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滕文公上中提到孟子道性善言必称)

孟子与滕文公的谈话

滕文会询问治国的事情。孟子说:“百姓的事是刻不容缓的。《诗经》上说:白天出外割茅草,晚上搓绳长又长,急急忙忙盖屋顶,开春要播各种粮。百姓的基本情况是,有固定资产的才有安分守己的意念,没有固定资产的就没有安分守己的意念。如果没有安分守己的意念,就放荡不羁,胡作非为,什么事都做的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去加以处罚,这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在位,做出陷害百姓的事来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办事严谨,节省开支,尊重下属。阳虎说过:要财富就不要仁爱,要仁爱就发不了财。”

《孟子》详释60滕文公上1世子疑吾言乎(西瓜视频同步)

滕文公上

[导语]

《滕文公上》篇共五章,主要记录了孟子与滕文公的谈话,与农家、墨家学派的论争,涉及在仁政王道理论基础上治国的策略,主要是经济方面关于赋税、土地和商品交换的见解。最突出的是《民事不可缓也》章,孟子回答滕文公问回答得很系统,还向滕文公推荐曾盛行于西周的井田制。

5.1世子疑吾言乎

5.1[原文]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①。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②。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③。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④。成瞷谓齐景公曰⑤‘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⑦——有为者亦若是⑧’,公明仪⑨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⑩’。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⑪。《书》曰‘若药不暝眩,厥疾不瘳⑫’。”

5.1[通释]

滕文公做太子准备去楚国,路过宋国来会见孟子。孟子宣导人性天生善良的道理,说起话来一定称道尧舜。

太子从楚国返回又来见孟子。孟子说:“太子怀疑我的话吗?那性善的道理只是一条原则罢了啊!成覸对齐景公说‘您是男子汉,我也是男子汉,我为什么怕您呢’,颜渊说‘舜是什么?舜是人。我是什么?我也是人——有作为的人也就如此’,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难道欺骗我吗’。现在滕国的土地截长补短差不多方圆五十里,仍然可以治理成好国家。《尚书》说‘如果药力不能让病人头晕眼花,那病是不会痊愈的’。”

5.1[注释]

①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滕文公做太子准备去楚国,路过宋国来会见孟子。滕文公,姬姓,名宏,滕国国君,滕定公之子,世又称元公。世子,天子、诸王、公侯具有继承权的儿子,也称太子。去,到。过,路过,经过。而,相当于“来”。

②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宣导人性天生善良的道理,说起话来一定称道尧舜。道,音dǎo,同“导”,宣导,引导,开导,“以……开导”。言,说话。称,称道,称赞。

③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太子从楚国返回又来见孟子。自,从。复,又,再。反,同“返”。

④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太子怀疑我的话吗?那性善的道理只是一条原则罢了啊。道,道理,指的是性善的道理。一,数词带量,作动词,是一条原则。而已矣,助词连用,增强表达语气。

⑤成瞷谓齐景公曰:成覸对齐景公说。成覸,齐国的勇者。覸,音Jiàn。谓,告诉,对……说。齐景公(?-前490年),姜姓,名杵臼,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可参见《梁惠王上4人不得则非其上矣》注释⑦。

⑥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您是男子汉,我也是男子汉,我为什么怕您呢。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分别为判断句。彼,远指代词,他,您。丈夫,男子汉。

⑦舜何?人也;予何?人也:舜是什么?舜是人。我是什么?我也是人。人也,判断句。

⑧——有为者亦若是:——有作为的人也就如此。破折号相当于“由此看来”。亦,也就。若是,如此。若,像。是,这样。

⑨公明仪:复姓公明,名仪,鲁国贤人,曾子弟子。

⑩“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文王我师也,判断句。“文王我师也”是周公说的话。

⑪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现在滕国的土地截长补短将近方圆五十里,仍然可以治理成好国家。绝,截取。补,补齐。将,音qiāng,将近,接近。犹,还。

⑫若药不暝眩,厥疾不瘳:如果药力不能让病人头晕眼花,那病是不会消失的。若,如果。瞑眩,音míngxuàn,头晕眼花,这里指用药的反应。厥,不确指代词,他的,那个。瘳,音chōu,疾病消失,病愈。

5.1[解读与点评]

“夫道一而已矣”中的“一”即大家都可以遵循的一条原则,即向善的原则。

“‘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是说“文王我师也”这话是周公说的。公明仪认为,周公把自己的父亲文王看作老师,这并不是欺骗我;周公可以把周文王当作老师,我公明仪也可以把周文王当作老师,按周文王的思想行事。

《尚书》中的“若药不暝眩,厥疾不瘳”给了我们一条信息,孔孟的时代治病用中医药采取“大剂量”方式。

“道性善”和“称尧舜”是孟子思想的重要内容。“道性善”就是宣扬“性善论”。“性善”说法最早出现在《孟子》中,“性善”的确切字样就出现在本章。“称尧舜”就是宣扬唐尧虞舜的“王道”政治,也就是孟子反复宣扬的“仁政”。孟子“道性善”必然“言必称尧舜”。

至于滕文公再次拜访时孟子引述的那些话,不外乎鼓励滕文公要有实施仁政的勇气罢了。因为不论是圣贤还是普通人,本性都是善良的,圣贤能做到的,普通人经过努力也能做得到。何况滕国虽然小,但折算起来也有方圆五十里国土吗,只要是实施仁政,照样可以治理成一个好的国家。

这就是孟子的苦心,无论对大国小国国君,只要是有机会就抓住不放,抓住机会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案。

这里还要谈一谈捕捉信息:本章开篇就是“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交待了本章记录的是滕国的世子姬宏没做国君时的一段经历,而当时对话中肯定不能称“滕文公”,“滕文公”是谥号。既称以“滕文公”又交代背景,这肯定是后来整理时处理的。什么“梁惠王”“梁襄王”“鲁缪公”“齐宣王”等都是谥号,都是经过整理之后形成的称谓,可能是孟子晚年与弟子整理时所为,甚至有的是孟子身后其弟子所为。

《三字经》的启蒙观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季云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打开《三字经》,读着读着,便穿越到了很古的时候。

宋代大儒指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春秋战国,走近了古圣先贤。一位温柔敦厚,儒雅谦恭,威而不猛;一位目光睿智,善养浩然正气;还有一位仙风道骨,神清气俊。他们是儒家大思想家,至圣先师孔子、亚圣孟子和后圣荀子。

他们在谈论“人性”,或天性,或道性,或习性。关于人性的本质问题,古圣们观点有不同,角度有不同,相同的是,他们深邃而独特的思想,跨越时空,熠熠生辉,一直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孔夫子含而不露,他说:“性相近,习相远”;孟夫子娓娓道来,他认为:性本善;荀子有些慷慨激昂,他提出:“性本恶。”

他们本不属同一时代,没有面对面的激辩,也无意巅峰对决,可他们的学说却奇迹般地为后世留下“千年争讼”的一道辩题。

孔夫子谆谆地说道,人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互相之间是接近的;但因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程度的不同,使人互相之间形成了甚大的习性差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强调的是,通过教育,人性可塑。

“我认为‘性本善’。”孟子说话了,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记载了孟夫子对人性的论断。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具有先天的道德萌芽,所以,人性本是善的;通过师教让人保持“善端”,人人皆可为尧舜。

孟子画像

“人之性本恶”,荀子不太同意孟子的说法,且口气坚定。荀子说,人的本性都是好利求欲的,“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这种不待学而性中自有的追求,决定了人性的恶。荀子也认为人性是可变可易的,关键在于“化性起伪”,让人变好,变得保有善德。荀卿要表达的意思很明白,人的后天必须接受严格的教育训导和学习,可以变善。为此,他留下不朽之作《劝学》篇。

到底人性善,还是人性恶?以后的学界,论战纷起,争辩不休。但在三位古圣身后几百年,有宋一朝,有个叫王应麟的大儒(一般认为是《三字经》的原创作者),他参透了这场所谓性善性恶论之争的玄机。他发现,这种本身并无实质意义的争论,其实,最后的焦点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教育”。而这,正是他所需要的。于是,他给家学私塾撰写儿童启蒙读本,将圣人的人性教育思想融会一体,浓缩在开头的几句话里,这便是《三字经》的旨趣。这几句话,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催人向上,几乎成为不可动摇的蒙教宣言。以后的一千多年里,中国社会,人人能诵,妇孺皆知,“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几乎成为一个常识性问题。

毫无疑问,这位出自南宋宁波的大学者是赞成孟子的。作为儒家弟子,他笃信人性本质上的善,尽管他看到很多人性的恶。人性向善,这是一个大儒的终极信仰。

他自然也读懂了荀子,只是荀卿的“性本恶”用词,明面上看起来不那么像儒家的正统,甚至有点偏激。可贵的是荀子的“化性起伪”论和“劝学”说,却暗合了作者的心思,这本小书最乐于采纳。

作者对孔子却是顶礼膜拜的。他直接抄录了《论语·阳货》中的原话:“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夫子的话,多么深邃,多么富于哲理,像播下的种子,在孟子、荀子们这里开花结果。夫子睿智,对人性这样的复杂问题引而不发,不言善恶、不下定义、不作结论,但言人性基本平等,后天的人为因素极端重要,那才是大人们应该明白的道理。

启蒙教育的主旋律就这样拉开了——“苟不教,性乃迁”,纯真善良的本性受到不好的影响,会变不好,所以“人之初”的启蒙教育至为关键;“教之道,贵以专”,即对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情操的养成教育,贵在专心不倦、始终如一。《三字经》的启蒙观,实在太明智了。

《孟子》第六篇 滕文公下·第十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于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译文:匡章说:“陈仲子难道不是真正的正直廉洁之人吗?他居住在於陵,三天不吃饭,饿得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到。井边有个李子,金龟子的幼虫已蛀食大半,他摸索着爬过去取来吃,吞咽了三口,耳朵才听得见,眼睛才看得见。”

  原文: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译文:孟子说:“在齐国的人士中,我一定推仲子为首屈一指的人物。然而,仲子怎么称得上廉洁呢?如果要推广仲子的操守,那只有变成蚯蚓才能做到。蚯蚓,吞食地面上的干土,饮用地底下的泉水。而仲子所居住的房屋,是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建造的呢?还是像盗跖那样的强盗所建造的呢?他所吃的粮食,是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种植的呢?还是像盗跖那样的强盗所种植的?这些都不知道!”

  原文: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纑,以易之也。”  译文:匡章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他亲自编织草鞋,妻子开辟纺织麻线的事,拿这些去交换来的。”

  原文: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于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曰:‘恶用是鶂鶂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于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译文:孟子说:“仲子,出生于齐国的大家世族;他的哥哥陈戴,有封地在盖邑,年收入万钟;仲子认为他哥哥的俸禄是不义之禄而不吃,认为哥哥的房子是不义之室而不住,避开哥哥,离开母亲,住在於陵。有一天回来,正好碰上有人送一只鹅来,他皱着眉头说:‘要这嘎嘎叫的东西干什么?’过了几天,他母亲杀了这只鹅给他吃,他正吃着,他哥哥从外面回来,说:‘这便是那嘎嘎叫的东西的肉。’仲子一听,便跑到外面把肉呕吐出来。母亲的东西不吃,妻子的食物却吃;兄长的房屋不住,於陵的房屋却去住,这样能称得上是廉洁的典范吗?像陈仲子这样的人,恐怕只有把自己变成蚯蚓后才能符合他的廉洁作风吧?”

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光明论坛·温故】

作者:孔新峰(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济宁市儒学尼山学者)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事业发展》,在谈到“中华文化历来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时,总书记引用了“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指出我们把马克思主义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总结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尊重和保障的成功经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第四节。原文为“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意思是为百亩田地没有耕种好而心怀忧虑的是农民,把钱财分给别人叫作恩惠,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叫作忠信,为天下发现人才叫作仁爱。该句描述的是孟子与农家学派代表之间的辩论,农家学派主张“货力皆出于己”“万事不求人”,孟子则反对这一观点。孟子在与其辩论时以尧舜治国之大道,揭示社会分工、市场交换及政府服务等天下通行的法则,历数从尧到舜到禹“多难兴邦”的上古天下治理史与选贤任能史,指出人有“劳心”与“劳力”之分,从理论上驳斥了农家学派“君民并耕”的观点。“劳心”与“劳力”没有贵贱之分,“治人”与“治于人”也只是职责不同;“治人”者担负公共事务,是为公而不是为私,理应受到俸禄之养。农家学派否定社会分工的主张,不但在当时行不通,在任何性质的社会都行不通。

孟子抱有厚重的天下关怀,遂生发出浓郁的“为天下得人”的问题意识。称职的“天下”治理者,绝不能只怀个体身家、一行一业之虑,绝不能仅“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而应效法上天“巍巍”“荡荡”之德,“法天德以治天下”。在孟子看来,行仁政有三重境界:分人以财,施人恩惠,是第一重境界;教人以善,感化他人,是第二重境界;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第三重境界。作为“天下”的治理者,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成为“为天下得人”的“仁”者,为天下寻人才,进而引领万民各遂其生、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安身立命。然而,贤能难以世出,有德者也未必居其位,所以说“为天下得人难”。由此可见,“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以“德位相配”为核心诉求的贤能主治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精华,人的因素在我国政治制度史上也就具备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为天下得人”,实际上是为人民大众谋求贤才治理天下,追求的“至善”目标是将自己彰明的德性推及天下。《尚书》云“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易》则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可见,“厚生必以正德为本”。孟子坚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因此,畅通人才选拔渠道,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党始终重视人才。党的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的理想成为现实。10年来,我们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改进干部选拔任用,突出政治素质考察,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岗相适,一大批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被及时发现出来、使用起来;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才资源总量已达2.2亿人。

中国人历来奉行“为天下得人”的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中国带来的伟大变革足以让我们认识到,“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不断推动事业发展的进程”;足以让我们认识到,“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也足以让我们进一步强化对于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国发展道路的深沉自信。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0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207/1697196120346036.html
上一篇:四月星座(四月星座是什么座)
下一篇:天蝎座今日运势(天蝎座今日运势 女)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