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名言|罗从彦:士之立身,要以名节忠义为本
每日名言|罗从彦:士之立身,要以名节忠义为本罗从彦,宋代豫章学派创始人。此句意思为,作为一名士大夫,要以名节和忠义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
关注专题 欣赏更多:合集|专栏:《每日名言》合集 - 今日头条#美友每日名言#
#美友文化#
#每日荐赏#
一座叫特祠的宗祠,独祀南宋闽学大儒
罗从彦特祠,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水南街道罗源村。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建。坐南向北,占地面积472.5平方米,砖木结构。中轴线上依次为前墙、御书阁、大殿。御书阁和大殿均面阔三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御书阁进深四柱,上下两层(下为过雨亭)。大殿进深六柱,单层。罗从彦为宋代著名理学家,与杨时、李侗、朱熹并称“延平四贤”,著述颇丰,是闽学文化的创始人之一。
南平的罗从彦特祠与墓前几年曾几次安排寻访未能成行,这次终于成行!罗从彦特祠与墓于2018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保”。祠和墓分别在水南街道的罗源村和上地村。先寻访祠,导航前往罗源村,村里问路很快就找到。只是大门紧锁,问了旁边民居几位村民竟然都是不知道谁那有钥匙。这种寻访宗祠吃闭门羹无法参观也是常有的事。用无人机航拍完,仍有些不死心。决定折回村中街上再次找人问,挺幸运的路上碰上一位中年大叔,告之街上一位小卖店罗姓老板是管钥匙的。折回街上找到这位罗从彦后人,经沟通这位大叔答应一起过去开门让我参观。
去年8月时寻访了沙县的豫章贤祠(省保),是已知为独祀罗从彦祠堂中最早的一座(建于元代)。而南平的罗从彦特祠则是建于明代,迟了一百多年。但南平的罗从彦特祠所在的罗源村是罗从彦生活和成长的地方。罗从彦祖居地为离罗源村约6公里的篁路村。据说,罗从彦因出生后“泣声喤喤”,听相卜者所言“行止之处,是安居之地”。行至罗源村时停止哭泣,遂于此建房定居。帮忙开门的这位罗姓后人说罗从彦特祠位置就是当时罗从彦定居的原始位置。
罗从彦特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由其润、旭二房嗣裔轮值祭祀。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修,范来贤为之撰《重修豫章先生罗源祠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再修。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祠圮名存。康熙御书“奥学清节”祠额悬挂于城内道南祠,监生罗圻彬重建罗源罗从彦祠,增御书楼一座,将“奥学清节”刻石保存。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并添“尼山正脉”匾。据载:历史上罗从彦特祠门外还有一座立有碑坊的六角亭。祠内悬有“豫章生处”、“罗先生祠”、“东南道脉”等匾额。岁重月复,风荡雨涤,当年景观不再。如今仅存《告罗豫章先生墓文》一通明代碑刻立于祠内,似在向人们叙述一代鸿儒身后的荣哀。
如今看到的罗从彦特祠(除御书楼)基本是建国后的新建筑。1994年南平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罗从彦特祠”匾。1995年重建大殿,并重塑了罗从彦座像,上悬“东南道脉”匾。2011年,罗氏后裔按照旧制在祠堂外重建牌楼。近年罗氏后裔捐资修葺,更新祠堂柱基、重构前楼以及围墙等,古祠堂外观已接近“焕然一新”!
关于罗从彦:
罗从彦(1072-1135年),字仲素,学者称豫章先生。宋熙宁五年(1072年),生于福建南剑州(今南平市)罗源里,后随其叔迁居沙县。少年时,从同邑学习,长大后笃志求道,闻杨时得河南二程(程颢、程颐)之学,便在元符三年(1100年)徒步到将乐,拜杨时为师。见面后三日,即“惊汗浃背”,大为感慨地说:不来将乐,“几虚过一生矣!”而杨时对罗从彦笃志求道也很赞赏,经过观察后认为:“惟从彦可与言道。”故在众多弟子中,独亲罗从彦。一天,讲授《易经》至“乾九四爻”时,杨时告诉罗从彦,从前,伊川(即程颐)对此讲解甚善。罗从彦便变卖田产,径赴河南洛阳,向程颐求教。回来后,在政和元年至七年(1111~1117年),又先后3次,分别到南京(今河南商丘)、浙江萧山和毗陵(今江苏常州)随杨时学习,“尽裹其书以归”。前后师事杨时20余年,“尽得不传之秘”。
为深入研究、传播理学,自重和元年(1118年)起,罗从彦筑室山中,绝意仕进,“终日端坐,以体验天地万物之理”;一面开馆授徒,一面辛勤著述。一时,从游者甚众,新安的朱松、延平的李侗、沙县的邓迪等都是罗从彦的高徒。罗从彦以传道继统自任,认为“五经”(即《诗》、《书》、《礼》、《乐》、《易》)是孔子所删定的,“三王之道,尽于此矣”,故要学者“先明五经,然后学《春秋》”,因为“五经论其理,《春秋》见之行事。《春秋》,圣人之用也。”他的许多言论“醇正”,体现儒家正统思想,而且具有辩证思想。
如在论述“治道”时指出:“朝廷立法不可不严,有司行法不可不恕;不严则不足以禁天下之恶,不恕则不足以通天下之情。”“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废法度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天下所以必治。小人在朝,天下必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生,故天下所以必乱。”罗从彦论述“士行”也很富哲理:“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嗟怨,二者不可偏也。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渐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于懦。”当时,与罗从彦交好的沙县人陈渊(杨时女婿),对罗从彦的学问和为人十分钦佩,曾对人说:“自吾交仲素,日闻所不闻。其奥学清节,真南州冠冕也!”
绍兴二年(1132年),罗从彦以特奏名授广东惠州博罗县主簿。时惠州州学新成,便奉命率诸生行释菜礼,“有洙泗龂龂气象”。绍兴五年(1135年),自广东返闽,行至汀州武平病卒。淳祐七年(1247年),朝廷从闽刑宪杨栋之请,赐谥文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从闽学臣熊尚文之请,从祀孔子庙庭,称先儒罗子。
罗从彦是杨时的嫡传弟子,为学严毅清苦,一生以明道为己任。“上承龟山道南之绪,下启晦翁大成之学”,在福建理学发展史上是一位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一生著述颇丰,有《诗解》、《春秋指归》、《语孟师论》、《中庸论》、《台衡录》、《二程语录》、《龟山语录》、《遵尧录》、《议论要语》、《诗文集》等,大部分已散佚,今有后人所辑《罗豫章先生集》行世。
资料来源:福建省志·人物志
---END---
------------------------------------
图文|网然
---用镜头记录古建---
罗从彦:王者富民,霸者富国(下)韦力撰
既然都出现了天人感应这件事,那么封禅活动就变得理所当然。然而靠这种欺骗的手段来维护社会统治,罗从彦认为很不可取:
以理考之,穹然默运于无形之中,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此天之理也。天岂谆谆然,有物以命之乎?远求前古,未之或闻;下验庶民,无所取信。而王旦乃以龙图授羲,龟书锡禹比之,使帝之精诚,一寓于非所寓,可胜惜哉!(《遵尧录三》)
罗从彦认为,皇帝应当把心思用在如何治理百姓问题上,而今用远古的办法来弄这种把戏,反而让百姓失去了对朝廷的信任,这么做极不可取。之后他直接点出了王旦之名。
那么,罗从彦认为怎样做才是对的呢?这又衍生出了作为大臣应当是正直还是忠厚的问题。正直的话,就不应当弄虚作假,但这也会让皇帝不满意;而忠厚的话,如果完全听从皇帝所言,就会发生欺骗百姓的事情。罗从彦怎样调和这之间的矛盾呢?他在《议论要语》中说:
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嗟怨。二者不可偏也。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渐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入于懦。
罗从彦将正直与忠厚结合起来,他认为做大臣者要将这两者集于一身,因为正直能够让朝廷不出错,而忠厚又能让帝王满意和天下百姓无怨言,所以,罗从彦认为只正直不忠厚的大臣,就会慢慢变得刻薄,而只忠厚不正直的大臣,就会慢慢变得唯唯诺诺。
从治理天下的方略而言,罗从彦特别重视法制,他在《遵尧录四》中说:“古帝王理天下,未有不以法制为首务,法制立然后万事有经,而治道可济也。”罗认为古代帝王治理天下,首先依靠的就是法制。他认为有了健全的法制,天下的百姓就有了守法的依据,而统治者的管理也会容易。
那么,法制是宽松好还是严格好呢?罗从彦在《议论要语》中说:“朝廷立法,不可不严;有司行法,不可不恕。不严,则不足以禁天下之恶;不恕,则不足以通天下之情。”他认为立法要严,执法要宽,如果不严就无法禁止天下的恶行;如果不宽,老百姓会认为政府没有人情味儿。
墓碑
他对这个探讨又涉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争论已久的“王道”和“霸道”的问题。按照儒家传统,理学也同样推崇王道,罗从彦也坚持这样的正统观点,他在《议论要语》中说:
王者,富民;霸者,富国。富民,三代之世是也;富国,齐晋是也。至汉文帝行王者之道,欲富民而告诫不严,民反至于奢。武帝行霸者之道,欲富国而费用无节,国乃至于耗。
罗从彦认为,王道富裕的是百姓,而霸道富裕的是国家。儒家所推崇的夏、商、周三代,就是所谓的富民时代,而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那就是霸道时代。但罗从彦也说,无论王道还是霸道,都各有利也各有弊:实行王道,就容易让地方诸侯越来越强,最终发生争夺地盘的战乱;而如果实行霸道,则会劳民伤财,导致国家空虚。
既然如此,那是王道好,还是霸道好呢?罗从彦没有给出答案。但细品他的这段话,他认为王道和霸道互补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故而傅小凡认为罗从彦的这个观点“较之传统儒家一味地主张‘王道’显然更加切合实际”。
由以上可知,罗从彦是位务实的理学家,他以理学观念来探讨社会的现实。当然,他在理学本体论研究方面也有自己的态度,而这些态度大多是从他的老师杨时那里继承而来者,比如杨时曾跟罗从彦说:“某尝有数句,教学者读书之法云: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间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言象意之表。此盖某所为者如此。”(《龟山文集》)
杨时认为,只有人的身体处在静坐状态时,人才会体味到一些真理,这个真理指的就是已发、未发问题。而罗从彦也认为,需要在“静”中体验未发。对于这一点,后世多有批评,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引用了三位学者对罗从彦这个观念的评价。一是杨道夫所言:“罗先生教学者静坐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作何气象,李先生以为此意不惟于进学有方,兼亦是养心之要。而《遗书》有云‘既思则是已发’者,疑其与前所举有碍。”
看来,罗从彦在教弟子时也是让他们通过静坐来体验未发。而他的弟子李侗则进一步认为,这种静坐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同时还是养心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有个问题,那就是只要进行思维活动就是已发。
既然如此,那在静坐时体验未发就已经是思索了,而未发也就变成了已发。因此,黄榦评价到:“罗先生以静坐观之,乃其思虑未萌,虚灵不昧,自有以见其气象,则初无害于未发。苏季明以求字为问,则求非思虑不可,此伊川所以力辩其差也。”黄榦认为,罗从彦所强调的静坐并不是要求思索,所以静坐并不会影响到未发。
而朱熹则认为:“罗先生说,终恐有病。如明道亦说静坐可以为学,上蔡亦言多著静不妨,此说终是小偏。才偏,便做病。道理自有动时,自有静时,学者只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见得世间无处不是道理,虽至微至小处,亦有道理,便以道理处之,不可专要去静处求。所以伊川谓‘只用敬,不用静’,便说平也。”朱子还是认为罗从彦的这种说法有问题,朱子把这个问题的源头追到了程颢那里,因此,朱子认为只有用“敬”字来替换“静”,才是解决这种矛盾的唯一办法。
针对以上三种说法,黄宗羲做出了这样的总结:“罗豫章静坐看未发气象,此是明道以来,下及延平,一条血路也。盖所谓静坐者,不是道理只在静处,以学者入手,从喘汗未定之中,非冥心至静,何处见此端倪?久久成熟,而后动静为一。若一向静中担阁,便为有病。故豫章为入手者指示头路,不得不然,朱子则恐因药生病,其言各有攸当也。”
黄宗羲认为,罗从彦所提倡的从静坐中来体验未发,是从程颢以来一直到李侗所坚持的原则观念。黄认为,如果不让学者静坐,那些人心神不定,就无法真正地体会真理,只有当他们静下心来时,他们才能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未发。这么做也有一个弊端,因为一直静坐下去就会流入禅定,这就又成了问题。
但罗从彦没办法,为了让弟子们真正地体会到真理的细微之处,他只能让弟子先从静坐开始。故而黄宗羲的结论是:无论是罗从彦所言,还是朱子所言,其实各有各的道理,都不能说是错。
罗从彦在理学上的名声越传越大,到了宋绍兴二年,他61岁时,朝廷赐给他进士衔,任命他为惠州博罗县主簿,后来又升为县尉。三年之后,他任满返回故乡,在途中染病身亡。《福建通志·罗从彦传》中称:“先生卒于官,子敦叙早殁,丧不得归,后数年,族人罗友为惠州判官,遣人持护以归。至汀州,遇草寇窃发,寄菆于郡之开元寺。”虽然经过了这番周折,他最终还是归葬故乡。
罗从彦祠位于福建省南平市篁路村。此程的寻访,我是以南平市为基地,在当地包下了一辆出租车。司机是位当地人,他对我寻访单中所列的地点信心满满,然而实际的寻访过程却并没有那么顺利。首先他带着我在一处靠近山顶的地方,找到了罗从彦老师杨时的祠堂,在那里拍照完后,一路盘旋下山,又退回到山底的大道上。为了保险起见,我让司机停车,先在路边打听罗从彦墓的具体方位。然而打听了多人,却无人知道此墓的具体方位,但是得到了一个意外的信息,有位行人告诉我:虽然他不知道罗从彦墓在哪里,但他却知道离此不远有一个村,此村内有罗从彦的祠堂,找祠堂的人问墓在哪里,那一定能打听到确切地点。这真是个好办法,于是谢过路人,按其所言,奔篁路村而去。
文保牌
牌坊
刚到篁路村口,即看到了路边田地里有一座新建的牌坊,上面写着“豫章故里”,可惜将“里”字写成了“裏”,旁边有南平市的文保牌,写明叫“罗从彦特祠”,我不明白“特祠”作何讲,但总算找到了跟罗从彦有关的地点,还是觉得挺高兴。
祠堂外观
尼山正脉
进入祠堂的大门,里面有几位工作人员模样的老乡在打扫卫生,我提出拍照,他们表示同意。祠堂的建筑较为特别:整个的院落全部用立柱支起,看上去像某个水边建筑物的下层,这些水泥柱全都涂上了红漆,在靠后的位置上悬挂的牌匾写着“尼山正脉”,之下悬挂着三张手绘的罗从彦画像。
两层建筑
祠堂的第二进
祠堂的二进院落仍然是同样的建筑格局,正前方挂着红色的横幅“纪念罗从彦诞辰940周年暨罗从彦祠重修落成典礼”。从横幅的掉色程度看,应当悬挂时间不到一年。祠堂的后部有罗从彦的金色塑像,形象是罗从彦坐在一把红椅子上,坐在红椅子上面在北方似乎不是个好兆头,也许南方没有这种说法。塑像前面的供桌是用水泥做的,上面摆着一个香炉。总体感觉这个祠堂还在规划建筑之中,祠堂的顶棚上头还顶着一些塑料布,可能是防备漏水。
牌坊背面的题字
祠堂在村中的位置
祠堂内的一位管事者问我来自哪里,司机立即打断我的话:“我已经把情况向他介绍过了!”我不知道司机跟他说了些什么,总之,这位管理者很是客气。他听了我的问话后跟我说:罗从彦墓离这里有一段距离,无法说清行车路线。同时他主动提出要给我带路。遇到这样的好心人,我大喜过望,于是立即请他上车驶出篁路村向山上开去。
罗从彦墓全景
墓的形制有些特别
罗从彦墓位于南平市延平区水南街道下地村黄漈村外山坡上。从罗从彦祠堂出来,按照指路者的指向前行上山,这段路沿着山体蜿蜒上行,虽然是柏油路,但路面较窄,迎面错车还是比较小心。在路上带路者介绍称他叫罗灶明,是罗从彦的后人,难怪他在祠堂内管事。我马上向他表达了自己的敬意,而后问他是罗从彦的第多少代后人。他说大约是四十多代,他自己已经记不太清楚具体是哪一代,需要去查看祖谱。他说罗从彦并不出生在本村,而是在太平镇,出生后三天就来到了这里。他还介绍说,现在已知全国有罗从彦的后人三万多人,他现在也住在黄漈村。我跟罗灶明说自己查的资料显示,罗从彦墓在黄漈坑,他说本地以前的确叫过黄漈坑,但已经改过几次,现在的名称叫黄漈村,当天他下山到祠堂去是为了打扫卫生,因为第二天要在那里召开罗从彦研究会筹委会的第一次会议。
満山翠竹
在山路上盘旋十几公里后,在山间的一片阳坡上看到了黄漈村,村不大,从外观看应不足百十户人家。进村之后,将车停在了稍微宽敞之地,而后罗灶明带着我徒步向村内走去。到达村内的十字路口后左转,沿着一条很窄的土路穿行进一片竹海之中。走出约百十米,就在这片竹海内看到了罗从彦墓。
罗灶明介绍称,“”中此墓全被砸烂了,上面的砖及石条都被挖掉,被一些村民拿去建炉灶与猪圈。几年之前,罗家后人想恢复罗从彦墓,几经交涉,后来找到了上级,才要回了这些墓上的砖石,于是重新恢复了这个墓。
仅剩碑座
罗从彦墓处在一个山坡上,用石块简单地垒为二层台地,在最前方正中位置立有文保牌,左右两边的基座已无石碑。墓的外观很小,然墓丘的正前方,用青砖垒成房屋的正面状,中间有一罗从彦的墓碑,上面为圆弧状,左右两旁的竖条中嵌着的碑石,已完全看不清字迹。墓旁有一棵大树,我忘记了向罗灶明请问这棵树的名称,但从树龄上看肯定是墓前的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