大扩展了普法教育覆盖面,壮大了普法网络阵地,构筑普法“广度”。
“两线”送法,延伸普法“深度”
发挥挂村驻村工作队根植农村的优势,组建15支宣讲队,进学校、进村(社区)、进企业线下开展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反宣传,发放反资料,为群众家门口烹制“普法大餐”,建设反诈“防火墙”。聚焦社会热点难点,发布民法典相关知识,利用抖音、微信、QQ等平台充分发挥基层网格作用,多样化宣传方式开展网络正面宣传,通过以案释法、动漫普法等方式,让网格群众在听故事、看漫画等民法典宣传中增长法律知识,带动广大村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法治保障。
联动释法,增加普法“热度”
兴街镇党委积极争取州委政法委指导支持,与东升公社旗下远方朋友公司达成合作,在硬件上、资金上、技术上、方式上联动联用,结合防溺水、婚姻家庭纠纷、命案防控等热点问题,通过主题党日、挂村驻村工作等渠道,利用春节等时间节点深入村(社区)开展线上线下普法活动,在兴街拉孩、东升村委会、畴阳、新兴社区等开展现场普法、视频普法。与州委政法委联合制作“杨大炮的酒局”“秦夫的怒火”等宣传视频,线下组织乡土演员本色出演,线上在全州范围得到推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多维度演绎释法,得到省、州党委主要领导点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普法强基宣传标语口号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国安家安身安心安
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来源:西畴县委政法委、文山州委政法委
《西游记》开拍40周年:她走了,留给世人无尽怀念
近日,央视举办庆祝86版《西游记》开拍40周年活动。
剧组的30多位演职人员齐聚舞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勾起了全国观众的回忆。
之后有一个让人感动的环节,师徒四人合唱《敢问路在何方》,当熟悉的前奏响起,观众们纷纷泪目。
大家感怀的不止是流逝的岁月,还有那些为戏尽心尽力却已离开的人们。
这些人中,就包括《西游记》的最大功臣——导演杨洁。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名字是陌生的存在。
但事实上,若没有她的坚守,就不会有这部承包了几代人的童年的神剧问世,也不会有众多演员的一夜翻红。
她成就了很多人,唯独亏欠了自己。
因为,为了拍摄《西游记》,特立独行、心性耿直的她吃尽苦头,受尽委屈。
一次次据理力争后,她为人间留下了一分厚礼。
作为“中国第一女导演”,她的一生,勇敢而无畏,坦荡而真实,不仅造就了影视传奇,连她自己也活成了传奇。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1981年11月,文艺部的组长会上,领导冷不丁地问时任央视戏剧节目导演的杨洁,“要是让你把《西游记》拍成电视剧,你敢不敢?”
杨洁立马应承下来:“有钱就敢,为什么不敢!”
有人质疑,一个戏曲组的导演去拍电视剧,能搞出什么名堂?
她偏偏不信邪,立马开始紧锣密鼓地安排起来:看剧本、取景、选角……
拍摄时,为了找最美的自然背景,年近六旬的她和剧组人员跋山涉水,几乎跑遍全国各地。
山川林地上遍布着她的足迹,庙宇洞窟里留下了她的身影。
也正是因为一心坚持实地取景,她风餐露宿,没少受罪。
屋漏偏逢连夜雨。拍到一半时,又有巨大的难题毫无征兆地袭来,打了她一个措手不及。
有人偷偷向台里汇报,说他们名义上在拍戏,实际上是游山玩水。台里不明所以,直接叫停了拍摄,还中断了资金支持。
为拍戏翻山越岭,却落得这般境遇,任谁心里都不好受。更要命的是,演员们吃饭都成了问题,杨洁只能自掏腰包。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剧组演员助力拉赞助,拍戏才得以继续。
即便是条件如此艰苦,在审美上有着超前意识的她挑演员时一点也不马虎。
不管是挑主角还是选配角,不仅要求符合人物身份,还要活灵活现。
此外,她对演员演戏也是高标准严要求。给演员画走位路线后,哪怕只是走错了一点,杨洁也要求重新拍。返工的次数多了,她便直接开骂。
一点一滴地抠细节,一丝一毫地磨演技,六年后,她终于“踏平坎坷成大道”,开创了电视剧超级火爆的盛世,甚至霸屏近四十年。
虽然一些题材被多次翻拍,但86版《西游记》依然是无数人心目中无法逾越的经典。
其实,只有信念坚定的人,才会勇于突破桎梏,才能不断走向成功。
杨洁对艺术的热爱足够深,容不得半分瑕疵,一直坚持精益求精的态度,终于铸就了永恒的佳作。
虽说西天取经的路上有九九八十一难,拍戏的六年里又何尝不是如此?
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中的歌词一语中的,“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这也是杨洁拍戏过程的真实写照,哪怕险象环生,她也不改初心。
温赛特说,“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
一个人的信念有多强,人生就有多么不同凡响。
信念就是力量,在这股力量的支撑下,奋勇前行的人才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
在剧组里,杨洁是出了名的“杨大炮”,敢跟领导专家叫板,敢跟至亲友人唱反调。
不少人疑惑,她缘何至此?
这还要从她的成长经历说起。
她出生于英雄世家,从事革命工作的父亲对她要求非常严格。
从识字时起,她就被要求阅读革命书籍,不允许看小说。
但她总是趁着父亲在埋头工作时偷偷地翻看藏在抽屉里的小说,时间一长,她不仅从革命书籍中吸取了凛然正气,也从小说中吸收了文艺气息。
而一个人内心的样貌,也会反映在现实生活中。
拍摄《西游记》时,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刚正的杨洁跟领导吵过、闹过,引得很多人对她不满。
作曲者许镜清电子合声了片头曲《云宫迅音》,媒体领导和一些专家强烈反对,理由是太前卫、太洋气。
杨洁给电视台领导写信,直言不讳地告诉他们,“拍戏我说了算,等拍完你再否定不迟!”
这一番言词义气凛然,把对方怼得哑口无言。
对于这种强权干涉,她从来不妥协、不将就,虽然得罪了不少领导,却也保住了那些犹如神来之笔的配乐。
按照杨洁第二任丈夫王崇秋的话来说,她骨子里就是“孙悟空”,正直感十足,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气势。
也正是因为此,敢作敢为的杨洁,得到了让人羡慕的爱情。
她与王崇秋相处默契,可她比他大14岁。在那个年代,他们的关系很难被人接受。
她丝毫不理会任何风言风语,完全跳脱于世俗的框架之外,和王崇秋走到了一起。
事实证明,她是对的。
因为,自始至终,偏见是别人的,幸福是自己的。
在拍摄《西游记》中,唯一的摄影师就是王崇秋,他任劳任怨,极其用心。
工作中,他们是同甘共苦的同事;生活中,他们是相互扶持的亲人。
一些好事之人当初还扬言看他们的笑话,不曾想他们相依相伴了四十多年,恩爱如初。
退休后,两个人在京郊生活。杨洁早些年拍戏时太过劳累,落下了一身病,需要人服侍,王崇秋寸步不离。
可人世间,离别总是那么猝不及防。
杨洁临终前,已至古稀之年的王崇秋悲伤至极,嚎啕大哭。
于杨洁而言,与他牵手近半个世纪,有过无尽的深情和浪漫,此生已是圆满。
她亲自填词的歌曲《女儿情》中有句歌词,“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这也是她面对爱情的态度。
杨洁不追名利,不畏强权,拍出了理想的作品;不惧非议,不屈舆论,主宰了自己的婚姻。
季羡林说,“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活得真实。”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遵从内心的真实想法,挣脱束缚,打破偏见,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如果你也爱己所爱,行己所行,便能活得恣意潇洒。
“掌声是演员的,我是孤独的”
《西游记》播出后,举国轰动,火爆程度远超想象,还创造了收视神话。
按照常理来说,她应该高兴才对。但她后来却吐露,《西游记》是她心中无法抹灭的痛,她宁愿这部戏没有成功。
原来,新加坡邀请剧组成员去演出,杨洁申请组建了“出国演出组”,并认真排练。
谁知道没过多久,三位主演同时请假走穴,杨洁得知后,严厉地批评了他们。
几位主演已是如日中天的大腕儿,正受到国人的狂热吹捧,怎会甘心受人指点?
满腹怨气的他们私下向台长告状,并撂下“狠话”,杨洁要去新加坡,他们仨谁也不去了。
曾与耿直的杨洁结过怨的台长对此深信不疑,二话不说就解散了剧组,撤掉了她。
自此,曾经常到杨洁家改善伙食的人再也不去了,曾与她相交甚密的人越来越与之疏离。她完全被孤立了。
从门庭若市到无人问津,她也看透了人情冷暖。
而她作为现实中的“取经人”,不图名、不图利,只是为了实现心中的艺术理想。
这般淡泊之人,自然是不能接受演员们为名利而折腰的做派。
在一次采访中,她仍然对此事耿耿于怀,“节目在外面热播,演员在外面鲜花掌声,我一个人是孤独的。”
若干年后,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及这些往事时,她的字字句句里依然是掩不住的心寒。
也因此,她十年不愿再看这部耗费了自己6年心血的电视剧。只要一看到,就会立马换台。
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事,不愿再提起。消逝的岁月也带不走,那些无法释怀的叹息。
再后来,她拍摄了《朱元璋》、《司马迁》等历史剧,但都没有《西游记》的知名度高。
为什么《西游记》能火这么多年呢?
杨洁给出了答案:
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没有为奖状,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奖状。
我们6年拍了25集……是用性命在拼搏,用心血在创造。
事实也是如此。她对重重困难淡然视之,对毁誉名利置之度外,璀璨银发和非凡气魄一齐闪光。
有人说,“一个人对待名利的态度,决定着他的人生高度。”
杨洁始终忠于自己,爱憎分明,没有在名利场中迷失,纵然承受了太多本不该承受的孤独,却也不曾后悔过。
一部《西游记》树立起一座影视剧的丰碑,她也用生命谱写了恒久的赞歌。
在一次节目中,主持人问杨洁:“您觉得什么才是人生中最实在的?”
杨洁脱口而出:“真实,一个人要活得真实。”
她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因为对理想的极致追求,她不向困难低头;
因为对艺术的无比执着,她不向不公弯腰;
因为对幸福的真正向往,她不向世俗屈服。
人这一辈子,质本洁来,理应还洁去。她做到了。
人如其名,她洁身一梦,踏云而归,留得绝唱,可慰世人心。
如今,纵是与我们西天万里遥,但艺术不朽,她的风骨亦不朽。
当年明月曾在书中引用了一句话,“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追梦路上,哪怕是荆棘密布,哪怕是坎坷丛生,也要有敢说敢做的底气、敢爱敢恨的志气、敢怒敢言的勇气。
愿你这一生,都能依心而行,活出真实的自己!
作者 | 卜一,漫游云水间,闲记红尘事。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