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沙武田:千佛及其造像艺术
千佛的经典依据及其界定
在佛教尊像谱系当中,有佛、菩萨、弟子、罗汉、天王、力士、天龙八部众等,其中单就佛像而言,小乘佛教讲只有一佛即释迦佛,而大乘佛教则主张佛有无数,如恒河沙。正所谓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大乘佛教世界有三佛、五佛、七佛、八佛、十佛、十二佛、三十五佛、五十三佛、十方百佛、百七十佛……以至千佛或更多(千五百佛、五千五百佛、万五千佛以及十方诸佛)。施护所译《佛说诸佛经》中还有一系列的佛名,从一佛(各有其名)到五百佛、八百佛、一千佛、万五千佛、六千佛、七万佛、八万佛、九万佛、六十俱胝佛、八十俱胝佛等。
所谓“千佛”者,是指在同一时期出现的一千尊佛。“千佛”最初是指“贤劫千佛”。就汉译佛经而言,“千佛”一词大概始见于西晋竺法护译《贤劫经》卷6《千佛名号品》,第一位佛是拘留孙,最末一位佛叫楼至,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贤劫千佛”。
“劫”,梵语劫簸(Kalpa)之略,是一个时间单位。过去之住劫,名为庄严劫;未来之住劫,名为星宿劫;现在之住劫,名为贤劫。据《千佛名经》等佛典记载,在过去的庄严劫和现在的贤劫内,相继有一千人成佛;未来的星宿劫内,也将有一千人成佛。过去世庄严劫一千佛,现在世贤劫一千佛,未来星宿劫一千佛,合成“三世三千佛”。
三世三千佛的出世因缘,最早见于南朝刘宋元嘉元年至十九年(424-442)畺良耶舍译《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卷一,提出三劫三千佛说:
我(释迦牟尼)曾往昔无数劫时,于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学道,闻是五十三佛名。闻已合掌,心生欢喜,复教他人令得闻持。他人闻已,辗转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异口同音,称诸佛名,一心敬礼。以是敬礼诸佛因缘功德力故,即得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其千人者花光佛为首,下至毗舍浮佛,于庄严劫得成为佛,过去千佛是也;此中千佛者,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如来,于贤劫中次第成佛;后千佛者,日光如来为首,下至须弥相,于星宿劫中当成为佛。(《大正藏》第20册,第664页)
对于千佛出世因缘,佛典中说法颇多。或以为是一转轮王的千子,或以为是由千手观音所化出,或以为千佛各别出生,经论所说种种不同。
《贤劫经》卷八记:过去久远世时,有无量精进如来。时有国王,名德华。王有千子,闻佛所说,发心修行,遂皆成最正觉,是今贤劫中出兴之千佛也。(《大正藏》第14册,第63页)
《佛说千佛因缘经》记:
尔时此娑婆世界名大庄严,劫名大宝。……正法化世住于一劫,像法化世住于二劫,于像法中有一大王,名曰光德,十善化土安乐如转轮王。……时学堂中有千童子。年各十五聪敏多知,闻诸比丘赞佛法僧……时千童子闻于比丘赞叹佛已五体投地,即于像前发弘誓愿,我等今者各各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过算数劫必得成佛,如今世尊等无有异。第三童子名莲华藏,复发誓愿,我等今者因比丘故闻三宝名,复得见于如来色像,于未来世成佛无疑,未成佛间,恒与比丘共生一处。跋陀波罗,汝今当知,时千童子闻三宝名身心欢喜,随寿长短后皆命终,临命终时以闻三宝善根因缘力故,除却五十一劫生死之业。命终之后得生梵世,诸天生法生梵宫已,即得三念,自忆往世闻三宝名,以是因缘得生天上。时千梵王各乘宫殿,与诸梵俱持七宝华,至故塔前供养佛像。……汝今当知,时彼国王十善化人者,久已成佛,毗婆尸如来是,善称比丘尸弃如来是。时千童子岂异人乎,今拘留秦佛乃至最后楼至如来是。(《大正藏》第14册,第66页)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
我亦曾见过去毗娑尸佛,现此千手千眼大降魔身。世尊!我今亦现此千手千眼大降魔身,于千臂中各现出一转轮王,为同贤劫千代转轮圣王,于千手千眼中各现出一佛,示同贤劫千佛故,菩萨降魔身中,此身为最。(《大正藏》第20册,第101页)
《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记,过去毗婆尸佛,化现降魔身,千眼各出一佛,为贤劫千佛,千臂亦各化出一轮王,为千代轮王。
有关千佛名号的经典有多部,其中包括《佛说佛名经》、《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十方千五百佛名经》、《佛说百佛名经》、《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佛说诸佛经》、《贤劫经》、《佛说八部佛名经》等。还有其他一些佛经也包含着较多的佛名号,如《佛说决定毗尼经》、《佛说不思议功德诸佛所护念经》。但图像表现的千佛一般有《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和《十方千五百佛名经》等,包含三世三千佛,尤其是与现在贤劫千佛的经典相关。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和《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又名《集诸佛大功德山》,均有两个版本:其一为阙译人名今附梁录,另一为开元拾遗附梁录。两种版本大体上相同,但部分佛名排序不同,部分佛名为同名异译。阙译本《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共有千佛从人中尊佛、师子步佛、能仁化佛、大焰佛至金刚王佛,共计1017个,《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从拘那提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至楼至佛共1006个,《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从龙威佛、华严佛、王中王佛至威岩如来计689个佛,322个称为如来,共1011个;开元本《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共有千佛名1001个,从华光佛、人中尊佛、师子步佛、能仁化佛至毗舍浮佛,《现在贤劫千佛名经》1000个,从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至楼至佛,《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收佛名1000个,从日光佛、龙威佛、华岩佛至须弥相佛。从数量上来看,开元本比较精确,而阙译本则近似。
另据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记载,与千佛有关的相关佛名经有:《诸方佛名经》、《十方佛名》、《百佛名》、《贤劫千佛名经》、《诸经佛名》、《有称十方佛名得多福经》、《三千佛名经》、《千佛因缘经》、《过去五十三佛名》、《五十三佛名经》、《三十五佛名经》、《八部佛名经》、《十方佛名经》、《贤劫千佛名经》、《称扬百七十佛名经》、《德内丰严王佛名经》、《南方佛名经》、《灭罪得福佛名经》、《贤劫五百佛名》、《现在十方佛名经》、《过去诸佛名》、《千五百佛名》、《三千佛名经》、《五千七百佛名经》。根据其注释可以知道《三十五佛名经》出自《佛说决定毗尼经》,还有一部《四谛经》,但真正入藏的佛名经只有《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十方千五百佛名经》、《佛说决定毗尼经》、《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和《佛说佛名经》等。
以上所记,是狭义的千佛。这些千佛有具体的名号,其群体有比较确定的数量,有相应的佛经经典作参照,从艺术表达的实践角度来讲,有一定的可行性。
另一方面,是广义的千佛,涵盖所有数量多但缺乏具体名号的佛像群体,比较笼统,包括十方诸佛、化佛、分身佛以及冠之以巨大数量词的佛群体。究其原因,是随着汉译佛名经的不断扩大,千佛造像的日益盛行,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千佛洞、万佛峡……千佛的内涵也不再限于贤劫千佛,而是泛指佛数之多。
广义和狭义的千佛有许许多多的称谓,如从其产生方式来讲有“化佛”、“分身佛”等,从时间角度讲的“现在贤劫千佛”、“过去庄严劫千佛”、“未来星宿劫千佛”、“三世三千佛”、“过现未三世三千佛”,从空间角度讲的“东方千佛”、“东南方千佛”、“十方诸佛”等,从时空两个角度说的“十方现在诸佛”、“十方三世诸佛”等,从数量角度说有“千佛”、“百千佛”、“亿百千佛”、“无量百千诸佛”等等,与诸佛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劝说和引导人们信仰佛教经典时,除了通过譬喻等方式宣讲佛理之外,还通过实例来说明供养礼敬无量百千诸佛会避害消灾,得到“千佛授手”,步入佛境,跻身佛行列的绝大好处。[1]
千佛造像的历史流变
千佛作为佛教经典的重要记载对象,很自然在佛教造像艺术中也会得到广泛的表现。综观我国历代佛教造像艺术,千佛成了各地人们常见的基本造像题材,广泛见于佛教洞窟、造像碑、造像塔等当中。敦煌以外地区的千佛造像,集中见于北朝石窟与造像碑当中。北朝以外各时代,千佛不再是佛教徒和艺术家们热衷的对象。但敦煌则是个例外。
其中敦煌石窟保存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千佛造像,以壁画为主。对此,贺世哲先生、宁强先生、胡同庆先生、陈慧宏先生、赖鹏举先生、梁晓鹏先生均有研究。
千佛作为佛教石窟的重要造像题材,集中出现于以中国北方地区为代表的早期北朝洞窟当中,构成这一时期中国佛教石窟造像的主要特色,有鉴于此,本文以北朝千佛造像为单独的内容作一介绍。
一、敦煌以外北朝千佛造像[2]
1、石窟寺
a.最早有纪年的千佛
我国现存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千佛图像,始见于永靖炳灵寺有西秦建弘元年(420)题记的第169窟东壁,编号为24,自上至下尚残存19排,均为趺坐禅定、着通肩袈裟,色彩较为单一,没有形成光光相接的效果。千佛中间还画两铺一佛二菩萨小说法图,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图一铺,偏右下方千佛之间还有一方墨书榜题:“比丘慧眇、道弘……共造此千佛……”(中插图1、2)除此之外,第15、19号窟壁也有西秦画千佛图像。
b.河西新疆早期千佛
以炳灵寺千佛为代表,在河西地区形成了代表该地区独特的千佛思想及其造像,这是其他地区的佛教造像所不具备的特点。
北朝时期,佛教开窟造像、建寺树塔活动在沿丝绸之路的陇东、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非常活跃。据贺世哲先生考察,从炳灵寺往西,沿着河西走廊,直至新疆吐鲁番地区,有许多洞窟中都有北凉至北朝时期的千佛图像,代表有:新疆鄯善吐峪沟第44窟东、南、北壁上段均绘千佛,千佛中央绘一佛二菩萨说法图,其时代约在公元五世纪北凉统治高昌时期[3]。武威天梯山第1窟北壁底层有北魏时期所画千佛,残存2排19身。第7窟南壁残存北魏画千佛4排43身。第8窟南、北壁均有北魏画千佛,千佛中间各画小说法图一铺[4]。另在张掖马蹄寺千佛洞第2窟北壁底层、第8窟南、北壁等画有北魏千佛图像。张掖金塔寺东、西二窟四壁底层均画千佛,千佛中央画一佛二菩萨小说法图,时代约在公元五世纪上半叶。酒泉文殊山千佛洞西壁与南壁均画有千佛,其时代应在北魏时期。吐鲁番雅尔湖第7窟四壁均绘千佛,其时代约在高昌设郡时期,即公元327-450年间[5]。结合莫高窟北凉三窟的千佛,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千佛像,绘制手段已经非常成熟。
炳灵寺往东的麦积山石窟,由于壁画剥落严重,原绘千佛图像所剩无几,现仅第74(后秦)、26、62(北周)窟残存少量。第128窟(北魏)一小龛内残存影塑千佛数十身,第3窟残存北周石胎泥塑千佛201身。而麦积山千佛廊、万佛堂则雕刻有大面积的北朝千佛(中插图3),除此之外,第133窟内保存18块造像碑,除第10号碑刻佛传故事外,其余17块碑上都刻有千佛图像,其中第1号碑除碑首刻说法图外,其余全部均刻千佛图像,共计1337身。[6]
c.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北方千佛
云冈石窟第5、6、11、14、15、16、17、18、19、22、25、26、27、28、29、30、43、46、48、51、52窟以及第11窟附属的第5、17窟内,都刻有千佛图像,尤其是昙曜五窟内四壁千佛排列有序,构图严谨,一次性完工(中插图4)。昙曜五窟外部崖面上也有大量的千佛造像。所见多为小龛内趺坐禅定千佛,由于是雕像,因此效果远没有前述千佛有代表性。云冈石窟与处在河西的凉州等地北凉石窟有密切的源渊关系,因此二者较为一致。
d.中原石窟千佛
龙门石窟北朝时期的千佛图像较少,古阳洞有大量的北魏千佛小像。莲花洞的千佛刻于主室南、北二壁的上部,据孝昌元年(525)比丘尼道扬等的发愿文记载,这些千佛图像当系贤劫千佛[7]。魏字洞外北侧有一块崖面,崖面中间开一龛,内造一佛二菩萨。龛外南侧开一小龛,内造一身交脚弥勒菩萨。龛外北侧也开一龛,内造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在三龛之间的崖面上,刻满千佛,大约有1500余身。
巩县石窟共有5窟,其中3个窟内造千佛图像。第1窟是中心塔柱窟,南壁窟门左右刻帝后礼佛图,上部刻15排千佛,东、西、北三壁下部各开4个小龛,龛外上部也都各刻15排千佛。第3、4窟也是中心塔柱窟,东、西、北三壁都是中间开一小龛,龛外四周刻满千佛。第3窟每壁都是11排,第4窟每壁都是17排。各窟千佛图像总体布局严密,一次性完成。另在南响堂山第1、2窟中心塔柱两侧壁下部开龛,上部刻10余排整齐的千佛图像。第5窟、第7窟与北响堂山第7窟内也有千佛,但数量不很多。与北响堂山石窟隔山相峙的邯郸鼓山水浴寺石窟,西窟四壁也刻有大量排列整齐的千佛图像。据窟内发愿文记载,此窟建于北齐武平五年(574)。
以上早期石窟寺千佛造像,表现手法与形式较为相似,虽然没有明确的题记等资料反映其思想与义理关系,但结合莫高窟北魏千佛,基本上表现的是三世三千佛。
2、造像碑、造像塔
在石窟千佛造像风气的影响下,北朝还有许多单独的千佛造像塔、碑,贺世哲先生也作了详细考察。其中代表如曹天度造像塔,原存山西朔县崇福寺弥陀殿,现在塔身存台北历史博物馆,塔刹存朔县文物保管所。这是一座楼阁式石塔,方形,高约2米。塔座正面雕博山炉、二供养比丘、二狮子。背面刻发愿文:“……天安元年(466),岁次鹑火,侣登蕤宾,五日辛卯 ,内小曹天度为亡父颖宁,亡息玄明,于兹平城造。”塔身分9层。第1层为单檐顶,四面开龛。正面龛内造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背面龛内造交脚弥勒和二菩萨,龛外造千佛264身。2至8层皆未开龛,全造千佛,计第2层196身,第3层169身,第4、5、6层各造129身,第7、8层各造116身,第9层112身,共计1360身。塔刹作相轮五重,顶有摩尼宝珠[8]。另有神龟元年(518)造,出土于陕西省洛川县鄜城北魏寺院遗址的千佛碑。碑高2.23米,宽87厘米,四面造像。碑阳上半部造13排千佛,每排14身,共计182身。陕西省博物馆院内陈列一块千佛造像碑,正面中间开一浅龛,内造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龛外四周刻350余身千佛。背面中间也开一小龛,内造交脚弥勒菩萨,龛外四周刻590余身千佛。从人物造型看,属于北魏作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现的山西涅水石刻,保存有较多的北朝千佛碑塔。山西省博物馆收藏一块千佛造像碑,正面下部开一小龛,内造一佛二菩萨。主尊佛结跏趺坐,颈刻莲花图案。龛外四周及碑阴皆刻满千佛,约有570余身。从造像风格看,当属北魏作品。山西省博物馆收藏的另一块千佛造像碑,正面开一浅龛,内造一佛二菩萨。龛外周围及碑两侧共刻560余身千佛,也是北魏作品(中插图5)。甘肃境内也有较多的北朝千佛造像碑存世(中插图6)。
作为造像碑上的千佛,均较为草率单一,以趺坐禅定为主要特点。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在中国的广大地区,雕刻千佛的造像碑塔非常流行,不胜枚举。但由于造像空间的有限,只能表现极少数量的千佛像,多没有题榜,而且大多千佛又是结合主尊释迦、二佛并坐等造像一并出现,因此其思想颇为复杂,但也不排除表现贤劫千佛或三世三千佛的可能。总体而言是在表达供养者信仰与实践的双重思想与功用。
北朝以降,千佛仍在历代各地有零星的表现,唯独敦煌是个例外。但远没有北朝那样丰富了。其代表如龙门石窟万佛洞唐代千佛,以及四川地区和陕西地区石窟寺所见唐宋千佛像,但均已走向衰退,被大量的各类造像和经变所取代。
二、敦煌石窟千佛
1、十六国北朝
敦煌北朝洞窟保存有最为丰富的千佛造像,千佛造像构成敦煌北朝石窟的主要题材与内容。代表如有莫高窟隋代以前的洞窟,即第272、259、254、251、257、263、260、435、431、248、249、288、286、247、461、438、428、430、290、442、296、297、299、301诸窟,其四壁及窟顶在内,画满了一个又一个的小佛像,有的洞窟还贴满了影塑小千佛。为了使这些小佛像都作得既符合佛家的教义思想,能起到供奉的作用,又能使他们整齐美观,大都做得规整划一,横成排,竖成行,直看斜看都成列,光光相接,神秘莫测,增加了佛教的感染力。其中北凉石窟第272窟内千佛,是现今所见最早的千佛之一。从第272窟千佛成熟的表现手法可以看到,千佛思想与信仰在北凉时代已经非常的流行。
其中北魏第254窟的千佛每壁各有五排,造型完全一样,仅敷色略有差异。每一佛像均有头光和身光,取端坐之态,双手交置于足上,面圆耳长。由于年代久远,颜料发生变色,描绘轮廓的线条变得又黑又粗,出现小字脸(中插图7)。此外,每一佛之旁原均有佛名榜题,是根据《庄严劫千佛名经》与《星宿劫千佛名经》绘写。
敦煌早期千佛画法非常细致,造像也较大,形象庄严。仍以趺坐禅定为主要特点,色彩变化丰富,形成颇具象征意义的光光相接效果。敦煌早期千佛以表现三世三千佛思想与信仰为主流思想,是僧众们礼拜观想的重要内容,并形成其后各时代千佛的基本思想层面。
2、隋代
隋代是千佛画最为兴盛的时期,莫高窟有一批洞窟壁画基本整窟皆是,第427、292、401、407、282、393、403、406、411、413、414、417、421、422等窟,另有一些洞窟窟顶、四壁全为千佛,南北二壁中间画一说法图,如第420、282、204、279、295、389、396、397、402、404、405、410、423、425、427等窟,也有的不画中间的说法图,全以千佛的形式表现,如第419、292等窟(中插图8)。代表如隋代第427窟,除前室顶东坡的千佛为宋代所绘之外,其余均绘制于隋代,具置有:前室木构窟檐第二层,主室中心龛柱东向面、西向面、北向面龛外两侧上部,西壁中部,南壁,北壁,东壁门上南、北。此窟在壁上大规模绘制千佛,各佛像除敷色上稍有差别之外,造型完全一样。每一佛旁原书有佛名榜题,现仅能辨认其中的一部分。
隋代千佛相比早期千佛,画法颇为粗糙,造像也更加小型化。但是由于洞窟中千佛空间的加大,色彩的更加丰富多彩,因此隋代洞窟千佛所形成的上下左右光光相接的变幻更加多样化,非常具有代表性,是其它各时代所不具备的。隋代千佛的思想与功能完全继承了早期的关系。
3、唐代
到了唐代,千佛画开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洞窟的顶部(中插图9),四壁代之以经变画。千佛画在莫高窟窟顶的画法,早在隋代就已是主流,到了初唐、盛唐时期更是丰富,而中唐及以后基本成了近似于敦煌石窟艺术窟顶画的唯一的内容与题材,只有归义军时期个别大中型洞窟是以经变画的形式表现。在洞窟建筑形制上来讲,主要是画在殿堂窟或中心佛坛窟之窟顶四坡的位置。从千佛画的表现形式上来讲,一般均是千佛中画一佛说法图,或为说法图一铺,或一大塔中一佛或一说法图,或一净水池中一莲花座上一佛说法图一铺等,其中说法图一铺者以归义军时期为主流,其它多出现在初唐、盛唐、中唐洞窟中。
唐代敦煌千佛以窟顶为主要空间,因此当以表现十方诸佛思想为主。结合窟内弥勒经变、药师经变、西方净土变,最终体现洞窟内十方三世的重要思想。
4、归义军时期(晚唐五代宋)
到了晚唐五代宋归义军时期,部分洞窟窟顶以千佛画来表现,榜题清晰,代表洞窟有莫高窟第196、98、100、152、146、76、61等窟(中插图10、23、24)。在这些大窟窟顶千佛画中小榜题保存完好,多可辨认。结合梁晓鹏先生对这些洞窟中的千佛画题记与《千佛名经》的对照研究,可以清楚地表明这些洞窟壁画窟顶中的千佛名均出自相应的佛经,均是有一定的佛经依据。而且梁先生之研究也同时表明在窟顶四坡千佛名书写的顺序衔接关系,即是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的“S”形,各坡相互接序,以莫高窟第98窟最为清楚。
归义军时期以上诸多洞窟中所画千佛,相关藏经洞文书均有记载,如P.3608《大唐陇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记》记148窟内容“贤劫千佛一千躯”、“千佛分身,聚成沙界”,正好记的是窟顶千佛画内容;P.4640、S.779《吴僧统碑》“贤劫千尊,开碧莲而化现”;P.4640《沙州释门索法律窟铭》“千佛分身,莲花捧足”;S.2113v乾宁三年(896)《唐沙州龙兴寺上座沙门俗姓马氏香号德胜宕泉创修功德记》“窟檐顶画千佛,……千佛净土,瑞气盘旋”;莫高窟第84窟供养人画像题记及写于后梁贞明五年(919)的记载该洞窟营建文书P.3979记“顶画降生千子”,即是千佛,正好与上文梁先生指出《密迹金刚力士经》等经记载千佛之源起一致;P.3457在描述曹元深功德窟窟顶绘画时记“释迦四会,了了分明;贤劫顶生威光;自在四天护世,振定遐方;菩萨声闻,证成实相”,等等,均说明的是千佛画内容,或化现于莲花上,或为千子降生,一千躯是基本数字,一般也是画在窟顶,均与我们在洞窟壁画中见到的完全一致。
而从晚唐以来敦煌洞窟壁画千佛变的出现,构成佛教千佛造像的重大变化,全新图像形式的出现,完成千佛造像近千年时间的探索与尝试,也代表着千佛造像重要思想的转变。
三、敦煌石窟贤劫千佛变相
敦煌的千佛造像,发展到归义军、回鹘、西夏时期,洞窟壁画中出现较为特殊的千佛画,整窟画有千佛,而且一般画一千尊左右,千佛像要比早期北朝与隋唐造像都要大,非常规则整齐。在这些画有千尊佛的洞窟主室东壁门上位置,画有一大海水,海水中伸出一大宝座,上有一大莲花,其上一大宝瓶,瓶内放有木签状物品,在大莲花两侧画有仙人左右各五身,另画有一身密迹金刚,也绘有帝王、王妃、王子、比丘尼、比丘等诸像,在大莲花与宝瓶侧有从云端出现的小佛,从此画面展开便画整窟的千佛,这些千佛相互之间以莲茎相连,最终同该大莲花有茎相连。代表洞窟如莫高窟第16、94、152、233、29、256等窟(中插图11、12)。有学者研究认为是分别依据《大宝积经》卷九〈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之二〉和《大悲经》卷三〈礼拜品第八〉二经的内容,相互结合在一起,共同表现“贤劫千佛宿世因位受记和今世(贤劫)果位兴世”,结合洞窟中的千佛,最终是为《贤劫千佛变相》。[9]
此类贤劫千佛变相的出现,当与佛教的末法思潮有密切的关联。
据《大悲经》卷3〈礼拜品第八〉记,佛告阿难:
我为一切天人教师,怜愍一切诸众生者,于当来世法欲灭时,当有比丘比丘尼于我法中得出家已,手牵儿臂而共游行,从酒家至酒家,于我法中作非梵行。彼等虽为以酒因缘,于此贤劫一切皆当得般涅槃。阿难:何故名为贤劫。阿难,此三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时尽为一水,时净居天,以天眼观见此世界唯一大水,见有千枚诸妙莲华,一一莲华各有千叶,金色金光大明普照,香气芬熏甚可爱乐。彼净居天因见此已,心生欢喜踊跃无量而赞叹言:奇哉奇哉!希有希有!如此劫中当有千佛出兴于世,以是因缘,遂名此劫号之为贤。阿难:我灭度后此贤劫中,当有九百九十六佛出兴于世,拘留孙如来为首,我为第四,次后弥勒当补我处,乃至最后卢遮如来,如是次第汝应当知。阿难,于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门污沙门行,自称沙门形似沙门,当有被着袈裟衣者,于此贤劫弥勒为首,乃至最后卢遮如来。彼诸沙门如是佛所,于无余涅槃界次第当得入般涅槃,无有遗余。何以故?阿难,如是一切诸沙门中,乃至一称佛名一生信者,所作功德终不虚设。(《大正藏》第12册,第958页)
表现该千佛变相具体的成佛因缘,见于西晋竺法护译《大宝积经》卷九〈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之二〉,佛告寂意菩萨:
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勇郡王。……王有千子,具足勇猛,与众殊异,端正超绝,二十八相严饰其身,志性仁和,亦俱同心发大道意。……其王诸子,志性安和,无放逸行,常以至心供奉如来听受经典,不乐爱欲戏笑邪业,以无放逸听受经典不以生心,不久即逮兴五神通,以得神通踊在虚空,犹如鴈王飞行自在,无所罣碍,从其一观复至一观,从县至县从国游国,从一天下至一天下普行游观。……是时转轮圣王勇郡,中宫太子眷属万民,绕佛作礼,供养世尊及与圣众,昼夜七日毕竟还归其宫。于是勇郡转轮圣王,独处宴坐在于清净高阁挍露,自心念言,是吾诸子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今当试之。何所太子先当逮致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者。便勅工师作七宝瓶极好团圆,作七宝台显现微妙,又高七刃为四十九尺。使诸千太子各各疏名,作七宝筹,着瓶中举瓶着台上。咸共夙夜七日供养,以天华香捣香杂香华盖幢幡,作众伎乐,供养宝瓶所疏名号。十千天子来佐劝助供养名号。时转轮王过七日后,取是七宝瓶,在中宫夫人婇女诸太子众前,举着紫金案上使人举瓶,令诸太子各各探筹。有太子名曰净意,得第一筹。适得此筹于时三千大千国土六反震动,中宫夫人婇女一切妓乐不鼓自鸣。于寂意所念云何,彼时净意太子岂异人乎?莫造异观。所以者何……则拘留孙如来是也。从次太子名离名闻兵,则拘那含牟尼佛是也。次有太子名寂根,则迦叶如来是也。次有太子名一切苦利,则吾身是也。次有太子名雨室则弥勒如来是也。……有太子名曰甘铠。庄严第九百九十九,千不满一。后成佛时号曰无量德宝称,在是贤劫立兴来世。佛言如是寂意:有太子名意无量,得最后筹。是王太子当在最后成行觉道。……而叹颂曰:当如所愿最后成佛,名曰楼由如来至真等正觉。……其后二子各心念言:汝等正士所志云何?法意太子曰:吾自要誓诸人成得佛时,当作金刚力士,常亲近佛在外威仪,省诸如来一切秘要,常委托依,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信乐受憙不怀疑结。……其时诸子,此贤劫中千佛兴者是也。从拘留孙为始作佛,至楼由竟千佛也。其法意太子,则今金刚力士名密迹是也。其法念太子者,今识其梵天是也。(《大正藏》第11册,第48-80页)
经中所列情节,具在壁画变相有一一表现,非常具体。表明了在归义晚期的宋、西夏、回鹘时期,由于末法思潮的流传而导致贤劫千佛变相的大量绘制,此次末法思潮的影响之大,最终导致了敦煌藏经洞的封闭。[10]
千佛造像的思想性与功能意义
通过前面的介绍,千佛作为佛教造像艺术中的重要题材,各地、历代均有程度不同、形式不一的表现,构成佛教视觉艺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广大佛教徒日常顶礼膜拜的重要对象。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开首说到: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三世三劫诸佛世尊名号,欢喜信乐,持讽读诵而不诽谤,或能书写为他人说,或能画作立佛形像,或能供养香华伎乐,叹佛功德至心作礼者,胜用十方诸佛国土满中珍宝纯摩尼珠,积至梵天,百千劫中布施者。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已曾供养是诸佛已,后生之处历侍诸佛,至于作佛而无穷尽,皆当为三世三劫中佛而所授决。所生之处常遇三宝,得生诸佛剎土。
要想能够获得好的果报,就应该喜、信、持、诵、书、传、画、供养、赞叹和礼敬三世三劫诸佛,诸行为中喜、信、持、诵、供养、礼敬都是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属于自身行为层面;书写和作画,也是个人行为,但其目的包括供他人观看和礼敬,亦属于交流表达层面。因此功德行为既包括书写千佛名经,也包括绘制千佛图。
那么,具体而言,作为一类造像,千佛在石窟寺、造像塔碑或其他画像艺术中所具有的思想与所扮演的功能,又是如何呢?
作为总结,结合刘慧达、贺世哲、梁晓鹏等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作为禅观对象,表现“十方诸佛”思想的北朝、隋代千佛造像
石窟中的千佛造像作为僧人们观想的题材、禅观对象,主要是对早期北朝与隋代洞窟中的千佛而言,广泛见于北方广大石窟寺,其中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此类研究以刘慧达先生、贺世哲先生为代表人物。他们的研究指出,北朝石窟中的千佛可以理解为“十方诸佛”,可供禅观,是北朝洞窟中的禅修题材之一。同样的研究体现在他们对隋代洞窟的研究中,作为“双弘定慧”题材之一,千佛仍是隋代的禅观内容。在思想义理方面,北朝千佛虽然十分复杂,但是作为“十方诸佛”仍是主流。
台湾圆光佛学研究所赖鹏举研究员对“丝路佛教图像与禅法”进行整合研究,指出在北传佛教造像中占重要位置的千佛也是一个主要的方面,赖先生以“三世”义学为基础和着眼点,表明“千佛”与“三世”二者互为表里,千佛造像重在阐释“三世”思想。[11]
强烈表现“三世十方”思想的图像,同样表现在唐代大量洞窟中的各壁或顶上千佛造像当中。
2、构成信众礼敬的重要对象
千佛常常是修行者礼敬的对象,在佛经中往往以“十方诸佛”、“无量百千诸佛”等名称表示。千佛造像同时也有适应北朝念佛思想的需要,日本学者长广敏雄先生即把云冈石窟中的千佛造像形象比喻为无声的念佛。[12]
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令十方诸佛称赞其名,当学般若波罗蜜。……欲以一食供养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及僧。……菩萨摩诃萨欲以天眼见十方如恒河沙等国土中诸佛,欲以天耳闻十方诸佛所说法,欲知诸佛心,当学般若波罗蜜。欲闻十方诸佛所说法,闻已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忘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是时佛之威神故,此间四部众见十方面各千佛,是十方国土严净,此娑婆国土所不及。
《金光明最胜王经·金胜陀罗尼品第八》: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亲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恭敬供养者,应当受持此陀罗尼。何以故?此陀罗尼乃是过现未来诸佛之母,是故当知持此陀罗尼者,具大福德,已于过去无量佛所,殖诸善本,今得受持,于戒清净,不毁不缺无有障碍,决定能入甚深法门。世尊即为说持咒法,先称诸佛及菩萨名,至心礼敬,然后诵咒南无十方一切诸佛。
表明了千佛造像在佛教信仰世界的广泛功德观念,构成信众礼敬的重要对象。千佛的这一思想,是各时代不同形式千佛的共同意义。
3、千佛往往是信众行善事、积功德、发弘愿、勤修精进的见证
竺法护所译《正法华经·药王菩萨品》讲得非常具体:
若有女人,闻此经法寻即受持,便于此世毕女形寿,后得男子。若有女人,于五浊世最后末俗,闻是经法能奉行者,于是寿终生安养国,见无量寿佛,与诸菩萨眷属围绕。生宝莲华坐师子座,无淫怒痴除去众结,亦无贪嫉未曾怀恨。适生其国得五神通,逮不退转不起法忍。已逮法忍,辄得睹见七十二亿兆载江河沙诸如来众,适见诸佛,眼根清净。眼根已净,所见一切十方诸佛,遥赞叹之,善哉善哉,族姓子,汝乃值是能仁佛世。闻佛所说正法华经,受持讽诵为他人说,此功德福,火不能烧,水不能漂,盗贼怨家县官不侵,千佛嗟叹不能究竟。所获功德不可限量,巍巍如是,缘斯功德,降伏众魔,弃诸怨敌,渡生死难诸患。又族姓子,以是经法伏众恶逆,为诸千佛所见建立。
正因为如此,千佛成了历代人们顶礼膜拜、绘画雕刻的主要题材之一。那种在洞窟中满壁整窟的千佛造像无疑构成信众信仰的最有力的见证者。
4、千佛往往扶持、提携或教导修行者,是获得神奇力量的源泉,使其正勤精进可以得到回报,观想念诵千佛就可得到神奇的效果,能够最终到达佛法的最高境界
藏经洞出土的写于北周建德元年(572)的《十方千五百佛名经》云:
闻此佛名,信乐不疑,喜心敬事者,所生之处,逮得种种三昧,睹十方各十恒河沙诸佛。亦使现世离诸狂横,怨毒除灭,行道日进,心中善愿,应念皆得。遇善知识,获深法忍。所生之处,常为人尊。至成佛道,终不受苦,能灭三十万亿阿僧祇生死之罪。[13]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
若有众生观像坐者,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未来值遇贤劫千佛,过贤劫已星宿劫中,值遇诸佛数满十万,一一佛所受持佛语,身心安隐终不谬乱,一一世尊现前授记,过算数劫得成为佛。
结合前述《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中所说,表明此一点,大概是千佛流行的主要社会历史原因。
5、构成法华思想与信仰的重要见证
《妙法莲华经》:
尔时佛放白毫一光,即见东方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诸佛……彼国诸佛以大妙音而说诸法,及见无量千万亿菩萨,遍满诸国为众说法,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处,亦复如是。尔时十方诸佛各告众菩萨言:善男子,我今应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并供养多宝如来宝塔。……是时诸佛各将一大菩萨以为侍者,至娑婆世界。……尔时诸佛各于此座结加趺坐,如是展转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而于释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犹故未尽。时释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诸佛故,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尔时东方释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中诸佛,各各说法来集于此,如是次第十方诸佛,皆悉来集坐于八方。尔时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诸佛如来遍满其中。
此类题材多与《法华经》相关性内容,特别是二佛并坐题材紧密相结合。主要是为了表证《法华经》的真实不虚,也是为了体现释迦之佛性。在洞窟中表现为千佛围绕二佛并坐的基本格局,代表如莫高窟北魏第259窟(中插图25)、北周第461窟。
6、表现释迦法身思想的头光、背光、身光中化佛
在克孜尔石窟及河西和敦煌,以及中国北方广大石窟与塔碑造像中,经常可见主尊佛头光、背光或身光中出现小千佛的现象,其主旨反映的是释迦法身思想,以化佛的形式构成僧众禅观时的重要图像。
7、构成表现佛教末法思潮的重要造像题材
此类即是我们前文所述仅在敦煌见到的贤劫千佛变相,强烈表现归义军晚期传入敦煌的末法思潮。
【注 释】
[1]梁晓鹏:《敦煌千佛图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
[2]贺世哲:《敦煌北朝图像研究——十六国北朝卷》,甘肃教育出版社,2005年。
[3]贾应逸 : 《吐峪沟第44窟与莫高窟北凉洞窟比较研究》,《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编》,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沈阳。
[4]张学荣等:《武威天梯山石窟》,文物出版社,2000年。
[5]柳洪亮:《雅尔湖千佛洞考察随笔》,《敦煌研究》1988年第4期。
[6]阎文儒主编:《麦积山石窟》,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7]刘景龙、李玉昆主编:《龙门石窟碑刻题记汇编》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258-259页。
[8]史树青:《北魏曹天度造千佛石塔》,《文物》,1980年第1期。
[9]梁尉英:《敦煌石窟贤劫千佛变相》,载《1994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石窟考古卷》,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6-53页。
[10]沙武田:《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再探》,《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
[11]赖鹏举:《关河的“三世学”与河西的“千佛思想”》,《丝路佛教的图像与禅法》,财团法人圆光佛学研究所,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2002年,第118-139页。
[12]长广敏雄:《云冈石窟中之千佛构成》,《中国美术论集》,讲谈社,1984年。
[13]《大正藏》第14卷第315页。
西天排名第一的是谁?竟然不是如来!
(蜗牛看西游第1249期)
文 牵着蜗牛散步
在西游世界中,一般大神都是有师父的,比如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神通广大,只教了他三年,十万天兵就把他捉不住。
猪八戒,刚上天就能享受正部级待遇,连兵器都是太上老君亲自打造,玉帝亲赐的,这也是因为他师父面子大。
沙僧在蟠桃会上怒摔玻璃杯,本是死罪,也是因为他的师父求情,最后才判个流放了事。
这说明,在西游世界里,是非常讲究传承的。
那么,作为佛教的扛把子、灵山的带头大哥,如来同志,有没有师父呢?
当然有,而且带头还不小。
我们看唐僧取经之后,灵山来了个英雄排座次,排位是这样的——
南无燃灯上古佛。南无药师琉璃光王佛。南无释迦牟尼佛。……
看来,如来佛祖居然只能当老三,老大却是燃灯古佛。
燃灯古佛是谁?千万不要用封神榜里面的角色来套他,而要翻佛教的经典。据载,燃灯佛(梵Di^pam!kara):又叫定光如来、普光如来,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首。
燃灯,\"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
燃灯佛在过去世为释迦牟尼佛授记,《金刚经》云:\"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燃灯古佛曾是如来佛的老师,并最终将佛教一把手的位置传给了他。
但是,在西游世界里,他的这位老师却有些不安份。先是与太上老君走得太近,孙悟空偷吃老君仙丹,就是因为他到天宫找老君讲道。
其次,他还干过一件事,整个破坏了如来的取经计划——
唐僧因没有人事给二尊者,结果二尊者送了无字经书给唐僧师徒。唐僧这个傻宝宝根本没察觉,仍坚持往前走。燃灯一看,如来同志有点过份,于是就叫白雄尊者赶上去,揭穿了阴谋。
其实,如来送无字真经,是有原因的,一是东土没给钱(观音到长安寻取经人时,就没说过白送),二是他想借此教育一下唐僧,让他学会放下,三是教育一下唐王,让他再派取经人过来。
结果燃灯多管闲事,早早打乱了他的计划,只得找了个理由搪塞了孙悟空。
但是,如来虽然有些不爽自己的老师,可顶多只能气一下,却是拿老师一点办法也没有的。
在西天排名第一的是燃灯,第三是如来,那为何药师王菩萨也排在如来之前呢?前往“蜗牛看西游”公号,可看到相关文章《如来为何在西天排第三?前两名有何背景?》
千佛像及即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三世出生的三千佛
千佛像
千佛像
佛教雕塑形式之一。即按佛经所載是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三世出生的三千佛雕塑像。
千佛像
佛教寺院中一般利用一切空间在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组成的三世佛壁间及本尊周围组成千佛群,造成金碧辉煌的装饰效果。
千佛像
敦煌莫高窟各时期洞窟除壁面彩绘外,多在窟壁及中心塔柱龛顶雕千佛。
千佛像
云网石窟第6窟,以千佛的豪华而著称。云石窟第18窟本尊立佛的偏袒右肩式大衣上,也布满千佛浮雕,以表现耻卢遮那佛的法身。
千佛像
千佛像
龙门石窟古阳洞、宾阳洞精美的千佛及万佛洞两壁数以万计的千佛龛,雕刻精细,与本尊相呼应,加强了窟内庄严的宗教气氛。
从曾侯乙墓、曾侯乙编钟开始的曾国之谜:这个从未现身于史料的神秘国度,真的只是个小小的诸侯国吗?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28期,原文标题《追寻“曾国之谜”》
观众需要在博物馆的现场找到能够让他们感受到“Wonder”(惊奇)的藏品,在湖北省博物馆,这件作品便是“曾侯乙编钟”。
记者/陈璐
曾侯乙编钟(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尽管常常可以在各种书籍和影像中见到曾侯乙编钟的身影,但当真正面对它的时候,很难不产生一种敬畏之心。这座占据了一整个展厅的古代大型打击乐器,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重近5吨,气势十分逼人。
观众透过玻璃凝视着这组编钟时,大都因为它传递出的那种出色的审美、高超的技艺以及庄严的气势,发出啧啧赞叹。这不禁令我想起研究生读博物馆学时有门课叫“藏品”(Object),老师是一位毕业于牛津大学人类学专业的优雅英国女士,她告诉我们,观众需要在博物馆的现场找到能够让他们感受到“Wonder”(惊奇)的藏品,在湖北省博物馆,这件作品便是“曾侯乙编钟”。
而由编钟开始,湖北省博物馆在展示中又有了一个新的“Wonder”,也是近几年考古的重要发现:曾国文化。“楚文化跟它同生于长江流域,所以曾国文化某种意义上既是以中央文化为主角的文化,然后又体现了跟楚文化为代表的帝王文化的一种交流,这是长江文明的一个进程,这个我觉得应该是这几年考古的重要收获。”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说道。
曾侯乙编钟为何如何重要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曾震惊世界。1978年5月22日,时任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的考古专家谭维四和他所带领的考古队工作人员,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墓室的积水被抽干。这座位于湖北随州擂鼓墩的墓室,在初步勘测后,被确认是一个形制类似于现代三室一厅,东西长20米,南北宽16.5米,横截面积220平方米,相当于6个马王堆的大墓。所有人都很好奇里面有什么。
到了23日,水位逐渐下降,这座后来被称为“曾侯乙墓”的墓室终于在2400年后重见天日,一座巨大的地下乐宫呈现在世人面前。曾侯乙墓共出土乐器125件,包括编钟、编磬、鼓、琴、瑟、笙、箎、排箫,八音齐备,展现了古代王侯贵族“钟鸣鼎食”的生活面貌。
令人称奇的是,位于墓室中室的曾侯乙编钟被发现时,仍旧屹然不倒,仅有两枚甬钟跌落在泥土之中,整体保持着周代礼乐时期最初的面貌,显示出战国初年,尽管周天子已无力控制整个华夏,礼崩乐坏,但曾侯乙编钟仍然符合周礼。作为礼乐之器的曾侯乙编钟,在墓葬中室呈曲尺形两面悬挂,与配套的编磬共同构成了三面悬挂的格局,完整、明确地呈现了周代诸侯有别于周王乐队四面悬挂的“轩悬”制度,并与其他青铜礼器共同交织出一幅近乎现实的礼乐场景。
作为古代的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多用于宫廷演奏,常见于征战、朝见和祭祀等活动。编钟和编磬的和鸣就是我们常说的“金石之声”。最早的编钟一般是3枚一组,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编钟数目逐渐增多,有9枚一组和13枚一组。1957年,河南信阳城阳城遗址的楚国墓葬区,出土了我国第一套完整的编钟,共计13枚。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00多批大小形制不一的编钟在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土。
但是曾侯乙编钟拥有65件青铜钟的规模,前所未有。
人们疑惑,这样一组规模巨大的乐器,该如何演奏呢?从墓地西室漂出的一件小木鸭成为了重要参考。这件彩漆木雕鸳鸯形盒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第一件文物,现在和曾侯乙编钟一同展示在湖北省博物馆中。它形象生动逼真,头部可以转动,背部有一小盖,腹内可以储物。值得注意的是,漆盒两侧腹部绘有怪兽撞钟击磬、击鼓舞蹈的图案,让人们第一次了解到编钟的正确演奏方式,以及古代乐舞的场景。
“曾侯乙编钟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是一本‘音乐学的百科全书’。”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
要理解这句话,就需要细细解读曾侯乙编钟上的错金铭文。曾侯乙应该是非常热爱音乐的,在此前出土的很多编钟上,铭文往往记载的大都是有关编钟主人的历史事迹,但曾侯乙编钟的错金铭文,共有3755个字,大部分关于乐理知识,涉及音域、音程、音列、音阶、绝对音高和宫调等概念,记录了一套早已失传的先秦乐律学。
五音十二律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音律体系,此前被认为是在汉代形成完整构建的。而曾侯乙编钟的发现,证明了至少在公元前433年,古代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非常成熟的音律知识。
因为只有五个音,长期以来,“宫、商、角、徵、羽”的五音音阶系统被认为落后于西方的七音音阶。然而,在曾侯乙编钟上,两个过去从未发现过的变音“羽曾”与“徵辅”,与五音共同构成了相当于现代的七声音阶,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七声音阶已被广泛应用。
编钟铭文还标注了十二律的完整体系,论叙各钟的发音、律调和阶名。虽然从历史文本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宫、商、角、徵、羽”这些古代音标,但先秦时代这些声音奏响后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十二律系统能够帮助我们确定每个音的发音,构建2400多年前来自中央王朝的纯正音律。
曾侯乙编磬(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曾国之谜
曾侯乙编钟的镈钟是楚王送给曾侯乙的,曾国此时把镈钟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表明当时曾国和楚国的关系非同一般。那么,为什么七雄之一的楚国要送给小小的曾国如此厚重的礼物?这个曾侯乙和他的曾国从何而来?为什么曾国能够拥有这么高超的工艺?战乱纷争的春秋战国,楚国相继灭掉了周边数个诸侯小国,却为何独留曾国存续这么久?
曾侯乙墓的发现,牵扯出了一个未曾现身于史料中的神秘国度——“曾国”。于是,从曾侯乙墓开始的“曾国之谜”,成为了湖北省博物馆近几年的考古重点。
时隔四五年,当此次再度来到湖北省博物馆的时候,发现原本独自陈列在展厅中的曾侯乙编钟,现在是一个“曾国之谜”主题常设展览的中心组成部分。
尽管曾侯乙编钟大部分铭文都在讲述先秦乐律,但镈钟的一段话,却记载了曾侯乙的故事,帮助我们认识了这位爱极音乐的墓葬主人是谁。
这段共计34字的铭文写道:“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时用享。”就是说,公元前433年,楚惠王熊章从西阳回来,铸造了镈钟赠给曾侯乙作为宗庙祭器,送到了西阳,让曾侯乙永世享用。此外,甬钟均刻有“曾侯乙乍时”,标示出钟的主人是曾国一位名叫“乙”的国君,即曾侯乙。
在相继发掘出20多位曾侯墓后,曾国考古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序列,令这个延续了700多年,却消失在历史中的国家又重新浮现在大众眼前。
查阅资料,史籍对曾国鲜有记载。但在湖北境内却出土了大量刻有“曾”字铭文的器物。在《左传》《国语》等历史典籍中,都提到汉东一带有个随国,是西周早期周王册封在汉水以东地区的同姓诸侯中最大的一个诸侯国,称“汉东之国随为大”。但在湖北随州、枣阳、京山、襄阳以及河南新野、桐柏一带,考古发现都表明这里曾是一个名叫“曾”的诸侯国的势力范围。
曾侯乙墓的发现,证明了曾国国力强盛,与史籍中的随国国力相当,很有可能就是随国。
湖北省博物馆持续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个说法。在“曾国之谜”展厅中,有两件铭文铜戈“周王孙季怡戈”和“曾大攻(工)尹季怡戈”,铭文显示两件物品属于季怡,他是曾国公族,曾穆侯之子,西宫的后人,并自称“周王孙”,证明曾侯本是周王的宗支,曾为姬姓诸侯国,与周同姓,曾侯乙也可称为“姬乙”。
“所以曾国实际上代表着中央王朝,就不能简单地用诸侯国的产物看待这套曾侯乙编钟,而是站在周文化、中央王朝文化的角度,它是在当时领先于楚文化的一种先进文明。并且当时它跟楚国关系非常融洽。”方勤告诉本刊,很多人对这样一套精美文物是出土于当时被楚国包围的小诸侯国充满疑问,但曾国实际上并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一个诸侯国的概念。
2009年随州文峰塔曾侯與墓出土的编钟,则记录了曾国的由来。在这套编钟179字的长篇铭文中,记录了曾国祖先“左右文武”的历史,表明曾国始祖南宫适,是辅佐周文王、武王的重臣,是西周中央王朝经营南方的嫡系势力。同时,它还记载了一场吴楚之战,在这场战争中,曾侯與保护了楚昭王,所以楚昭王与曾侯與立下盟约,恢复了曾国原来的疆域。所以专家们推断,正因如此,曾侯乙才有了楚惠王亲赠镈钟的礼遇。
《史记》和《楚世家》皆证明其中的典故: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率兵攻打楚国,攻破楚都城郢,于是楚昭王辗转逃到随国。吴王追至并要随侯交出楚王,随侯坚决不肯,并说楚昭王已逃,使吴王离去。为了报答随国的救命之恩,楚昭王的儿子楚惠王将精美的镈钟送给曾侯乙,以表达两国的友好关系。
有趣的是,这段典故,正好串联起湖北省博物馆的三件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
根据史书记载,吴楚征战时,位于吴国南边的越王允常趁机伐吴,从此,吴国与越国结怨,不再向西伐楚。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听闻越王允常死了,便乘机出兵越国。这时越国的主君是允常的儿子勾践,勾践击退了吴国,并射伤了吴王阖闾。阖闾临死之前叮嘱他的儿子夫差要为自己报仇。两年后,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困在会稽山,发生了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
有专家认为,1965年出土于湖北、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便是这个时期因为勾践想要联盟楚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楚昭王,所以将这把剑作为陪嫁品一起送到了楚国。而吴王夫差矛则可能是越王勾践灭吴的战利品,转赠给楚国或者是楚国最后灭越得来的。
楚国逐渐强大,周朝逐渐衰败,这也影响了曾国的历史。在随州文峰塔的曾侯戉阝墓,出土了一件甬钟,上面刻有“左右楚王”,表明在楚国强大的军事攻势下,曾国这时已经不得不附庸于楚国。
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方勤强调,这既是曾国的历史,也表明了作为周王朝代表的曾国文化,自中原来到南方逐步与楚地文化融合,并最终成为楚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而除了与来自中央王朝的曾国逐渐融合,楚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开放交流则在湖北省博物馆书写了一部“长江文明史”。
曾侯乙尊盘
曾侯乙尊盘造型美观,极尽奢华,整个盘体装饰龙56条,蟠螭48条,是先秦时期制作最为复杂、最为精美的青铜礼器。同时,科学鉴定表明,它的铸造工艺高超,集浑铸、分铸、焊接和失蜡法等多种工艺为一体。
镇墓兽
镇墓兽是楚墓中富有特色的一种随葬品,一般分为单头单身和双头双身造型。双头镇墓兽仅见于身份较高的楚国贵族墓,其造型怪异,组合多种动物特征,反映出当时社会巫风浓厚,楚人以镇墓兽、虎座飞鸟、虎座鸟架鼓等来表现人神关系。
彩绘车马出行图圆奁
1987年在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的彩绘车马出行图圆奁,造型十分精美。盖外壁绘车马出行图,写景状物,栩栩如生,场面十分壮观,生活气息浓郁,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古代漆画艺术珍品。
铜建鼓座
建鼓过去仅见于战国和汉代的青铜纹饰和石刻画像。曾侯乙墓出土的建鼓是最早的实物,其底座是迄今所见最精美的一件先秦建鼓座。这件圆形底座,高54厘米,底径80厘米,装饰以八对大龙和数百条小龙,龙身互相缠绕,镂空并镶嵌绿松石。远看这件器物,犹如一团腾腾的火焰,近看又似乎是沉睡的群龙被鼓声惊醒。
方勤
长江文明进程的新认识
——专访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全国八家重点博物馆之一,湖北省博物馆的收藏十分丰富,可否给我们介绍一下现在省博的收藏结构?
方勤:首先要明确湖北省博物馆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是以考古发掘出土为主体的一个博物馆,所以湖北省博物馆的馆藏主体几乎都来自我们的考古发现,虽然也有捐赠,但比例比较少。
按照时代进行分类,第一部分是史前文明,包括石家河陶器、玉器等这些反映文明进程的文物;第二个部分就是青铜时代,包括商周时期,以及以楚国、曾国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和漆木器;然后还有以此前亮相《国家宝藏》的云梦睡虎地秦简为代表的秦汉简牍,简牍是我们湖北省博很有特色的收藏,包括战国简、秦简、汉简;此外还有明代藩王墓出土的金银器和珠宝,比如梁庄王墓中发掘的金锭,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有铭文记载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唯一一件出土文物;再就是瓷器,我们有开始于西周跨越3000年历史的瓷器收藏,其中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也是我们的一件镇馆之宝。
三联生活周刊:湖北省博物馆的收藏比较特殊,大部分都是考古发掘而来。实际上湖北省博物馆跟湖北省考古所是连署办公,您同时也担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现在省博最新的考古发现或者研究方向是什么吗?
方勤:考古我觉得有两块,一个就是长江文明进程,确实有很多新的发现。比如以前我们认为江汉地区四千多年前以石家河为代表才有了高等级的玉器,但经过这几年的考古发掘,找到了至少五千年的玉器,襄阳市保康县穆林头遗址、荆门沙洋县城河遗址,特别是玉钺、玉璇玑等高等级玉器的出现,表明江汉地区与良渚文明几乎同期。
第二个是从青铜时始,我们是如何逐步融入中华这个大体系中。在这个方向,我们近几年重要的收获包括关于曾国的系列考古发现,比如我们已经找到了西周早期三千年的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还有春秋早期的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京山县苏家垄遗址,包括最近我们一直都在发掘的战国中期的随州文峰塔墓地,包括此前发掘的曾侯乙,形成长江地区青铜文明发展的主线之一。楚文化跟它同生于长江流域中,所以曾国文化它某种意义上既是以中原文化为主角的文化,然后又体现了跟楚文化为代表的地方文化的一种交流,这是长江文明的一个进程,这个我觉得应该是这几年的考古的重要收获。
三联生活周刊:那您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考古发现是什么?
方勤:我觉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苏家垄遗址考古发现了曾伯桼的墓地。曾伯桼这个人为什么重要?国家博物馆有件“曾伯桼簠”,上面刻有铭文“金道锡行”,金和锡都是炼铜的原料,这句话意思是运送铜和锡的道路。但以前我们不知道它在哪个地方。后来我们在湖北京山考古发掘,把曾伯桼墓找到的时候特别吃惊,也特别高兴,而且现场发现了大量的冶炼遗迹。这说明至少在春秋早期,就已经有一条从南方将铜和锡输送到北方的一条道路。
那么这解决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曾国”诸侯国的历史,它说明了曾国使命的重大,同时也解决了青铜时代的一个大课题。因为铜矿,长江地带是来自湖北大冶铜绿山、安徽铜陵、江西瑞昌这一铜矿带,北方则是比如说山西中条山这里,但是中原的腹心地带一般是很少产铜的,那么大量青铜器的原料来自哪里?通过确认,它是从南方运往北方,这是特别有意义的。
而且根据出土文物显示,曾伯桼的夫人叫芈克,“芈”是楚国的高等贵族的姓,就说明早期这两个国家之间还有婚姻上的交流。楚国和曾国都在江汉地区,地域相连,文化自然必须互相影响,它们对此也表现很开放与包容。曾国人娶楚国人作为自己的夫人,以前国的夫人有政治联姻意义。那么曾国人能接纳楚国人,这体现曾国和楚国的融合很早就开始了。包括曾伯桼墓里出土的鼎是楚国独有的升鼎,这说明升鼎很早就是两国人民一起创造使用的。
三联生活周刊:不过一般提到青铜器,其实很多人都会首先联想到上海博物馆,所以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有什么特别之处?
方勤:湖北省博物馆是以考古发现为主体的博物馆收藏体系,所以出土的青铜器大多都是本地的文物,体现了楚文化的特点或者说长江地区的特点,是荆楚文化的代表。而上海博物馆是以捐赠为主的一个博物馆,以收藏为主体,它的文物来自全国各地,有一个说法认为上海博物馆叫“半部中国史”,所以它收藏的青铜器来自各个时期各个地域,中国国家博物馆也是这样。而我们的(青铜器收藏)体现地方特色更鲜明。
三联生活周刊:这种本地特色体现在什么地方?
方勤:主要是它的风格,也就是造型艺术上不太一样,因为这个课题很大,我就举例说明一下。比如说同样是鼎,楚国的鼎我们叫它“升鼎”,束腰,也就是鼎腰要往里收一下。九鼎八簋就是典型的楚式鼎,有收腰。这在北方是没有的,北方的鼎形状都比较浑圆。并且楚国的艺术品造型都很浪漫,这在漆器上表现尤为明显,这种浪漫就是楚国的物品很有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很丰富,确实会给人一种南方人较为奔放的感受,这在青铜器上也有所体现。
三联生活周刊: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漆木器也特别多,似乎楚地人特别喜欢用漆器?
方勤:这个也不能说是楚国人喜欢漆器。湖北出土的漆器多,一个重要原因是楚地的漆器保存得好。这跟楚国的地理位置有关,因为楚地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漆器在地下水的保护下就保存得非常好,所以在考古界有一个说法就是“干千年、湿万年”。我们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漆器看着就像新的一样。当然这也和楚国人对漆器的喜爱有关系,这些漆器都特别漂亮,色彩特别绚丽,艺术风格比较夸张、浪漫。比如说楚墓中常见的镇墓兽,造型就很有想象力,很浪漫。
三联生活周刊:楚国人这种浪漫和想象具体表现在什么细节上呢?
方勤:我们楚文化展厅有一个编罄特别能说明这个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编罄,但是它出土时颜色特别绚丽,用红黄蓝绿各种颜色绘制了各种图案,可惜出土年代早,没有留下照片,但是当时考古人用速记的方式,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记载。还有彩绘车马出行图圆奁,上面的漆画描绘了车马出行的场景,车的旌旗,摇曳的树,都特别飘逸。包括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虎座凤架鼓,其中凤凰的头十分高昂,很奔放。这些都是楚文化的特点。
三联生活周刊:凤凰的形象似乎在楚文化中出现得特别多,而且人们还用“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来形容湖北人,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楚文化中凤的形象特点吗?
方勤:确实,虽然楚地文物中龙的形象其实也有很多,但感觉楚人对凤好像有更多喜爱,给予了更多的表现。而且它的形象也做得气势很高昂,头一定是昂首朝天,然后尾巴是张扬上来,非常有特色。
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地域文化。实际上西周王朝也崇鸟,毕竟在那个年代,古人对上天比较敬仰,经常祭天地,当他们看到鸟无拘无束到处飞的时候,便会觉得鸟能通达天地,所以觉得它很神奇,不过这个无法去考据。但西周的青铜器就有一个特点,它的凤鸟纹往往是一个长的大凤尾,特别夸张。
应该来说,龙凤都是中华民族喜欢崇拜的形象,只是楚国给凤更多的热情。像是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妇好,她是商代的,来自中原,她的墓葬也有大量凤的图案,包括西周王朝还有凤鸣歧山的典故,也发生在中原。所以其实中原地区也喜欢凤,中央王朝对凤评价也很高,只是我们楚国人给了凤更多关注,在艺术创造中有更多体现,可能把它在各个地方发展到了极致。
三联生活周刊:我看湖北省博物馆的常设展厅大部分是依据考古遗址来设置的,除了曾侯乙墓、梁庄王墓以外,还专门展示了九连墩和盘龙城这两个考古遗址的发现,前两者我们可能还比较熟悉,选择后两者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呢?
方勤:九连墩是楚国的一个高等级的贵族墓,是一个楚文化很鲜明的代表,把它展示出来实际上就是展示楚文化的一个切片,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战国中期的楚文化,这是我们的一个出发点。此外,很多代表性的楚国文物在这里面也有所体现,比如虎座鸟架鼓、升鼎等。
而盘龙城是3500年前的一座位于长江流域的中心城市,这个时候商朝的中央在河南郑州商城一带,通常我们认为那个时期黄河流域的文明特别发达,后来通过盘龙城我们发现3500年前时长江流域的文明如此发达,这特别让人惊叹,体现了中央对南方的经营,并且还达到了如此的高度,所以这是为什么单独要把它展示出来,它的价值确实非常重要。
三联生活周刊:以荆楚文化为代表的湖北博物馆,之前在《国家宝藏》中选取的三件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和云梦睡虎地秦简。但越王勾践剑和云梦睡虎地秦简却并非来自楚国,这是为什么呢?
方勤:简单而言,越王勾践剑很典型是越国制造,但是楚文化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楚国国土疆域最大的时候版图已经到了大海。而曾侯乙编钟,它是文化交流的产物,这个交流指的是楚国和中原的交流。云梦睡虎地秦简则已经进入了秦帝国时期,就是秦统一以前和秦统一以后,它实际上更多讲的是中国法令。这说明一个问题,我们中华的黄河文明、长江文明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逐渐融入、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过程。
中华古籍再造善本明清编高清PDF格式
ZHSY100001春秋国华(明)严讷辑明万历活字印本
ZHSY100002孝经列传(明)胡时化编集明万历刻本
ZHSY100003读易余言(明)崔铣撰明崔氏家塾刻本
ZHSY100004诗外传(汉)韩婴撰明沈氏野竹斋刻本
ZHSY100005周礼(汉)郑玄注明嘉靖吴郡徐氏刻三礼本
ZHSY100006仪礼(汉)郑玄注明嘉靖吴郡徐氏刻三礼本
ZHSY100007大明一统志(明)李贤、万安等纂修明天顺五年内府刻本
ZHSY100008重续千字文(宋)葛刚正撰并篆注清影宋抄本
ZHSY100009鲍氏集(南朝宋)鲍照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ZHSY100010字监(元)李文仲编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元抄本
ZHSY100011班马字类补遗(宋)李曾伯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ZHSY100012五经文字(唐)张参撰清初席氏酿华草堂影宋抄本
ZHSY100013楚辞(汉)王逸章句(宋)洪兴祖补注清初毛氏汲古阁刻本
ZHSY100014髙常侍集(唐)高适撰清初影宋抄本
ZHSY100015鸡肋编(宋)庄季裕撰清初影抄元抄本
ZHSY100016武经七书清影宋抄本
ZHSY100017小学五书(宋)张时举编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ZHSY100018高昌馆译书清初刻本
ZHSY100019郑学十八种(汉)郑玄撰(清)孔广林辑清抄本
ZHSY100020高昌馆课明抄本
ZHSY100021汗简(宋)郭忠恕撰明弘光元年冯舒抄本
ZHSY100022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清影元抄本
ZHSY100023雕菰楼易学(清)焦循撰稿本
ZHSY100024春秋存俟(明)余光余扬撰明弘光元年文来阁刻本
ZHSY100025西番译语清初刻本
ZHSY100026六艺论(汉)郑玄撰(清)陈鱣辑清乾隆四十九年陈氏裕德堂刻本
ZHSY100027回回馆译语清初刻本
ZHSY100028唐宋诸贤絶妙词选(宋)黄昇辑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ZHSY100029通雅(清)方以智撰清康熙五年姚氏浮山此藏轩刻本
ZHSY100030毛诗稽古编(清)陈啓源撰清抄本
ZHSY100031李羣玉诗集(唐)李羣玉撰清道光四年黄氏士礼居影宋抄本
ZHSY100032碧云集(南唐)李中撰清道光四年黄氏士礼居影宋抄本
ZHSY100033唐秦隐君诗集(唐)秦系撰清影宋抄本
ZHSY100034台阁集(唐)李嘉佑撰清初影元抄本
ZHSY100035剪绡集(宋)李龏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ZHSY100036梅花衲(宋)李龏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ZHSY100037虚斋乐府(宋)赵以夫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ZHSY100038酒边词(宋)向子諲撰清光绪十四年王□刻宋名家词本
ZHSY100039唐中兴闲气集(唐)高仲武辑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ZHSY100040大明会典(明)徐溥等纂修明正德六年司礼监刻本
ZHSY100041黑鞑事略(宋)彭大雅撰(宋)徐霆疏证明嘉靖二十一年抄本
ZHSY100042新刊眞楷大字全号缙绅便览明万历十二年北京铁匠衚衕叶铺刻蓝印本
ZHSY100043殿阁词林记(明)廖道南撰明嘉靖刻本
ZHSY100044建文朝野汇编(明)屠叔方撰明万历刻本
ZHSY100045新刊金文靖公前北征录新刊杨文敏公後北征记(明)金幼孜撰(明)杨荣撰明弘治十七年刘氏安正堂刻本
ZHSY100046汴京遗蹟志(明)李濂撰明嘉靖二十五年自刻本
ZHSY100047西湖游览志(明)田汝成撰明嘉靖二十六年严宽刻本
ZHSY100048皇明职方两京十三省地图表(明)陈组绶撰明崇祯九年刻本
ZHSY100049吴中水利通志明嘉靖三年锡山安国铜活字印本
ZHSY100050河防一览(明)潘季驯撰明万历十八年自刻本
ZHSY100051职方外纪(意大利)艾儒略增译(明)杨廷筠记明天启刻本
ZHSY100052海国闻见录(清)陈伦烱撰清乾隆刻本
ZHSY100053ZHSY100053[乾隆]西藏志(清)允礼撰清抄本
ZHSY100054西夏书(清)周春撰清抄本
ZHSY100055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宋)徐兢撰明抄本
ZHSY100056籀史(宋)翟耆年撰清刘氏味经书屋抄本
ZHSY100057金辽备考题(清)林佶撰清抄本
ZHSY100058南陵无双谱(清)金古良撰并绘清康熙刻本
ZHSY100059历代宅京记(清)顾炎武撰清抄本
ZHSY100060史记考证(清)杭世骏撰清抄本
ZHSY100061元朝秘史清抄本
ZHSY100062远西奇器图説录最(瑞士)邓玉函口授(明)王徵译绘明崇祯元年武位中刻本
ZHSY100063寳刻类编清鲍氏知不足斋抄本
ZHSY100064四译馆考(清)江蘩辑清康熙刻本
ZHSY100065ZHSY100065[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明)郑顒陈文纂修明景泰刻本
ZHSY100066大明集礼(明)徐一夔梁寅等纂修明嘉靖九年内府刻本
ZHSY100067ZHSY100067[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明)赵瓒王佐纂修明刻本
ZHSY100068漕运通志(明)谢纯撰明嘉靖七年杨宏刻本
ZHSY100069内府舆地全图清康熙刻本
ZHSY100070大唐开元礼(唐)萧嵩等撰清抄本
ZHSY100071申鉴(汉)荀悦撰明嘉靖十二年张惟恕刻本
ZHSY100072六朝事迹编类(宋)张敦颐撰清初冯知十家抄本
ZHSY100073墨子明嘉靖三十一年芝城铜活字蓝印本
ZHSY100074凌烟阁图(清)刘源绘清康熙七年柱笏堂刻本
ZHSY100075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撰明末毛氏绿君亭刻本
ZHSY100076淮南鸿烈解(汉)刘安撰(汉)许慎高诱注明万歴(历)八年茅一桂刻本〔四库底本〕
ZHSY100077新编分类夷坚志(宋)洪迈撰(宋)叶祖荣辑明嘉靖二十五年洪楩清平山堂刻本
ZHSY100078书法鈎玄(元)苏霖撰明嘉靖三十六年严嵩刻本
ZHSY100079珊瑚木难(明)朱存理辑稿本
ZHSY100080司马灋集解(明)阎禹锡辑明弘治元年邢表刻本
ZHSY100081寳刻丛编(宋)陈思辑清抄本
ZHSY100082天工开物(明)宋应星着明崇祯十年自刻本
ZHSY100083翰苑群书(宋)洪遵辑明抄本
ZHSY100084读书录(明)薛瑄撰明嘉靖三十四年沈维藩刻本
ZHSY100085辽史拾遗(清)厉鹗撰清抄本
ZHSY100086赖古堂印谱(清)周亮工辑清康熙六年周氏赖古堂钤印本
ZHSY100087佛説摩利支天菩萨经(唐)释不空(元)释法天译明永乐元年郑和刻本
ZHSY100088瑶琨谱(清)姜绍书撰清初姜氏韵石斋刻本
ZHSY100089龙筋凤髓判(唐)张鷟撰明弘治十七年沈津刻本
ZHSY100090印存玄览(明)胡正言篆刻并辑清顺治十七年胡氏蒂古堂刻本
ZHSY100091南宋院画录(清)厉鹗撰清乾隆二十八年鲍氏知不足斋抄本
ZHSY100092商君书新校正(清)严万里撰清严可均抄本
ZHSY100093历代长术辑要(清)汪曰桢撰稿本
ZHSY100094黄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清)黄宗羲撰清初刻本
ZHSY100095使黔杂记(清)翁同书撰稿本
ZHSY100096阳关三叠(清)俞宗撰清乾隆桐园草堂刻本
ZHSY100097古歙山川图(清)吴逸绘清乾隆阮溪水香园刻本
ZHSY100098绘事发微(清)唐岱撰清康熙刻本
ZHSY100099读画录(清)周亮工撰清康熙十二年周氏烟云过眼堂刻本
ZHSY100100茅亭客话(宋)黄休复撰清穴研斋抄本
ZHSY100101茶余客话(清)阮葵生撰稿本
ZHSY100102庚子销夏记(清)孙承泽撰清乾隆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鲍廷博刻本
ZHSY100103程氏墨苑(明)程大约撰明万历程氏滋兰堂刻彩色套印本
ZHSY100104农书·蚕书·耕织图诗(宋)陈旉秦观撰清初钱氏述古堂抄本
ZHSY100105西清古监(清)梁诗正、蒋溥等纂修清乾隆十六年武英殿刻本
ZHSY100106弦索十三套琵琶谱清道光五年秀亭抄本
ZHSY100107日知录(清)顾炎武撰清康熙九年自刻本
ZHSY100108侨吴集(元)郑元佑撰明弘治九年张习刻书牍纸印本
ZHSY100109锺嵘诗品(梁)钟嵘撰明沈氏繁露堂刻本
ZHSY100110锺伯敬先生朱评词府灵蛇(明)钟惺选(明)李光祚辑明金陵唐建元刻套印本
ZHSY100111精选古今名贤丛话诗林广记(宋)蔡正孙辑明弘治十年张鼐刻本
ZHSY100112诗纪(明)冯惟讷辑明嘉靖三十九年甄敬刻本
ZHSY100113国秀集(唐)芮挺章辑明刻本
ZHSY100114箧中集(唐)元结辑明刻本
ZHSY100115宋学士文粹(明)宋濂撰明洪武十年郑济刻本
ZHSY100116庾开府诗集(北周)庾信撰明正德十六年朱承爵存余堂刻本
ZHSY100117秋声集(元)黄镇成撰明洪武十一年黄钧刻本
ZHSY100118鴈门集(元)萨都剌撰明成化二十年张习刻本
ZHSY100119忠愍公诗集(宋)寇凖撰明嘉靖十四年蒋鏊刻本
ZHSY100120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卞永誉辑清康熙二十一年自刻本
ZHSY100121雅音会编(明)康麟辑明嘉靖二十四年沈藩勉学书院刻本
ZHSY100122陈子兼文稿(明)陈鎏撰稿本
ZHSY100123钤山堂集(明)严嵩撰明嘉靖二十四年自刻本
ZHSY100124蔡中郞文集(汉)蔡邕撰明正德十年华坚兰雪堂铜活字印本
ZHSY100125楚辞(汉)王逸章句明隆庆五年豫章夫容馆刻本
ZHSY100126耕织图(清)焦秉贞绘清康熙三十五年内府刻本
ZHSY100127石门洪觉范天厨禁脔(宋)释惠洪撰明活字印本
ZHSY100128石田稿(明)沈周撰稿本
ZHSY100129越吟(明)包大炣撰明万历元年木活字蓝印本
ZHSY100130酒边集(宋)向子諲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ZHSY100131唐甫里先生文集(唐)陆龟蒙撰明成化二十三年严春刻本
ZHSY100132石湖居士集(宋)范成大撰明弘治十六年金兰馆铜活字印本
ZHSY100133李文公集(唐)李翱撰明成化十一年冯孜刻本
ZHSY100134雅颂正音(明)刘仔肩辑明洪武三年王举直刻本
ZHSY100135宋名家词(明)毛晋编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本
ZHSY100136方星图解(意大利)闵明我撰清康熙刻本
ZHSY100137瀛奎律髓(元)方回辑明成化三年书院刻本
ZHSY100138草庐吴先生文粹(元)吴澄撰(明)吴讷辑明宣德九年吴讷刻本
ZHSY100139解学士先生集(明)解缙撰明天顺元年黄谏刻本
ZHSY100140古歌谣残稿(明)范钦辑稿本
ZHSY100141新增补相剪灯新话大全新增全相湖海新奇剪灯余话大全(明)瞿佑李昌祺撰明正德六年杨氏清江书堂刻本
ZHSY100142虞初志(明)陆采编明弦歌精舍如隐草堂刻本
ZHSY100143蜕庵诗(元)张翥撰明初刻本
ZHSY100144阮嗣宗集(魏)阮籍撰明嘉靖二十二年范钦、陈德文刻本
ZHSY100145唐皮日休文薮(唐)皮日休撰明正德十五年袁表刻本
ZHSY100146青阳先生文集(元)余阙撰明正统十年高诚刻本
ZHSY100147唐御览诗(唐)令狐楚辑明赵均抄本
ZHSY100148高子遗书(明)高攀龙撰(明)陈龙正辑明崇祯五年钱士升、陈龙正等刻本
ZHSY100149诚斋录(明)朱有炖撰明嘉靖十二年周藩刻本
ZHSY100150宋之问集(唐)宋之问撰明崦西精舍刻本
ZHSY100151犂眉公集(明)刘基撰明初刻本
ZHSY100152楚国文宪公雪楼程先生文集(元)程锯夫撰明洪武二十八年与耕书堂刻本
ZHSY100153梁江文通文集(梁)江淹撰明刻本
ZHSY100154张子寿文集(唐)张九龄撰明成化九年苏韡刻本
ZHSY100155西庵集(明)孙蕡撰明弘治十六年金兰馆铜活字印本
ZHSY100156吴文定公诗稿(明)吴宽撰稿本
ZHSY100157西崑詶唱集(宋)杨亿等撰明嘉靖十六年张綖玩珠堂刻本
ZHSY100158元曲选一百种(明)臧懋循编(明)陶宗仪等撰明万历刻本
ZHSY100159颜鲁公文集(唐)颜真卿撰(宋)留元刚撰明嘉靖锡山安氏馆铜活字印本
ZHSY100160温庭筠诗集(唐)温庭筠撰明弘治十二年李熙刻本
ZHSY100161樊川诗集(唐)杜牧撰明正德十六年江阴朱承爵朱氏文房刻本
ZHSY100162北堂书钞(唐)虞世南辑明抄本
ZHSY100163纳兰词(清)纳兰性德撰(清)汪元治辑清道光十二年汪元治结铁网斋刻本
ZHSY100164列朝诗集(清)钱谦益辑清顺治九年毛氏汲古阁刻本
ZHSY100165赵悲盦诗文稿(清)赵之谦撰稿本
ZHSY100166半岩庐遗诗(清)邵懿辰撰稿本
ZHSY100167敝帚藁畧(宋)包恢撰清乾隆翰林院抄本(四库底本)
ZHSY100168新镌歌林拾翠题粲花主人辑西湖漫史点评明崇祯刻本
ZHSY100169绿牡丹传奇(明)吴炳撰明末两衡堂刻粲花斋新乐府本
ZHSY100170李卓吾先生批评红拂记(明)张凤翼撰(明)李贽评明容与堂刻本
ZHSY100171远山堂曲品(明)祁彪佳撰稿本
ZHSY100172石巢传奇四种(明)阮大铖撰明末吴门毛恒所刻本
ZHSY100173新镌女贞观重会玉簪记(明)高濂撰明刻本
ZHSY100174新刻出像音注增补刘智远白兔记明金陵唐氏富春堂刻本
ZHSY100175张深之先生正北西厢秘本(元)王德信关汉卿撰(明)张深之校正明崇祯刻本
ZHSY100176盛明杂剧(明)沈泰编明崇祯刻本
ZHSY100177词林摘艳(明)张禄辑明嘉靖三十年徽藩刻本
ZHSY100178词海评林(明)毛晋撰明末抄本
ZHSY100179彩笔情辞(明)张栩辑明天启四年刻本
ZHSY100180大金集礼(金)张暐等辑清抄本
ZHSY100181国朝名家诗余(清)孙默编清康熙孙氏留松阁刻本
ZHSY100182寒瘦集(唐)孟郊贾岛撰(清)岳端辑评
ZHSY100183于文襄公手札(清)于敏中撰稿本
ZHSY100184渔墅类稿(宋)陈元晋撰清乾隆翰林院抄本(四库底本)
ZHSY100185曲律(明)王骥德撰明天啓四年毛以燧刻本
ZHSY100186新镌全像蓝桥玉杵记题(明)云水道人撰明万历三十四年浣月轩刻本
ZHSY100187绣襦记(明)薛近兖撰明刻朱墨套印本
ZHSY100188古本荆钗记(明)朱权撰(明)屠隆评明刻本
ZHSY100189离骚图(清)萧云从绘并注清初刻本
ZHSY100190录鬼簿(元)锺嗣成撰明抄本
ZHSY100191远山堂剧品(明)祁彪佳撰明末祁氏远山堂抄本
ZHSY100192玉茗堂四种传奇(明)汤显祖撰(明)臧懋循订明刻清乾隆二十六年书业堂重修本
ZHSY100193新编林冲寳劒记(明)李开先撰明嘉靖二十六年自刻本
ZHSY100194百名家词钞(清)聂先曾王孙编清康熙绿荫堂刻本
ZHSY100195新刊重订出相附释标注拜月亭记(元)施惠撰明万历十七年唐氏世德堂刻本
ZHSY100196琵琶记(元)高明撰明万历二十五年汪光华玩虎轩刻本
ZHSY100197徐文长四声猿(明)徐渭撰(明)袁宏道评点明万历四十二年锺人杰刻本
ZHSY100198西厢记(元)王德信关汉卿撰(明)淩蒙初评(明)淩蒙初撰(唐)元稹撰明淩蒙初刻朱墨套印本
ZHSY100199古杂剧(明)王骥德编明顾曲斋刻本
ZHSY100200四词宗合刻(明)金銮撰(明)冯惟敏撰(明)王盘撰(明)梁辰鱼撰明汪氏环翠堂刻本
ZHSY100201沜东乐府(明)康海撰明嘉靖三年康浩刻本
ZHSY100202坐隐先生精订陈大声乐府全集(明)陈铎撰(明)汪廷讷订明万历三十九年汪氏环翠堂刻本
ZHSY100203碧鸡漫志(宋)王灼撰明抄本
ZHSY100204桂洲词(明)夏言撰明嘉靖十九年石迁高刻本
ZHSY100205新刊大宋宣和遗事明金陵王氏洛川刻本
ZHSY100206仪礼蠡测签注(清)翁方纲撰稿本
ZHSY100207史记志疑(清)梁玉绳撰清乾隆刻本
ZHSY100208筹海图编(明)郑若曾辑明嘉靖四十一年胡宗宪刻本
ZHSY100209殊域周咨录(明)严从简撰明万历刻本
ZHSY100210吴越备史题(宋)范垧林禹撰明万历二十七年道刻本
ZHSY100211泰西水法(意大利)熊三拔撰(明)徐光启笔记(明)李之藻订正明万历四十年曹于汴、彭惟成等刻本
ZHSY100212张文忠公奏疏抄(明)张居正撰李贽辑并评明刻本
ZHSY100213贞观政要(唐)吴兢撰明洪武三年王氏勤有堂刻本
ZHSY100214封氏闻见记(唐)封演撰明抄本
ZHSY100215弇山堂别集(明)王世贞撰明万历十八年翁良瑜雨金堂刻本
ZHSY100216太史升庵文集(明)杨慎撰明万历十年蔡汝贤刻本
ZHSY100217皇明驭倭录(明)王士骐撰明万历刻本
ZHSY100218盛明杂剧二集(明)沈泰辑明崇祯刻本
ZHSY100219陶庐杂录(清)法式善撰清嘉庆二十二年陈预刻本
ZHSY100220焦氏笔乘(明)焦竑撰明万历三十四年谢与栋刻本
ZHSY100221涑水记闻(宋)司马光撰明抄本
ZHSY100222芦浦笔记(宋)刘昌诗撰明穴砚斋抄本
ZHSY100223春渚纪闻(宋)何薳撰明天啓四年王□抄本
ZHSY100224射史(明)程宗猷撰明崇祯二年自刻本
ZHSY100225三朝北盟会编(宋)徐梦莘撰明抄本
ZHSY100226中吴纪闻(宋)龚明之撰明末毛氏汲古阁刻本
ZHSY100227华阳国志(晋)常璩撰明嘉靖四十二年张佳胤刻本
ZHSY100228新刻文会堂琴谱(明)胡文焕撰明万历二十五年胡氏文会堂刻本
ZHSY100229干禄字书(唐)顔元孙撰明嘉靖六年孙沐万玉堂刻本
ZHSY100230越游草(清)施闰章撰清顺治刻本
ZHSY100231洪武正韵(明)乐韶凤宋濂等撰明初刻本
ZHSY100232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注(宋)林亿等校正(宋)孙兆改误明嘉靖二十九年顾从德影宋刻本
ZHSY100233习学记言序目(宋)叶适撰明抄本
ZHSY100234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撰明景泰七年内府刻本
ZHSY100235剧说(清)焦循撰稿本
ZHSY100236丝绢全书(明)程任卿辑明万历刻本
ZHSY100237苕雅(清)郑文焯撰稿本
ZHSY100238苦海航(清)姚燮撰稿本
ZHSY100239秋林琴雅(清)厉鹗撰清康熙六十一年瓮熺刻本
ZHSY100240天籁集(元)白朴撰清康熙杨友敬刻本
ZHSY100241山中白云(宋)张炎撰(清)江昱疏证稿本
ZHSY100242熬波图说(元)陈椿撰清抄本
ZHSY100243馆阁旧事(明)黄景昉撰清抄本
ZHSY100244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撰清鲍氏知不足斋抄本
ZHSY100245古本董解元西厢记明适适子刻本
ZHSY100246新刊合并董解元西厢记新刊合并王实甫西厢记(元)王德信撰明周居易刻本
ZHSY100247周君建鉴定古牌谱(明)胡贞波撰明末周之标刻本
ZHSY100248武备志(明)茅元仪撰明天啓刻本
ZHSY100249回回历法明洪武十六年内府刻本
ZHSY100250黔记(明)郭子章撰明万历刻本
ZHSY100251盐政志(明)朱廷立史绅等撰明嘉靖刻本
ZHSY100252新唐书纠谬(宋)吴缜撰明影宋抄本
ZHSY100253钦定河源纪略(清)纪昀、陆锡熊等撰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ZHSY100254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纂修清初抄本
ZHSY100255史通(唐)刘知几撰明万历五年张之象刻本
ZHSY100256东垣十书明嘉靖八年辽藩朱宠瀼梅南书屋刻本
ZHSY100257两汉纪(汉)荀悦撰(晋)袁宏撰明嘉靖二十七年黄姬水刻本
ZHSY100258蓺香词(清)吴绮撰清康熙刻本
ZHSY100259看山阁乐府雷峰塔(清)黄图珌撰清乾隆三年黄氏看山阁刻本
ZHSY100260论语古训(清)陈鱣撰清乾隆六十年简庄刻本
ZHSY100261佩觽(宋)郭忠恕撰明嘉靖六年孙沐万玉堂刻本
ZHSY100262道德经讲义(宋)吕知常撰明宣德七年周思得刻本
ZHSY100263南部新书(宋)钱易撰明刻本
ZHSY100264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明)吴敬撰明景泰元年王均刻弘治元年吴讷重修本
ZHSY100265广川书跋(宋)董逌撰明吴氏丛书堂抄本
ZHSY100266元史续编(明)胡粹中撰明永乐刻本
ZHSY100267关中胜蹟图志(清)毕沅纂修清乾隆毕沅经训堂刻本
ZHSY100268吾学编(明)郑晓撰明万历二十七年郑心材刻本
ZHSY100269靖康孤臣泣血录题(宋)丁特起撰明万历三十四年张豫诚刻本
ZHSY100270御制盛京赋卷(清)清高宗弘历撰满文清乾隆内府抄本
ZHSY100271重刊校正唐荆川先生文集(明)唐顺之撰明嘉靖三十四年安如石刻金陵书林重修本
ZHSY100272焦氏澹园集(明)焦竑撰明万历三十四年刻本
ZHSY100273宗藩训典(明)冯柯辑明万历三十年襄藩贞白书院刻本
ZHSY100274尊前集明刻本
ZHSY100275定盦词(清)龚自珍撰清抄本
ZHSY100276秋水轩倡和词(清)曹尔堪撰清康熙十年遥连堂刻十一年增补本
ZHSY100277古经解钩沉(清)余萧客撰清乾隆刻本(四库底本)
ZHSY100278靖海纪
ZHSY100279秘书监志(元)王士点商企翁撰清抄本
ZHSY100280西儒耳目资(法国)金尼阁撰(明)王徴撰明天啓六年王徴、张问达刻本
ZHSY100281华夷译语(明)火源洁撰明内府刻本
ZHSY100282广川画跋(宋)董逌撰明嘉靖韩宸刻本
ZHSY100283
ZHSY100284律吕正义(清)允祉等撰清康熙内府铜活字印本
ZHSY100285柳洲词选(清)戈元颖、钱士贲、钱煐、陈谋道等辑清初刻本
ZHSY100286几何原本
ZHSY100287中原音韵(元)周德清撰明刻本
ZHSY100288水浒叶子(明)陈洪绶绘清初刻本
ZHSY100289三合便览(清)敬斋辑(清)富俊补满文清乾隆五十七年富氏刻本
ZHSY100290説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撰清乾隆嘉庆间段氏经韵楼刻本
ZHSY100291四大奇书第一种(明)罗本撰(清)毛宗岗杭永年评定清康熙刻本
ZHSY100292白沙先生全集(明)陈献章撰明刻本
ZHSY100293三国志注补(清)赵一清撰稿本
ZHSY100294方舆考证(清)许鸿磐撰稿本
ZHSY100295聊斋志异(清)蒲松龄撰稿本
ZHSY100296明季野史三十四种清抄本
ZHSY100297东观汉记清抄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底本)
ZHSY100298诚斋杂剧(明)朱有炖撰明永乐宣德正统间自刻本
ZHSY100299女中七才子兰咳集(明)周之标辑明末刻本
ZHSY100300覆瓿集(明)刘基撰明宣德五年刘貊刻本
ZHSY100301西洋新法历书□种(明)徐光啓李天经编明崇祯清顺治间刻本
ZHSY100302皇明太学志(明)王材郭鎜等纂修明嘉靖三十六年国子监刻隆庆万历递修本
ZHSY100303诗説解颐緫论正释字义(明)季本撰明嘉靖四十一年胡宗宪刻本
ZHSY100304译语清袁氏贞节堂抄本
ZHSY100305金楼子附校(清)吴骞撰稿本
ZHSY100306御制避暑山庄诗(清)清圣祖玄烨撰(清)揆叙等注清康熙五十一年内府刻本
ZHSY100307鶡冠子(宋)陆佃注明弘治碧云馆活字印本(四库底本)
ZHSY100308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清)曹沾撰(清)脂砚斋主人评清抄本
ZHSY100309删微(明)孙瑴辑明崇祯刻本
ZHSY100310镌翰林考正国朝七子诗集注解(明)李攀龙王世贞等撰(明)李廷机考正明万历二十二年郑云竹宗文书舍刻本
ZHSY100311灵棋经题(晋)颜幼明(宋)何承天(元)陈师凯(明)刘基注解明正德十五年荣府刻本
ZHSY100312长安志(宋)宋敏求纂修(元)李好文撰明成化四年合阳书堂刻本
ZHSY100313甲申纪事(明)冯梦龙辑明弘光元年自刻本
ZHSY100314春秋孔义(明)高攀龙撰明崇祯十三年秦堈刻本
ZHSY100315金光明最胜王经西夏文蒙古时期刻本
ZHSY100316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西夏文元刻本
ZHSY100317左氏古义(清)臧寿恭撰清劳氏丹铅精舍抄本
ZHSY100318孔子集语(宋)薛据辑清抄本
ZHSY100319白岳凝烟(清)吴熔绘清康熙刻本
ZHSY100320劝善经彝文明刻本
ZHSY100321蒋清容先生遗稿(清)蒋士铨撰稿本
ZHSY100322逢井水文清光绪十八年抄本
ZHSY100323泾野子内篇二十七卷(明)吕柟撰(明)王光祖辑明万历十五年吕畇刻本
ZHSY100324乐律全书十五种(明)朱载堉撰明万历郑藩刻本
ZHSY100325儒林外史(清)吴敬梓撰清嘉庆八年卧闲草堂刻本
ZHSY100326古今杂剧明抄本01
ZHSY100326古今杂剧明抄本02
ZHSY100327困知记(明)罗钦顺撰明万历十八年罗珽仕刻本
ZHSY100328名家诗法(明)黄省曾编明嘉靖二十四年结绿囊刻本
ZHSY100329八义记明珠记鸣凤记(明)毛晋编明末毛氏汲古阁绣刻演剧初印本
ZHSY100330五礼通考(清)秦蕙田撰清乾隆十八年秦氏味经窝刻本01
ZHSY100330五礼通考(清)秦蕙田撰清乾隆十八年秦氏味经窝刻本02
ZHSY100330五礼通考(清)秦蕙田撰清乾隆十八年秦氏味经窝刻本03
ZHSY100331广舆图(元)朱思本撰(明)罗洪先胡松增明万历七年钱岱刻本
ZHSY100332天学阐微(清)王家弼撰清慈荫堂抄本
ZHSY100333古文奇字明万历刻本
ZHSY100334园居杂咏(明)屠隆撰稿本
ZHSY100335三国志通俗演义(明)罗本撰明嘉靖元年刻本
ZHSY100336礼记训纂(清)朱彬撰稿本
ZHSY100337埤雅(宋)陆佃撰明建文二年林瑜、陈大本刻本
ZHSY100338六部经书彝文明抄本
ZHSY100339道余录(明)姚广孝撰清初抄本
ZHSY100340风雅遗音(宋)林正大撰明刻本
ZHSY100341难经本义(元)滑寿撰明薛己刻万历十八年南京太医院重修本
ZHSY100342蚓窍集全庵记(明)管时敏撰(明)丁鹤年评(明)周子冶撰明永乐元年楚藩刻本(四库底本)
ZHSY100343
ZHSY100344坤舆图说(比利时)南怀仁撰清康熙刻本
ZHSY100345铁崖先生古乐府(元)杨维桢撰明初刻本
ZHSY100346古今乐府声律源流考(清)吴骞辑稿本
ZHSY100347声韵考(清)戴震撰手稿本
ZHSY100348中兴馆阁录(宋)陈騤撰清钱氏潜研堂抄本
ZHSY100349书史会要(明)陶宗仪撰明洪武九年刻本
ZHSY100350四印堂诗稿(明)董其昌撰稿本
ZHSY100351宋司马温国文正公家范(宋)司马光撰明万历七年莫与齐刻本
ZHSY100352逊国君纪抄(明)郑晓撰明抄本
ZHSY100353德藻堂诗集(清)曹溶撰稿本
ZHSY100354集古印谱(明)顾从德辑明隆庆刻钤印本
ZHSY100355逊志斋集(明)方孝孺撰明成化十六年郭绅刻本
ZHSY100356诸葛孔明心书题(蜀)诸葛亮撰明正德十二年韩袭芳铜活字印本
ZHSY100357周易集传(元)龙仁夫撰清影元抄本
ZHSY100358圣政记(明)宋濂撰明抄本
ZHSY100359拙斋文集(宋)林之奇撰清影宋抄本(四库底本)
ZHSY100360安雅堂诗(清)宋琬撰稿本
ZHSY100361简学斋诗(清)陈沆撰手稿本
ZHSY100362类篇(宋)司马光等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ZHSY100363九经古义(清)惠栋撰清乾隆潮阳县署刻本
ZHSY100364周易本义辨证(清)惠栋撰手稿本
ZHSY100365幽兰草(明)陈子龙(清)李雯、宋徵舆撰明崇祯刻本
ZHSY100366剡溪诗话岁寒堂诗话(宋)高似孙张戒撰明正德十二年俞弁抄本
ZHSY100367汲古阁集(明)毛晋撰稿本
ZHSY100368倪云林先生诗集(元)倪瓒撰明天顺四年蹇曦刻本
ZHSY100369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慧立、彦悰撰(唐)胜光法师译回鹘文五代写本
ZHSY100370创世经东巴文旧抄本
ZHSY100371会通馆校正音释书经明会通馆铜活字印本
ZHSY100372沈氏三先生文集(宋)沈遘沈括沈辽撰清初影宋抄本
ZHSY100373南雷文定(清)黄宗义撰清康熙二十七年靳治荆刻本
ZHSY100374玉壶山人词稿(清)改琦撰稿本
ZHSY100375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元)施耐庵撰(清)金人瑞评明崇祯贯华堂刻本
ZHSY100376疎影楼词(清)姚燮撰稿本
ZHSY100377李氏弘德集(明)李梦阳撰明嘉靖四年张元学刻本
ZHSY100378缶鸣集(明)高啓撰明刻本
ZHSY100379清江贝先生文集(明)贝琼撰明洪武刻本
ZHSY100380全宋诗话(清)孙涛辑稿本
ZHSY100381韩非子清影宋抄本
ZHSY100382禅月集(唐)释贯休撰清初影宋抄本
ZHSY100383李商隐诗集(唐)李商隐撰清影宋抄本
ZHSY100384贾长沙集(汉)贾谊撰明成化十九年乔缙刻本
ZHSY100385西湖佳话古今遗蹟题(清)墨浪子撰清康熙金陵王衙刻五色套印本
ZHSY100386汲古阁景抄南宋六十家小集(宋)陈起编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ZHSY100387敬业堂诗集(清)查慎行撰稿本
ZHSY100388大乐律吕元声(明)李文利撰(明)李元校补明嘉靖十四年浙江布政司刻本
ZHSY100389极玄集(唐)姚合辑明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ZHSY100390菉竹堂稿(明)叶盛撰明嘉靖八年叶梦淇刻本
ZHSY100391东巴舞谱东巴文旧抄本
ZHSY100392金匮要略方(汉)张机撰(晋)王叔和辑(宋)林亿诠次明洪武二十八年吴迁抄本
ZHSY100393大明律释义(明)应檟辑明嘉靖三十一年广东布政使司刻本
ZHSY100394秋农诗草(清)姚文田撰稿本
ZHSY100395苏州织造局志(清)孙佩辑清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ZHSY100396说文解字段注考正(清)冯桂芬撰稿本
ZHSY100397天方典礼择要解(清)刘智撰清康熙杨斐菉刻本
ZHSY100398纪効新书(明)戚继光撰明隆庆刻本
ZHSY100399三易洞玑(明)黄道周撰明刻本
ZHSY100400臞仙神奇秘谱(明)朱权辑明洪熙元年刻本
ZHSY100401尚书考异(明)梅鷟撰明抄本
ZHSY100402刘蕺山先生集(明)刘宗周撰清乾隆十七年证人堂刻本
ZHSY100403浑盖通宪图(明)李之藻撰明万历三十五年樊良枢刻本
ZHSY100404类经(明)张介宾类注明天啓四年自刻本
ZHSY100405冷红词(清)郑文焯撰稿本
ZHSY100406玉琴斋词(清)余怀撰稿本
ZHSY100407妙集吟堂诗话(明)瞿佑撰明初刻本
ZHSY100408千山诗集(明)释函可撰清抄本
ZHSY100409樵云诗集(明)朱拱梃撰明嘉靖刻蓝印本
ZHSY100410篁墩程先生文集(明)程敏政撰明正德二年何歆刻本
ZHSY100411杨文定公诗集(明)杨溥撰明抄本
ZHSY100412飞鸿堂砚谱三卷墨谱一卷瓶谱一卷鼎鑪谱一卷(清)汪啓淑辑清乾隆摹绘本
ZHSY100413茶书(明)喻政编明万历四十一年刻本
ZHSY100414名医类案(明)江瓘辑明万历十九年刻本
ZHSY100415续方言(清)戴震撰稿本
ZHSY100416樵风乐府(清)郑文焯撰稿本
ZHSY100417农书(元)王祯撰明嘉靖九年山东布政使司刻本
ZHSY100418翰林记(明)黄佐撰清初抄本
ZHSY100419
ZHSY100420明史稿(清)万斯同撰稿本
ZHSY100421天圣令(宋)吕夷简,庞籍等纂修明抄本
ZHSY100422南痈志(明)黄佐撰明嘉靖刻隆庆增修本
ZHSY100423大戴礼记补注(清)孔广森撰清乾隆五十九年孔广廉刻本
ZHSY100424彝汉教典彝文清乾隆二十一年抄本
ZHSY100425晏子春秋明活字印本
ZHSY100426读易备忘(明)黄潜翁撰明嘉靖活字印本
ZHSY100427历代君鉴(明)明代宗朱祁钰撰明景泰四年内府刻本
ZHSY100428谢宣城诗集(南朝齐)谢朓撰明末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ZHSY100429林屋集(明)蔡羽撰明嘉靖八年刻本
ZHSY100430归先生文集(明)归有光撰明万历四年翁良瑜雨金堂刻本
ZHSY100431唐诗绝句类选(明)敖英淩云辑明吴兴淩氏刻三色套印本
ZHSY100432刘子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撰、(明)杨慎、曹学佺等批点明闵绳初刻五色套印本
ZHSY100433宋元名家词七十种明抄本
ZHSY100434桃花扇传奇(清)孔尚任撰清康熙孔氏介安堂刻本
ZHSY100435定公破戒草(清)龚自珍撰清道光七年手稿本
ZHSY100436戴东原先生文(清)戴震撰稿本
ZHSY100437鲒埼亭(清)全祖望撰史梦蛟校稿本
ZHSY100438聊斋文集(清)蒲松龄撰清曲阜孔氏抄本
ZHSY100439秦汉瓦当文字(清)程敦撰清乾隆五十二年横渠书院刻五十九年续刻本
ZHSY100440唐两京城坊考(清)徐松撰稿本
ZHSY100441後汉书补注(清)惠栋撰稿本
ZHSY100442云庄张文忠公休居自适小乐府(元)张养浩撰明成化十九年边寕刻本
ZHSY100443诗源辩体(明)许学夷撰稿本
ZHSY100444可斋杂稿词(宋)李曾伯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ZHSY100445西陂类稿(清)宋荦撰清康熙毛扆、宋怀金、高岑刻本
ZHSY100446金薤琳琅(明)都穆撰明嘉靖刻本
ZHSY100447大金国志题(宋)宇文懋昭撰清卢文弨家抄本
ZHSY100448珊瑚林金屑编(明)袁宏道撰明清响斋刻本
ZHSY100449伊川击壤集(宋)邵雍撰明初刻本
ZHSY100450张子文粃诗粃(清)张岱撰稿本
ZHSY100451遵岩先生文集(明)王慎中撰明嘉靖四十五年刘溱刻本
ZHSY100452也是园藏书目(清)钱曾藏并撰稿本
ZHSY100453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宋)陈起辑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ZHSY100454闲斋琴趣外篇(宋)晁元礼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ZHSY100455晁氏琴趣外篇(宋)晁补之撰清初影宋抄本
ZHSY100456醉翁琴趣外篇(宋)欧阳修撰清初影宋抄本
ZHSY100457坡门酬唱(宋)邵浩辑清影宋抄本
ZHSY100458平斋文集(宋)洪咨夔撰清影宋抄本
ZHSY100459憺园文集(清)徐乾学撰清康熙三十六年冠山堂刻本
ZHSY100460广雅(魏)张揖撰(隋)曹宪音释明刻本
ZHSY100461蒲山牧唱(明)魏观撰明成化四年魏铭刻本
ZHSY100462释名(汉)刘熙撰明嘉靖三年储良材、程鸿刻本
ZHSY100463太师张文忠公集(明)张孚敬撰明万历四十三年张汝纲、张汝纪等刻本
ZHSY100464仪礼疏(唐)贾公彦等撰清黄氏士礼居影宋抄本
ZHSY100465新刊校正古本出像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明)罗本撰明万历金陵周曰校刻本
ZHSY100466词系(清)秦巘辑稿本
ZHSY100467异域录(清)图理琛撰满文清雍正九耐堂刻本
ZHSY100468西湖二集(明)周楫撰明末云林聚锦堂刻本
ZHSY100469雨窗集五种欹枕集七种(明)洪楩辑明清平山堂刻本
ZHSY100470词谱(清)王奕清等撰清康熙五十四年内府刻朱墨套印本
ZHSY100471雍熙乐府(明)郭勳辑明嘉靖十九年楚藩刻本
ZHSY100472槎翁文集(明)刘崧撰明嘉靖元年徐冠刻本
ZHSY100473渼陂集(明)王九思撰明嘉靖十二年王献等刻本
ZHSY100474王文成公全书(明)王守仁撰明隆庆六年谢廷杰刻本
ZHSY100475唐百家诗(明)朱警编明嘉靖十九年刻本
ZHSY100476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清)曹沾撰脂砚斋主人评清抄本
ZHSY100477红雪楼九种曲(清)蒋士铨撰清乾隆蒋氏红雪楼刻本
ZHSY100478蜀中广记(明)曹学佺撰明刻本
ZHSY100479稼轩词(宋)辛弃疾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ZHSY100480对山集(明)康海撰明嘉靖二十四年吴孟祺刻本
ZHSY100481海叟集(明)袁凯撰明正德刻本
ZHSY100482潜虚先生文集(清)戴名世撰清李文田家抄本
ZHSY100483十家宫词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ZHSY100484新镌缀白裘合选题(明)郁冈樵隐积金山人辑清康熙翼圣堂刻本
ZHSY100485圣迹图明正德元年刻彩色印本
ZHSY100486何氏集(明)何景明撰明嘉靖沈氏野竹斋刻本
ZHSY100487朱笥河先生诗稿(清)朱筠撰稿本
ZHSY100488列女传(汉)刘向撰(明)汪道昆增辑(明)仇英绘图明万历刻清乾隆四十四年鲍氏知不足斋印本
ZHSY100489历代臣鉴(明)朱瞻基撰明宣德元年内府刻本
ZHSY100490金史补阙(清)杭世骏撰清抄本
ZHSY100491毛诗正变指南图诗经金丹汇考诗经难字题(明)顾起元撰明版筑居刻朱墨套印本
ZHSY100492鸟鼠山人小集(明)胡缵宗撰明嘉靖刻本
ZHSY100493板桥集(清)郑燮撰清郑燮写刻本
ZHSY100494范忠贞公文集(清)范承谟撰满文清康熙四十七年内府刻本
ZHSY100495扬子法言(汉)扬雄撰(晋)李轨(唐)柳宗元(宋)宋咸、吴秘、司马光注宋淳熙八年唐仲友台州公使库刻本
ZHSY100496何翰林集(明)何良俊撰明嘉靖四十四年何氏香严精舍刻本
ZHSY100497空同集(明)李梦阳撰明嘉靖三十一年刻本
ZHSY100498尧峰文钞(清)汪琬撰清康熙三十二年林佶写刻本
ZHSY100499钦定满洲源流考(清)阿桂等撰清乾隆四十二年内府刻本
ZHSY100500皇朝词林典故(清)朱珪等撰清嘉庆十年武英殿刻本
ZHSY100501营造法式(宋)李诫撰清初影宋抄本
ZHSY100502孝经(元)孛罗铁木儿编译蒙古文元刻本
ZHSY100503杨盈川集(唐)杨炯撰(明)童佩辑明万历三年韩邦宪、涂杰刻本
ZHSY100504皇明典礼明建文刻本
ZHSY100505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ZHSY100506茫莱法典傣文旧抄本
ZHSY100507领主法典傣文旧抄本
ZHSY100508麽破塘古壮文清光绪七年韦善经抄本
ZHSY100509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抄(唐)不空译,(唐)良贲疏白文大理时期写本
ZHSY100510履巉岩本草题(宋)琅琊默庵撰明抄彩绘本
ZHSY100511元史(明)宋濂等撰明洪武三年内府刻本01
ZHSY100511元史(明)宋濂等撰明洪武三年内府刻本02
ZHSY100512龙谿王先生全集(明)王畿撰明万历十五年萧良干刻本
ZHSY100513寰宇通志(明)陈循彭时等纂修明景泰刻本
ZHSY100514幽怪诗谭题(明)碧山卧樵纂辑明末刻本
ZHSY100515宋应星四种(明)宋应星撰明崇祯刻本
ZHSY100516历代赋话(清)浦铣辑清乾隆复小斋刻本(网站原缺第42页)
ZHSY100517庆元条法事类(宋)谢深甫等纂修清抄本
ZHSY100518蒙古通监长编(清)王先谦撰稿本
ZHSY100519元史新编(清)魏源撰清抄本
ZHSY100520重刊邵尧夫击壤集邵尧夫先生诗全集(宋)邵雍撰宋刻本
ZHSY100521风宣玄品(明)朱厚爝辑明嘉靖十八年徽藩刻本
ZHSY100522蒙古文法诠释苍天如意珠(清)丹津扎巴撰蒙古文清雍正北京刻本
ZHSY100523察哈尔格西洛桑楚臣传略(清)罗布桑萨玛如尼玛撰蒙古文清中期刻本
ZHSY100524伊玛目艾山与伊玛目玉赛音传察合台文清抄本
ZHSY100525铁匠书察合台文清抄本
ZHSY100526对治十五鬼护身符于阗文三至十世纪写本
ZHSY100527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西夏文西夏时期木活字印本
ZHSY100528狮吼记(明)汪廷讷撰清内府五色抄本
ZHSY100529梅村集(清)吴伟业撰清康熙七年顾湄等刻本
ZHSY100530张香涛诗稿(清)张之洞撰稿本
ZHSY100531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西夏文西夏时期刻本
ZHSY100532六十龙备要水文清抄本
ZHSY100533长生殿传奇(清)洪昇撰清康熙稗畦草堂刻本
ZHSY100534十翼後录(清)黄以周撰稿本
ZHSY100535白雪楼诗集(明)李攀龙撰明嘉靖四十二年魏裳刻本
ZHSY100536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撰明万历二十一年胡承龙刻本
ZHSY100537仲景全书(汉)张机撰明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刻本
ZHSY100538重订丹溪心法(元)朱震亨撰(明)程充重订明弘治六年程祖兴等刻本
ZHSY100539兵垣四编(明)闵声编明天啓元年闵氏刻三色套印本
ZHSY100540陈检讨集(清)陈维崧撰清康熙天藜阁刻本
ZHSY100541杨园先生未刻稿(清)张履祥撰(清)陈敬璋辑清咸丰六年徐椿信抄本
ZHSY100542迦陵词稿(清)陈维崧撰稿本
ZHSY100543校补金石例四种(清)李瑶编清道光十二年李瑶泥活字印本
ZHSY100544金丹正理大全明嘉靖十七年周藩刻本
ZHSY100545六部纂修条例明抄本
ZHSY100546四部医典_後续医典部注释藏文明写本
ZHSY100547靳文襄公奏疏(清)靳辅撰清雍正初靳治豫刻本
ZHSY100548因明正解藏论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撰藏文元写本
ZHSY100549纳瓦依诗集艾里希尔·纳瓦依撰察合台文清抄本
ZHSY100550梦粱录(宋)吴自牧撰清初抄本
ZHSY100551弇州山人读书後(明)王世贞撰明刻本
ZHSY100552有怀堂文稿诗稿(清)韩菼撰清康熙四十二年刻本
ZHSY100553奕薮(明)苏之轼撰明天啓二年自刻三色套印本
ZHSY100554遗山先生文集(金)元好问撰明弘治十一年李瀚刻本
ZHSY100555曲波园传奇(清)徐士俊撰清初徐氏曲波园刻本
ZHSY100556卢照邻诗(唐)卢照邻撰明活字印本
ZHSY100557盐铁论(汉)桓宽撰明弘治十四年涂祯刻本
ZHSY100558吴姬百媚明万历贮花斋刻本
ZHSY100559昌黎先生诗集注(唐)韩愈撰(清)顾嗣立删补清康熙三十八年顾氏秀野草堂刻本
ZHSY100560古夫于亭稿(清)王士禛撰清康熙四十六年林佶写刻本
ZHSY100561云自在龛随笔(清)缪荃孙撰稿本
ZHSY100562秦楼月清康熙文喜堂刻本
ZHSY100563孙子参同(明)闵于忱辑明万历四十八年闵于忱松筠馆刻朱墨套印本
ZHSY100564皇明祖训(明)朱元璋撰明洪武礼部刻本
ZHSY100565今言(明)郑晓撰明嘉靖四十五年项笃寿刻本
ZHSY100566秣陵春传奇(清)吴伟业撰清初刻本
ZHSY100567耕余剩技(明)程宗猷撰明万历四十二年天啓元年程禹迹等刻本
ZHSY100568风筝误传奇(清)李渔撰清翼圣堂刻笠翁传奇十种本
ZHSY100569王勃诗(唐)王勃撰明活字印本
ZHSY100570御制圆明园诗(清)清高宗弘历撰(清)鄂尔泰张廷玉注清乾隆武英殿刻套印本
ZHSY100571太平山水图画(清)萧云从绘清顺治五年褱古堂刻本
ZHSY100572吕晚村先生文集(清)吕留良撰清雍正三年吕氏天盖楼刻本
ZHSY100573一笠庵新编占花魁传奇(清)李玉撰清初萃锦堂刻本
ZHSY100574絶妙好词(宋)周密辑清初毛氏汲古阁抄本
ZHSY100575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元)王德信撰(明)王骥德校注明万历四十二年王氏香雪居刻本
ZHSY100576梁昭明太子文集(梁)萧统撰明嘉靖三十四年周满刻本
ZHSY100577玉台新咏(南朝·陈)徐陵辑明崇祯六年赵均刻本
ZHSY100578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元)施耐庵撰(明)李贽评明容与堂刻本
ZHSY100579阳山顾氏文房小说(明)顾元庆编明正德嘉靖间顾元庆刻本
ZHSY100580世説新语(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宋)刘辰翁(宋)刘应登(明)王世懋点评明凌瀛初刻四色套印本
ZHSY100581新刻考订按鉴通俗演义全像三国志(明)罗本撰明天啓三年黄正甫刻本
ZHSY100582庆赏昇平清彩绘本
ZHSY100583刘子(北齐)刘昼撰(唐)袁孝政注(明)孙鑛明末刻本