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和观音菩萨可以一起供奉吗 完全可以没问题
菩萨保平安,财神旺家财,因此很多人会在家中供奉观音像和财神像,那么财神和观音菩萨可以一起供奉吗?了解过财神和观音能放一起吗?那么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观音和财神的摆放。
财神和观音能放一起吗
这个当然是可以的,因为大多数人的家中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哪些风水先生或是庙里的僧侣也都会建议这么做,观音起保平安的作用,财神是旺财的。从传统的思想中,以左为尊,因此将观音放左边,财神放右边,区别尊卑。
观音和财神的摆放位置
观音在西方极乐世界,辅助阿弥陀佛救度众生,当然也可以保护居士及家人的平安,供奉观音是居士的一个愿望。观音最宜“坐西向东”,此外,因为观音清净无暇以及戒晕腥,故此有三不向:一不向厕所;二不向房门;三不向饭桌。倘若能够遵守以上这三种避忌,则大致不成问题了。
财神是古代的贤达之人,善于做生意,赚钱救济穷苦百姓,故而生到天道。居士供奉财神,是有发财的愿望,是另一个愿望。摆放文财神以及武财神的方向有异,必须分清楚,满面祥和的文财神,不论是财帛星君,或是福禄寿三星均应向着自己屋内,而不应向着屋外,否则便会向屋外送财。
总结:基本上的做法都是讲财神和观音菩萨放在一起供奉,但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分开供奉为好,而一起供奉也要有主次尊卑之分,这样才能起到保平安和聚财的作用。
早年,过年要是包了这种饺子会犯大忌
接财神
腊月三十晚上,吃完晚饭后,街上有好多小孩给挨家挨户送财神。各家都高高兴兴的,尽管花的钱比在商店买的要多一些,但是也很高兴。
财神
财神是谁呢?这一点在全国都不一样。全国各类各种财神,各地方供的财神加起来恐怕不下十位,但是作为老北京来讲就两个,一个是普通居民家里面供的,一个是商家供的。
老百姓家里面,不管你是当官的、当兵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供的都是赵朗、赵公明。他是玉皇大帝封的正一玄坛元帅。因为他手下管着四位小神,这四位小神是管天下所有钱财的。所以老北京市民,不管是汉人还是满人旗人,都是供这个财神。
武财神赵公明
关云长也成了财神
而关羽、关云长是商家供的财神。现在咱们到有些私营的商店去,包括饭馆,还供着关羽。实际上我觉得现在他们供关羽和原来的理念已经不一样了。老北京商家供关羽,因为关羽是忠义千秋,就是义字当先,绝不是见利忘义,而是最讲义气。商家往往是见利忘义,追求利益最大化。一百年前北京商铺向顾客展示,他们不是见利忘义的黑心人。他们是诚实守信的,使顾客都成为回头客。可是现在,恐怕供关羽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财。看着都是供关羽,但商家从心里面想的和以前是截然不同了。所以老北京的老字号,百年老店有若干;现在开的这些不管是餐饮也好,商业也好,没过多少天就倒闭了,他就不是忠义千秋,是见利忘义了。
团圆饺子
接财神之后,如果是汉人的话,在十点来钟就开始做团圆饺子。饺子就是交子——子时相交。满人旗人不叫饺子,叫煮饽饽。他们往往都是在接神之后,才动手做饺子。和面的和面,剁馅儿的剁馅儿。到初一不能动刀了,但是三十晚上还是可以的。馅皮擀好了就开始包了。
包饺子的话,老北京是有规矩的,我把三种饺子在网上找了之后发到咱们群里,大家看一看。
第一种饺子,是老北京人传统的包法——这个从右至左,一个褶一个褶捏,捏得很漂亮,吃起来也没有大厚皮的感觉。
平时包饺子不是太讲究,旗人家庭要求得略微严一些,汉人相对不是特别注意,尤其是很着急,家里有急事,就是这第二种。第二种也叫掐饺子,也叫一把捏,这个快,一下一个,但是在三十晚上来包这个团圆饺子,那就要严格按照第一种包法包,第二种是不成的。
第三种“断梁饺子”
第三种是什么呢?四五年前,春节前我看北京电视台介绍春节三十晚上包饺子,说:“中间先捏一下,然后左手往中间捏,右手往中间捏”。我一听,这饺子叫什么饺子呀?这饺子叫断梁饺子。老北京内城,这可是犯大误了。如果说新过门的儿媳妇在三十晚上要包出这饺子,十有八九要被婆家给休了。
断梁饺子,第一就是顶梁柱,你要把顶梁柱给断了。顶梁柱就是一家之主,就是支撑这个家庭的。第二就是“梁”是粮食的“粮”的谐音,你不但要把一家之主给断了,你还要使这家断了粮食,吃不上饭。那不给休了还等什么呀?断梁饺子,是天大的忌讳。
包完饺子怎么摆放,老北京也有个讲究。我把两种摆放方式的照片发到群里。
一百来年前,没有金属的放饺子的屉、盘,一般的都是用这种盖帘,就是用高粱秸或者秫秸做的圆盖帘。圆盖帘上的饺子必须要转着圈地码,而且要一个朝向,不能对头码,一对头那就是“死对头”。
也不能就像这第二种,顺着单批的,各干各的,也不成。其实你怎么摆和吃到肚子里的好坏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老北京人就是讲究多、说头多,而这个讲究、说头还约定俗成,大家全都认可。实际上它就是有一个美好的寓意,也是希望家庭和睦,安定团结。
错误的摆放方式。
正确的摆放方式。
这是包饺子、放饺子,往往包完饺子,还没到吃的时候,基本上就到子时了。
实际上,“子时”是一个时间段,是由晚上11点到夜里1点,但是在12点的时候,这个是“子时相交”,12点的时候就是接神。
夜里12点接神,在中国的传统里得有接近两千年了。腊月三十晚上子时,玉皇大帝派诸神下界,各家要通过放鞭炮,来引路接神。至于说是驱赶“年”,驱赶“夕”和接神没有关系,和三十晚上放炮仗有关系。
年三十儿,灶王爷已经请到家里来了,财神爷也请到家里来了,怎么还有一个接神?据我研究分析,夜里12点接神类似佛教或者道教的开光。你买的灶王爷和财神爷,它是一张纸,是一个躯壳,没有灵性,非得到夜里12点子时玉皇大帝派诸神下界(还有土地爷、龙王爷、城隍庙者的城隍、山神庙的山神等),就使这张纸不再是一个印刷品了,它就是神灵了。就像佛教雕刻的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如果没有开光,它是一件工艺品,但是请高僧大德通过各种必要的程序,比如念经、道教念咒,那么它就有了灵性。信佛的人跪拜才灵。有什么希望,有什么寄托,和他说了,许了愿,到时候实现了再还愿。
接完神之后,各家就开始煮饺子、吃饺子。
煮饺子第一锅,必须要在祖宗的牌位前先供上。先给祖宗吃,然后才是家里由长辈到晚辈。如果平时吃饺子,谁饿了谁先吃,谁有急事谁先吃,三十晚上不成,有一个严格的程序。
因为包的时候,有可能往里包个大铜子,谁吃到谁有福气。这也是三十晚上,各家基本上有那么一个类似游戏似的,一个美好的寄托,美好的愿望。
拜祖先、拜父母
吃完之后,就要向祖宗牌位跪拜,向家里的长者跪拜。
这是汉人三十晚上在家里边给祖宗上供、跪拜的一张照片。
大家仔细地看一看这张照片,可以看到供桌上有五座蜜供。通过老太太的小脚就可以看出,百分之百是汉人,他们也供了一堂的蜜供。这个家庭比较宽裕,小孩正跪着准备给祖宗牌位磕头。
汉人和旗人,对祖宗的跪拜时间上有一个区别。旗人是在正月初一早上,汉人是在夜里两三点钟,基本上吃完团圆饺子之后就要跪拜祖先。
汉人和满人跪拜磕头的方式也不一样。汉人就是给祖宗磕仨头,给爷爷奶奶磕仨头,给爸爸妈妈也磕仨头。
旗人就更讲究,他们由东北入关之后,把东北的风俗习惯也带过来了。他对祖宗是三拜九叩,就是跪那儿磕仨头站起来,再跪那儿再磕仨头再起来,再跪那儿再磕仨头,三拜九叩。对于爷爷奶奶是两拜六叩,对于父亲母亲是一拜三叩。有时候,像春节三十和初一早上,可能是一拜四叩,要磕四个头。这是旗人和汉人过年祭拜的区别。
跪拜之后,长者要给儿孙辈压岁钱,晚辈要给长辈守岁。守岁是什么呢?就是为老人增福增寿。老北京说:“三十晚上熬一宿”。为什么要熬一宿?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三十晚上老北京的礼节,基本给大家介绍完了,就该说初一了。
“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个“扭一扭”,实际上就是要活动。男同志要逛庙会,要走亲访友。逛庙会包括吃一些小吃和平时吃不着的东西。买很多东西,小孩玩儿的、大人娱乐的;看很多东西,杂耍之类的。一百年前,庙会全都有,那是相当的热闹。
旧时大年初一拜年。
除了上庙会,男同志初一是要走亲访友的。
走亲访友也有一个顺口溜,说“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禧,您多礼,一手白面不搀你,到家给您父母道个喜”。
这个是流传了一百多年的一个顺口溜。对这个民谣我也进行了研究,这民谣谁对谁说的,为什么这么说。我认为这个民谣是嫂子对小叔子说的。
首先“一手白面不搀你”,这个应该是儿媳妇做饭,但是她不搀,意味着对方给她行大礼,肯定比她年龄小。大年初一串门来的肯定是男的,就是小叔子。
一个满族男性对长辈行打千礼。我分析这个歌谣唱的,就是小叔子过来给嫂子行礼。嫂子即使手里没有白面,对于小叔子,她也不可能过去动手搀他。但是一说“一手白面不搀您”呢,双方就都很自然了。当然这个小叔子不是亲小叔子,不管是叔伯的也好,邻居也好,反正是比这女性年纪小,说这一段是比较适合的。
祖宗杆子
正月初一,旗人相当讲究。
旗人在正月初一早晨要供这祖宗杆子。祖宗杆子的老照片有时候大家也能看到,我的手头找了一个现在的照片,发到群里大家看看。
祖宗杆子
这个就是祖宗杆子,也叫“索罗杆子”。清军入关后,几乎家家都要立的杆子。关于这根杆子,也有一个满族的民谣,叫“一进院门,抬头看,影壁后面有什么杆?这是满洲摇钱树,喜鹊飞来神仙住”。索罗杆子,或者叫祖宗杆子,对于满族人至关重要,很讲究。
一百多年前,每年春节之前。如果看自个儿的这个家的祖宗杆子旧了、不太好了,家里的主人亲自带着仆人,到山上找木头好的树,而且主人自个儿要上一下手,代表特别重视这事,特别尊重这事。把这个杆子砍下来,弄好了拉回来,给他修光溜了,底下用石头给它固定了,上面要弄一个吊斗,吊斗里也要放东西。
初一早晨,先在祖宗杆子旁边弄一口大锅,连猪肉和黄米、小米和大米,熬稠肉粥。锅底支着三块石头,熬熟了之后,给在家的人吃,再把祖宗杆子放倒,往吊斗里放上猪的肠子、猪下水,切成一块一块的放在吊斗里,然后再把这个杆子立起来。立起来之后,要高声朗诵祭文,朗诵完之后,要给祖宗杆子磕头。磕完头之后,把祭文放在熬肉粥的灶里面烧了。如果说在这期间有人来,不管认识不认识,就让他在这儿随便吃。吃完之后也不用谢也不用给钱,但是要和家里人一起给祖宗杆子磕头。
这个风俗是由努尔哈赤那时候流传下来的。传说他和明朝军队打仗,被困在山上,明朝军队放火烧山,他养的那条狗在小河沟里弄水,在周围都把他身体弄湿了,那就使他没被烧死。明朝军队往山上来,一看有数百只乌鸦在那儿上下翻飞。一般都是人要死了,乌鸦吃肉才上下纷飞,所以明朝军队以为努尔哈赤死了,就撤了。实际上等于是乌鸦救了努尔哈赤一命。努尔哈赤醒了之后,就明白这回事了,所以他就下令,所有的旗人不能伤害狗和乌鸦。
祖宗杆子斗里面,放的切好的下水,是喂乌鸦和喜鹊的。旗人认为乌鸦是好的,救过祖宗的命;喜鹊也是非常好的,与人非常友善的禽类,旗人非常爱护它们。
正月初一早晨,旗人在院里面祭奠完祖宗杆子之后,还要祭奠自己的祖宗。
旗人的正房是北房,里面通着的是几间,最西边那间的西墙上,有一块祖宗板子。这个祖宗板子是至高无上的,一般人或者外人根本就不能上这间西屋去;自己家里人去西间屋,女性不允许在祖宗板子下面的炕上躺。有什么活,有什么事儿你拿完就走。这是很庄严、很严肃、很正经的一件事。
正月初一,祖宗板子上挂着挂签,那个挂签是白挂签。家里长辈要率领着家里的人,都齐刷刷地跪那儿。长辈要向祖宗述说一年里面家里的大事,尤其是家里有当兵的,有没有立功的,有没有为国家出了什么大力的,一样一样地说。说完之后,还有类似家谱一样的,要把这些大事记在家谱上。
祖宗板子下面的供桌上,至少要供一堂蜜供,一堂饽饽,家里面蒸的馒头,硬面饽饽,也要摆上。旗人正月初一供祖宗是非常庄重、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情,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
初二到十五
一个是要去祭财神,三十晚上接了财神了,初二祭财神。其实初二祭财神,现在看起来也有些好笑。
初二早上天没亮,北京内城居民,起早摸黑要去彰义门外头的五显财神庙。彰义门就是现在的广安门,广安门外的五显财神庙,要争取烧头炷香。大家都争着烧香,反正能早上烧香就好像比晚烧上的要好,对家里面一年的财运要好。
光在家祭财神还不算完。有条件的人家大年初二还要去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进香“借宝”。据《铸鼎余闻》记载,五显财神是南齐柴姓的五兄弟。
烧香之后,得花钱买它的元宝。不是金元宝、银元宝,是纸元宝。只不过纸元宝有白的、有黄的,白的就代表银元宝,黄的就代表金元宝。
为什么说有点好笑呢。这个五显财神庙里供的实际上不是赵公明,也不是关云长,是姓柴的哥五个。纸元宝买回来,用红纸包上,供在财神爷底下。过了初五,元宝也舍不得扔,还把这个元宝收藏在箱子里或者炕洞里,预示着这一年家里有财运,日子过得好。
正月初二中午,一般的家庭吃馄饨。馄饨也叫元宝汤。
初二老北京的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媳妇回娘家,往往是媳妇娘家兄弟来接。因为汉人都是小脚,不管是牵着驴来接,还是拉着车来接,姑爷跟着。但是初二回娘家,当天晚上都要再回婆家,不是要在那儿住多长时间。
初三,吃合子——和和美美,吃馅儿合子。吃了合子之后,就把那个院里那些挂签取下来烧了。因为它本身也是滴溜当啷的,风一刮不美观了,容易引起火灾。另外北京还有一个说头,就是初三是耗子娶亲,所以初三各家比较早就把油灯给熄了,甚至把鞋给收起来,怕耗子叼跑了。熄了灯,就是为了别干扰人家耗子娶亲那个美事。有的家还把炕洞或者房子犄角旮旯撒点米给耗子吃。
初四一般不出门,也加上折腾累了,该歇歇了。还有一说,灶王爷查户口。说是不出门,可是侄子看姑姑,这个在初四是比较普遍的。老北京有句俗话说,“姑舅亲,辈辈亲,砸断骨头连着筋;这两姨亲,不算亲,死了姨娘断了亲“。其实这个说法也不是特别准确,关键还是看亲戚关系走动得密切不密切。
初五也叫破五。为什么叫“破五”?就是要破除由三十到初一初二的清规戒律,这些规矩就破除了。解除了若干个禁忌,姑娘也可以随便出门了。破五吃花边饺子,我这也有张照片,大家看看。
花边饺子
这个饺子捏的,上边有褶,前后都有褶,所以叫花边饺子。捏这种饺子的褶儿,捏得多,捏得费劲,所以在初五就有一个叫“捏小人嘴”的习俗,就是把那些爱传闲话的人的嘴给捏住,也是为了家庭的安定团结。
初五还有个“赶五穷”,这个就不细说了。
初六往往商家都开业了,家里的垃圾也可以倒了。家里垃圾倒了还有一讲,叫“扔穷鬼”。小孩儿一般在初六这天吃驴打滚。
初七是“人日”,一般吃面条,是为了家里的小孩,要人丁兴旺,或者吃春饼,这个春饼的“春”字,就是一个“人”一个“日”加上三横,所以这个就是春饼。
初八是“谷日“,吃谷类。
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要喝酒祝寿。
初十的是“地日”,不要随便地搬动砖头瓦块。
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上元节),一个是吃元宵,一个是灯节——元宵节看灯,另外还猜谜语。老北京叫“破闷儿”,就是猜谜语。
观灯
1958年北京市民正月十五观灯
一百年前老北京,正月十五还有两个习俗,一个人就叫“走桥”,或者叫“走百病”,据我的考证是满洲旗人传统的民族风俗。女性包括女孩子,如果身体不好,在正月十五晚上出来走一走,把这病了给它走掉。老北京去哪儿走呢?就是前门外正阳桥。
1865年拍的正阳桥,桥面上还有两道栏杆,就把整个桥面一分为三。
1919年的正阳桥,桥上的栏杆撤了,改成隔离墩,就不是三座桥了。
正阳桥其实就是前门外南面护城河上的桥,这护城河我小时候还有,后来改成暗河就没有了。一百多年前,护城河上的桥虽然是一座非常宽的大桥,但是用栏杆分成了三座桥。我发的第一张照片是1865年拍的照片,大家仔细看可以看见,桥面上还有两道栏杆,就把整个桥面一分为三;第二张照片是1919年,对正阳桥的大修就把桥上的栏杆撤了,改成隔离墩,就不是三座桥了。
下面一张照片是正阳门的瓮城,是城楼不是箭楼,是站在箭楼的城墙上,由南向北拍到前门的城楼。
1900年八九月,箭楼被义和团给烧了,烧老德记药房引着的,但是前门的城楼还没有被英国雇佣的印度军队给烧了,还能看见城楼。通过这张照片能看到,前门的瓮城里有东西各有一个闸楼,各有一座门。现在咱们看到的前门,城楼有门箭楼也有门,箭楼有门,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它是唯一的。
这个唯一的门是为了皇上冬至经过天桥到天坛祭天,或者春天去先农坛,犁地耕地的时候走的。前门箭楼的这座门,平时是关着的。
老北京有个顺口溜叫,“三桥四门五牌楼”。桥是三座桥,门是四座门——城楼有门,箭楼有门,翁城里边东西各有一个门,就是“三桥四门五牌楼”。五牌楼现在复建了,就是前门外六柱五间冲天式的牌楼。这个“三桥四门五牌楼”是有别于内城的那八座门。
“走桥”就是女同志,尤其身体不好的,在晚上由家人陪同,在正阳桥上来回走,就叫“走百病”。同时还有一个习俗,那叫“摸钉”,就是摸前门箭楼里面那扇门上的门钉。
门上的门钉都是包铜的,这门钉的“钉”和男丁的“丁”谐音,对于女同志结了婚没有小孩的,正月十五的晚上,由家人陪同到城门那儿去摸门钉,尤其是正阳门的门钉。因为正阳门的门是天子走的,所以要摸那个门的门钉,预示着来年家里人丁兴旺,女同志能生小孩。
正月十六,还有个习俗叫“放灯”。正月十五家家都有灯,尤其小孩打着灯笼玩。等到正月十六呢,相互之间点着了一撞就给它焚毁了,就此春节期间的娱乐就结束了,也避免拿着占地也好或者点着什么时候再着火,就给它销毁了。有什么事来年再说了,这就是正月十六,有这么一个“撞灯”。
来源:旧京图说 作者:赵振华(一把驳克枪)
流程编辑:洪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